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
九江關稅務。
攸關榷課。
該監督自應妥立章程。
于嚴加稽核之中。
寓體恤招徕之意。
使商旅聞風踴躍。
源源販運。
方于榷務有裨。
今福英一味從嚴。
凡遇簰把船隻到關。
限其立投稅銀。
以緻商販聞風裹足。
且抱病若真。
即應早奏換人。
是該關短少稅銀。
雖無别項弊窦。
實由福英戀棧。
而又辦理不善所緻。
所有五十九年分、九江關短少赢餘銀十五萬八千二百三十七兩零。
寬其一半。
其一半着福英賠補。
至該道病近痰症。
難以即時就痊。
未便再留關任。
緻滋贻誤。
福英、着即革職回旗。
全德從前曾任九江關監督。
于該處稅務情形。
尚為熟悉。
所有江西廣饒九南道員缺。
着全德調補。
以資整饬。
即由浙江速赴新任。
不必來京請訓。
其浙江鹽政兼杭州織造。
着嶽謙去。
○又谕、各省武生。
向有入伍挑糧之例。
前因姚棻奏、将武生挑糧學習。
降旨詢問各省。
查明覆奏。
茲據各督撫所奏情形不同。
而河南武生。
有心急科名。
不願入伍者。
有地處偏僻。
不願守候挑缺者。
呈報入伍之人。
向來甚屬寥寥。
朕思武生應試科目。
是其正途。
若令改歸營伍。
恐非所願。
且伊等住居偏僻。
距省會鎮營遙遠。
守候挑補。
亦未便強以所難。
若謂武生等多緻恃符滋事。
以之挑補兵丁。
方可藉資約束。
則文生内亦有恃符滋事之人。
斷無亦令入伍食糧。
充當字識之理。
武生等本屬學政專管。
學政等果能留心督察。
認真管束。
自不緻滋事。
且各督撫有統轄全省之責。
武生等皆其所屬。
遇有不安本分者。
原可随時懲治。
不必俟入伍當兵始能加以約束也。
嗣後各省武生。
如情願入伍食糧。
自應仍舊各聽其便。
其不願入伍者。
亦不必稍加勉強。
以示體恤。
○以甘肅鞏秦階道李殿圖為福建按察使。
○是日起。
上以祭社稷壇。
齋戒三日。
以親祭文廟。
齋戒二日。
○丙辰。
遣官祭黑龍潭昭靈沛澤龍王之神。
玉泉山惠濟慈佑龍王之神。
○谕、前經降旨普免天下積欠錢糧。
令各督撫查明具奏。
茲據秦承恩覆奏陝西省地丁錢糧。
俱系年清年款。
向無民欠惟查有乾隆五十七年、因災分年帶徵正耗銀兩。
五十八年、輪免錢糧案内帶徵耗羨銀兩。
五十九年、臨潼等縣二麥間被蟲災緩徵正耗銀兩。
又糧道倉并常社各倉因災緩徵出借、及積年民欠各糧石。
尚有未完銀糧等語。
所有陝西省五十七九兩年、因災帶徵正耗銀兩及輪免錢糧案内帶徵耗羨銀兩等項、共未完銀五十萬五千三百七十九兩零。
又糧道倉并常社各倉緩徵出借、積年民欠未完糧、共四十七萬一千二百五石零。
均着加恩全行豁免。
以示錫福推恩。
孚惠無疆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據孫士毅奏、四川彭山縣江口自上年起至本年正月止。
撈獲銀三千餘兩等語。
此事從未見奏明。
今日問倭什布方知之。
所辦殊為失體。
江口地方。
如果遇有饷銀沉溺等事。
自應令地方官實力撈獲。
以重帑項。
若并非官項。
止系江中間有行旅往來。
沉失銀兩。
或于沙中淘摸零星銀砂。
附近貧民。
或在彼撈揀。
亦不過沙裹淘金。
藉資糊口。
又何值派官打撈。
與細民争利。
況國家帑藏充盈。
