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駐防塔竜等汛。

    均照地界。

    按期巡肖。

    一、元江新平各村寨、均屬内地。

    一切稽查約束事務。

    俱令地方官管理。

    其土備弁目、聽地方官差遣調用。

    如果安分效力。

    具報分别獎賞。

    原設漢捕六名。

    應令裁革。

    一、調用土練以地方文武會銜印牌為憑。

    不許土目擅自私調如有不遵。

    照擅調官軍律治罪。

    一、石屏州之寶秀地方。

    應建土城一座。

    于扼要之區。

    設立炮台。

    酌撥炮位。

    仍令臨元鎮撥兵、同原防兵丁、以千總等官帶領駐防。

    原防之把總。

    應行徹回。

    以上添設文武官員。

    并應鑄給印信。

    修建衙署。

    酌定縣名。

    從之。

     ○調工部尚書徐本、為刑部尚書。

    以原任尚書塗天相、為工部尚書。

     ○乙亥。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詣皇太後宮問安。

     ○予丁憂官員封典。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曰、朕登極恩诏内。

    凡内外滿漢官員、自一品以至九品、均予封贈。

    所以錫類敷恩。

    遂臣子顯揚之願。

    勵移孝作忠之風也。

    查舊例、丁憂人員。

    不得均邀封典。

    朕思丁憂之員乃恪遵朝廷定制自盡其為子之情。

    與廢斥在家。

    告假回籍者不同。

    況在任守制者。

    俱得一體沾恩。

    而丁憂之員。

    反不得邀恩。

    以榮顯其親。

    情既可憫。

    而理亦未協。

    着該部查明伊等原官品級。

    一并給與封典、以成孝思。

     ○饬督撫不得濫請題調州縣。

    谕曰、直省州縣、有沿河沿海、沖繁疲難要缺。

    舊例準該督撫題請調補。

    其餘悉歸吏部铨選。

    乃近日各直省督撫題請調補者甚多。

    有并非應行題請之缺。

    亦一概題請。

    朕思調補一事。

    該督撫豈能盡出于至公。

    即令至公。

    而取舍豈能悉衷于至當。

    且督撫一人之耳目安能周知通省之屬員。

    勢不能不寄耳目于他人既寄耳目于他人則營求請托之斃。

    均不能免。

    即督撫不以他人之耳目為憑。

    而一巳之好尚。

    亦易以啟屬員之迎合。

    喜謟媚者、以阿谀見容。

    喜才能者。

    以紛更幹進。

    在督撫以為得人。

    不知巳默受屬員之欺。

    而于地方全無裨益也。

    況政治必曆久而後谙铨選必按例而無斃。

    若外省州縣員缺不論其有無緊要。

    及題請合例與否。

    而概從外省調補。

    則地方官員。

    既遷徙靡定。

    而吏治民情。

    未能熟悉。

    其在部候選之官。

    終年不得員缺。

    而至于壅滞。

    皆流弊所必至者。

    嗣後各直省督撫務遵定例。

    除沿河沿海沖繁疲難要缺。

    仍準題請調補外。

    其餘俱歸部選。

    不得濫行題請。

    倘要缺之外。

    實有人地相宜。

    必須題請調補者。

    務将必須調補之處聲明本内。

    以憑核奪 ○禁虛報開墾。

    谕曰、各直省勸令開辟荒地以廣種作。

    以資食用俾無曠土遊民。

    原系良法美意。

    然必該督撫董率所屬官吏。

    實力奉行。

    毫無粉飾。

    俾地方實有墾辟之田。

    民間實受耕獲之利。

    以此造報升科方于國計民生有所裨益乃朕見各直省督撫題報開墾者、紛紛不一。

    至于河南一省、所報畝數尤多。

    而閩省繼之。

    經朕訪察其中多有未實。

    或由督撫欲以廣墾見長。

    或由地方有司官欲以升科之多。

    迎合上司之意。

    而其實并未開墾。

    不過将升科錢糧。

    飛灑于現在地畝之中。

    名為開荒。

    而實則加賦非徒無益于地方而并贻害于百姓也。

    嗣後各該督撫宜仰體皇考愛民至意。

    誠心辦理凡造報開墾畝數。

    務必詳加查核。

    實系墾荒。

    然後具奏。

    不得絲毫假飾。

    以滋闾閻之擾累。

    若不痛洗積弊。

    仍蹈前轍。

    經朕訪聞。

    必從重處分。

    不稍姑貸。

