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看書
關燈
小
中
大
度正符合盧騷“高貴的野蠻人”的理想,所以雅俗共賞,舉國若狂。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還又有“南海泡泡”(SouthSeaBubble)大騙局,煽起南太平洋移民熱、投資熱,英法意大利都卷入,不久泡泡破滅,無數人傾家蕩産,也有移民包下輪船,被送到無人荒島上,終年霖雨的森林中,整大批的人餓死病死。
這些都是《叛艦喋血記》這件史實的時代背景。
兩次拍成電影我都看過,第一次除了卻爾斯·勞頓演船長還有點記得,已經沒什麼印象。
大緻是照三○年代的暢銷書《邦梯号上的叛變》——諾朵夫、霍爾合著(NordhoffHall)——寫叛艦“覓得桃源好避秦”之後,就不提了。
馬龍·白蘭度這張影片卻繼續演下去,講大副克利斯青主張把船再駛回英國自首,暴露當時航海法的不人道。
水手們反對,當夜有人放火燒船,斷了歸路,克利斯青搶救儀器燒死。
燒船是事實,荒島當然不能有海船停泊,怕引起注意。
近代辟坎島上克利斯青的後裔靠雕刻紀念品賣給遊客度日,一度到歐洲賣畫,五○年間向訪問的人說:當初克利斯青“一直想回國投案,”曾載《讀者文摘》。
照一般改編劇本的标準來說,這一改改得非常好,有一個悲壯的收梢,而且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十八世紀英國法律本來嚴酷,連小偷都是流放的罪名。
航海法的殘忍,總也是因為帆船遠涉重洋,危險性太大,不是實在無路可走的人也不肯做水手,所以多數是囚犯,或是拉案拉來的酒鬼,不用嚴刑無法維持紀律。
叛變不分主從,回國一定處絞,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
片中的克利斯青自願為社會改革而死,那又是一回事,手下這批人以性命相托,剛找到了一個安身處,他倒又侃侃而談,要他們去送死。
我看到這裡非常起反感,簡直看不下去。
名小說家密契納——著有《夏威夷》等——與前面提過的戴教授合著《樂園中的壞蛋》散文集(RascalsinParadise),寫太平洋上的異人,有的遁世,有的稱王,内中有鄭成功,也有“邦梯号”的布萊船長。
布萊對于太平洋探險很有貢獻,并且發現澳洲與新幾内亞之間一條海峽,至今稱為布萊海峽,可算名垂不朽。
這本書根據近人對有關文件的研究,替他翻案。
他并不是虐待狂,出事的主因是在塔喜堤停泊太久,島上的女人太迷人,一住半年,心都野了,由克利斯青領頭,帶着一批青年浪子回去找他們的戀人。
但是叛變是監時觸機,并沒有預謀。
那天晚上克利斯青郁郁地想念他的绮薩貝拉——是他替她取的洋名——決定當夜乘小筏子逃走。
偏那天夜間特别炎熱,甲闆上不斷人,都上來乘涼,他走不成。
剛巧兩個當值人員都怠職睡熟了,軍械箱又搬到統艙正中,為了騰出地方擱面包果樹——這次航行的使命是從南太平洋移植面包果,供給西印度群島的黑奴作食糧,但是黑人吃不慣,結果白費工夫——克利斯青借口有鲨魚,問軍械管理員拿到箱子鑰匙。
更巧的是幾個最橫暴的海員都派在克利斯青這一班,午夜起當值,内中有三個在塔喜堤逃走,給捉了回來,共有七個人犯事挨過打,都在午夜該班。
