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說四十九員僧俱駕雲而去。
梁主大驚大喜,忙問志公道:“此系何僧,而具此神通?駕雲來去也!”志公道:“此不過工夫修到耳。
”梁主點頭稱善,因見超拔了郗後白日升天,果報之事絲毫不錯,便專心好佛,念念是善。
聽政一味仁慈,大赦民間。
以大通三年改為中大通元年,恐獄中有罪人之久沉,又令贖罪,诏行遠近。
其诏道: 堯舜以來,便開贖刑。
中年依古,許罪身入資吏下,因此不無奸猾。
所以一日複敕禁斷。
川流難壅,人心惟危。
既垂内典慈悲之義,又揚外教好生之德。
書與殺不辜,甯失不經。
可複開罪身,皆聽入贖。
謹诏。
诏下,民心大悅。
自此各郡縣獄無重犯,囹圄皆空,官吏無權。
良善之民脫罪者歡呼感恩。
就有一等好頑之輩,不思朝廷仁政,反視官法等閑,全無畏懼,便恣行不法,多劫金銀做犯罪時贖身之用。
一時山林草野、湖蕩之中盜寇日生。
有司官亦不甚深求。
卻說梁主有此一番莫大功德,因念朱異有勸善之功,每賜恩典極其隆重。
時有執政周舍坐事免官,遂命散騎常侍朱異代掌軍機政事。
朱異不勝榮耀。
這朱異字彥和,乃吳郡錢塘人,幼時為外祖顧歡所喜,因謂朱異之祖說道:“此兒非常器物,當成爾家門戶。
”及長從師,涉獵書史,兼通雜藝,搏算琴書,皆其所長。
年二十,谒見尚書沈約,沈約面試之,果無一不精。
因笑謂朱異道:“卿年少,何乃不廉耶?”朱異聽了一時未達,局促不安。
沈約徐徐笑說道:“天下惟有文義。
卿于棋書雜藝,一時将去可得謂廉乎?”朱異聽了方喜遜謝。
其年上書中旨,特敕擢揚州議曹。
又一日梁主下學,召群臣講解《孝經》,諸臣皆從舊說,獨朱異特拈新義,講得詳明切當。
梁主甚喜,顧左右道:“朱異實異,确有妙思。
”遂诏直西省,兼太子太保。
普通三年又言佛事中旨,遷散騎常侍。
今中大通元年,命掌軍機政務。
朱異善測人意,故梁主任用之。
且說梁主一日召志公入内,因問道:“朕今極力修持,奈煩惑未除,不識何以治之?”志公道:“十二。
”梁主未達,因又問道:“朕今何以得靜心養習?”志公道:“安樂禁。
”梁主亦未達。
因再沉思,忽然有悟道:“十二者,欲我十二時修持也。
安樂禁者,欲我戒繁華也。
”由此遂在宮中屏色絕欲,朝夕敬禮三寶。
在宮中猶恐不潔,便于台城中啟建一寺。
不日寺成,題名同泰寺。
梁主大集沙門,立無遮大會,日在寺中拜仰佛像。
九月丙申日忽聽天上西北有聲如轟,赤氣下降。
甲辰日星隕如雨。
一時群臣各言災異,因大赦天下。
以中大通七年改為大同元年,許民間疾苦不時奏聞。
又舉賢良方正之士,又诏求直言。
時有尚書左丞範缜上書,其略曰: 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迷蕩不休。
臣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赴僧,破産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匮者,是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詞,欣以兜率之榮。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餅缽。
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
緻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
