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西漢的成語

關燈
主。

    這兩個人是她的命根子。

    現在大王的封地有七十多座城,魯元公主可隻有幾座城。

    要是大王把一個郡奉給呂後,請她轉送給魯元公主,呂後一定喜歡,大王就不必擔心了。

    &rdquo齊王劉肥就把城陽郡獻給魯元公主。

    呂後果然高興,帶着漢惠帝挺客氣地送走了齊王劉肥。

     漢惠帝送走了哥哥劉肥,又聯想到被自己母親害死的趙王如意和戚夫人,更覺得做皇帝太沒有意思了,真希望早點兒離開這個世界。

    可他到底是個年輕小夥,一下子還不至于死去。

    那個年老的相國蕭何卻病得隻剩一口氣了。

    漢惠帝親自去看他,還問他将來請誰代替他。

    蕭何說:&ldquo誰能像皇上那樣了解臣下呢?&rdquo漢惠帝就問:&ldquo曹參怎麼樣?&rdquo蕭何說:&ldquo皇上的主見錯不了。

    &rdquo蕭何和曹參原來都是沛縣的官吏,本來彼此很好,後來曹參帶兵,打了不少勝仗,立了大功,可是他得到的爵位和賞賜反倒比不上蕭何,心裡挺不痛快。

    兩個人就沒那麼好了。

    這會兒漢惠帝提到曹參,蕭何總算顧全大局,沒有反對。

     曹參 曹參,與漢高祖劉邦同是沛縣人,秦朝時曾在蕭何的手下擔任沛縣獄吏。

    後跟随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屢建戰功。

    劉邦稱帝後,封平陽侯,地位僅次于蕭何。

    蕭何死後,他繼任漢朝丞相,他深知自己能力不如蕭何,便遵循蕭何所指定的政策治理國家,留下了&ldquo蕭規曹随&rdquo的佳話。

     蕭何一死,曹參做了相國。

    他原來是個将軍,漢高祖拜他為齊相去幫助長子劉肥。

    那時候,他到了齊國,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就召集了齊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怎麼樣才能夠治理好百姓。

    這些人差不多每人有一個說法,而且大多都是誇誇其談,不合實際,弄得曹參無所适從。

     後來曹參打聽到膠西有一個蓋公,人家都說他德高望重,可就是不願意出來做官。

    曹參挺誠懇地把他請來。

    蓋公是研究黃老之學的,主要的理論是:在上的清靜無為,在下的自然會安定。

    曹參依了他的話,不準長官去打擾老百姓,他就這麼管理齊國九年,齊地七十多座城果然都挺安靜,大夥兒都稱他為賢明的丞相。

    那時候,剛經曆大亂之後的老百姓都希望過幾年太平日子,隻要做官的不做壞事,不去打擾他們,他們就夠造化的了。

     這會兒曹參代替蕭何做了相國,仍舊遵守&ldquo在上的清靜無為,在下的自然安定&rdquo的信條,什麼都不變動,什麼都不過問,讓官吏們一切都按照前相國的章程辦理。

