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春秋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讓他自作主張。
要是有個謀士在旁邊,一定能夠打個勝仗。
這回雖說是打敗了,可是以後能打敗晉國的還得是他。
大王不如免了他的死罪吧。
&rdquo楚王一想這倒是,就立刻打發人去傳命令:&ldquo敗将一概免死。
&rdquo可是等傳令的人趕到連谷城,成得臣已經自殺了。
退避三舍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ldquo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rdquo 退,後退;避,躲避;舍,春秋時期行軍三十裡稱為一舍。
楚莊王曾在晉文公逃亡的時候幫助過他,晉文公答應兩國交戰時退兵九十裡以報答恩情。
這個成語後來引申為與人發生沖突時主動退讓,或者由于對方太強而不敢與之相比。
燭之武退秦師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要會合諸侯去征伐鄭國。
先轸(zhěn)說:&ldquo會合諸侯已經好幾次了,這回又要他們去打鄭國,好像叫他們不能過消停的日子。
咱們的兵馬已經夠打鄭國的了,何必再麻煩别人呢?&rdquo晉文公說:&ldquo也好,不過上回秦伯跟我約定有事一塊兒出兵。
這回倒不能不去請他。
&rdquo他就派使臣去請秦穆公發兵。
晉國的軍隊到了鄭國,秦穆公帶着百裡奚、孟明視和三個副将杞子(杞qǐ)、逄孫(逄páng)、楊孫也到了。
晉國的兵馬駐紮在西邊,秦國的兵馬駐紮在東邊,聲勢十分浩大,吓得鄭文公沒有主意了。
大夫叔詹(詹zhān,鄭文公的兄弟)說:&ldquo要是派一個有口才的人去勸告秦國退兵,單剩下晉國人就好辦得多了。
&rdquo鄭文公說:&ldquo派誰去呢?&rdquo叔詹保舉了燭之武。
鄭文公就叫人去請他來。
燭之武到了朝堂,大臣們一瞧,原來是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子,身子彎得像一張弓,走起路來晃晃悠悠簡直像要栽倒似的。
鄭文公對燭之武說:&ldquo我想請你去見秦伯,勸他退兵。
老先生能辛苦一趟嗎?&rdquo燭之武說:&ldquo這怎麼成呢!在我年富力強的時候還不能立點兒功勞,如今一說話就上氣不接下氣的,還有什麼用呢?&rdquo鄭文公賠不是,說:&ldquo像你這麼有能耐的人,我不能早點兒重用,這是我的過錯。
可是過去的事請你别提了。
現在大難臨頭,我們急得一點兒主意都沒有。
還是請老先生勉為其難,為國家辛苦一趟吧!&rdquo燭之武一瞧他這麼誠心誠意的,隻好答應了。
當天晚上,幾個壯小夥子請燭之武坐在筐子裡,用繩子從東城的城牆上吊下去。
他就一直向着秦國兵營走去。
秦國人一瞧是個老頭子,一隻腳已經踩在墳邊上了,也不去為難他,可是不許他到兵營裡去。
燭之武就賴在外頭直哭。
秦穆公聽到了,吩咐人把他帶進來,問他:&ldquo你沒事在這兒哭什麼?&rdquo燭之武說:&ldquo我哭的是鄭國快要亡了!&rdquo秦穆公說:&ldquo那你也不該在這兒哭哇。
&rdquo燭之武說:&ldquo我還替秦國哭呢!&rdquo秦穆公說:&ldquo秦國有什麼可哭的?&rdquo 春秋無義戰 春秋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發生戰争次數最多的時期,有時一年下來能打上百場,發動戰争的理由很随意,有時就因為某個人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可能是因為多少年前的一段舊怨,然後就通知對方說我就因為這個現在來打你了。
總的來說就是想證明自己的肌肉更強壯,幾十個國家亂糟糟地打來打去,很像現在的約架。
戰争的結果也可能把對方滅掉擴大自己的版圖,也可能以對方服軟認輸而結束,也可能推翻對方的政府後,再幫助對方重組新政府,然後退兵表示自己沒有私心。
每一場戰争看起來都是出師有名的,其實都是利益之争甚至是意氣用事,所以孟子說:&ldquo春秋無義戰。
&rdquo 燭之武說:&ldquo貴國和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準得亡了。
可是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鄭國離秦國差不多有一千裡路,秦國絕不能跳過晉國來占領我們的土地。
那麼鄭國一亡,土地就全歸晉國了。
貴國和晉國本來是一般大,勢均力敵的。
要是晉國滅了鄭國,晉國的力量可就要比秦國大得多了。
再說您對晉國可以說是有大恩大德,晉國對您多少有點兒忘恩負義。
這且不說,今天晉國向東邊打,滅了鄭國,明天也可以向西邊去侵犯貴國。
您知道從前虞國幫助了晉國,滅了虢國(虢guó)。
晉國可用什麼去報答虞國呢?晉國滅了虢國,順手把虞國也滅了。
像您這麼英明,一定明白這點,我隻是提一提罷了。
&rdquo 秦穆公聽了,細細地咂摸着燭之武的話,覺得挺對,不由得向他點了點頭。
燭之武接着說:&ldquo要是貴國能答應我們講和,敝國就脫離楚國,投降貴國。
以後貴國要是在東道上有什麼事情,或是派人來往什麼的,一切全由敝國來招待,敝國一定作為貴國的&lsquo東道主&rsquo,就算是您外邊的倉庫。
&rdquo秦穆公答應了燭之武的要求,跟他&ldquo歃血為盟&rdquo,還派了杞子、逄孫、楊孫三位副将在北門外留下兩千人馬保護着鄭國,自己帶着其餘的兵馬回去了。
晉國人一瞧秦國人不說什麼就走了,都挺生氣,狐偃(yǎn)主張追上去打他們。
晉文公說:&ldquo我要是沒有秦伯幫忙,怎麼能夠回國呢?&rdquo他就叫将士們加緊攻打鄭國,同時還向鄭國提出兩個條件:第一,立公子蘭為太子。
第二,交出謀士叔詹。
原來鄭文公治死公子華的時候,公子們都逃到别國去了。
公子蘭逃到晉國,留在那兒做了大夫。
這回晉文公攻打鄭國的時候,叫他領路。
公子蘭推辭,說:&ldquo我雖然受了父親的迫害,跑到這兒,做了大夫,可我不能忘了父母之邦。
主公可憐可憐我的苦衷吧!&rdquo晉文公由這兒更看得起公子蘭。
這回要鄭文公立他為太子。
鄭文公隻能答應一半,他說:&ldquo立公子蘭為太子,這倒是可以的。
叔詹是我們重要的大臣,怎麼也不能叫他去遭毒手。
&rdquo叔詹說:&ldquo要是晉國不答應咱們講和,咱們全國的老百姓可不知道要被他們弄死多少。
難道主公倒願意嗎?死了我一個人,救了鄭國的老百姓,還不值嗎?&rdquo鄭文公和大臣們隻好流着眼淚,把叔詹交給晉文公。
晉文公要把叔詹扔到油鍋裡活活地炸死。
叔詹說了一大篇為國盡忠的話,最後還說:&ldquo拿忠臣下油鍋,難道是晉國的規矩嗎?&rdquo晉文公是要面子的,就把他放了。
沒過幾天,公子蘭到了。
晉文公派人送他進城,鄭文公就立他為太子。
晉國的兵馬才離開了鄭國。
秦國的将軍杞子、逄孫、楊孫三個人帶着兩千人馬駐紮在北門。
一瞧晉國送了公子蘭回國,立他為太子,不由得氣得直蹦。
杞子說:&ldquo主公因為鄭國投降了咱們,才退兵回去,叫咱們保護北門。
鄭伯反倒甩了咱們,投降了晉國,簡直太不像話了!&rdquo他們就派人去向秦穆公報告,請他快來征伐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文公早先逃難過程中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此外,晉、楚兩國的城濮之戰時,鄭國出兵幫助楚國,這是晉國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
在國難面前,燭之武挺身而出,孤身一人勸退秦師,體現了燭之武的雄辯之智、無畏之勇、愛國之心。