粟罄于堕遊,貨殚于泥水。
奸宄沸騰,其害無窮。
天監年間未聞好佛而兵強民富,遠近皆服,上天屢見祯祥。
今求佛之後,水旱并至,兵疲民災。
有佛乎?無佛乎?今陛下必欲堅修,莫若傳位東宮,庶事庶無分心之擾,朝無怠忽之虞,使世世相承,共垂無疆也。
乞陛下察焉,社稷幸甚。
疏上,梁主不聽。
因而群臣效尤,屢谏不可佞佛,疏上皆被朱異匿之,朝臣索然,因私相歎息道:“可惜汗馬江山,一旦敗于異端之手!” 卻說馮道根出使豫州刺史,在任數年,兵民無事,境内安然。
一日忽然得病,自覺難支,遂上書乞還朝。
梁主準允,未幾還至建康病卒,時年五十八歲。
這日梁主正舉駕南郊,往祭春秋二廟。
有司奏報馮道根訃音。
梁主聽了恻然,因問朱異道:“祭二廟吉禮也,哭臣兇禮也,不知二禮可同日而行麼?”朱異奏道:“可行。
”梁主問道:“何以見其可行?”朱異道:“昔衛獻公當祭,适其臣柳莊寝疾而死。
獻公聞之請告于屍曰:當祭不宜哭臣,然有臣柳莊非寡人之臣,是社稷之臣也,聞其死,請往哭之。
遂不釋祭服而往。
此往事也。
今馮道根雖未為社稷之臣,然沙場汗馬實有勞王室,陛下臨之禮也。
”梁主聽了深以為然,即至其家,哭之甚恸。
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
谥曰威。
馮道根一生忠勇,至此而亡,後人有詩曰: 有勞王室是功臣,一日捐殂慘莫論。
若是吉兇不臨哭,于斯未免損君仁。
梁主日勤佛教,一時又蓋了許多大寺。
每一大寺院即敕命蕭子雲飛帛大書二字雲“蕭寺”,使懸扁額,至今相傳為蕭寺。
梁主又與志公啟建大寺于鐘山阜之間,名寶林禅寺。
即今之靈谷寺也。
過不多時,有一個白鶴道人來見梁主,講談性命之學,娓娓不休。
梁主亦甚敬之,遂與志公并尊。
此時舒州有一座潛山,即今花山,最稱奇絕,而小麓尤勝。
這白鶴道人與志公皆欲得此地以造寺觀,遂同謀于
梁主大驚大喜,忙問志公道:“此系何僧,而具此神通?駕雲來去也!”志公道:“此不過工夫修到耳。
”梁主點頭稱善,因見超拔了郗後白日升天,果報之事絲毫不錯,便專心好佛,念念是善。
聽政一味仁慈,大赦民間。
以大通三年改為中大通元年,恐獄中有罪人之久沉,又令贖罪,诏行遠近。
其诏道: 堯舜以來,便開贖刑。
中年依古,許罪身入資吏下,因此不無奸猾。
所以一日複敕禁斷。
川流難壅,人心惟危。
既垂内典慈悲之義,又揚外教好生之德。
書與殺不辜,甯失不經。
可複開罪身,皆聽入贖。
謹诏。
诏下,民心大悅。
自此各郡縣獄無重犯,囹圄皆空,官吏無權。
良善之民脫罪者歡呼感恩。
就有一等好頑之輩,不思朝廷仁政,反視官法等閑,全無畏懼,便恣行不法,多劫金銀做犯罪時贖身之用。
一時山林草野、湖蕩之中盜寇日生。
有司官亦不甚深求。
卻說梁主有此一番莫大功德,因念朱異有勸善之功,每賜恩典極其隆重。
時有執政周舍坐事免官,遂命散騎常侍朱異代掌軍機政事。
朱異不勝榮耀。
這朱異字彥和,乃吳郡錢塘人,幼時為外祖顧歡所喜,因謂朱異之祖說道:“此兒非常器物,當成爾家門戶。
”及長從師,涉獵書史,兼通雜藝,搏算琴書,皆其所長。
年二十,谒見尚書沈約,沈約面試之,果無一不精。
因笑謂朱異道:“卿年少,何乃不廉耶?”朱異聽了一時未達,局促不安。
沈約徐徐笑說道:“天下惟有文義。
卿于棋書雜藝,一時将去可得謂廉乎?”朱異聽了方喜遜謝。
其年上書中旨,特敕擢揚州議曹。
又一日梁主下學,召群臣講解《孝經》,諸臣皆從舊說,獨朱異特拈新義,講得詳明切當。
梁主甚喜,顧左右道:“朱異實異,确有妙思。
”遂诏直西省,兼太子太保。
普通三年又言佛事中旨,遷散騎常侍。
今中大通元年,命掌軍機政務。
