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看書
關燈
小
中
大
,或穿襯裙,連最近幾年前美國興透明襯衫,裡面不穿什麼,廢除乳罩,也還大都有兩隻口袋,遮蓋則個。
拿破侖的波蘭情婦瓦露絲卡伯爵夫人有張畫像,穿着白色細褶薄紗襯衫,雙乳全部看得十分清楚。
拿翁倒後,時裝發展下去,逐漸成為通身玻璃人兒。
布萊這位姑奶奶顧慮到這是個小地方,怕穿不出去,裡面襯了一條長燈籠褲,星期日穿着去做禮拜,正挽着父親手臂步入教堂,駐軍兵士用肘彎互相抵着,喚起彼此注意,先是嗤笑,然後笑出聲來。
她紅着臉跑出教堂,差點暈倒。
布萊大怒,沒有當場發作,但是從此與駐軍嫌隙更深。
不久,他下令禁止軍官專利賣酒剝削犯人,掀起軒然大波,釀成所謂“甜酒之亂”(TheRumRebellion),部下公然拘捕州長,布萊躲在床下,給搜了出來,禁閉一兩年之久,英國派了新州長來,方始恢複自由,乘船回國。
諾朵夫書上末了也附帶寫“甜酒之亂”,但是重心放在白顔二十年後重訪塔喜堤,發現愛妻已死,見到女兒抱着小外孫女,因為太激動,怕“受不了”,沒有相認。
這書用第一人稱,從白顔的觀點出發,一來是為了遷就材料,關于他的資料較多,而且他純粹是冤獄,又是個模範青年。
側重在他身上,也是為了争取最廣大的讀者群。
無如白顔這人物,固然沒有人非議,對他的興趣也不大。
書到尾聲,唯一興趣所在是邦梯号的下落。
白顔出獄後,曾經猜測克利斯青一定去了拉羅唐珈,是他早先錯過了的,一個未經白人發現的島。
“過了十八年,我才知道我這意見錯到什麼地步。
”就這麼一句,捺下不提了。
讀者隻知道未去拉羅唐珈,是去了哪裡,下文也始終沒有交代,根本沒再提起過。
所以越看到後來越覺得奇怪,憋悶得厲害,避重就輕,一味搪塞,非常使人不滿。
這本書雖然是三○年代的,我也是近年來看了第二部影片之後才有這耐性看它。
報刊上看到的關于邦梯号的文字,都沒提到發現辟坎島的經過。
在我印象中,一直以為克利斯青這班人在當時是不知所終,發現辟坎島的時候,島上有他們的後裔,想必他們都得終天年。
最後看見密契納這一篇,才知道早在出事後廿年左右——就在白顔訪舊塔喜堤的次年——英艦已經發現辟坎島,八個叛黨隻剩下一個老人,痛哭流涕“講述這塊荒涼的大石頭上兇殺的故事”,講大家都憎恨克利斯青殘酷,“不顧人權”,正是他指控布萊的罪名。
绮薩貝拉在島上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星期四·十月”,那是模仿《魯濱遜漂流記》,裡面魯濱遜星期五遇見一個土人,就給他取名“星期五”。
孩子顯然是在叛變後五個多月誕生。
次年十月底,産子一年後,绮薩貝拉生病死了。
他要另找個女人,強占一個跟去的土人的妻子,被那土人開槍打死了。
叛艦的故事可以說是跟我一塊長大的,盡管對它并不注意。
看到上面這一段,有石破天驚之感。
其實也是縮小的天地中的英雄末路。
辟坎島孤懸在東太平洋東部,距離最近的島也有數百英裡之遙,較近複活節島與南美洲。
複活節島氣候很涼,海風特大,樹木稀少,又缺淡水,多數農植物都不能種,許多魚也沒有,不是腴美的熱帶島嶼,但是島上兩族長期展開劇烈的争奪戰,叛艦初到辟坎島,發現土人留下的房屋,與複活節島式的大石像,大概是複活節島人逃避來的。