于是克利斯青臨時定計起事,其餘的員工有的脅從,有的一時迷亂,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那“拜倫型的大副”那年二十四歲,臉長得一副聰明相,讨人喜歡,高個子,運動員的體格。
布萊事後這樣描寫他:“‘身坯結實,有點羅圈腿,……有出汗太多的毛病,尤其手上,甚至于凡是他拿過的東西都沾髒了。
’”布萊形容他自然沒有好話。
騎馬過度容易羅圈腿,英國鄉紳子弟從前都是從小學騎馬。
手汗多,似乎是有點神經質。
諾朵夫也寫他脾氣陰晴不定,頭發漆黑,膚色也黑,再加上曬黑,黝黑異常——倒和绮薩貝拉是天生注定的一對。
——諾朵夫認為他想單獨逃走是為了跟船長屢次沖突——因為對他不公,并不是主持公道——後來臨時變計,占領了這條船,宣布要用鐵鍊鎖住船長,送回英國治罪。
同夥的船員一緻反對回英,這才作罷。
事後他與少年士官白顔談起,又強調他的原意是把船長解回英國治罪。
最後與白顔等兩個士官訣别,還又托他們回國後轉告他父親,他本意是送船長回國法辦,雖然父親不會因此原宥他,至少可以減輕他的罪愆。
再三鄭重提起這一點,但是船長究竟犯了什麼罪?鞭笞怠工逃跑的水手,是合法的。
密契納代船長洗刷,但是也承認他“也許”克扣夥食——吞沒九十磅乳酪,多報鹹肉,造假賬。
至于扣食水,那是他太功利主義,省下水來澆灌面包果樹。
後來他第二次銜命去取面包果,澳洲海洋探險家馬太·福林德斯那時候年紀還小,在那條船上當士官,後來回憶船上苦渴,“花匠拎水桶去澆灌盆栽,他和别人都去躺在梯級上,舐園丁潑撒的瓊漿玉液。
”士官尚且如此,水手可想而知。
邦梯号上有個少年士官偷了船長一隻椰子,吃了解渴。
船長買了幾千隻椰子,一共失去四隻,怪大副追查不力,疑心他也有份。
在這之前幾天,派克利斯青帶人上岸砍柴汲水,大隊土人攔劫,事先奉命不準開槍,因為懷柔的國策。
衆寡不敵,斧頭、五爪鐵鈎都給搶了去。
土人沒有鐵器,異常珍視,拿去改制小刀。
回船艦長不容分辯,大罵怯懦無用。
在塔喜堤,船長曾經把土人饋贈個别船員的豬隻、芋頭和土産一律充公,理由是船上隻剩腌幹食品,需要新鮮食物調劑,土産可以用來和别處土人交易。
大副有個土人朋友送了一對珠子,硬沒給他拿去。
但是這都不是什麼大事,等回國後去海軍告發,還有可說,中道折回押解交官,一定以叛變罪反坐。
不但是十八世紀的海軍,換了現代海軍也是一樣。
五○年代美國著名小說改編舞台劇電影《凱恩号叛變》(“TheCaineMutiny”)——亨佛萊波嘉主演——本來是套《叛艦喋血記》,裡面一碗楊梅的公案與那四隻椰子遙遙相對,但那隻是鬧家務,要不是戰時船長犯了臨陣怯懦的罪嫌,不然再也扳不倒他。
克利斯青不是初出道,過了許多年的海員生活,不會不知道裡面的情形,竟想出這麼個屎主意,而且十分遺憾沒能實行,可見他理路不清楚。
影片中遲至抵達辟坎島後,才倡議回國對質,更不近情理,因為中間有把船長趕下船去這回事,有十八個人跟去,全擠在一隻小船上,在太平洋心,即使能着陸,又沒有槍械抵禦土人,往西都是食人者的島嶼。
這一個處置方法幹系十九條人命,回去還能聲辯控訴船長不人道? 密契納這篇翻案文章純是一面倒,也不能叫人心服:“無疑地,福萊徹·克利斯青的原意是要把船長與忠心的人都扔到太平洋底,但是叛黨中另有人顧慮到後果,給了布萊一幹人一線生機……”這未免太武斷,怎見得是别人主張放他們一條生路,不是克利斯青本人?書中并沒舉出任何理由。
而且即使斬草除根,殺之滅口,一年後邦梯号不報到,至多兩年,國内就要派船來查,這條規則,克利斯青比他手下的人知道得更清楚。
