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二

關燈
題準移駐呂四餘西等場。

    查狼鎮右營汛地。

    自海門舊址金沙起。

    至餘西呂四等處。

    俱系陸地。

    煙墩台寨。

    棋置星羅。

    與州城呼吸相通。

    盡可彈壓。

    呂四等場。

    盡屬竈産。

    又無隙地安置營房。

    仍照舊制為便。

    又中營管轄之徐家渡鎮場二汛。

    與右營交錯。

    應令改歸右營。

    又江場大港二處。

    不可無員駐防。

    請将呂四外委。

    移駐江場。

    其江場外委。

    另帶兵十名。

    駐防大港。

    并添建營房。

    應如所請。

    從之。

     ○予故太子太保内大臣谥恪僖哈世屯、戶部尚書谥敏果米思翰、入祀賢良祠。

    本家賜祭。

     ○旌表守正捐軀之安徽懷遠縣民宋三之子妻、齊氏。

     ○甲子。

    緩征江蘇婁縣水災額賦。

    分别赈恤。

     ○乙醜。

    孝惠章皇後忌辰。

    遣官祭孝東陵。

     ○戶部議覆、湖北巡撫鐘保疏言、沔陽州清丈田畝。

    較原額共增出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一頃五十四畝有奇。

    請免增賦。

    按照上中下則。

    将通屬額征攤派起科。

    又沔陽衛實丈田畝。

    亦照各則均攤起科。

    應如所請。

    從之。

     ○赈江蘇溧水等十二州縣被水災民。

     ○以王無黨實授貴州提督。

     ○以緣事削黜三等。

    公兆德之弟哈達哈、襲爵。

     ○旌表遇賊捐軀、一門三烈之甘肅隴西縣生員羅在堂妻、馬氏。

    女、羅氏。

    媳、李氏。

     ○廣西巡撫金鉷疏報、雍正十三年分、郁林州開墾田共二十頃。

     ○丙寅。

    谕禮部、仰惟皇考世宗憲皇帝。

    德并高深。

    恩覃海宇。

    駿烈鴻功。

    垂裕萬世。

    允宜配享郊壇。

    永崇禋祀。

    朕思來年三月之吉。

    梓宮奉安地宮。

    山陵事畢。

    升祔太廟之後。

    配享之禮。

    理宜敬謹舉行。

    第其時夏至伊迩。

    冬至尚遙。

    若先奉配方澤。

    恐前後之未協。

    若俟冬至南郊。

    然後舉行。

    又覺時日之久曠。

    敬稽我朝舊制。

    順治十四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太宗配享圜丘。

    翼日、配享方澤。

    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

    時屆南郊。

    聖祖仁皇帝、恭奉世祖配享。

    越十日、配享方澤。

    兩朝典制。

    均系特行。

    禮隆儀備。

    燦垂史冊。

    且稽之經傳。

    成周郊祀後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即月令所謂季秋大享。

    帝也。

    召诰載三月丁巳。

    用牲于郊。

    釋者謂非常祀而祭天。

    以告即位也。

    又宋仁宗皇祐二年。

    以大慶殿為明堂。

    合祭天地。

    三聖并侑。

    一如圜丘南郊之儀。

    則是古來因事郊祀之禮。

    不必定在二至之時、明矣。

    我朝舊制。

    盡孝盡誠。

    與古符合。

    來年世宗憲皇帝配天大禮。

    宜遵照舉行。

    其應行典禮。

    爾部會同總理事務王大臣、内閣、九卿。

    敬謹詳議具奏。

    尋議、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

    世宗憲皇帝升祔太廟後。

    謹遵兩朝舊制。

    于夏至前、敬選吉日。

    恭奉世宗憲皇帝配飨圜丘。

    夏至、配飨方澤。

    三年孟春上辛日。

    配飨大飨殿。

    從之。

     ○定朝鮮貿易之制。

    谕、朝鮮歸順我朝。

    恪守藩封之職。

    累世恭謹。

    向來八旗台站官兵。

    于每年二八月間。

    攜帶貨物。

    前往中江、與朝鮮貿易。

    朕思旗人等、俱有看守巡查之責。

    原無暇貿易。

    且亦不谙貿易之事。

    遠人到邊。

    恐緻稽遲守候。

    多有未便。

    嗣後着内地商民。

    與朝鮮國人貿易。

    即令中江稅官。

    實力稽查。

    務須均平交易。

    毋得勒掯滋擾。

    以示朕加惠遠人之至意。

    該部并将此傳谕朝鮮國王知之。

     ○吏部等部議覆、調任山東巡撫嶽浚疏言。

    沂州已改府治。

    所有舊設之兖州府沂郯海贛同知。

    應改為沂州府沂郯海贛同知。

    管轄七屬水利。

    仍兼管禹王台、竹絡、石壩、工程。

    并海贛捕務。

    其新設之鹽捕通判。

    移駐蘭山縣向城地方。

    舊設之向城巡檢。

    移駐蘭山縣青駝寺地方。

    并各添建衙署。

    應如所請。

    從之。

     ○戶部奏、乾隆二年分、蒙古王以下、紮薩克頭等侍衛台吉以上。

    正俸銀兩。

    應照例給與。

    其恩加一倍之俸。

    及尋常頭等台吉等。

    應否賞給。

    伏候欽定。

    得旨、着加恩賞給。

     ○兵部議覆、江南總督趙宏恩疏言、江北廬、鳳、颍、亳、六、泗、一帶。

    地廣兵微。

    不敷調撥。

    壽春、六安、等營。

    向歸狼山總兵統轄。

    窎遠難以控制。

    應将壽春營副将。

    改設總兵。

    标下分中左右三營。

    每營設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兵六百名。

    其原設中軍都司。

    改為中軍遊擊。

    兼管中營及城守事務。

    添左右營遊擊各一員。

    均駐壽州。

    中營添守備一員。

    專防城池關廂。

    原有左軍守備。

    改為左營守備。

    仍駐宿州。

    右軍守備。

    改為右營守備。

    仍駐鳳郡。

    原有千總三員。

    把總六員。

    再添千總三員。

    把總六員。

    分防各汛。

    以千把為專汛。

    遊擊為兼轄。

    壽春總兵為總轄。

    所設兵丁。

    除現有一千四百十五名。

    再添三百八十五名。

    以足一千八百名之數。

    其六安、廬州、兩營。

    撥歸壽春鎮轄。

    六安營原防無為、巢縣、二汛。

    應改歸廬州營轄。

    至亳州營都司所轄之颍州一汛。

    向系把總分防。

    今颍州既改府治。

    把總難資彈壓。

    應添設千總一員。

    令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