他勸秦王可以把鄭國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鄭國的存在對秦國有利而無害。
&ldquo東道主&rdquo一詞就出自這個典故。
牛饩退敵 秦穆公聽了杞子(杞qǐ)的報告,心裡挺不痛快。
不過他還不好意思跟晉文公撕破臉,隻好暫時忍着。
後來聽說鄭伯死了,晉文公也死了。
秦穆公就打算接着晉國來做霸主。
杞子、逄孫、楊孫三個将軍又來了一個報告,說:&ldquo太子蘭做了國君。
他隻知道有晉國,不知道有秦國。
請主公立刻發兵來,我們在這兒做内應,裡外一夾攻,就能把鄭國滅了。
&rdquo 秦穆公召集了大臣們商量怎麼去攻打鄭國。
蹇叔(蹇jiǎn)和百裡奚全都反對,說:&ldquo咱們的兵馬留在鄭國,為的是保護他們,現在反倒去攻打他們,這不是不講信義嗎?鄭國和晉國都剛死了國君,已經夠倒黴的了,咱們不去吊祭,反倒趁火打劫去侵犯人家,這不是太不合理嗎?鄭國離咱們這兒可有一千多裡地呀!就算偷偷地行軍,路遠日子久長,能不讓人家發現嗎?就算咱們打個勝仗,也沒有多大的好處,咱們又不能占領鄭國的土地。
要是打個敗仗,損失可不小哇!&rdquo秦穆公聽着聽着就有點兒煩了,他說:&ldquo我好幾回平定了晉國的内亂,按說秦國早就該做霸主了。
但因為重耳打敗了楚國,我把霸主的地位讓給他了。
現在重耳死了,難道咱們就這麼沒聲沒氣地老躲在西邊嗎?&rdquo蹇叔說:&ldquo就算要去征伐鄭國,也不能全憑杞子一句話!我想還是請主公先派人到晉國去吊祭,順便瞧瞧,然後再決定發不發兵。
&rdquo秦穆公說:&ldquo要打仗,就越快越好。
要是先去吊祭,再瞧瞧,然後發兵,這麼來來往往地得費多少日子?我瞧你多少是上了年紀了,難怪你前怕狼後怕虎地少了點兒精神氣!&rdquo他就拜孟明視為大将,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将,率領着三百輛兵車去攻打鄭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的原名叫作《左氏春秋》,到漢代經由班固才改為現在的名字,這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以《春秋》為綱寫成的編年體史書,不僅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還有文學審美價值。
《春秋》據說是孔子所作,記述粗略,筆法微言大義,言簡意深,比較難以理解,因此有了解釋《春秋》的&ldquo傳&rdquo。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ldquo《春秋》三傳&rdquo。
《春秋》在秦代已經失傳,現在的版本是從《春秋》三傳中簡化出來的。
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春秋曆史故事,大多來自這幾本史書。
大軍出發那一天,蹇叔和百裡奚送到東門外,對着秦國的軍隊哭着說:&ldquo真叫我心疼啊!我瞧見你們出去,可瞧不見你們回來了!&rdquo秦穆公聽了,心裡可真不痛快,派人去責備他們,說:&ldquo你們幹什麼對着我的軍隊号喪,擾亂軍心?&rdquo蹇叔和百裡奚一同說:&ldquo我們哪兒敢對着主公的軍隊哭呢?我們哭的是自己的兒子呀!&rdquo西乞術、白乙丙是蹇叔的兒子,他們瞧着父親哭得那麼難受,就說:&ldquo我們不去了。
&rdquo蹇叔說:&ldquo那可不行!咱們一向受到國君的重視,你們就是給人打死了,也得盡你們的本分。
&rdquo說着他交給他們一個包得挺結實的竹筒,囑咐他們說:&ldquo你們照裡面的話瞧着辦吧!&rdquo西乞術和白乙丙隻好收了竹筒走了,心裡又是害怕,又是難受,唯恐再也見不着父親的面了。
孟明視是百裡奚的兒子,他可不是那樣。
他是個猛将,渾身是勁兒,隻有人怕他,他什麼也不怕。
他覺得他父親的膽子也太小了。
那天晚上,安營下寨以後,孟明視去見西乞術和白乙丙說:&ldquo伯父給你們一個竹筒,裡邊一定有高招兒!&rdquo西乞術把竹筒打開,他們一瞧,上頭寫的是:&ldquo這回出去,鄭國倒不大可怕。
千萬得留神晉國。
崤山(崤xiáo)一帶地形險惡,你們得多加小心。
要不然,我就得到那邊收拾你們的屍骨。
&rdquo孟明視瞧完以後就好比吃了一個臭螺蛳,連着呸呸地啐着說:&ldquo喪氣!喪氣!&rdquo西乞術擦去濺在他臉上的唾沫星子,心裡也覺得他父親怕得太過分了,哪兒會真有這樣的事! 秦國的軍隊到了滑國地界。
前邊有人攔住去路,說:&ldquo鄭國的使臣求見!&rdquo前哨的士兵趕快通報孟明視。
孟明視大吃一驚,叫人去接見鄭國的使臣,還親自問他:&ldquo你叫什麼名字?到這兒來幹什麼?&rdquo那人說:&ldquo我叫弦高,我們的國君聽到三位将軍要到敝國來,趕快派我帶上十二頭肥牛,送給将軍。
這一點兒小意思可不能算是犒勞,不過給将士們吃一頓罷了。
我們的國君說,敝國蒙貴國派人保護北門,我們不但非常感激,而且我們自個兒也更加小心謹慎,不敢懈怠,将軍您隻管放心!&rdquo孟明視說:&ldquo我們不是到貴國去的,你們何必這麼費心呢?&rdquo弦高似乎有點兒不信。
孟明視就偷偷地對弦高說:&ldquo我們&hellip&hellip我們是來攻打滑國的,你回去吧!&rdquo弦高交上肥牛,謝過孟明視,回去了。
孟明視下令攻打滑國。
弄得西乞術和白乙丙莫名其妙,問他:&ldquo這是什麼意思?&rdquo孟明視對他們說:&ldquo咱們偷着過了晉國的邊界,離開本國差不多有一千裡地了。
原來打算鄭國沒有準備,猛一下子打進去,才有打勝仗的把握。
現在鄭國的使臣老遠地來犒勞。
這明明告訴咱們,他們已經做了準備。
他們有了準備,用心把守,給咱們一個幹着急。
要是把鄭國長時期地圍起來,咱們的兵馬可又不夠,另外又沒有軍隊派來,哪兒成呢?倒不如趁着滑國沒有防備,一下子就把它滅了,多帶些财物回去,也可以回報主公做個交代,總算咱們沒白跑一趟。
&rdquo 沒想到孟明視可上了弦高的大當。
他這使臣原來是冒充的。
他是鄭國的一個牛販子,這回趕了些牛,到洛陽去做買賣,半路上碰見一個從秦國回來的老鄉。
倆人随便一聊,那老鄉說起秦國發兵去攻打鄭國。
這位牛販子還真愛國,一聽到這個消息,急得什麼似的。
他想:&ldquo本國近來有了喪事,一定不會有防備的。
我既然知道了,多少得想個主意呀!&rdquo他一方面派手下的人趕快回去通知國君,一方面趕着牛群迎上來。
果然在滑國地界碰到了孟明視的軍隊。
他就冒充使臣犒勞秦軍,救了鄭國。
鄭穆公接到商人弦高的信,馬上派人去探察杞子、逄孫、楊孫他們的動靜。
果然,他們正在那兒整理兵器,收拾行李,好像打算出發的樣兒。
鄭穆公派老大臣燭之武去對他們說:&ldquo諸位将軍在敝國可夠累的了。
孟明視的大隊人馬已經到了滑國,你們怎麼不跟他們一塊兒去呀?&rdquo杞子聽了,大吃一驚,知道有人走漏消息。
當時隻好厚着臉皮對付了幾句,就連夜逃走了。
牛饩退敵 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作為成語是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出現的:&ldquo弦高以牛饩退敵,墨翟以萦帶全城。
&rdquo 饩,活的牲口。
弦高第一時間審時度勢,假托使臣身份,用贈送活牛犒勞軍隊的方法巧妙地騙退了秦軍。
一個普通的販牛商人,在關鍵時刻以國家大事為己任,他的擔當和急智都值得人學習。
一鳴驚人 楚穆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楚莊王。
楚國的大臣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楚莊王去争霸權。
楚莊王不聽這一套,什麼國家大事,什麼霸主不霸主,他全不放在心上。