    雖說什麼都不過問,可他不喜歡那些油腔滑調、舞文弄墨或者沽名釣譽、好高骛遠的官員。

    他挑了幾個年歲大的、忠厚老實的人做他的幫手,老跟他們在一塊兒喝酒、聊天。

    朝廷上的事他什麼也不管。

    有幾個大臣很替新相國着急,也有去向他獻計策的,可是他們一到那兒,曹參就請他們喝酒,一杯接着一杯地把他們灌醉才算完事。

    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就叫他先喝酒,然後用别的話岔開,弄得别人沒法再開口。

    他們隻好喝醉了酒,糊裡糊塗地回去。

     漢惠帝還以為曹參天天喝酒是瞧不起他,不願意替他好好地治理國家,心裡挺不踏實。

    恰巧曹參的兒子大夫曹窋(zhú)過來。

    漢惠帝囑咐他說:&ldquo你回家替我問問你父親:高皇帝歸了天,皇上年紀又輕,在這個緊要關頭,國家大事全靠相國主持。

    您天天喝酒,什麼也不管,這麼下去,怎麼能安撫天下呢?看你父親怎麼回答,然後你來告訴我。

    你可别說是我叫你這麼問的。

    &rdquo 曹窋回到家,就跟他父親照樣說了一遍。

    曹參一聽兒子的話,火兒可就上來了,他罵着說:&ldquo你小子懂什麼?還敢在我面前耍嘴皮子!&rdquo說着,拿起闆子來把他打了一頓。

    打完把他趕了出去,還說以後不準他回家。

     曹窋受了責打,垂頭喪氣地回到宮裡,向漢惠帝直訴委屈。

    漢惠帝更加納悶兒了。

    第二天,他私下裡問曹參:&ldquo相國為什麼責備曹窋?他說的話就是我的意思,是我叫他去勸相國的。

    &rdquo曹參立刻摘去帽子,趴在地上,連連磕頭,認了錯。

     漢惠帝叫他起來,說:&ldquo相國有什麼話,請直說吧。

    &rdquo曹參說:&ldquo請問皇上,您跟先帝比較,哪一位英明?&rdquo漢惠帝說:&ldquo我哪兒比得上先帝?&rdquo曹參又說:&ldquo我跟蕭相國比較,皇上看哪一位賢明?&rdquo漢惠帝微微一笑,說:&ldquo好像不如蕭相國。

    &rdquo曹參說:&ldquo是呀,皇上的話完全正确。

    皇上不如先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那麼,先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制定了規章,咱們隻要繼承下去就是了,難道還能超過他們嗎?&rdquo 漢惠帝是個老實人,他聽了曹參的話隻好說:&ldquo噢,我明白了。

    請相國别介意。

    &rdquo雖然漢惠帝實在不明白光喝酒怎麼能叫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可是當時不少人都認為&ldquo蕭規曹随&rdquo這樣的辦法确實挺不錯。

     蕭規曹随 漢代揚雄的《解嘲》中說:&ldquo夫蕭規曹随,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

    &rdquo 蕭是指蕭何,曹是指曹參。

    蕭何制定的政策,曹參繼任後依然執行。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前人的遺志被後人沿襲。

