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優柔以縱惡。

    聽若輩贻民害而蠹國事。

    以待善良者待奸蠹。

    則适所以成其慘刻殘忍。

    而為不寬厚之尤者也。

    朕深恐此輩不知朕所以用寬厚之意。

    而故智複萌。

    以身試法。

    用是特為申谕。

    着都察院五城坊官、順天府大宛二縣、及九門提督、各文武衙門。

    不時嚴查訪緝。

    倘有此輩潛匿京城。

    或混入貼寫之中。

    并有罪遞回原籍之後。

    仍潛入京師。

    或附京地方者。

    事發之日。

    除本犯治罪外。

    定将各失察衙門、照例處分。

    必不姑貸。

     ○吏部議準、署湖南巡撫鐘保等疏言、長沙、衡州、嶽州、三府通判。

    職司糧務。

    向無關防。

    請各鑄給管糧通判關防。

    其長嶽二府通判俱兼捕務、請照衡州府同知管理捕務之例。

    改歸該二府同知管理。

    從之。

     ○兵部議奏、武職分發各省。

    已經委署任事。

    尚未接受部劄之員。

    應照所署之缺、酌給俸薪一半。

    其紙紅馬乾銀兩、準照署任支給。

    俟接劄之日、照例全行支給。

    至現任題升人員、已經任事。

    尚未受劄。

    及未經引見者。

    應照舊任支給俸薪。

    照新任支給馬乾。

    從之。

     ○辛卯。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前據李禧參奏、蕭德貴鑽營行賄一案。

    奉皇考谕旨、着該都統會同該部審理。

    随據李禧等審訊、以貝子弘春、得受蕭德貴、銀一千兩。

    違法貪賄是實。

    應交宗人府查議。

    續經宗人府議、将弘春革去貝子、在家圈禁。

    此本年六七月間事也。

    比時皇考聖心、深知其中情罪不确。

    特降谕旨、交與兵部另行确查。

    今據兵部查奏、弘春并無受賄情事。

    其指名撞騙者、乃尼克裡所為。

    而從前尼克裡、與伊家人黑子、誣賴弘春受賄者。

    實系李禧、耿韬等、将尼克裡主仆、非刑夾訊。

    逼令供扳。

    人人知為冤抑。

    我朝宗室甚多。

    其中不肖之人。

    或性情暴戾。

    或行事乖張。

    空或有之。

    至于枉法婪贓。

    貪污敗檢者。

    則從來罕見。

    今李禧、耿韬等、串謀取供。

    鍛煉成獄。

    必欲誣弘春以受賄之罪。

    是何肺腸。

    着交與刑部、一并嚴審究拟具奏。

    從前兵部等衙門審訊之案。

    着發回、另議具奏。

     ○又谕、朕前降旨、将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民欠錢糧。

    悉行豁免。

    查直隸州縣。

    有旗退地畝。

    及入官地畝。

    俱由地方官徵收租項。

    曆年既久。

    拖欠頗多。

    向雖不在恩诏蠲免之内。

    然租銀與地丁。

    名色不同。

    其為民欠則一。

    着将雍正十二年以前旗退地畝租銀、及入官地畝租銀租糧。

    一并加恩豁免。

     ○又谕、鄂善、交辦之事甚多。

    着不必辦理旗務。

    所遺正藍旗滿洲都統員缺。

    着莽鹄立補授。

    公豐盛額、着補授鑲藍旗滿洲都統。

    其正黃旗滿洲副都統蘇爾泰員缺。

    着副都統職銜吉三補授。

    公弘昉、着不必署理鑲白旗漢軍都統事務。

    其員缺另行奏請補授。

    策楞、旺紮爾、俱經補授副都統。

    其鑲紅、鑲藍、二旗漢軍都統員缺。

    另行奏請補授。

    再現今署理副都統事務副都統長壽、護軍參領鄂鼐、塞都參領達魁、寶山、西特庫、着該部帶領引見。

    追封孝敬皇後之曾祖、光祿大夫透讷巴圖魯、祖、光祿大夫布克查、俱為一等公。

    曾祖母祖母、俱為公妻一品夫人。

    遣官緻祭。

    修茔立碑。

    父、步軍統領一等公費揚古、母、多羅格格、加祭建碑如例。

    晉封費揚古之子一等侯武格、為一等公。

    世襲罔替。

     ○吏部議準、山西學政沈文鎬奏言、生員犯賭。

    有玷膠庠。

    未便與平民犯罪者同科。

    教官有約束士子之責。

    應定失察處分。

    請嗣後文武生員犯賭斥革、比常人加一等治罪。

    該管教官、自行查出申報者。

    免其處分。

    失于查察者、罰俸一年。

    知情不報者、革職留任。

    失察造賣賭具者、照溺職例革職。

    從之。

     ○戶部議覆、蘇州巡撫高其倬疏報、阜甯、鹽城、興化、海州、贛榆、五州縣。

    雨澤稀少。

    其地處最高。

    不通河水。

    以及鹹潮灌浸之區。

    禾豆均已枯槁。

    酌籌接濟。

    應令委員會勘。

    果否成災。

    有應行赈濟之處。

    即行赈濟。

    毋緻失所。

    得旨、依議速行。

     ○甘肅巡撫許容奏請、甘省本色糧草。

    可否于蠲免民欠項内、一并豁免。

    得旨、秦省本色糧草。

    已在前旨豁免之内。

    着該部作速行文曉谕。

    鹹使聞知。

     ○頒賞朝鮮國進表陪臣李樯等、綢縀鞍馬有差。

    停止筵宴。

     ○壬辰。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朕前訓谕乾清門侍衛等。

    務各勤習持藝。

    勿得妄相戲谑。

    當時遵奉朕旨。

    尚知儆戒悛改。

    近聞豐昇額、岱焞、伍彌泰、方海等、仍聚一處戲谑。

    殊屬卑鄙不堪。

    着将岱焞、伍彌泰、退出乾清門。

    令在散秩大臣上、效力行走。

    方海、着仍在侍衛處行走。

     ○又谕、刑部所奏不應援赦之各犯内、京貴、佛插、劉五兒、陳文經、蔡珽、王之傑、楊緒、耿揚、常兒、索兒、克什兔、白達色、常在、蔡起俊、周仁舉、張國玺等、情罪尚屬可原。

