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春秋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齊孝公是怨恨宋襄公,魯僖公是不願意和&ldquo蠻子&rdquo打交道。
宋襄公一瞧跟着楚成王的全是文臣,沒有一個武将,就教訓公子目夷,說:&ldquo你瞧瞧!下回可别再拿小人的心思去瞎猜君子的好心眼兒了。
&rdquo 七國的諸侯準時開會。
宋襄公做了臨時主席,拱了拱手,緻開會辭,說:&ldquo今天諸君到敝國來開會,我們非常榮幸。
我們想延續齊桓公的辦法,大家共同扶助王室,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
大家夥兒訂立盟約,不準互相攻打,天下才可太平。
不知道諸位意下如何?&rdquo楚成王站起來,說:&ldquo很好,很好。
可不知道誰是盟主?&rdquo宋襄公心裡一急,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心裡想說:&ldquo盟主就是我呀!不是我請你們來推舉的嗎?&rdquo可是這話沒法兒說出口。
他想起宋國是公爵(第一等諸侯),再說自己有平定齊國内亂的功勞,就說:&ldquo這個用不着說,不是看爵位的高低,就看功勞的大小。
&rdquo楚成王說:&ldquo宋是公爵,第一等諸侯,可是我已經做了多少年的王了。
王總比公高一等吧!&rdquo他就跑過去,一屁股坐在第一個座位上,氣得宋襄公暴跳起來。
公子目夷拉了一下他的袖子,叫他沉住氣。
他可沉不住了,他費了多麼大的勁兒,霸主已經快弄到手了,怎麼能讓給别人呢?他挺起胸脯,說:&ldquo我是正式的公爵,你是自稱為王,這頭銜是假的。
&rdquo楚成王變了臉,說:&ldquo既然知道我這楚王是假的,你請我這假王來幹什麼!&rdquo楚國的大夫成得臣大聲地說:&ldquo今天開會,您問問衆位諸侯,是為着楚國來的呀,還是為着宋國來的?&rdquo陳國和蔡國的國君向來害怕楚王,一齊說:&ldquo楚國!楚國!&rdquo楚王聽了,哈哈大笑,指着宋襄公,說:&ldquo聽見了沒有?你還有什麼話可說?&rdquo宋襄公當衆受了欺負,氣呼呼地還想争論,就瞧見成得臣和楚國大将鬥勃脫了外衣,裡頭全是亮堂堂的铠甲。
他們從腰裡拔出兩面小紅旗,向台底下一搖晃,就瞧見一批楚國的&ldquo文官&rdquo,立刻剝去外衣,一個個全變成了武士,撲上台來。
台上的諸侯吓得直打哆嗦,好像耗子見了貓似的。
楚國人一窩蜂似的把這位&ldquo霸主&rdquo宋襄公拖了去,公子目夷趁着這個亂勁兒,一溜煙兒跑了。
周朝的爵位 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把天下分封給王族、功臣,前後建立了一百多個諸侯國。
這些諸侯被周天子按照功勞大小、血緣親疏依次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公爵最高,男爵最低。
如果低等爵位的國君沒有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高等爵位的國君是有權力代替周天子去征伐他的。
被封為&ldquo公爵&rdquo的國家很少,但是諸侯們在自己的國家裡或是死去後都可以被稱為&ldquo公&rdquo,這時&ldquo公&rdquo是尊稱而不是爵位。
按照規矩,隻有周天子可以被稱為&ldquo王&rdquo,但春秋時期王室勢力衰弱,地處邊緣,一向被中原文化排斥但實力強大的楚國就覺得自己是老大,于是開始自立為&ldquo王&rdquo,但事實上楚國的爵位是子爵,其王位是不被周天子認可的。
公子目夷回到都城睢陽,和大司馬公孫固商量怎麼去抵禦楚國人。
公孫固說:&ldquo請公子先即位,才能号令全國,安定人心。
&rdquo大臣們向來佩服公子目夷,就立他為國君。
公子目夷也不推辭。
他們兩個人計劃停當,趕緊派兵把守睢陽城(睢suī)。
沒待多大一會兒,楚國的大軍到了城下。
大将鬥勃大聲對宋國人說:&ldquo你們的國君在我們手裡呢!殺他、放他全瞧我們的了。
趕快投降,還能保住他的命!&rdquo公孫固站在城樓上,說:&ldquo我們已經有了新君了,那位舊君就送給你們吧!要我們投降,你可别想了!&rdquo楚成王就下令攻城。
可是城上的箭和石頭就像暴雨夾着雹子似的打下來,打傷了不少楚國的士兵。
楚國人一連打了三天,睢陽城還是打不下來。
楚成王沒有主意了。
他說:&ldquo宋國人不要舊君,把他殺了吧!&rdquo成得臣說:&ldquo大王曾經說過宋公不該殺害鄫子,要是大王殺了他,不是跟他學嗎?再說,宋國已經有了新君,那麼殺一個宋公,就像殺一個普通的俘虜一樣。
還是放了他吧。
&rdquo楚成王說:&ldquo打不下他們的城,還放了他們的國君,這太不像話了。
&rdquo成得臣覺得随随便便地把宋公放了也不好,就說:&ldquo辦法倒有一個。
這回開會,齊國和魯國沒來。
齊國跟咱們多少有點兒來往,齊侯也挺尊敬咱們。
隻有魯國向來瞧不起咱們。
咱們不妨用軟中帶硬的手腕,請魯侯來開會。
比如說咱們從宋國那兒得來的東西,送一部分給他,請他來處治宋公。
國書上還得寫些咱們尊重魯侯的話。
他一定會替宋公求情。
咱們做個人情,就把魯國拉過來了。
這麼着,中原的大國都歸附了楚國,大王就是霸主了。
&rdquo楚成王連連點頭,就這麼辦了。
魯僖公果然趕來了,先和中原的諸侯見了面,和大家談了一會兒。
鄭文公曾經受過天王的囑咐去歸附楚國,就提議請楚成王做盟主。
别的諸侯心裡不樂意,嘴裡可說不出來。
魯僖公開口說:&ldquo做盟主必須注重道義,才能夠叫人佩服。
現在楚國憑着武力,拿住了宋公,誰能服呢?要是他們立刻放了宋公,大家訂立盟約,我也就沒有話說了。
&rdquo大家夥兒全贊成魯僖公的主張,向楚成王替宋襄公求情。
楚成王就&ldquo順水推舟&rdquo地讓宋襄公去跟諸侯們相見。
宋襄公受了一肚子的委屈,眼淚往肚子裡咽,臉上還得裝着樂,謝過他們,跟他們訂了盟約。
楚成王和諸侯們才各自散了。
宋襄公放了出來,命是保住了。
可是他聽說公子目夷已經做了國君,就覺得不好再回睢陽去,還不如跑到别國去呢。
他哪兒知道公子目夷是為了救他的命才那麼辦的。
宋襄公正在納悶兒,公子目夷已經派人來接他了。
他又是歡喜,又是害臊,好像敗子回家似的回到睢陽,重新做了國君。
衣裳之會 出自《谷梁傳·莊公二十七年》:&ldquo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rdquo 春秋時期諸侯們經常舉行盟會,盟會是大家為了某一件大事,約定好時間和地點相聚在一起,約法三章并告知神明的重大儀式。
在盟會上如果諸侯們約定好不帶武器,不帶兵馬,那就叫作&ldquo衣裳之會&rdquo。
這種盟會一般都是以和好為目的的友好集會,毫不武裝可以展現雙方的友好态度和重歸于好的誠意。
如果諸侯們帶着兵馬武器來參加會議,那就叫作&ldquo兵車之會&rdquo。
宋襄之仁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要帶着公子目夷和大司馬公孫固去征伐鄭國。
滿朝文武全不同意。
宋襄公生了氣,說:&ldquo大司馬也不去?好,那我就一個人去吧!&rdquo他們隻得依了他。
鄭文公急忙打發使臣向楚國求救。
楚成王派成得臣和鬥勃帶領着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急得宋襄公連忙趕回來。
大軍到了泓水(泓hóng),楚國人已經在對岸了。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ldquo楚國的兵馬到了這兒,是因為咱們去打鄭國。
現在咱們回來了,還可以跟楚國講和,何必跟他們鬧翻臉呢?再說,咱們的兵力也比不上楚國,怎麼能跟他們打呀!&rdquo宋襄公說:&ldquo怕他什麼,楚國兵力有餘,仁義不足,咱們兵力不足,仁義可是有餘呀!兵力怎麼能抵得住仁義呢!&rdquo他一心要做霸主,上回被楚國人開了個玩笑,受了一肚子的氣。