有一尊斷頭的石像,顯然有追兵打到這裡來。
但是結果辟坎島并沒有人要,可見還不及複活節島,是真是一塊荒涼的大石頭,一定連跟來的塔喜堤人都過不慣。
也不怪克利斯青一直想回國自首。
他在土排島與大家一同做苦工,但是也可能日子一久,少爺脾氣發作,變得與布萊一樣招恨,那也是曆史循環,常有的事。
主要還是環境關系,生活極度艱苦沉悶,一天到晚老是這幾個人,容易發生磨擦。
也許大家心裡懊悔不該逞一時之快,鑄成大錯,彼此怨怼,互相厭恨,不然他死後為甚麼統統自相殘殺,隻剩一個老頭子? 老人二十年後見到本國的船隻,像得救一樣,但是不免畏罪,為自己開脫,反正罵黨魁總沒錯。
——書上沒說他回國怎樣處分,想必沒有依例正法。
——當然,島上還有土人在,不是完全死無對證。
所說的克利斯青的死因大概大緻屬實,不過島上的女人風流,也許那有夫之婦是自願跟他,不是強占。
在缺少女人的情形下,當然也一樣嚴重。
總計他起事後隻活了不到兩年,也并沒過到一天伊甸園的生活。
老人的供詞并非官方秘密文件,但是近代關于邦梯案的文字全都不約而同絕口不提,因為傳說已經形成,克利斯青成為偶像,所以代為隐諱——白蘭度這張影片用老人作結,但是隻說叛黨自相殘殺淨盡,片中的克利斯青早已救火捐軀——隻有密契納這一篇是替船長翻案,才不諱言大副死得不名譽。
諾朵夫書上如果有,也就不會是三○年代的暢銷書,那時候的标準更清教徒式。
但是書上白顔自雲十八年後發現叛艦不是逃到拉羅唐珈,而下文不再提起這件事,這章法實在特别,史無前例。
看來原文書末一定有那麼一段,寫白顔聽到發現辟坎島的消息,得知諸人下場,也許含糊地隻說已死。
出版公司編輯認為削弱這本書的力量,影響銷路,要改又實在難處理,索性給删掉了,給讀者留下一個好結局的幻象,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辟坎島上有克利斯青一幹人的子孫。
在我覺得邦梯案添上這麼個不像樣的尾巴,人物與故事才完整。
由一個“男童故事”突然增加深度,又有人生的諷刺,使人低徊不盡。
當然,它天生是個男童故事,拖上個現實的尾巴反而不合格,勢必失去它的讀者大衆。
好在我容易對付,看那短短一段叙事也就滿足了。
郁達夫常用一個新名詞:“三底門答爾”(sentimental),一般譯為“感傷的”,不知道是否來自日文,我覺得不妥,像太“傷感的”,分不清楚。
“溫情”也不夠概括。
英文字典上又一解是“優雅的情感”,也就是冠冕堂皇、得體的情感。
另一個解釋是“感情豐富到令人作嘔的程度”。
近代沿用的習慣上似乎側重這兩個定義,含有一種暗示,這情感是文化的産物,不一定由衷,又往往加以誇張強調。
不怪郁達夫隻好音譯,就連原文也難下定義,因為它是西方科學進步以來,抱着懷疑一切的治學精神,逐漸提高自覺性的結果。
自從郁達夫用過這名詞,到現在總有四十年了,還是相當陌生,似乎沒有吸收,不接受。
原因我想是中國人與文化背景的融洽,也許較任何别的民族為甚,所以個人常被文化圖案所掩,“應當的”色彩太重。
反映在文藝上,往往道德觀念太突出,一切情感順理成章,沿着現成的溝渠流去,不觸及人性深處不可測的地方。
實生活裡其實很少黑白分明,但也不一定是灰色,大都是椒鹽式。
好的文藝裡,是非黑白不是沒有,而是包含在整個的效果内,不可分的。
讀者的感受中就有判斷。
