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西漢的成語

關燈
她,勸她留在家裡。

    解差也不願意帶上這個小姑娘,多個累贅。

    她可不依,尋死覓活地非去不可。

    解差怕罪犯還沒送去先出了命案,隻好帶着她一塊兒去了。

     缇萦到了長安,要上殿去見漢文帝,管宮門的人不讓她進去。

    她就寫了一封信,又到宮門口來了。

    他們隻好把她的信傳上去。

    漢文帝一看,才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字寫得歪歪扭扭,可是挺感動人的。

    那信上寫道: 我叫缇萦,是太倉縣令淳于意的小女兒。

    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

    這會兒他犯了罪,應當受到肉刑的處分。

    我不但替父親傷心,也替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

    一個人死了,不能再活;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

    以後就是要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

    我願意給公家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懇求皇上開開恩! 女救父之楊香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14歲那年随父親去田裡割稻,忽然蹿出一隻大老虎,一口叼住了父親。

    着急救父親的小楊香急壞了,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力量懸殊,她猛地跳上前,用力卡住了老虎的咽喉。

    任憑老虎怎麼掙紮,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不放。

    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他們父女才得以幸免于難。

     漢文帝不但同情小姑娘這一番孝心,而且深深地覺得過去的肉刑實在太不合理。

    他召集大臣們,說:&ldquo犯了罪,應當受到刑罰。

    可是受了罰,得到了教訓,就該讓他好好地重新做人才是。

    現在懲辦一個犯人,不但叫他受到痛苦,而且還在他臉上刺了字或者毀了他的肢體,這就太過分了。

    刺上字再也消不去,毀了肢體再也長不上,害得他一輩子沒法再做好人。

    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我決定廢除肉刑,你們商議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rdquo 丞相張蒼和别的幾位大臣商量,拟定了幾條辦法: 1.廢除臉上刺字的肉刑,改為服苦役; 2.廢除割去鼻子的肉刑,改為打三百闆子; 3.廢除砍去左右足的肉刑,改為打五百闆子。

     漢文帝同意了,就下了一道诏書,正式廢除肉刑。

    小姑娘缇萦不但幫助了自己的父親,也替天下的人做了一件好事。

    說起來也奇怪,漢文帝注重勤儉和教化,不但老百姓有了積蓄,戶口年年增加,而且刑罰越減輕,犯罪的人反而越少。

    一年裡頭,全國犯重罪的案子一共隻有四百來件。

     缇萦救父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這一篇裡的&ldquo倉公&rdquo指的就是故事裡的淳于意。

     當時的名醫淳于意獲罪,她的小女兒缇萦上書為父求情,并痛心于肉刑的殘忍。

    她的舉動感動了漢文帝,不僅讓父親獲釋,還促使漢文帝免除了肉刑。

    在《倉公列傳》中,司馬遷用禦前奏對的方式詳細記錄了淳于意治愈的二十五個病例,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臨床醫學總結。

     後世常用這個典故贊許女子的忠義、勇敢。

     赴湯蹈火 賈誼死後,漢文帝又重用了另一個有才能的人,叫晁錯(晁cháo),代替賈誼去幫助太子劉啟。

    晁錯喜歡文學和法學,那時候,漢文帝征求經書,單單缺了一部《尚書》。

    聽說濟南伏生正拿《尚書》教授齊、魯的儒生,可是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能上長安來,漢文帝就派晁錯到濟南去向伏生學習。