就這樣胡鬧了三年,大家夥兒把他當作昏君看待。
哪兒知道他有他的心思。
現在的令尹鬥越椒比以前的令尹勢力更大。
他還不知道楚國大臣當中誰有能耐,有膽量,可以重用。
憑他怎麼要強,光憑自己兩隻手也幹不了大事呀。
他索性飲酒作樂,不問朝政。
大臣當中也有幾位勸過他的,可是他們的話,全是隔靴搔癢,不着實際,他連聽都不愛聽。
後來他下了一道命令,挂在朝堂上,說:&ldquo誰要敢再多嘴,就有死罪。
&rdquo直吓得大臣們全不敢說話了。
楚莊王大失所望,難道不怕死的大臣連一個都沒有嗎?他隻好多喝幾盅熱酒,暖暖差不多快要涼了的心。
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就是孔子在寫作《春秋》時所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又叫微言大義,左丘明寫《春秋左氏傳》時也沿用了這樣的筆法。
孔子在記述曆史時不做直接點評,而是通過對史料的選擇、修辭手法等方式在客觀叙述中曲折、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說《春秋》裡的每一個字都蘊含着褒貶。
孔子寫《春秋》的一個原則是&ldquo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rdquo。
也就是不寫尊、親、賢者的壞話,可是人哪能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呢,孔子寫着寫着就有目的性地選擇了史料,用上委婉的表達方法了。
這種寫作筆法非常精妙,被沿用至今。
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來見楚莊王。
楚莊王沖他一笑,申無畏吓了一跳。
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楚莊王那一副眉毛,又粗又重,有點兒像個暴君的樣子;可是眉毛底下的兩隻眼睛黑白分明,又有點兒像美男子。
他笑了起來,好像一隻笑面虎似的,不但威風,而且那對大眼睛好像能看透人家的心似的。
楚莊王不等申無畏開口,就先問他:&ldquo你是來喝酒的呀,還是來聽音樂的?&rdquo申無畏也弄不清他的心順不順,隻好撞大運了。
他回答說:&ldquo有人叫我猜個謎兒,我猜不着。
大王多才多藝,請您猜猜吧!&rdquo楚莊王說:&ldquo什麼?猜謎兒?倒怪有意思的。
來吧!&rdquo申無畏說: 楚國山上, 有隻大鳥。
身披五色, 真叫榮耀。
一停三年, 不飛不叫。
人人不知, 是什麼鳥? 楚莊王笑着說:&ldquo這可不是普通的鳥。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你别急!&rdquo申無畏磕了個頭,說:&ldquo大王到底英明!&rdquo他就出去了。
申無畏一天一天地等着,可瞧不出那隻大鳥有什麼驚人的行動。
他就和大夫蘇從商量想再去勸勸國王。
這回蘇從去了。
他跑到楚莊王面前哭起來了。
楚莊王把臉往下一沉,嚷着說:&ldquo你明知道我已經下了令,你還要來找死,可也太笨了。
&rdquo蘇從說:&ldquo可是大王比我還笨哪!我至多給您殺了,死了還落個忠臣的美名。
您呢!做了國王,光圖眼前舒服,也不想想怎麼管理朝政,怎麼号令諸侯。
人家那兒做霸主,您連自個兒的屬國都管不住了。
您不是比我還笨嗎?我的話完了,請殺吧!&rdquo楚莊王站了起來,說:&ldquo你說得對!隻要你們肯幹,我為什麼要窩窩囊囊地悶在宮裡呀!&rdquo 楚莊王就從那天起,親手拉起國家的缰繩。
一面改革政治,調整人事,叫楚國的大權不再集中在令尹手裡;一面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打算跟晉國争争霸主的地位。
全國上下都高興起來了。
就在這一年,楚莊王征服了南邊的許多部族。
到了楚莊王第六年,楚國打敗了宋國。
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的戎族(戎róng),楚莊王就在周朝的邊界上閱兵示威。
吓得周定王趕快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他。
楚莊王閱兵回來,到了半道上,前面有軍隊攔住去路,要跟他作戰。
原來令尹鬥越椒早就有了造反的心思。
自從楚莊王分了他的權力,他更加生氣,這回一瞧楚莊王率領大軍去打陸渾,好比老虎離了山,鬥越椒就發動了自己手底下的人馬,占領了郢都(郢yǐng),随後又發兵,想去消滅楚莊王。
楚莊王假裝退兵,暗地裡把大軍四下裡埋伏好,隻叫一隊兵馬去把鬥越椒引過來。
鬥越椒過了一道河,接着去追趕楚莊王。
等到鬥越椒知道中了計,趕緊回去,那河上的大橋早已拆去了,弄得他反倒丢了陣地。
就瞧河那邊有個大将喊着說:&ldquo大将樂伯在此,鬥越椒趕快投降吧!&rdquo鬥越椒叫士兵們隔河射箭。
樂伯手底下有個小軍官叫養由基,他大聲地跟鬥越椒說:&ldquo這麼寬的河,射箭有什麼用?令尹您是個射箭的好手,咱們倆就走得靠近點兒,站在橋頭上,一人三箭,賭個輸赢。
不來的不是好漢。
&rdquo鬥越椒說:&ldquo要比箭,我先射。
&rdquo養由基就叫他先動手。
鬥越椒的箭是百發百中的,他還怕一個小兵嗎?他就使勁地把箭射過去。
養由基用自己的弓輕輕一撥,那支箭就掉在河裡了。
接着第二支箭又來了。
他把身子一蹲,那支箭從他頭頂上擦過去。
鬥越椒嚷着說:&ldquo不許蹲,不許蹲!&rdquo養由基說:&ldquo好!這回我就不蹲,您隻有一箭了。
&rdquo說完就瞧見第三支箭又到了。
養由基不慌不忙,把箭接在手裡,說:&ldquo大丈夫說話算話,賴的不是好漢。
&rdquo說着&ldquo嘣&rdquo的一聲,鬥越椒趕快向左邊一躲。
養由基笑着說:&ldquo别忙,我就拉拉弓,箭還在手裡呢。
&rdquo接着他又把弓拉了一下,鬥越椒趕快又向右邊一躲。
養由基就在他向右邊躲的那一下子,直射了一箭。
那支箭正射中了鬥越椒的腦門子。
他那高大的身子好像鋸斷了根的大樹,慢慢地、挺挺地從橋頭上倒下去了。
&ldquo樹倒猢狲散&rdquo,鬥家的兵馬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楚莊王打了勝仗。
養由基隻一箭就射中了鬥越椒,從此得了個外号叫&ldquo養一箭&rdquo。
楚莊王滅了叛黨,回到郢都,開了一個慶功會。
大臣們和将士們直到晚上還沒回去。
楚莊王說:&ldquo我六年沒喝酒了,也沒聽到鐘鼓的聲音。
今天破個例,大家夥兒喝個痛快!&rdquo這時候天已經黑了,外邊刮着大風,像是要下雨的樣兒。
可是大廳上點着蠟,奏着樂,大家夥兒高高興興地喝着酒,有說有笑,熱鬧得把外邊的風聲全壓住了。
楚莊王不用說多痛快了。
他叫他最喜愛的許姬出來,給大臣們敬酒。
這位仙女似的許姬一出來,當時在場的人都鴉雀無聲,好像有星星的夜裡,月亮出來了一樣。
粗魯的将士們不由得老實起來。
大家夥兒正在出神的時候,忽然一陣狂風把大廳上的蠟全吹滅了。
不知道誰趁着在黑暗中,拉住許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
許姬順手牽羊地把那個人帽子上的纓子揪下來,吓得那個人趕快撒手。
這時候管蠟的人還沒把火種拿來,大家夥兒靜悄悄地等着。
許姬拿着帽纓子摸到楚莊王跟前,咬着耳朵說了幾句。
楚莊王扯着大嗓門,說:&ldquo蠟慢着點!今兒晚上咱們來個痛快,别再那麼拘束,不用打扮得衣冠齊整的了。
大家夥兒把帽纓子全摘下來吧。
&rdquo大臣們都莫名其妙地把帽纓子摘下來。
楚莊王這才叫人點上蠟,大家夥兒照樣喝酒。
到了兒,他和許姬始終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誰。
