日兵事本末

關燈


    故諸軍七十餘營散漫無紀,又坐守江北一月以待敵。

    日軍全據朝鮮,軍實即厚,乃渡江來攻。

    逮九連城不守,長驅之勢成矣。

    宋慶駐中路九連城,以聶士成守虎山;九連城要隘也。

    日軍集於義州,作欲渡狀;中路嚴備之。

    而日軍乃潛襲上下遊,其枝隊出東路渡安平河;依克唐阿棄防走東北,奔寬甸。

    其義州軍乘夜造浮橋達北岸,銘軍竟不覺;侵曉,日軍於南岸列砲隊護其軍渡橋者數千人。

    銘軍潰,諸軍從之。

    獨聶士成尚保虎山,日軍環攻之;士成力不支,退而西。

    宋慶遣援軍來,而虎山已失;退渡靉河,擠而死者相藉也。

    宋慶棄九連城,北趨鳳皇城。

    日軍分隊東下,豐伸阿、聶桂林棄安東,奔岫岩州。

    於是東起安平河口至安東沿鴨綠江境,皆為日據。

    宋慶以鳳皇城不可守,退握大高嶺,以守遼陽州,日軍遂佔鳳皇城。

    時旅順圍急,乃詔宋慶回援旅順;而大高嶺之防,專屬於聶士成。

    日軍趨寬甸,依克唐阿遁,寬甸及蒲石河諸軍望風潰。

    日軍分兵三路撲岫岩州,豐伸阿等棄城奔析木城。

    是時日第二軍已陷金州大連灣,進逼旅順;據東邊之第一軍分兵出遼陽之西,與第二軍會,以斷大高嶺後路。

    宋慶回援旅順之師屯蓋平,屢搗金州不得進。

    而豐伸阿、聶桂林駐析木城,日軍駐牽馬河以綴宋慶兵,而分兵撲析木城;豐伸阿、聶桂林奔海城。

    日軍並逼之,復遁去;關外戒嚴。

     其東路聶士成駐大高嶺之軍,直鳳皇城西北;依克唐阿之軍,直鳳皇城東北;呂本元、孫顯寅率盛軍守連山關。

    日軍至,本元等遁,遂逼大高嶺;士成守備嚴,乃移向草河口,依軍擊敗之。

    日軍乃棄連山關,聚兵草河口,橫斷聶、依兩軍。

    聶士成屯分水嶺,以拊日軍之背;依軍夾攻之,陣斬一中尉。

    鳳皇城日軍以大隊來援,依軍連戰勝之;日軍退守鳳皇城。

    依克唐阿遣軍會士成趨鳳皇城,大戰於通遠堡,死傷相當。

    依軍逼靉河日軍,日軍夜襲之,多傷亡;翌日大戰於一面山,右翼兵擊死日軍甚眾。

    左翼兵先潰,右翼兵不支,遂退;中途遇伏,馬隊統領永山死焉。

    安東之日軍已西陷海城,遼西危急;詔依克唐阿移軍援遼陽。

    吉林將軍長順會宋慶軍與日軍相持,互相勝敗。

    聶士成請自率精銳出敵後往來遊擊,截其饟道,令彼首尾兼顧,敵乃可克也;諸帥不許。

    士成自率兵過通遠堡,逼雪裡站而陣;日軍至,伏兵起擊,走之。

    鳳皇城日軍大隊至,士成預伏兵、張疑軍以待之,復敗日軍。

    是時遼東、金、復、海、蓋盡為日本有,山東之威海衛亦熸焉。

    依克唐阿、長順、宋慶、吳大澂諸軍屢敗於海城,畿疆危迫;詔士成入關衛畿輔,以江蘇臬司陳湜率湘軍二十營代士成守大高嶺。

    鳳皇城日軍以兵單,故不復出兵四犯,而鳳皇城以北遂鮮戰事矣。

     鴨綠江之戰,海軍敗後不復能軍。

    日軍以兵艦至金州東之貔子窩登岸,以襲旅順。

     旅順形勢之險為海疆最,自光緒六年經營軍港、建砲臺,凡十六年,置重兵守焉。

    東事起,旅順守將宋慶、大連灣守將劉盛休並率所部赴防九連城,鴻章別命提督姜桂題、程允和募新兵守旅順,總兵徐邦道以馬砲隊協守;銘軍分統趙懷益募新兵守大連灣。

    日軍襲據花園港,餌土人導至貔子窩運馬砲;閱十二日,海陸軍無阻者。

    徐邦道謂『金州失,則旅順不可守,請分兵逆之』。

    諸將各不相統,莫之應;邦道自率所部行。

    懷益部將請往備戰,懷益不許;曰:『吾奉命守臺,不聞赴後路備敵也』。

    邦道至,固請兵;乃分步隊隨邦道行。

    日軍大隊至,兵單將不守,電懷益告急;懷益方督所部運輜重渡海作逃計,弗之應也。

    日軍遂佔金州,進逼大連灣,懷益奔旅順。

    大連險隘蔽旅順後路,軍儲最厚,懷益預括饟逃;大砲百二十尊、彈砲槍械無算,盡資敵矣。

    日軍駐大連灣十日,始向旅順。

