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理事務莊親王、果親王、會同徐本、慶複、鄂善、魏廷珍、備查古典。

    詳議具奏。

    尋以明洪武二年李善長等從祀舊典。

    議得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配享太廟。

    應欽遵繕入遺诏。

    得旨、報可。

     ○總理事務王大臣奏、顯親王衍潢、在圓明園照看阿哥。

    今懇請進城。

    得旨、着另派一王前往更換。

    俟顯親王瞻谒梓宮後。

    再令前往換回。

    拟派宗人府右宗人公色爾臣、往換。

    從之。

     ○公讷親、内大臣常明、傳旨。

    一切圈禁罪人。

    如景山東北等處。

    俱着嚴加看守。

     ○調刑部尚書張照回京。

    以湖廣總督張廣泗、總理苗疆事務。

    谕令速往辦理。

    以大學士邁柱、暫署湖廣總督印務。

     ○辛卯。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皇考山陵。

    系第一重大之事。

    理應朕躬親往。

    敬謹辦理。

    今朕既不能親往。

    則應令和親王前往辦理。

    始盡我二人為子之心。

    但朕弟年長者、止和親王一人。

    且現在料理大喪儀。

    應否令和親王前往、并令大臣一員、前往協辦之處。

    着議奏。

    若和親王前往、着照朕等昔日在皇考時出門行走之例。

    派好大臣上三旗侍衛等随去。

    尋議。

    大行皇帝山陵工程。

    請于恒親王同輩諸王内、欽定一人前往、敬謹監看。

    再現在料理太平峪工程之禮部侍郎留保、不谙工程。

    應徹回。

    請另派工部尚書查克丹、前往總辦工作錢糧一切事件。

    并派太常寺卿銜兼内務府禦史偏武、内務府郎中王山、随往協辦。

    得旨、依議。

     ○谕、頒發大行皇帝遺诏。

    舊例系大學士恭捧、安設于梓宮之東。

    朕今親身恭捧安設。

     ○谕、派乾清門侍衛特赫恩、托鸾、護從和親王行走。

    所有王之谙達等。

    俱準其進隆宗門、随至乾清門外。

    前派内務府官四員、仍着随從。

     ○又谕、聖祖仁皇帝龍馭上賓時。

    閑散覺羅等、曾懇讨孝服。

    皇考大事。

    亦着照前例行。

     ○命侍郎班第、學士索柱、在總理事務處、聽王大臣差委辦事。

     ○總理事務王大臣奏、大學士馬齊、應否入大臣班内、進乾清門瞻仰梓宮。

    得旨、報可。

     ○谕直省督撫提鎮學政司道等官。

    所有摺奏。

    蒙奉皇考朱批者。

    俱着恭繳。

    雖批朕安一二字者。

    亦不可隐匿。

    如違。

    照隐匿制诏例、從重治罪。

     ○谕内監等。

    爾等敬聽朕旨。

    皇考大事。

    朕五内崩摧。

    所仰恃者、惟皇太後。

    着傳谕侍奉太監女子、及内外一切太監等、各處執事之人。

    盡心竭力侍奉。

    務要皇太後寬心。

    此即爾等出力之處。

    凡國家政事。

    關系重大。

    不許聞風妄行傳說。

    恐皇太後聞之心煩。

    皇太後仁慈。

    撫愛朕躬。

    聖心切至。

    凡有所知。

    母子之間、豈有不告之理。

    但朕與諸王大臣所辦政務。

    外人何由而知。

    其應奏聞母後者、早已奏聞矣。

    宮禁之中。

    凡有外言。

    不過太監等、得之市井傳聞。

    多有舛誤。

    設或妄傳至皇太後前、向朕說知其事。

    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

    若少有違。

    關系甚钜。

    重勞皇太後聖心。

    于事無益。

    爾等嚴行傳谕。

    嗣後凡外間閑話。

    無故向内廷傳說者。

    即為背法之人。

    終難逃朕之覺察。

    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陳福、張保、系派出侍奉皇太後之人。

    乃其專責。

    并令知之。

     ○命都統莽鹄立傳谕。

    曰、皇考萬幾餘暇。

    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

    聖心深知其非。

    聊欲試觀其術。

    以為遊戲消間之具。

    因将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

    置于西苑空閑之地。

    聖心視之。

    如俳優人等耳。

    未曾聽其一言。

    未曾用其一藥。

    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

    最好造言生事。

    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面谕者屢矣。

    今朕将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令莽鹄立傳旨宣谕。

    伊等平時不安本分。

    狂妄乖張。

    惑世欺民。

    有幹法紀。

    久為皇考之所洞鑒。

    茲從寬驅逐。

    乃再造之恩。

    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數年。

    捏稱在大行皇帝禦前一言一字。

    以及在外招搖煽惑。

    斷無不敗露之理。

    一經訪聞。

    定嚴行拏究、立即正法。

    決不寬貸。

     ○壬辰。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軍機大臣。

    聖祖皇祖大故。

    蒙古王公台吉未出痘者。

    皇考皆降谕旨、未令來京。

    今亦應照前例、不令來京。

    已谕王大臣矣。

    但思軍前現在徹回蒙古王台吉等。

    聞皇考大故。

    自必懇求立即來京、叩谒梓宮。

    伊等有甫自軍前到家。

    亦有目下仍在途路者。

    若即令來京。

    恐莫副我皇考撫育衆蒙古之聖心。

    如何酌令來京之處。

    着議奏。

    尋議、自軍前徹回之巴林王桑哩達、翁牛特王羅蔔藏、土默特貝勒阿拉布坦、科爾沁公拉麻紮布等、皆于今春奏請來京。

    蒙大行皇帝命伊等休息、暫止勿來。

    今已休息多時。

    應令來京。

    喀爾沁貝勒額驸僧衮紮布、敖漢貝子額驸羅蔔藏、适自軍前初到遊牧。

    奏請來京。

    奉旨與年班應來之王等同來。

    查伊等系禦前行走之額驸。

    且羅蔔藏眷屬在京。

    亦應令其即來。

    其餘徹回王台吉等、仍遵初降谕旨。

    暫且不必來。

    得旨、依議因皇考大事來京蒙古王公台吉等、均加給盤費。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辦理軍機大臣。

    署大将軍查郎阿、奏稱前至肅州、與劉于義、将應辦事宜商定後。

    伊進京請訓。

    再赴任所等語。

    準噶爾雖經奏請遣使議和。

    但定界之事。

    尚未完結。

    不可遽謂和好。

    今遭皇考大事。

    準噶爾聞知、又生别心。

    亦未可定。

    兩路大兵。

    尚宜防範。

    斷不可疎忽。

    着查郎阿、仍暫掌大将軍印。

    駐劄肅州。

    與劉于義、公同商酌辦理軍務。

    俟準噶爾使臣來到。

    事情大定之時。

    再赴西安。

    現今留駐巴裡坤哈密兵一萬二千名。

    倘有不敷堵禦防範調遣需用之處。

    将徹回兵内、未經遠去、可以趕令等候者。

    着查郎阿等、酌量辦理具奏。

    若已經遠去者、不必止住。

    如伊身有應往軍營辦理之事。

    即一面奏聞。

    一面前往。

    軍務關系重大。

    将軍大臣等、荷蒙皇考付托重任。

    将軍務慎重周詳、妥協辦理。

    即屬效力國家。

    即為仰報皇考殊恩。

    愈于叩谒梓宮。

    着密行移知查郎阿。

    不必請谒梓宮。

    其北路大将軍平郡王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