宋國的兵力既然不是楚國的對手,他就想出一個打勝仗的法子來,那就是用&ldquo仁義&rdquo去打倒&ldquo武力&rdquo。
可是&ldquo仁義&rdquo是個摸不着邊的玩意兒,總得做出點兒東西來,人家才能夠瞧得見。
宋襄公可有這種聰明勁兒。
他用一個極簡單的法子把那摸不着邊的想頭做成了一個符号。
他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繡着&ldquo仁義&rdquo兩個大字。
在宋襄公心裡,好像有了法寶就能降妖。
萬沒想到那批妖魔鬼怪不但沒給吓跑,反倒從泓水那邊渡到這邊來了。
公子目夷瞧着楚國人忙着過河,就對宋襄公說:&ldquo楚國人白天渡河,明擺着料到咱們不敢去打他們,咱們趁着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夠打個勝仗。
&rdquo宋襄公一想,這是一種考驗,考驗他能不能堅持信念。
他早明白武力是武力,仁義是仁義。
既然要用仁義去打敗武力,就不該取巧。
要是他取了巧,他的信念可就破了,仁義的法寶也不靈了。
他指着大旗上的&ldquo仁義&rdquo兩個大字,說:&ldquo哪兒有這理呀?敵人正在過河的時候就打過去,還算得上講仁義的軍隊嗎?&rdquo公子目夷對那個符号可不感興趣,一瞧楚國人過來,亂哄哄地正排着隊伍,心裡急得什麼似的,又對宋襄公說:&ldquo這會兒可别再待着了,趁他們還沒排好隊伍,咱們趕緊打過去,還能夠抵擋一陣。
&rdquo宋襄公罵他,說:&ldquo呸!你這個不懂道義的家夥!别人家隊伍還沒排好,怎麼可以打呢!&rdquo 春秋時期的戰争規矩 春秋時期有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平民是不可以上戰場的,打仗的都是貴族,最低等的貴族子弟在軍隊裡負責做飯,被稱為&ldquo士&rdquo,所以有&ldquo士兵&rdquo之稱。
由于參戰的都是貴族,所以春秋時的戰場上很講究禮儀、規矩。
發起戰争要師出有名,要用比較謙恭的措辭寫一封戰書,派使者送給對方,對方再派使者去說一聲&ldquo知道了&rdquo,雙方就可以約好時間、地點、人數開戰了。
打仗的時候要等雙方都準備好、列好隊伍才能擊鼓開戰,即使有一方沒有吃飯,另一方也要原地等待。
對戰時要嚴格地按照一對一來打,要是對手受傷了,就原地觀戰等對手回營包紮好再交戰。
打敗了逃跑的時候,跑出五十步後,對手就不會再追擊,所以為什麼會有&ldquo五十步笑百步&rdquo的典故呢?因為隻需要跑出五十步就安全了,沒有必要跑出一百步。
在當時,隻有守規矩的戰争才是合乎&ldquo禮&rdquo和&ldquo義&rdquo的。
楚國的兵馬排好了隊伍,就像大水沖塌了堤壩似的湧過來。
宋國講&ldquo仁義&rdquo的軍隊哪兒頂得住哇!公子目夷、公子固、公子蕩拼命保住宋襄公,可是宋襄公的大腿上早已中了一箭,身子也有幾處受了傷。
那面&ldquo仁義&rdquo大旗委委屈屈地給人家奪了去。
公子蕩不顧死活,擋住了楚國人。
公子目夷保護着宋襄公趕着車逃跑。
公子目夷瞧着愁眉苦臉的宋襄公,又是恨他,又是疼他,問他說:&ldquo您說的講道義的打仗就是這個樣兒的嗎?&rdquo宋襄公一邊理着花白的頭發,一邊揉着受了傷的大腿,說:&ldquo依我說,講道義的打仗就是以德服人。
比如說,看見已經受了傷的人,可别再去害他;看見頭發花白了的人,可别拿他當俘虜。
&rdquo公子目夷說:&ldquo如果怕打傷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花白的就不抓他,那還不如讓他抓去呢!&rdquo 宋襄公逃回睢陽,受了很重的傷,不能再起來了。
他囑咐太子說:&ldquo楚國是咱們的仇人,千萬别跟他們往來。
晉國的公子重耳挺有本領,要是他能夠回國的話,将來一定是個霸主。
你要好好地跟他打交道,準沒錯兒。
&rdquo 宋襄之仁 宋襄之仁是曆史上有名的一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ldquo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lsquo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rsquo公曰:&lsquo不可。
&rsquo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lsquo未可。
&rsquo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rdquo 在古時候,人們是很看重&ldquo禮&rdquo&ldquo義&rdquo的,就連打仗也有許多的講究。
宋襄公嚴格遵守戰争的規矩,對方沒有列好隊伍之前絕不開戰。
在當時看來,這是十分符合&ldquo仁義&rdquo觀的做法。
但是現在,宋襄之仁常用來指對敵人毫無限度地講究仁慈是十分可笑的。
秦晉之好 秦穆公幫助晉國立公子夷吾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自己沒得到一點兒好處,反倒受了他的氣。
後來夷吾把公子圉(yǔ)送到秦國做抵押。
秦穆公總算優待公子圉,還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他。
公元前638年,公子圉聽說他父親死了,怕君位傳給别人,就偷偷地跑回去了。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做了國君,也不跟秦國來往。
秦穆公後悔當初錯了主意,立了夷吾。
現在夷吾死了,公子圉又是一個夷吾。
因此,他決定要立公子重耳做國君,就把他從楚國接了來。
秦穆公和穆姬都尊敬公子重耳,想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
秦穆公叫公子絷(zhí)去做媒。
趙衰(cuī)、狐偃(yǎn)他們巴不得能夠跟秦國交好,都勸公子重耳答應這門親事。
這麼着,重耳又做了新郎。
大家正在那兒吃喜酒的時候,狐毛、狐偃哭着來見重耳,要他去給他們報仇。
原來公子圉即位以後,就下了一道命令,說:&ldquo凡是跟随重耳的人必須在三個月之内回來,改過自新。
過了期限,全有死罪,父兄不叫他們回來的也有死罪。
&rdquo狐毛、狐偃的父親狐突因為不肯叫他們回去,給他殺了。
重耳把這件事告訴了秦穆公,秦穆公決定發兵替女婿打進晉國去。
可巧晉國的大夫栾枝(栾luán)打發他兒子栾盾到了秦國。
栾盾對公子重耳說:&ldquo公子圉殺害忠良,虐待人民。
朝廷上的大臣都打算起事,隻等公子一到,就做内應。
&rdquo秦穆公發了大軍,叫丕豹(丕pī)做先鋒,親自護送公子重耳回晉國去。
公元前636年,他們到了黃河,打算坐船過河。
秦穆公分了一半兵馬護送公子重耳過河,自己留了一半在黃河西岸作為接應。
他對公子重耳說:&ldquo公子回到晉國,可别忘了我們夫婦倆啊!&rdquo說着流下眼淚來。
重耳對他更是依依不舍。
上船的時候,那個管行李的壺叔,挺小心地把一切東西全弄到船上。
他還忘不了以前餓肚子、煮野菜的情形,吃剩的涼飯、鹹菜,穿過的舊衣裳、破鞋什麼的,全舍不得扔下。
重耳一瞧,哈哈大笑,對他說:&ldquo現在我去做國君,要什麼有什麼,這些破破爛爛的還要它幹嗎?&rdquo狐偃一瞧,拿着秦穆公送給他的一塊白玉,跪在重耳面前,說:&ldquo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
内有大臣,外有秦國,我挺放心。
我想留在這兒,做您的外臣。
奉上這塊白玉,聊表我一點兒心意。
&rdquo公子重耳愣了一愣,說:&ldquo我全靠你幫助,才有今日,你怎麼說不去了呢?&rdquo狐偃說:&ldquo從前公子在患難中,我多少也許有點兒用處。