     垂簾聽政 相國曹參天天喝酒,不管朝政。

    漢惠帝病病歪歪,也不管朝政。

    因此,朝廷大權實際都落在了呂後手中。

    可是一個婦女管理朝廷,先不說管得好不好,當時的阻力是很大的,人家總覺得不對勁兒,連匈奴的冒頓(mòdú)單于也瞧不起漢朝了。

     漢高祖采取和親政策,把匈奴作為親戚看待,幾年來總算相安無事。

    等到漢高祖一死,冒頓單于就想試探試探漢朝的态度。

    他寫了一封很沒禮貌的信給呂後,說:&ldquo你死了男人,我死了老婆,兩個人都孤單得很。

    我願意把我所有的換取你所沒有的,雙方彼此都能稱心如意。

    &rdquo 呂後一看氣得直喘,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到宮裡來商議。

    她說:&ldquo匈奴太過分了,我想先殺了他們的使者,再發兵去征伐。

    你們看怎麼樣?&rdquo樊哙說:&ldquo給我十萬兵馬,定可以打敗匈奴。

    &rdquo季布可沒有這份膽量,可是他又不想讓人家說他膽小。

    他就大聲說:&ldquo樊哙這麼狂妄,應當砍頭!從前匈奴在平城圍住先帝,那時候漢兵三十二萬,樊哙是上将軍,還不能解圍。

    現在他隻要十萬人馬就能打敗匈奴,這是當面欺騙太後。

    匈奴本就不懂什麼禮貌,說了一句得罪太後的話,太後犯不着這麼生氣。

    &rdquo 曹參、王陵、周勃、陳平等人也覺得匈奴厲害,都說還是和好的好,最後連樊哙也不再言語了。

    呂後隻好說:&ldquo算了,還是和好吧。

    &rdquo她就寫了一封挺客氣的回信,還送給冒頓單于一些車馬。

    冒頓單于見了回信,也認為和親對他有好處,就又打發使者來向漢朝認錯,要求和親,還回送了幾匹好馬來。

    呂後就挑了宗室的一個女兒嫁給冒頓單于。

    這樣,匈奴同漢朝又和好了。

     北邊同匈奴和好了,南邊也不能不防備。

    在同匈奴和親的那一年(漢惠帝三年),漢惠帝立在東海一帶很有勢力的閩君驺搖(驺zōu)為東海王,以東瓯(瓯ōu)為都城,所以也稱為東瓯王。

     北邊同匈奴和親,南邊立驺搖為東海王,這是漢惠帝三年的兩件大事,都是呂後出的主意。

    漢惠帝十七歲即位,到了這一年已經二十歲了。

    他可還沒正式結婚。

    老百姓的子弟到了這個年齡也該娶媳婦兒了,怎麼做了皇帝反倒還沒結婚呢? 原來漢惠帝的姐姐魯元公主生了個女兒,呂後打算把她配給漢惠帝。

    可惜小姑娘太小,一時不能成親,呂後隻好讓漢惠帝等着。

    到了漢惠帝四年,他的未婚妻也有十幾歲了,雖然還太年輕,那可不管了,這麼着,呂後就讓漢惠帝成了親,還立小娃娃張氏為皇後。

     漢惠帝結婚那一年,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叫各郡縣推舉優秀的老百姓;第二件是大赦天下;第三件是廢去秦朝私藏詩書滅門的法令。

    在之後兩年裡面,幾個重要的大臣:相國曹參、舞陽侯樊哙、留侯張良都先後死了。

    又過了一年,漢惠帝也死了。

     呂後隻有這麼一個兒子,年輕輕地死了,可她卻沒流眼淚。

    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大臣們都挺納悶兒。

    張良的兒子張辟強也在宮裡做事,他去見左丞相陳平,對他說:&ldquo皇上駕崩,太後因為沒有孫子,唯恐大臣們另有打算,所以她傷心得連哭都哭不出來。

    你說,她能輕易放過你們嗎?依我看,不如請太後立刻拜她的兩個侄兒呂台和呂産為将軍,統領軍隊,保衛長安和宮殿,再推薦呂家的人做大官,太後準能喜歡,你們也就不至于遭受禍患了。

    &rdquo 陳平機靈,心想這個美差可不能被别人搶了去。

    他馬上進宮去見呂後,請她拜呂台、呂産為大将,分别統領南軍和北軍。

    這兩支軍隊原來都是由太尉周勃統領的,這會兒呂後完全依了陳平的話,把這兩支軍隊交給自己的侄兒去管。

    抓住了兵權,就不再怕大臣們造反了。

    呂後一放心,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起兒子來了。

     漢惠帝沒有兒子,呂後早已準備好了。

    她叫張皇後墊高了肚子,假裝受了孕,又偷偷地把别人家的嬰兒弄到宮裡來,算是張皇後生的。

    她怕将來嬰兒的母親洩露秘密,就把她殺了。

    因為少帝劉恭還是個嬰兒,不能統治天下,呂後名正言順地替他臨朝,主持朝政。

     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指太後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清朝末年,垂簾聽政制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在曆史上最為著名。

    慈禧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執政女主。

    &ldquo戊戌變法&rdquo失敗後,光緒被囚,老慈禧第三次臨朝聽政,她前後共掌握清代朝政達47年之久。

    随着清王朝的覆滅,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垂簾聽政制度也就壽終正寝了。

     呂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就在朝廷上提出要立呂家的人為王,問大臣們可不可以。

    右丞相王陵是個直筒子,愣頭磕腦地說:&ldquo高帝宰了白馬,大臣們都宣過誓:非劉氏不得封王!&rdquo陳平和周勃替呂後找出非劉氏可以封王的道理來,他們說:&ldquo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這當然是對的;現在太後臨朝,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rdquo呂太後點了點頭,沒說話,可也沒封呂家的人為王。

     散朝以後,王陵批評陳平和周勃,說:&ldquo當初在先帝跟前宣誓,你們不是都在場嗎?你們拿起誓當兒戲,一個勁兒地奉承呂後,怎麼對得起先帝呢?&rdquo陳平和周勃說:&ldquo當面在朝廷上争論,我們比不上您,将來保全劉氏,您可比不上我們。

    &rdquo 王陵隻是冷笑着。

    可是冷笑有什麼用?呂後不讓他做丞相,叫他去做嬰兒少帝的老師。

    王陵托病告了長假,呂後也不去為難他,準他退休。

    她就拜陳平為右丞相,審食其為左丞相。

    陳平從那時起,老是喝酒,審食其隻管宮殿裡的事。

    因此,實際上就沒有一個丞相管理朝廷大事了。

     呂後做事是有步驟的,她分封呂家的人也不能一下子就幹。

    她先把早已過世的父親呂公和大哥呂澤封了王。

    果然,沒有人反對她去封死人。

    這兩個王既然是姓呂的,那麼以後再封别的姓呂的就不足為奇了。

    在呂太後臨朝的八年中,她的内侄和内侄孫先後封王的有五位,連呂太後的妹妹呂須(樊哙的妻子)也被封為臨光侯。

     這麼多呂家的人都封了王、封了侯,劉家和劉家的大臣們怎麼能服氣呢?呂後早就想到了這一層,她也封了不少姓劉的人。

    少帝到了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挺天真地說:&ldquo太後殺了我的母親,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報仇!&rdquo呂後怕以後出麻煩,就把他殺了,立恒山王劉義為皇帝。