許姬不明白楚莊王的意思,散席以後,還有點兒怪他。
楚莊王告訴她:&ldquo大家夥兒喝得全夠樣兒了,瞧見了你這美人兒,誰不動心?要是查出來辦罪,反倒弄得全沒趣兒了。
&rdquo這隻一鳴驚人的大鳥,這一來更叫人佩服了。
一鳴驚人 出自《韓非子·喻老》:&ldquo(楚莊王)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rdquo《史記》中也有&ldquo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rdquo的記載。
鳴,鳥叫聲,一聲鳴叫使人震驚。
意思是,楚莊王猶如一隻大鳥,三年中雖然不飛不鳴,一旦起飛,必然直飛沖天,一旦開口,必然使人震驚。
後來用這個成語形容有些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深藏不露,突然獲得非同尋常的成功,引起人們的驚異。
食指大動 有一天,鄭國的大夫公子宋和公子歸生一塊兒去上朝。
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跳動起來,他伸着手給歸生瞧。
歸生瞧了瞧,說:&ldquo怎麼啦?你這個指頭哆裡哆嗦的,是不是抽筋了?&rdquo公子宋打着哈哈說:&ldquo這個手指頭一跳,就有好東西吃了。
&rdquo歸生聽了,笑了笑,也就算了。
他們到了大廳,就瞧見一隻大鼋(yuán)拴在那兒。
問了問當差的,才知道是國君預備給大臣們吃的。
兩個人不由得全笑了。
可巧鄭靈公出來,瞧見他們兩人笑得前仰後合的,就問他們:&ldquo你們倆怎麼那麼高興?&rdquo歸生指着公子宋,回答說:&ldquo剛才他的手指頭直跳,說有美味到嘴,我還不信。
現在瞧見了這隻大甲魚,又聽說是主公賞給臣下吃的。
覺得他的手指頭可真靈,所以笑了起來。
&rdquo鄭靈公撇了撇嘴,故意開玩笑,說:&ldquo手指頭靈不靈還不一定呢!&rdquo 到了下半天,鄭靈公特意叫大臣們進去,按次序坐下,鄭靈公開口說:&ldquo有人在江漢一帶逮了個大鼋來,獻給我。
這是挺難得吃到的東西,請大家夥兒嘗嘗味道。
&rdquo大臣們咽了口唾沫,謝過國君。
沒多大一會兒,廚子端上甲魚羹來,先給鄭靈公一碗,靈公吃了一口,說:&ldquo嗬!真不錯!&rdquo回頭對廚子說:&ldquo每位一碗,從下位送起。
&rdquo廚子一碗一碗地端上來。
端到最後兩個最高的座位,廚子禀告說:&ldquo隻剩下一碗了,端給哪一位?&rdquo鄭靈公說:&ldquo給子家吧!&rdquo(公子歸生,字子家)這麼一來,大臣們全吃着了,單單短了公子宋的一份。
鄭靈公哈哈大笑,他說:&ldquo我原來說每人一碗,沒想到輪到你這兒,可巧沒有了,這也是命該如此。
可見你的手指頭并不靈!&rdquo公子宋已經在歸生跟前說了滿話,現在大家夥兒全分到了,偏偏沒有他的,叫他在衆人面前怎麼受得了?他的心跳得都快出了腔子,臉紅得發紫。
再說鄭靈公哈哈一笑,就好像火上加油,他跳了起來,跑到國君跟前,把手指頭戳到鄭靈公的碗裡,蘸了一蘸,一邊放在嘴裡一咂,一邊也來個哈哈笑,說:&ldquo我也嘗到了。
我的手指頭到底是靈的。
&rdquo說着就跑了。
鄭靈公氣得呼呼喘,罵着說:&ldquo簡直不像話!敢欺負我?哼!你瞧着吧!&rdquo歸生和别的大臣全跪下來,說:&ldquo他跟主公向來挺熱乎,這回是太沒有規矩了,可是他絕不是成心失禮。
請主公原諒他吧!&rdquo鄭靈公聽了,隻好恨在心裡。
大夥兒不歡而散。
染指 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湯,偏偏到公子宋這兒少了一碗,公子宋一氣之下跑到鄭靈公的鼎裡用手指蘸了甲魚湯吃,《左傳》中稱其&ldquo染指于鼎&rdquo。
&ldquo鼎&rdquo是周朝天子和諸侯吃飯的用具,天子吃飯時用九個鼎,諸侯吃飯時用七個鼎,這是身份的象征。
公子宋染指于鄭靈公的鼎,這顯然是僭越了等級,不把鄭靈公放在眼裡。
後來染指的意思就引申成了插手不該自己管的事,獲得自己不該得到的利益。
歸生出了朝堂,心裡很痛快。
他和鄭靈公的兄弟公子去疾向來挺好,有心要廢去鄭靈公,立公子去疾為國君。
一來他沒有這個膽量,二來公子宋和鄭靈公挺親密,歸生不敢下手。
今天一瞧公子宋和鄭靈公鬧翻了,他就打算借着公子宋的手去掐鄭靈公的脖子。
他又怕鄭靈公和公子宋都有些小孩子脾氣,今天吵、明天好,風聲大、雨點小。
他就把雙方的火兒煽得旺些。
他跑到公子宋的家裡,把鄭靈公犯脾氣的事告訴了他,還加上一句,說:&ldquo主公一定要處置您,我直替您難受。
&rdquo果然公子宋罵着說:&ldquo昏君自己失禮,還想處置我?&rdquo歸生一瞧陰風起來了,他故意勸着說:&ldquo話雖如此,他畢竟是國君,您多少得忍着點兒,明天去給他賠個禮吧。
&rdquo公子宋哪兒能聽這一套哇! 第二天歸生拉着公子宋去見鄭靈公。
鄭靈公坐在那兒不言語,公子宋站在那兒來個&ldquo死魚不張嘴兒&rdquo。
歸生直向公子宋做手勢,公子宋隻當沒瞧見。
歸生隻好替他向鄭靈公說:&ldquo子公(公子宋,字子公)失禮,特意向主公賠禮來了。
請主公饒了他吧!&rdquo說着又向鄭靈公擠擠眼,努努嘴。
鄭靈公一看公子宋的樣兒,就繃着嘴,說:&ldquo哼!他怕得罪我嗎?是我得罪了他吧!&rdquo一甩袖子進去了。
公子宋出來對歸生說:&ldquo他恨透我了,也許還要殺我呢!俗語說得好,&lsquo先下手為強&rsquo,還不如咱們先下手吧!&rdquo歸生心裡點着頭,表面替自己撇清,說:&ldquo自個兒養的雞、養的狗,還舍不得殺呢!别說是國君了。
這可萬萬使不得。
&rdquo公子宋也是個機靈鬼,他立刻見風使舵,笑着說:&ldquo您别當真,我是說着玩兒呢!&rdquo歸生聽他這麼一說,心裡倒涼了半截,臉上的神氣顯得挺特别,可把心事露出來了。
第二天,公子宋索性真不真、假不假地和别人瞎聊,說歸生和公子去疾怎麼怎麼的,說他們黑天白天怎麼怎麼的。
歸生一聽,可吓壞了,私底下對公子宋說:&ldquo您沒有事胡說八道什麼?要我命是怎麼着?&rdquo公子宋說:&ldquo您不向着我,就是成心叫我死。
您既然叫我死,幹脆我就叫您的命也搭在裡頭。
&rdquo歸生說:&ldquo您要怎麼樣?&rdquo公子宋睜圓了眼睛,狠狠地說:&ldquo他是個昏君。
從分甲魚羹這件事就能瞧出來了。
您管理國家大事,就該出個主意。
我說,咱們請公子去疾做國君,去歸附晉國,鄭國也可以太平幾年。
&rdquo歸生急得哆嗦着嘴唇,說:&ldquo您您您瞧着辦吧!我我我不說出去就是了。
&rdquo 公子宋隻要歸生點點頭,就不怕了。
沒費多大的手腳他就把鄭靈公殺了。
他們請公子去疾即位。
公子去疾說什麼也不幹。
他推辭說:&ldquo我們有十幾個兄弟,拿歲數來說,公子堅比我大,拿品德來說,我更不行。
無論如何,我決不要這個君位。
&rdquo歸生和公子宋就立公子堅為國君,就是鄭襄公。
食指大動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ldquo楚人獻鼋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将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lsquo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rsquo&rdquo 食指,第二根手指。
據說古人吃飯時愛用第二根手指蘸一下食物,嘗一嘗味道,&ldquo食指&rdquo的名稱由此而來。
鄭國的公子宋每次吃稀有的美味前,食指都會動,據傳他去楚國吃到天鵝肉,去晉國吃到石花魚之前,食指都跳動了,他就覺得食指大動是吃美味前的預兆。
後來人們就用&ldquo食指大動&rdquo來形容在美味食物面前垂涎欲滴的樣子。