現在您回去做國君,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喚。
我們就好比舊衣、破鞋,還帶去做什麼呢?&rdquo重耳畢竟是重耳,聽了這話,臉紅了,馬上說:&ldquo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負義的人。
&rdquo說完了,吩咐壺叔再把破爛東西弄上船來。
寒食節 公子重耳逃難的時候,有五個人一直跟随着他,其中有個人叫作介子推。
介子推對重耳十分忠誠,曾經在最饑餓的時候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
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晉文公以後,封賞了當初跟随他的功臣。
介子推覺得晉文公做君主本來就是天命所歸,自己沒有什麼功勞,就帶着母親到綿山隐居去了。
晉文公想起介子推&ldquo割股啖君&rdquo的恩情,想要給他封賞。
可是綿山太大了,晉文公找不到介子推,這時有人獻計說:&ldquo不如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吧。
&rdquo晉文公聽信了這個辦法,把綿山給燒了,可介子推到了也沒有出來。
據說,介子推甯願抱着樹被燒死,也不願無功受祿,接受封賞。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忠君高潔的介子推,在他死去的那個月不吃火燒的飯食,在門上插柳條,燒紙錢祭祀。
漸漸地,一個月縮減為一天,&ldquo寒食節&rdquo就這樣被固定在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也是清明節的前兩天。
他們過了黃河,接連打下了幾座城。
晉國的勃鞮(dī)保護着公子圉逃到别的國去了。
晉國的大臣們迎接了公子重耳,立他為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四十三歲逃往狄國,五十五歲到了齊國,六十一歲到了秦國,即位的時候已經六十二歲了。
重耳做了國君,唯恐公子圉來奪君位,就打發人把他暗殺了。
呂省、郤芮(xìruì)原來是公子圉的心腹,一聽說公子圉被刺,心裡非常害怕。
他們想起勃鞮曾經五次三番地去刺殺重耳,重耳當然不會放過他。
他們就打發人把他召回來。
三個人集合了自己的士兵,打算火燒公宮,活捉重耳。
到了約好的那天,呂省他們把公宮團團圍住,然後放起火來。
宮裡的人從夢中驚醒,慌裡慌張,一齊亂起來了。
火光中有不少士兵,拿着兵器,守住所有的出入口,嘴裡嚷着:&ldquo别放走重耳!&rdquo勃鞮急急忙忙地跑來對呂省、郤芮說:&ldquo狐偃、趙衰、魏犨(chóu)他們帶着士兵救火來了。
再下去,咱們也跑不了啦。
宮裡燒到這份兒,重耳還活得了嗎?&rdquo他們立刻帶着人馬逃往城外,再作商量。
勃鞮出主意說:&ldquo近來咱們的國君全是秦國立的,你們二位也認識秦伯。
咱們不如到秦國去,告訴他們說宮中失火,重耳燒死了,請秦伯另外立個國君。
你們瞧好不好?&rdquo他們也沒有别的法子,隻好這麼辦。
秦穆公立刻派公孫枝和丕豹迎接呂省和郤芮過去。
勃鞮、呂省和郤芮一同拜見了秦穆公,請他立個國君。
秦穆公滿口答應,還說:&ldquo新君已經在這兒了。
&rdquo三個人一齊說:&ldquo這可好極了,請讓我們拜見新君!&rdquo秦穆公回頭說:&ldquo新君請出來吧!&rdquo接着就出來了一位國君,不慌不忙地邁着四方步,捋着胡子。
呂省、郤芮擡頭一瞧,吓得渾身直打哆嗦。
這位新君不是别人,正是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罵着說:&ldquo我哪點得罪了你們?你們竟這麼翻來覆去地跟我過不去!要是沒有勃鞮,我早給你們燒死了!&rdquo呂省、郤芮這時候才明白上了勃鞮的當,隻好伸長脖子,讓武士們砍去他們的腦袋瓜。
晉文公靠着秦穆公的幫助,穩定了君位,他從秦國接來了懷嬴,從齊國接來了齊姜,然後大賞功臣,尤其是當初跟他一塊兒逃過難的那一批人。
他叫每個人說出自己的功勞,然後論功行賞。
正在這時,天王家裡又出了事。
周襄王的兄弟勾結狄族來奪王位,把周襄王逼得退到了鄭國。
周襄王到了鄭國的氾城(氾fán),寫了一個通告,派人送到齊、宋、陳、鄭、衛等國,報告事情的經過,各國全派人去慰問天王,或者送點兒吃的東西,可是沒有人發兵護送他打回洛陽去。
有人對天王說:&ldquo現在諸侯中間隻有秦伯和晉侯想做霸主。
秦國有蹇叔(蹇jiǎn)、百裡奚(xī)、公子絷一班大臣,晉國有趙衰、狐偃、胥臣(胥xū)一班大臣。
隻有他們能會合諸侯,扶助天王。
别人恐怕全不中用。
&rdquo天王就打發兩個使者,一個去見秦穆公,一個去見晉文公。
晉文公一聽見天王逃難的消息,就打算帶領大隊兵馬到洛陽去。
他的兵馬剛要動身的時候,聽說秦國的兵馬已經到了黃河邊了。
晉文公立刻派人去見秦穆公,說:&ldquo敝國已經發兵去護送天王,您就不必勞駕了。
&rdquo秦穆公說:&ldquo好吧!我怕貴國一時不便發兵,隻好親自出來。
現在我就等着你們馬到成功的好消息。
&rdquo蹇叔、百裡奚說:&ldquo晉侯不叫咱們過去,明明是怕咱們分了他的功勞哇!咱們不如一塊兒去!&rdquo秦穆公說:&ldquo我不是不知道。
不過重耳做了國君,還沒立過大功。
這回護送天王的大功,就讓給他吧!&rdquo他打發公子絷到氾城去慰問慰問天王,自己帶着大軍回去了。
公元前635年,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狄人,殺了一幫亂臣賊子,護送天王回到京城。
朝廷上的大臣們把晉文公當作第二個齊桓公。
周襄王大擺酒席,慰勞晉文公,還說:&ldquo我把鄰近京城的四個城封給你吧。
&rdquo晉文公趕快磕頭謝恩。
這樣,在秦穆公的謙讓下,晉文公不僅立了大功,還得到了洛陽附近的土地。
秦晉之好 出自《世說新語》:&ldquo妻父有冰清之資,婿有璧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
&rdquo 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相鄰,兩個國家都屬于強國,有一些矛盾沖突,但也會通過聯姻來組成利益聯盟。
最初的秦晉聯姻始于秦穆公時期,秦穆公為了擴大在中原的影響力,向當時強大的晉國求娶,晉獻公就把女兒穆姬嫁了過去,穆姬的陪嫁隊伍裡還有大名鼎鼎的百裡奚呢。
随後,秦穆公多次參與晉國的君位之争,幫助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為晉文公,還把女兒懷赢嫁給了晉文公。
秦晉兩國就這樣連續幾代有緊密的姻親關系,這在當時屬于政治聯姻。
後來,人們就習慣用&ldquo秦晉之好&rdquo來形容兩家成為姻親關系。
退避三舍 晉國的公子重耳在齊國避難的時候,宋襄公為了幫助齊國,吃了不少苦頭,可是齊孝公反倒歸附了楚國,這叫那一夥子跟着公子重耳待在齊國的晉國人看不過去了。
趙衰(cuī)這一夥子人商量着說:&ldquo咱們到這兒來,原來指望齊國能幫助咱們回到晉國去。
沒想到齊侯一死,新君反倒以怨報德,哪兒還有一點兒霸主的味兒?咱們不如到别國去吧!&rdquo 重耳一夥人先到了曹國,曹共公待他們挺不客氣,隻讓他們過一宵,可不給他們吃的。
于是,重耳離開曹國,到了宋國。
宋襄公因為大腿上受了傷,正在那兒害病,一聽見公子重耳來了,就派公孫固去迎接。
宋襄公送他們每人一套車馬,招待得特别周到。
公子重耳他們都非常感激。
過了些日子,宋襄公的病還不見好轉,狐偃私底下跟公孫固商量。
公孫固說:&ldquo公子要是願意在這兒,我們是萬分歡迎的。
若是指望我們發兵護送公子回到晉國去,這時候敝國還沒有這份力量。
&rdquo狐偃說:&ldquo您的話是實話,我們全明白。
&rdquo 第二天他們離開了宋國,一路走去,到了鄭國。