題材也有是很普通的事,而能道人所未道,看了使人想着:“是這樣的。
”再不然是很少見的事,而使人看過之後會悄然說:“是有這樣的。
”我覺得文藝溝通心靈的作用不外這兩種。
二者都是在人類經驗的邊疆上開發探索,邊疆上有它自己的法律。
現代西方态度嚴肅的文藝,至少在宗旨上力避“三底門答爾”。
近來的新新聞學(newjonrnalism)或新報道文學,提倡主觀,傾向主義熱,也被評為“三底門答爾”。
“三底門答爾”到底是什麼,說了半天也許還是不清楚。
粗枝大葉舉個例子,諾朵夫筆下的《叛艦喋血記》與兩張影片都“三底門答爾”,密契納那篇不“三底門答爾”。
第一張照片照諾朵夫的書,注重白顔這角色,演員挂三牌。
第二張影片把白顔的事迹完全删去,因為到了六○年代,這妥協性的人物已經不吃香。
電影是群衆傳達器,大都需要反映流行的信念。
密契納那篇散文除了太偏向船長,全是史實。
所謂“冷酷的事實”,很難加以“三底門答爾”化。
當然忠實的紀錄體也仍舊可能主觀歪曲,好在這些通俗題材都不止一本書,如曆史人物、名案等等,多看兩本一比就有數。
我也不是特為找來看,不過在這興趣範圍内不免陸續碰上,看來的材料也于我無用,隻可自娛。
實在是浪費時間,但是從小養成手不釋卷的惡習慣,看的“社會小說”書多,因為它保留舊小說的體裁,傳統的形式感到親切,而内容比神怪武俠有興趣,仿佛就是大門外的世界。
到了四○、五○年代,社會小說早已變質而消滅,我每次看到封底的書目總是心往下沉,想着:“書都看完了怎麼辦?” 在國外也有個時期看美國的内幕小說,都是代用品。
應當稱為行業小說,除了“隔行如隔山”,也沒有甚麼内幕。
每一行有一本:飛機場、醫院、旅館業、影業、時裝業、大使館、大選籌備會、牛仔競技場、警探黑社會等。
内中最好的一本不是小說,講廣告業,是一個廣告商傑利·戴拉·範米納(DellaFemina)自己動筆寫的,錄音帶式的漫談,經另人整理删節,還是很多重複。
書題叫《來自給你們珍珠港的好人》,是作者戲拟日制電視機廣告。
行業小說自然相當内行,沾到真人實事,又須要改頭換面,避免被控破壞名譽。
相反地,又有假裝影射名人的,如《國王》(“TheKing”)——借用已故影星克拉克蓋博綽号,寫歌星法蘭克辛納屈——《戀愛機器》——前CBS電視總經理吉姆·奧勃瑞,綽号“笑面響尾蛇”——務必一望而知是某人的故事,而到節骨眼上給“掉包”換上一般通俗小說情節,騙騙讀者,也絕對不會開罪本人。
這都煞費苦心,再加上結構穿插氣氛,但是我覺得遠不及中國的社會小說。
社會小說這名稱,似乎是二○年代才有,是從《儒林外史》到《官場現形記》一脈相傳下來的,内容看上去都是紀實,結構本來也就松散,散漫到一個地步,連主題上的統一性也不要了,也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清末民初的諷刺小說的宣傳教育性,被新文藝繼承了去,章回小說不再震聾發聩,有些如《歇浦潮》還是諷刺,一般連諷刺也沖淡了,止于世故。
對新的一切感到幻滅,對舊道德雖然懷戀,也遙遠黯淡。
三○年代有一本題作《人心大變》,平襟亞著,這句話在社會小說裡是老調。
但是罵歸罵,有點像西方書評人的口頭禅“愛恨關系”,形容有些作者對自己的背景,既愛又恨,因為是他深知的唯一的世界。
