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關燈
梁主。

    梁主見二人各具靈通,不能偏向,因說道:“二師既具法力,所欲之地朕亦不敢自專,何不各具神通以物志其地,以先後所到而分彼此何如?”白鶴道人昕了大喜道:“乞陛下作一明甫,貧道能使白鶴至彼為記。

    ”志公也說道:“貧僧以手中錫杖止處為證。

    ”梁主見二人各賭鬥妙法,更滿心歡喜道:“二師妙用,朕豈可不觀?”次日傳旨備駕出宮,遂同了志公并道人而來。

    早到山崗相近,道人對志公說道:“前去潛山不遠。

    此時不施妙法,更待何時。

    ”說罷即将白鶴舉向空中說道:“玄之又玄,大道無邊。

    我今擇地,為我周全。

    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勅勅!”說完将一隻白鶴往上一放,隻見這隻白鶴起在空中,數聲長唳,蹤入雲端,往西北而去。

    梁主與左右見了,各生歡喜,因向梁主說道:“鶴乃飛禽,又被仙家煉就,必知人意,飛向其地自然不差。

    今志公卻用錫杖,錦杖是個死物,如何能飛騰而去?毋乃言過其實,此地自然是道人的了。

    ”白鶴道人聽見衆人贊他,甚是欣欣得意。

    梁主見了,心下懷疑,因問志公道:“道師的白鶴已飛去了,不知禅師的錫杖是何作用?”隻見那志公長老笑容可掬道:“陛下勿慌。

    ”因左手捺袖,右手将那禅杖往空中一擲,隻聽得一聲響亮,那條禅杖早搖頭擺尾如龍禦天的一般,竟奔雷掣電而去。

    頃刻到了山中,那白鶴正在空中左右審視,欲要下來停息,忽見那條禅杖在半空中如遊龍一般,到了山前嘩啦啦一聲,山谷皆為震動,從空中落下,插入山崗平坦之處。

    這白鶴見了心慌,那裡敢飛落下來,隻在雲内盤旋飛舞。

     且說梁主同着左右近臣,忽見志公将禅杖抛擲起在空中,方才大驚,遂一齊趕到山中來看。

    隻見志公的那條禅杖不偏不倚,端端正正豎立在山前,并不見有白鶴的影兒。

    衆臣方才大驚大喜,轉過嘴來齊奏梁主道:“果然是佛法無邊。

    志公實今世之活佛,臣等何幸而得親觀之也!”梁主大喜。

    白鶴道人聽了滿面羞慚。

    因而對他說道:“前言已定,此地當歸志公。

    道師若别有佳地,朕當為師築室。

    ”白鶴道人見志公佛法高大,心中也自信服,又不能食言,隻得謝說道:“若得陛下念及,貧道之幸也。

    ”當有衆臣說道:“道師不得地也罷了,但可惜這隻好白鶴竟飛不見了。

    ”道人聽了氣不過,因仰面一望,用手指着雲端道:“這不是白鶴麼?”便用手一招,那白鶴方才落下。

    道人跨上鶴背在左山而立。

    梁主遂先傳旨,着地方有司官與志公啟建禅林。

    次又傳旨于左右山中,與白鶴道人啟建道觀。

    到今書上有志公插錫杖處築室山中,皆有遺迹。

    此是後話。

    梁主傳旨已畢,然後同衆臣而回不題,後人有詩贊志公道: 佛法妙無邊,豈與人思議。

     誰知錫杖藤,能化龍尋地。

     卻說王茂出使江州刺史,梁主念其功勳,賜以鐘磐之樂。

    王茂到任做了數年刺史,民吏皆安,各頌其德。

    忽一夜夢中見鐘磐自墜下來,心甚惡之。

    既而大悟。

    次早對長史江铨告以夢事,因說道:“此樂,天子所以惠勞臣也。

    樂既極矣,能無憂乎?”未幾果得病而卒。

    時年六十。

    訃至建康,梁主甚悼惜之,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贈侍中、太尉。

    加班劍二十,給鼓吹一部。

    谥曰忠烈。

    王茂随梁主建功立業,至此而亡,後人有詩贊道: 血戰從王成大功,功成帝室受皇封。

     請看生死俱無愧,始信男兒志氣雄。

     到了中大通七年五月朔日日食,巳午未三個時辰日體将盡,白晝猶如昏夜。

    梁主親率文武諸臣到同泰寺,鳴鐘擊鼓,拜求我佛。

    次日大赦,改元大同元年。

    诏道: 凡天下之民有流移他境者,在天監十七年以前,可開恩半歲,悉聽還本鄉,蠲課三年。

    其流寓過遠者,量加程日。

    若有不樂還者,即使着土籍為民。

    若無本宅可居,着村司三老及其親屬,詣縣請官地官宅,令相容受。

    凡坐為市埭諸職割盜衰減應被封藉者,其田宅車牛是民生之具,不得沒入。

    商賈富室,亦不得相并。

    遁叛之身,罪無輕重,并許首出,還複民伍。

    若有拘限,自還本役,并為條格,鹹使知聞。

    特诏。

    (按此诏實為天監十七年所頒) 因當初齊寶卷荒淫無道,百姓多有逃入魏地,是為亂民,不許還鄉。

    故梁主有是诏。

    诏下不多日,一時遠近皆歸故土,黎民感德。

     卻說這西豐侯正德,原是梁主當時見郗後不能生子,過繼的臨川王蕭宏之子為子,後因納了丁貴嫔生了維摩,到了梁主登位,正德滿心指望立他為太子,便十分得意,驕傲淩人。

    過了多年,不期梁主立了己子,将他出封為西豐侯,食邑五百戶。

    他便十分懷恨道:“我父王好沒分曉,當初既立我為子,今日就該立我為東宮,乃立己子。

    他年紀小,曉得甚事,且看他這東宮可坐得安穩?”便又求郗後,郗後微有勸立之意,尚持疑不曾對梁主說得。

    不期郗後死後,正德益發無助,又見諸皇弟俱食邑二千戶,我獨五百戶,是明明欺我不是他所生,因說道:“他既無情,我何有義!”遂日出怨言,陰養死士,欲謀不軌。

    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