     第二年,呂後害了重病。

    臨終她立呂産為相國,呂祿的女兒為皇後,呂祿為上将軍。

    她命呂祿統領北軍,呂産統領南軍,囑咐他們,說:&ldquo我死了以後,大臣們也許趁着喪事作亂,你們必須帶領軍隊保衛宮廷,千萬不要出去送殡,免得遭到别人的暗算。

    &rdquo說完,她就咽了氣。

     垂簾聽政 早在戰國時期,垂簾聽政的形式就已經出現。

    通常,君主年幼時,皇後或者皇太後會代為處理政事。

    但在古代,宮廷女子是不能接觸外臣的,所以就在皇後或者太後聽政的偏室前垂下簾子,&ldquo垂簾聽政&rdquo這個成語就誕生了。

     後來,人們常用垂簾聽政來代指後宮女性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汗流浃背 呂後死後,她的侄子呂産、呂祿統領着南軍和北軍,嚴密地保衛着宮廷和京城,連呂後下葬的時候,他們都不出去。

    大臣們不免懷疑起來,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豈不要變成呂家的天下了嗎? 大臣劉章、周勃、陳平他們想了個辦法,郦商的兒子郦寄跟呂祿是好朋友,他們便讓郦寄去勸說呂祿,交出了兵權。

    南軍和北軍的士兵們也都願意幫助劉家、反對呂家。

    随後,劉章殺了呂産,周勃殺了呂祿,滅了呂氏一族。

    他們說:&ldquo從前呂後所立的少帝和現在的皇上都不是先帝的親骨肉。

    這些冒充的皇子将來長大了,還不是呂氏一黨嗎?我們不如斬草除根,再從劉氏諸王中挑選一個最賢明的,立他為皇帝。

    &rdquo 可是立誰呢?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認為代王劉恒其母薄氏出身低微,沒有強勢的背景,比較容易控制,要是幫助他登基,功勞可就大了,将來自己的地位必定可靠。

    他們就冠冕堂皇地說:&ldquo代王是高帝的親兒子,年齡最大,誰都知道他品格高、有能耐。

    他的母親薄氏素來小心謹慎,從來不過問朝政。

    立代王為皇帝是最合适的了。

    &rdquo大臣們一見最拿事的陳平和周勃都這麼主張,就都同意了,當即就打發使者去迎接代王劉恒回來即位。

     使者到了代地,向代王劉恒報告了大臣們公推他即位的事,請他馬上動身。

    代王劉恒不敢輕易答應,他召集大臣們商議一下。

    郎中令張武說:&ldquo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高帝手下的将軍和謀士。

    他們大多不甘心老老實實地做臣下,因為害怕高帝和太後,才不敢為非作歹。

    現在呂後過世,京城裡鬧得雞犬不甯,誰都想做皇帝,偏偏要到咱們這偏僻的邊疆上來迎接大王,誰也不知道他們打什麼主意。

    大王不如推說有病,探聽探聽京城裡的動靜再說。

    &rdquo 中尉宋昌說:&ldquo張武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王可以放心回去,保準沒有事。

    殘暴的秦皇失了天下,諸侯豪傑一窩蜂似的起兵,誰都想做皇帝。

    末了,高帝統一了天下,以後誰再起兵都沒成功。

    這是為什麼呢?呂太後這麼專制,呂氏家族這麼威風,可是劉章、周勃一号召,士兵們都願意為劉家效忠。

    這又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天下厭亂,老百姓想過幾年太平日子嗎?就算是有的大臣再要作亂,老百姓不肯聽從他們,他們也沒法發動起來。