還有白顔等兩個士官、五名職工沒來得及上小船,擠不下,船長怕翻船,喊叫他們不要下來:“我不能帶你們走了! 隻要有一天我們能到英國,我會替你們說話!”克利斯青不得不把這幾個人看守起來。
大船繼續航行,經過一個白種人還沒發現的島,叫拉羅唐珈,島上土人膽小,也還算友善,白顔不明白他為什麼不選作藏身之地,卻在英國人已經發現了的土排島登陸,土人聚集八九百人持械迎敵,結果沒有上岸,駛回塔喜堤,補充糧食,采辦牲畜,接取戀人,又回到土排島。
這次因為有塔喜堤人同來,當地土人起初很友好。
他們向一個酋長買了塊地,建造堡壘。
克利斯青堅持四面挖二丈深四丈闊的水溝,工程浩大,大家一齊動手,連他在内。
不久,帶來的羊吃土人種的菜,土人就又翻臉,誓必殲滅或是趕走他們,一次次猛攻堡壘,開炮轟退。
漸漸無法出外,除非成群結隊全副武裝。
生活苦不堪言,住了兩三個月,克利斯青知道大家都恨透了這地方,召集會議,一律贊成離開土排島,有十六個人要求把他們送到塔喜堤,其餘的人願意跟着船去另找新天地。
密契納為了做翻案文章,指克利斯青抛棄同黨,讓他們留在塔喜堤,軍艦來了甕中捉鼈,其實是他判斷力欠高明,大家對他的領導失去信心,所以散夥。
回塔喜堤,諾朵夫認為是怪水手們糊塗,舍不得離開這溫柔鄉。
大概也是因為吃夠了土人的苦頭,别處人生地不熟,還是隻有塔喜堤。
仗着布萊一行人未見得能生還報案,得過且過。
克利斯青為了保密,大概也急于擺脫他們,把白顔一幹人也一并送到塔喜堤上岸。
第一次船到塔喜堤的時候,按照當地風俗,每人限交一個同性朋友,本地人對這友誼非常重視,互相送厚禮,臨行克利斯青的朋友送了他一對完美的珍珠,被船長充公未遂。
這種交友方式在南太平洋别處也有,新幾内亞稱為“庫拉”(kula)——見馬利腦斯基(B.Malinowski)日記——兩地的友人都是一對一,往來饋贈大筆土特産或是沿海輸入的商品,總值也沒有估計,但是如果還禮太輕,聲名掃地,送不起也“舍命陪君子”。
收下的禮物自己銷售送人。
這原是一種原始的商業制度,朋友其實是通商的對手方,也都很有大商人的魄力。
連南美洲西北部的印第安人也有同樣的制度,直到本世紀五○年代還通行。
都是交通不便,物物交易全靠私人來往,因此特别重視通商的搭檔,甚至于在父子兄弟關系之上——見哈納(M.J.Harner)著《吉伐若人》(“TheJivaro”)——塔喜堤過去這風俗想必也是同一來源,當時的西方人容易誤解,認為一味輕财尚義。
克利斯青最初準備隻身逃亡,除了抛撇不下戀人,一定也是憧憬島人的社會,滿想找個地圖上沒有的島嶼,投身在他們的世界裡。
但是經過土排島之難,為了避免再蹈覆轍,隻能找無人荒島定居,與社會隔離,等于流犯,變相終身監禁。
不管這是否他的決定,不這樣也決通不過。
白顔住在塔喜堤一年多,愛上了一個土女,結了婚。
英國軍艦來了,參加叛變的水手們被捕,白顔等也都不分青紅皂白捉了去。
原來出事那天晚上,克利斯青正預備當夜溜下船舷潛逃,在甲闆上遇見白顔,托他回國代他探望家人,萬一自己這次遠行不能生還。
白顔一口應允。
克利斯青便道:“那麼一言為定。
”不料船長剛巧走來,隻聽見最後兩句話,事後以為是白顔答應參加叛變。
出事後,布萊指揮那隻露天的小船,連張地圖都沒有,在太平洋上走了四十一天,安抵馬來群島,是航海史上的奇迹。
回國報案,轟動一時,英王破格召見。
跟去的十八個人,路上死了七人,剩下十一個人裡面,還又有兩個中途抗命,“形同反叛,”,一個操帆員,一個木匠。