    旅順諸將皆倉皇備逃計,懲大連軍儲之資敵,乃先輦糧饟還煙臺,不復作守備矣。

    營務處道員龔照璵聞金州陷、陸路絕,大懼;渡煙臺至天津。

    鴻章斥之,乃還旅順。

    自照璵之逃,軍民皇擾;船塢工匠奪庫款大掠而行,軍中弗問也。

    旅順六統領不相轄,乃共推姜桂題主之。

    桂題闇於調度,相顧無措。

    徐邦道率殘卒歸旅順,憤痛思自效。

    請增兵,不許;請械,許之。

    乃率所部拒戰於士城子,大挫日軍。

    及大隊繼至,邦道軍饑疲無援,乃退兵。

    照璵先一日乘魚雷艇遁於煙臺,黃仕林、趙懷益、衛汝成先後遁;其部卒肆掠,奪民船而渡。

    日軍未至,而旅順墟矣。

    徐邦道孤軍拒戰,傷殘幾盡。

     日艦已縱橫海面,其陸軍分踞砲臺,守兵皆逃,徐邦道、張光前、姜桂題、程允和四將雜亂軍中而奔。

    旅順遂陷焉。

     宋慶與日軍相持於海城,日軍攻缸瓦寨,破之;宋軍退守田莊臺。

    旅順陷後,諸軍均奔復州依宋慶。

    宋慶命章高元、徐邦道、張光前守蓋州,自率軍北援。

    日軍撲蓋平,與章高元相持蓋平河上;高元鏖戰甚烈,日軍乃繞攻鳳皇山。

    張光前聞敵至,先潰;日軍遂佔蓋平,分軍夾攻高元。

    徐邦道方自牛莊移師還,合高元拒戰;不敵,敗退。

    姜桂題率銘軍來援,邦道請夜搗蓋平,謀克復,桂題辭焉;諸軍皆退營口,宋慶自率徐邦道、馬玉崑兵萬二千人屯太平山。

    日軍猛攻之,邦道、玉崑皆力戰,卻之;日大軍並集,邦道等敗退,日軍據太平山。

    依克唐阿、長順以兵三萬人圖收復海城,屢戰不利;李光久以湘軍至,會邦道攻海城,皆不克。

    日軍踞海城僅六千人,而宋慶所部四萬人,益以提督唐仁兼駐奉天兵萬六千人,凡五攻海城不能拔。

    日軍堅守海城綴中國大軍,以便海道擾山東也。

     自平壤敗後,朝廷慮淮軍不可恃,乃思用湘軍;故湘將魏光燾、陳湜、李光久等皆令募軍北援。

    召兩江總督劉坤一至,授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駐山海關;湖南巡撫吳大澂及宋慶副之;大澂已先駐山海關也。

    大澂率軍圖海城,環海城而軍者六萬餘人。

    日軍逼遼陽,依克唐阿託詞援遼東,移軍遁,長順隨之。

    魏光燾敗於牛莊,李光久棄軍逃,死二千餘人、擄八百餘人、軍械甚富。

    吳大澂棄田莊臺,夜奔入關,將士從風而靡。

    宋慶方以三萬人屯營口,而軍資皆在田莊臺;及大澂逃,宋慶回軍援之;留蔣希夷守營口,希夷遽棄營口遁去。

    宋慶扼遼河北岸,日隊盡以所獲砲列遼河南岸猛攻,守岸兵不支;日軍踏冰渡河,宋軍潰而西。

    於是,遼河以東盡為日有矣。

     旅順陷後,海軍提督丁汝昌褫職,仍統海軍駐威海;兵艦既弱,坐守而已。

    朝廷逮問汝昌,鴻章請以戴罪立功。

    日艦集大連灣將襲威海,先攻登州,陷榮城;日艦二十五艘環威海口外。

    海軍方新敗,並匿不出;道員戴宗騫統綏鞏軍駐守北幫砲臺,以分統劉朝佩駐南幫砲臺。

    日軍奪楓嶺攻南幫後路,朝佩敗奔北臺。

    汝昌恐砲臺不能守,命卸巨砲機件以歸,免資敵;宗騫持不可。

    無何,南臺陷;宗騫奔劉公島。

    日軍踞砲臺,以臺之巨砲俯擊澳內兵艦,別以魚雷艇入口襲擊,中「定遠」,傷甚,駛泊劉公島沉焉。

    復以魚雷襲「來遠」、「威遠」,沉之。

    時「來遠」管帶邱寶仁、「威遠」管帶林潁啟,方登陸冶遊未歸也。

    魚雷管帶王登瀛率魚雷十二艘欲逃出口,日艦追之,並擄焉。

    海軍水手並登岸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乞生路;劉公島中大擾。

    諸洋員請姑許乞降,以安眾心;汝昌不可。

    諸洋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