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太子傳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不經意中就可以合乎孝了,并不須要懂得德的原則,大孝能夠榮親,這便什麼德都有了,照這樣說來,孝怎麼能是德本呢?”太子說:“孝有深淺,德有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孝便成了本,你又何必發生疑問呢?”太子這麼大了還參加學習,也是以前不曾有過的。
第二年,皇上準備審理丹陽地區的囚徒以及南北二百裡以内的獄案,下诏說:“審理獄訟是很重要的工作,這是政化的首要問題。
太子已到而立之年又是皇帝的助手,應當随時詳細閱覽,這次審訊工作就交給他來親手決斷。
”于是太子便在玄圃園宣猷堂審理三署囚犯,各有不同程度的寬大處理。
皇上晚年喜歡遊宴,尚書省的一些工作也分送給太子處理。
太子和竟陵王蕭子良都好佛,設立了六疾館來收養窮苦人。
太子風韻甚和,隻是很喜歡奢侈華麗。
他宮裡的殿堂,雕飾得一精一巧绮麗,有過于皇帝的宮殿。
拓建玄圃園和台城北塹等,内中樓觀塔宇,奇石處處,妙極山水。
怕被皇上宮中望見,便在靠近門處栽列修竹,裡面設置高障,又造活動牆壁數百間,安裝上機巧,如果需要障蔽,轉眼間便遮擋起來,如果需要撤,随手就可以搬走。
善于制辦珍玩之物,用孔雀一毛一織為裘,光彩金翠,遠遠勝過雉頭裘。
借口晉明帝為太子時建造了西池,便請求世祖援引前例,為他開辟東田造小苑,皇上批準了。
永明時期,二宮兵力充實,太子便驅使宮中将吏輪番參加搞建築,于是宮城苑巷,規模盛大,京師傾城前來觀看。
皇上雖然一性一格嚴密,到處都安排了耳目,但太子的所作所為,沒人敢去報告。
後來皇上到豫章王家去,回來時路過太子東田,才看到這裡的建築連綿華遠,壯麗極目,于是皇上大怒,把監作主帥收留審查,太子這才害怕,把有關人員和東西都藏匿起來,從此不斷受到皇上的指責。
太子平時經常生病,但身一體又過壯,常在宮内傲慢遨遊。
他搞的儀仗隊,往往超越本分,皇上的宮禁雖然近在咫尺,但終于不知實情。
永明十年,豫章王蕭嶷去世,太子看到皇上的兄弟們都到了,便造碑文奏上,但沒來得及镌刻樹南齊書立。
永明十一年(493)春正月,太子生疾,皇上來看,很是擔憂。
病重了,上表給皇上說:“兒臣雖位居太子,卻在對待君親民三個方面做的都不夠,沒有能夠光揚大道樹立風範,因此日夜不安,如同臨淵。
不幸我的養生出了問題,染上了疾病,現在已經卧一床一不起,隻能等待死亡了,不能夠繼承父王的事業,也不能盡孝道,我留戀您啊我的父王,心中感傷以至于哽咽。
不過我想生與死都是有定分的,從道理上說不足悲痛,不要為兒臣傷悼,保衛聖體,江山永固,兒臣雖在九泉,也沒什麼遺憾了。
”當時三十六歲。
太子年齡剛過而立,又長期身居儲官,得以參與朝政,朝廷内外各部門,都認為他即将做皇帝,他的死,令朝野驚惋。
皇上來到東宮,臨哭盡哀,下诏用衮冕服為太子入殓,谥為“文惠”,安葬在崇安陵。
皇上在東宮裡步行,看到太子服裝玩好越過本分,大怒,命令有關部門将過分的東西全都毀掉或撤除,把東田改為崇虛館,郁林王做皇帝後,追尊太子為文帝,廟号為世宗。
當初太子心中很讨厭後來的明帝蕭鸾的,曾秘密對竟陵王蕭子良說:“我心裡特别不喜歡這個家夥,因為他是個福德惡薄之人。
”蕭子良便努力為蕭鸾作解救。
後來蕭鸾做了皇帝,果然大行誅害。
本史作者認為:上古的時候,父親是不哭兒子的,長壽還是短命,在悠悠人生中本來是正常的事情,但也頗值得嗟歎。
更何況身為太子,年齡和德望才樹立起來,本來可以把國家事業繼承下去,使皇家更加昌隆。
雖說是守成之君,但已知耕稼,然而,盡避他溫文具美,可以弘揚盛迹,但武帝的運數将要終了,所以先失去了太子,後來傳位給少年後代,更加速了危急,照這樣說來,冥冥之中也是有個定數的。