     ○命查罪黜之宗室覺羅附載玉牒。

    谕曰、向來宗室覺羅中有因罪革退名号。

    并其子孫。

    除去玉牒。

    不準載入者。

    皇祖聖祖仁皇帝恐伊等子孫年遠湮沒。

    與庶民無别。

    于康熙五十二年特谕宗人府查明。

    分賜紅帶紫帶。

    附載玉牒之末。

    仍注明其祖父獲罪情由。

    此誠皇祖加恩宗潢仁至義盡之盛軌也。

    朕思今宗室覺羅中。

    尚有因罪革退之人。

    着宗人府遵照前例。

    逐一查明。

    将分賜紅帶紫帶。

    附載玉牒之處。

    酌議具奏。

     ○命豫籌邊備。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曰、乃者因準噶爾遣使乞和。

    故令北路大兵徹回、駐鄂爾昆。

    其許準噶爾乞和之事。

    雖尚未定朕意以為和與不和。

    總無關系。

    惟在我籌辦協宜計及久遠耳。

    蓋大兵之興。

    原欲保護喀爾喀等。

    若曠日持久。

    我兵屯駐之地。

    悉喀爾喀之地。

    一切需用牲畜。

    及遊牧行走。

    不免有害于喀爾喀之生計。

    既于喀爾喀等無益。

    而糜費國帑。

    勞瘁兵力常在極邊屯駐。

    亦非國家之長計遠慮。

    且戍守之處太遠。

    仍屬無濟。

    當量其近邊要害之地以鎮守之。

    縱使準噶爾賊寇、複萌侵擾喀爾喀之意。

    但越阿爾台嶺遠行數千裡。

    兵寡力微。

    豈能獲利。

    如欲大集其衆而來。

    近者自額爾得尼招大創之後銳氣已折。

    又曆年經我兩路大兵拒截。

    人馬傷殘。

    亦安能一時遽為整理。

    其外況有哈薩克、布魯特、與之構難。

    設不自顧、悉其遊牧、以全力深入我境。

    斷不能獲利。

    何以旋歸耶。

    然在我惟當嚴為之備。

    雖賊寇潛窺不使得逞。

    必令負創而還。

    則自知震詟。

    邊境可以永固。

    于蒙古生計。

    與我之兵力國帑。

    俱受其益。

    至于辦理之道。

    戍兵宜于何處駐劄。

    喀爾喀内劄薩克遊牧之地、宜如何守護。

    卡倫如何安設。

    糧饷如何辦運。

    均俟平郡王到日。

    會同總理事務王大臣及傅鼐等。

    詳悉确議具奏事雖未定。

    而先事裁審。

    則條理精詳。

    其于久遠之計。

    庶幾有裨。

     ○谕兵部、順天武鄉試正副考官。

    向例止開列編檢職銜。

    嗣後着将開坊翰林官。

    一并開列。

     ○以賞給侍郎銜管戶部三庫事李绂、為戶部左侍郎。

    仍管庫務。

     ○召翰林院庶吉士雷鋐、來京引見。

     ○調天津鹽道蔣國祥、天津府知府李梅賓、赴部引見。

     ○丙子。

    命辦理旗務、宜遵舊制。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曰、我朝滿洲風俗。

    樸實忠誠、其尊君親上、守法奉公。

    皆出乎天性。

    無一毫勉強。

    至于一切号令。

    馬上指麾。

    頃刻而定。

    該管官長之言。

    屬下無敢違越。

    不待三令五申之繁也。

    近今八旗大臣官員、辦理旗務。

    往往仿效部院外省、之例。

    每奏一事。

    必将上司交查。

    及各員遞行禀報之處。

    逐一繕寫陳奏。

    且事事立案。

    自都統、副都統、及參佐領官以下。

    人各畫押。

    以緻一事辄有數稿。

    且一旗細微之事。

    轉傳八旗。

    徒博八旗畫一之名。

    而不知繁擾巳甚。

    夫八旗大臣官員、俱系武職。

    查考條例。

    裁定章程。

    原非伊等素所練習。

    而繕寫掌稿等事。

    俱系領催披甲之人。

    伊等不知規條。

    仍多舛謬。

    若旗務照此辦理。

    将來必漸染漢習。

    而滿洲舊時淳樸之風。

    漸緻湮沒。

    徒增事款。

    頭緒紛繁。

    自大臣官員。

    以及領催人等。

    匆忙竭蹷日不暇給。

    虛耗心力。

    毫無裨益。

    此非我皇考整饬旗務。

    董正臣工之本意。

    皆大臣等奉行失宜之所緻也夫為國家者。

    譬之造器。

    樸素渾堅。

    外雖無文。

    而用之經久。

    若雕飾精巧。

