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春秋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率領三軍,浩浩蕩蕩直向鄭國進發。
楚國的軍隊占領了鄭國的叫郊,把荥陽(荥xíng)團團圍住,日夜攻打。
鄭襄公一心依靠着晉國,眼巴巴地等着晉國的救兵。
楚國人一連打了十七天。
鄭國人死傷了不少,将士們咬着牙,守住城,時時刻刻盼着晉國人來救。
他們的希望每天跟太陽一同升起來,又每天跟太陽一同落下去。
末了,荥陽東北角的城牆給楚國人打壞了一大段,一下子倒了好幾丈。
全城的老百姓一齊全哭了起來。
那種大喊大叫發瘋似的哭聲把整個荥陽城變成了地獄。
男女老少隻是哭着、哭着。
全城的人等着給人家屠殺,或者全擄了去做奴隸。
楚莊王一聽到全城的哭聲,立刻下令退兵。
公子嬰齊攔住說:&ldquo咱們一連攻打了半個多月,好容易打塌了一段城牆,就該沖進城去,怎麼反倒退兵呢?&rdquo楚莊王說:&ldquo别這麼說,鄭國人已經知道咱們的厲害了。
何必再用武力呢?我不願意人家光知道咱們的厲害,咱們還得叫人家知道咱們的好心眼兒。
&rdquo跟着,楚國的軍隊退去了十幾裡,讓鄭國人緩一口氣。
楚莊王隻知道好心眼兒就是好心眼兒,可不知道怎麼樣玩花樣讓人家都知道他的好心眼兒。
比方說:齊桓公(桓huán)要幫助邢國和衛國,并不立刻就動手,他得等着那兩國給北狄(dí)滅了以後,才向列國諸侯大聲嚷嚷,去重新建造夷儀和楚丘,這麼着,人家才知道他的好心眼兒。
晉文公要收服原城,他先下命令:三天之内攻不下來,他就不要原城了,到了那一天,他還真撤了兵,大家夥兒嚷嚷出去,原城的百姓才樂意歸順他。
宋襄公要用仁義去抵抗武力,他必得做一面大旗,把&ldquo仁義&rdquo兩個字打出來,人家才能夠瞧出他的好心眼兒。
問鼎中原 傳說中大禹建立夏朝時鑄造了九個很重的大鼎,用來代表當時中國的九州,由此九鼎成了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朝的統治者都擁有這九個鼎。
楚莊王三年,楚國軍隊很強大,從南面向北擴張領地,竟然直接打到了東周都城洛陽外面。
周天子派使臣去和楚莊王周旋,楚莊王問:&ldquo周天子的鼎有多重啊?我們楚國打仗剩下的鈎都足夠鑄九個鼎了。
&rdquo氣勢逼人的楚莊王已經有了取代周天子的想法了。
成語&ldquo問鼎中原&rdquo就出自《左傳》裡記載的這個故事,意思是稱霸某一地區或領域。
楚莊王可玩不出來這一手。
他下令退兵,誰也不知道這是他的好心眼兒,這不是白饒嗎?鄭襄公和那些個等着挨殺的鄭國人,一瞧楚國退了兵,不說楚國人讓他們緩口氣,反說是因為晉國的人馬到了。
大家夥兒精神百倍地先把城牆修好,等着晉國人替他們去打勝仗。
楚莊王這才知道鄭國并沒有歸附的意思,就又把荥陽城包圍起來。
鄭國人一連守了三個多月,還瞧不見晉國的人馬。
大家夥兒這才覺得不對頭。
楚國的大将樂伯率領着勇士上了城牆,殺散了守兵。
另外一部分将士沖到城下,劈開城門,楚國的大隊人馬進了荥陽城。
楚莊王下令,不許殺害老百姓,不許搶掠财物。
楚國的大軍又整齊又嚴肅地到了大街上。
迎面來了鄭襄公。
他打扮成罪犯的樣子,披着頭發,露着上身(文言叫&ldquo肉袒&rdquo),手裡牽着一隻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楚國的軍隊,他跪在楚莊王面前,說:&ldquo我沒有好好地伺候貴國,叫大王生氣,這全是我一個人的不是。
現在敝國的存亡全在大王手裡。
要是大王看着過去的交情,還讓敝國做個屬國,永遠伺候貴國,這就是您的大恩大德了。
&rdquo一邊說着,一邊直流眼淚。
公子嬰齊恐怕楚莊王耳軟心活,就提醒他,說:&ldquo鄭國直到打得頂不住了才投降。
這種投降絕不是出于真心。
大王今天要是饒了他,讓他歸附,明天晉國人一到,得,他又背叛起來,那多麻煩哪!不如幹脆把鄭國滅了,省得以後再麻煩。
&rdquo楚莊王可比公子嬰齊精明得多了。
他知道一時不能把鄭國滅了,樂得答應鄭襄公把鄭國收為屬國。
楚莊王立刻下令退兵三十裡。
鄭襄公帶着幾個大臣到楚國兵營裡再要求楚莊王讓鄭國歸附。
楚莊王同他們訂了盟約以後,帶着大軍回去了。
肉袒牽羊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ldquo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lsquo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rsquo&rdquo 袒,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牽羊,牽着羊,表示犒勞軍隊。
敞開衣服露出上身,牽着羊犒勞軍隊,這是古代戰敗時的投降儀式。
楚國和鄭國開戰,楚國破了鄭國的都城,鄭襄公肉袒牽羊向楚莊王表示臣服。
後來,當失敗的一方向勝利的一方誠心誠意地表示屈服的時候,人們就會用到這個成語。
結草銜環 晉國吞并了潞國,不料秦國不肯罷休,派了大将杜回趕到潞國來跟晉國人拼個死活。
杜回是秦國有名的大力士,晉國将軍魏顆不是他的對手。
不說别的,杜回那一把開山大斧就有幾十斤重。
他帶着三百名勇士沖到晉國兵營來,上劈将士,下砍馬腿,直殺得晉國人東奔西逃。
魏顆隻好下令,全軍向後退了幾十裡。
晉國人連夜堆起土壘,打算死守。
第二天,杜回和他的刀斧手又來挑戰。
晉國人隻是縮着腦袋躲在土壘裡。
秦國人一連罵了三天,魏顆始終不敢露面。
他正在那兒慌手慌腳的時候,本國又派來了一支人馬,大将是魏顆的兄弟魏锜(qí)。
魏锜對他哥哥說:&ldquo主公怕赤狄聯合秦國跟咱們為難,特地派我再帶些人馬來。
&rdquo魏顆說:&ldquo赤狄倒無所謂。
秦國的大将杜回可真了不得。
我這兒正想請求救兵呢!&rdquo魏锜撇着大嘴,說:&ldquo怕他什麼!明兒個我去瞧瞧,非逮住他不可。
&rdquo 秦國的由來 秦國的祖先曾經幫助大禹治過水,還給舜養過馬,舜就賜給他們嬴姓。
周穆王時期,嬴姓祖先因為善于養馬而成為大夫,被封到中國西部邊緣的秦地,與西戎對抗,為周朝守護西面的邊境。
這時的秦國還隻是附屬小國,稱不上諸侯。
周平王的時候,秦國全族護送他東遷到洛陽,立下了護駕之功,才被封為伯爵,從此正式成為諸侯國。
這時候的秦國依舊是邊陲小國,實力不強,也被其他諸侯國看作蠻夷,艱險的生存環境塑造了秦人堅忍自強的地域性格,到了秦穆公時開始有了争霸的實力。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就越來越強大了,被其他諸侯稱為虎狼之國。
太陽剛一出來,露水還沒幹呢,魏锜就要出去叫戰。
魏顆攔着他說:&ldquo好兄弟,你先别忙。
你昨天才來,多少也得休息一天,先商量商量怎麼去對付他那大斧子。
&rdquo魏锜不信大斧子會比長矛厲害,他勉強耐住了性子,聽他哥哥的話,待在營裡。
沒想到杜回又來叫戰。
魏锜可真沉不住氣了,帶着那隊兵車,就向秦國的軍隊沖過去。
杜回這群刀斧手好比是一群小鹿給打獵的驚散了似的,四面八方亂跑。
魏锜一想:原來都是不中用的家夥,就下令叫士兵們分頭去追。
突然一聲哨兒響,杜回的三百名刀斧手立刻又排成了隊伍。
魏锜的隊伍可早已亂了。
杜回和這一班魔王大刀闊斧地亂殺濫砍,像是一個大旋風。
魏锜的兵車哪兒有杜回的步兵那麼靈活。
亂了隊伍的兵車三轉彎兩轉彎,彼此相撞,反倒成了礙事的東西。
大家夥兒隻好扔了車,各自逃命。
幸好魏顆救兵來得快,總算沒有全軍覆沒。
