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太子傳

關燈
帝後,他便被立為皇太子。

     起先,太祖喜歡《左氏春秋》,讓太子諷誦,此事傳為口實。

    做了太子以後,便努力樹立名譽,禮接文士,蓄養武人,他們都成了他的親近左右,他的美德傳遍朝廷及各部門。

     永明三年(485),在崇正殿裡講解《孝經》,少傅王儉拿些摘句讓太子仆周..撰寫義疏。

    永明五年冬,太子來到國學,親自策試學生,在座位上問少傅王儉說:“《曲禮》上說‘無不敬’。

    但細究起來,下級事奉上級,是應當按禮恭敬的,但上級對待下級,應該慈而不是敬。

    現在都說成是敬,不是太籠統了麼?”王儉說:“鄭玄說‘禮主于敬’,就應該是尊卑一樣都要用敬的。

    ”太子說:“如果這樣可以的話,那麼忠與惠也可以用一個概念,孝和慈也不必分開來說了。

    ”王儉說:“尊和卑是等級稱謂,不能一樣,一愛一和南齊書敬的名目,有時是并稱的。

    而忠和惠的區别,的确象您所說的那樣,至于孝和慈是一種互相關系,我這裡有根據。

    《禮》上說‘不勝喪比于不慈不孝’,這便是它的含義。

    ”太子說:“本着敬的原則來事奉君王,本着一愛一的原則來事奉父母,要二者兼行,隻能就一方對一方來說的。

    現在又說要用敬來對待下級,這不是又生出第三個意義了麼?”王儉說:“本着敬的原則事奉君主,是要求下級盡心竭力,而上級用敬待下,隻是要他不要輕慢而已。

    ”太子說:“同是一個‘敬’,文字上沒有不同,但實行上有深有淺,這便令人不解。

    ”王儉說:“這麼複雜的含義不可能都有專門的文字來表達,隻能大概地表達其中的深淺罷了。

    《傳》上說‘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書》上說‘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這都是經典上明白寫着的,可以互相參照。

    ”太子又去問金紫光祿大夫張緒,張緒說:“我認為恭敬是立身的根本,不論是尊是卑都應當遵守。

    ”太子說:“敬雖說是立身之本,但并不是對待下級的概念。

    《尚書》上說‘惠鮮鳏寡’,為什麼不說恭敬鳏寡呢?”張緒說:“現在是分别來說,才有恭和惠的不同,當初是統一表述,因而大家都是這麼講的。

    ”竟陵王蕭子良說:“所有禮無非都是強調敬而已,我覺得沒有什麼疑問。

    ”太子說:“我本來也不是說有疑問,我這樣做正是要使概念和實際相符合,分出輕重來。

    ”臨川王蕭映說:“先提出必敬,是要申明大的原則,尊卑是具體落實的問題,所以放在後面,所以也不必因為有總有略而受影響。

    ”太子又拿這個問題去問各位國學生,謝幾卿等十一人都作了筆答。

    太子問王儉說:“《周易·乾卦》本來是要推布天位的,而《說卦》卻說‘帝出乎《震》’。

    《震》本來并不是天,這意思豈能互相統貫?”王儉說:“《乾》主健,《震》主動,而運動是天的大德,所以說‘帝出《震》’”。

    太子說:“既然天以運動為德,那麼君主自然是體現天德而成其位的,《震》的象是雷,這難道是體現天德而出現的結果?”王儉說:“主持神器的人最好是長子,所以與《震》相呼應,萬物都是出于《震》,所以也是和帝有聯系的。

    ”王儉又來問太子說:“《孝經》有‘仲尼居,曾子侍’的說法。

    孝理這東西可謂博大一精一深,隻有大賢之人才能弄通其中的奧妙,為什麼孔子不對顔回傳授,而要寄托給曾參呢?”太子說:“曾參雖然德慚體二,但孝養侍奉父母能夠盡禮,所謂丢開東西要從近處着手,接引人物中間不能有阻隔,要弘宣規教,意義也是這樣。

    ”王儉說:“接引不能有阻隔,弘宣雖然也不難,但我們離開聖人的時代已是越來越遠,後人便把這事看得很輕。

    既有‘人能弘道’之說,我倒是擔心由于人們的輕視而把道廢棄了。

    ”太子說:“既然理是存在的,就不能因人廢言,何況讓中賢之才的人,來弘揚上聖的教義,豈會有壅塞之嫌?”臨川王蕭映又問太子說:“說孝是德的根本,我就有些弄不通,德存在普遍的善中,而孝是由于天一性一,是一種自然屬一性一,難道會是習慣的積累?”太子說:“正因為孝不是由于積習所至,才可以作為德的根本。

    ”蕭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