到了荷屬東印度,布萊提出控訴,把這兩個人囚禁起來,等到英國候審。
結果隻有木匠被堂上申饬了事,另一個無罪開釋。
布萊在軍事法庭上咬定白顔通謀。
白顔的寡母不信,他是個獨子,好學,正要進牛津大學,因為醉心盧騷、拜倫等筆下的南海,才去航海,離家才十七歲,這是第一次出海,與布萊是世交,他母親重托了他。
案發後她寫信給布萊,他回信大罵她兒子無行。
這母子倆相依為命,受了這刺激,就此得病,白顔回來她已經死了。
布萊對白顔是誤會,另外還有三個人,一個軍械管理員,兩個小木匠,布萊明知他們是要跟他走的,經他親口阻止,載重過多怕翻船,不防留在賊船上,他回去竟一字不提。
遞解回國途中,軍艦觸礁,來不及一一解除手鐐腳铐,淹死了四個。
這三個人僥幸沒死。
開審時,又幸而有邦梯号上的事務長代為分辯,終于無罪開釋。
布萊不在場,已經又被派出國第二次去南海取面包果。
這時候距案發已經三年,輿論倒了過來,據密契納說,是因為克利斯青與另一個叛黨少年士官,兩家都是望族,克利斯青的哥哥是個法學教授,兩家親屬奔走呼号,煽起社會上的同情。
而且布萊本人不在國内,有人罵他怯懦不敢對質,其實他早已書面交代清楚,并且還出版了一本書,說明事件經過。
不管是為了什麼原因,也許是“日久事明”,軍事法庭第二次審這件案子,結果隻絞死三名水手,白顔等三人判了死刑後獲赦。
十八世紀末,英國海軍陸續出了好幾次叛變,都比邦梯案理由充足,最後一次在倫敦首善之區,鬧得很大。
但是鎮壓下來之後,都被忘懷了,惟有太平洋心這隻小型海船上的風波,舉世聞名,曆久不衰,卻是為何?未必又是克利斯青家庭宣傳之力。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似乎是:隻有這一次叛變是成功的。
不能低估了美滿的結局的力量。
主犯幾乎全部逍遙法外,享受南海風光,有情人都成眷屬,而且又是不流血的革命,兵不血刃,大快人心。
出事在西曆一七八九年,同年法國大革命,從某些方面說來,甚至于都沒有它影響大。
狄更斯的《雙城記》可以代表當時一般人對法國革命的感覺,同情而又恐怖憎惡,不像邦梯案是反抗上司,改革陋規,普通人都有切身之感。
在社會上,人生許多小角落裡,到處都有這樣的暴君。
布萊除了航海的本領确是個人才,也跟克利斯青一樣都是常人,也是他成為一個象征之後,才“天下之惡皆歸之”。
邦梯事件後二十年,顯然已成定論。
船名成了他的綽号:“邦梯·布萊”。
但是官運亨通,出事後回國立即不次擢遷——軍事法庭上法官認為有逼反嫌疑,責備了他幾句,那是沒有的事,影片代觀衆平憤的——此後一帆風順,對拿破侖作戰,又立下軍功。
生平下屬四次叛變,連邦梯出事後歸途中的一次小造反算在内。
最大的一次叛亂,是他晚年在澳洲做新南威爾斯州長,當地有個約翰·麥卡塞,現代澳洲教科書上都稱他為偉大的開荒畜牧家,奠定澳洲羊毛的基礎,但是同時也是地方上一霸,勾結駐軍通同作弊,與州長鬥法,手下的人散布傳單罵“邦梯·布萊”:“難道新南威爾斯無人,就沒有個克利斯青,容州長專制?” 布萊無子,有六個女兒,那次帶了個愛女與生病的女婿,到錫尼上任。
現在的大都市錫尼,那時候隻是個小小英屬地,罪犯流放所。
布萊的掌珠不但是第一夫人,而且是時裝領袖,每次有船到,她母親從倫敦寄衣服給她。
一次寄來巴黎流行的透明輕紗長袍,粘在身上。
——法國大革命後開始時行希臘風的長衣,常用稀薄的白布縫制,取其輕軟,而又樸素平民化,質地漸趨半透明。