那天晚上,魏顆左思右想,悶悶不樂,簡直一點兒主意也沒有了。
忽然士兵們領着一個糟老頭子來見他,說跟将軍是同鄉,來獻計的。
魏顆挺恭敬地說:&ldquo老大爺,您有什麼高見?&rdquo那個老頭兒說:&ldquo他們那邊全是步兵,您這邊全是兵車。
您就從這點不同的地方想主意吧!&rdquo魏顆說:&ldquo我想不出好主意來。
老大爺您說說吧!&rdquo老頭兒說:&ldquo離這兒十裡地,有塊荒地叫青草坡。
将軍您可以先在那兒埋伏下将士,跟着再引杜回的步兵進入青草坡。
到那時候,我自有辦法幫助你們。
&rdquo魏顆點了點頭,說:&ldquo不妨試一試。
&rdquo老頭兒說:&ldquo我還得去準備準備。
&rdquo他就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魏顆照着老頭兒的辦法布置好了,自己帶着一隊人馬向青草坡退下去,秦國人果然追過來了。
魏顆一邊抵擋,一邊向後退,把杜回一步一步地引到青草坡。
忽然鼓聲震天,埋伏的士兵全出來了,把杜回團團圍在青草坡裡。
他可一點兒不害怕,掄着開山大斧,橫砍豎剁,隻想殺人。
魏顆一瞧他在草地裡來回跑,跟在平地上差不多,不由得慌了,心裡說:&ldquo老大爺的主意吹了。
&rdquo他正在那兒出神的時候,就瞧杜回一步一摔,在地上立不住腳。
這下子可把魏顆瞧愣了。
仔細一瞧,原來那老頭兒正蹲在地上把青草打好了扣。
他一大早就偷偷地把尺來長的草互相結着,已經把大部分的青草坡編成了地網。
這時候還在那兒打扣呢!杜回壓根兒也琢磨不出為什麼草會扯住他的腿。
他還以為有什麼冤鬼來捉弄他呢。
這麼一想,立刻就害怕起來,急急忙忙地跑了!誰想到不跑還好,一跑就給青草絆了個大跟頭。
爬起來再跑,又給絆倒。
魏顆、魏锜一瞧他立不住腳,就駕着兵車趕到那兒,雙戟一塊兒下去,把那個大力士活活地戳死了。
剩下的刀斧手一瞧主将死了,就四散奔逃,大半全給晉國人殺了。
那老頭子也受了重傷,看着活不了啦!魏顆把他抱到車上,帶回營裡去。
魏家哥兒倆非常感激那位老大爺,對他說:&ldquo全仗着老大爺出力,真叫我們感恩不盡。
&rdquo他喘着氣說:&ldquo不,不!我是來報恩的。
&rdquo魏顆說:&ldquo這話打哪兒說起?我對您老人家有什麼恩?&rdquo老大爺已經不能再開口了。
他換着氣用最後的一口氣說:&ldquo我&hellip&hellip我就是祖姬的父親哪!&rdquo說完了這句話,就斷了氣了。
魏家哥兒倆一聽說他是祖姬的父親,全哭起來了。
原來這哥兒倆的父親就是當年幫助晉文公打天下的那位大名鼎鼎的魏武子魏犨(chóu)。
祖姬是魏犨最寵愛的姨太太。
粗魯的武人可很懂得愛情。
他曾經吩咐過他兒子魏顆,說:&ldquo祖姬是我最心愛的人兒,我每回出去打仗,老是抱定有去無回的決心。
我要是給人打死了,你得叫祖姬另嫁别人,可别叫她年輕輕地守寡。
她有了安身之處,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放心了!&rdquo後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的時候,改變了主意。
他對魏顆說:&ldquo祖姬是我心上人兒,我死了以後,你們把她跟我埋在一塊兒,讓我在地下也有個伴兒。
&rdquo說完了話,就死了。
魏锜打算把祖姬殉葬(殉葬,一種古代社會的風俗,就是把活人和死人埋在一塊兒)。
魏家的人當然贊成,一來是老頭子的遺囑,二來夫人老把姨太太當作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找個茬兒去了她。
祖姬好比是屠夫手下的一隻小綿羊,叫也叫不出來,流着眼淚,直打哆嗦。
魏顆可反對這麼辦。
他說:&ldquo父親一向叫咱們把她再嫁出去。
臨死才說要她殉葬。
可是我們應當知道父親平常說的話是明白人說的明白話,後來說的話是病人說的糊塗話。
咱們做兒子的應當聽從父親的明白話,那種糊塗話,何必聽呢!&rdquo大家夥兒一聽大公子這麼說,樂得順水推舟地奉承新主人。
魏顆就把那個年輕的姨娘嫁出去了。
祖姬的父親因為這個,非常感激他,老打算報恩。
這回真是天從人願,幫助了魏顆在青草坡殺了杜回。
這就叫&ldquo結草報恩&rdquo。
結草銜環 結草的故事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意思是将草打上結,用來絆倒敵人,搭救恩人。
銜環的故事出自古代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後來被注引在《後漢書·楊振傳》裡。
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清官叫楊振,他的父親楊寶小時候有一段奇遇。
楊寶九歲那年,救下一隻黃雀。
黃雀傷愈後飛走了,一夜黃衣童子入楊寶之夢,說自己是西王母的使者,為報答楊寶救命之恩,送給他白環四枚,保佑其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如同這四枚白環一樣高潔尊貴。
果然,楊寶的子孫四代都官至太尉,清廉不阿。
後來把結草和銜環的故事放在一起,表示知恩圖報,一生不忘。
優孟衣冠 楚國的令尹孫叔敖(áo)得了重病。
臨死的時候,囑咐他兒子孫安說:&ldquo我已經寫好了一個奏章,你可以遞上去。
我死之後,你還是回到鄉下去種地吧。
可千萬别再做官,也别受封。
萬一大王要封給你一塊地的話,你就請求他把那塊沒有人要的寝丘封給你。
&rdquo他說完了,就咽了氣了。
孫安把他父親的奏章遞上去。
楚莊王一看,上面寫的大意是: 承蒙大王提拔,像我這樣一個鄉下種地的人居然當了令尹。
可惜我沒有多大的功勞來報答大王的恩典。
現在我能夠在大王的保護之下死去,真是非常榮幸。
我隻有一個兒子,可是他的才學太差,不配在朝廷上伺候大王。
請求大王讓他回到鄉下去。
晉國曆來是中原諸侯的盟主,這回雖然打了敗仗,大王可别小瞧它。
連年的兵荒馬亂,鬧得老百姓難過日子。
大王要愛護他們,讓他們能夠過太平的日子。
臨死忠言,請大王鑒察! 楚莊王看完了奏章,流着眼淚,說:&ldquo孫叔敖至死不忘國家,真是難得。
隻是我沒有那麼大的洪福,老天爺把我的幫手奪了去。
唉,多麼可惜呀,多麼可惜呀!&rdquo他就上孫叔敖家去,哭了一場。
随從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掉眼淚的。
楚莊王好幾天吃不下飯去,也不愛說話。
好幾回一個人背地裡叨念着孫叔敖。
有時候,自言自語地歎着氣,說:&ldquo老天爺奪去了我的幫手!&rdquo他不光少了一個幫手,簡直掉了魂似的。
他打算拜孫安為大夫,孫安一個勁兒推辭,非要回老家去不可。
楚莊王沒法兒,隻好随他去了。
孫安回到了鄉下,就靠種地過日子。
他也不去看望官兒們,官兒們也不去過問他。
他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好像他爸爸沒做過大官似的。
有一天,也真湊巧,孫安正打柴回家,給優孟碰見了。
這個優孟,是楚莊王跟前唱歌、說笑話的一個小醜,平日說說笑笑,逗逗哏,專給國王解悶。
那天他瞧見孫安穿着一身破衣裳,簡直像個要飯的。
他問孫安:&ldquo你怎麼混到這步田地?真的自個兒動手幹活嗎?&rdquo孫安說:&ldquo先父當了幾年令尹,家裡一點兒東西也沒留下。
如今他去世了,我要不這麼幹力氣活兒怎麼能活着呢?&rdquo優孟歎息了半天走了。
他這回見了孫安,一面想起了孫叔敖,一面替孫安不服氣。