    現在,高帝的兒子隻剩下淮南王劉長和大王兩個人了。

    大王居長,又是人心所向,所以大臣們不得不聽從大夥兒的意見來迎接大王,大王不必多心。

    &rdquo 代王覺得宋昌的話很有道理,可是他素來謹慎,就向母親薄氏請示。

    薄氏吃過許多苦頭,老怕活不下去。

    幸虧漢高祖和呂後不把她放在心裡,把她送到接近匈奴的邊疆上來,因此才沒遭到呂後的毒手。

    她是驚弓之鳥,漏網之魚,怎麼也不肯輕易讓她兒子去冒險。

    娘兒倆商量了半天,決定先打發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長安去見太尉周勃。

    周勃老老實實地把大臣們要迎接代王的意思告訴了他。

     薄昭回來向代王報告,說:&ldquo大臣們真心迎接大王,大王不必再懷疑了。

    &rdquo代王對宋昌說:&ldquo你說得對,咱們走吧。

    &rdquo當時就準備車馬。

    代王隻帶着宋昌、張武等六個随從人員到長安去了。

    他們到了位于長安北三裡的渭橋,大臣們都跪着拜見代王。

    代王下了車,向他們回拜。

     太尉周勃想格外獻個殷勤,他向前搶了一步,單獨對代王說:&ldquo請左右暫退,我有話奉告。

    &rdquo宋昌在旁邊一本正經地說:&ldquo要是太尉說的是公事,公事公辦,請公開說吧;要是太尉說的是私事,做王的大公無私!&rdquo太尉周勃給宋昌這麼一說,不由得臉上直發燒。

    他跪在代王跟前,拿出皇帝的大印來,雙手奉給代王,心裡美美地一笑,想:代王還能不感激我,給我記個頭功嗎?想不到代王推辭說:&ldquo到了公館(諸王在京城都有自己的公館,這是漢朝的制度)再商議吧。

    &rdquo周勃隻好手忙腳亂地把大印收起來,請代王上車,自己領道,一直到了代王公館。

     大臣們都跟着進了公館。

    代王朝西坐下(正位是朝南的,代王在自己的公館裡以主人的地位把大臣們當作貴賓,所以不坐正位),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還有别的主要的大臣一齊趴在地上,請求代王即位。

     代王接連推讓了三次。

    他們七手八腳地把代王扶上了正位,請他朝南坐下。

    代王又推讓了兩次。

    陳平、周勃他們不讓他再推讓。

    他們說:&ldquo我們已經很鄭重地商議了幾次了,大家都認為隻有大王最适合。

    請大王以天下為重,不要再推辭了。

    &rdquo 周勃就捧着皇帝的大印,一定要代王接受。

    代王說:&ldquo既然大家決意推定我,我也不好過于執拗,希望各位同心協力,共保漢室。

    &rdquo大臣們就尊代王為天子,也就是漢文帝。

     當天晚上,漢文帝就拜宋昌為衛将軍,統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管理宮殿。

    漢文帝除了宋昌、張武以外,還有舅舅薄昭算是自己人。

    他手下就是這麼幾個人。

    他知道自己确實沒有勢力,君位并不鞏固。

    論輩分,楚王劉交是他叔父;論地位,齊王劉襄是高祖的嫡長孫;就是兄弟劉長當初所封的淮南也比代地重要得多。

    他這麼前思後想地一合計,要保持君位,治理天下,隻能虛心地尊重先帝的大臣,再就是減少老百姓的痛苦,對他們多多讓步來換取他們的擁護。

    他連夜下了诏書,大赦天下。

     漢文帝尊他母親薄氏為皇太後,拜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右丞相,灌嬰為太尉,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等也都論功行賞,加了俸祿。

    右丞相是朝廷上最高的官銜。

    周勃認為自己功勞最大,地位最高,他的那股子得意勁兒就不用提了。

    他仰着腦袋,個兒也好像高了一截。

    漢文帝對他很恭敬,每回散朝,老是拿眼睛送他,直到他出去,才肯坐下。

     周勃兩度封相 漢文帝即位,周勃立下了汗馬功勞。

    漢文帝因此命周勃為右丞相,賜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

    但他自恃功高,得意忘形。

    不久後,發生了故事中提到的&ldquo汗流浃背&rdquo事件,周勃辭去右丞相之位。

    過了一年多,丞相陳平去世,漢文帝又召回周勃,任命他為丞相。

    十個多月後,漢文帝說:&ldquo前日我诏令列侯,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國去,有的人還沒有動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請您率先到封國去吧。

