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建康,建康也遣人到東魏。
侯景猜疑,不能自安,因與謀士商量,一時無策。
忽一日侯景想道:我如今必須如此,可見心迹。
因使人詐寫了高澄一封假書,書内稱要送還蕭淵明等,以換侯景之事,使人扮作魏人上與梁主。
此時梁、魏時時有人往來,競不相疑。
梁主見書,欣然欲許,羊侃堅持不可道:“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甯肯束手受縛。
”梁主躊躇。
因問張绾、朱異二人,說道:“侯景敗奔之将,擒之是一使之力耳,有何不祥?”梁主從之,因複高澄書有雲:“蕭淵明旦至,即縛侯景夕返。
”付使而去。
侯景得書,因大怒罵道:“我固知吳老薄心腸也。
”自此,侯景之心謀反益切,然不敢驟動。
有謀士王偉勸侯景道:“大王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
然舉事則事尚不可知,惟大王留意不可自失。
”侯景意決。
遂将遠近屬城居民悉招募為兵,又将民間女子皆令配将士。
又因自己無妻,遣人上表,請娶于王、謝二家之女為妻。
梁主見表笑道:“王、謝門高,豈汝所偶。
可于朱、張以下訪之。
”使者歸告侯景,侯景拍案大怒道:“何不将吳兒之女配我?”于是謀叛益急,遂以夏侯燕之子潘為長史。
又因姓相近,遂命潘去夏稱侯,竟認做侯景的族子,又以徐思玉為司馬。
一時聚衆數萬,日日操演謀叛不題。
卻說蕭正德前年謀為不軌,出逃魏國,未幾回來,梁主教誨一番,便也相安。
過了幾年,忽太子統薨逝,正德不勝大喜,以為這遭必定立他。
不期梁主又立了太子之弟六通為皇太子。
正德一發怨恨,又行事不端。
不久事露懼罪,又逃入魏國。
過了些時,又回建康。
梁主不加他罪,轉恐他又要逃奔,遂複其爵位,又加征兆将軍。
到了大通四年又加信武将軍吳郡太守。
正德便邀功冒奏,梁主喜其自新,又加他為侍郎撫将軍。
未久又封臨賀郡主,食邑二千戶,不多時又加右衛将軍,自此位重權高,兇暴日甚。
心未滿足,卻又暗暗招集亡命,屯糧聚草,以待機變,已非一日。
早有細作報知侯景,景大喜道:“成吾志者,必在此人。
”遂商議厚結之,卻又一時無便,徐思玉說道:“當初正德在魏時,與我有一面之交,大王可修書一封,如此這般,我親去見他,再用言動他,可立緻而為大王用矣。
”侯景大喜,遂使王偉寫書付與徐思玉。
徐思玉帶上暗暗渡江來見正德。
果然相見甚歡,各緻殷勤。
正德備酒款待,因問來意,徐思玉因遣去左右道:“不才久知殿下英武,足可繼天立極,而抑郁不伸,久居人下。
豈大丈夫事哉?今特送天子與大王耳。
”正德聽了大驚大喜道:“知我心者。
其大夫乎?隻不知這天子果從何得?”徐思玉忙向袖中取出侯景之書,與正德道:“天子之位,實在此中。
”正德忙啟而視之,隻見上寫道: 臣侯景頓首拜奉書于殿下,今天子年老,奸臣亂國,憲章錯謬,政令颠倒。
以景觀之,計日必敗。
況大王屬當儲貳,久被廢辱,天下義士,竊聽痛心,在景愚忠,能無憤慨?今四海業業,歸心大王,大王豈得顧此私情,棄茲億兆。
景雖不武,實思自奮。
願大王允副蒼生,鑒斯誠款。
雲雲。
正德看完,不勝大喜道:“侯公之意,正與我同,此天贊我也。
異日若得成事,當以侯公為大丞相司馬郡公。
”因留款徐思玉數日,方作書複侯景,其略道: 朝廷之事,悉如公言。
仆之有心,為日久矣。
今仆為其内,公為其外,何有不濟。
機事在速,今其時矣。
雲雲。
侯景得書大喜,遂擇日舉事。
軍中士卒俱用青色,因而操練不題。
早有鄱陽王範知侯景已露反情,遂密奏梁主。
梁主大驚,遂私問朱異、張绾,二人同奏道:“侯景數百騎叛虜,何能為也。
”梁主深以為然。
因召範入宮說道:“侯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今勢窮力迫,安能反乎。
”範頓首奏道:“陛下若不早撲滅,不久禍及生民,噬臍何及!’梁主道:“朝廷自有處分,不必汝憂也。
”範又請以合肥之兵以讨侯景。
梁主不許。
卻說侯景見羊鴉仁擁兵附近,因使人持書約他
