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兵事本末

關燈
停,皆無成議。

    日使大鳥圭介逼朝鮮完全自主,謝絕中國,朝鮮不敢從。

    鴻章屢議與日和,而日本索賠款三百萬。

    朝士大譁,以日本蕞爾,敢抗大邦,宜大張撻伐。

    樞臣翁同龢握大政,修撰張謇其門生最親者也;力主戰,並力言北洋軍之可恃,乃決備戰,而鴻章意仍不欲失和。

    朝野益詆鴻章,謂鴻章貳心於日本;其子經方久旅日本,曾納日婦,時綸謂經方為日本駙馬、鴻章與日本姻婭,乃始終言和;及喪敗賠款,猶謂鴻章有意賣國也。

    當海軍衙門建立時,醇親王奕譞為總理;孝欽後建頤和園,撥海軍經費三千餘萬供建築費,奕譞向將順後,故後尤信任之,海軍費絀,設備多不完,惟鴻章知之深,朝野皆不習外事,謂日本國小不足平,故全國主戰。

    獨鴻章深知其強盛,逆料中國陸海軍皆不足恃,故寧忍詬言和;朝臣爭劾鴻章誤國,樞臣日責鴻章,乃不得已而備戰,時日軍已久踞朝鮮矣。

     日兵既據朝鮮王京,遍佈水雷漢江口,以兵塞王京諸門;凡華人出入必搜索,華僑乃爭內渡。

    袁公赴仁川還國,駐朝華員均逃歸。

    六月二十一日,大鳥圭介率兵入王宮,殺衛兵,擄朝鮮王李熙,以大院君主國事。

    大院君於光緒十一年釋歸,方閒居也。

    矯王令,流閔泳駿等於惡島,凡朝臣不親日本者皆逐之;事無鉅細,皆決於日人。

    袁公歸,力言於鴻章以不能不用兵之故;乃以大同鎮總兵衛汝貴率盛軍十三營於天津、盛京副都統豐伸阿統盛京軍發於奉天、提督馬玉昆統毅軍發於旅順、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統奉軍發於奉天。

    四大軍奉朝命出師,慮海道梗,乃議盡由陸路自遼東行,渡鴨綠江入朝鮮;蓋迂遠甚矣。

    牙山兵孤懸,援師久不至,鴻章租英商輪「高陞」載北塘防軍輔以「操江」運船,載械赴援。

    日人預賄中國電報生洩行師期,以兵艦預邀之;截「操江」船,「操江」懸白旗任掠去,日艦「吉野」、「浪速」以魚雷擊「高陞」,沉之。

     初,光緒十年立海軍衙門於京師,建旅順、大連灣、威海衛砲臺。

    十四年,定海軍經制,以丁汝昌為海軍提督;海軍大半閩人,汝昌淮人陸將,孤寄其上,大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

    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氵?賭於香港、上海。

    蓋海軍之廢弛久矣。

    朝鮮變起,鴻章令「濟遠」兵艦率「揚威」、「平遠」往護朝鮮。

    及日本兵大集,「濟遠」管帶閩人方柏謙以「濟遠」逃歸。

    鴻章方冀和,召諸艦悉歸。

    洎日本擄朝王,絕海道;乃命「濟遠」、「威遠」、「廣乙」先後赴牙山。

    遇日艦先擊,「廣乙」受殊傷,逃焉。

    「濟遠」繼逃,日艦「吉野」、「浪速」追之急,方柏謙豎白旗、繼樹日本旗,仍追不已,有水手發砲中日艦。

    柏謙生還,以捷聞。

    塞威海東西兩口,而朝鮮海上遂無中國艦隊,日艦縱橫海上;中國但為防海計,不復能爭海上之權矣。

    湖南巡撫吳大澂自請赴前敵,至威海相砲臺。

    汝昌率全軍抵旅順,陸軍四大軍俱集平壤,海軍大發,集於大東溝、鴨綠江口。

    汝昌自坐「定遠」為督船,與日艦相見。

    戰既酣,「定遠」擊沉其「西京丸」一艘,而中艦「超勇」沉焉。

    「緻遠」最奮戰,與「吉野」、「浪速」相當;「吉野」,日艦之中堅也。

    「緻遠」藥彈盡,督帶粵人鄧世昌素忠勇,閩人素忌之;「緻遠」戰酣,閩人相視不救;世昌憤痛,決死敵,乃鼓快車撞「吉野」,思與同盡;「吉野」駛避,「緻遠」中其魚雷,鍋裂,遂沉焉;世昌死之,全船皆殉無逃者。