又豈在此锱铢之數。
而派員督辦人工等項。
轉滋糜費。
且江水長落靡常。
忽有忽無。
豈能作為定制。
或遇該處小民撈獲銀兩。
其中倘有争競讦告之事。
再秉公剖辦。
自屬可行。
今以大江深水中無定處所。
小民相沿撈取零星銀兩。
忽歸官辦。
成何體制。
孫士毅系讀書人。
尚有見識。
不應如此锱铢較利。
着傳谕該署督、此項銀兩。
竟毋庸派員經理。
以便民利而符體制。
○湖廣提督劉君輔奏、正月二十二日。
準鎮筸鎮總兵明安圖咨稱、黔省松桃廳屬大塘苗人石柳鄧、聚衆不法恐竄入楚境。
現帶兵堵截。
旋于二十五日。
據鎮筸遊擊田起龍等禀稱、偵聞永綏廳屬黃瓜寨苗人石三保。
糾衆搶劫。
由永綏之黃土坡、及鳳凰廳之栗林。
燒毀民房。
殺斃客民。
現在竭力保護城池等語。
臣恐石三保等、或與大塘苗人。
互相勾結。
檄派永綏兵五百。
靖州兵三百。
沅州兵三百。
辰州兵二百。
常德兵一百。
速赴鳳凰栗林一帶聽用。
并咨會督撫臣外。
臣即帶本标将弁、及戰兵六百名。
前往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貴州湖南等處苗民。
數十年來。
甚為安靜守法。
與民人等分别居住。
向來原有民人不準擅入苗寨之例。
今因日久懈弛。
往來無禁。
地方官吏。
暨該處土着、及客民等。
見其柔弱易欺。
恣行魚肉。
以緻苗民不堪其虐。
劫殺滋事。
迨至釀成事端。
又複張皇禀報。
看來石柳鄧、石三保等、不過糾衆仇殺。
止當訊明起釁緣由。
将為首之犯。
拏獲嚴辦。
安撫餘衆。
苗民自然怗服。
何必帶領多兵前往。
轉緻啟其疑懼。
甚或激成事端。
是因一二不法苗民。
累及苗衆。
成何事體。
劉君輔系行伍出身。
擢至提督。
未能深曉事體。
一聞禀報。
辄調兵二千名之多。
辦理未免張皇。
所奏又無頭緒。
着傳谕福甯、即行前赴該處。
駐劄辦理。
福康安素娴軍旅。
貴州是其所屬。
想福康安得信後。
或不待朕旨。
已馳赴黔省督辦。
亦未可定。
但福康安系該省總督。
聲勢較大。
恐苗民聞福康安前往。
疑為帶兵往剿。
群懷畏懼。
所關匪細。
着傳谕福康安、如已起程到彼。
止須不動聲色。
查明妥辦。
于大局辦定後。
即速回滇省。
以免苗民驚疑。
若福康安尚未起身。
察看情形。
或可無須親往。
福康安系曉事之人。
經練日久。
自能權衡輕重。
辦理妥協也。
○以浙江衢州鎮總兵劉烜、福建汀州鎮總兵特靈額、對調。
○丁巳。
祭先師孔子。
上親詣行禮。
○谕、朕臨禦今六十年。
于二月上丁。
親詣文廟釋奠禮成。
并閱辟雍新刊石經。
瞻仰宮牆。
彌深景慕。
自惟沖齡肄學。
服膺聖教。
迄今八袠開五。
猶日孜孜。
誨學無倦。
舉凡行政念典。
悉皆虔奉心傳。
今晨臨雍展敬。
祗肅躬親。
風日暄和。
典禮鹹備。
景仰之誠。
先師靈爽式憑。
自必默垂鑒佑。
當茲郅運增隆。
慶臻耆壽。
莫非仰邀錫贶。
允宜施恩黉序。
嘉惠士林。
以光盛典。
所有各直省歲試入學名數。
着交該部查照向例。
分别廣額。
其太學肄業諸生。
并加恩免其坐監一月。
用示重道崇儒。
壽世作人至意。
○又谕、本日上丁釋奠禮成。
因念朕臨禦六十年以來。
孜孜勤政。
悉繇典學懋修。
罔弗衷諸聖教。
回憶沖齡就傅之時。
福敏啟蒙授業。
循循善誘。
加增日課。