他做了一身像孫叔敖活着的時候常穿着的衣帽,自己穿戴起來,天天在家裡學孫叔敖的舉動跟說話,居然給他學得一模一樣。
優谏 &ldquo優&rdquo是在宮廷裡為君主表演的專職藝人,他們通過幽默的語言和惟妙惟肖的動作模仿等表演方式,來勸谏君主,小人物說大事,有時候比臣子勸谏更有效果。
優孟就是春秋時期楚國很有名的表演藝人,孟是他的姓,他曾多次用表演的方式勸谏楚莊王。
楚莊王剛剛即位的時候,沉迷聲色,不愛幹正經事。
當時他特别喜歡一匹馬,給它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住在宮殿裡。
後來,這匹馬吃得太胖得病死了,楚莊王很傷心,決定用安葬大臣的禮節來厚葬這匹馬,大臣們都勸不動楚莊王。
優孟就站在門口号啕大哭,楚莊王問他怎麼了,他說:&ldquo不如用君王的禮節厚葬這匹馬吧,反正在你眼裡馬也比人貴重。
&rdquo楚莊王聽了很慚愧,最終沒有厚葬這匹馬。
有一天,宮裡擺席請客,楚莊王老是皺着眉頭,沒精打采的。
大家夥兒想叫他散散心,就叫優孟唱歌,說說笑話。
優孟嬉皮笑臉地說:&ldquo今兒個我有個新鮮玩意兒,獻給大王瞧瞧。
&rdquo說着,他就退下去,趕緊打扮起來。
另外他又找了個幫手,打扮的跟楚莊王一樣,叫他先上台去。
那個扮楚莊王的人就在台上演開了,做出想念孫叔敖的樣子,歎着氣,說:&ldquo孫叔敖,你至死不忘國家,真是難得!隻是我沒有那份洪福,老天爺奪去了我的幫手!唉,多麼可惜呀!多麼可惜呀!&rdquo楚莊王一聽,心裡像刀子挖似的,跟着眼淚就掉下來了。
台上的楚莊王又說:&ldquo孫叔敖,我想你想得厲害呀,你能叫我再瞧你一回嗎?&rdquo話剛說完,優孟扮着孫叔敖出來了。
他剛走了幾步,楚莊王瘋了似的跑上台去,說:&ldquo你沒死嗎?可把我想壞了!&rdquo他揪着優孟的袖子不撒手。
優孟說:&ldquo你别弄錯了,我是假的!&rdquo楚莊王這才明白過來了,說:&ldquo不管你是真是假,我都拜你為大夫。
&rdquo優孟說:&ldquo不幹!要當就當個贓官!&rdquo楚莊王覺得奇怪,問他是什麼意思。
優孟說:&ldquo請大王聽我唱一個歌,您就明白了。
&rdquo他就脫下了孫叔敖的衣裳,唱着: 貪官污吏多榮耀! 子孫不愁窮, 有的是,民脂和民膏; 公而忘私就糟糕, 你隻看&mdash&mdash 楚國令尹孫叔敖, 苦了一生, 身後蕭條; 子孫尤其苦, 沒着沒落沒依靠; 勸你不必做清官, 還是貪官污吏好! 楚莊王聽完了這首歌,心裡非常難受。
他沒想到孫安會苦得不能過日子。
他說:&ldquo令尹的功勞我哪兒能忘了呀!&rdquo他立刻打發優孟去找孫安。
孫安跟着優孟來見楚莊王。
楚莊王瞧見他一身破衣裳,兩隻爛草鞋,不由得鼻子一酸,問他:&ldquo你怎麼混到這個樣子?&rdquo優孟替他說:&ldquo不這麼着,怎麼能瞧出孫叔敖的公而忘私呢?&rdquo楚莊王想叫孫安做官。
孫安說什麼也不答應。
楚莊王說:&ldquo那麼我封給你一座城吧。
&rdquo孫安再三推辭。
楚莊王說:&ldquo你這麼固執,叫我太難受了!&rdquo孫安隻好央告說:&ldquo大王要是看在先父面上,非要封我一塊地不可的話,就請把寝丘賞給我吧。
&rdquo楚莊王說:&ldquo寝丘?這塊不起眼兒的地要它幹什麼?&rdquo孫安說:&ldquo這是當初先父臨死時候的意思,别的地方說什麼也不敢要。
&rdquo楚莊王隻好答應了他,把寝丘封給他。
這塊薄沙地誰也不想要,孫叔敖的子孫這才得以輩輩掌管着。
優孟衣冠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優孟穿着孫叔敖的衣服,戴着他的帽子,模仿他的動作神态來演戲,借此提醒楚莊王莫忘賢臣。
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演員登台演戲,也可以用來指扮作古人的樣子,或模仿别人。
趙氏孤兒 晉景公當上了中原諸侯的領袖,兩隻眼睛慢慢地挪到腦門子上去了。
這一類的君主總是喜歡奉承的。
那些年老的大臣士會、郤克(郤xì)他們接連着全去世了。
這麼一來,那個頂會奉承人的能手屠岸賈,可就得了寵。
屠岸賈本來和趙家有仇。
他五次三番想謀害趙盾,可是都沒辦到。
後來趙盾雖然死了,可是趙朔、趙同、趙括、趙旃(zhān)他們的勢力挺大,屠岸賈沒有法子,不敢得罪他們,背地裡可跟着栾(luán)家、郤家連成了一氣。
現在他得了上頭的寵用,可就橫挑鼻子豎挑眼地專找趙家的毛病了。
晉景公眼瞅着趙氏宗族強盛,本來就很擔心,早就想借着這個因由把他們治罪,可不敢下手,隻好悶在心裡,現在屠岸賈排擠趙家,正合了他的心意。
他就對屠岸賈說:&ldquo懲辦他們也得有個名義。
&rdquo屠岸賈說:&ldquo當初趙盾派出趙穿來,在桃園把先君靈公刺死,這個罪名還小嗎?&rdquo晉景公心裡同意,可是嘴裡還不敢說出來。
他怕的是孤掌難鳴,一下子弄不倒他們,事情更難辦,就偷偷地探聽栾家和郤家的意見。
這兩家正想建立自己的勢力,他們既然存着這個念頭,哪兒還能替趙家說情呢?朝中的大臣們除了韓厥(jué)之外,一多半都怕趙家的勢力,和栾、郤兩家的心理一樣。
元雜劇《趙氏孤兒》 主題和内容都蘊含特别豐富的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流傳到元代時,終于被藝術家寫成劇本搬到了舞台上,又名《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趙氏孤兒大報仇》,作者是紀君祥。
這出元雜劇極具中國古典悲劇的特點,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地與惡勢力鬥争的不屈精神,被傳播到城市的每一條胡同,曠野中的每一個鄉村,深入到中國人的内心。
《趙氏孤兒》與關漢卿的《窦娥冤》、馬緻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并稱中國古典元雜劇四大悲劇。
晉景公有了栾、郤兩家做他的後盾,膽子可就壯起來了。
他吩咐屠岸賈去查抄趙家。
屠岸賈得了命令,親自帶着軍隊把趙家的各住宅全都圍上,把趙同、趙括、趙朔、趙旃各家的男女老少,殺得一幹二淨。
屠岸賈一檢查趙家被殺的人名,單單少了一個趙朔的媳婦兒莊姬。
那莊姬是晉成公的女兒,晉景公的妹妹。
這時候正趕上她懷着孕,躲在母親成夫人的宮裡。
屠岸賈請求國君讓他上宮裡去殺她。
晉景公說:&ldquo母親頂喜歡她,算了吧。
&rdquo屠岸賈說:&ldquo她倒不妨免了罪,可是聽說她快生孩子了,萬一生個小子,給趙家留下逆種,将來必有後患。
&rdquo晉景公說:&ldquo要是生個小子的話,再把他殺了也不晚。
&rdquo 屠岸賈天天探聽莊姬坐月子的消息。
趙家的兩個家臣也在暗中探聽消息。
那兩個家臣還是去世的老相國趙盾的心腹,一個叫公孫杵臼(chǔjiù),一個叫程嬰。
他們兩個想救這孤兒的心正跟屠岸賈要殺這孩子的心一樣地着急。
按照當時的規矩,一家的主人滅了門,他的家臣們不是遭到屠殺,就是被沒收為奴隸。
漏網的人們不把原來的主人一家恢複過來,自己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
再說公孫杵臼和程嬰又是老相國的心腹,平日正當正派,很講道理,見着屠岸賈這麼橫行霸道,都為趙氏打抱不平。
因此,他們決心要救趙氏的孤兒。
後來宮裡傳出話來,說莊姬生了個姑娘。
公孫杵臼哭得躺在家裡不能起來。
他一見程嬰來了,就說:&ldquo完了!趙家算完了!一個丫頭可有什麼用呢?趙朔曾經跟我們說過,&lsquo要是添個小子,起名叫趙武,武人能夠報仇;要是生個姑娘,叫趙文,文的沒用。