     晁錯拜伏生為老師,可沒法聽懂他的話,不但口音不同,而且伏生牙齒全掉了,發音也不清楚。

    幸虧伏生有個女兒叫義娥,晁錯就讓她一句句地傳話,總算了解了《尚書》的大意。

     晁錯也像賈誼一樣,對内主張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對外主張抵抗匈奴的侵犯。

    當初漢文帝不願意跟匈奴打仗,他依了老上單于的要求,把宗室的公主嫁給他,并派宦官中行說作為陪嫁的大臣。

    中行說不願意到匈奴去,漢朝的大臣們因為他是北方人,知道匈奴的風俗,一定要他去。

    沒想到中行說做了漢奸,幫助匈奴與漢朝為敵。

     公元前169年,匈奴進攻狄道,漢文帝派兵對敵。

    每次出兵,他總囑咐将士們,說:&ldquo隻要把匈奴打回去就算了,千萬不可打進匈奴的地界去。

    &rdquo可是漢兵一退,匈奴又打進來。

    這種捉迷藏似的戰争弄得漢朝進退兩難。

     晁錯研究了這種情況,又上了一個奏章,大意說:匈奴是個遊牧部族,時常到長城跟前來打獵,偵察我們的邊防。

    防守的士兵少了,他們就打進來。

    要是朝廷不發兵去救,邊界上的老百姓就遭了難;要是發兵去救,救兵剛趕到,匈奴早跑了。

    把軍隊駐紮在邊疆上吧,費用實在太大;不駐紮吧,匈奴又進來了。

    這麼一年年地下去,真的太勞民傷财了。

    皇上注意邊疆,發兵去防守,固然是好事,可畢竟兵力有限,而且每年換防一次,軍隊來往又得花去許多費用。

    因此,不如下個決心,在邊疆上建築一些城,多蓋些房屋,招募内地的老百姓,大批地搬到邊疆上去。

    邊疆上每個城邑至少移民一千戶以上。

    由官府發給他們牲口、農具、糧食和春秋四季的衣服,直到他們能夠自給為止。

    如果他們能夠自己抵抗匈奴,把被匈奴搶去的牛、羊、财物奪回來,這些東西歸還給原來的主人,再由官府照一半的價錢賞給奪回來的人。

    如此一來,城邑裡的移民平時耕種,匈奴來的時候,他們拿起兵器來就都成了士兵。

    這樣,駐紮邊疆的士兵就可以大大減少了。

     漢文帝覺得往邊疆移民是一個辦法,他就采用晁錯的計策,招募内地的老百姓搬到邊疆上去住,還大赦罪犯,讓他們也作為移民一塊兒去邊疆建立新的城邑。

     不僅如此,他還上書漢文帝,主張鼓勵将士,保衛邊疆。

    他說:&ldquo能打勝仗或堅守不退的,應該适當升職;能攻破敵人城池和陣地的,應當給予獎勵。

    這樣才能使将士&lsquo蒙矢石,赴湯火&rsquo。

    &rdquo 此外,晁錯主張重視農業,壓制商人,他建議提高糧食的價錢,壓低商人的利益。

    他上了一個奏章,說: 現在農民整年勤勞,不得休息,就算沒有水災、旱災,也會因為糧價太低,弄得沒法過日子。

    商人們低價買、高價賣,囤積居奇,加倍取利。

    他們男的不耕種,女的不紡織,可是穿的是繡花的衣服,吃的是大魚大肉。

    他們有了财富,就去結交王侯,勢力越來越大。

    商人就這麼兼并農民,農民就這麼流離失所。

    要解決這種情況,不如拿糧食作為賞罰,拿出糧食來的,可以得到爵位,可以免罪。

    富人想得到爵位,就得向農民買糧食,把糧食交給縣官。

    這麼着,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郡縣有了糧食。

     漢文帝采用了晁錯往邊疆移民和聚藏糧食的計策。

    重視糧食、聚藏糧食,把糧食送到邊疆上去,這些都是好事情。

    可是晁錯隻知道收藏糧食,沒看到&ldquo賣官鬻爵&rdquo(鬻yù)的毛病,給後世開了一個很壞的例子。

     過了幾年,漢文帝害了重病,去世了。

    漢文帝二十三歲即位,做了二十三年皇帝。

    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宮殿、花園不增加一點兒,車馬、衣着很節儉,廢除連坐法和肉刑,田租減低,甚至完全免去。

    二十多年來,老百姓得到了休養。

    漢文帝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說是一位很開明的君主。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文景時期,重視農業生産,重視&ldquo以德化民&rdquo,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糧倉豐滿起來了,錢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養精蓄銳的黃金時期。

     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

    漢景帝也像漢文帝一樣,決心要把天下治理得好好的。

    他知道晁錯有才能,就把他提升為禦史大夫。

    誰想到忠心耿耿的晁錯為了要安定天下,反倒引發了一場大亂。

     晁錯眼見分封的那些王勢力越來越大,且有的作威作福,已經不受朝廷的約束了。

    他怕這麼下去,也許會發生叛亂。

    還有些諸侯的土地實在太多了,像齊王有七十多座城,吳王有五十多座城,楚王也有四十多座城。

    要是他們不服從朝廷,就會把漢朝的天下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晁錯拿吳王劉濞(bì)作個例子,對漢景帝說:&ldquo吳王不來上朝,按理就該治罪。