    &rdquo周勃于是又被免去丞相職務,前往封國。

    其他諸侯一見,紛紛效仿。

     周勃的兩度封相,體現出了漢文帝高超的政治智慧。

     郎中袁盎(àng)見了這種情形,挺擔心。

    他問漢文帝:&ldquo皇上如何看周丞相?&rdquo漢文帝說:&ldquo是一位忠臣。

    &rdquo袁盎說:&ldquo我看他隻能算是一個功臣,算不上忠臣。

    不顧自己的性命,一心一意跟君王同生死的,才是忠臣。

    當初呂後專權,劉氏危急萬分,周丞相身為太尉,掌握着兵權,不敢挺身出來,挽回當時的局面,反倒違背了高帝的盟約,附和呂後封呂氏為王。

    等到呂後死了,大臣們起來征讨呂氏,周丞相運氣好,成功了,卻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現在皇上即位,拜他為右丞相,他本應該小心謹慎、虛心待人才是。

    可是他反倒在皇上面前得意忘形、目中無人。

    難道忠臣就是這個樣子嗎?我怕皇上對他越恭敬,他就越驕傲。

    &rdquo 漢文帝聽了,點點頭。

    以後他對周勃還是挺恭敬的,可是恭敬之中又帶着嚴肅。

    周勃才開始有點怕漢文帝了。

     有一天,大臣們上朝,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說:&ldquo全國一年當中關在監獄裡面的囚犯有多少?&rdquo周勃耷拉着腦袋,回答說:&ldquo不知道。

    &rdquo漢文帝又問:&ldquo一年當中收進的和支出的錢糧各有多少?&rdquo周勃又說:&ldquo不知道。

    &rdquo他急得脊梁上和頭發裡直冒汗。

     漢文帝回頭又問左丞相陳平。

    陳平比周勃機靈多了,他說:&ldquo這些事都有主管的人。

    皇上要知道監獄的情況,可以問廷尉;要知道錢糧的收支,可以問治粟内史。

    &rdquo 漢文帝說:&ldquo既然一切事情都有主管的人,那麼,你們管的是什麼呢?&rdquo陳平的嘴是最會說話的。

    他說:&ldquo丞相主要的職司是:上,幫助天子調理陰陽,順從四時;下,适應萬物;外,鎮撫四方;内,愛護百姓,使文武百官各守職責。

    &rdquo漢文帝聽了連連點頭。

     周勃自己覺得才能不如陳平,就交還相印,告老還鄉了。

    漢文帝趁着機會廢除了左右丞相的制度,讓陳平一個人做了丞相。

    漢文帝在一年的時間裡面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老百姓也都安居樂業。

     汗流浃背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ldquo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

    &rdquo 浃是濕透的意思。

    周勃當上右丞相後驕傲跋扈,不知謙遜收斂,漢文帝借查問天下事來敲打他。

    漢文帝問的問題周勃都答不上來,當時就又羞又愧又害怕,急出一身汗,連後背衣衫都濕透了。

     後來,人們用汗流浃背這個成語來形容人滿身大汗的樣子,也常用來形容人因為非常羞愧、恐懼而冷汗滿身的樣子。

     前車之鑒 漢文帝認為治理國家必須要重視文教,于是到處搜羅人才。

    他聽說洛陽人賈誼熟讀詩書,挺有才能,就封他為博士。

     賈誼是個年輕小夥子,隻有二十幾歲,可是比朝廷上的那幫老大臣都強。

    漢文帝每次起草诏書的時候,叫大臣們來商議,那幫老先生就知道點頭哈腰地說好,卻提不出什麼意見來。

    賈誼沒有這麼深的人情世故,他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且說的都很有道理。

    因此,漢文帝很看重他,才一年工夫就把他升為大中大夫。

     漢文帝重視賈誼,不但因為他有才能,而且因為他肯說話。

    有一次,賈誼在奏章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統治了幾百年,而秦朝隻傳了兩代的曆史事實,勸說漢文帝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進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國家。

    他引用當時的諺語說:前車覆,後車戒。

    意思是說,前面的車子翻了,後頭的車就要小心了,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

    接着他又說:秦代滅亡的車迹我們已經看到了,如果不以此為戒,我們也會走上滅亡的道路。

    治理國家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撫百姓。

     公元前178年,賈誼又上了一個奏章,請漢文帝提倡生産,厲行節約。

    大意為: 管仲曾經說過,&ldquo貯藏糧食的倉庫滿了,才能夠講究禮節;吃穿富足,才能夠談得上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rdquo。

