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關燈
梁主三舍身同泰寺侯景屢敗走壽陽城 詞曰: 此身既欲三番舍,何不都抛下?如何又要贖歸來,銷盡雄心霸業已成灰。

     逢人誇說英雄在,何故常常敗?逃來不必問何求,餓虎饑鷹焉肯實垂頭。

     右調《虞美人》 話說侯景見梁兵敗沒,便不敢與慕容紹宗接戰,遂領着本部人馬望渦陽逃去。

    慕容紹宗大獲全勝,使人将二王與衆将押解到高王處報捷,然後整兵來追侯景。

    侯景入了城中,将吊橋扯起守城不題。

    此時高澄這道檄文早傳入建康。

    你道這墩文上面是如何寫着,其略曰: 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班三事邑啟萬家。

    揣身量分,久當止足,而周章向背離披不已。

    夫豈徒然,意亦可見。

    彼乃授以利器,誨以謾藏,使其勢得容奸,時堪乘便。

    今見南風不競,天亡有征,老賊奸謀将複作矣。

    然推堅疆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

    計其雖非孫吳猛将,燕趙精兵,猶是久涉行陣,曾習軍旅。

    豈同剽輕之師,不比危脆之衆?倔強不掉,狠戾難馴,呼之則反速而釁小,不懲則叛遲而禍大。

    會應遙望廷尉,不壹為臣;自據江南,亦欲稱帝。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魚池。

    使江南士子,荊揚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大折霧露之中。

    彼梁主操行無聞,輕險有素,射雀論功,蕩舟稱力。

    年既老矣,耄又及之。

    政散民流,禮崩樂壞。

    加以用舍乖方,廢立失所。

    矯情動俗,飾智驚愚。

    毒螯滿懷,妄敦戎業。

    躁竟盈胸,謬治清淨。

    災異降于上,怨渎興于下。

    傳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

    朋黨路開,兵權在外,必将禍生骨肉,釁起腹心,強弩沖城,長戈指阙。

    徒探雀鷧,無救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讵延晷刻之命。

    外崩中潰,今實其時。

    鹬蚌相持,為群其敝。

    方使駿騎追風,精甲輝日,四七并列,百萬人結,以轉石之行,為破竹之勢。

    當使鐘山渡江,青蓋革車,荊棘生于建業之官,麋鹿遊于姑蘇之館。

    但恐草居之所輮轹,劍騎之所躁踐,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膳移軍門,委命下吏,當即授客卿之秩,特加骠騎之号。

    凡百君子,勉求多福。

    謹檄 一時建康人民朝中士庶見了此檄,盡皆驚駭,俱議論梁主不該收納侯景以起東魏兵端。

    因此有百姓在城内者移入鄉村,恐防魏兵殺來。

    又有人埋怨皆是朱異勸梁主納侯景的,便紛紛揚揚你傳我說。

    朱異聞知,不勝驚奇。

    遂着有司禁止民間妖言。

    又暗暗私發兵符使邊将拒魏。

    又隐匿邊報不許上聞。

    自己心中也還指望蕭淵明等去助侯景必能成功,故此放心。

    卻又使心腹之人沿途打聽,先來報知,好弄手腳。

    過不數日,心腹人報來,報說蕭淵明等失機被擄,連失數州郡縣,侯景已逃奔渦陽去了。

    朱異聽了,吃這一驚不小,欲要隐匿不奏,又見事情重大,後來取罪。

    正在家中躊躇,一時難決。

     早有百官俱聞了此言一齊驚慌,便會同了一齊來見朱異說道:“蕭淵明喪師辱國,侯景奔逃東魏,檄文遍貼,何等大事,而尚書乃優遊府第置之不聞,毋乃将梁地為饋物乎?”朱異忙說道:“我正在此欲修表疏上聞。

    ”百官俱争嚷說道:“此等大事,隻宜面陳,何暇作章句?須速同東宮迎請皇上還宮裁決事宜。

    ”朱異一時無言可答,隻得同百官入朝到同泰寺來。

    百官俱在寺外伺侯,惟朱異入大殿後七寶閣中來看梁主。

    此時梁主正在禅床上默默觀空,朱異不敢近前,遂将來意細細與内侍張僧胤說知。

    張僧胤着驚,忙到梁主床邊細細說知。

    梁主聞此信一交跌下禅床,張僧胤連忙扶起。

    梁主歎息頓足道:“吾得無複為晉家乎!”因召朱異進見。

    梁主又問了一番,朱異不敢隐瞞,隻得一一奏知。

    奏完又說道:“朝臣齊集寺前,迎請陛下還朝,以定社稷之計。

    ”梁主聽了,一時忘情,又因太子固請,即起身走出大殿,早一腳跨出門楹外,忽想起佛來,忙又止住不走。

    百官早已看見梁主,忙一齊俯伏山呼奏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今夫下荒荒,強鄰窺伺,蕭淵明兵已敗衄,江南子民驚慌欲避。

    陛下着不回朝,是舍社稷而棄蒼生也,則與修行何補?臣等迎請還朝,乞賜允從幸甚!”梁主見百官奏請,因說道:“朕既舍身于佛,則朕此身已為佛有,似不可輕出此門以受佛衍。

    卿等起來,請之一字萬勿輕言。

    ”衆臣見梁主執迷溺于佛教,不肯回宮,遂又齊聲高奏道:“臣等聞佛教中設布施以作功德,使人希求世尊滅罪消災。

    今陛下既舍身于佛,而雲此身是佛所有,今臣等願各出俸金,布施在三寶中以求世尊廣開方便,為陛下贖身,未為不可。

    ”梁主聽了躊躇未決,因問太子與朱異道:“朕身果可贖麼?”太子與朱異同奏道:“佛以慈悲為本,今見國事多艱,生靈水火,亦當憐愍。

    若得陛下體佛之心解懸萬民,佛大歡喜。

    願陛下之早贖也,又何礙焉。

    ” 梁主聽了大喜,因對衆臣說道:“卿等既欲為朕贖身于三寶中,實天人稀有功德。

    朕今樂從卿等之請矣,可速署名交納作此善緣。

    ”百官見梁主允請,俱各大喜,各執筆署名。

    或多或少湊将出來,不一時黃白累累共得萬億。

    梁主便使僧人收來,供在佛前。

    梁主引衆僧及百官各執寶香,僧人撞鐘擊鼓,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