    先帝念他年紀大,賜給他幾、杖,本來希望他能改過自新。

    他反倒越來越傲慢了,不但私自開銅山鑄錢,燒海水煮鹽,而且還招收了一些亡命徒,暗地裡準備造反。

    要是不及早削去他一部分的土地,将來可就沒法對付他了。

    &rdquo 漢景帝也打算削弱這些同姓王的勢力,可是他不敢動手。

    他說:&ldquo削地是好,就怕他們造反。

    &rdquo晁錯說:&ldquo如果因為削地,他們就要造反,那麼,即使現在不動他們的土地,到時候他們也會造反的。

    不如現在就動手,禍患還能小一些。

    &rdquo 晁錯對漢景帝說:&ldquo楚王劉戊荒淫無度,上次太皇太後下葬的時候,他還跟宮女們胡鬧。

    這種沒廉恥的人應該處罰。

    &rdquo漢景帝就削去楚國的東海郡作為一種懲罰。

    晁錯又查出膠西王劉卬(áng)接受賄賂,私自賣官鬻爵,漢景帝就削去膠西王的六個縣城。

    趙王劉遂也因為犯了過失,被削去趙國的常山郡。

    這三個同姓的王一時不敢反抗,隻能怨恨晁錯。

     晁錯正在同漢景帝商議着要削去吳王劉濞封地,沒想到劉濞那邊已經開始派人到各國聯絡起來。

    别說因為漢景帝要削地,他才造反,就是早在漢文帝的時候,他就已經不受朝廷的管束了,他自己始終沒來朝見過漢文帝。

    隻有一次,他派太子劉賢到過長安。

    吳太子劉賢也像他老子一樣,傲慢自大,目中無人。

    他和皇太子(就是漢景帝)下棋,為了一個子兒,争起來。

    吳太子原來是慣壞了的,皇太子更不必說,從來沒有人敢頂撞他們。

    &ldquo釘頭碰鐵頭&rdquo,兩個淘氣的家夥碰出火星來了。

    皇太子拿起棋盤砸過去,一下子就把吳太子砸死了。

     漢文帝把皇太子責備了一頓,把吳太子的屍首入殓,派人運到吳國去。

    吳王劉濞見了兒子的靈柩,鼻子都氣歪了。

    他把靈柩退回去,說:&ldquo現在天下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還送回來幹什麼!&rdquo打這兒起,吳王劉濞一心一意準備造反,朝廷上的大臣們都要求漢文帝發兵去征伐,漢文帝抱定&ldquo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dquo的宗旨,下了一道诏書,好言好語地安慰吳王劉濞,還賜他幾、杖,說他年老,不必入朝。

    吳王劉濞找不到起兵的名義,隻好把造反的打算暫時擱下。

     赴湯蹈火 《漢書·爰盎晁錯傳》中有記載:&ldquo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财鹵以富家室,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rdquo 湯是熱水的意思,蹈是踩的意思。

    即使是沸騰的熱水、燃燒的烈火也敢奔赴、踩踏。

    《漢書》中的這段記載是說晁錯向漢文帝提出建議,給予有功的戍邊将士豐厚獎勵,便會促使他們冒着飛箭亂石,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地保衛邊境。

     後來,赴湯蹈火被用來比喻克服極大的困難與風險也在所不惜,毫無畏懼地奮勇向前。

     亂七八糟 漢景帝聽了晁錯的建議,打算削弱各諸侯王的勢力。

    吳王劉濞(bì)一聽到漢景帝削地削到他的頭上來了,就有了起兵的名義,決定造反了。

    公元前154年,他打發使者拿懲辦晁錯的名義去約會楚王、趙王和膠西王共同出兵。

    本來這三個王就因為沒有人出來領頭,才不敢動亂,現在有了吳王劉濞替他們做主,膽子更大了。

     膠西、楚、趙這三個王手下也有幾個大臣反對的,可都被殺了。

    膠西王劉卬格外賣力氣,他還去發動齊、菑川(菑zī)、膠東、濟南、濟北一同起兵。

    齊王劉将闾同意了,可是後來他又改變了主意,吩咐将士們守住臨淄,不讓外面的軍隊進來。

    濟北王劉志因為要修理濟北的城牆,騰不出手來,不能發兵。

    膠西王劉卬就率兵圍攻齊國,他打算先把臨淄打下來,然後再跟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的大軍會合在一起打到長安去。

