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關燈
蕭衍遣人弑殺。

    今死則已矣,獨念我在位以來,并無大過,被蕭衍屈害,情實無辜。

    久聞地府無私,敢求列位大王拘蕭衍之魂,與我對理,方知誰屈誰伸。

    若留此不忠不義為民間之主宰,誠恐賊戕害衆生,陰曹無法矣。

    ”十位閻君聽了寶融之言,一時俱各不平,即問執筆崔判官道:“你可查蕭衍如何,德行如何,壽算如何,可來奏知,以便處分。

    ”崔判官領命,遂細細一查,便将蕭衍始末緣由一一奏明。

    十王聽了大驚道:“善哉,善哉!蕭衍根行非凡,西方佛果,今來下界,是乘殺運而為帝王,喜他不昧前因,欲完他大事因緣,異日廣揚佛教,流傳中國,其功甚大。

    況且生死簿上亦不敢留名。

    他殺運一完即行善念。

    你今齊祚已終,梁運當新,天數已定,賢王不必怨恨于他。

    然你自報應,亦自有日,分毫不爽。

    念你今生柔懦無罪,假汝手以屠戳蒼生,天運循環,實非人意。

    陰司不便久留,速降人間,完你二人一番公案。

    ”說罷遂喚過降生婆近前分付道:“你可領他去到朔方侯氏降生,不可違誤,以拂天意。

    ”齊寶融見十王說出蕭衍始末,又說有報應在後,又叫他托生,便歡歡喜喜拜辭十王,就同降生婆而去。

    後人見此一段因果,有詩道: 古今報應原非爽,大事因緣也不差。

     若不一拳還一腳,如何無故結冤家。

     此是梁天監二年事也。

    且說北魏地雁門關上有一卒,姓侯名标。

    這侯标年近五十,同妻文氏并無生育。

    侯标雖是個軍卒,卻存心仁厚,每随主将征戰,他在沙場上見人屍骸暴露,他心中不忍,即掘土掩埋。

    若攻破城邑,不擄财物,不淫婦女。

    他若所到之家,便盡力保全,使人無驚恐。

    如此多年,魏軍中俱稱侯标為侯善人。

    這侯标妻子文氏,今年四十二歲,忽然得孕。

    侯标見妻子懷孕,滿心歡喜。

    遂在本官處告了一張免差文書,本官準免,遂在家中看守文氏生産。

    到了十月滿足,一日夜間文氏腹中疼痛,到臨産之時,忽房中沖出一團黑氣,遂養下了一個兒子。

    侯标見有此異兆,知此子後來必有些好處,便告知文氏,因此夫妻甚喜,遂爾扶養,取名侯景。

    這侯景生而異相,虎頭燕額,雙眼突出。

    到了七歲上,侯标、文氏一年相繼病死。

    這侯景無依,虧得這些行伍中人見他幼小,又念他父親是個好人,俱來看顧他。

    這侯景雖然年幼,卻說話乖巧,善于迎人,走到東家也肯留他吃飯,走到西家也肯留他住宿,況且父母也還有些遺下的錢糧,故此将來度日。

    這侯景無拘無束日大一日,漸長了一十六歲,長得身長八尺,膀闊三停,面如黃瓜,兩臂有千斤膂力,學習得一身武藝,騎射尤精。

    用一杆渾鐵爛銀槍,真有萬夫不當之勇。

    便自恃有勇,目内無人。

    在裡中狂蕩無憚,見人家雞犬牛羊,往往盜竊食之。

    人若與他争論,他便綽搶拼命。

    就是經常看顧他的,侯景也一概轉眼無情。

    故此人俱畏怕他,就攪亂的家家不甯。

    侯景又專識好漢,遂結識了高歡等為生死之交。

    到了魏孝武太昌元年時,有诏選募壯丁。

    侯景應選,遂吃了一分軍糧。

    每遇有警,侯景勇敢上前,屢次有功,便手下管有一千餘人,且按下不題。

     卻說梁主同志公做完了《寶忏》,志公便遣人去請高僧同做道場。

    這些差官領了志公的請啟,星夜不辭辛苦往郡縣名山古刹,将志公的請啟與梁主的征聘入朝共成善果。

    這些高僧俱要修自己工夫,不向人間覓尋衣飯,隻潛蹤滅迹無人纏擾,不期被志公有先見之知,逐名來請,又知志公是個不凡,又見是奉旨之事,不敢推托,隻得應允下山,便各肩挑衣缽,背挂蒲團,俱紛紛的陸續而來到了建康。

    此時梁主已曉得征求僧衆将到,已命有司蓋了一所迎僧館在于朱雀航南。

    又使長幹寺僧朗照迎接款待,單俟到齊之日引入朝中。

    過不多時,四十九員高僧皆到長幹寺内安歇,朗照不敢停留,連忙報入朝中。

    梁主大喜,對志公說道:“各處僧人俱已到齊,不知吾師作何使令?”志公便慢慢說出。

    隻因這一說,有分教:善到愆消,魔盡成一。

    不知後事何如,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