    雖玩之華美。

    而易于隳壞滿洲舊時風俗甚善。

    今但當儀式先民。

    敦崇樸實。

    一切事件。

    總理大綱。

    教兵丁以忠信。

    恤旗衆之艱難。

    若徒事敷衍。

    留意虛文。

    而無濟于實用。

    則非辦理旗務之道也。

    着傳谕八旗大臣。

    嗣後當恪遵舊例。

    從簡從易。

    以期實效。

    不可妄事更張。

    徒滋紛擾。

     ○又谕、殷劄納、伊禮布、互參一案。

    俱系微小之事。

    且大半虛誣不實。

    不過彼此不睦。

    妄行捏陷。

    甚為惡習。

    本朝滿洲、風俗淳厚。

    實有善則相勸。

    過則相規之意。

    無此等互相排擠之風數年以來。

    軍前大臣中。

    如馬蘭泰等、俱懷挾私心。

    彼此誣陷。

    捏造毫無影響之事。

    具摺參奏。

    此風斷不可長。

    着遍谕内外大臣官員。

    務須痛改此習。

    不得仍蹈前轍。

    若再不改除。

    不但有玷滿洲顔面。

    且敗壞滿洲美習。

    其罪不可言矣。

    凡為臣下者。

    固不可邀結黨援。

    營私作弊。

    亦不可同辦一事。

    各懷異心。

    但能屏除私意。

    共矢公忠。

    知尊君親上之大義。

    甯有彼此不相和睦者乎。

    倘同事而異心。

    于公事必緻贻誤國家何所倚賴。

    今殷劄納、伊禮布、互參之案。

    既經總理事務王大臣援赦議免。

    着依議免其處分。

    将來仍有似此者。

    定行審明、按律處治。

    不稍寬貸。

     ○谕、内務府總管太監等。

    尊卑有一定之體統。

    上下有不易之禮儀。

    自宜循分遵行。

    豈容稍有僭越。

    太監等乃鄉野愚民。

    至微極賤。

    得入宮闱。

    叨賜品秩。

    已屬非分隆恩。

    況朕八旗滿漢、舊人甚多。

    豈盡得如太監等、日觐天顔出入内廷乎。

    爾等當自揣分量敬謹小心。

    常懷畏懼。

    庶幾永受皇恩。

    得免罪戾。

    凡諸王大臣。

    皆國家屏藩輔翊之人。

    爾等尋常接見。

    自應恭謹盡禮。

    豈得與奉旨宣谕時。

    一一樣舉止乎。

    至内廷阿哥等。

    我朝舊制。

    無論王公大臣。

    俱行跪見請安之禮。

    惟有親伯叔行。

    乃免跪見、至尊重也。

    何況爾等微末太監。

    諺雲、一歲主。

    百歲奴。

    上下之分秩然。

    豈得以阿哥等年尚沖幼。

    遂爾怠忽耶。

    即如蘇培盛、乃一愚昧無知人耳。

    得蒙皇考加恩。

    授為宮殿監督領侍。

    賞賜四品官職。

    非分巳極。

    乃伊不知惶愧感恩。

    竟敢肆行狂妄。

    向日于朕弟兄前。

    或半跪請安。

    或執手問詢。

    甚至莊親王并坐接談。

    毫無禮節。

    莊親王總管内務府事務。

    凡内廷大小太監。

    均屬統轄。

    而蘇培盛即目無内務府。

    獨不思莊親王、乃聖祖仁皇帝之子。

    大行皇帝之弟乎。

    昔者塞思黑之子弘晸呼魏珠為伯父。

    皇考曾嚴切教訓。

    此風、不可長也。

    前朕與和親王等、在九州清晏瞻禮時。

    值蘇培盛等在彼飲馔。

    伊等不但不行回避。

    且複延坐共食。

    而阿哥等亦有貪其口腹。

    與之同餐者。

    朕躬後至。

    稍坐而出。

    嗣是朕即不複在九州清晏用飯。

    夫阿哥等一時失于檢點。

    而蘇培盛狂妄驕恣。

    公然與皇子等、并坐而食。

    似此種種悖亂。

    不可枚舉。

    此皆朕躬所親見者也。

    再張爾泰從前亦甚驕縱。

    及獲罪革退之後。

    見朕兄弟。

    猶敢竟行執手。

    問詢不法如前。

    此二人之行止。

    如皇考察知。

    自必早行懲治。

    決不姑容也。

    至張起麟、乃效力最久之人。

    年紀老邁。

    見朕兄弟、猶必長跪請安。

    不敢怠忽。

    或我輩賜坐伊必叩頭。

    席地而坐。

    此宮中太監所共見者。

    至今思之殊可憫念。

    陳福、李英、暨王常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