那時候不像近代透明镂空衣料例必襯裡子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還又有“南海泡泡”(SouthSeaBubble)大騙局,煽起南太平洋移民熱、投資熱,英法意大利都卷入,不久泡泡破滅,無數人傾家蕩産,也有移民包下輪船,被送到無人荒島上,終年霖雨的森林中,整大批的人餓死病死。
這些都是《叛艦喋血記》這件史實的時代背景。
兩次拍成電影我都看過,第一次除了卻爾斯·勞頓演船長還有點記得,已經沒什麼印象。
大緻是照三○年代的暢銷書《邦梯号上的叛變》——諾朵夫、霍爾合著(NordhoffHall)——寫叛艦“覓得桃源好避秦”之後,就不提了。
馬龍·白蘭度這張影片卻繼續演下去,講大副克利斯青主張把船再駛回英國自首,暴露當時航海法的不人道。
水手們反對,當夜有人放火燒船,斷了歸路,克利斯青搶救儀器燒死。
燒船是事實,荒島當然不能有海船停泊,怕引起注意。
近代辟坎島上克利斯青的後裔靠雕刻紀念品賣給遊客度日,一度到歐洲賣畫,五○年間向訪問的人說:當初克利斯青“一直想回國投案,”曾載《讀者文摘》。
照一般改編劇本的标準來說,這一改改得非常好,有一個悲壯的收梢,而且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十八世紀英國法律本來嚴酷,連小偷都是流放的罪名。
航海法的殘忍,總也是因為帆船遠涉重洋,危險性太大,不是實在無路可走的人也不肯做水手,所以多數是囚犯,或是拉案拉來的酒鬼,不用嚴刑無法維持紀律。
叛變不分主從,回國一定處絞,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
片中的克利斯青自願為社會改革而死,那又是一回事,手下這批人以性命相托,剛找到了一個安身處,他倒又侃侃而談,要他們去送死。
我看到這裡非常起反感,簡直看不下去。
名小說家密契納——著有《夏威夷》等——與前面提過的戴教授合著《樂園中的壞蛋》散文集(RascalsinParadise),寫太平洋上的異人,有的遁世,有的稱王,内中有鄭成功,也有“邦梯号”的布萊船長。
布萊對于太平洋探險很有貢獻,并且發現澳洲與新幾内亞之間一條海峽,至今稱為布萊海峽,可算名垂不朽。
這本書根據近人對有關文件的研究,替他翻案。
他并不是虐待狂,出事的主因是在塔喜堤停泊太久,島上的女人太迷人,一住半年,心都野了,由克利斯青領頭,帶着一批青年浪子回去找他們的戀人。
但是叛變是監時觸機,并沒有預謀。
那天晚上克利斯青郁郁地想念他的绮薩貝拉——是他替她取的洋名——決定當夜乘小筏子逃走。
偏那天夜間特别炎熱,甲闆上不斷人,都上來乘涼,他走不成。
剛巧兩個當值人員都怠職睡熟了,軍械箱又搬到統艙正中,為了騰出地方擱面包果樹——這次航行的使命是從南太平洋移植面包果,供給西印度群島的黑奴作食糧,但是黑人吃不慣,結果白費工夫——克利斯青借口有鲨魚,問軍械管理員拿到箱子鑰匙。
更巧的是幾個最橫暴的海員都派在克利斯青這一班,午夜起當值,内中有三個在塔喜堤逃走,給捉了回來,共有七個人犯事挨過打,都在午夜該班。
于是克利斯青臨時定計起事,其餘的員工有的脅從,有的一時迷亂,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那“拜倫型的大副”那年二十四歲,臉長得一副聰明相,讨人喜歡,高個子,運動員的體格。
