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關燈
侯景敗死,實朝廷之福也。

    ”梁主忙道:“侯景與卿何仇?”何敬容道:“侯景反覆叛臣,終當亂國。

    ”梁主不悟。

    過不多時,侯景遣儀同三司于子悅入朝,報知兵敗,并求貶削。

    梁主見侯景未死,且又南歸栖身壽陽,不勝大喜,又不勝矜憐。

    遂優诏慰之,以侯景為南豫州刺史。

    未幾,侯景又求給軍糧,梁主念其初敗,遂又诏厚給之。

    群臣皆為歎息。

    有光祿大夫蕭介上表梁主道: 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隻馬歸命。

    陛下不悔前禍,複勅容納。

    臣聞兇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

    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卓而為賊。

    劉牢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

    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虎之喻必見饑噬之禍。

    侯景以兇狡之才,荷高歡卵翼之遇,位列台司,職居方伯。

    然而高歡墳土未幹,即還反噬。

    逆力不逮,複逃死西關。

    宇文不容,故複投身我朝。

    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比屬國降胡以逃二魏,冀獲一戰之効耳。

    今既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

    陛下愛一匹夫而棄與國,臣竊不取也。

    若國家猶待其更鳴之臣,歲暮之效,臣竊惟侯景必有歲暮之臣棄鄉國如脫履,背君親如遺芥。

    豈知遠慕聖德為江淮之純臣乎?事迹顯然,無可緻惑。

    臣朽老疾侵,不應幹預朝政,但楚襄将死,有城郢之忠;衛魚臨亡,亦有屍谏之直。

    臣忝為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

    臨表涕泗橫溢。

    啟以聞。

     梁主見之,反複數回,深嘉其忠,而不能聽。

    時人皆惜之。

    正是: 賢臣樂石已知忠,臨事緣何又不從。

     豈是身心多奸錯,冤冤要報故相容。

     卻說蕭淵明、蕭會理等被慕容紹宗誘敵裹入陣中,執送邺都,請東魏主升阊阖門受俘。

    東魏主寬恩,因釋蕭淵明等而厚待之。

    又遣人送于晉陽王高澄。

    高澄亦待之甚厚,因與蕭淵明等說道:“先王與梁主和好多年、幹戈不作,不意一朝失信,緻此紛擾,知非梁主本心,實被侯景煽動耳。

    宜遣使谘論。

    若梁主不忘舊好,吾不敢違先王之意,請人并即遣歸,侯景家屬亦當同遣。

    ”蕭淵明感激高澄厚意,即修啟遣夏侯僧辯入建康,啟于梁主。

    梁主得啟,流涕與朝臣商議。

    右衛将軍朱異,禦史中丞張绾同奏道:“靜寇息民,和實為便。

    ” 梁主深然其言。

    隻見班中走出一人高聲連叫道:“不可不可!主和之人,乞陛下斬之!”衆臣大驚,視之乃是司農卿傅岐。

    梁主問道:“卿持不可,其意何在?可奏朕采擇。

    ”傅岐因奏道:“凡求和者勢有屈也。

    今東魏連得梁地,并無屈于梁,而高澄忽言求好。

    必有隙間之謀。

    今逼淵明遣使者,欲侯景生疑不安耳。

    侯景不安,必圖禍亂。

    若許通好,必堕其術。

    陛下萬不可信。

    ”梁主聽了沉吟了半晌,因說道:“賢卿所見,實有一片忠君愛國之心,确然有理。

    不知朕又有一段苦懷,先皇兄一生忠孝,隻遺此淵明,不能使其榮貴,今流離外國,作一亡臣,何以慰先皇兄于此地下?朕得淵明啟後,至今心不自安,言及而淚随下,故不得不從其請也。

    ”傅岐固谏,梁主不聽,因手勅淵明書道:“高大将軍禮汝不薄,省啟足以慰懷。

    當别遣人,重敦鄰睦。

    ” 夏侯僧辯奉了勅書辭朝還魏,路過壽陽,卻被侯景聞知。

    侯景心疑,遂殷勤勸飲。

    僧辯大醉。

    侯景搜得勅書,見了大驚道:“梁魏若和,我無容身之地矣。

    ”即又封好。

    次日僧辯辭去,侯景不勝驚惶,因與謀士商量必須如此,因又作啟,使人入朝呈上,其啟道: 高氏心懷鸩毒,怨盈北土。

    人願天從,歡身殒滅。

    子澄嗣惡,讨滅待時。

    所以為此一勝者,蓋天蕩澄心,以盈兇毒耳。

    澄苟行合天心,腹心無疾,又何急急奉璧求和?豈不以秦兵振其喉,胡騎追其背,而甘辭厚币取安大國。

    臣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

    何惜高澄一豎,以棄億兆之心?竊以北魏安強莫過天監之始,鐘離之役,匹馬不歸。

    當其強也,陛下尚伐而取之,今其弱也,反慮而和之?舍已成之功,縱垂死之虜,使其假命強梁以遺後世。

    非直愚臣扼腕,實亦志士之痛也。

    昔伍相奔吳,楚邦卒滅。

    陳平去項,劉氏用興。

    臣雖才劣古人,心同往事。

    誠知高澄忌賈在翟,惡會居秦,取盟請和,冀除其患。

    若臣死有益,萬殒無辭,惟恐千載有穢良史。

    臨啟不勝惶悚待命之至。

     又一書緻朱異兼饷金三百兩。

    朱異納金而又通其啟。

    侯景望久不見有梁主诏谕,便驚慌慮禍,慴慴不安,遂又使人上啟,其略道: 臣與高氏釁隙已深,仰憑威靈期雪仇恥。

    今陛下複與高氏連和,使臣何地自處?乞申後戰,宣揚皇威。

    雲雲。

     梁主得啟,遂又手勅與侯景道: 朕與公大義已定,豈成而相納,敗而相棄乎?今高氏有使求和,朕亦更思偃武。

    進退之宜,國有常制。

    公且清淨自居,無勞慮也。

    特勅。

     侯景得了梁主手勅,心才放下。

    又一時雄心陡起,惡念日生,日與謀士商議,在壽陽休息兵馬,暗積糧草,以伺動靜。

    因見軍士衣甲不整,進又遣人入朝,求梁主發賜錦帛萬匹,為軍人作袍。

    朱異以青布給之。

    侯景大怒。

    隻因這一番,有分教:父子為仇,好人得志。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