鄭文公認為重耳在外邊流浪了這麼些年還不能回國,一定是個沒出息的人,因此理也不去理他。
他們又惱又恨,可是不能發作出來,隻好忍氣吞聲地往前走。
沒有幾天的工夫,他們到了楚國。
楚成王可不同了。
他把重耳當作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去招待他。
楚成王對他越來越好,重耳對楚成王就越來越恭敬,兩個人就這麼做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打哈哈,問他:&ldquo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将來怎麼報答我呢?&rdquo重耳說:&ldquo金銀财寶貴國多着呢,我真想不出來怎麼來報答大王的恩典。
&rdquo楚成王笑着說:&ldquo不過多少總得報答一點兒呀!&rdquo重耳說:&ldquo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去,我願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老百姓都能過着太平的日子。
可是萬一發生戰争,那我怎麼敢跟大王對敵呢?那時候,我隻能退避三舍(三十裡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九十裡的意思),算是報答您的大恩。
&rdquo 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穩定了君位以後,想起逃難時在衛國和曹國沒少受氣,就發兵滅了這兩個國家。
這個時候,楚國又出兵去攻打宋國,宋成公趕忙派人到晉國來求救兵。
楚成王聽說晉國一口氣打下了衛國和曹國,就打發人叫成得臣回去,還告訴他說:&ldquo重耳在外頭跑了一十九年,現在已經六十多了。
他是吃過苦、挺有經驗的人。
咱們跟他打仗,未必能占上風,你還是趁早回來吧!&rdquo 成得臣不願意退兵。
他派人去對楚成王說:&ldquo請再等幾天,等我打了勝仗回來。
萬一打敗了,我情願受軍法處置。
&rdquo楚成王一瞧成得臣不回來,心裡挺不痛快,就問已經退職的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國的官銜,相當于中原的相國)。
子文說:&ldquo現在晉國挺強,重耳幫助宋國是打算做霸主。
我想還是讓子玉(成得臣字子玉)留點兒神,千萬别跟他撕破了臉。
&rdquo楚成王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經不住好幾次通知,隻好軟下來。
他派人去對晉文公說:&ldquo楚國對于曹國和衛國,正像晉國對于宋國一個樣兒。
您要是恢複曹國和衛國,我就不打宋國,咱們彼此和好,省得叫老百姓吃苦。
&rdquo晉文公還沒說什麼呢,狐偃開口就罵:&ldquo成得臣這小子好不講理!他放了一個還沒打敗的宋國,倒叫我們恢複兩個已經滅了的國家。
哪兒有這麼便宜的買賣?&rdquo晉文公就把成得臣派來的使臣扣起來,把他手下的人放回去。
晉文公又耍了一些手腕,一方面打發使臣去聯結秦國和齊國,請他們一塊兒來幫助中原的諸侯,抵禦楚國這個&ldquo蠻族”一方面通知衛成公和曹共公,叫他們先去跟楚國絕交,将來一定恢複他們的君位。
他們當然是怎麼說就怎麼依的,就寫信給成得臣。
成得臣正替這兩國說情,他們倒來跟他絕交。
他這一氣,差點兒氣昏過去。
雙腳亂跺地嚷着說:&ldquo這兩封信明擺着是那個餓不死的老賊逼他們寫的。
算了!不打宋國了!去找重耳這老賊去!打退了晉國再說。
&rdquo他就帶着兵馬,一直趕到晉國人駐紮的地方。
中軍大将先轸(zhěn)一瞧楚國人過來,就打算立刻開戰。
狐偃說:&ldquo當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說過,要是兩國打仗,晉國情願退避三舍。
這可不能失信。
&rdquo将士們都反對,說:&ldquo這怎麼行?晉國的國君還能在楚國的臣下面前退避嗎?&rdquo狐偃說:&ldquo咱們不能忘了當初楚王對咱們的好意。
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哪兒是向成得臣退避呢?再說,要是咱們退兵,他們也退兵,兩國就容易講和了。
那不是挺好嗎?要是咱們退兵,他們還追上來,那就是他們的不是了。
咱們有理,他們沒理,咱們的将士個個理直氣壯,他們的将士還是自高自大,兩國打起來,對咱們就有利。
&rdquo大家才沒有話說了。
晉文公吩咐軍隊向後撤退。
晉兵連退三舍,一直退了九十裡,到了城濮(pú),才停了下來。
這時候,秦國、齊國、宋國的兵馬也先後到了。
楚國人一瞧晉國人往後退,大家夥兒甭提多痛快了。
大将鬥勃對成得臣說:&ldquo晉國的國君直躲着楚國的大臣,咱們已經有了面子了。
大王早就叫咱們回去,咱們也不能太固執。
我瞧咱們既然有了面子,就下台階吧。
&rdquo成得臣說:&ldquo現在回去已經晚了,倒不如打個勝仗,還可以将功折罪。
咱們追上去吧!&rdquo楚國人就追到了城濮。
晉文公向來知道成得臣的厲害。
将士們也都知道楚國從來沒打過一回敗仗。
再說晉國的兵馬退了九十裡了,楚國人一步死盯一步,大家夥兒心裡多少有點兒害怕。
晉文公尤其不放心,萬一打個敗仗,别說不能做霸主,從這兒往後,中原諸侯隻好聽楚國的了。
從前齊桓公(桓huán)和管仲還不敢輕易跟他們開戰呢!他越想越擔心,越擔心越心虛。
第二天,晉文公對狐偃說:&ldquo我可有點兒害怕。
昨兒晚上我做了個夢:我好像還在楚國,跟楚王摔跤。
我摔不過他,摔了一個大仰殼兒。
他趴在我身上,直打我腦袋,還吸我的腦漿。
到這時候我腦袋還有點兒疼呢!&rdquo狐偃可真會說話,他直給晉文公打氣,說:&ldquo大喜,大喜!咱們準打勝仗!&rdquo晉文公說:&ldquo這話怎麼講?&rdquo狐偃說:&ldquo主公仰面朝天,分明是得到了老天爺的幫助;楚王向您一趴,還不是向您請罪嗎?&rdquo晉文公聽他這麼一說,腦袋也不疼了,也覺得自己有了膽量,就鼓動将士們準備跟楚國人對打。
兩邊一開戰,先轸故意打了個敗仗。
成得臣驕傲自大,一向不把晉國人擱在眼裡,一看他們逃跑,就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
先轸就這麼把楚國人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斷他們的後路,殺得他們七零八落,有腿的快快地跑了。
晉文公連忙叫先轸囑咐将士兒郎們,隻要把楚國人趕跑就是了,不許追着殺,省得辜負了楚王先前的情義,留個後路,日後還可跟楚國和好。
楚國的将軍成得臣、鬥勃、鬥宜申、鬥越椒帶着那些敗兵,沿着睢水(睢suī)急急忙忙地跑了。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楚國和晉國在城濮交戰,這是春秋曆史上一場重要的争霸戰役。
在此之前,楚成王實行了許多仁政,又和中原諸侯國結好,國家日益強大。
楚成王向北滅掉了十餘個國家,先後與齊桓公、宋襄公争霸,齊桓公率領八國盟軍都未能阻止楚成王踏足中原的步伐。
此時,晉文公即位,晉國在其治理下也有稱霸之勢,兩個強國必有一戰。
最終由于楚國戰線過長,主帥成得臣冒進等因素,楚國在這場戰役中敗給了晉國,這直接阻擋了楚國向中原繼續擴張的腳步,也決定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成得臣一直退到楚國的連谷城,打發兒子成大心帶着剩下的軍隊去見楚成王。
楚成王氣沖沖地數落着說:&ldquo我直告訴你們别跟晉國人開戰,你們偏不聽我的話!你父親自己說過願受軍法處置,還有什麼可說?&rdquo成大心說:&ldquo我父親早知道有罪,當時就要自殺。
我跟他說,見了大王,讓大王處置吧!&rdquo楚王說:&ldquo打了敗仗的将軍,不能活着回來,這是楚國的規矩,用不着廢話。
&rdquo成大心隻好哭着回到連谷城去了。