得以多讀經書。
蔡世遠教以古文作法。
宜學昌黎。
朕從此問津肆力。
學業益進。
至今所作古文。
無不理明氣盛。
是當年久侍帷幄。
敷陳啟沃。
實福敏、蔡世遠、兩師傅之力為多。
今年登八旬有五。
眷懷舊學。
允宜秩贈三公。
原任大學士太傅福敏、着晉贈太師。
原任尚書蔡世遠、着加贈太傅。
并各賜祭一壇。
福敏、着派舒常緻祭。
葬世遠原籍。
着派福建巡撫親往緻祭。
以示朕眷隆耆舊。
崇禮師儒至意。
○又谕、本日朕親行釋奠禮成。
閱辟雍新刻石經。
據該管收掌官蔣和、呈進恭錄禦制序四體字冊、并石經告成頌冊。
觀其文理尚優。
且伊系蔣衡之孫此次所刻十三經。
即系從前蔣衡手書進呈之本。
字畫俱屬端楷。
今茲列碣圜橋。
洵為右文盛事。
蔣和能承家學。
着加恩以國子監學正學錄補用。
并着賞大緞二匹。
以示表章經學。
獎勵宿儒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朕臨禦六十年。
八袠開五。
本年仲春。
親祭傳心殿。
臨禦經筵。
越三日。
釋奠文廟禮成。
臨幸辟雍。
閱視石經碑刻。
連日舉行典禮。
禦制詩四章。
用申仰止景行之意。
蔡新、朱圭、學問尚優。
孫士毅、亦娴文義。
着将禦制詩章鈔寄閱看。
即令恭和進呈。
朕自幼讀書。
服膺聖訓。
為治世臨民矩矱。
迄今年逾耄耋。
典學孜孜。
蔡新等當知此意。
恭和之詩。
毋徒以頌而忘規也。
至福康安、雖于文墨之事。
非其所習。
但伊屢膺阃寄。
懋着勳勞。
今遠在滇南。
不克恭襄盛典。
亦着将禦制詩鈔寄閱看。
使之同深欣慶。
着賞給福康安祭糕、及新制奶餅。
以示優眷。
○禦制親祭傳心殿詩曰。
文華殿側傳心殿祭以經筵義本深。
承祀例應大學士。
升香一閱五旬今。
外王内聖幼知重。
日引月長耄逮谌。
十六字猶能背讀。
行何有我愧成吟。
○禦制春仲經筵詩曰。
對越崇祠緻敬虔。
文華咫尺禦經筵。
居今稽古春中月。
望道勤民六十年。
敦化流川那小大。
達聰明目勖仔肩。
丙辰講席應兒事。
詩示心傳及政傳。
○禦制仲春丁祭至聖先師禮成述事詩曰。
踐阼年當天數慶。
八旬五豈易為望。
幸蒙昊贶符心願。
感謝師承叩已□□侵。
莅政臨民惕宵旰。
志于心欲仰宮牆。
石經核準全刊壁。
三一參差勝漢唐。
○禦制釋奠禮成禦辟雍敬憶皇祖詩句因示皇子及諸大臣詩曰。
六旬在位孫同祖。
恭憶神堯兩句詩。
而我其時猶侍母。
蒙天錫壽敢忘師。
欲詢百帝誰曾此。
深惕一身幸獲茲。
釋奠禮成辟雍坐。
愧為榮用敬摛詞。
○又谕、昨據劉君輔奏到苗人滋事。
已降旨令福甯前往該處駐劄查辦。
今福甯奏、接到禀報後。
業經起身前往。
所辦尚是。
但所奏情形。
亦祗據劉君輔等禀報之詞。
仍未詳晰。
苗民安靜畏法。
素習供役。
與内地民夫無異。
此次聚衆搶劫。
殺斃客民。
自有起釁緣由。
必系外來客民。
平日有侵占地畝。
恣意欺淩等事。
以緻苗民不堪其虐激成事端。
不可不嚴行查辦。
福康安久侍禁延。
屢經曆練。
能知事體輕重。
聞信後。
自己馳赴黔省。
督同辦理。
惟應查明首惡。
擒拏究辦其餘安分苗民。
妥為撫馭。
迅速完事。
以靖苗疆。
至該處客民。
平日欺占苗民。
最為可惡。
即着福康安、會同福甯、切實查究。
将為首肇釁之客民。
從重懲辦數人。
并将辦理