     那邊,六十二歲的吳王劉濞率領着二十多萬兵馬從廣陵出發,浩浩蕩蕩地渡過淮水,跟楚王劉戊的軍隊合在一起,聲勢浩大。

    吳王劉濞通告各國諸侯,請他們發兵懲辦奸臣、挽救劉氏的天下。

    那時候中原大大小小的諸侯有二十二個,除了吳、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七國以外,其餘十五國,有的堅決反對吳王劉濞,發兵抵禦,有的還要等一等聽聽風聲。

    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就先去進攻梁國。

     這樣,東邊是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圍攻齊國;南邊是吳王和楚王圍攻梁國;北邊是趙王在邯鄲虛張聲勢,單等吳、楚大軍一到,就準備南下。

     齊王劉将闾、梁王劉武接連打發使者趕到長安,火急求救。

    漢景帝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怎麼去對付他們。

    大臣們誰都不說話。

    漢景帝忽然想起漢文帝臨終前說過:&ldquo将來國内要是有變亂,可以拜周亞夫為将軍。

    &rdquo他就拜周亞夫為将軍,把他升為太尉。

    周亞夫率領着三十六個将軍和他們的兵馬去對付吳王和楚王那一路。

     接着,漢景帝又拜窦嬰為大将去對付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那一路的叛軍。

    窦嬰又推薦了栾布和郦寄兩個人為将軍,漢景帝也同意了。

    窦嬰派栾布帶領一隊兵馬去救齊國,派郦寄帶領另一隊兵馬去征伐趙王遂,自己準備去鎮守荥陽,接應救齊和攻趙的兩路兵馬。

     八王之亂 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把皇室子弟分别封為諸侯王。

    司馬炎死後,繼位的惠帝為人庸愚弱智,朝政大權落入其外祖父楊駿的手裡。

    這引起司馬炎的妻子賈後的不滿,她暗中用計,殺掉了楊駿。

    之後,賈後請汝南王司馬亮來輔政。

    司馬亮上台後,也是獨斷專行。

    賈後又密诏司馬玮将司馬亮殺死,由司馬玮輔政。

    可是,司馬玮也不是對賈後言聽計從,賈後便又設計殺死了司馬玮。

    後來,為獨霸朝野,賈後又将皇太子司馬遹(yù)廢為庶人後毒死。

    趙王倫趁機發動兵變,斬殺賈後及其親黨,一場持續16年的皇族奪權戰就此開始。

    因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王,故史稱&ldquo八王之亂&rdquo。

    這次皇室内宮争權奪利的血腥鬥争,遠比故事中的&ldquo七國之亂&rdquo時間更長,人民所遭受的災難也更加深重。

    所以,&ldquo八王之亂&rdquo被形象地稱為&ldquo八糟&rdquo。

     他正想動身的時候,曾經做過吳相國的袁盎來求見他,對他說:&ldquo隻要皇上采用我的計策,殺了晁錯,保證七國退兵。

    &rdquo窦嬰一直都把晁錯視為眼中釘,當天晚上就去見漢景帝,說袁盎有平定七國的妙計。

     漢景帝也怕打仗,一聽袁盎有妙計,立刻派窦嬰叫袁盎進宮。

    袁盎到了宮裡,看見晁錯正在漢景帝跟前商議運輸軍糧。

    漢景帝問袁盎:&ldquo七國造反,你說怎麼辦?&rdquo袁盎說:&ldquo皇上可以放心!我是來獻計策的,可是軍情大事必須嚴守秘密。

    &rdquo漢景帝就叫左右退去,隻有晁錯還留在跟前。

    漢景帝等着袁盎說出他的計策來,袁盎隻是看看漢景帝,又看看晁錯,還是不說話,漢景帝隻好叫晁錯暫時退下去。

    晁錯看了袁盎一眼,很不高興地退到東廂房去了。

     袁盎一見四下裡沒了人,才輕輕地對漢景帝說:&ldquo吳、楚發兵就是為了晁錯一人,他們說:&lsquo高帝分封子弟,各有土地,現在奸臣晁錯一心要削去同姓王的封地,這不是成心要削弱劉氏的天下嗎?&rsquo因此,他們發兵前來,一定要懲辦晁錯。

    隻要皇上斬了晁錯,免了諸侯王起兵的罪,恢複他們原來的土地,臣可以擔保他們準會向皇上請罪,撤兵回去的。

    &rdquo 漢景帝手托下巴,慢慢地摸着,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說:&ldquo如果真能這樣,我又何必舍不得他一個人呢?&rdquo袁盎見事情已經成功了,就趕緊卸責任,說:&ldquo我的話就說到這兒,究竟應該怎麼辦,還是請皇上自己拿主意。

