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異端之教,迎合梁主,俱憤憤不平,便齊聲争斥。
怎奈梁主已有定見。
絕不動念,反怪群臣不能盡忠于國,因而拂袖回宮。
于是梁主在宮中不宰牲,不動音樂。
以至郊廟犧牲皆以面代之。
一日朝野聞之,不勝驚駭。
時人譏諷梁主,宗廟去牲,是不複其血食也。
事聞于朝,因诏以宗廟原用脯肴。
過不多時又下诏,以餅代脯肴,其餘盡用蔬菜。
又興工蓋至敬殿、景陽台,置立七廟,遂于至敬殿中塑一尊無量壽佛,長一丈八尺。
每月朔望,梁主齋戒沐浴更衣,在殿中設壇,學理佛事。
因念秣陵同夏裡是出身之地,欲廣大之,遂下诏以同夏裡改為同夏縣。
又舍舊宅,造了小莊嚴寺,選高僧在寺焚修。
一日梁主視朝,坦腹對群臣說道:“朕登大位,多賴卿等。
武将有汗馬之勞,文臣有翊贊之力。
今遭際升平,幹戈甯息,若不優禮功勳,使後之人視朕為何如之主。
今封爵土,未免近遠不同,會面甚難。
今朕欲覓良工,将衆卿儀表圖畫,珍收内庭,使朕觀之一如卿在左右何如?”群臣跪奏道:“陛下待臣何其厚也!”遂诏選良工張僧繇入殿。
梁主使衆武将各戎裝貫甲,并帶昔日所用俱裝束得如天神一般。
張僧繇日日每人畫去。
每畫一将,梁主必使他将往日英雄成功之處,敷演一番,然後使張僧繇動筆。
畫得武将中一個個猙獰狀貌,宛若天神,文臣内一個個儒雅風流,猶如梓童教主。
一日張僧繇畫到馮道根的形象,馮道根局促不安,因拜謝梁主說道:“臣所可報國者,惟餘一死,但天下太平臣恨無死之地,為可恨也。
”梁主聽了不勝起敬,恩寵日隆。
不半年間,各像俱已畫完。
一日梁主設宴聚集文武于武德殿中。
梁主上坐,使内侍先将各形像挂于殿壁之旁,然後使各人坐于下,盡歡豪飲。
飲夠多時,适曹景宗飲得大醉,不禁手舞足蹈,對梁主而稱“下官”,群臣各駭,梁主縱之毫不介意,以為笑樂。
自此不時宴飲,無不盡歡。
一日梁主設朝,出封諸将,以柳慶遠出為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諸軍事,加征虜大将軍,甯蠻校尉、雍州刺史;以王茂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諸軍事,兼江州刺史;以呂僧珍為使持節,平北将軍,南兖州刺史;以韋睿為左衛将軍、安西長史、南郡太守;以曹景宗為侍中、中衛軍将、江州刺史;以王珍國為秦梁二州刺史;以昌義之為平北将軍、北徐州刺史;以張弘策為甯朔将軍,巴梓潼二郡太守;以馮道根為都督豫州谙軍事兼豫州刺史,以陳剛為都督持節鎮北将軍。
以下大小文武各加封爵。
不日封完。
過不一日,諸将入朝拜别,梁主親自餞于江岸,與諸将作别。
因對柳慶遠說道:“軍師衣錦還鄉,朕無西顧之憂矣。
”君臣又宴飲了半晌,諸将方起拜别,梁主見了,不禁潸潸淚下。
諸将見之莫不流淚叩首而行。
後人閱此,贊梁主待功臣如何: 功臣自古宜優待,優待功臣有幾人? 心腹股肱成一體,如斯方不愧君臣。
梁主見衆臣去遠,方收淚回朝不題。
卻說皇太子見梁主喜于佛教,太子亦甚信之。
在東宮閑暇遍覽《大藏真經》。
因見《金剛經》上不分段落,若人捧誦難于記憶,遂潛心默會,将《金剛經》割斷,分為三十二分,各增重句,以取三十二相之義。
即使人刊刻訂褶成帙,傳出宮外。
民間士庶以及優婆夷、優婆塞等見之易于記誦,如獲珍寶,一時傳播,遍流天下。
日夕所誦者,俱是三十二分《金剛經》。
太子又在宮中造蓋慧義殿,集德行僧闡發經義。
忽于四月天降甘露于慧義殿前,宮人皆以皇太子至德所感。
且說梁主自從郗後崩後,正宮久虛。
今太子又已大婚,當有大臣以及有司官奏請道:“母以子貴,今皇太子聖虔在躬,諸禮成備,子貴之道抑有舊章,請丁氏早正大位,以為天下母儀。
”梁主準奏,以丁貴嫔為皇後,後于正宮。
丁貴嫔正位之後,在宮中皆得宮人歡心。
丁貴嫔素性仁恕,不好華肴,器服無珍麗之物,親戚未嘗有私谒,深得梁主之心。
今又見梁主弘崇佛典,丁貴嫔亦奉而行之。
遂屏絕滋腴之味,常進素鳝。
梁主見了大喜,遂與丁貴嫔在佛前求佛證盟,堅持三皈五戒。
到了受戒之日,甘露降于殿前,方圓一丈五尺。
梁主見了大喜,因執丁貴嫔之手,笑說道:“上天見朕與愛卿夫婦雙修,特降此祯祥耳。
”自此丁貴嫔在宮中将梁主所著經義悉皆供奉,朝夕禮誦不題。
卻說太子日與朝中文士講學,商榷古今,一時文理大著,又在蔣山定林寺中造一讀書台,又在湖熟造一讀書院。