不過在這裡“恨”字太重,改“憎”比較妥貼。
《人海潮》最早,看那版本與插圖像是一○年代末或二○初,文筆很差,與三○年代有一部不知道叫《孽海夢》還是甚麼夢的同樣淡漠稚拙,有典型性,作者都不著名,開場仿佛也都是兩個青年結伴到上海觀光。
後一部寫兩個同學國光、錦人,帶着國光的妹妹來滬,錦人稍有闊少習氣。
見識了些洋場黑幕後,受人之托,回去湖北整頓一個小煤礦。
住的房子是泥土地,錦人想出一個辦法,買了草席鋪在地下作地毯。
有一天晚上聽見隔壁席子纟卒縩作聲,發現帳房偷開鐵箱。
原來是帳房舞弊,所以蝕本。
查出後告退,正值國民軍北上,掃清一切魍魉。
以北伐結束,也是三○年代社會小說的公式。
錦人與國光的妹妹相處日久發生情愫,回鄉途中結婚,隻交代了這麼一句。
妹妹在書中完全不起作用,幾乎從來不提起,也沒同去湖北。
顯然是“國光”的自述,統統照實寫上。
對妹妹的婚姻似乎不大贊成,也不便說什麼。
這部書在任何别的時候大概不會出版,是在這時期,混在社會小說名下,雖然沒有再版,料想沒有蝕本。
寫到内地去,連以一個大都市為背景的這點統一性都沒有。
它的好處也全是否定的:不像一般真人實事的記載一樣,沒有故作幽默口吻,也沒有墓志銘式的鄭重表揚,也沒寓有創業心得、夫婦之道等等。
隻是像随便講給朋友聽,所以我這些年後還記得。
《廣陵潮》我沒看完,那時候也就看不進去,因為刻劃得太窮兇極惡,不知道是否還是前一個時期的影響,又“三底門答爾”,近于稍後的“社會言情小說”,承上啟下,仿佛不能算正宗社會小說。
這些書除了《廣陵潮》都是我父親買的,他續娶前後洗手不看了,我住校回來,已經一本都沒有,所以十二三歲以後就沒再看見過,當然隻有片斷的印象。
後來到書攤上去找,早已絕迹。
張恨水列入“社會言情小說”項下,性質不同點。
他的《春明外史》是社會小說,與畢倚虹的《人間地獄》有些地方相近,自傳部分仿佛是《人間地獄》寫得好些,兩人的戀愛對象雛妓秋波梨雲也很相像。
《人間地獄》就絕版了。
寫留學生的《留東外史》遠不及《海外缤紛錄》,《留東外史》倒還有。
社會言情小說格調較低,因為故事集中,又是長篇,光靠一點事實不夠用,不得不用創作來補足。
一創作就容易“三底門答爾”,傳奇化,幻想力跳不出這圈子去。
但是社會小說的遺風尚在,直到四○年代尾,繼張恨水之後也還有兩三本真實性較多。
那時候這潮流早已過去,完全不為人注意。
一個是上海小報作者的長篇連載,出單行本,我記性實在太糟,人名書題全忘了,隻知道是個胖子,常被同文嘲罵“死大塊頭”——比包天笑晚一二十年,專寫上海中下層階級。
這一篇寫一個舞女嫁給開五金店的流氓,私戀一個家累重的失業青年,作為表兄,介紹他做帳房,終于與流氓脫離預備嫁他,但是他生肺病死了。
這樣平淡而結局意想不到地感動人。
此外北方有一本寫北大一個洗衣女,與一個學生戀愛而嫌他窮。
作者姓王。
又有個大連的現代钗頭鳳故事,着着都近情理,而男主人翁洩氣得誰也造不出來,看來都是全部實錄。
社會小說在全盛時代,各地大小報每一個副刊登幾個連載,不出單行本的算在内,是一股洪流。
是否因為過渡時代變動太劇烈,虛構的小說跟不上事實,大衆對周圍發生的事感到好奇?也難說,題材太沒有選擇性,不一定反映社會的變遷。
小說化的筆記成為最方便自由的形式,人物改名換姓,下筆更少顧忌,不像西方動不動有人控訴诽謗。