&rsquo現在趙家連個報仇的人都沒有了。
天哪!&rdquo程嬰安慰他,說:&ldquo也許宮裡要救這孩子的命,成心說是姑娘也難說。
我再去打聽打聽吧。
&rdquo他就想辦法拉攏宮女,給莊姬通個信兒。
莊姬知道程嬰可靠,就偷偷地給他寫了個字條。
程嬰拿來一瞧,上頭隻有一個字。
他急忙跑到公孫杵臼的家裡,兩個人四隻眼睛死盯着那個字,真是個&ldquo武&rdquo字。
兩個人高興了一陣兒。
可是一想到趙武的性命,又難受起來了。
程嬰說:&ldquo上月我媳婦兒也生了個小子。
我情願舍去自己的兒子去救趙氏孤兒。
&rdquo公孫杵臼搖搖頭,說:&ldquo說倒容易,可是屠岸賈多麼狡猾,你就是把自己的嬰兒獻上去,他準能猜着這不是趙氏孤兒。
&rdquo他們隻能歎氣,實在想不出辦法來。
屠岸賈哪兒能輕易放過這個孩子呢? 果然,屠岸賈不信這孩子是女的。
他打發一個奶媽上宮裡去瞧一瞧到底是姑娘還是小子。
奶媽回來報告說,真是個姑娘,已經死了。
屠岸賈更起了疑。
他得到晉景公的許可,親自帶了手下的人上宮裡去搜查。
搜來搜去,怎麼也搜不出來。
他斷定那個孩子早就給人偷出去了,就出了一個賞格,說:&ldquo有人報告趙家孤兒的信兒的,賞黃金一千兩;誰敢偷藏的,全家死罪。
&rdquo同時,他另外派了好些人上各處去搜查。
趙氏孤兒倒是真給程嬰和公孫杵臼抱出來了,可是藏到哪兒去呢?他們兩個人逃到樹林子裡偷偷地商量着救護孤兒的計策。
公孫杵臼問程嬰:&ldquo扶助孤兒和慷慨赴死哪一件難?&rdquo程嬰說:&ldquo死倒是容易,扶助孤兒可就難了。
&rdquo公孫杵臼說:&ldquo我老了,請你擔任那件難事,容易的讓給我吧。
&rdquo他們就這麼決定了。
程嬰把自己的嬰兒交給公孫杵臼,把趙氏的孤兒另外找個地方暫時藏着。
程嬰親自去見屠岸賈,對他說:&ldquo我跟公孫杵臼是趙家的門客。
這回,莊姬添了一個兒子,當時打發一個奶媽把他抱了出來,叫我們兩人偷着喂養。
我怕日後給人家告發,隻好出來自首。
&rdquo屠岸賈說:&ldquo孤兒在哪兒?&rdquo程嬰說:&ldquo現在還在首陽山後頭。
立刻就去,準保搜得着。
要是再過幾天,他們可就要跑到秦國去了。
&rdquo屠岸賈說:&ldquo你跟着一塊兒。
搜到了,賞你千金;要是你騙我,就有死罪。
&rdquo程嬰就領着屠岸賈和一隊武士上首陽山去了。
彎彎扭扭地走了好些山道,直到山背後,瞧見松林縫裡有幾間草棚。
程嬰指着說:&ldquo就在這裡頭。
&rdquo程嬰先去敲門,公孫杵臼出來,一見外邊有武士,就想藏起來。
屠岸賈說:&ldquo跑不了啦。
好好地把孤兒獻出來吧。
&rdquo公孫杵臼挺納悶地問他:&ldquo什麼孤兒?&rdquo屠岸賈就叫武士們仔細搜查。
他們進去一瞧,小小的幾間草棚,簡直沒有可搜查的地方。
他們就退出來了。
屠岸賈親自進去,也瞧不出什麼來,仔細一瞧,後頭還有一間屋子,鎖着門。
他劈開了門,一瞧,黑咕隆咚的不像住人的樣子。
他瞪着眼睛往裡瞧,慢慢地發現了一些東西,隐隐約約好像有一個竹榻,上頭好像擱着一個衣裳包。
他拿起那個衣裳包一瞧,原來是一個繡花綢緞的小被卧,裹着一個小孩兒。
屠岸賈得着了仇人的後代根子,趕緊提了出來,看個明白。
公孫杵臼一見,掙紮着過去就搶,可是旁邊有人架着,不能動彈。
他急得拽亂了頭發,提高了嗓門罵程嬰,說:&ldquo程嬰!該死的東西,你還有天良嗎?你為了貪圖千金重賞,變成了畜生!你怎麼對得起趙家的主人哪?你怎麼對得起天下的忠臣義士呢?&rdquo程嬰不敢開口,隻管低頭流眼淚。
公孫杵臼又指着屠岸賈罵道:&ldquo你這個小人,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瞧着你能享受一輩子榮華富貴&hellip&hellip&rdquo屠岸賈不許他再罵下去,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了。
他又拿起那個哇哇哭着的孩子往地上一摔,一條小性命就這麼斷送在他手裡。
屠岸賈回來,拿出一千兩金子賞給程嬰,程嬰流着眼淚央告着說:&ldquo小人隻想自己免罪,不得已才做出了這件忘恩負義的事,實在并不是貪圖重賞。
要是大人體諒小人的苦處,請大人把這一千兩金子作為掩埋趙家孤兒和公孫杵臼的屍首用,小人就感恩不盡了。
&rdquo屠岸賈說:&ldquo你真是個好人。
就這麼去辦吧。
&rdquo程嬰磕了個頭,接過金子來,急忙去辦理掩埋屍首的事。
人們隻知道程嬰害死朋友,害死孤兒,他雖然沒貪圖金子,但早就給人家背地裡指着脊梁骨罵夠了。
隻有司馬韓厥知道他們的計劃。
晉景公死了以後,晉厲公做了君主,又鏟除了郤家的勢力。
晉國的其他勢力都很害怕,就聯合起來殺掉晉厲公,擁孫周為國君,就是晉悼公。
晉悼公倒是一個有才幹的國君,當時就查辦亂臣,起用好人。
他非常信任韓厥,拜他為中軍大将。
韓厥抓住機會提起當初趙衰、趙盾的功勞,和後來趙家遭受到的冤屈。
晉悼公正擔心屠岸賈的勢力太大,就打算借着替趙家申冤的名目把他壓下去。
他說:&ldquo我也想到過這回事,可不知道趙家還有沒有後輩?&rdquo韓厥說:&ldquo當初屠岸賈搜尋孤兒,非常緊急,趙家的家臣公孫杵臼和程嬰倆人想一個法子把孤兒趙武救出去了,現在趙武已經十五歲了。
&rdquo晉悼公說:&ldquo哦,原來他也長大了!快去把他找來。
&rdquo 韓厥親自去接趙武和程嬰。
晉悼公把他們藏在宮裡,自己裝病不去臨朝。
大臣們聽說國君不舒服,都上宮裡去看望,屠岸賈也在裡頭。
晉悼公一見大臣們都來齊了,就說:&ldquo你們也許不知道我得的是什麼病吧。
我因為有一件事情不明白,心裡非常難受。
當初趙衰、趙盾,為了國家立過大功。
誰都知道他們一家忠良,怎麼忠良的大臣會沒有一個傳宗接代的人呢?&rdquo大夥兒聽了,都歎着氣,說:&ldquo趙家在十多年前已經滅了族了,哪兒還有後輩呢?&rdquo晉悼公就叫趙武出來,向大臣們行禮。
大夥兒就問:&ldquo這位少年是誰?&rdquo韓厥回答說:&ldquo他就是趙家的孤兒趙武,當初那個被害的小孩兒是趙家的家臣程嬰的兒子。
&rdquo屠岸賈聽了,吓得魂兒都沒了,癱瘓在地下,直打哆嗦。
晉悼公說:&ldquo不把屠岸賈殺了,怎麼對得起趙家的冤魂呢?&rdquo他立刻吩咐武士們把屠岸賈砍了,又吩咐韓厥跟趙武帶着士兵抄斬屠岸賈全家。
趙武把屠岸賈的腦袋拿去祭奠他父親趙朔。
晉國的人聽說國君把屠岸賈治了罪,起用了趙武,都說新君是位賢明的君主。
說真的,晉悼公孫周不光替趙家申了冤,報了仇,他對國家大事還真加勁兒地整頓。
他為了叫老百姓聽他的命令出去打仗,再興霸業,就對老百姓做了一些讓步。
他下令減少勞役,減輕稅負,免去老百姓欠公家的債,救濟窮人,釋放大批的囚犯。
同時開發富源,操練兵馬。
這些事都做得挺好。
鄰近的諸侯全都歸順了他。
這麼一來,晉國就又強盛起來了。
趙氏孤兒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
趙氏孤兒就是趙武,是晉國權勢極大的趙氏家族僅剩的血脈,程嬰等人為了保護趙家最後的孩子,不惜犧牲生命與親人,百折不撓地與奸臣鬥争,最後終于保住了趙氏孤兒,讓趙武長大成人,為晉國重用。
三家分晉後,趙氏家族建立了趙國,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
這個故事中包含着中華民族獨特的忠義、俠義精神,結局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團圓,因此這個故事千古流傳,深入人心,一直作為寶貴的曆史、藝術素材被藝術家們不斷地改寫、延續。