肉袒牽羊 鄭襄公歸附了晉國。
這一來,差點兒把楚莊王氣壞了,他
要是有個謀士在旁邊,一定能夠打個勝仗。
這回雖說是打敗了,可是以後能打敗晉國的還得是他。
大王不如免了他的死罪吧。
&rdquo楚王一想這倒是,就立刻打發人去傳命令:&ldquo敗将一概免死。
&rdquo可是等傳令的人趕到連谷城,成得臣已經自殺了。
退避三舍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ldquo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rdquo 退,後退;避,躲避;舍,春秋時期行軍三十裡稱為一舍。
楚莊王曾在晉文公逃亡的時候幫助過他,晉文公答應兩國交戰時退兵九十裡以報答恩情。
這個成語後來引申為與人發生沖突時主動退讓,或者由于對方太強而不敢與之相比。
燭之武退秦師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要會合諸侯去征伐鄭國。
先轸(zhěn)說:&ldquo會合諸侯已經好幾次了,這回又要他們去打鄭國,好像叫他們不能過消停的日子。
咱們的兵馬已經夠打鄭國的了,何必再麻煩别人呢?&rdquo晉文公說:&ldquo也好,不過上回秦伯跟我約定有事一塊兒出兵。
這回倒不能不去請他。
&rdquo他就派使臣去請秦穆公發兵。
晉國的軍隊到了鄭國,秦穆公帶着百裡奚、孟明視和三個副将杞子(杞qǐ)、逄孫(逄páng)、楊孫也到了。
晉國的兵馬駐紮在西邊,秦國的兵馬駐紮在東邊,聲勢十分浩大,吓得鄭文公沒有主意了。
大夫叔詹(詹zhān,鄭文公的兄弟)說:&ldquo要是派一個有口才的人去勸告秦國退兵,單剩下晉國人就好辦得多了。
&rdquo鄭文公說:&ldquo派誰去呢?&rdquo叔詹保舉了燭之武。
鄭文公就叫人去請他來。
燭之武到了朝堂,大臣們一瞧,原來是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子,身子彎得像一張弓,走起路來晃晃悠悠簡直像要栽倒似的。
鄭文公對燭之武說:&ldquo我想請你去見秦伯,勸他退兵。
老先生能辛苦一趟嗎?&rdquo燭之武說:&ldquo這怎麼成呢!在我年富力強的時候還不能立點兒功勞,如今一說話就上氣不接下氣的,還有什麼用呢?&rdquo鄭文公賠不是,說:&ldquo像你這麼有能耐的人,我不能早點兒重用,這是我的過錯。
可是過去的事請你别提了。
現在大難臨頭,我們急得一點兒主意都沒有。
還是請老先生勉為其難,為國家辛苦一趟吧!&rdquo燭之武一瞧他這麼誠心誠意的,隻好答應了。
當天晚上,幾個壯小夥子請燭之武坐在筐子裡,用繩子從東城的城牆上吊下去。
他就一直向着秦國兵營走去。
秦國人一瞧是個老頭子,一隻腳已經踩在墳邊上了,也不去為難他,可是不許他到兵營裡去。
燭之武就賴在外頭直哭。
秦穆公聽到了,吩咐人把他帶進來,問他:&ldquo你沒事在這兒哭什麼?&rdquo燭之武說:&ldquo我哭的是鄭國快要亡了!&rdquo秦穆公說:&ldquo那你也不該在這兒哭哇。
&rdquo燭之武說:&ldquo我還替秦國哭呢!&rdquo秦穆公說:&ldquo秦國有什麼可哭的?&rdquo 春秋無義戰 春秋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發生戰争次數最多的時期,有時一年下來能打上百場,發動戰争的理由很随意,有時就因為某個人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可能是因為多少年前的一段舊怨,然後就通知對方說我就因為這個現在來打你了。
總的來說就是想證明自己的肌肉更強壯,幾十個國家亂糟糟地打來打去,很像現在的約架。
戰争的結果也可能把對方滅掉擴大自己的版圖,也可能以對方服軟認輸而結束,也可能推翻對方的政府後,再幫助對方重組新政府,然後退兵表示自己沒有私心。
每一場戰争看起來都是出師有名的,其實都是利益之争甚至是意氣用事,所以孟子說:&ldquo春秋無義戰。
&rdquo 燭之武說:&ldquo貴國和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準得亡了。
可是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鄭國離秦國差不多有一千裡路,秦國絕不能跳過晉國來占領我們的土地。
那麼鄭國一亡,土地就全歸晉國了。
貴國和晉國本來是一般大,勢均力敵的。
要是晉國滅了鄭國,晉國的力量可就要比秦國大得多了。
再說您對晉國可以說是有大恩大德,晉國對您多少有點兒忘恩負義。
這且不說,今天晉國向東邊打,滅了鄭國,明天也可以向西邊去侵犯貴國。
您知道從前虞國幫助了晉國,滅了虢國(虢guó)。
晉國可用什麼去報答虞國呢?晉國滅了虢國,順手把虞國也滅了。
像您這麼英明,一定明白這點,我隻是提一提罷了。
&rdquo 秦穆公聽了,細細地咂摸着燭之武的話,覺得挺對,不由得向他點了點頭。
燭之武接着說:&ldquo要是貴國能答應我們講和,敝國就脫離楚國,投降貴國。
以後貴國要是在東道上有什麼事情,或是派人來往什麼的,一切全由敝國來招待,敝國一定作為貴國的&lsquo東道主&rsquo,就算是您外邊的倉庫。
&rdquo秦穆公答應了燭之武的要求,跟他&ldquo歃血為盟&rdquo,還派了杞子、逄孫、楊孫三位副将在北門外留下兩千人馬保護着鄭國,自己帶着其餘的兵馬回去了。
晉國人一瞧秦國人不說什麼就走了,都挺生氣,狐偃(yǎn)主張追上去打他們。
晉文公說:&ldquo我要是沒有秦伯幫忙,怎麼能夠回國呢?&rdquo他就叫将士們加緊攻打鄭國,同時還向鄭國提出兩個條件:第一,立公子蘭為太子。
第二,交出謀士叔詹。
原來鄭文公治死公子華的時候,公子們都逃到别國去了。
公子蘭逃到晉國,留在那兒做了大夫。
這回晉文公攻打鄭國的時候,叫他領路。
公子蘭推辭,說:&ldquo我雖然受了父親的迫害,跑到這兒,做了大夫,可我不能忘了父母之邦。
主公可憐可憐我的苦衷吧!&rdquo晉文公由這兒更看得起公子蘭。
這回要鄭文公立他為太子。
鄭文公隻能答應一半,他說:&ldquo立公子蘭為太子,這倒是可以的。
叔詹是我們重要的大臣,怎麼也不能叫他去遭毒手。
&rdquo叔詹說:&ldquo要是晉國不答應咱們講和,咱們全國的老百姓可不知道要被他們弄死多少。
難道主公倒願意嗎?死了我一個人,救了鄭國的老百姓,還不值嗎?&rdquo鄭文公和大臣們隻好流着眼淚,把叔詹交給晉文公。
晉文公要把叔詹扔到油鍋裡活活地炸死。
叔詹說了一大篇為國盡忠的話,最後還說:&ldquo拿忠臣下油鍋,難道是晉國的規矩嗎?&rdquo晉文公是要面子的,就把他放了。
沒過幾天,公子蘭到了。
晉文公派人送他進城,鄭文公就立他為太子。
晉國的兵馬才離開了鄭國。
秦國的将軍杞子、逄孫、楊孫三個人帶着兩千人馬駐紮在北門。
一瞧晉國送了公子蘭回國,立他為太子,不由得氣得直蹦。
杞子說:&ldquo主公因為鄭國投降了咱們,才退兵回去,叫咱們保護北門。
鄭伯反倒甩了咱們,投降了晉國,簡直太不像話了!&rdquo他們就派人去向秦穆公報告,請他快來征伐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文公早先逃難過程中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此外,晉、楚兩國的城濮之戰時,鄭國出兵幫助楚國,這是晉國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
在國難面前,燭之武挺身而出,孤身一人勸退秦師,體現了燭之武的雄辯之智、無畏之勇、愛國之心。
他勸秦王可以把鄭國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鄭國的存在對秦國有利而無害。