有一位大臣知道了這件事,趕緊去見楚成王,對他說:&ldquo子玉是個猛将,就是沒有計謀,本來就不該叫他獨個兒帶兵,
宋襄公一瞧跟着楚成王的全是文臣,沒有一個武将,就教訓公子目夷,說:&ldquo你瞧瞧!下回可别再拿小人的心思去瞎猜君子的好心眼兒了。
&rdquo 七國的諸侯準時開會。
宋襄公做了臨時主席,拱了拱手,緻開會辭,說:&ldquo今天諸君到敝國來開會,我們非常榮幸。
我們想延續齊桓公的辦法,大家共同扶助王室,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
大家夥兒訂立盟約,不準互相攻打,天下才可太平。
不知道諸位意下如何?&rdquo楚成王站起來,說:&ldquo很好,很好。
可不知道誰是盟主?&rdquo宋襄公心裡一急,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心裡想說:&ldquo盟主就是我呀!不是我請你們來推舉的嗎?&rdquo可是這話沒法兒說出口。
他想起宋國是公爵(第一等諸侯),再說自己有平定齊國内亂的功勞,就說:&ldquo這個用不着說,不是看爵位的高低,就看功勞的大小。
&rdquo楚成王說:&ldquo宋是公爵,第一等諸侯,可是我已經做了多少年的王了。
王總比公高一等吧!&rdquo他就跑過去,一屁股坐在第一個座位上,氣得宋襄公暴跳起來。
公子目夷拉了一下他的袖子,叫他沉住氣。
他可沉不住了,他費了多麼大的勁兒,霸主已經快弄到手了,怎麼能讓給别人呢?他挺起胸脯,說:&ldquo我是正式的公爵,你是自稱為王,這頭銜是假的。
&rdquo楚成王變了臉,說:&ldquo既然知道我這楚王是假的,你請我這假王來幹什麼!&rdquo楚國的大夫成得臣大聲地說:&ldquo今天開會,您問問衆位諸侯,是為着楚國來的呀,還是為着宋國來的?&rdquo陳國和蔡國的國君向來害怕楚王,一齊說:&ldquo楚國!楚國!&rdquo楚王聽了,哈哈大笑,指着宋襄公,說:&ldquo聽見了沒有?你還有什麼話可說?&rdquo宋襄公當衆受了欺負,氣呼呼地還想争論,就瞧見成得臣和楚國大将鬥勃脫了外衣,裡頭全是亮堂堂的铠甲。
他們從腰裡拔出兩面小紅旗,向台底下一搖晃,就瞧見一批楚國的&ldquo文官&rdquo,立刻剝去外衣,一個個全變成了武士,撲上台來。
台上的諸侯吓得直打哆嗦,好像耗子見了貓似的。
楚國人一窩蜂似的把這位&ldquo霸主&rdquo宋襄公拖了去,公子目夷趁着這個亂勁兒,一溜煙兒跑了。
周朝的爵位 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把天下分封給王族、功臣,前後建立了一百多個諸侯國。
這些諸侯被周天子按照功勞大小、血緣親疏依次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公爵最高,男爵最低。
如果低等爵位的國君沒有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高等爵位的國君是有權力代替周天子去征伐他的。
被封為&ldquo公爵&rdquo的國家很少,但是諸侯們在自己的國家裡或是死去後都可以被稱為&ldquo公&rdquo,這時&ldquo公&rdquo是尊稱而不是爵位。
按照規矩,隻有周天子可以被稱為&ldquo王&rdquo,但春秋時期王室勢力衰弱,地處邊緣,一向被中原文化排斥但實力強大的楚國就覺得自己是老大,于是開始自立為&ldquo王&rdquo,但事實上楚國的爵位是子爵,其王位是不被周天子認可的。
公子目夷回到都城睢陽,和大司馬公孫固商量怎麼去抵禦楚國人。
公孫固說:&ldquo請公子先即位,才能号令全國,安定人心。
&rdquo大臣們向來佩服公子目夷,就立他為國君。
公子目夷也不推辭。
他們兩個人計劃停當,趕緊派兵把守睢陽城(睢suī)。
沒待多大一會兒,楚國的大軍到了城下。
大将鬥勃大聲對宋國人說:&ldquo你們的國君在我們手裡呢!殺他、放他全瞧我們的了。
趕快投降,還能保住他的命!&rdquo公孫固站在城樓上,說:&ldquo我們已經有了新君了,那位舊君就送給你們吧!要我們投降,你可别想了!&rdquo楚成王就下令攻城。
可是城上的箭和石頭就像暴雨夾着雹子似的打下來,打傷了不少楚國的士兵。
楚國人一連打了三天,睢陽城還是打不下來。
楚成王沒有主意了。
他說:&ldquo宋國人不要舊君,把他殺了吧!&rdquo成得臣說:&ldquo大王曾經說過宋公不該殺害鄫子,要是大王殺了他,不是跟他學嗎?再說,宋國已經有了新君,那麼殺一個宋公,就像殺一個普通的俘虜一樣。
還是放了他吧。
&rdquo楚成王說:&ldquo打不下他們的城,還放了他們的國君,這太不像話了。
&rdquo成得臣覺得随随便便地把宋公放了也不好,就說:&ldquo辦法倒有一個。
這回開會,齊國和魯國沒來。
齊國跟咱們多少有點兒來往,齊侯也挺尊敬咱們。
隻有魯國向來瞧不起咱們。
咱們不妨用軟中帶硬的手腕,請魯侯來開會。
比如說咱們從宋國那兒得來的東西,送一部分給他,請他來處治宋公。
國書上還得寫些咱們尊重魯侯的話。
他一定會替宋公求情。
咱們做個人情,就把魯國拉過來了。
這麼着,中原的大國都歸附了楚國,大王就是霸主了。
&rdquo楚成王連連點頭,就這麼辦了。
魯僖公果然趕來了,先和中原的諸侯見了面,和大家談了一會兒。
鄭文公曾經受過天王的囑咐去歸附楚國,就提議請楚成王做盟主。
别的諸侯心裡不樂意,嘴裡可說不出來。
魯僖公開口說:&ldquo做盟主必須注重道義,才能夠叫人佩服。
現在楚國憑着武力,拿住了宋公,誰能服呢?要是他們立刻放了宋公,大家訂立盟約,我也就沒有話說了。
&rdquo大家夥兒全贊成魯僖公的主張,向楚成王替宋襄公求情。
楚成王就&ldquo順水推舟&rdquo地讓宋襄公去跟諸侯們相見。
宋襄公受了一肚子的委屈,眼淚往肚子裡咽,臉上還得裝着樂,謝過他們,跟他們訂了盟約。
楚成王和諸侯們才各自散了。
宋襄公放了出來,命是保住了。
可是他聽說公子目夷已經做了國君,就覺得不好再回睢陽去,還不如跑到别國去呢。
他哪兒知道公子目夷是為了救他的命才那麼辦的。
宋襄公正在納悶兒,公子目夷已經派人來接他了。
他又是歡喜,又是害臊,好像敗子回家似的回到睢陽,重新做了國君。
衣裳之會 出自《谷梁傳·莊公二十七年》:&ldquo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rdquo 春秋時期諸侯們經常舉行盟會,盟會是大家為了某一件大事,約定好時間和地點相聚在一起,約法三章并告知神明的重大儀式。
在盟會上如果諸侯們約定好不帶武器,不帶兵馬,那就叫作&ldquo衣裳之會&rdquo。
這種盟會一般都是以和好為目的的友好集會,毫不武裝可以展現雙方的友好态度和重歸于好的誠意。
如果諸侯們帶着兵馬武器來參加會議,那就叫作&ldquo兵車之會&rdquo。
宋襄之仁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要帶着公子目夷和大司馬公孫固去征伐鄭國。
滿朝文武全不同意。
宋襄公生了氣,說:&ldquo大司馬也不去?好,那我就一個人去吧!&rdquo他們隻得依了他。
鄭文公急忙打發使臣向楚國求救。
楚成王派成得臣和鬥勃帶領着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急得宋襄公連忙趕回來。
大軍到了泓水(泓hóng),楚國人已經在對岸了。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ldquo楚國的兵馬到了這兒,是因為咱們去打鄭國。
現在咱們回來了,還可以跟楚國講和,何必跟他們鬧翻臉呢?再說,咱們的兵力也比不上楚國,怎麼能跟他們打呀!&rdquo宋襄公說:&ldquo怕他什麼,楚國兵力有餘,仁義不足,咱們兵力不足,仁義可是有餘呀!兵力怎麼能抵得住仁義呢!&rdquo他一心要做霸主,上回被楚國人開了個玩笑,受了一肚子的氣。
宋國的兵力既然不是楚國的對手,他就想出一個打勝仗的法子來,那就是用&ldquo仁義&rdquo去打倒&ldquo武力&rdquo。