朱異善測人意,故梁主任用之。
且說梁主一日召志公入内,因問道:“朕今極力修持,奈煩惑未除,不識何以治之?”志公道:“十二。
”梁主未達,因又問道:“朕今何以得靜心養習?”志公道:“安樂禁。
”梁主亦未達。
因再沉思,忽然有悟道:“十二者,欲我十二時修持也。
安樂禁者,欲我戒繁華也。
”由此遂在宮中屏色絕欲,朝夕敬禮三寶。
在宮中猶恐不潔,便于台城中啟建一寺。
不日寺成,題名同泰寺。
梁主大集沙門,立無遮大會,日在寺中拜仰佛像。
九月丙申日忽聽天上西北有聲如轟,赤氣下降。
甲辰日星隕如雨。
一時群臣各言災異,因大赦天下。
以中大通七年改為大同元年,許民間疾苦不時奏聞。
又舉賢良方正之士,又诏求直言。
時有尚書左丞範缜上書,其略曰: 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迷蕩不休。
臣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赴僧,破産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匮者,是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詞,欣以兜率之榮。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餅缽。
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
緻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
粟罄于堕遊,貨殚于泥水。
奸宄沸騰,其害無窮。
天監年間未聞好佛而兵強民富,遠近皆服,上天屢見祯祥。
今求佛之後,水旱并至,兵疲民災。
有佛乎?無佛乎?今陛下必欲堅修,莫若傳位東宮,庶事庶無分心之擾,朝無怠忽之虞,使世世相承,共垂無疆也。
乞陛下察焉,社稷幸甚。
疏上,梁主不聽。
因而群臣效尤,屢谏不可佞佛,疏上皆被朱異匿之,朝臣索然,因私相歎息道:“可惜汗馬江山,一旦敗于異端之手!” 卻說馮道根出使豫州刺史,在任數年,兵民無事,境内安然。
一日忽然得病,自覺難支,遂上書乞還朝。
梁主準允,未幾還至建康病卒,時年五十八歲。
這日梁主正舉駕南郊,往祭春秋二廟。
有司奏報馮道根訃音。
梁主聽了恻然,因問朱異道:“祭二廟吉禮也,哭臣兇禮也,不知二禮可同日而行麼?”朱異奏道:“可行。
”梁主問道:“何以見其可行?”朱異道:“昔衛獻公當祭,适其臣柳莊寝疾而死。
獻公聞之請告于屍曰:當祭不宜哭臣,然有臣柳莊非寡人之臣,是社稷之臣也,聞其死,請往哭之。
遂不釋祭服而往。
此往事也。
今馮道根雖未為社稷之臣,然沙場汗馬實有勞王室,陛下臨之禮也。
”梁主聽了深以為然,即至其家,哭之甚恸。
赙錢二十萬、布二百匹。
谥曰威。
馮道根一生忠勇,至此而亡,後人有詩曰: 有勞王室是功臣,一日捐殂慘莫論。
若是吉兇不臨哭,于斯未免損君仁。
梁主日勤佛教,一時又蓋了許多大寺。
每一大寺院即敕命蕭子雲飛帛大書二字雲“蕭寺”,使懸扁額,至今相傳為蕭寺。
梁主又與志公啟建大寺于鐘山阜之間,名寶林禅寺。
即今之靈谷寺也。
過不多時,有一個白鶴道人來見梁主,講談性命之學,娓娓不休。
梁主亦甚敬之,遂與志公并尊。
此時舒州有一座潛山,即今花山,最稱奇絕,而小麓尤勝。
這白鶴道人與志公皆欲得此地以造寺觀,遂同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