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關燈
好内侍,以伺宮内有變便好乘機而起。

    今見梁主好佛,常禦同泰寺,知朝中無備,遂操訓士馬,積草屯糧。

    早有人知覺,悄悄報入朝中,說西豐侯秘為不軌,已露反意。

    梁主見報未見其實,因謂群臣道:“父子之間安可猜疑,若驟然加罪,則失天性,為後世所笑。

    莫着遣一人鎮之,則可安也。

    ”遂遣黃門侍郎蔡景加輕騎将軍,為正德佐史。

    蔡景奉旨帶領虎贲甲士來見正德道:“臣蒙皇上攉事賢侯,以為佐史。

    以後有事必須斟酌而行,不可草草。

    ”正德方欲舉事,忽見朝中遣官帶領甲士來制伏于他,心中大懼,隻得接見過,到了夜間,因聚集一班謀士商量。

     當有一謀士範陽說道:“謀洩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威。

    今大王計不決而事先洩謀,死無地矣。

    何暇計及他事哉!”正德聽了大驚失色道:“吾謀,彼豈知之?”範陽道:“今蔡景引兵為佐史,必有人相讒。

    主上見無形迹,不便驟加,故遣人來壓制我等。

    此是朝廷念親親之意。

    今若稍有蹤迹可疑,便立就戮矣。

    ”正德又大驚道:“既是如此,吾聞先下手者為強,莫若乘其初至擒而殺之,引兵殺入台城,則大事濟矣。

    ”範陽道:“羽毛不豐,豈可高飛。

    今大王兵不滿千,儲無餘粟,弓矢未張,豈可輕動而謀人家國。

    ”正德聽了,一時無計可施,便說道:“依你說來,這樣不可,那樣不能,終不然就擒就戮死乎!”範陽道:“為今之計,趁機未萌,莫若潛身遠害,以圖後策。

    ”正德道:“無地非王土。

    出而獲歸,罪愈難免。

    ”範陽道:“今上年高,溺對于佛,無複英雄之志,好行婦女仁慈。

    仁則容衆,慧則不忍。

    又事過不責人短。

    今蕭寶寅在巍,大王若去投之,與其圖梁,是一上策也。

    ”正德聽了沉吟熟思,一時不決。

    範陽又道:“大王若再遲疑,禍到臨頭悔無及矣。

    ”正德意遂決,便連夜帶領親信跟随,逃往魏地而去。

    次日有人報知蔡景,蔡景不敢自專,遂上表定奪,并請敕追襲并籍其家。

    梁主見奏大驚,既而謂廷臣道:“無知小子,隻以我徇私立嫡,不守其常。

    有何英武之才,而效亡奔之事,不審梁、魏久和,焉肯納亡以啟釁端。

    小子不久自歸,由他自去可也。

    ” 并不遣人追之。

    故此正德一路前行,不日到了洛陽,先使人報入朝中。

    此時正是北魏正光三年。

    魏主見報因問群臣道:“梁世子遠來,當用何禮接待?”群臣奏道:“梁與魏久睦,待其子是敬其父也。

    當以上賓之禮款待,知我國禮義之邦。

    梁主聞之必然喜悅,無邊隙之虞。

    施小恩而懲大患也。

    ”魏主聽了深以為然,即遣朝臣迎接。

    隻見班中閃出拓跋源俯伏道:“不可,不可。

    臣聞正德非梁主親生,然養蓄多年,名分已定。

    梁主立嫡古今常情,正德怨恨不立己,投入我朝,是子棄父,以臣背君。

    留之則人必譏我朝藏絕倫悖禮之人。

    倘梁主見我收留彼子,是移祚江東,無移時有害也。

    乞陛下疏而弗納,使人勸回本國,以敦鄰好為上策。

    ”魏主聽了大喜道:“卿言甚善。

    ”遂不遣官迎接,亦不相見。

    正德入魏滿望魏主見用,不期隻留入館中款待,又常遣官勸他早回故國。

    正德遂怏怏不快,一時進退兩難。

    左右跟随勸他去投蕭寶寅,不期寶寅遠鎮朔地,無奈隻得要去投他。

    忽有一人說道:“不可。

    蕭寶寅與我雖是同宗,卻實有不共之仇。

    投之何異驅羊虎口?莫若原回建康。

    虎不食兒,今上仁慈,決不過責,乞大王執子禮請罪,決不罪也。

    ” 正德無奈,隻得辭魏而回到建康,朝見梁主,伏地免冠請死。

    梁主見了含淚誨之道:“朕念汝父手足,勤勞王室,又将汝繼我一番。

    賜爵為侯,待汝亦不為薄。

    為何輕信小人立長之說逃奔于魏?朕今盡法,必使汝父地下欲泣,又使朕有殺子之名。

    姑念不明大義,将來悔過遷善,與吾子同享富貴可也。

    ”說罷墜淚不止。

    正德聽了,一時毛骨悚然,感恩亦泣。

    梁主賜還原爵,正德拜謝而去。

    朝臣固争不可複爵,請正其罪,勿使後人效尤。

    梁主不昕。

    後史官譏诮梁主佞佛慈心,因以作成大禍。

    有詩道: 雖雲父子不無傷,背國欺君法要張。

     有罪不誅留後患,自然禍發在蕭牆。

     且按下正德不題。

    卻說丁貴嫔見梁主祟信佛門,他在宮中亦專心好佛,焚香禮拜,朝夕無倦。

    又見郗後這番奇異,一發信心敬重三寶。

    光陰易過,早又過了多半年。

    一日忽染病甚危,太子朝夕侍奉湯藥,衣不解帶。

    丁貴嫔自知不起,因從容向梁主說道:“妾之遭際,死不為夭。

    但恨不能與陛下共談佛法耳。

    ”言訖而崩,時年五十二歲。

    梁主大恸,太子與弟綱續皆環抱哭泣。

    既而成禮,殡于臨雲殿中,有司奏谥曰穆皇後。

    梁主遂集沙門禮忏,拜求早佑丁氏升夭。

     卻說皇太子喪母之後歸至東官,日夜追思,哀痛哭泣,數日不食漿水。

    忽到五七之期,大哭一場,嘔血數升,悶絕在地,人事不知。

    合宮大驚,一時叫喚不醒,妃妾慌忙使人趕來報知梁主。

    梁主大驚,親來看視。

    隻因這一看有分教:一時哀痛極,千古孝名香。

    不知太子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