寫妓院太多,那是繼承晚清小說的另一條路線,而且也仍舊是大衆憧憬的所在,也許因為一般人太沒有戀愛的機會。
有些作者兼任不止一家小報編輯,晚上八點鐘到報館,叫一碗什錦炒飯,早有電話催請吃花酒,一方面“手民索稿”,寫幾百字發下去——至少這是他們自己筆下樂道的理想生活。
小說内容是作者的見聞或是熟人的事,“拉在籃裡便是菜”,來不及琢磨,倒比較存真,不像美國的内幕小說有那麼許多講究,由俗手加工炮
拿破侖的波蘭情婦瓦露絲卡伯爵夫人有張畫像,穿着白色細褶薄紗襯衫,雙乳全部看得十分清楚。
拿翁倒後,時裝發展下去,逐漸成為通身玻璃人兒。
布萊這位姑奶奶顧慮到這是個小地方,怕穿不出去,裡面襯了一條長燈籠褲,星期日穿着去做禮拜,正挽着父親手臂步入教堂,駐軍兵士用肘彎互相抵着,喚起彼此注意,先是嗤笑,然後笑出聲來。
她紅着臉跑出教堂,差點暈倒。
布萊大怒,沒有當場發作,但是從此與駐軍嫌隙更深。
不久,他下令禁止軍官專利賣酒剝削犯人,掀起軒然大波,釀成所謂“甜酒之亂”(TheRumRebellion),部下公然拘捕州長,布萊躲在床下,給搜了出來,禁閉一兩年之久,英國派了新州長來,方始恢複自由,乘船回國。
諾朵夫書上末了也附帶寫“甜酒之亂”,但是重心放在白顔二十年後重訪塔喜堤,發現愛妻已死,見到女兒抱着小外孫女,因為太激動,怕“受不了”,沒有相認。
這書用第一人稱,從白顔的觀點出發,一來是為了遷就材料,關于他的資料較多,而且他純粹是冤獄,又是個模範青年。
側重在他身上,也是為了争取最廣大的讀者群。
無如白顔這人物,固然沒有人非議,對他的興趣也不大。
書到尾聲,唯一興趣所在是邦梯号的下落。
白顔出獄後,曾經猜測克利斯青一定去了拉羅唐珈,是他早先錯過了的,一個未經白人發現的島。
“過了十八年,我才知道我這意見錯到什麼地步。
”就這麼一句,捺下不提了。
讀者隻知道未去拉羅唐珈,是去了哪裡,下文也始終沒有交代,根本沒再提起過。
所以越看到後來越覺得奇怪,憋悶得厲害,避重就輕,一味搪塞,非常使人不滿。
這本書雖然是三○年代的,我也是近年來看了第二部影片之後才有這耐性看它。
報刊上看到的關于邦梯号的文字,都沒提到發現辟坎島的經過。
在我印象中,一直以為克利斯青這班人在當時是不知所終,發現辟坎島的時候,島上有他們的後裔,想必他們都得終天年。
最後看見密契納這一篇,才知道早在出事後廿年左右——就在白顔訪舊塔喜堤的次年——英艦已經發現辟坎島,八個叛黨隻剩下一個老人,痛哭流涕“講述這塊荒涼的大石頭上兇殺的故事”,講大家都憎恨克利斯青殘酷,“不顧人權”,正是他指控布萊的罪名。
绮薩貝拉在島上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星期四·十月”,那是模仿《魯濱遜漂流記》,裡面魯濱遜星期五遇見一個土人,就給他取名“星期五”。
孩子顯然是在叛變後五個多月誕生。
次年十月底,産子一年後,绮薩貝拉生病死了。
他要另找個女人,強占一個跟去的土人的妻子,被那土人開槍打死了。
叛艦的故事可以說是跟我一塊長大的,盡管對它并不注意。
看到上面這一段,有石破天驚之感。
其實也是縮小的天地中的英雄末路。
辟坎島孤懸在東太平洋東部,距離最近的島也有數百英裡之遙,較近複活節島與南美洲。