可是&ldquo仁義&rdquo是個摸不着邊的玩意兒,總得做出點兒東西來,人家才能夠瞧得見。
宋襄公可有這種聰明勁兒。
他用一個極簡單的法子把那摸不着邊的想頭做成了一個符号。
他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繡着&ldquo仁義&rdquo兩個大字。
在宋襄公心裡,好像有了法寶就能降妖。
萬沒想到那批妖魔鬼怪不但沒給吓跑,反倒從泓水那邊渡到這邊來了。
公子目夷瞧着楚國人忙着過河,就對宋襄公說:&ldquo楚國人白天渡河,明擺着料到咱們不敢去打他們,咱們趁着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夠打個勝仗。
&rdquo宋襄公一想,這是一種考驗,考驗他能不能堅持信念。
他早明白武力是武力,仁義是仁義。
既然要用仁義去打敗武力,就不該取巧。
要是他取了巧,他的信念可就破了,仁義的法寶也不靈了。
他指着大旗上的&ldquo仁義&rdquo兩個大字,說:&ldquo哪兒有這理呀?敵人正在過河的時候就打過去,還算得上講仁義的軍隊嗎?&rdquo公子目夷對那個符号可不感興趣,一瞧楚國人過來,亂哄哄地正排着隊伍,心裡急得什麼似的,又對宋襄公說:&ldquo這會兒可别再待着了,趁他們還沒排好隊伍,咱們趕緊打過去,還能夠抵擋一陣。
&rdquo宋襄公罵他,說:&ldquo呸!你這個不懂道義的家夥!别人家隊伍還沒排好,怎麼可以打呢!&rdquo 春秋時期的戰争規矩 春秋時期有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平民是不可以上戰場的,打仗的都是貴族,最低等的貴族子弟在軍隊裡負責做飯,被稱為&ldquo士&rdquo,所以有&ldquo士兵&rdquo之稱。
由于參戰的都是貴族,所以春秋時的戰場上很講究禮儀、規矩。
發起戰争要師出有名,要用比較謙恭的措辭寫一封戰書,派使者送給對方,對方再派使者去說一聲&ldquo知道了&rdquo,雙方就可以約好時間、地點、人數開戰了。
打仗的時候要等雙方都準備好、列好隊伍才能擊鼓開戰,即使有一方沒有吃飯,另一方也要原地等待。
對戰時要嚴格地按照一對一來打,要是對手受傷了,就原地觀戰等對手回營包紮好再交戰。
打敗了逃跑的時候,跑出五十步後,對手就不會再追擊,所以為什麼會有&ldquo五十步笑百步&rdquo的典故呢?因為隻需要跑出五十步就安全了,沒有必要跑出一百步。
在當時,隻有守規矩的戰争才是合乎&ldquo禮&rdquo和&ldquo義&rdquo的。
楚國的兵馬排好了隊伍,就像大水沖塌了堤壩似的湧過來。
宋國講&ldquo仁義&rdquo的軍隊哪兒頂得住哇!公子目夷、公子固、公子蕩拼命保住宋襄公,可是宋襄公的大腿上早已中了一箭,身子也有幾處受了傷。
那面&ldquo仁義&rdquo大旗委委屈屈地給人家奪了去。
公子蕩不顧死活,擋住了楚國人。
公子目夷保護着宋襄公趕着車逃跑。
公子目夷瞧着愁眉苦臉的宋襄公,又是恨他,又是疼他,問他說:&ldquo您說的講道義的打仗就是這個樣兒的嗎?&rdquo宋襄公一邊理着花白的頭發,一邊揉着受了傷的大腿,說:&ldquo依我說,講道義的打仗就是以德服人。
比如說,看見已經受了傷的人,可别再去害他;看見頭發花白了的人,可别拿他當俘虜。
&rdquo公子目夷說:&ldquo如果怕打傷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花白的就不抓他,那還不如讓他抓去呢!&rdquo 宋襄公逃回睢陽,受了很重的傷,不能再起來了。
他囑咐太子說:&ldquo楚國是咱們的仇人,千萬别跟他們往來。
晉國的公子重耳挺有本領,要是他能夠回國的話,将來一定是個霸主。
你要好好地跟他打交道,準沒錯兒。
&rdquo 宋襄之仁 宋襄之仁是曆史上有名的一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ldquo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lsquo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rsquo公曰:&lsquo不可。
&rsquo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lsquo未可。
&rsquo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rdquo 在古時候,人們是很看重&ldquo禮&rdquo&ldquo義&rdquo的,就連打仗也有許多的講究。
宋襄公嚴格遵守戰争的規矩,對方沒有列好隊伍之前絕不開戰。
在當時看來,這是十分符合&ldquo仁義&rdquo觀的做法。
但是現在,宋襄之仁常用來指對敵人毫無限度地講究仁慈是十分可笑的。
秦晉之好 秦穆公幫助晉國立公子夷吾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自己沒得到一點兒好處,反倒受了他的氣。
後來夷吾把公子圉(yǔ)送到秦國做抵押。
秦穆公總算優待公子圉,還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他。
公元前638年,公子圉聽說他父親死了,怕君位傳給别人,就偷偷地跑回去了。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做了國君,也不跟秦國來往。
秦穆公後悔當初錯了主意,立了夷吾。
現在夷吾死了,公子圉又是一個夷吾。
因此,他決定要立公子重耳做國君,就把他從楚國接了來。
秦穆公和穆姬都尊敬公子重耳,想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
秦穆公叫公子絷(zhí)去做媒。
趙衰(cuī)、狐偃(yǎn)他們巴不得能夠跟秦國交好,都勸公子重耳答應這門親事。
這麼着,重耳又做了新郎。
大家正在那兒吃喜酒的時候,狐毛、狐偃哭着來見重耳,要他去給他們報仇。
原來公子圉即位以後,就下了一道命令,說:&ldquo凡是跟随重耳的人必須在三個月之内回來,改過自新。
過了期限,全有死罪,父兄不叫他們回來的也有死罪。
&rdquo狐毛、狐偃的父親狐突因為不肯叫他們回去,給他殺了。
重耳把這件事告訴了秦穆公,秦穆公決定發兵替女婿打進晉國去。
可巧晉國的大夫栾枝(栾luán)打發他兒子栾盾到了秦國。
栾盾對公子重耳說:&ldquo公子圉殺害忠良,虐待人民。
朝廷上的大臣都打算起事,隻等公子一到,就做内應。
&rdquo秦穆公發了大軍,叫丕豹(丕pī)做先鋒,親自護送公子重耳回晉國去。
公元前636年,他們到了黃河,打算坐船過河。
秦穆公分了一半兵馬護送公子重耳過河,自己留了一半在黃河西岸作為接應。
他對公子重耳說:&ldquo公子回到晉國,可别忘了我們夫婦倆啊!&rdquo說着流下眼淚來。
重耳對他更是依依不舍。
上船的時候,那個管行李的壺叔,挺小心地把一切東西全弄到船上。
他還忘不了以前餓肚子、煮野菜的情形,吃剩的涼飯、鹹菜,穿過的舊衣裳、破鞋什麼的,全舍不得扔下。
重耳一瞧,哈哈大笑,對他說:&ldquo現在我去做國君,要什麼有什麼,這些破破爛爛的還要它幹嗎?&rdquo狐偃一瞧,拿着秦穆公送給他的一塊白玉,跪在重耳面前,說:&ldquo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
内有大臣,外有秦國,我挺放心。
我想留在這兒,做您的外臣。
奉上這塊白玉,聊表我一點兒心意。
&rdquo公子重耳愣了一愣,說:&ldquo我全靠你幫助,才有今日,你怎麼說不去了呢?&rdquo狐偃說:&ldquo從前公子在患難中,我多少也許有點兒用處。
現在您回去做國君,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喚。