    俱着赦免。

     ○吏部議覆、刑部尚書徐本奏、請複知縣行取舊例。

    應行知各省督撫、遇行取之年。

    于正途出身知縣内、揀選賢能出衆之員。

    不拘資格。

    大省保舉五六員。

    小小保舉三四員。

    送部引見。

    以主事用。

    至所奏行取知縣、揀補禦史之處。

    查禦史現改為正五品。

    于翰林編檢、各部郎中、員外郎内、保舉簡用。

    若知縣即得升補。

    未免過優。

    且與康熙四十四年定例不符。

    應毋庸議。

    從之。

     ○停止外省舉人、送充鄰省鄉試同考官之例。

    仍以科甲出身之同知州縣等官、入闱分校。

    從工部侍郎張廷瑑請也。

     ○癸巳。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弘春蒙皇考聖慈。

    望其成立。

    晉封郡王。

    加恩優渥。

    此中外所共知者。

    乃伊秉性巧詐。

    愆過多端。

    于上年奉旨革去郡王。

    仍留貝子之職。

    冀其悔過自新。

    伊仍不知悛改。

    家庭之間。

    不孝不友。

    其辦理旗下事務。

    始則紛更多事。

    後則因循推诿。

    種種不妥之處。

    深負皇考天恩。

    着革去貝子。

    不許出門。

    令宗人府、将伊諸弟帶領引見。

    候朕另降谕旨。

     ○又谕、從前當皇考元年二年間。

    各部院奏事。

    俱兼清漢文。

    近見祗用漢文者甚多。

    着谕各部院、嗣後凡奏事。

    俱兼清漢文具奏。

     ○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審拟具奏、傅爾丹、身膺統兵重任。

    剛愎自用。

    淩虐士卒。

    輕舉妄動。

    損折官兵。

    蒙大行皇帝格外施恩。

    不即治罪。

    仍令為将軍。

    予以自新之路。

    又敢于烏遜珠勒對敵之時。

    畏縮敗遁。

    失誤軍機。

    罪不容誅。

    應将傅爾丹拟斬立決一疏。

    又審奏原任領侍衛内大臣侯馬蘭泰、在推河領兵駐劄。

    賊兵自來授首城下。

    畏縮不出。

    縱賊遠逃。

    仍敢捏報軍功。

    誣參無辜。

    有心欺蔽。

    非尋常失機可比。

    應将馬蘭泰拟斬立決一疏。

    先是刑部等衙門、以嶽鐘琪身為西路甯遠大将軍。

    受恩深重。

    乃任性驕恣。

    安心偾事。

    所犯失誤軍機之罪八條。

    亟宜明正典刑。

    以彰國憲。

    副将軍石雲倬、昏庸懦怯。

    一任嶽鐘琪錯亂廢弛。

    不行參奏。

    及領兵剿賊。

    又複退縮畏避。

    縱賊失機。

    應将石雲倬、照出征處所幹犯号令違法亂行例。

    拟斬立決二疏。

    于雍正十一年七月初四日具題。

    是日一并發下。

    谕曰、傅爾丹、嶽鐘琪、石雲倬、馬蘭泰、失誤軍機。

    負恩欺罔之罪。

    不可勝數。

    本應即正典刑。

    以彰國法。

    但我皇考從前未即降旨。

    今朕仰體皇考遲回降旨之意。

    着将傅爾丹、嶽鐘琪、改為應斬監候秋後處決。

    石雲倬、馬蘭泰之罪。

    較傅爾丹、嶽鐘琪、稍輕。

    亦着改為監候。

     ○甲午。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從前西北二路軍務、交辦理軍機事務之大臣等定議。

    其苖疆事務、又另委大臣等定議。

    今西北二路既已無事。

    而苖疆之事亦少。

    大小事件、既交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辦理。