侯景猜疑,不能自安,因與謀士商量,一時無策。
忽一日侯景想道:我如今必須如此,可見心迹。
因使人詐寫了高澄一封假書,書内稱要送還蕭淵明等,以換侯景之事,使人扮作魏人上與梁主。
此時梁、魏時時有人往來,競不相疑。
梁主見書,欣然欲許,羊侃堅持不可道:“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甯肯束手受縛。
”梁主躊躇。
因問張绾、朱異二人,說道:“侯景敗奔之将,擒之是一使之力耳,有何不祥?”梁主從之,因複高澄書有雲:“蕭淵明旦至,即縛侯景夕返。
”付使而去。
侯景得書,因大怒罵道:“我固知吳老薄心腸也。
”自此,侯景之心謀反益切,然不敢驟動。
有謀士王偉勸侯景道:“大王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
然舉事則事尚不可知,惟大王留意不可自失。
”侯景意決。
遂将遠近屬城居民悉招募為兵,又将民間女子皆令配将士。
又因自己無妻,遣人上表,請娶于王、謝二家之女為妻。
梁主見表笑道:“王、謝門高,豈汝所偶。
可于朱、張以下訪之。
”使者歸告侯景,侯景拍案大怒道:“何不将吳兒之女配我?”于是謀叛益急,遂以夏侯燕之子潘為長史。
又因姓相近,遂命潘去夏稱侯,竟認做侯景的族子,又以徐思玉為司馬。
一時聚衆數萬,日日操演謀叛不題。
卻說蕭正德前年謀為不軌,出逃魏國,未幾回來,梁主教誨一番,便也相安。
過了幾年,忽太子統薨逝,正德不勝大喜,以為這遭必定立他。
不期梁主又立了太子之弟六通為皇太子。
正德一發怨恨,又行事不端。
不久事露懼罪,又逃入魏國。
過了些時,又回建康。
梁主不加他罪,轉恐他又要逃奔,遂複其爵位,又加征兆将軍。
到了大通四年又加信武将軍吳郡太守。
正德便邀功冒奏,梁主喜其自新,又加他為侍郎撫将軍。
未久又封臨賀郡主,食邑二千戶,不多時又加右衛将軍,自此位重權高,兇暴日甚。
心未滿足,卻又暗暗招集亡命,屯糧聚草,以待機變,已非一日。
早有細作報知侯景,景大喜道:“成吾志者,必在此人。
”遂商議厚結之,卻又一時無便,徐思玉說道:“當初正德在魏時,與我有一面之交,大王可修書一封,如此這般,我親去見他,再用言動他,可立緻而為大王用矣。
”侯景大喜,遂使王偉寫書付與徐思玉。
徐思玉帶上暗暗渡江來見正德。
果然相見甚歡,各緻殷勤。
正德備酒款待,因問來意,徐思玉因遣去左右道:“不才久知殿下英武,足可繼天立極,而抑郁不伸,久居人下。
豈大丈夫事哉?今特送天子與大王耳。
”正德聽了大驚大喜道:“知我心者。
其大夫乎?隻不知這天子果從何得?”徐思玉忙向袖中取出侯景之書,與正德道:“天子之位,實在此中。
”正德忙啟而視之,隻見上寫道: 臣侯景頓首拜奉書于殿下,今天子年老,奸臣亂國,憲章錯謬,政令颠倒。
以景觀之,計日必敗。
況大王屬當儲貳,久被廢辱,天下義士,竊聽痛心,在景愚忠,能無憤慨?今四海業業,歸心大王,大王豈得顧此私情,棄茲億兆。
景雖不武,實思自奮。
願大王允副蒼生,鑒斯誠款。
雲雲。
正德看完,不勝大喜道:“侯公之意,正與我同,此天贊我也。
異日若得成事,當以侯公為大丞相司馬郡公。
”因留款徐思玉數日,方作書複侯景,其略道: 朝廷之事,悉如公言。
仆之有心,為日久矣。
今仆為其内,公為其外,何有不濟。
機事在速,今其時矣。
雲雲。
侯景得書大喜,遂擇日舉事。
軍中士卒俱用青色,因而操練不題。
早有鄱陽王範知侯景已露反情,遂密奏梁主。
梁主大驚,遂私問朱異、張绾,二人同奏道:“侯景數百騎叛虜,何能為也。
”梁主深以為然。
因召範入宮說道:“侯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今勢窮力迫,安能反乎。
”範頓首奏道:“陛下若不早撲滅,不久禍及生民,噬臍何及!’梁主道:“朝廷自有處分,不必汝憂也。
”範又請以合肥之兵以讨侯景。
梁主不許。
卻說侯景見羊鴉仁擁兵附近,因使人持書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