楚國的軍隊占領了鄭國的叫郊,把荥陽(荥xíng)團團圍住,日夜攻打。
鄭襄公一心依靠着晉國,眼巴巴地等着晉國的救兵。
楚國人一連打了十七天。
鄭國人死傷了不少,将士們咬着牙,守住城,時時刻刻盼着晉國人來救。
他們的希望每天跟太陽一同升起來,又每天跟太陽一同落下去。
末了,荥陽東北角的城牆給楚國人打壞了一大段,一下子倒了好幾丈。
全城的老百姓一齊全哭了起來。
那種大喊大叫發瘋似的哭聲把整個荥陽城變成了地獄。
男女老少隻是哭着、哭着。
全城的人等着給人家屠殺,或者全擄了去做奴隸。
楚莊王一聽到全城的哭聲,立刻下令退兵。
公子嬰齊攔住說:&ldquo咱們一連攻打了半個多月,好容易打塌了一段城牆,就該沖進城去,怎麼反倒退兵呢?&rdquo楚莊王說:&ldquo别這麼說,鄭國人已經知道咱們的厲害了。
何必再用武力呢?我不願意人家光知道咱們的厲害,咱們還得叫人家知道咱們的好心眼兒。
&rdquo跟着,楚國的軍隊退去了十幾裡,讓鄭國人緩一口氣。
楚莊王隻知道好心眼兒就是好心眼兒,可不知道怎麼樣玩花樣讓人家都知道他的好心眼兒。
比方說:齊桓公(桓huán)要幫助邢國和衛國,并不立刻就動手,他得等着那兩國給北狄(dí)滅了以後,才向列國諸侯大聲嚷嚷,去重新建造夷儀和楚丘,這麼着,人家才知道他的好心眼兒。
晉文公要收服原城,他先下命令:三天之内攻不下來,他就不要原城了,到了那一天,他還真撤了兵,大家夥兒嚷嚷出去,原城的百姓才樂意歸順他。
宋襄公要用仁義去抵抗武力,他必得做一面大旗,把&ldquo仁義&rdquo兩個字打出來,人家才能夠瞧出他的好心眼兒。
問鼎中原 傳說中大禹建立夏朝時鑄造了九個很重的大鼎,用來代表當時中國的九州,由此九鼎成了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朝的統治者都擁有這九個鼎。
楚莊王三年,楚國軍隊很強大,從南面向北擴張領地,竟然直接打到了東周都城洛陽外面。
周天子派使臣去和楚莊王周旋,楚莊王問:&ldquo周天子的鼎有多重啊?我們楚國打仗剩下的鈎都足夠鑄九個鼎了。
&rdquo氣勢逼人的楚莊王已經有了取代周天子的想法了。
成語&ldquo問鼎中原&rdquo就出自《左傳》裡記載的這個故事,意思是稱霸某一地區或領域。
楚莊王可玩不出來這一手。
他下令退兵,誰也不知道這是他的好心眼兒,這不是白饒嗎?鄭襄公和那些個等着挨殺的鄭國人,一瞧楚國退了兵,不說楚國人讓他們緩口氣,反說是因為晉國的人馬到了。
大家夥兒精神百倍地先把城牆修好,等着晉國人替他們去打勝仗。
楚莊王這才知道鄭國并沒有歸附的意思,就又把荥陽城包圍起來。
鄭國人一連守了三個多月,還瞧不見晉國的人馬。
大家夥兒這才覺得不對頭。
楚國的大将樂伯率領着勇士上了城牆,殺散了守兵。
另外一部分将士沖到城下,劈開城門,楚國的大隊人馬進了荥陽城。
楚莊王下令,不許殺害老百姓,不許搶掠财物。
楚國的大軍又整齊又嚴肅地到了大街上。
迎面來了鄭襄公。
他打扮成罪犯的樣子,披着頭發,露着上身(文言叫&ldquo肉袒&rdquo),手裡牽着一隻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楚國的軍隊,他跪在楚莊王面前,說:&ldquo我沒有好好地伺候貴國,叫大王生氣,這全是我一個人的不是。
現在敝國的存亡全在大王手裡。
要是大王看着過去的交情,還讓敝國做個屬國,永遠伺候貴國,這就是您的大恩大德了。
&rdquo一邊說着,一邊直流眼淚。
公子嬰齊恐怕楚莊王耳軟心活,就提醒他,說:&ldquo鄭國直到打得頂不住了才投降。
這種投降絕不是出于真心。
大王今天要是饒了他,讓他歸附,明天晉國人一到,得,他又背叛起來,那多麻煩哪!不如幹脆把鄭國滅了,省得以後再麻煩。
&rdquo楚莊王可比公子嬰齊精明得多了。
他知道一時不能把鄭國滅了,樂得答應鄭襄公把鄭國收為屬國。
楚莊王立刻下令退兵三十裡。
鄭襄公帶着幾個大臣到楚國兵營裡再要求楚莊王讓鄭國歸附。
楚莊王同他們訂了盟約以後,帶着大軍回去了。
肉袒牽羊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ldquo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lsquo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rsquo&rdquo 袒,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牽羊,牽着羊,表示犒勞軍隊。
敞開衣服露出上身,牽着羊犒勞軍隊,這是古代戰敗時的投降儀式。
楚國和鄭國開戰,楚國破了鄭國的都城,鄭襄公肉袒牽羊向楚莊王表示臣服。
後來,當失敗的一方向勝利的一方誠心誠意地表示屈服的時候,人們就會用到這個成語。
結草銜環 晉國吞并了潞國,不料秦國不肯罷休,派了大将杜回趕到潞國來跟晉國人拼個死活。
杜回是秦國有名的大力士,晉國将軍魏顆不是他的對手。
不說别的,杜回那一把開山大斧就有幾十斤重。
他帶着三百名勇士沖到晉國兵營來,上劈将士,下砍馬腿,直殺得晉國人東奔西逃。
魏顆隻好下令,全軍向後退了幾十裡。
晉國人連夜堆起土壘,打算死守。
第二天,杜回和他的刀斧手又來挑戰。
晉國人隻是縮着腦袋躲在土壘裡。
秦國人一連罵了三天,魏顆始終不敢露面。
他正在那兒慌手慌腳的時候,本國又派來了一支人馬,大将是魏顆的兄弟魏锜(qí)。
魏锜對他哥哥說:&ldquo主公怕赤狄聯合秦國跟咱們為難,特地派我再帶些人馬來。
&rdquo魏顆說:&ldquo赤狄倒無所謂。
秦國的大将杜回可真了不得。
我這兒正想請求救兵呢!&rdquo魏锜撇着大嘴,說:&ldquo怕他什麼!明兒個我去瞧瞧,非逮住他不可。
&rdquo 秦國的由來 秦國的祖先曾經幫助大禹治過水,還給舜養過馬,舜就賜給他們嬴姓。
周穆王時期,嬴姓祖先因為善于養馬而成為大夫,被封到中國西部邊緣的秦地,與西戎對抗,為周朝守護西面的邊境。
這時的秦國還隻是附屬小國,稱不上諸侯。
周平王的時候,秦國全族護送他東遷到洛陽,立下了護駕之功,才被封為伯爵,從此正式成為諸侯國。
這時候的秦國依舊是邊陲小國,實力不強,也被其他諸侯國看作蠻夷,艱險的生存環境塑造了秦人堅忍自強的地域性格,到了秦穆公時開始有了争霸的實力。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就越來越強大了,被其他諸侯稱為虎狼之國。
太陽剛一出來,露水還沒幹呢,魏锜就要出去叫戰。
魏顆攔着他說:&ldquo好兄弟,你先别忙。
你昨天才來,多少也得休息一天,先商量商量怎麼去對付他那大斧子。
&rdquo魏锜不信大斧子會比長矛厲害,他勉強耐住了性子,聽他哥哥的話,待在營裡。
沒想到杜回又來叫戰。
魏锜可真沉不住氣了,帶着那隊兵車,就向秦國的軍隊沖過去。
杜回這群刀斧手好比是一群小鹿給打獵的驚散了似的,四面八方亂跑。
魏锜一想:原來都是不中用的家夥,就下令叫士兵們分頭去追。
突然一聲哨兒響,杜回的三百名刀斧手立刻又排成了隊伍。
魏锜的隊伍可早已亂了。
杜回和這一班魔王大刀闊斧地亂殺濫砍,像是一個大旋風。
魏锜的兵車哪兒有杜回的步兵那麼靈活。
亂了隊伍的兵車三轉彎兩轉彎,彼此相撞,反倒成了礙事的東西。
大家夥兒隻好扔了車,各自逃命。
幸好魏顆救兵來得快,總算沒有全軍覆沒。
那天晚上,魏顆左思右想,悶悶不樂,簡直一點兒主意也沒有了。
忽然士兵們領着一個糟老頭子來見他,說跟将軍是同鄉,來獻計的。
魏顆挺恭敬地說:&ldquo老大爺,您有什麼高見?&rdquo那個老頭兒說:&ldquo他們那邊全是步兵,您這邊全是兵車。