    &rdquo 過了幾天,就有丞相、中尉和廷尉上本彈劾晁錯,說他言論荒謬,大逆不道,應當腰斬。

    漢景帝把心一橫,親手批了他們拿來的公文。

    可是晁錯還蒙在鼓裡呢,他正在家裡計劃着怎麼運輸軍糧,忽然有個大臣到了禦史府,傳達皇帝的命令,叫晁錯上朝議事。

    晁錯立刻穿上朝服,戴了帽子,跟着那位大臣上了車,急急忙忙地去了。

    晁錯沿路見不是往宮廷去的路,正要問個明白,馬車已經到了東市。

    那個大臣拿出诏書來,說:&ldquo晁禦史下車聽诏書。

    &rdquo晁錯還沒下車,武士們一窩蜂地上來,把他綁了。

    晁錯為了鞏固漢朝的天下,就這麼穿着朝服,莫名其妙地被漢朝的皇帝殺了,還滅了三族。

     漢景帝斬了晁錯,派袁盎和吳王劉濞的一個親戚帶着诏書去叫劉濞退兵。

    吳王劉濞一聽,心裡反倒大失所望。

    他已經打了幾陣勝仗,奪了不少地盤,哪兒還肯退兵?他不願意接見袁盎,隻叫他的那個親戚進去,對他說:&ldquo我已經做了東邊的皇帝了,還接什麼诏書?&rdquo他把那個親戚留在營裡,另外派五百名士兵圍住袁盎,叫他投降。

    袁盎還真是有本事,半夜裡,他逃了出去,轉了幾個彎,一溜煙跑到長安去向漢景帝回報去了。

     漢景帝還以為袁盎到了吳王營裡,準能叫他退兵。

    等了好幾天,袁盎沒等來,卻來了個周亞夫的使者鄧公,向漢景帝報告軍事。

    漢景帝問他:&ldquo你從軍營裡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現在吳、楚是不是願意退兵?&rdquo鄧公說:&ldquo吳王成心要造反,已經幾十年了。

    這次借晁錯削地的由頭發兵,哪裡真是為了他呢?想不到皇上竟把晁錯殺了,這麼一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再替朝廷出主意了。

    &rdquo 漢景帝歎了一口氣,說:&ldquo你說得對。

    我後悔也來不及了。

    &rdquo這時,梁王劉武的使者又到了,要求皇上趕快發兵去救梁國。

    漢景帝就派人去催周亞夫進兵。

    周亞夫接到了诏書,立刻從灞上動身,一直到了荥陽。

     周亞夫留下一部分人馬守住荥陽,自己帶領着大軍退到昌邑。

    他吩咐将士們堅決遵守&ldquo隻守不攻&rdquo的命令。

    這麼一天天地過去,周亞夫的軍隊天天閑着。

    吳王和楚王見周亞夫的大軍已經到了,可就是不來跟他們交戰。

    吳王劉濞對楚王劉戊說:&ldquo他不過來,咱們打過去吧。

    &rdquo他們就去進攻昌邑。

    吳、楚的将士三番五次地向周亞夫挑戰,周亞夫命将士們守住軍營,不許迎戰。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反倒着起急來了。

    怎麼這幾天運糧隊不來了呢?他們正打算派人去催,探子們一個個地回來報告,說:&ldquo周亞夫暗地裡派了最有能耐的一隊将士,抄到咱們的後路,早就把咱們的糧道截斷了。

    前些日子已經運來的糧草也全被他們搶去了。

    &rdquo吳王劉濞聽了這個報告,急得連鼻涕都流出來。

    他說:&ldquo我們幾十萬人馬,沒有糧草怎麼行呢?&rdquo楚王劉戊聽了,氣得隻能翻白眼。

     又過了三五天,吳、楚的士兵自己先亂起來。

    這時候,周亞夫才親自率領着将士們進攻。

    灌嬰的兒子灌何和灌何家的勇士灌孟、灌夫爺兒倆,還有射箭能手李廣最賣力氣了。

    灌孟陣亡,他兒子灌夫發瘋似的沖進敵陣,殺散了敵人,負傷十幾處還使勁地追殺敵人。

    李廣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專射将領,吓得吳王劉濞的将士不敢讓他瞧見。

    周亞夫的大軍像狂風掃落葉似的把吳、楚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王劉濞帶着他十四歲的兒子趁着黑夜逃了。