九江關稅務。
攸關榷課。
該監督自應妥立章程。
于嚴加稽核之中。
寓體恤招徕之意。
使商旅聞風踴躍。
源源販運。
方于榷務有裨。
今福英一味從嚴。
凡遇簰把船隻到關。
限其立投稅銀。
以緻商販聞風裹足。
且抱病若真。
即應早奏換人。
是該關短少稅銀。
雖無别項弊窦。
實由福英戀棧。
而又辦理不善所緻。
所有五十九年分、九江關短少赢餘銀十五萬八千二百三十七兩零。
寬其一半。
其一半着福英賠補。
至該道病近痰症。
難以即時就痊。
未便再留關任。
緻滋贻誤。
福英、着即革職回旗。
全德從前曾任九江關監督。
于該處稅務情形。
尚為熟悉。
所有江西廣饒九南道員缺。
着全德調補。
以資整饬。
即由浙江速赴新任。
不必來京請訓。
其浙江鹽政兼杭州織造。
着嶽謙去。
○又谕、各省武生。
向有入伍挑糧之例。
前因姚棻奏、将武生挑糧學習。
降旨詢問各省。
查明覆奏。
茲據各督撫所奏情形不同。
而河南武生。
有心急科名。
不願入伍者。
有地處偏僻。
不願守候挑缺者。
呈報入伍之人。
向來甚屬寥寥。
朕思武生應試科目。
是其正途。
若令改歸營伍。
恐非所願。
且伊等住居偏僻。
距省會鎮營遙遠。
守候挑補。
亦未便強以所難。
若謂武生等多緻恃符滋事。
以之挑補兵丁。
方可藉資約束。
則文生内亦有恃符滋事之人。
斷無亦令入伍食糧。
充當字識之理。
武生等本屬學政專管。
學政等果能留心督察。
認真管束。
自不緻滋事。
且各督撫有統轄全省之責。
武生等皆其所屬。
遇有不安本分者。
原可随時懲治。
不必俟入伍當兵始能加以約束也。
嗣後各省武生。
如情願入伍食糧。
自應仍舊各聽其便。
其不願入伍者。
亦不必稍加勉強。
以示體恤。
○以甘肅鞏秦階道李殿圖為福建按察使。
○是日起。
上以祭社稷壇。
齋戒三日。
以親祭文廟。
齋戒二日。
○丙辰。
遣官祭黑龍潭昭靈沛澤龍王之神。
玉泉山惠濟慈佑龍王之神。
○谕、前經降旨普免天下積欠錢糧。
令各督撫查明具奏。
茲據秦承恩覆奏陝西省地丁錢糧。
俱系年清年款。
向無民欠惟查有乾隆五十七年、因災分年帶徵正耗銀兩。
五十八年、輪免錢糧案内帶徵耗羨銀兩。
五十九年、臨潼等縣二麥間被蟲災緩徵正耗銀兩。
又糧道倉并常社各倉因災緩徵出借、及積年民欠各糧石。
尚有未完銀糧等語。
所有陝西省五十七九兩年、因災帶徵正耗銀兩及輪免錢糧案内帶徵耗羨銀兩等項、共未完銀五十萬五千三百七十九兩零。
又糧道倉并常社各倉緩徵出借、積年民欠未完糧、共四十七萬一千二百五石零。
均着加恩全行豁免。
以示錫福推恩。
孚惠無疆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據孫士毅奏、四川彭山縣江口自上年起至本年正月止。
撈獲銀三千餘兩等語。
此事從未見奏明。
今日問倭什布方知之。
所辦殊為失體。
江口地方。
如果遇有饷銀沉溺等事。
自應令地方官實力撈獲。
以重帑項。
若并非官項。
止系江中間有行旅往來。
沉失銀兩。
或于沙中淘摸零星銀砂。
附近貧民。
或在彼撈揀。
亦不過沙裹淘金。
藉資糊口。
又何值派官打撈。
與細民争利。
況國家帑藏充盈。
又豈在此锱铢之數。
而派員督辦人工等項。
轉滋糜費。
且江水長落靡常。
忽有忽無。
豈能作為定制。
或遇該處小民撈獲銀兩。