我們就好比舊衣、破鞋,還帶去做什麼呢?&rdquo重耳畢竟是重耳,聽了這話,臉紅了,馬上說:&ldquo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負義的人。
&rdquo說完了,吩咐壺叔再把破爛東西弄上船來。
寒食節 公子重耳逃難的時候,有五個人一直跟随着他,其中有個人叫作介子推。
介子推對重耳十分忠誠,曾經在最饑餓的時候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
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晉文公以後,封賞了當初跟随他的功臣。
介子推覺得晉文公做君主本來就是天命所歸,自己沒有什麼功勞,就帶着母親到綿山隐居去了。
晉文公想起介子推&ldquo割股啖君&rdquo的恩情,想要給他封賞。
可是綿山太大了,晉文公找不到介子推,這時有人獻計說:&ldquo不如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吧。
&rdquo晉文公聽信了這個辦法,把綿山給燒了,可介子推到了也沒有出來。
據說,介子推甯願抱着樹被燒死,也不願無功受祿,接受封賞。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忠君高潔的介子推,在他死去的那個月不吃火燒的飯食,在門上插柳條,燒紙錢祭祀。
漸漸地,一個月縮減為一天,&ldquo寒食節&rdquo就這樣被固定在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也是清明節的前兩天。
他們過了黃河,接連打下了幾座城。
晉國的勃鞮(dī)保護着公子圉逃到别的國去了。
晉國的大臣們迎接了公子重耳,立他為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四十三歲逃往狄國,五十五歲到了齊國,六十一歲到了秦國,即位的時候已經六十二歲了。
重耳做了國君,唯恐公子圉來奪君位,就打發人把他暗殺了。
呂省、郤芮(xìruì)原來是公子圉的心腹,一聽說公子圉被刺,心裡非常害怕。
他們想起勃鞮曾經五次三番地去刺殺重耳,重耳當然不會放過他。
他們就打發人把他召回來。
三個人集合了自己的士兵,打算火燒公宮,活捉重耳。
到了約好的那天,呂省他們把公宮團團圍住,然後放起火來。
宮裡的人從夢中驚醒,慌裡慌張,一齊亂起來了。
火光中有不少士兵,拿着兵器,守住所有的出入口,嘴裡嚷着:&ldquo别放走重耳!&rdquo勃鞮急急忙忙地跑來對呂省、郤芮說:&ldquo狐偃、趙衰、魏犨(chóu)他們帶着士兵救火來了。
再下去,咱們也跑不了啦。
宮裡燒到這份兒,重耳還活得了嗎?&rdquo他們立刻帶着人馬逃往城外,再作商量。
勃鞮出主意說:&ldquo近來咱們的國君全是秦國立的,你們二位也認識秦伯。
咱們不如到秦國去,告訴他們說宮中失火,重耳燒死了,請秦伯另外立個國君。
你們瞧好不好?&rdquo他們也沒有别的法子,隻好這麼辦。
秦穆公立刻派公孫枝和丕豹迎接呂省和郤芮過去。
勃鞮、呂省和郤芮一同拜見了秦穆公,請他立個國君。
秦穆公滿口答應,還說:&ldquo新君已經在這兒了。
&rdquo三個人一齊說:&ldquo這可好極了,請讓我們拜見新君!&rdquo秦穆公回頭說:&ldquo新君請出來吧!&rdquo接着就出來了一位國君,不慌不忙地邁着四方步,捋着胡子。
呂省、郤芮擡頭一瞧,吓得渾身直打哆嗦。
這位新君不是别人,正是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罵着說:&ldquo我哪點得罪了你們?你們竟這麼翻來覆去地跟我過不去!要是沒有勃鞮,我早給你們燒死了!&rdquo呂省、郤芮這時候才明白上了勃鞮的當,隻好伸長脖子,讓武士們砍去他們的腦袋瓜。
晉文公靠着秦穆公的幫助,穩定了君位,他從秦國接來了懷嬴,從齊國接來了齊姜,然後大賞功臣,尤其是當初跟他一塊兒逃過難的那一批人。
他叫每個人說出自己的功勞,然後論功行賞。
正在這時,天王家裡又出了事。
周襄王的兄弟勾結狄族來奪王位,把周襄王逼得退到了鄭國。
周襄王到了鄭國的氾城(氾fán),寫了一個通告,派人送到齊、宋、陳、鄭、衛等國,報告事情的經過,各國全派人去慰問天王,或者送點兒吃的東西,可是沒有人發兵護送他打回洛陽去。
有人對天王說:&ldquo現在諸侯中間隻有秦伯和晉侯想做霸主。
秦國有蹇叔(蹇jiǎn)、百裡奚(xī)、公子絷一班大臣,晉國有趙衰、狐偃、胥臣(胥xū)一班大臣。
隻有他們能會合諸侯,扶助天王。
别人恐怕全不中用。
&rdquo天王就打發兩個使者,一個去見秦穆公,一個去見晉文公。
晉文公一聽見天王逃難的消息,就打算帶領大隊兵馬到洛陽去。
他的兵馬剛要動身的時候,聽說秦國的兵馬已經到了黃河邊了。
晉文公立刻派人去見秦穆公,說:&ldquo敝國已經發兵去護送天王,您就不必勞駕了。
&rdquo秦穆公說:&ldquo好吧!我怕貴國一時不便發兵,隻好親自出來。
現在我就等着你們馬到成功的好消息。
&rdquo蹇叔、百裡奚說:&ldquo晉侯不叫咱們過去,明明是怕咱們分了他的功勞哇!咱們不如一塊兒去!&rdquo秦穆公說:&ldquo我不是不知道。
不過重耳做了國君,還沒立過大功。
這回護送天王的大功,就讓給他吧!&rdquo他打發公子絷到氾城去慰問慰問天王,自己帶着大軍回去了。
公元前635年,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狄人,殺了一幫亂臣賊子,護送天王回到京城。
朝廷上的大臣們把晉文公當作第二個齊桓公。
周襄王大擺酒席,慰勞晉文公,還說:&ldquo我把鄰近京城的四個城封給你吧。
&rdquo晉文公趕快磕頭謝恩。
這樣,在秦穆公的謙讓下,晉文公不僅立了大功,還得到了洛陽附近的土地。
秦晉之好 出自《世說新語》:&ldquo妻父有冰清之資,婿有璧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
&rdquo 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相鄰,兩個國家都屬于強國,有一些矛盾沖突,但也會通過聯姻來組成利益聯盟。
最初的秦晉聯姻始于秦穆公時期,秦穆公為了擴大在中原的影響力,向當時強大的晉國求娶,晉獻公就把女兒穆姬嫁了過去,穆姬的陪嫁隊伍裡還有大名鼎鼎的百裡奚呢。
随後,秦穆公多次參與晉國的君位之争,幫助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為晉文公,還把女兒懷赢嫁給了晉文公。
秦晉兩國就這樣連續幾代有緊密的姻親關系,這在當時屬于政治聯姻。
後來,人們就習慣用&ldquo秦晉之好&rdquo來形容兩家成為姻親關系。
退避三舍 晉國的公子重耳在齊國避難的時候,宋襄公為了幫助齊國,吃了不少苦頭,可是齊孝公反倒歸附了楚國,這叫那一夥子跟着公子重耳待在齊國的晉國人看不過去了。
趙衰(cuī)這一夥子人商量着說:&ldquo咱們到這兒來,原來指望齊國能幫助咱們回到晉國去。
沒想到齊侯一死,新君反倒以怨報德,哪兒還有一點兒霸主的味兒?咱們不如到别國去吧!&rdquo 重耳一夥人先到了曹國,曹共公待他們挺不客氣,隻讓他們過一宵,可不給他們吃的。
于是,重耳離開曹國,到了宋國。
宋襄公因為大腿上受了傷,正在那兒害病,一聽見公子重耳來了,就派公孫固去迎接。
宋襄公送他們每人一套車馬,招待得特别周到。
公子重耳他們都非常感激。
過了些日子,宋襄公的病還不見好轉,狐偃私底下跟公孫固商量。
公孫固說:&ldquo公子要是願意在這兒,我們是萬分歡迎的。
若是指望我們發兵護送公子回到晉國去,這時候敝國還沒有這份力量。
&rdquo狐偃說:&ldquo您的話是實話,我們全明白。
&rdquo 第二天他們離開了宋國,一路走去,到了鄭國。
鄭文公認為重耳在外邊流浪了這麼些年還不能回國,一定是個沒出息的人,因此理也不去理他。
他們又惱又恨,可是不能發作出來,隻好忍氣吞聲地往前走。
沒有幾天的工夫,他們到了楚國。
楚成王可不同了。