一時文人韻士相從太子而學者,有數百
怎奈梁主已有定見。
絕不動念,反怪群臣不能盡忠于國,因而拂袖回宮。
于是梁主在宮中不宰牲,不動音樂。
以至郊廟犧牲皆以面代之。
一日朝野聞之,不勝驚駭。
時人譏諷梁主,宗廟去牲,是不複其血食也。
事聞于朝,因诏以宗廟原用脯肴。
過不多時又下诏,以餅代脯肴,其餘盡用蔬菜。
又興工蓋至敬殿、景陽台,置立七廟,遂于至敬殿中塑一尊無量壽佛,長一丈八尺。
每月朔望,梁主齋戒沐浴更衣,在殿中設壇,學理佛事。
因念秣陵同夏裡是出身之地,欲廣大之,遂下诏以同夏裡改為同夏縣。
又舍舊宅,造了小莊嚴寺,選高僧在寺焚修。
一日梁主視朝,坦腹對群臣說道:“朕登大位,多賴卿等。
武将有汗馬之勞,文臣有翊贊之力。
今遭際升平,幹戈甯息,若不優禮功勳,使後之人視朕為何如之主。
今封爵土,未免近遠不同,會面甚難。
今朕欲覓良工,将衆卿儀表圖畫,珍收内庭,使朕觀之一如卿在左右何如?”群臣跪奏道:“陛下待臣何其厚也!”遂诏選良工張僧繇入殿。
梁主使衆武将各戎裝貫甲,并帶昔日所用俱裝束得如天神一般。
張僧繇日日每人畫去。
每畫一将,梁主必使他将往日英雄成功之處,敷演一番,然後使張僧繇動筆。
畫得武将中一個個猙獰狀貌,宛若天神,文臣内一個個儒雅風流,猶如梓童教主。
一日張僧繇畫到馮道根的形象,馮道根局促不安,因拜謝梁主說道:“臣所可報國者,惟餘一死,但天下太平臣恨無死之地,為可恨也。
”梁主聽了不勝起敬,恩寵日隆。
不半年間,各像俱已畫完。
一日梁主設宴聚集文武于武德殿中。
梁主上坐,使内侍先将各形像挂于殿壁之旁,然後使各人坐于下,盡歡豪飲。
飲夠多時,适曹景宗飲得大醉,不禁手舞足蹈,對梁主而稱“下官”,群臣各駭,梁主縱之毫不介意,以為笑樂。
自此不時宴飲,無不盡歡。
一日梁主設朝,出封諸将,以柳慶遠出為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諸軍事,加征虜大将軍,甯蠻校尉、雍州刺史;以王茂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諸軍事,兼江州刺史;以呂僧珍為使持節,平北将軍,南兖州刺史;以韋睿為左衛将軍、安西長史、南郡太守;以曹景宗為侍中、中衛軍将、江州刺史;以王珍國為秦梁二州刺史;以昌義之為平北将軍、北徐州刺史;以張弘策為甯朔将軍,巴梓潼二郡太守;以馮道根為都督豫州谙軍事兼豫州刺史,以陳剛為都督持節鎮北将軍。
以下大小文武各加封爵。
不日封完。
過不一日,諸将入朝拜别,梁主親自餞于江岸,與諸将作别。
因對柳慶遠說道:“軍師衣錦還鄉,朕無西顧之憂矣。
”君臣又宴飲了半晌,諸将方起拜别,梁主見了,不禁潸潸淚下。
諸将見之莫不流淚叩首而行。
後人閱此,贊梁主待功臣如何: 功臣自古宜優待,優待功臣有幾人? 心腹股肱成一體,如斯方不愧君臣。
梁主見衆臣去遠,方收淚回朝不題。
卻說皇太子見梁主喜于佛教,太子亦甚信之。
在東宮閑暇遍覽《大藏真經》。
因見《金剛經》上不分段落,若人捧誦難于記憶,遂潛心默會,将《金剛經》割斷,分為三十二分,各增重句,以取三十二相之義。
即使人刊刻訂褶成帙,傳出宮外。
民間士庶以及優婆夷、優婆塞等見之易于記誦,如獲珍寶,一時傳播,遍流天下。
日夕所誦者,俱是三十二分《金剛經》。
太子又在宮中造蓋慧義殿,集德行僧闡發經義。
忽于四月天降甘露于慧義殿前,宮人皆以皇太子至德所感。
且說梁主自從郗後崩後,正宮久虛。
今太子又已大婚,當有大臣以及有司官奏請道:“母以子貴,今皇太子聖虔在躬,諸禮成備,子貴之道抑有舊章,請丁氏早正大位,以為天下母儀。
”梁主準奏,以丁貴嫔為皇後,後于正宮。
丁貴嫔正位之後,在宮中皆得宮人歡心。
丁貴嫔素性仁恕,不好華肴,器服無珍麗之物,親戚未嘗有私谒,深得梁主之心。
今又見梁主弘崇佛典,丁貴嫔亦奉而行之。
遂屏絕滋腴之味,常進素鳝。
梁主見了大喜,遂與丁貴嫔在佛前求佛證盟,堅持三皈五戒。
到了受戒之日,甘露降于殿前,方圓一丈五尺。
梁主見了大喜,因執丁貴嫔之手,笑說道:“上天見朕與愛卿夫婦雙修,特降此祯祥耳。
”自此丁貴嫔在宮中将梁主所著經義悉皆供奉,朝夕禮誦不題。
卻說太子日與朝中文士講學,商榷古今,一時文理大著,又在蔣山定林寺中造一讀書台,又在湖熟造一讀書院。
一時文人韻士相從太子而學者,有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