    第二天,将士們見沒了首領,都一哄而散了。

    楚王劉戊也隻好逃跑,他帶着一隊人馬正想溜的時候,周亞夫的兵馬把他們圍住,大聲嚷着說:&ldquo放下兵器,一概免死!&rdquo楚王劉戊見自己逃不掉,隻好自殺。

     周亞夫消滅了吳、楚的兵馬,又去救齊國。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個王連着打了幾陣敗仗。

    齊王劉将闾和栾布他們趁機聯合起來追趕那四國的兵馬。

    最終,那四個王都自殺了。

    七國當中隻剩趙王劉遂還守住邯鄲,抵禦着郦寄,周亞夫和窦嬰又派了一些兵馬去幫助郦寄,趙王劉遂沒法兒再抵抗。

    隻好向匈奴去搬救兵,匈奴已經打聽到吳、楚失敗的消息,不肯發兵。

    趙王劉遂隻好自殺。

     那個首先發動叛變的吳王劉濞逃到東越去,東越王接到了周亞夫的信,把劉濞殺了。

    劉濞的兒子劉駒逃到了閩越。

    齊王劉将闾因為當初曾經答應過吳王劉濞随他一同造反,後來雖然改變了主意,可還是怕朝廷辦他的罪,也自殺了。

    就這樣,七國的叛變,不到三個月工夫,就全被平定了下去。

     漢景帝還算厚道,滅了七國的王,仍封七國的後代繼承着他們祖先的位子。

    不過經過這一番變亂,各國諸侯以後隻能在自己的地區内征收租稅,不再幹預地方行政,諸侯的勢力大大削弱。

    漢朝能夠加強政權的統一,晁錯是有功勞的,可是他已經被滅三族了。

     亂七八糟 關于這個成語的來曆,有一種說法認為&ldquo亂七&rdquo指的是漢景帝時期的&ldquo七王之亂&rdquo,&ldquo八糟&rdquo指的是西晉時期的&ldquo八王之亂&rdquo。

    兩次戰亂都給當時的國家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被後世合稱為&ldquo亂七八糟&rdquo。

    《史記·吳王濞列傳》中記載了&ldquo七王之亂&rdquo。

     亂七八糟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事物毫無秩序,雜亂無章的狀态。

     金屋藏嬌 漢景帝有十幾個兒子,他立皇子劉榮為皇太子,皇子劉徹為膠東王。

    劉榮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年紀又小,為什麼立他為皇太子呢? 原來漢景帝雖然已經立薄氏為皇後,可他卻愛上了妃子栗姬。

    薄氏沒有兒子,栗姬連生了三個兒子。

    漢景帝打算廢了薄皇後,立栗姬為皇後。

    他就先立栗姬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隻要薄皇後一廢,栗姬就是皇後了。

    想不到栗姬在這場鬥争中失了一招,皇後的地位反倒被别的妃子搶了去。

     那個跟栗姬争寵的妃子叫王美人。

    王美人原本是金家的媳婦,生了一個女兒後,跟金家離了婚,才進宮的。

    她伺候皇太子啟,也就是沒即位時候的漢景帝。

    皇太子把她當作第二個栗姬看待,很寵她。

    漢景帝即位後,王美人生了個兒子,就是劉徹。

    劉徹比劉榮小,而且王美人究竟還比不上栗姬那麼得寵,所以漢景帝立栗姬的兒子劉榮為皇太子,立王美人的兒子劉徹為膠東王。

    到了漢景帝六年,一道诏書下來,把薄皇後廢了。

    這皇後的地位就到了栗姬的手邊了。

    正在這個緊要關頭,漢景帝的姐姐長公主嫖插進來,栗姬跟王美人鬥争的形勢就起了根本的變化。

     長公主有個女兒,叫阿嬌,她想把阿嬌許配給皇太子劉榮,便托人向栗姬去說媒,栗姬明知道長公主跟皇上姐弟倆十分親密,也知道後宮裡的美人兒都追着奉承長公主,讓她幫着接近漢景帝,長公主都答應下來。

    栗姬因為長公主幫助後宮分了自己的恩寵,早就恨透了她。

    這次長公主為自己的女兒托人來做媒,栗姬一肚子的氣就全發洩了出來,她一口回絕了。

     長公主惱羞成怒,從此跟栗姬結下了冤仇。

    王美人抓住這個機會,一個勁兒地讨長公主的好。

    長公主一高興,就把她當作親家看待,願意把阿嬌許配給劉徹。

    王美人不用說多麼高興了,她說:&ldquo親家這麼照顧我們,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您的恩典。