他把重耳當作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去招待他。
楚成王對他越來越好,重耳對楚成王就越來越恭敬,兩個人就這麼做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打哈哈,問他:&ldquo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将來怎麼報答我呢?&rdquo重耳說:&ldquo金銀财寶貴國多着呢,我真想不出來怎麼來報答大王的恩典。
&rdquo楚成王笑着說:&ldquo不過多少總得報答一點兒呀!&rdquo重耳說:&ldquo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去,我願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老百姓都能過着太平的日子。
可是萬一發生戰争,那我怎麼敢跟大王對敵呢?那時候,我隻能退避三舍(三十裡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九十裡的意思),算是報答您的大恩。
&rdquo 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穩定了君位以後,想起逃難時在衛國和曹國沒少受氣,就發兵滅了這兩個國家。
這個時候,楚國又出兵去攻打宋國,宋成公趕忙派人到晉國來求救兵。
楚成王聽說晉國一口氣打下了衛國和曹國,就打發人叫成得臣回去,還告訴他說:&ldquo重耳在外頭跑了一十九年,現在已經六十多了。
他是吃過苦、挺有經驗的人。
咱們跟他打仗,未必能占上風,你還是趁早回來吧!&rdquo 成得臣不願意退兵。
他派人去對楚成王說:&ldquo請再等幾天,等我打了勝仗回來。
萬一打敗了,我情願受軍法處置。
&rdquo楚成王一瞧成得臣不回來,心裡挺不痛快,就問已經退職的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國的官銜,相當于中原的相國)。
子文說:&ldquo現在晉國挺強,重耳幫助宋國是打算做霸主。
我想還是讓子玉(成得臣字子玉)留點兒神,千萬别跟他撕破了臉。
&rdquo楚成王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經不住好幾次通知,隻好軟下來。
他派人去對晉文公說:&ldquo楚國對于曹國和衛國,正像晉國對于宋國一個樣兒。
您要是恢複曹國和衛國,我就不打宋國,咱們彼此和好,省得叫老百姓吃苦。
&rdquo晉文公還沒說什麼呢,狐偃開口就罵:&ldquo成得臣這小子好不講理!他放了一個還沒打敗的宋國,倒叫我們恢複兩個已經滅了的國家。
哪兒有這麼便宜的買賣?&rdquo晉文公就把成得臣派來的使臣扣起來,把他手下的人放回去。
晉文公又耍了一些手腕,一方面打發使臣去聯結秦國和齊國,請他們一塊兒來幫助中原的諸侯,抵禦楚國這個&ldquo蠻族”一方面通知衛成公和曹共公,叫他們先去跟楚國絕交,将來一定恢複他們的君位。
他們當然是怎麼說就怎麼依的,就寫信給成得臣。
成得臣正替這兩國說情,他們倒來跟他絕交。
他這一氣,差點兒氣昏過去。
雙腳亂跺地嚷着說:&ldquo這兩封信明擺着是那個餓不死的老賊逼他們寫的。
算了!不打宋國了!去找重耳這老賊去!打退了晉國再說。
&rdquo他就帶着兵馬,一直趕到晉國人駐紮的地方。
中軍大将先轸(zhěn)一瞧楚國人過來,就打算立刻開戰。
狐偃說:&ldquo當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說過,要是兩國打仗,晉國情願退避三舍。
這可不能失信。
&rdquo将士們都反對,說:&ldquo這怎麼行?晉國的國君還能在楚國的臣下面前退避嗎?&rdquo狐偃說:&ldquo咱們不能忘了當初楚王對咱們的好意。
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哪兒是向成得臣退避呢?再說,要是咱們退兵,他們也退兵,兩國就容易講和了。
那不是挺好嗎?要是咱們退兵,他們還追上來,那就是他們的不是了。
咱們有理,他們沒理,咱們的将士個個理直氣壯,他們的将士還是自高自大,兩國打起來,對咱們就有利。
&rdquo大家才沒有話說了。
晉文公吩咐軍隊向後撤退。
晉兵連退三舍,一直退了九十裡,到了城濮(pú),才停了下來。
這時候,秦國、齊國、宋國的兵馬也先後到了。
楚國人一瞧晉國人往後退,大家夥兒甭提多痛快了。
大将鬥勃對成得臣說:&ldquo晉國的國君直躲着楚國的大臣,咱們已經有了面子了。
大王早就叫咱們回去,咱們也不能太固執。
我瞧咱們既然有了面子,就下台階吧。
&rdquo成得臣說:&ldquo現在回去已經晚了,倒不如打個勝仗,還可以将功折罪。
咱們追上去吧!&rdquo楚國人就追到了城濮。
晉文公向來知道成得臣的厲害。
将士們也都知道楚國從來沒打過一回敗仗。
再說晉國的兵馬退了九十裡了,楚國人一步死盯一步,大家夥兒心裡多少有點兒害怕。
晉文公尤其不放心,萬一打個敗仗,别說不能做霸主,從這兒往後,中原諸侯隻好聽楚國的了。
從前齊桓公(桓huán)和管仲還不敢輕易跟他們開戰呢!他越想越擔心,越擔心越心虛。
第二天,晉文公對狐偃說:&ldquo我可有點兒害怕。
昨兒晚上我做了個夢:我好像還在楚國,跟楚王摔跤。
我摔不過他,摔了一個大仰殼兒。
他趴在我身上,直打我腦袋,還吸我的腦漿。
到這時候我腦袋還有點兒疼呢!&rdquo狐偃可真會說話,他直給晉文公打氣,說:&ldquo大喜,大喜!咱們準打勝仗!&rdquo晉文公說:&ldquo這話怎麼講?&rdquo狐偃說:&ldquo主公仰面朝天,分明是得到了老天爺的幫助;楚王向您一趴,還不是向您請罪嗎?&rdquo晉文公聽他這麼一說,腦袋也不疼了,也覺得自己有了膽量,就鼓動将士們準備跟楚國人對打。
兩邊一開戰,先轸故意打了個敗仗。
成得臣驕傲自大,一向不把晉國人擱在眼裡,一看他們逃跑,就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
先轸就這麼把楚國人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斷他們的後路,殺得他們七零八落,有腿的快快地跑了。
晉文公連忙叫先轸囑咐将士兒郎們,隻要把楚國人趕跑就是了,不許追着殺,省得辜負了楚王先前的情義,留個後路,日後還可跟楚國和好。
楚國的将軍成得臣、鬥勃、鬥宜申、鬥越椒帶着那些敗兵,沿着睢水(睢suī)急急忙忙地跑了。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楚國和晉國在城濮交戰,這是春秋曆史上一場重要的争霸戰役。
在此之前,楚成王實行了許多仁政,又和中原諸侯國結好,國家日益強大。
楚成王向北滅掉了十餘個國家,先後與齊桓公、宋襄公争霸,齊桓公率領八國盟軍都未能阻止楚成王踏足中原的步伐。
此時,晉文公即位,晉國在其治理下也有稱霸之勢,兩個強國必有一戰。
最終由于楚國戰線過長,主帥成得臣冒進等因素,楚國在這場戰役中敗給了晉國,這直接阻擋了楚國向中原繼續擴張的腳步,也決定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成得臣一直退到楚國的連谷城,打發兒子成大心帶着剩下的軍隊去見楚成王。
楚成王氣沖沖地數落着說:&ldquo我直告訴你們别跟晉國人開戰,你們偏不聽我的話!你父親自己說過願受軍法處置,還有什麼可說?&rdquo成大心說:&ldquo我父親早知道有罪,當時就要自殺。
我跟他說,見了大王,讓大王處置吧!&rdquo楚王說:&ldquo打了敗仗的将軍,不能活着回來,這是楚國的規矩,用不着廢話。
&rdquo成大心隻好哭着回到連谷城去了。
有一位大臣知道了這件事,趕緊去見楚成王,對他說:&ldquo子玉是個猛将,就是沒有計謀,本來就不該叫他獨個兒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