布萊事後這樣描寫他:“‘身坯結實,有點羅圈腿,……有出汗太多的毛病,尤其手上,甚至于凡是他拿過的東西都沾髒了。
’”布萊形容他自然沒有好話。
騎馬過度容易羅圈腿,英國鄉紳子弟從前都是從小學騎馬。
手汗多,似乎是有點神經質。
諾朵夫也寫他脾氣陰晴不定,頭發漆黑,膚色也黑,再加上曬黑,黝黑異常——倒和绮薩貝拉是天生注定的一對。
——諾朵夫認為他想單獨逃走是為了跟船長屢次沖突——因為對他不公,并不是主持公道——後來臨時變計,占領了這條船,宣布要用鐵鍊鎖住船長,送回英國治罪。
同夥的船員一緻反對回英,這才作罷。
事後他與少年士官白顔談起,又強調他的原意是把船長解回英國治罪。
最後與白顔等兩個士官訣别,還又托他們回國後轉告他父親,他本意是送船長回國法辦,雖然父親不會因此原宥他,至少可以減輕他的罪愆。
再三鄭重提起這一點,但是船長究竟犯了什麼罪?鞭笞怠工逃跑的水手,是合法的。
密契納代船長洗刷,但是也承認他“也許”克扣夥食——吞沒九十磅乳酪,多報鹹肉,造假賬。
至于扣食水,那是他太功利主義,省下水來澆灌面包果樹。
後來他第二次銜命去取面包果,澳洲海洋探險家馬太·福林德斯那時候年紀還小,在那條船上當士官,後來回憶船上苦渴,“花匠拎水桶去澆灌盆栽,他和别人都去躺在梯級上,舐園丁潑撒的瓊漿玉液。
”士官尚且如此,水手可想而知。
邦梯号上有個少年士官偷了船長一隻椰子,吃了解渴。
船長買了幾千隻椰子,一共失去四隻,怪大副追查不力,疑心他也有份。
在這之前幾天,派克利斯青帶人上岸砍柴汲水,大隊土人攔劫,事先奉命不準開槍,因為懷柔的國策。
衆寡不敵,斧頭、五爪鐵鈎都給搶了去。
土人沒有鐵器,異常珍視,拿去改制小刀。
回船艦長不容分辯,大罵怯懦無用。
在塔喜堤,船長曾經把土人饋贈個别船員的豬隻、芋頭和土産一律充公,理由是船上隻剩腌幹食品,需要新鮮食物調劑,土産可以用來和别處土人交易。
大副有個土人朋友送了一對珠子,硬沒給他拿去。
但是這都不是什麼大事,等回國後去海軍告發,還有可說,中道折回押解交官,一定以叛變罪反坐。
不但是十八世紀的海軍,換了現代海軍也是一樣。
五○年代美國著名小說改編舞台劇電影《凱恩号叛變》(“TheCaineMutiny”)——亨佛萊波嘉主演——本來是套《叛艦喋血記》,裡面一碗楊梅的公案與那四隻椰子遙遙相對,但那隻是鬧家務,要不是戰時船長犯了臨陣怯懦的罪嫌,不然再也扳不倒他。
克利斯青不是初出道,過了許多年的海員生活,不會不知道裡面的情形,竟想出這麼個屎主意,而且十分遺憾沒能實行,可見他理路不清楚。
影片中遲至抵達辟坎島後,才倡議回國對質,更不近情理,因為中間有把船長趕下船去這回事,有十八個人跟去,全擠在一隻小船上,在太平洋心,即使能着陸,又沒有槍械抵禦土人,往西都是食人者的島嶼。
這一個處置方法幹系十九條人命,回去還能聲辯控訴船長不人道? 密契納這篇翻案文章純是一面倒,也不能叫人心服:“無疑地,福萊徹·克利斯青的原意是要把船長與忠心的人都扔到太平洋底,但是叛黨中另有人顧慮到後果,給了布萊一幹人一線生機……”這未免太武斷,怎見得是别人主張放他們一條生路,不是克利斯青本人?書中并沒舉出任何理由。
而且即使斬草除根,殺之滅口,一年後邦梯号不報到,至多兩年,國内就要派船來查,這條規則,克利斯青比他手下的人知道得更清楚。
還有白顔等兩個士官、五名職工沒來得及上小船,擠不下,船長怕翻船,喊叫他們不要下來:“我不能帶你們走了! 隻要有一天我們能到英國,我會替你們說話!”克利斯青不得不把這幾個人看守起來。