&ldquo東道主&rdquo一詞就出自這個典故。
牛饩退敵 秦穆公聽了杞子(杞qǐ)的報告,心裡挺不痛快。
不過他還不好意思跟晉文公撕破臉,隻好暫時忍着。
後來聽說鄭伯死了,晉文公也死了。
秦穆公就打算接着晉國來做霸主。
杞子、逄孫、楊孫三個将軍又來了一個報告,說:&ldquo太子蘭做了國君。
他隻知道有晉國,不知道有秦國。
請主公立刻發兵來,我們在這兒做内應,裡外一夾攻,就能把鄭國滅了。
&rdquo 秦穆公召集了大臣們商量怎麼去攻打鄭國。
蹇叔(蹇jiǎn)和百裡奚全都反對,說:&ldquo咱們的兵馬留在鄭國,為的是保護他們,現在反倒去攻打他們,這不是不講信義嗎?鄭國和晉國都剛死了國君,已經夠倒黴的了,咱們不去吊祭,反倒趁火打劫去侵犯人家,這不是太不合理嗎?鄭國離咱們這兒可有一千多裡地呀!就算偷偷地行軍,路遠日子久長,能不讓人家發現嗎?就算咱們打個勝仗,也沒有多大的好處,咱們又不能占領鄭國的土地。
要是打個敗仗,損失可不小哇!&rdquo秦穆公聽着聽着就有點兒煩了,他說:&ldquo我好幾回平定了晉國的内亂,按說秦國早就該做霸主了。
但因為重耳打敗了楚國,我把霸主的地位讓給他了。
現在重耳死了,難道咱們就這麼沒聲沒氣地老躲在西邊嗎?&rdquo蹇叔說:&ldquo就算要去征伐鄭國,也不能全憑杞子一句話!我想還是請主公先派人到晉國去吊祭,順便瞧瞧,然後再決定發不發兵。
&rdquo秦穆公說:&ldquo要打仗,就越快越好。
要是先去吊祭,再瞧瞧,然後發兵,這麼來來往往地得費多少日子?我瞧你多少是上了年紀了,難怪你前怕狼後怕虎地少了點兒精神氣!&rdquo他就拜孟明視為大将,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将,率領着三百輛兵車去攻打鄭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的原名叫作《左氏春秋》,到漢代經由班固才改為現在的名字,這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以《春秋》為綱寫成的編年體史書,不僅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還有文學審美價值。
《春秋》據說是孔子所作,記述粗略,筆法微言大義,言簡意深,比較難以理解,因此有了解釋《春秋》的&ldquo傳&rdquo。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ldquo《春秋》三傳&rdquo。
《春秋》在秦代已經失傳,現在的版本是從《春秋》三傳中簡化出來的。
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春秋曆史故事,大多來自這幾本史書。
大軍出發那一天,蹇叔和百裡奚送到東門外,對着秦國的軍隊哭着說:&ldquo真叫我心疼啊!我瞧見你們出去,可瞧不見你們回來了!&rdquo秦穆公聽了,心裡可真不痛快,派人去責備他們,說:&ldquo你們幹什麼對着我的軍隊号喪,擾亂軍心?&rdquo蹇叔和百裡奚一同說:&ldquo我們哪兒敢對着主公的軍隊哭呢?我們哭的是自己的兒子呀!&rdquo西乞術、白乙丙是蹇叔的兒子,他們瞧着父親哭得那麼難受,就說:&ldquo我們不去了。
&rdquo蹇叔說:&ldquo那可不行!咱們一向受到國君的重視,你們就是給人打死了,也得盡你們的本分。
&rdquo說着他交給他們一個包得挺結實的竹筒,囑咐他們說:&ldquo你們照裡面的話瞧着辦吧!&rdquo西乞術和白乙丙隻好收了竹筒走了,心裡又是害怕,又是難受,唯恐再也見不着父親的面了。
孟明視是百裡奚的兒子,他可不是那樣。
他是個猛将,渾身是勁兒,隻有人怕他,他什麼也不怕。
他覺得他父親的膽子也太小了。
那天晚上,安營下寨以後,孟明視去見西乞術和白乙丙說:&ldquo伯父給你們一個竹筒,裡邊一定有高招兒!&rdquo西乞術把竹筒打開,他們一瞧,上頭寫的是:&ldquo這回出去,鄭國倒不大可怕。
千萬得留神晉國。
崤山(崤xiáo)一帶地形險惡,你們得多加小心。
要不然,我就得到那邊收拾你們的屍骨。
&rdquo孟明視瞧完以後就好比吃了一個臭螺蛳,連着呸呸地啐着說:&ldquo喪氣!喪氣!&rdquo西乞術擦去濺在他臉上的唾沫星子,心裡也覺得他父親怕得太過分了,哪兒會真有這樣的事! 秦國的軍隊到了滑國地界。
前邊有人攔住去路,說:&ldquo鄭國的使臣求見!&rdquo前哨的士兵趕快通報孟明視。
孟明視大吃一驚,叫人去接見鄭國的使臣,還親自問他:&ldquo你叫什麼名字?到這兒來幹什麼?&rdquo那人說:&ldquo我叫弦高,我們的國君聽到三位将軍要到敝國來,趕快派我帶上十二頭肥牛,送給将軍。
這一點兒小意思可不能算是犒勞,不過給将士們吃一頓罷了。
我們的國君說,敝國蒙貴國派人保護北門,我們不但非常感激,而且我們自個兒也更加小心謹慎,不敢懈怠,将軍您隻管放心!&rdquo孟明視說:&ldquo我們不是到貴國去的,你們何必這麼費心呢?&rdquo弦高似乎有點兒不信。
孟明視就偷偷地對弦高說:&ldquo我們&hellip&hellip我們是來攻打滑國的,你回去吧!&rdquo弦高交上肥牛,謝過孟明視,回去了。
孟明視下令攻打滑國。
弄得西乞術和白乙丙莫名其妙,問他:&ldquo這是什麼意思?&rdquo孟明視對他們說:&ldquo咱們偷着過了晉國的邊界,離開本國差不多有一千裡地了。
原來打算鄭國沒有準備,猛一下子打進去,才有打勝仗的把握。
現在鄭國的使臣老遠地來犒勞。
這明明告訴咱們,他們已經做了準備。
他們有了準備,用心把守,給咱們一個幹着急。
要是把鄭國長時期地圍起來,咱們的兵馬可又不夠,另外又沒有軍隊派來,哪兒成呢?倒不如趁着滑國沒有防備,一下子就把它滅了,多帶些财物回去,也可以回報主公做個交代,總算咱們沒白跑一趟。
&rdquo 沒想到孟明視可上了弦高的大當。
他這使臣原來是冒充的。
他是鄭國的一個牛販子,這回趕了些牛,到洛陽去做買賣,半路上碰見一個從秦國回來的老鄉。
倆人随便一聊,那老鄉說起秦國發兵去攻打鄭國。
這位牛販子還真愛國,一聽到這個消息,急得什麼似的。
他想:&ldquo本國近來有了喪事,一定不會有防備的。
我既然知道了,多少得想個主意呀!&rdquo他一方面派手下的人趕快回去通知國君,一方面趕着牛群迎上來。
果然在滑國地界碰到了孟明視的軍隊。
他就冒充使臣犒勞秦軍,救了鄭國。
鄭穆公接到商人弦高的信,馬上派人去探察杞子、逄孫、楊孫他們的動靜。
果然,他們正在那兒整理兵器,收拾行李,好像打算出發的樣兒。
鄭穆公派老大臣燭之武去對他們說:&ldquo諸位将軍在敝國可夠累的了。
孟明視的大隊人馬已經到了滑國,你們怎麼不跟他們一塊兒去呀?&rdquo杞子聽了,大吃一驚,知道有人走漏消息。
當時隻好厚着臉皮對付了幾句,就連夜逃走了。
牛饩退敵 這個故事最早記載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作為成語是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出現的:&ldquo弦高以牛饩退敵,墨翟以萦帶全城。
&rdquo 饩,活的牲口。
弦高第一時間審時度勢,假托使臣身份,用贈送活牛犒勞軍隊的方法巧妙地騙退了秦軍。
一個普通的販牛商人,在關鍵時刻以國家大事為己任,他的擔當和急智都值得人學習。
一鳴驚人 楚穆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楚莊王。
楚國的大臣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楚莊王去争霸權。
楚莊王不聽這一套,什麼國家大事,什麼霸主不霸主,他全不放在心上。
就這樣胡鬧了三年,大家夥兒把他當作昏君看待。
哪兒知道他有他的心思。
現在的令尹鬥越椒比以前的令尹勢力更大。
