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五

關燈
後其食、是即祿廪所頒、分所應得者、尚不暇計及。

    況非分之獲、有關名節者乎。

    昔我皇祖臨禦日久。

    天覆海涵。

    臣工賢否、無不洞悉。

    晚年多所優容。

    大臣中或有徇情納賄之弊、豈能逃皇祖之聖鑒。

    但不欲深究、以保全之。

    而見輕于君上、終身不複信用者、亦不知凡幾矣。

    我皇考恐風氣之日靡。

    念紀綱之宜饬。

    禦極以來、力為整刷。

    弊絕風清。

    間有一二營私之輩、亦迥非從前肆行無忌者可比。

    今朕之身、即皇考之身也。

    朕之政、即皇考之政也。

    朕所用之人、即皇考所用之人也。

    爾等之事朕、亦當如皇考之時、各凜操持。

    各勤職業。

    庶幾大法小廉、不負朕委任之意。

    若謂朕務從寬大。

    遂思改易前操、複有徇情納賄之事。

    朕自度馭下之才、遠不逮皇祖皇考之兼容并包、掩瑕錄過。

    斷難為之容隐。

    即如傅鼐之瞻徇情面、代人求蔭。

    勵宗萬之保舉河員、暗通賄賂。

    朕一有聞見、即為指出、俾衆共知。

    蓋無心之過、尚可原情。

    而有意營私、漸不可長。

    略露端倪、必為宣示。

    情罪果實、定加重懲。

    至于擯棄之後、亦斷不再行錄用。

    即為一身謀之、亦何苦徇親朋之情面、損自已之功名。

    圖一時之小利、緻終身之擯棄乎。

    但當常思國法之宜凜。

    幽獨之難欺各洗心滌慮、交勉于公爾忘私之誼。

    則可以永保一生之名節。

    而常受朕優恤之恩矣。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今年伏秋交會之際。

    南方雨多、水勢甚大。

    朕深為黃運海塘等處工程系念。

    昨據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摺奏、時過白露、黃運湖河各處工程、在在保護平穩。

    且毛城鋪北岸、于六月間、有天開引河一道。

    不費人力、自然化驗為平。

    人民莫不歡忭等語。

    又據大學士嵇曾筠摺奏、今年伏秋、海塘水勢雖大。

    因先期修整坦水、建築土戗、得以護衛平安。

    且江海形勢、漸向南趨。

    海甯東西兩塘、日夕漲沙、将來易于施工。

    比較上年情形、已不啻迳庭之别等語。

    又據河東總河白鐘山摺奏、秋汛已過、河東兩省、南北兩岸、一切埽壩工程、均屬穩固等語。

    南北河工。

    與浙江海塘。

    關系國計民生、最為緊要。

    且當朕即位元年、仰荷神明默佑。

    數處重大工程、俱各循流順軌、共慶安瀾。

    朕心不勝感慶。

    理宜虔修祀典。

    以答神贶。

    所有應行禮儀、該部察例具奏。

    此三處總理之大臣、督率有方。

    在事各員、殚心防護。

    俱屬可嘉。

    着分别議叙具奏。

     ○減浙江嚴州屯糧。

    谕、朕聞浙省屯糧、向來每石徵銀一兩。

    因軍丁等輸納維艱、于康熙年間特恩減免。

    改徵銀五錢五厘。

    計算每畝徵銀八分有零。

    彼時惟嚴州一所、遺漏開報、未經查明減免。

    每畝仍徵銀二錢一分五厘。

    查杭州前右二衛屯田、與嚴所地方、相距咫尺。

    每畝止徵銀一錢二分八厘零。

    而嚴所地土、比通省較薄、賦額則比通省較重。

    實屬偏枯。

    所當酌量變通。

    使一體均沾恩澤者。

    為此特頒谕旨、将嚴所屯糧、循照杭州前右二衛科則徵收。

    以纾軍力。

    其應豁減銀兩若幹、着大學士嵇曾筠、确查報部、永着為例。

     ○定浙鹽增觔改引之法。

    谕、浙江濱海、地皆斥鹵。

    向來鹽價甚賤。

    居民稱便。

    十餘年來、鹽價增長。

    近則加至二三倍不等。

    夫以小民日用必須之物。

    而昂貴若此、朕心深以為憂。

    即中外之人、亦無不知兩浙鹽貴之為累者。

    朕屢次切谕大學士嵇曾筠、令其悉心經理。

    乃數月以來、雖據奏報鹽價漸平。

    然較之十數年前、仍屬昂貴。

    朕再四圖維、并留心咨訪、鹽價之貴、固在于場鹽少産。

    亦由于商本艱難。

    惟有使商人鹽觔充裕、則鹽價自然平減。

    今酌定增觔改引之法。

    将杭、嘉、紹、三所引鹽、循照兩淮舊額、每引加增鹽五十斤。

    連包索共重三百三十五斤。

    至松江一所、原屬濱海産鹽之區。

    向因額設季引九萬餘道、分别上中下三則、徵收正課公費銀、五萬四千餘兩。

    遂使近場州縣、多有鹽貴之苦。

    今循照沿海溫台等處之例、改行票引九萬餘道。

    每引給鹽四百斤。

    令商人設店住賣。

    如此增觔改引、一為變通。

    則商本寬裕、轉輸便易。

    商人不受減價之累。

    百姓多受減價之益。

    大學士嵇曾筠、再為多方調劑、加意體恤。

    庶可複還十數年之原價、以便民用。

    着該部行文大學士嵇曾筠、遵照谕旨辦理。

     ○谕、朕因八旗兵丁、寒苦者多。

    再四思維、特命借給官庫銀兩。

    俾伊等營運有資、不憂匮乏。

    伊等自應仰體朕心。

    諸凡撙節、以為久遠之計。

    乃聞領銀到手、濫行花費、不知愛惜。

    而市肆貿易之人、惟利是圖、将綢緞衣服等項、增長價值以巧取之。

    獨不思兵民商買、原屬一體。

    兵丁用度寬餘、則百貨流通。

    商人可獲自然之利。

    是國家加恩于兵丁、未嘗無益于商賈也。

    何得昧其天良。

    背公平之義、而為刻薄之舉。

    使窮苦兵丁、暗中受其剝削。

    獲利幾何、已幹為富不仁之戒。

    縱國法不便遽加、亦當各自猛省。

    着順天府、五城、通行曉谕商人。

    并令八旗大臣等、教訓兵丁、鹹使聞知。

     ○谕理藩院、喀喇沁王伊達木劄蔔等旗所屬之人、耕種地畝、今年收成歉薄。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