    而「濟遠」方柏謙不戰而逃,轉舵誤撞「揚威」;壞其舵,行愈滯,日艦至,擊沉之。

    「濟遠」既逃,「廣甲」從之,「靖遠」、「經遠」、「來遠」不能支。

    「經遠」管帶陣亡,日人擄焉。

    諸艦既爭逃,惟「鎮遠」、「定遠」猛戰,日五艦繞攻之,「定遠」轟其「松島」艦,幾沉之;日海軍中將伊東祐亨坐船也。

    「定遠」亦受重傷,砲械俱盡。

    日既暮,日艦解圍去。

    「定遠」等脫歸旅順,「濟遠」已先歸。

    「廣甲」已抵大連灣,誤觸礁不得出;越日,日艦至,砲碎之。

    是役,凡失五艦:「緻還」、「經遠」、「超勇」、「揚威」、「廣丙」是也;其存者,惟「定遠」、「鎮遠」、「來遠」、「靖遠」、「濟遠」、「平遠」、「廣甲」七艘,已不能軍矣。

    汝昌立「定遠」敵樓督戰中彈,傷■〈月妥〉仆地;管帶總兵閩人劉步蟾聞戰震悚失次,洋員漢納根代其指揮,始能畢戰。

    汝昌歸於威海,鴻章命斬方柏謙於旅順;以鄧世昌死事上聞,得旨謚「壯節」。

     葉志超軍駐牙山,聞「高陞」被擊沉,聶士成言於志超曰:『海道既梗,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勢便利,戰而勝可據守以待後援,不勝猶可繞道出也』。

    志超從之。

    日兵已逼成歡,士成率五營駐成歡。

    日前鋒至,迎擊獲勝;日兵大至,以無援敗。

    趨公州就志超,而志超已先棄公州行。

    士成追及之;以兵單恐與日軍遇,乃繞道渡大同江,至平壤,與大軍合;兩月始達。

    志超以成歡之戰殺敵相當,鋪張電鴻章;乃據以入告,獲嘉獎,奏保員弁數百人、賞軍士二萬兩,遂拜總統諸軍之命。

     是時,中國軍隊並屯平壤;高麗之舊京也。

    朝民素親中國,聞大軍至,爭獻酒漿饟軍;而軍士殘暴,奪財物、役丁壯、氵?婦女,衛汝貴軍尤甚,朝民大失望。

    志超抵平壤,統諸軍。

    志超素庸懦,不足服諸將,汝貴尤貪縱;左寶貴、聶士成皆忠勇善戰,而志超漫無布置。

    大軍聚平壤,諸將日置酒高會,築壘環砲為固守計。

    日兵偵探隊至大同江,華軍聚而殲之;繼至者,均逐去。

    志超以屢獲大捷聞。

    盛軍夜出哨與毅軍遇,互疑為敵;相轟擊,死傷甚眾。

    志超聚全軍為嬰城計,日本分道來攻。

    馬玉崑守大同江東岸,血戰久;汝貴援之,日兵敗去。

    而左寶貴扼元武門嶺,日兵大隊至。

    志超將冒圍北歸,寶貴不從;以兵守志超,防其遁去。

    日軍猛撲寶貴軍,酣戰久,卒不敵。

    寶貴矢必死,登城指揮。

    連中砲,墮地猶能言;及城下,始殞;部將死數人。

    日軍佔元武門,開城以納大軍;志超遍懸白旗,乞緩兵。

    馬玉崑聞元武門失守,奉志超令速撤軍,乃歸平壤。

    志超既樹白旗,日人來議受降;志超乞率兵歸,日人拒焉。

    志超乃率諸將棄平壤北走,日兵邀之於山隘;兵潰,回旋不得出。

    槍砲齊擊,人馬枕藉,死二千餘人、被擄數百;而將領皆得生逃,軍儲器械、公牘密電盡委之以去。

    朝鮮境內,華兵絕跡矣。

     當大軍屯平壤,朝命諸軍繼發為後援。

    四川提督宋慶以毅軍發旅順、提督劉盛休以銘軍發大連灣、將軍依克唐阿以鎮邊等軍發黑龍江,皆會於東邊九連城。

    軍未集,而平壤軍已退,志超率殘軍萬餘人過安州、定州,皆棄不守。

    聶士成時在安州,以安州山川險峻,宜固守以遏日兵;志超不聽,奔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止焉。

    九連城與朝鮮之義州隔水相對,界鴨綠江;大軍既先後入九連城,朝旨奪志超職、衛汝貴逮問,以宋慶接統諸軍。

    汝貴治淮軍久,以貪謟至提督;援朝時,年六十矣。

    其妻貽書曰:『君起家戎行,緻位統帥;家既饒於財,宜自頤養。

    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汝貴守婦誡,益避敵軍。

    敗逃後,日人獲其書,後引諸教科書以戒國人。

    宋慶忠勇敢戰,然無調度,非大將才;諸將行輩相若,驟稟節度,多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