其中倘有争競讦告之事。
再秉公剖辦。
自屬可行。
今以大江深水中無定處所。
小民相沿撈取零星銀兩。
忽歸官辦。
成何體制。
孫士毅系讀書人。
尚有見識。
不應如此锱铢較利。
着傳谕該署督、此項銀兩。
竟毋庸派員經理。
以便民利而符體制。
○湖廣提督劉君輔奏、正月二十二日。
準鎮筸鎮總兵明安圖咨稱、黔省松桃廳屬大塘苗人石柳鄧、聚衆不法恐竄入楚境。
現帶兵堵截。
旋于二十五日。
據鎮筸遊擊田起龍等禀稱、偵聞永綏廳屬黃瓜寨苗人石三保。
糾衆搶劫。
由永綏之黃土坡、及鳳凰廳之栗林。
燒毀民房。
殺斃客民。
現在竭力保護城池等語。
臣恐石三保等、或與大塘苗人。
互相勾結。
檄派永綏兵五百。
靖州兵三百。
沅州兵三百。
辰州兵二百。
常德兵一百。
速赴鳳凰栗林一帶聽用。
并咨會督撫臣外。
臣即帶本标将弁、及戰兵六百名。
前往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貴州湖南等處苗民。
數十年來。
甚為安靜守法。
與民人等分别居住。
向來原有民人不準擅入苗寨之例。
今因日久懈弛。
往來無禁。
地方官吏。
暨該處土着、及客民等。
見其柔弱易欺。
恣行魚肉。
以緻苗民不堪其虐。
劫殺滋事。
迨至釀成事端。
又複張皇禀報。
看來石柳鄧、石三保等、不過糾衆仇殺。
止當訊明起釁緣由。
将為首之犯。
拏獲嚴辦。
安撫餘衆。
苗民自然怗服。
何必帶領多兵前往。
轉緻啟其疑懼。
甚或激成事端。
是因一二不法苗民。
累及苗衆。
成何事體。
劉君輔系行伍出身。
擢至提督。
未能深曉事體。
一聞禀報。
辄調兵二千名之多。
辦理未免張皇。
所奏又無頭緒。
着傳谕福甯、即行前赴該處。
駐劄辦理。
福康安素娴軍旅。
貴州是其所屬。
想福康安得信後。
或不待朕旨。
已馳赴黔省督辦。
亦未可定。
但福康安系該省總督。
聲勢較大。
恐苗民聞福康安前往。
疑為帶兵往剿。
群懷畏懼。
所關匪細。
着傳谕福康安、如已起程到彼。
止須不動聲色。
查明妥辦。
于大局辦定後。
即速回滇省。
以免苗民驚疑。
若福康安尚未起身。
察看情形。
或可無須親往。
福康安系曉事之人。
經練日久。
自能權衡輕重。
辦理妥協也。
○以浙江衢州鎮總兵劉烜、福建汀州鎮總兵特靈額、對調。
○丁巳。
祭先師孔子。
上親詣行禮。
○谕、朕臨禦今六十年。
于二月上丁。
親詣文廟釋奠禮成。
并閱辟雍新刊石經。
瞻仰宮牆。
彌深景慕。
自惟沖齡肄學。
服膺聖教。
迄今八袠開五。
猶日孜孜。
誨學無倦。
舉凡行政念典。
悉皆虔奉心傳。
今晨臨雍展敬。
祗肅躬親。
風日暄和。
典禮鹹備。
景仰之誠。
先師靈爽式憑。
自必默垂鑒佑。
當茲郅運增隆。
慶臻耆壽。
莫非仰邀錫贶。
允宜施恩黉序。
嘉惠士林。
以光盛典。
所有各直省歲試入學名數。
着交該部查照向例。
分别廣額。
其太學肄業諸生。
并加恩免其坐監一月。
用示重道崇儒。
壽世作人至意。
○又谕、本日上丁釋奠禮成。
因念朕臨禦六十年以來。
孜孜勤政。
悉繇典學懋修。
罔弗衷諸聖教。
回憶沖齡就傅之時。
福敏啟蒙授業。
循循善誘。
加增日課。
得以多讀經書。
蔡世遠教以古文作法。
宜學昌黎。
朕從此問津肆力。
學業益進。
至今所作古文。
無不理明氣盛。