    可是我總覺得太委屈阿嬌了。

    &rdquo長公主說:&ldquo有我在,她受不着什麼委屈。

    &rdquo就這樣,王美人和長公主倆人自作主張,做了親家。

     王美人把這件喜事告訴了漢景帝,漢景帝可不同意。

    他說:&ldquo阿嬌比彘兒大好幾歲,不合适。

    &rdquo王美人愁眉苦臉地向長公主訴委屈,長公主就帶着阿嬌到宮裡來見漢景帝,漢景帝挺高興地接待着她們,王美人也帶着劉徹來向長公主請安。

     劉徹與劉彘 據傳說,劉徹在小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劉彘(zhì)。

    彘,就是豬。

    為什麼會給一個皇子起這樣的名字呢?因為當時許多貴族子弟由于養尊處優,導緻身體羸弱,不到成年就死去了。

    漢景帝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身體強壯,故意給他們取一些老百姓常用的低微下賤的名字。

    等到漢武帝成年,做了皇帝後,就改為劉徹了。

    其實,這個名字是一本古代志怪小說中虛構的,但因為流傳較廣,所以被許多人誤以為真。

     長公主把劉徹抱過來,放在自己的腿上,摸着他的小腦袋,笑嘻嘻地問:&ldquo彘兒要不要媳婦兒?&rdquo小劉徹笑着不說話。

    長公主指着一個宮女問他:&ldquo她給你做媳婦兒,好不好?&rdquo劉徹搖搖頭,說:&ldquo不要。

    &rdquo長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兒,問他:&ldquo阿嬌給你做媳婦兒,好嗎?&rdquo劉徹咧開嘴樂了,說:&ldquo要是阿嬌給我,趕明兒我一定蓋一間金屋子給她住。

    &rdquo大夥兒不由得都笑了起來。

    漢景帝覺得他兒子小小年紀便這麼喜歡阿嬌,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漢景帝廢了薄皇後,原本打算立栗姬為皇後。

    可是栗姬實在太驕橫了,有一次,漢景帝身體不舒服,心中煩悶,他故意對栗姬說:&ldquo我百歲之後,你來照顧所有的皇子,行不行?&rdquo栗姬聽了,很不高興,理也不理他。

    漢景帝又逼問她,栗姬就很不客氣地回答說:&ldquo我又不是保姆!&rdquo漢景帝就有點兒恨她了。

    就在這時,長公主對他說:&ldquo栗姬肚量狹窄,老咒罵别人,特别是對王美人更厲害。

    要是她做了皇後,恐怕&lsquo人彘&rsquo的慘事兒是難免的了。

    &rdquo漢景帝一聽到&ldquo人彘&rdquo,渾身打了一陣冷戰,更不願意讓栗姬做皇後了。

     過了一年,皇後的位置還空着不說,連太子榮也廢了,改封為臨江王。

    栗姬竹籃打水,空忙一場,她氣得害病死了。

    這麼一來,皇後和皇太子的位置就全空了起來。

    這就引起了梁王劉武的興趣。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胞弟,是窦太後的命根子。

    有次漢景帝說将來傳位給他,當時還以為隻是一句玩笑話,可是過後他老想着:要是有朝一日真能做上皇帝,那該有多好哇!後來七王造反,梁王劉武堅決地抵抗了吳、楚的進攻,立了功勞。

    漢景帝賜給他天子的旗子,車馬也裝飾得跟天子的差不多,他就越來越威風了。

    他的奢侈放縱甚至連漢景帝都比不上。

     梁王劉武開始招收四方賓客,手底下的門客一天一天地多了起來。

    門客公孫詭和羊勝替他出主意,叫他争取皇位。

    一聽說皇太子劉榮被廢,公孫詭就催促劉武去見窦太後,要求她從中幫助。

    窦太後就叫兩個兒子進宮裡來喝酒。

    她對漢景帝說:&ldquo我老了,活不了幾年了。

    我隻希望你做皇兄的好好地照顧弟弟。

    &rdquo漢景帝當時就跪下去,說:&ldquo我一定遵從母親的話。

    &rdquo 第二天,漢景帝召集幾個心腹大臣,秘密地商議可不可以傳位給梁王。

    袁盎首先說:&ldquo從前宋宣公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反倒傳給他的兄弟,害得宋國亂了多少年。

