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關燈
小
中
大
修行,佛遠乎?佛近乎?”志公說道:“面門出入,應物随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識本心,識心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佛心念佛,心即是佛。
除此心佛,更無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梁主聽了不能深解其義,然見志公出言吐氣,的有根源,愈加起敬,遂屏去左右,将郗後死後受孽變蟒,求朕超拔細細說了一遍,道:“朕聞功德可以消愆。
朕今令天下僧道作此功德,不知可消此冤愆否?”志公道:“陛下以此而求解脫,未消舊愆而新愆又增矣。
”梁主聽了大驚,忙問道:“這是為何?”志公道:“親莫親于夫婦。
今郗後之求陛下,陛下為他解釋冤愆,以夫婦之好也。
今遍令寺僧啟建法事,傷财動衆,倍受苦惱,焉能為陛下減愆?況此經文套語陳言,止不過使人戒律戒心,引入正路。
事不相關,言不切當,安可死人之罪,消人之災?如陛下必欲救援郗後,須采集經典,親抒睿思,言言切當,頂禮求佛慈悲,方可贖郗後之惡業。
若隻如此邀福,恐不能也。
乞陛下敕收回成命,罷此壇場。
如我言,則孽可消而罪可減矣。
”梁主一時聽了豁然大悟道:“頃聞吾師妙谛,一如甘露。
不知肯為朕共作此善事否?”志公道:“我佛照盡衆僧,方成佛道。
固所願也。
”梁主見志公應允,十分歡喜,遂同志公回朝。
梁主在路上因對衆臣子笑說道: 文王載姜尚,朕今攜志公。
其中玄妙理,所見實非同。
諸臣聽了,甚是稱善。
梁主遂請志公在淨居殿中收拾法壇,便一面下诏停止各處壇場,不複追薦。
遂與志公日日商量解脫郗後之孽。
志公說道:“大藏真經無如長幹寺中具備,乞陛下傳旨,取入内庭選擇。
”梁主即着内侍傳旨取來。
志公與梁主日日構思,斟酌精義,半年之内著成十卷真經,名為《寶忏》,傳于後世,追溯其源遂加稱《梁皇寶忏》。
梁主因大喜道:“此忏乃發大地之精華,洩陰陽之妙用,滅罪消愆,引證西方,無過于此矣。
隻不知吾師如何拜禮?”志公道:“佛家原以清淨至誠,頂禮哀求盡心,禮拜亦非獨力而成。
乞選有戒行僧四十九員,熟悉此忏。
然後共襄盛事,以作百日道場。
”梁主道:“既是如此,乞吾師作速為朕料理,啟建功德可也。
”志公應允,遂作了四十九張請啟,上到荊門,下至閩浙,連夜着人去請。
且按下不題。
卻說當時齊和帝寶融,被梁主遣了鄭伯禽賜以生金。
寶融再三懇求鄭伯禽道:“飲醇醪足矣。
”鄭伯禽一時不便動手,遂進火酒數斤。
寶融見酒低頭垂淚道:“朕不負人,人何負我?情何慘也!”大恨數聲,因取過巨碗連吃數碗,吃一碗哭一回齊氏祖宗,叫一聲皇天後土。
既而飲醉如泥,鄭伯禽疾忙動手勒殺之。
寶融死去,一靈不昧,怨氣沖天,不一時到了陰司。
寶融低頭滿眼含淚而走,走了半晌,忽見了一所大殿,寶融拭淚,隻見宮殿寬敞,兩旁士卒列滿。
再擡頭一看,隻見扁額上四個大金字是“陰曹地府”。
寶融見了滿心歡喜道:“原來是閻君的所在。
我今被殺,死得不明,須進去哭訴一番,少不得閻君為我作主。
”遂一徑直入。
兩旁鬼卒見是一個人主,隻因他是屈死鬼魂,又無勾死鬼、無常鬼來通報,故此寶融直上殿來。
恰好十王正在殿上檢查人間善惡,早有值殿鬼卒看見,連忙跪禀道:“外面來了一位帝王。
”十王看見連忙下來迎請施禮道:“陰曹并不曾遣人拘攝,不知賢王何事到此?”因而坐下。
寶融見問,禁不住撲簌簌流淚說道:“昔日齊寶卷在位荒淫無道,自取滅亡,死有餘辜,諒列位自然細知矣。
我寶融因見蒼生塗炭,齊民倒懸,故在江陵稱帝,實欲剪亂救民,遂授了蕭衍兵權,使他早靖建康,加功進爵。
不期他竟篡殺,自立為帝。
我亦甘心相讓。