是當年久侍帷幄。
敷陳啟沃。
實福敏、蔡世遠、兩師傅之力為多。
今年登八旬有五。
眷懷舊學。
允宜秩贈三公。
原任大學士太傅福敏、着晉贈太師。
原任尚書蔡世遠、着加贈太傅。
并各賜祭一壇。
福敏、着派舒常緻祭。
葬世遠原籍。
着派福建巡撫親往緻祭。
以示朕眷隆耆舊。
崇禮師儒至意。
○又谕、本日朕親行釋奠禮成。
閱辟雍新刻石經。
據該管收掌官蔣和、呈進恭錄禦制序四體字冊、并石經告成頌冊。
觀其文理尚優。
且伊系蔣衡之孫此次所刻十三經。
即系從前蔣衡手書進呈之本。
字畫俱屬端楷。
今茲列碣圜橋。
洵為右文盛事。
蔣和能承家學。
着加恩以國子監學正學錄補用。
并着賞大緞二匹。
以示表章經學。
獎勵宿儒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朕臨禦六十年。
八袠開五。
本年仲春。
親祭傳心殿。
臨禦經筵。
越三日。
釋奠文廟禮成。
臨幸辟雍。
閱視石經碑刻。
連日舉行典禮。
禦制詩四章。
用申仰止景行之意。
蔡新、朱圭、學問尚優。
孫士毅、亦娴文義。
着将禦制詩章鈔寄閱看。
即令恭和進呈。
朕自幼讀書。
服膺聖訓。
為治世臨民矩矱。
迄今年逾耄耋。
典學孜孜。
蔡新等當知此意。
恭和之詩。
毋徒以頌而忘規也。
至福康安、雖于文墨之事。
非其所習。
但伊屢膺阃寄。
懋着勳勞。
今遠在滇南。
不克恭襄盛典。
亦着将禦制詩鈔寄閱看。
使之同深欣慶。
着賞給福康安祭糕、及新制奶餅。
以示優眷。
○禦制親祭傳心殿詩曰。
文華殿側傳心殿祭以經筵義本深。
承祀例應大學士。
升香一閱五旬今。
外王内聖幼知重。
日引月長耄逮谌。
十六字猶能背讀。
行何有我愧成吟。
○禦制春仲經筵詩曰。
對越崇祠緻敬虔。
文華咫尺禦經筵。
居今稽古春中月。
望道勤民六十年。
敦化流川那小大。
達聰明目勖仔肩。
丙辰講席應兒事。
詩示心傳及政傳。
○禦制仲春丁祭至聖先師禮成述事詩曰。
踐阼年當天數慶。
八旬五豈易為望。
幸蒙昊贶符心願。
感謝師承叩已□□侵。
莅政臨民惕宵旰。
志于心欲仰宮牆。
石經核準全刊壁。
三一參差勝漢唐。
○禦制釋奠禮成禦辟雍敬憶皇祖詩句因示皇子及諸大臣詩曰。
六旬在位孫同祖。
恭憶神堯兩句詩。
而我其時猶侍母。
蒙天錫壽敢忘師。
欲詢百帝誰曾此。
深惕一身幸獲茲。
釋奠禮成辟雍坐。
愧為榮用敬摛詞。
○又谕、昨據劉君輔奏到苗人滋事。
已降旨令福甯前往該處駐劄查辦。
今福甯奏、接到禀報後。
業經起身前往。
所辦尚是。
但所奏情形。
亦祗據劉君輔等禀報之詞。
仍未詳晰。
苗民安靜畏法。
素習供役。
與内地民夫無異。
此次聚衆搶劫。
殺斃客民。
自有起釁緣由。
必系外來客民。
平日有侵占地畝。
恣意欺淩等事。
以緻苗民不堪其虐激成事端。
不可不嚴行查辦。
福康安久侍禁延。
屢經曆練。
能知事體輕重。
聞信後。
自己馳赴黔省。
督同辦理。
惟應查明首惡。
擒拏究辦其餘安分苗民。
妥為撫馭。
迅速完事。
以靖苗疆。
至該處客民。
平日欺占苗民。
最為可惡。
即着福康安、會同福甯、切實查究。
将為首肇釁之客民。
從重懲辦數人。
并将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