您就從這點不同的地方想主意吧!&rdquo魏顆說:&ldquo我想不出好主意來。
老大爺您說說吧!&rdquo老頭兒說:&ldquo離這兒十裡地,有塊荒地叫青草坡。
将軍您可以先在那兒埋伏下将士,跟着再引杜回的步兵進入青草坡。
到那時候,我自有辦法幫助你們。
&rdquo魏顆點了點頭,說:&ldquo不妨試一試。
&rdquo老頭兒說:&ldquo我還得去準備準備。
&rdquo他就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魏顆照着老頭兒的辦法布置好了,自己帶着一隊人馬向青草坡退下去,秦國人果然追過來了。
魏顆一邊抵擋,一邊向後退,把杜回一步一步地引到青草坡。
忽然鼓聲震天,埋伏的士兵全出來了,把杜回團團圍在青草坡裡。
他可一點兒不害怕,掄着開山大斧,橫砍豎剁,隻想殺人。
魏顆一瞧他在草地裡來回跑,跟在平地上差不多,不由得慌了,心裡說:&ldquo老大爺的主意吹了。
&rdquo他正在那兒出神的時候,就瞧杜回一步一摔,在地上立不住腳。
這下子可把魏顆瞧愣了。
仔細一瞧,原來那老頭兒正蹲在地上把青草打好了扣。
他一大早就偷偷地把尺來長的草互相結着,已經把大部分的青草坡編成了地網。
這時候還在那兒打扣呢!杜回壓根兒也琢磨不出為什麼草會扯住他的腿。
他還以為有什麼冤鬼來捉弄他呢。
這麼一想,立刻就害怕起來,急急忙忙地跑了!誰想到不跑還好,一跑就給青草絆了個大跟頭。
爬起來再跑,又給絆倒。
魏顆、魏锜一瞧他立不住腳,就駕着兵車趕到那兒,雙戟一塊兒下去,把那個大力士活活地戳死了。
剩下的刀斧手一瞧主将死了,就四散奔逃,大半全給晉國人殺了。
那老頭子也受了重傷,看着活不了啦!魏顆把他抱到車上,帶回營裡去。
魏家哥兒倆非常感激那位老大爺,對他說:&ldquo全仗着老大爺出力,真叫我們感恩不盡。
&rdquo他喘着氣說:&ldquo不,不!我是來報恩的。
&rdquo魏顆說:&ldquo這話打哪兒說起?我對您老人家有什麼恩?&rdquo老大爺已經不能再開口了。
他換着氣用最後的一口氣說:&ldquo我&hellip&hellip我就是祖姬的父親哪!&rdquo說完了這句話,就斷了氣了。
魏家哥兒倆一聽說他是祖姬的父親,全哭起來了。
原來這哥兒倆的父親就是當年幫助晉文公打天下的那位大名鼎鼎的魏武子魏犨(chóu)。
祖姬是魏犨最寵愛的姨太太。
粗魯的武人可很懂得愛情。
他曾經吩咐過他兒子魏顆,說:&ldquo祖姬是我最心愛的人兒,我每回出去打仗,老是抱定有去無回的決心。
我要是給人打死了,你得叫祖姬另嫁别人,可别叫她年輕輕地守寡。
她有了安身之處,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放心了!&rdquo後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的時候,改變了主意。
他對魏顆說:&ldquo祖姬是我心上人兒,我死了以後,你們把她跟我埋在一塊兒,讓我在地下也有個伴兒。
&rdquo說完了話,就死了。
魏锜打算把祖姬殉葬(殉葬,一種古代社會的風俗,就是把活人和死人埋在一塊兒)。
魏家的人當然贊成,一來是老頭子的遺囑,二來夫人老把姨太太當作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找個茬兒去了她。
祖姬好比是屠夫手下的一隻小綿羊,叫也叫不出來,流着眼淚,直打哆嗦。
魏顆可反對這麼辦。
他說:&ldquo父親一向叫咱們把她再嫁出去。
臨死才說要她殉葬。
可是我們應當知道父親平常說的話是明白人說的明白話,後來說的話是病人說的糊塗話。
咱們做兒子的應當聽從父親的明白話,那種糊塗話,何必聽呢!&rdquo大家夥兒一聽大公子這麼說,樂得順水推舟地奉承新主人。
魏顆就把那個年輕的姨娘嫁出去了。
祖姬的父親因為這個,非常感激他,老打算報恩。
這回真是天從人願,幫助了魏顆在青草坡殺了杜回。
這就叫&ldquo結草報恩&rdquo。
結草銜環 結草的故事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意思是将草打上結,用來絆倒敵人,搭救恩人。
銜環的故事出自古代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後來被注引在《後漢書·楊振傳》裡。
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清官叫楊振,他的父親楊寶小時候有一段奇遇。
楊寶九歲那年,救下一隻黃雀。
黃雀傷愈後飛走了,一夜黃衣童子入楊寶之夢,說自己是西王母的使者,為報答楊寶救命之恩,送給他白環四枚,保佑其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如同這四枚白環一樣高潔尊貴。
果然,楊寶的子孫四代都官至太尉,清廉不阿。
後來把結草和銜環的故事放在一起,表示知恩圖報,一生不忘。
優孟衣冠 楚國的令尹孫叔敖(áo)得了重病。
臨死的時候,囑咐他兒子孫安說:&ldquo我已經寫好了一個奏章,你可以遞上去。
我死之後,你還是回到鄉下去種地吧。
可千萬别再做官,也别受封。
萬一大王要封給你一塊地的話,你就請求他把那塊沒有人要的寝丘封給你。
&rdquo他說完了,就咽了氣了。
孫安把他父親的奏章遞上去。
楚莊王一看,上面寫的大意是: 承蒙大王提拔,像我這樣一個鄉下種地的人居然當了令尹。
可惜我沒有多大的功勞來報答大王的恩典。
現在我能夠在大王的保護之下死去,真是非常榮幸。
我隻有一個兒子,可是他的才學太差,不配在朝廷上伺候大王。
請求大王讓他回到鄉下去。
晉國曆來是中原諸侯的盟主,這回雖然打了敗仗,大王可别小瞧它。
連年的兵荒馬亂,鬧得老百姓難過日子。
大王要愛護他們,讓他們能夠過太平的日子。
臨死忠言,請大王鑒察! 楚莊王看完了奏章,流着眼淚,說:&ldquo孫叔敖至死不忘國家,真是難得。
隻是我沒有那麼大的洪福,老天爺把我的幫手奪了去。
唉,多麼可惜呀,多麼可惜呀!&rdquo他就上孫叔敖家去,哭了一場。
随從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掉眼淚的。
楚莊王好幾天吃不下飯去,也不愛說話。
好幾回一個人背地裡叨念着孫叔敖。
有時候,自言自語地歎着氣,說:&ldquo老天爺奪去了我的幫手!&rdquo他不光少了一個幫手,簡直掉了魂似的。
他打算拜孫安為大夫,孫安一個勁兒推辭,非要回老家去不可。
楚莊王沒法兒,隻好随他去了。
孫安回到了鄉下,就靠種地過日子。
他也不去看望官兒們,官兒們也不去過問他。
他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好像他爸爸沒做過大官似的。
有一天,也真湊巧,孫安正打柴回家,給優孟碰見了。
這個優孟,是楚莊王跟前唱歌、說笑話的一個小醜,平日說說笑笑,逗逗哏,專給國王解悶。
那天他瞧見孫安穿着一身破衣裳,簡直像個要飯的。
他問孫安:&ldquo你怎麼混到這步田地?真的自個兒動手幹活嗎?&rdquo孫安說:&ldquo先父當了幾年令尹,家裡一點兒東西也沒留下。
如今他去世了,我要不這麼幹力氣活兒怎麼能活着呢?&rdquo優孟歎息了半天走了。
他這回見了孫安,一面想起了孫叔敖,一面替孫安不服氣。
他做了一身像孫叔敖活着的時候常穿着的衣帽,自己穿戴起來,天天在家裡學孫叔敖的舉動跟說話,居然給他學得一模一樣。
優谏 &ldquo優&rdquo是在宮廷裡為君主表演的專職藝人,他們通過幽默的語言和惟妙惟肖的動作模仿等表演方式,來勸谏君主,小人物說大事,有時候比臣子勸谏更有效果。