誰知蕭衍心懷惡毒,使人迎我早入建康正位,我感他忠誠不二,遂欣然就道,不意蕭衍遣設重兵屯于江面逼我讓位,就封我姑孰為王。
我自知才非勘亂,不足為人民主,讓之亦所甘心。
不意才到姑孰
除此心佛,更無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梁主聽了不能深解其義,然見志公出言吐氣,的有根源,愈加起敬,遂屏去左右,将郗後死後受孽變蟒,求朕超拔細細說了一遍,道:“朕聞功德可以消愆。
朕今令天下僧道作此功德,不知可消此冤愆否?”志公道:“陛下以此而求解脫,未消舊愆而新愆又增矣。
”梁主聽了大驚,忙問道:“這是為何?”志公道:“親莫親于夫婦。
今郗後之求陛下,陛下為他解釋冤愆,以夫婦之好也。
今遍令寺僧啟建法事,傷财動衆,倍受苦惱,焉能為陛下減愆?況此經文套語陳言,止不過使人戒律戒心,引入正路。
事不相關,言不切當,安可死人之罪,消人之災?如陛下必欲救援郗後,須采集經典,親抒睿思,言言切當,頂禮求佛慈悲,方可贖郗後之惡業。
若隻如此邀福,恐不能也。
乞陛下敕收回成命,罷此壇場。
如我言,則孽可消而罪可減矣。
”梁主一時聽了豁然大悟道:“頃聞吾師妙谛,一如甘露。
不知肯為朕共作此善事否?”志公道:“我佛照盡衆僧,方成佛道。
固所願也。
”梁主見志公應允,十分歡喜,遂同志公回朝。
梁主在路上因對衆臣子笑說道: 文王載姜尚,朕今攜志公。
其中玄妙理,所見實非同。
諸臣聽了,甚是稱善。
梁主遂請志公在淨居殿中收拾法壇,便一面下诏停止各處壇場,不複追薦。
遂與志公日日商量解脫郗後之孽。
志公說道:“大藏真經無如長幹寺中具備,乞陛下傳旨,取入内庭選擇。
”梁主即着内侍傳旨取來。
志公與梁主日日構思,斟酌精義,半年之内著成十卷真經,名為《寶忏》,傳于後世,追溯其源遂加稱《梁皇寶忏》。
梁主因大喜道:“此忏乃發大地之精華,洩陰陽之妙用,滅罪消愆,引證西方,無過于此矣。
隻不知吾師如何拜禮?”志公道:“佛家原以清淨至誠,頂禮哀求盡心,禮拜亦非獨力而成。
乞選有戒行僧四十九員,熟悉此忏。
然後共襄盛事,以作百日道場。
”梁主道:“既是如此,乞吾師作速為朕料理,啟建功德可也。
”志公應允,遂作了四十九張請啟,上到荊門,下至閩浙,連夜着人去請。
且按下不題。
卻說當時齊和帝寶融,被梁主遣了鄭伯禽賜以生金。
寶融再三懇求鄭伯禽道:“飲醇醪足矣。
”鄭伯禽一時不便動手,遂進火酒數斤。
寶融見酒低頭垂淚道:“朕不負人,人何負我?情何慘也!”大恨數聲,因取過巨碗連吃數碗,吃一碗哭一回齊氏祖宗,叫一聲皇天後土。
既而飲醉如泥,鄭伯禽疾忙動手勒殺之。
寶融死去,一靈不昧,怨氣沖天,不一時到了陰司。
寶融低頭滿眼含淚而走,走了半晌,忽見了一所大殿,寶融拭淚,隻見宮殿寬敞,兩旁士卒列滿。
再擡頭一看,隻見扁額上四個大金字是“陰曹地府”。
寶融見了滿心歡喜道:“原來是閻君的所在。
我今被殺,死得不明,須進去哭訴一番,少不得閻君為我作主。
”遂一徑直入。
兩旁鬼卒見是一個人主,隻因他是屈死鬼魂,又無勾死鬼、無常鬼來通報,故此寶融直上殿來。
恰好十王正在殿上檢查人間善惡,早有值殿鬼卒看見,連忙跪禀道:“外面來了一位帝王。
”十王看見連忙下來迎請施禮道:“陰曹并不曾遣人拘攝,不知賢王何事到此?”因而坐下。
寶融見問,禁不住撲簌簌流淚說道:“昔日齊寶卷在位荒淫無道,自取滅亡,死有餘辜,諒列位自然細知矣。
我寶融因見蒼生塗炭,齊民倒懸,故在江陵稱帝,實欲剪亂救民,遂授了蕭衍兵權,使他早靖建康,加功進爵。
不期他竟篡殺,自立為帝。
我亦甘心相讓。
誰知蕭衍心懷惡毒,使人迎我早入建康正位,我感他忠誠不二,遂欣然就道,不意蕭衍遣設重兵屯于江面逼我讓位,就封我姑孰為王。
我自知才非勘亂,不足為人民主,讓之亦所甘心。
不意才到姑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