    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要說能把天下治理得好,自古以來都沒聽說過。

    古時候治理天下的,着重節儉和積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奢侈的習氣越來越厲害。

    生産的人少,消耗的人多,天下的财物自然就缺少了。

    要知道積蓄是天下的命根子。

    如果糧食多了,财物富裕了,什麼事情不好辦呢?因此,朝廷應當勸老百姓好好兒地種莊稼,使天下的人都能自食其力,好吃懶做的遊民都該轉到農村裡去。

    隻要多生産、多節約、多積蓄,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漢文帝完全同意賈誼的話。

    他在春耕之前下了诏書,勸老百姓多生産糧食。

    他還親自率領大臣們下地,做個耕種的榜樣。

    另外他還規定:農民缺少五谷種子或者沒有口糧的,由各縣借給他們。

    各地的長官不得不下鄉,進行農貸,勸告農民及時耕作。

    老百姓得到了幫助,又聽到了漢文帝親自耕種的消息,男男女女幹活兒的勁頭就更大了。

    土地是不辜負人的,農民多用力氣,它就多生産糧食。

    那年秋天,各地獲得了普遍的豐收。

    漢文帝為了鼓勵農耕,就又下了一道命令,說: 糧食是天下的根本,所以我親自率領臣下勸人民着重耕種。

    今年農民格外勤勞,可喜可嘉,準予免去天下農民今年田租的一半。

     漢高祖原來規定的田租是十五稅一,現在隻收半租,也就是三十稅一,這确實是最輕的租稅了。

    老百姓因為獲得了豐收,又免了一半的田租,一個個都眉開眼笑。

     漢文帝一向看重賈誼,可是朝廷上一幫大臣見他比自己強,不斷有人排擠他。

    漢文帝就把他送到長沙去做長沙王的太傅(皇子的師傅)。

    賈誼聽說長沙地區潮濕,長住在那邊怕活不長,心裡很不情願。

    渡過湘水的時候,他想起屈原的遭遇,就寫了一篇賦吊唁他。

    到了長沙,他還是悶悶不樂。

     賈誼與成語&ldquo草菅人命&rdquo 周勃後來被人誣陷謀反,锒铛入獄,賈誼知道周勃是被冤枉的,于是寫了一篇《治安策》上書勸漢文帝,希望他能釋放周勃。

    《治安策》裡他提到秦朝的胡亥把人的性命看作像野草一樣低微(草菅人命)。

    雖然賈誼這裡說的是胡亥,但實際上他暗指漢文帝。

    漢文帝被賈誼一頓&ldquo唾罵&rdquo後,并沒有生氣,他終于決定重新調查周勃謀反的事情,最終周勃被無罪釋放。

     一天,一隻小鳥飛到賈誼的屋子裡。

    這種小鳥楚人叫&ldquo鳥&rdquo,據說是種不吉之鳥。

    賈誼借題發揮,寫了一篇《鳥賦》,大意是一個人應該把生和死看得很輕,個人的寵辱得失都不必放在心上。

    他的心情不用說是有些悲觀失望的。

    可是他到底年輕,總希望做一番事業,就向漢文帝上了一個奏章。

    漢文帝接到了賈誼的奏章,又把他召回來。

    過了不久,因為小兒子梁王劉揖用功讀書,漢文帝挺疼他,就叫賈誼去輔助劉揖,做他的太傅。

     賈誼一心想跟漢文帝在一塊兒。

    上次叫他到長沙去已經很不樂意了。

    這次回來,本想留在朝廷裡,誰知道又叫他到梁國去,一肚子的牢騷簡直沒有地方可以發洩。

    他就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提醒漢文帝。

    主要是說:&ldquo分封的列王各人占據各人的地盤,培養自己的勢力,将來一定不容易控制;匈奴屢次侵犯北方,總得想個抵禦的辦法。

    &rdquo漢文帝知道賈誼的才能,可是也看出了他的缺點。

    他認為賈誼年紀太輕,火氣太大,盡管說的話很有道理,可是事情得一步一步去做,不能性子太急,要求太高。

    不然,不但事情辦不好,而且容易得罪人。

    因此,漢文帝叫賈誼先去做梁王的太傅,一來免受大臣們的排擠,二來希望他能積累一些經驗,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将來好做大事。