大船繼續航行,經過一個白種人還沒發現的島,叫拉羅唐珈,島上土人膽小,也還算友善,白顔不明白他為什麼不選作藏身之地,卻在英國人已經發現了的土排島登陸,土人聚集八九百人持械迎敵,結果沒有上岸,駛回塔喜堤,補充糧食,采辦牲畜,接取戀人,又回到土排島。
這次因為有塔喜堤人同來,當地土人起初很友好。
他們向一個酋長買了塊地,建造堡壘。
克利斯青堅持四面挖二丈深四丈闊的水溝,工程浩大,大家一齊動手,連他在内。
不久,帶來的羊吃土人種的菜,土人就又翻臉,誓必殲滅或是趕走他們,一次次猛攻堡壘,開炮轟退。
漸漸無法出外,除非成群結隊全副武裝。
生活苦不堪言,住了兩三個月,克利斯青知道大家都恨透了這地方,召集會議,一律贊成離開土排島,有十六個人要求把他們送到塔喜堤,其餘的人願意跟着船去另找新天地。
密契納為了做翻案文章,指克利斯青抛棄同黨,讓他們留在塔喜堤,軍艦來了甕中捉鼈,其實是他判斷力欠高明,大家對他的領導失去信心,所以散夥。
回塔喜堤,諾朵夫認為是怪水手們糊塗,舍不得離開這溫柔鄉。
大概也是因為吃夠了土人的苦頭,别處人生地不熟,還是隻有塔喜堤。
仗着布萊一行人未見得能生還報案,得過且過。
克利斯青為了保密,大概也急于擺脫他們,把白顔一幹人也一并送到塔喜堤上岸。
第一次船到塔喜堤的時候,按照當地風俗,每人限交一個同性朋友,本地人對這友誼非常重視,互相送厚禮,臨行克利斯青的朋友送了他一對完美的珍珠,被船長充公未遂。
這種交友方式在南太平洋别處也有,新幾内亞稱為“庫拉”(kula)——見馬利腦斯基(B.Malinowski)日記——兩地的友人都是一對一,往來饋贈大筆土特産或是沿海輸入的商品,總值也沒有估計,但是如果還禮太輕,聲名掃地,送不起也“舍命陪君子”。
收下的禮物自己銷售送人。
這原是一種原始的商業制度,朋友其實是通商的對手方,也都很有大商人的魄力。
連南美洲西北部的印第安人也有同樣的制度,直到本世紀五○年代還通行。
都是交通不便,物物交易全靠私人來往,因此特别重視通商的搭檔,甚至于在父子兄弟關系之上——見哈納(M.J.Harner)著《吉伐若人》(“TheJivaro”)——塔喜堤過去這風俗想必也是同一來源,當時的西方人容易誤解,認為一味輕财尚義。
克利斯青最初準備隻身逃亡,除了抛撇不下戀人,一定也是憧憬島人的社會,滿想找個地圖上沒有的島嶼,投身在他們的世界裡。
但是經過土排島之難,為了避免再蹈覆轍,隻能找無人荒島定居,與社會隔離,等于流犯,變相終身監禁。
不管這是否他的決定,不這樣也決通不過。
白顔住在塔喜堤一年多,愛上了一個土女,結了婚。
英國軍艦來了,參加叛變的水手們被捕,白顔等也都不分青紅皂白捉了去。
原來出事那天晚上,克利斯青正預備當夜溜下船舷潛逃,在甲闆上遇見白顔,托他回國代他探望家人,萬一自己這次遠行不能生還。
白顔一口應允。
克利斯青便道:“那麼一言為定。
”不料船長剛巧走來,隻聽見最後兩句話,事後以為是白顔答應參加叛變。
出事後,布萊指揮那隻露天的小船,連張地圖都沒有,在太平洋上走了四十一天,安抵馬來群島,是航海史上的奇迹。
回國報案,轟動一時,英王破格召見。
跟去的十八個人,路上死了七人,剩下十一個人裡面,還又有兩個中途抗命,“形同反叛,”,一個操帆員,一個木匠。
到了荷屬東印度,布萊提出控訴,把這兩個人囚禁起來,等到英國候審。
結果隻有木匠被堂上申饬了事,另一個無罪開釋。