他還不知道楚國大臣當中誰有能耐,有膽量,可以重用。
憑他怎麼要強,光憑自己兩隻手也幹不了大事呀。
他索性飲酒作樂,不問朝政。
大臣當中也有幾位勸過他的,可是他們的話,全是隔靴搔癢,不着實際,他連聽都不愛聽。
後來他下了一道命令,挂在朝堂上,說:&ldquo誰要敢再多嘴,就有死罪。
&rdquo直吓得大臣們全不敢說話了。
楚莊王大失所望,難道不怕死的大臣連一個都沒有嗎?他隻好多喝幾盅熱酒,暖暖差不多快要涼了的心。
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就是孔子在寫作《春秋》時所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又叫微言大義,左丘明寫《春秋左氏傳》時也沿用了這樣的筆法。
孔子在記述曆史時不做直接點評,而是通過對史料的選擇、修辭手法等方式在客觀叙述中曲折、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說《春秋》裡的每一個字都蘊含着褒貶。
孔子寫《春秋》的一個原則是&ldquo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rdquo。
也就是不寫尊、親、賢者的壞話,可是人哪能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呢,孔子寫着寫着就有目的性地選擇了史料,用上委婉的表達方法了。
這種寫作筆法非常精妙,被沿用至今。
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來見楚莊王。
楚莊王沖他一笑,申無畏吓了一跳。
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楚莊王那一副眉毛,又粗又重,有點兒像個暴君的樣子;可是眉毛底下的兩隻眼睛黑白分明,又有點兒像美男子。
他笑了起來,好像一隻笑面虎似的,不但威風,而且那對大眼睛好像能看透人家的心似的。
楚莊王不等申無畏開口,就先問他:&ldquo你是來喝酒的呀,還是來聽音樂的?&rdquo申無畏也弄不清他的心順不順,隻好撞大運了。
他回答說:&ldquo有人叫我猜個謎兒,我猜不着。
大王多才多藝,請您猜猜吧!&rdquo楚莊王說:&ldquo什麼?猜謎兒?倒怪有意思的。
來吧!&rdquo申無畏說: 楚國山上, 有隻大鳥。
身披五色, 真叫榮耀。
一停三年, 不飛不叫。
人人不知, 是什麼鳥? 楚莊王笑着說:&ldquo這可不是普通的鳥。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你别急!&rdquo申無畏磕了個頭,說:&ldquo大王到底英明!&rdquo他就出去了。
申無畏一天一天地等着,可瞧不出那隻大鳥有什麼驚人的行動。
他就和大夫蘇從商量想再去勸勸國王。
這回蘇從去了。
他跑到楚莊王面前哭起來了。
楚莊王把臉往下一沉,嚷着說:&ldquo你明知道我已經下了令,你還要來找死,可也太笨了。
&rdquo蘇從說:&ldquo可是大王比我還笨哪!我至多給您殺了,死了還落個忠臣的美名。
您呢!做了國王,光圖眼前舒服,也不想想怎麼管理朝政,怎麼号令諸侯。
人家那兒做霸主,您連自個兒的屬國都管不住了。
您不是比我還笨嗎?我的話完了,請殺吧!&rdquo楚莊王站了起來,說:&ldquo你說得對!隻要你們肯幹,我為什麼要窩窩囊囊地悶在宮裡呀!&rdquo 楚莊王就從那天起,親手拉起國家的缰繩。
一面改革政治,調整人事,叫楚國的大權不再集中在令尹手裡;一面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打算跟晉國争争霸主的地位。
全國上下都高興起來了。
就在這一年,楚莊王征服了南邊的許多部族。
到了楚莊王第六年,楚國打敗了宋國。
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的戎族(戎róng),楚莊王就在周朝的邊界上閱兵示威。
吓得周定王趕快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他。
楚莊王閱兵回來,到了半道上,前面有軍隊攔住去路,要跟他作戰。
原來令尹鬥越椒早就有了造反的心思。
自從楚莊王分了他的權力,他更加生氣,這回一瞧楚莊王率領大軍去打陸渾,好比老虎離了山,鬥越椒就發動了自己手底下的人馬,占領了郢都(郢yǐng),随後又發兵,想去消滅楚莊王。
楚莊王假裝退兵,暗地裡把大軍四下裡埋伏好,隻叫一隊兵馬去把鬥越椒引過來。
鬥越椒過了一道河,接着去追趕楚莊王。
等到鬥越椒知道中了計,趕緊回去,那河上的大橋早已拆去了,弄得他反倒丢了陣地。
就瞧河那邊有個大将喊着說:&ldquo大将樂伯在此,鬥越椒趕快投降吧!&rdquo鬥越椒叫士兵們隔河射箭。
樂伯手底下有個小軍官叫養由基,他大聲地跟鬥越椒說:&ldquo這麼寬的河,射箭有什麼用?令尹您是個射箭的好手,咱們倆就走得靠近點兒,站在橋頭上,一人三箭,賭個輸赢。
不來的不是好漢。
&rdquo鬥越椒說:&ldquo要比箭,我先射。
&rdquo養由基就叫他先動手。
鬥越椒的箭是百發百中的,他還怕一個小兵嗎?他就使勁地把箭射過去。
養由基用自己的弓輕輕一撥,那支箭就掉在河裡了。
接着第二支箭又來了。
他把身子一蹲,那支箭從他頭頂上擦過去。
鬥越椒嚷着說:&ldquo不許蹲,不許蹲!&rdquo養由基說:&ldquo好!這回我就不蹲,您隻有一箭了。
&rdquo說完就瞧見第三支箭又到了。
養由基不慌不忙,把箭接在手裡,說:&ldquo大丈夫說話算話,賴的不是好漢。
&rdquo說着&ldquo嘣&rdquo的一聲,鬥越椒趕快向左邊一躲。
養由基笑着說:&ldquo别忙,我就拉拉弓,箭還在手裡呢。
&rdquo接着他又把弓拉了一下,鬥越椒趕快又向右邊一躲。
養由基就在他向右邊躲的那一下子,直射了一箭。
那支箭正射中了鬥越椒的腦門子。
他那高大的身子好像鋸斷了根的大樹,慢慢地、挺挺地從橋頭上倒下去了。
&ldquo樹倒猢狲散&rdquo,鬥家的兵馬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楚莊王打了勝仗。
養由基隻一箭就射中了鬥越椒,從此得了個外号叫&ldquo養一箭&rdquo。
楚莊王滅了叛黨,回到郢都,開了一個慶功會。
大臣們和将士們直到晚上還沒回去。
楚莊王說:&ldquo我六年沒喝酒了,也沒聽到鐘鼓的聲音。
今天破個例,大家夥兒喝個痛快!&rdquo這時候天已經黑了,外邊刮着大風,像是要下雨的樣兒。
可是大廳上點着蠟,奏着樂,大家夥兒高高興興地喝着酒,有說有笑,熱鬧得把外邊的風聲全壓住了。
楚莊王不用說多痛快了。
他叫他最喜愛的許姬出來,給大臣們敬酒。
這位仙女似的許姬一出來,當時在場的人都鴉雀無聲,好像有星星的夜裡,月亮出來了一樣。
粗魯的将士們不由得老實起來。
大家夥兒正在出神的時候,忽然一陣狂風把大廳上的蠟全吹滅了。
不知道誰趁着在黑暗中,拉住許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
許姬順手牽羊地把那個人帽子上的纓子揪下來,吓得那個人趕快撒手。
這時候管蠟的人還沒把火種拿來,大家夥兒靜悄悄地等着。
許姬拿着帽纓子摸到楚莊王跟前,咬着耳朵說了幾句。
楚莊王扯着大嗓門,說:&ldquo蠟慢着點!今兒晚上咱們來個痛快,别再那麼拘束,不用打扮得衣冠齊整的了。
大家夥兒把帽纓子全摘下來吧。
&rdquo大臣們都莫名其妙地把帽纓子摘下來。
楚莊王這才叫人點上蠟,大家夥兒照樣喝酒。
到了兒,他和許姬始終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誰。
許姬不明白楚莊王的意思,散席以後,還有點兒怪他。