    皇上千萬可别學宋宣公!&rdquo大臣們都勸漢景帝遵守傳子不傳弟的規矩。

    漢景帝隻好把大臣們的意見告訴了窦太後。

    窦太後和梁王劉武當時沒有話說,可是他們從那時起,恨透了袁盎。

     公元前149年,漢景帝立王美人為皇後,立膠東王劉徹為皇太子。

    臨江王劉榮丢了太子的位子,又死了母親,心裡當然十分難受。

    可是他還算仁厚,據說在江陵一帶挺受老百姓的愛戴。

    後來因為擴建宮殿,用了漢文帝廟外的一塊空地,被人告發,說他侵占宗廟,大逆不道。

    漢景帝把這件案子交給郅都(郅zhì)去審問,臨江王劉榮動身往長安去的時候,江陵的父老都來給他送行,甚至于有流眼淚的。

     這個郅都,是個出名的硬漢,不論皇親國戚,他都鐵面無私地有罪辦罪。

    劉榮落在他手裡,不願意在公堂上丢醜,就寫了一封絕命書給漢景帝,在監獄裡自殺了。

     窦嬰把劉榮自殺的消息告訴了窦太後,窦太後死了孫子,大哭一場,一定要漢景帝從嚴懲辦郅都。

    漢景帝把他免了職,後來又把他調到北方,做了雁門太守。

    匈奴見他厲害,派使者向漢朝抗議,說郅都虐待匈奴,違背和約。

    窦太後趁着機會,叫漢景帝把郅都殺了。

    這位得罪了窦太後又得罪了匈奴的郅都就這麼丢了腦袋。

     漢景帝殺了郅都,心裡挺不踏實。

    不料叫他心裡不踏實的事還不止這一件哪。

    有人報告說:&ldquo袁盎被人刺死了,還有幾個大臣也被害了。

    &rdquo漢景帝一聽,就料到這肯定是梁王劉武幹的。

    他馬上派大臣田叔和呂季主到梁國去查辦兇手。

    他們到了梁國,很快地把全部案子查清楚。

    田叔跟呂季主商量了一下,認為梁王劉武是窦太後的兒子,皇上的親兄弟,沒法叫他抵罪。

    他們就把主犯公孫詭和羊勝定了死罪,把全部案卷帶了回來。

     他們到了京城,才知道窦太後為了梁王的案子,哭個不停,已經有幾天沒吃飯了。

    田叔就把帶來的全部案卷燒毀。

    漢景帝問他:&ldquo梁王的事辦完了嗎?&rdquo田叔說:&ldquo辦完了。

    主犯公孫詭已經處死了。

    &rdquo漢景帝說:&ldquo難道跟梁王沒有關系嗎?全部案卷都帶來了沒有?&rdquo田叔說:&ldquo請皇上不必再追問。

    留着這種案卷沒有好處,我大膽地把它燒了。

    &rdquo漢景帝慰勞了田叔和呂季主,進去告訴窦太後,窦太後這才放了心。

     金屋藏嬌 這個成語出自《漢武故事》:&ldquo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rdquo 這個故事并未被收入正史之中,陳皇後的&ldquo阿嬌&rdquo之名,漢武帝的&ldquo劉彘&rdquo之名都出自《漢武故事》這部志怪小說。

    但由于這個故事流傳甚廣,金屋藏嬌這個成語也慢慢固定下來。

     後來,金屋藏嬌用來形容修建華美的房子給嬌妻美妾居住,在古代也有納妾之意。

     子虛烏有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病死了。

    皇太子劉徹即位,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即位那年才十六歲。

    他立陳阿嬌為皇後,尊窦太後為太皇太後,王皇後為皇太後。

     漢武帝喜歡打獵,有個會奉承他的臣下出了個主意:把南山和附近的山林、河道、田地圈起來,讓老百姓全都搬出去,再拆去民房,四周砌上牆,修成一個極大的上林苑,漢武帝同意了。

     等上林苑完工,就有人作詩、寫文章來歌頌漢武帝修建上林苑的偉大事業。

    其中,漢武帝最欣賞的一篇叫《上林賦》。

    那篇《上林賦》是漢朝大才子司馬相如寫的。

    司馬相如是成都人,從小喜歡讀書,他挺羨慕戰國時代的蔺相如,就給自己取了個學名叫相如。

    那時候蜀郡太守文翁,大興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