布萊在軍事法庭上咬定白顔通謀。
白顔的寡母不信,他是個獨子,好學,正要進牛津大學,因為醉心盧騷、拜倫等筆下的南海,才去航海,離家才十七歲,這是第一次出海,與布萊是世交,他母親重托了他。
案發後她寫信給布萊,他回信大罵她兒子無行。
這母子倆相依為命,受了這刺激,就此得病,白顔回來她已經死了。
布萊對白顔是誤會,另外還有三個人,一個軍械管理員,兩個小木匠,布萊明知他們是要跟他走的,經他親口阻止,載重過多怕翻船,不防留在賊船上,他回去竟一字不提。
遞解回國途中,軍艦觸礁,來不及一一解除手鐐腳铐,淹死了四個。
這三個人僥幸沒死。
開審時,又幸而有邦梯号上的事務長代為分辯,終于無罪開釋。
布萊不在場,已經又被派出國第二次去南海取面包果。
這時候距案發已經三年,輿論倒了過來,據密契納說,是因為克利斯青與另一個叛黨少年士官,兩家都是望族,克利斯青的哥哥是個法學教授,兩家親屬奔走呼号,煽起社會上的同情。
而且布萊本人不在國内,有人罵他怯懦不敢對質,其實他早已書面交代清楚,并且還出版了一本書,說明事件經過。
不管是為了什麼原因,也許是“日久事明”,軍事法庭第二次審這件案子,結果隻絞死三名水手,白顔等三人判了死刑後獲赦。
十八世紀末,英國海軍陸續出了好幾次叛變,都比邦梯案理由充足,最後一次在倫敦首善之區,鬧得很大。
但是鎮壓下來之後,都被忘懷了,惟有太平洋心這隻小型海船上的風波,舉世聞名,曆久不衰,卻是為何?未必又是克利斯青家庭宣傳之力。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似乎是:隻有這一次叛變是成功的。
不能低估了美滿的結局的力量。
主犯幾乎全部逍遙法外,享受南海風光,有情人都成眷屬,而且又是不流血的革命,兵不血刃,大快人心。
出事在西曆一七八九年,同年法國大革命,從某些方面說來,甚至于都沒有它影響大。
狄更斯的《雙城記》可以代表當時一般人對法國革命的感覺,同情而又恐怖憎惡,不像邦梯案是反抗上司,改革陋規,普通人都有切身之感。
在社會上,人生許多小角落裡,到處都有這樣的暴君。
布萊除了航海的本領确是個人才,也跟克利斯青一樣都是常人,也是他成為一個象征之後,才“天下之惡皆歸之”。
邦梯事件後二十年,顯然已成定論。
船名成了他的綽号:“邦梯·布萊”。
但是官運亨通,出事後回國立即不次擢遷——軍事法庭上法官認為有逼反嫌疑,責備了他幾句,那是沒有的事,影片代觀衆平憤的——此後一帆風順,對拿破侖作戰,又立下軍功。
生平下屬四次叛變,連邦梯出事後歸途中的一次小造反算在内。
最大的一次叛亂,是他晚年在澳洲做新南威爾斯州長,當地有個約翰·麥卡塞,現代澳洲教科書上都稱他為偉大的開荒畜牧家,奠定澳洲羊毛的基礎,但是同時也是地方上一霸,勾結駐軍通同作弊,與州長鬥法,手下的人散布傳單罵“邦梯·布萊”:“難道新南威爾斯無人,就沒有個克利斯青,容州長專制?” 布萊無子,有六個女兒,那次帶了個愛女與生病的女婿,到錫尼上任。
現在的大都市錫尼,那時候隻是個小小英屬地,罪犯流放所。
布萊的掌珠不但是第一夫人,而且是時裝領袖,每次有船到,她母親從倫敦寄衣服給她。
一次寄來巴黎流行的透明輕紗長袍,粘在身上。
——法國大革命後開始時行希臘風的長衣,常用稀薄的白布縫制,取其輕軟,而又樸素平民化,質地漸趨半透明。
那時候不像近代透明镂空衣料例必襯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