優孟就是春秋時期楚國很有名的表演藝人,孟是他的姓,他曾多次用表演的方式勸谏楚莊王。
楚莊王剛剛即位的時候,沉迷聲色,不愛幹正經事。
當時他特别喜歡一匹馬,給它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住在宮殿裡。
後來,這匹馬吃得太胖得病死了,楚莊王很傷心,決定用安葬大臣的禮節來厚葬這匹馬,大臣們都勸不動楚莊王。
優孟就站在門口号啕大哭,楚莊王問他怎麼了,他說:&ldquo不如用君王的禮節厚葬這匹馬吧,反正在你眼裡馬也比人貴重。
&rdquo楚莊王聽了很慚愧,最終沒有厚葬這匹馬。
有一天,宮裡擺席請客,楚莊王老是皺着眉頭,沒精打采的。
大家夥兒想叫他散散心,就叫優孟唱歌,說說笑話。
優孟嬉皮笑臉地說:&ldquo今兒個我有個新鮮玩意兒,獻給大王瞧瞧。
&rdquo說着,他就退下去,趕緊打扮起來。
另外他又找了個幫手,打扮的跟楚莊王一樣,叫他先上台去。
那個扮楚莊王的人就在台上演開了,做出想念孫叔敖的樣子,歎着氣,說:&ldquo孫叔敖,你至死不忘國家,真是難得!隻是我沒有那份洪福,老天爺奪去了我的幫手!唉,多麼可惜呀!多麼可惜呀!&rdquo楚莊王一聽,心裡像刀子挖似的,跟着眼淚就掉下來了。
台上的楚莊王又說:&ldquo孫叔敖,我想你想得厲害呀,你能叫我再瞧你一回嗎?&rdquo話剛說完,優孟扮着孫叔敖出來了。
他剛走了幾步,楚莊王瘋了似的跑上台去,說:&ldquo你沒死嗎?可把我想壞了!&rdquo他揪着優孟的袖子不撒手。
優孟說:&ldquo你别弄錯了,我是假的!&rdquo楚莊王這才明白過來了,說:&ldquo不管你是真是假,我都拜你為大夫。
&rdquo優孟說:&ldquo不幹!要當就當個贓官!&rdquo楚莊王覺得奇怪,問他是什麼意思。
優孟說:&ldquo請大王聽我唱一個歌,您就明白了。
&rdquo他就脫下了孫叔敖的衣裳,唱着: 貪官污吏多榮耀! 子孫不愁窮, 有的是,民脂和民膏; 公而忘私就糟糕, 你隻看&mdash&mdash 楚國令尹孫叔敖, 苦了一生, 身後蕭條; 子孫尤其苦, 沒着沒落沒依靠; 勸你不必做清官, 還是貪官污吏好! 楚莊王聽完了這首歌,心裡非常難受。
他沒想到孫安會苦得不能過日子。
他說:&ldquo令尹的功勞我哪兒能忘了呀!&rdquo他立刻打發優孟去找孫安。
孫安跟着優孟來見楚莊王。
楚莊王瞧見他一身破衣裳,兩隻爛草鞋,不由得鼻子一酸,問他:&ldquo你怎麼混到這個樣子?&rdquo優孟替他說:&ldquo不這麼着,怎麼能瞧出孫叔敖的公而忘私呢?&rdquo楚莊王想叫孫安做官。
孫安說什麼也不答應。
楚莊王說:&ldquo那麼我封給你一座城吧。
&rdquo孫安再三推辭。
楚莊王說:&ldquo你這麼固執,叫我太難受了!&rdquo孫安隻好央告說:&ldquo大王要是看在先父面上,非要封我一塊地不可的話,就請把寝丘賞給我吧。
&rdquo楚莊王說:&ldquo寝丘?這塊不起眼兒的地要它幹什麼?&rdquo孫安說:&ldquo這是當初先父臨死時候的意思,别的地方說什麼也不敢要。
&rdquo楚莊王隻好答應了他,把寝丘封給他。
這塊薄沙地誰也不想要,孫叔敖的子孫這才得以輩輩掌管着。
優孟衣冠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優孟穿着孫叔敖的衣服,戴着他的帽子,模仿他的動作神态來演戲,借此提醒楚莊王莫忘賢臣。
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演員登台演戲,也可以用來指扮作古人的樣子,或模仿别人。
趙氏孤兒 晉景公當上了中原諸侯的領袖,兩隻眼睛慢慢地挪到腦門子上去了。
這一類的君主總是喜歡奉承的。
那些年老的大臣士會、郤克(郤xì)他們接連着全去世了。
這麼一來,那個頂會奉承人的能手屠岸賈,可就得了寵。
屠岸賈本來和趙家有仇。
他五次三番想謀害趙盾,可是都沒辦到。
後來趙盾雖然死了,可是趙朔、趙同、趙括、趙旃(zhān)他們的勢力挺大,屠岸賈沒有法子,不敢得罪他們,背地裡可跟着栾(luán)家、郤家連成了一氣。
現在他得了上頭的寵用,可就橫挑鼻子豎挑眼地專找趙家的毛病了。
晉景公眼瞅着趙氏宗族強盛,本來就很擔心,早就想借着這個因由把他們治罪,可不敢下手,隻好悶在心裡,現在屠岸賈排擠趙家,正合了他的心意。
他就對屠岸賈說:&ldquo懲辦他們也得有個名義。
&rdquo屠岸賈說:&ldquo當初趙盾派出趙穿來,在桃園把先君靈公刺死,這個罪名還小嗎?&rdquo晉景公心裡同意,可是嘴裡還不敢說出來。
他怕的是孤掌難鳴,一下子弄不倒他們,事情更難辦,就偷偷地探聽栾家和郤家的意見。
這兩家正想建立自己的勢力,他們既然存着這個念頭,哪兒還能替趙家說情呢?朝中的大臣們除了韓厥(jué)之外,一多半都怕趙家的勢力,和栾、郤兩家的心理一樣。
元雜劇《趙氏孤兒》 主題和内容都蘊含特别豐富的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流傳到元代時,終于被藝術家寫成劇本搬到了舞台上,又名《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趙氏孤兒大報仇》,作者是紀君祥。
這出元雜劇極具中國古典悲劇的特點,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地與惡勢力鬥争的不屈精神,被傳播到城市的每一條胡同,曠野中的每一個鄉村,深入到中國人的内心。
《趙氏孤兒》與關漢卿的《窦娥冤》、馬緻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并稱中國古典元雜劇四大悲劇。
晉景公有了栾、郤兩家做他的後盾,膽子可就壯起來了。
他吩咐屠岸賈去查抄趙家。
屠岸賈得了命令,親自帶着軍隊把趙家的各住宅全都圍上,把趙同、趙括、趙朔、趙旃各家的男女老少,殺得一幹二淨。
屠岸賈一檢查趙家被殺的人名,單單少了一個趙朔的媳婦兒莊姬。
那莊姬是晉成公的女兒,晉景公的妹妹。
這時候正趕上她懷着孕,躲在母親成夫人的宮裡。
屠岸賈請求國君讓他上宮裡去殺她。
晉景公說:&ldquo母親頂喜歡她,算了吧。
&rdquo屠岸賈說:&ldquo她倒不妨免了罪,可是聽說她快生孩子了,萬一生個小子,給趙家留下逆種,将來必有後患。
&rdquo晉景公說:&ldquo要是生個小子的話,再把他殺了也不晚。
&rdquo 屠岸賈天天探聽莊姬坐月子的消息。
趙家的兩個家臣也在暗中探聽消息。
那兩個家臣還是去世的老相國趙盾的心腹,一個叫公孫杵臼(chǔjiù),一個叫程嬰。
他們兩個想救這孤兒的心正跟屠岸賈要殺這孩子的心一樣地着急。
按照當時的規矩,一家的主人滅了門,他的家臣們不是遭到屠殺,就是被沒收為奴隸。
漏網的人們不把原來的主人一家恢複過來,自己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
再說公孫杵臼和程嬰又是老相國的心腹,平日正當正派,很講道理,見着屠岸賈這麼橫行霸道,都為趙氏打抱不平。
因此,他們決心要救趙氏的孤兒。
後來宮裡傳出話來,說莊姬生了個姑娘。
公孫杵臼哭得躺在家裡不能起來。
他一見程嬰來了,就說:&ldquo完了!趙家算完了!一個丫頭可有什麼用呢?趙朔曾經跟我們說過,&lsquo要是添個小子,起名叫趙武,武人能夠報仇;要是生個姑娘,叫趙文,文的沒用。
&rsquo現在趙家連個報仇的人都沒有了。
天哪!&rdquo程嬰安慰他,說:&ldquo也許宮裡要救這孩子的命,成心說是姑娘也難說。