楚莊王告訴她:&ldquo大家夥兒喝得全夠樣兒了,瞧見了你這美人兒,誰不動心?要是查出來辦罪,反倒弄得全沒趣兒了。
&rdquo這隻一鳴驚人的大鳥,這一來更叫人佩服了。
一鳴驚人 出自《韓非子·喻老》:&ldquo(楚莊王)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rdquo《史記》中也有&ldquo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rdquo的記載。
鳴,鳥叫聲,一聲鳴叫使人震驚。
意思是,楚莊王猶如一隻大鳥,三年中雖然不飛不鳴,一旦起飛,必然直飛沖天,一旦開口,必然使人震驚。
後來用這個成語形容有些人平時沒有特殊表現,深藏不露,突然獲得非同尋常的成功,引起人們的驚異。
食指大動 有一天,鄭國的大夫公子宋和公子歸生一塊兒去上朝。
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跳動起來,他伸着手給歸生瞧。
歸生瞧了瞧,說:&ldquo怎麼啦?你這個指頭哆裡哆嗦的,是不是抽筋了?&rdquo公子宋打着哈哈說:&ldquo這個手指頭一跳,就有好東西吃了。
&rdquo歸生聽了,笑了笑,也就算了。
他們到了大廳,就瞧見一隻大鼋(yuán)拴在那兒。
問了問當差的,才知道是國君預備給大臣們吃的。
兩個人不由得全笑了。
可巧鄭靈公出來,瞧見他們兩人笑得前仰後合的,就問他們:&ldquo你們倆怎麼那麼高興?&rdquo歸生指着公子宋,回答說:&ldquo剛才他的手指頭直跳,說有美味到嘴,我還不信。
現在瞧見了這隻大甲魚,又聽說是主公賞給臣下吃的。
覺得他的手指頭可真靈,所以笑了起來。
&rdquo鄭靈公撇了撇嘴,故意開玩笑,說:&ldquo手指頭靈不靈還不一定呢!&rdquo 到了下半天,鄭靈公特意叫大臣們進去,按次序坐下,鄭靈公開口說:&ldquo有人在江漢一帶逮了個大鼋來,獻給我。
這是挺難得吃到的東西,請大家夥兒嘗嘗味道。
&rdquo大臣們咽了口唾沫,謝過國君。
沒多大一會兒,廚子端上甲魚羹來,先給鄭靈公一碗,靈公吃了一口,說:&ldquo嗬!真不錯!&rdquo回頭對廚子說:&ldquo每位一碗,從下位送起。
&rdquo廚子一碗一碗地端上來。
端到最後兩個最高的座位,廚子禀告說:&ldquo隻剩下一碗了,端給哪一位?&rdquo鄭靈公說:&ldquo給子家吧!&rdquo(公子歸生,字子家)這麼一來,大臣們全吃着了,單單短了公子宋的一份。
鄭靈公哈哈大笑,他說:&ldquo我原來說每人一碗,沒想到輪到你這兒,可巧沒有了,這也是命該如此。
可見你的手指頭并不靈!&rdquo公子宋已經在歸生跟前說了滿話,現在大家夥兒全分到了,偏偏沒有他的,叫他在衆人面前怎麼受得了?他的心跳得都快出了腔子,臉紅得發紫。
再說鄭靈公哈哈一笑,就好像火上加油,他跳了起來,跑到國君跟前,把手指頭戳到鄭靈公的碗裡,蘸了一蘸,一邊放在嘴裡一咂,一邊也來個哈哈笑,說:&ldquo我也嘗到了。
我的手指頭到底是靈的。
&rdquo說着就跑了。
鄭靈公氣得呼呼喘,罵着說:&ldquo簡直不像話!敢欺負我?哼!你瞧着吧!&rdquo歸生和别的大臣全跪下來,說:&ldquo他跟主公向來挺熱乎,這回是太沒有規矩了,可是他絕不是成心失禮。
請主公原諒他吧!&rdquo鄭靈公聽了,隻好恨在心裡。
大夥兒不歡而散。
染指 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湯,偏偏到公子宋這兒少了一碗,公子宋一氣之下跑到鄭靈公的鼎裡用手指蘸了甲魚湯吃,《左傳》中稱其&ldquo染指于鼎&rdquo。
&ldquo鼎&rdquo是周朝天子和諸侯吃飯的用具,天子吃飯時用九個鼎,諸侯吃飯時用七個鼎,這是身份的象征。
公子宋染指于鄭靈公的鼎,這顯然是僭越了等級,不把鄭靈公放在眼裡。
後來染指的意思就引申成了插手不該自己管的事,獲得自己不該得到的利益。
歸生出了朝堂,心裡很痛快。
他和鄭靈公的兄弟公子去疾向來挺好,有心要廢去鄭靈公,立公子去疾為國君。
一來他沒有這個膽量,二來公子宋和鄭靈公挺親密,歸生不敢下手。
今天一瞧公子宋和鄭靈公鬧翻了,他就打算借着公子宋的手去掐鄭靈公的脖子。
他又怕鄭靈公和公子宋都有些小孩子脾氣,今天吵、明天好,風聲大、雨點小。
他就把雙方的火兒煽得旺些。
他跑到公子宋的家裡,把鄭靈公犯脾氣的事告訴了他,還加上一句,說:&ldquo主公一定要處置您,我直替您難受。
&rdquo果然公子宋罵着說:&ldquo昏君自己失禮,還想處置我?&rdquo歸生一瞧陰風起來了,他故意勸着說:&ldquo話雖如此,他畢竟是國君,您多少得忍着點兒,明天去給他賠個禮吧。
&rdquo公子宋哪兒能聽這一套哇! 第二天歸生拉着公子宋去見鄭靈公。
鄭靈公坐在那兒不言語,公子宋站在那兒來個&ldquo死魚不張嘴兒&rdquo。
歸生直向公子宋做手勢,公子宋隻當沒瞧見。
歸生隻好替他向鄭靈公說:&ldquo子公(公子宋,字子公)失禮,特意向主公賠禮來了。
請主公饒了他吧!&rdquo說着又向鄭靈公擠擠眼,努努嘴。
鄭靈公一看公子宋的樣兒,就繃着嘴,說:&ldquo哼!他怕得罪我嗎?是我得罪了他吧!&rdquo一甩袖子進去了。
公子宋出來對歸生說:&ldquo他恨透我了,也許還要殺我呢!俗語說得好,&lsquo先下手為強&rsquo,還不如咱們先下手吧!&rdquo歸生心裡點着頭,表面替自己撇清,說:&ldquo自個兒養的雞、養的狗,還舍不得殺呢!别說是國君了。
這可萬萬使不得。
&rdquo公子宋也是個機靈鬼,他立刻見風使舵,笑着說:&ldquo您别當真,我是說着玩兒呢!&rdquo歸生聽他這麼一說,心裡倒涼了半截,臉上的神氣顯得挺特别,可把心事露出來了。
第二天,公子宋索性真不真、假不假地和别人瞎聊,說歸生和公子去疾怎麼怎麼的,說他們黑天白天怎麼怎麼的。
歸生一聽,可吓壞了,私底下對公子宋說:&ldquo您沒有事胡說八道什麼?要我命是怎麼着?&rdquo公子宋說:&ldquo您不向着我,就是成心叫我死。
您既然叫我死,幹脆我就叫您的命也搭在裡頭。
&rdquo歸生說:&ldquo您要怎麼樣?&rdquo公子宋睜圓了眼睛,狠狠地說:&ldquo他是個昏君。
從分甲魚羹這件事就能瞧出來了。
您管理國家大事,就該出個主意。
我說,咱們請公子去疾做國君,去歸附晉國,鄭國也可以太平幾年。
&rdquo歸生急得哆嗦着嘴唇,說:&ldquo您您您瞧着辦吧!我我我不說出去就是了。
&rdquo 公子宋隻要歸生點點頭,就不怕了。
沒費多大的手腳他就把鄭靈公殺了。
他們請公子去疾即位。
公子去疾說什麼也不幹。
他推辭說:&ldquo我們有十幾個兄弟,拿歲數來說,公子堅比我大,拿品德來說,我更不行。
無論如何,我決不要這個君位。
&rdquo歸生和公子宋就立公子堅為國君,就是鄭襄公。
食指大動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ldquo楚人獻鼋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将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lsquo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rsquo&rdquo 食指,第二根手指。
據說古人吃飯時愛用第二根手指蘸一下食物,嘗一嘗味道,&ldquo食指&rdquo的名稱由此而來。
鄭國的公子宋每次吃稀有的美味前,食指都會動,據傳他去楚國吃到天鵝肉,去晉國吃到石花魚之前,食指都跳動了,他就覺得食指大動是吃美味前的預兆。
後來人們就用&ldquo食指大動&rdquo來形容在美味食物面前垂涎欲滴的樣子。
肉袒牽羊 鄭襄公歸附了晉國。
這一來,差點兒把楚莊王氣壞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