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關燈
梁皇忏釋罪升天寶志公飛錫擇地 詞雲: 佛法妙無邊,字字生蓮。

    修持拜誦苦心堅。

    不獨一時消罪孽,平地升天。

     山水有因緣,小結安禅,在他白鶴想争先。

    微笑一聲飛錫去,早占平川。

     右調《浪淘沙》 話說梁主見各處征聘之僧已齊,遂問于志公道:“衆僧皆至,不知道場起于何日?而闡揚妙典,又壇設何地?乞為我預定。

    ”志公道:“如是經典是衆僧未觀未聞,突然拜禮未能純熟。

    我今先去長幹寺中與彼演習一番,然後大集沙門于宮中,頂禮忏悔,方得次第合宜。

    ”梁主聽了大喜。

    志公辭了梁主來入長幹寺中教習《寶忏》,遂将《寶忏》取出,擇擅書寫之僧,寫錄了五十餘部。

    不多日寫完,遂指點衆僧不日純熟。

    志公遂同諸僧入朝朝見梁主。

    梁主見這些僧衆一個個長眉圓頂,凹眼摳腮,實與他衆不同,不勝歡喜,遂使内臣迎入淨居殿中,與志公同做法事。

    梁主亦換了素布袍服,随着諸僧拜佛,拜佛畢展開《寶忏》,各執木魚,字字按着輕敲,一聲聲鐘鼓接應。

    隻見衆僧将《寶忏》齊聲朗念着道: 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

    五十種光,五十種色。

    以為頂光。

    身諸毛孔,流出金光。

    其色光瑞,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

    安庠你步,雨大寶華。

    立行者前,其象開口于象牙床上。

    諸池玉女,鼓樂慈歌。

    其聲微妙,替歎大乘。

    一實之道,行者見已。

    歡喜敬禮,複更誦讀。

    甚深經典,禮遍十方。

    無量諸佛。

    禮多寶佛塔,及釋迎牟尼,并禮諸賢。

    諸大菩薩,發是弘願,若我宿福願,應見普賢。

    一心頂禮。

     南無過去毗婆屍佛南無屍葉佛南無毗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舍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木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衆僧念了半晌,吃過了茶點,又向佛前,手執散花并香爐繞佛三匝,因又拜禮道: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

     無邊聞聲衆,及一切天仙。

    以起光明台,過于無邊界。

     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普熏諸衆生,皆發菩提心。

     容顔甚奇妙,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養,今複還親觐。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迦聲。

    哀憫衆生者,我等今敬禮。

     自此梁主與志公同衆僧日間拜忏,夜裡施食,俱各虔心潔淨,文武各官,合宮妃子,盡皆茹素,共聽《寶忏》,無不歡喜,信心稱寶志公做此微妙道場。

    不覺作了百日,到了圓滿這日,忽聞得滿宮内異香缭繞,半空中音樂齊鳴。

    宮人們大驚,俱進壇中報知梁主。

    梁主不信,走出殿前果聞得有音樂香煙出自雲端,不勝大驚大喜道:“朕作此善果,天人歡喜,故作瑞征,使朕敬信也。

    ”說罷擡頭仰視,隻見一朵白雲冉冉而來。

    雲中忽現一位天人,容莊體麗,豔冶非常,舉手謝梁主說道:“吾非别人,即是郗後,後身即蟒身也,蒙陛下功德甚深,已得生且利人天,一切冤愆,盡俱消滅,今顯本身,以為明驗。

    我從出處已歸入處,陛下當悟其來路,早尋歸路。

    ”梁主見了郗後立在半空說話,一時驚喜如狂,也顧不得威儀體統,也顧不得朝士觀瞻,口中叫妻叫後,隻招手跌腳,直欲趕上雲端一手拖他下來之狀。

    此時驚動合宮妃子大小臣僚,以及郗後親生的三個公主,聞知母親在雲端中顯身,也顧不得衆人,俱到經堂殿前,同着梁主望着雲端叫娘娘叫母,哭哭啼啼,指望叫他下來。

    郗後見了說道:“我宿具根行,隻因母腹錯了因果,減祿受魔,今又仗《寶忏》複證西方,永無苦惱。

    爾等不必悲傷,須要信心念佛,功果不漏,從今永别矣。

    ”說罷霎時不見,後來三女皆信心好佛,終身不嫁。

    台城破日,三女攜手跳入眢井中成仙而去。

    後來有人見于青山,到陳後主時顯應,遂敕封為梁三姑仙人,建祠于石城山旁,名為梁三姑道院,香火不絕。

    這是後話不題。

     梁主見郗後去遠,方才收攝身心,遂大驚大喜以為功德無邊,超生極樂。

    隻見寶志公手執香花向佛前作頌贊道: 梁主天子聖明君,衆集沙門造忏文。

     三十六宮無怨恨,二十四院不含嗔。

     郗氏業身為大蟒,忽然殿上降全身。

     今日道場方圓滿,雲端合掌謝皇恩。

     志公贊完,即日做完滿道場畢,梁主感衆僧之力,遂出金珠寶琚,瑪瑙璎珞,百般珍寶,賞謝衆僧。

    衆僧謝道:“貧僧們生居六合,叨沐皇恩,實已超出紅塵,以天地為保生,以白雲為伴侶,此身外不挂一絲,不留一物。

    陛下金寶非臣等所知也。

    ”說罷出朝,一陣輕風駕雲而去。

    一時建康城内之人,見了大驚大喜,俱稱活佛臨凡。

     原來志公請來這些和尚不是凡人,皆是五百阿羅漢中喜在世間修行,以啟愚蒙。

    不期被志公知之,使人持啟,各注地方住處,一尋就着。

    衆羅漢見啟,知志公是毗迦那化身,為西來大事因緣,故一齊而來共成此功果,超拔郗氏。

    正是: 為僧不染已稱高,何況通靈道更超。

     終日沿門持缽去,幾曾摸着半分毫。

     一時又報入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