    其軍機事務、與苗疆事務。

    亦着交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兼理。

    其原辦軍機事務之讷親、海望、徐本、着協辦總理事務。

    納延泰、着照班第、索住、例行走。

    豐盛額、莽鹄立、着不必辦理軍機事務。

    各在本任行走。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都統弘昇奏言、八旗事務。

    向由佐領、骁騎校、領催、族長、辦理。

    均屬發協無弊。

    自添設副佐領以來。

    一切印用圖記等事。

    多有制肘之處。

    再察旗侍衛章京等官、亦屬有名無實。

    徒滋繁冗。

    均請裁汰。

    查舊例、八旗每甲喇。

    設有參領、委參領、各一員。

    護軍參領、委護軍參領、各一員。

    每佐領、設有骁騎校、護軍校、各一員。

    嗣經添設副參領、副佐領、副骁騎校、副護軍校等官。

    冗員既多。

    益滋煩擾。

    應如所請。

    将各旗委參領、委護軍參領、副佐領、副骁騎校、副護軍校、及包衣副管領、副骁騎校、副護軍校、并察旗章京侍衛等官。

    悉行裁汰。

    又署副都禦史索柱奏言、八旗事務。

    既有都統、副都統、專辦。

    其協同辦理之部院司員、既于旗務不能谙習。

    且恐于本任事件。

    轉緻贻誤。

    不如仍令專在部院當差。

    亦應如所請。

    停止部員幫辦旗務之例。

    從之。

     ○吏部議奏、浙江海塘工程潰決。

    應将承辦之副都統隆昇、總督銜管巡撫事程元章、大理寺卿汪漋、内閣學士張坦麟、均降一級調用。

    得旨、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系特簡辦理塘工之大員。

    且蒙皇考訓誨諄諄、望其和衷共濟。

    自應堅固條築、以資捍禦。

    乃伊等私心蔽锢、意見參差。

    惟為苟且塞責之計。

    以緻堤岸易于沖潰。

    此乃關系民生切要之務。

    不應援赦寬免。

    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着照部議各降一級。

    從寬免其調用。

    仍令督工效力贖罪。

    倘再有怠忽之處。

    朕必加以嚴懲。

     ○兵部等部議覆、直隸總督李衛疏言、易州為山陵重地。

    向設泰甯營副将。

    應照馬蘭峪之例。

    改協為鎮。

    并添設中軍遊擊一員。

    管左營事。

    兼轄右營。

    原設都司。

    改為左營遊擊中軍守備。

    除原設右營備弁兵丁外。

    再添設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步兵四百名。

    并于就近各營酌撥外委千把總各二員。

    以符經制。

    新設遊擊員缺。

    并改設守備員缺。

    咨取旗員揀補。

    其易州等營。

    凡有關涉防護風水之處。

    俱受泰甯鎮節制。

    仍聽總督提督管轄調遣。

    至插箭嶺礬山堡、廣昌城、等營。

    應歸紫荊關參将管轄。

    泰甯鎮統轄。

    以專責成。

    又良鄉、房山、涞水、三縣。

    為前往易州經由之路。

    應各添設守備一員。

    把總一員。

    外委把總一員。

    兵一百名。

    易州營都司。

    即改為遊擊。

    應設中軍。

    裁龍門路守備一員。

    改為易州營中軍守備。

    其易州原防完唐二縣弁兵。

    撥歸保定營管轄。

    良鄉縣添設弁兵。

    仍屬拱極營管轄。

    房山、涞水、二縣兵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