贊語:乾坤二象為人們立下了準則,三星的光芒照耀天空。
選擇繼承人一定要是嫡長子孫,這隻是服從原則而不是選拔賢能。
正需要他來繼承皇位,可惜他恰在這時終止了生命。
第二年,皇上準備審理丹陽地區的囚徒以及南北二百裡以内的獄案,下诏說:“審理獄訟是很重要的工作,這是政化的首要問題。
太子已到而立之年又是皇帝的助手,應當随時詳細閱覽,這次審訊工作就交給他來親手決斷。
”于是太子便在玄圃園宣猷堂審理三署囚犯,各有不同程度的寬大處理。
皇上晚年喜歡遊宴,尚書省的一些工作也分送給太子處理。
太子和竟陵王蕭子良都好佛,設立了六疾館來收養窮苦人。
太子風韻甚和,隻是很喜歡奢侈華麗。
他宮裡的殿堂,雕飾得一精一巧绮麗,有過于皇帝的宮殿。
拓建玄圃園和台城北塹等,内中樓觀塔宇,奇石處處,妙極山水。
怕被皇上宮中望見,便在靠近門處栽列修竹,裡面設置高障,又造活動牆壁數百間,安裝上機巧,如果需要障蔽,轉眼間便遮擋起來,如果需要撤,随手就可以搬走。
善于制辦珍玩之物,用孔雀一毛一織為裘,光彩金翠,遠遠勝過雉頭裘。
借口晉明帝為太子時建造了西池,便請求世祖援引前例,為他開辟東田造小苑,皇上批準了。
永明時期,二宮兵力充實,太子便驅使宮中将吏輪番參加搞建築,于是宮城苑巷,規模盛大,京師傾城前來觀看。
皇上雖然一性一格嚴密,到處都安排了耳目,但太子的所作所為,沒人敢去報告。
後來皇上到豫章王家去,回來時路過太子東田,才看到這裡的建築連綿華遠,壯麗極目,于是皇上大怒,把監作主帥收留審查,太子這才害怕,把有關人員和東西都藏匿起來,從此不斷受到皇上的指責。
太子平時經常生病,但身一體又過壯,常在宮内傲慢遨遊。
他搞的儀仗隊,往往超越本分,皇上的宮禁雖然近在咫尺,但終于不知實情。
永明十年,豫章王蕭嶷去世,太子看到皇上的兄弟們都到了,便造碑文奏上,但沒來得及镌刻樹南齊書立。
永明十一年(493)春正月,太子生疾,皇上來看,很是擔憂。
病重了,上表給皇上說:“兒臣雖位居太子,卻在對待君親民三個方面做的都不夠,沒有能夠光揚大道樹立風範,因此日夜不安,如同臨淵。
不幸我的養生出了問題,染上了疾病,現在已經卧一床一不起,隻能等待死亡了,不能夠繼承父王的事業,也不能盡孝道,我留戀您啊我的父王,心中感傷以至于哽咽。
不過我想生與死都是有定分的,從道理上說不足悲痛,不要為兒臣傷悼,保衛聖體,江山永固,兒臣雖在九泉,也沒什麼遺憾了。
”當時三十六歲。
太子年齡剛過而立,又長期身居儲官,得以參與朝政,朝廷内外各部門,都認為他即将做皇帝,他的死,令朝野驚惋。
皇上來到東宮,臨哭盡哀,下诏用衮冕服為太子入殓,谥為“文惠”,安葬在崇安陵。
皇上在東宮裡步行,看到太子服裝玩好越過本分,大怒,命令有關部門将過分的東西全都毀掉或撤除,把東田改為崇虛館,郁林王做皇帝後,追尊太子為文帝,廟号為世宗。
當初太子心中很讨厭後來的明帝蕭鸾的,曾秘密對竟陵王蕭子良說:“我心裡特别不喜歡這個家夥,因為他是個福德惡薄之人。
”蕭子良便努力為蕭鸾作解救。
後來蕭鸾做了皇帝,果然大行誅害。
本史作者認為:上古的時候,父親是不哭兒子的,長壽還是短命,在悠悠人生中本來是正常的事情,但也頗值得嗟歎。
更何況身為太子,年齡和德望才樹立起來,本來可以把國家事業繼承下去,使皇家更加昌隆。
雖說是守成之君,但已知耕稼,然而,盡避他溫文具美,可以弘揚盛迹,但武帝的運數将要終了,所以先失去了太子,後來傳位給少年後代,更加速了危急,照這樣說來,冥冥之中也是有個定數的。
贊語:乾坤二象為人們立下了準則,三星的光芒照耀天空。
選擇繼承人一定要是嫡長子孫,這隻是服從原則而不是選拔賢能。
正需要他來繼承皇位,可惜他恰在這時終止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