我再去打聽打聽吧。
&rdquo他就想辦法拉攏宮女,給莊姬通個信兒。
莊姬知道程嬰可靠,就偷偷地給他寫了個字條。
程嬰拿來一瞧,上頭隻有一個字。
他急忙跑到公孫杵臼的家裡,兩個人四隻眼睛死盯着那個字,真是個&ldquo武&rdquo字。
兩個人高興了一陣兒。
可是一想到趙武的性命,又難受起來了。
程嬰說:&ldquo上月我媳婦兒也生了個小子。
我情願舍去自己的兒子去救趙氏孤兒。
&rdquo公孫杵臼搖搖頭,說:&ldquo說倒容易,可是屠岸賈多麼狡猾,你就是把自己的嬰兒獻上去,他準能猜着這不是趙氏孤兒。
&rdquo他們隻能歎氣,實在想不出辦法來。
屠岸賈哪兒能輕易放過這個孩子呢? 果然,屠岸賈不信這孩子是女的。
他打發一個奶媽上宮裡去瞧一瞧到底是姑娘還是小子。
奶媽回來報告說,真是個姑娘,已經死了。
屠岸賈更起了疑。
他得到晉景公的許可,親自帶了手下的人上宮裡去搜查。
搜來搜去,怎麼也搜不出來。
他斷定那個孩子早就給人偷出去了,就出了一個賞格,說:&ldquo有人報告趙家孤兒的信兒的,賞黃金一千兩;誰敢偷藏的,全家死罪。
&rdquo同時,他另外派了好些人上各處去搜查。
趙氏孤兒倒是真給程嬰和公孫杵臼抱出來了,可是藏到哪兒去呢?他們兩個人逃到樹林子裡偷偷地商量着救護孤兒的計策。
公孫杵臼問程嬰:&ldquo扶助孤兒和慷慨赴死哪一件難?&rdquo程嬰說:&ldquo死倒是容易,扶助孤兒可就難了。
&rdquo公孫杵臼說:&ldquo我老了,請你擔任那件難事,容易的讓給我吧。
&rdquo他們就這麼決定了。
程嬰把自己的嬰兒交給公孫杵臼,把趙氏的孤兒另外找個地方暫時藏着。
程嬰親自去見屠岸賈,對他說:&ldquo我跟公孫杵臼是趙家的門客。
這回,莊姬添了一個兒子,當時打發一個奶媽把他抱了出來,叫我們兩人偷着喂養。
我怕日後給人家告發,隻好出來自首。
&rdquo屠岸賈說:&ldquo孤兒在哪兒?&rdquo程嬰說:&ldquo現在還在首陽山後頭。
立刻就去,準保搜得着。
要是再過幾天,他們可就要跑到秦國去了。
&rdquo屠岸賈說:&ldquo你跟着一塊兒。
搜到了,賞你千金;要是你騙我,就有死罪。
&rdquo程嬰就領着屠岸賈和一隊武士上首陽山去了。
彎彎扭扭地走了好些山道,直到山背後,瞧見松林縫裡有幾間草棚。
程嬰指着說:&ldquo就在這裡頭。
&rdquo程嬰先去敲門,公孫杵臼出來,一見外邊有武士,就想藏起來。
屠岸賈說:&ldquo跑不了啦。
好好地把孤兒獻出來吧。
&rdquo公孫杵臼挺納悶地問他:&ldquo什麼孤兒?&rdquo屠岸賈就叫武士們仔細搜查。
他們進去一瞧,小小的幾間草棚,簡直沒有可搜查的地方。
他們就退出來了。
屠岸賈親自進去,也瞧不出什麼來,仔細一瞧,後頭還有一間屋子,鎖着門。
他劈開了門,一瞧,黑咕隆咚的不像住人的樣子。
他瞪着眼睛往裡瞧,慢慢地發現了一些東西,隐隐約約好像有一個竹榻,上頭好像擱着一個衣裳包。
他拿起那個衣裳包一瞧,原來是一個繡花綢緞的小被卧,裹着一個小孩兒。
屠岸賈得着了仇人的後代根子,趕緊提了出來,看個明白。
公孫杵臼一見,掙紮着過去就搶,可是旁邊有人架着,不能動彈。
他急得拽亂了頭發,提高了嗓門罵程嬰,說:&ldquo程嬰!該死的東西,你還有天良嗎?你為了貪圖千金重賞,變成了畜生!你怎麼對得起趙家的主人哪?你怎麼對得起天下的忠臣義士呢?&rdquo程嬰不敢開口,隻管低頭流眼淚。
公孫杵臼又指着屠岸賈罵道:&ldquo你這個小人,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瞧着你能享受一輩子榮華富貴&hellip&hellip&rdquo屠岸賈不許他再罵下去,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了。
他又拿起那個哇哇哭着的孩子往地上一摔,一條小性命就這麼斷送在他手裡。
屠岸賈回來,拿出一千兩金子賞給程嬰,程嬰流着眼淚央告着說:&ldquo小人隻想自己免罪,不得已才做出了這件忘恩負義的事,實在并不是貪圖重賞。
要是大人體諒小人的苦處,請大人把這一千兩金子作為掩埋趙家孤兒和公孫杵臼的屍首用,小人就感恩不盡了。
&rdquo屠岸賈說:&ldquo你真是個好人。
就這麼去辦吧。
&rdquo程嬰磕了個頭,接過金子來,急忙去辦理掩埋屍首的事。
人們隻知道程嬰害死朋友,害死孤兒,他雖然沒貪圖金子,但早就給人家背地裡指着脊梁骨罵夠了。
隻有司馬韓厥知道他們的計劃。
晉景公死了以後,晉厲公做了君主,又鏟除了郤家的勢力。
晉國的其他勢力都很害怕,就聯合起來殺掉晉厲公,擁孫周為國君,就是晉悼公。
晉悼公倒是一個有才幹的國君,當時就查辦亂臣,起用好人。
他非常信任韓厥,拜他為中軍大将。
韓厥抓住機會提起當初趙衰、趙盾的功勞,和後來趙家遭受到的冤屈。
晉悼公正擔心屠岸賈的勢力太大,就打算借着替趙家申冤的名目把他壓下去。
他說:&ldquo我也想到過這回事,可不知道趙家還有沒有後輩?&rdquo韓厥說:&ldquo當初屠岸賈搜尋孤兒,非常緊急,趙家的家臣公孫杵臼和程嬰倆人想一個法子把孤兒趙武救出去了,現在趙武已經十五歲了。
&rdquo晉悼公說:&ldquo哦,原來他也長大了!快去把他找來。
&rdquo 韓厥親自去接趙武和程嬰。
晉悼公把他們藏在宮裡,自己裝病不去臨朝。
大臣們聽說國君不舒服,都上宮裡去看望,屠岸賈也在裡頭。
晉悼公一見大臣們都來齊了,就說:&ldquo你們也許不知道我得的是什麼病吧。
我因為有一件事情不明白,心裡非常難受。
當初趙衰、趙盾,為了國家立過大功。
誰都知道他們一家忠良,怎麼忠良的大臣會沒有一個傳宗接代的人呢?&rdquo大夥兒聽了,都歎着氣,說:&ldquo趙家在十多年前已經滅了族了,哪兒還有後輩呢?&rdquo晉悼公就叫趙武出來,向大臣們行禮。
大夥兒就問:&ldquo這位少年是誰?&rdquo韓厥回答說:&ldquo他就是趙家的孤兒趙武,當初那個被害的小孩兒是趙家的家臣程嬰的兒子。
&rdquo屠岸賈聽了,吓得魂兒都沒了,癱瘓在地下,直打哆嗦。
晉悼公說:&ldquo不把屠岸賈殺了,怎麼對得起趙家的冤魂呢?&rdquo他立刻吩咐武士們把屠岸賈砍了,又吩咐韓厥跟趙武帶着士兵抄斬屠岸賈全家。
趙武把屠岸賈的腦袋拿去祭奠他父親趙朔。
晉國的人聽說國君把屠岸賈治了罪,起用了趙武,都說新君是位賢明的君主。
說真的,晉悼公孫周不光替趙家申了冤,報了仇,他對國家大事還真加勁兒地整頓。
他為了叫老百姓聽他的命令出去打仗,再興霸業,就對老百姓做了一些讓步。
他下令減少勞役,減輕稅負,免去老百姓欠公家的債,救濟窮人,釋放大批的囚犯。
同時開發富源,操練兵馬。
這些事都做得挺好。
鄰近的諸侯全都歸順了他。
這麼一來,晉國就又強盛起來了。
趙氏孤兒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
趙氏孤兒就是趙武,是晉國權勢極大的趙氏家族僅剩的血脈,程嬰等人為了保護趙家最後的孩子,不惜犧牲生命與親人,百折不撓地與奸臣鬥争,最後終于保住了趙氏孤兒,讓趙武長大成人,為晉國重用。
三家分晉後,趙氏家族建立了趙國,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
這個故事中包含着中華民族獨特的忠義、俠義精神,結局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團圓,因此這個故事千古流傳,深入人心,一直作為寶貴的曆史、藝術素材被藝術家們不斷地改寫、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