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關燈
宗,同着甘勝、孫泰領着軍士退走,要到蘇全、趙勇的寨來。

    及到立寨之處,營寨全空,長孫稚見了大驚。

    甘勝、孫泰說道:“想是城中調回守城去了,将軍快早入城。

    ”長孫稚見追兵已近,隻得望城而走。

    不多時将到,便一眼看去,卻見城門大開,城上并無一人把守。

    長孫稚見了大驚道:“怎城中懈怠于此!”回顧左右道:“可速入城防禦。

    ”才到城邊,忽城上旌旗豎起,高叫道:“我等奉柳軍師之計,已得城久矣,可下馬歸降,免汝一死。

    ”不一時,城上發起連珠炮響,王茂引軍殺出,大叫道:“早早納下頭顱,免我動手!”長孫稚三人直吓得魂膽皆消,也顧不得将士,三人望北而逃。

    逃至亢山,回顧手下兵卒,尚有千餘。

    見追兵漸遠,正打點要入山收拾再行。

    尚未至山前,一聲炮響,左有王珍國,右有昌義之截出,大喝道:“我奉柳軍師之令,在此等候已久,快下馬受縛!”長孫稚大怒,隻得搖槍來戰。

    甘勝、孫泰亦來助敵。

    五人殺勾多時,王珍國槍刺甘勝,昌義之扁擔打落孫泰,長孫稚方不敢苦持,棄了二人,落荒望荊山逃走去了。

    二人見他去了,亦不追趕,遂望睢陵城而來。

    此時梁兵大隊已到,梁主入城安民畢,昌義之、王珍國解進蘇全、趙勇,梁主命釋其縛,使他軍中效用立功。

    二人拜謝。

    柳慶遠整饬兵馬,進攻荊山不題。

     卻說臨川王蕭宏,當日受了梁主之命,督諸将屯兵于合肥,以攻壽陽。

    不期自從這淮山堰壞之後,居民受傷,軍心不振,兵勢漸衰。

    又因壽陽城中太妃孟氏骁勇,又有參謀楊靈胤用計,蕭宏督将進攻皆不得利,又因梁主在朝無旨催戰,軍師又領兵蜀中,故此蕭宏亦隻休養士卒,以伺其變。

    到了北魏主孝明帝神龜二年,見梁兵不出,因念任城王拓跋澄有功,召回朝中,加為司徒之職。

    任城王遂奉旨,帶領一眷與孟氏太妃入朝受職。

    受職後,任城王澄見魏主年幼佞佛,胡太後設會齋僧,各處啟建塔寺,勞民傷财,心甚不悅,因而上表規谏。

    其略曰: 魏自永平以來,營明堂辟雍,役者不過千人。

    今諸州各建浮圖,凡一浮圖,用十八萬二千餘工。

    工尚未成,民已疲弊。

    廢經國之務,資不給之費,以緻府庫日虛,甚非廟算。

    今宜撤減諸役,施惠及民,況蕭衍常蓄觊觎之志,陛下宜及國家疆盛,早圖混一,使祖宗有永配之期,民生睹禮樂之富,則天下幸甚,國家幸甚。

     魏主覽表,上之不聞。

    自此,任城王憂郁不樂,冬十一月病卒。

    谥曰文宣。

    任城王入朝之後,魏主以揚州刺史李憲代之。

    李憲到了壽陽之後,嚴修武備,訓練士卒,以防梁将攻城。

     卻說臨川王蕭宏今打聽得李憲鎮守壽陽,便心中大喜,遂時常遣将到城下挑戰,以窺城中虛實。

    卻被李憲大刀闊斧殺來,戰不數合,梁将退走,隻未曾大戰。

    一日李憲對諸将說道:“聞名不如實見,我在涼州時,傳說梁兵骁勇無敵,往往受其侵掠。

    今日我見他軍無紀律,狀若遊魂,兵家所忌。

    他若再來,我當略施小計,叫他片甲不回,使他不敢正眼觑吾壽陽,方知手段。

    ”諸将聽了大喜,獨參謀楊靈胤說道:“以将軍觀人審事,可雲當矣。

    但勢有變遷,事有因革,将軍知其近不能觀其遠,明其小不能測其大。

    我觀蕭衍或動或靜,其志不小,今留将屯兵合肥,實圖壽陽,以俟有隙可入。

    目今彼不急攻,有如将軍之言者,蓋軍中無主謀之人。

    蕭宏纨袴無能為也。

    我昨見天象,曜星犯于角亢之間,恐不久有梁兵侵境,禍不可言,望将軍留意,勿小視之。

    ” 李憲聽罷,不禁鼓掌大笑,說道:“昔年屢敗,銳氣全消,無怪參謀之懦弱,長人之志。

    豈不聞逆天者亡,蕭衍三築淮山堰,欲灌壽陽,而反失内地,豈得為智?柳慶遠既有王佐之才,而不知谏主,焉得為忠?向日之跳梁,恃未遇勁敵之人耳。

    今參謀若過慮而畏之,何不避入洛陽,保全身命為愈乎!”說罷大笑不止。

    楊靈胤見他自恃有勇,言語帶諷,便不再言。

    自此李憲心高志大,觑梁兵如鼠輩。

     過了多時,蕭宏接了梁主旨意來催進攻壽陽,因而整兵前進。

    有哨馬報入城中,李憲即點起十萬雄兵引出城外,分立三營,列成陣勢。

    使尤剛、張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