     就在這時,冒頓單于死了,他兒子做了匈奴王,稱為&ldquo老上單于&rdquo。

    老上單于屢次侵犯邊疆,加上漢朝的一個名叫中行說(yuè)的臣下做了漢奸,幫助匈奴跟漢朝為敵。

    賈誼又上了一個奏章,他說:&ldquo匈奴隻相當于漢朝的一個大縣罷了,可漢朝這麼大的天下反倒受着匈奴的欺負,朝廷上的文武百官是幹什麼的?皇上怎麼不派我去對付匈奴呢?用我的計策,準把單于和中行說拴着脖子牽到長安來。

    &rdquo漢文帝更覺得這小夥子太狂妄了,又是喜歡他,又是替他擔心,隻好把他的奏章擱在一邊。

     賈誼雖然沒有機會去攻打匈奴,可是梁王劉揖很尊敬他。

    他們倆不但是君臣和師生,而且還做了好朋友。

    沒想到後來梁王跑馬摔死了,賈誼哭得死去活來。

    他責備自己沒好好地看着梁王,失了師傅的本分。

    從那時起,他更加心灰意冷,不顧惜自己的身子。

    這位很有才華的青年過了一年也死了,死的時候才三十三歲。

     前車之鑒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賈誼傳》:&ldquo鄙諺曰:&lsquo前車覆,後車戒。

    &rsquo&rdquo 鑒是鏡子的意思。

    在《賈誼傳》中,賈誼為了勸谏漢文帝沿用夏、商、周的仁政,以秦朝的覆滅為教訓,引用了民間的一句諺語:&ldquo前面的車翻了,後面的車要引以為戒。

    &rdquo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要把前人的失敗作為自己的經驗教訓。

     缇萦救父 漢文帝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了天下一半的田租;第十二年又免去一半;第十三年,田租被完全廢除。

    十幾年來,國内基本太平,就連跟匈奴,也沒發生過大的戰争。

     沒有戰争,國家就有了積蓄,再加上漢文帝一生節儉,不肯輕易動用國庫,國家就更富足了。

    有一次,有人提議造一個露台。

    漢文帝命工匠計算了一下,得花費一百斤黃金。

    漢文帝說:&ldquo要這麼多嗎?十戶中等人家的财産也不過一百金。

    我住在先帝的宮裡已經覺得害臊了,何必再造露台呢?&rdquo 為了給天下做個儉樸的榜樣,漢文帝穿的衣服是黑色的厚帛做的。

    他最寵愛的夫人穿的衣服也挺樸素,衣服下擺不拖到地上,宮女們更不必說了。

    宮裡的帳幕、帷子全不刺繡,也沒有花邊。

     為了給天下做個勤勞的榜樣,漢文帝制定了一套男耕女織的儀式。

    他在春耕的時候,親自率領大臣們耕種一塊土地,生産一些供祭祀用的糧食;皇後親自率領宮女采桑、養蠶,生産一些蠶絲,作為祭服(祭祀穿的衣服)的材料。

    由于勤勞、節約,即使不收田租,朝廷也可以過得去,再說,漢文帝隻說廢除田租,可沒說廢除商人的稅賦,那時的國家還是很富裕的。

     就在廢除田租那一年,漢文帝又廢除了肉刑,那時候的肉刑包括在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右足三種。

    事情是這樣起來的: 齊國臨淄有個讀書人,名叫淳于意。

    他喜歡醫學,拜同鄉人陽慶為老師,得到了古代醫學家傳下來的治病良方,能夠預先斷定病人的生死。

    他替人治病,很有把握,因此,很快地就出了名。

    後來他做了齊國太倉縣的縣令,也算是個清官。

    他可有個毛病,一向自由散漫慣了,不願受拘束。

    所以不久便辭了官職,仍舊去做醫生。

     有一個大商人家裡的姨太太患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女人吃了藥不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

    大商人就告他是庸醫殺人、忽視人命。

    當地官吏判他受肉刑。

    因為他曾經做過縣令,需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他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

    臨走的時候,他歎着氣,說:&ldquo唉,生女不生男,有了急難,一個頂事的也沒有!&rdquo 姐姐們耷拉着腦袋直哭,那個最小的女兒缇萦(缇tí)又是傷心又是氣憤。

    她想:&ldquo為什麼女兒就沒有用處呢?難道我就不能替父親做點兒事嗎?&rdquo她決定跟随父親一塊兒去長安。

    父親到了這時候,反倒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