複活節島氣候很涼,海風特大,樹木稀少,又缺淡水,多數農植物都不能種,許多魚也沒有,不是腴美的熱帶島嶼,但是島上兩族長期展開劇烈的争奪戰,叛艦初到辟坎島,發現土人留下的房屋,與複活節島式的大石像,大概是複活節島人逃避來的。
有一尊斷頭的石像,顯然有追兵打到這裡來。
但是結果辟坎島并沒有人要,可見還不及複活節島,是真是一塊荒涼的大石頭,一定連跟來的塔喜堤人都過不慣。
也不怪克利斯青一直想回國自首。
他在土排島與大家一同做苦工,但是也可能日子一久,少爺脾氣發作,變得與布萊一樣招恨,那也是曆史循環,常有的事。
主要還是環境關系,生活極度艱苦沉悶,一天到晚老是這幾個人,容易發生磨擦。
也許大家心裡懊悔不該逞一時之快,鑄成大錯,彼此怨怼,互相厭恨,不然他死後為甚麼統統自相殘殺,隻剩一個老頭子? 老人二十年後見到本國的船隻,像得救一樣,但是不免畏罪,為自己開脫,反正罵黨魁總沒錯。
——書上沒說他回國怎樣處分,想必沒有依例正法。
——當然,島上還有土人在,不是完全死無對證。
所說的克利斯青的死因大概大緻屬實,不過島上的女人風流,也許那有夫之婦是自願跟他,不是強占。
在缺少女人的情形下,當然也一樣嚴重。
總計他起事後隻活了不到兩年,也并沒過到一天伊甸園的生活。
老人的供詞并非官方秘密文件,但是近代關于邦梯案的文字全都不約而同絕口不提,因為傳說已經形成,克利斯青成為偶像,所以代為隐諱——白蘭度這張影片用老人作結,但是隻說叛黨自相殘殺淨盡,片中的克利斯青早已救火捐軀——隻有密契納這一篇是替船長翻案,才不諱言大副死得不名譽。
諾朵夫書上如果有,也就不會是三○年代的暢銷書,那時候的标準更清教徒式。
但是書上白顔自雲十八年後發現叛艦不是逃到拉羅唐珈,而下文不再提起這件事,這章法實在特别,史無前例。
看來原文書末一定有那麼一段,寫白顔聽到發現辟坎島的消息,得知諸人下場,也許含糊地隻說已死。
出版公司編輯認為削弱這本書的力量,影響銷路,要改又實在難處理,索性給删掉了,給讀者留下一個好結局的幻象,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辟坎島上有克利斯青一幹人的子孫。
在我覺得邦梯案添上這麼個不像樣的尾巴,人物與故事才完整。
由一個“男童故事”突然增加深度,又有人生的諷刺,使人低徊不盡。
當然,它天生是個男童故事,拖上個現實的尾巴反而不合格,勢必失去它的讀者大衆。
好在我容易對付,看那短短一段叙事也就滿足了。
郁達夫常用一個新名詞:“三底門答爾”(sentimental),一般譯為“感傷的”,不知道是否來自日文,我覺得不妥,像太“傷感的”,分不清楚。
“溫情”也不夠概括。
英文字典上又一解是“優雅的情感”,也就是冠冕堂皇、得體的情感。
另一個解釋是“感情豐富到令人作嘔的程度”。
近代沿用的習慣上似乎側重這兩個定義,含有一種暗示,這情感是文化的産物,不一定由衷,又往往加以誇張強調。
不怪郁達夫隻好音譯,就連原文也難下定義,因為它是西方科學進步以來,抱着懷疑一切的治學精神,逐漸提高自覺性的結果。
自從郁達夫用過這名詞,到現在總有四十年了,還是相當陌生,似乎沒有吸收,不接受。
原因我想是中國人與文化背景的融洽,也許較任何别的民族為甚,所以個人常被文化圖案所掩,“應當的”色彩太重。
反映在文藝上,往往道德觀念太突出,一切情感順理成章,沿着現成的溝渠流去,不觸及人性深處不可測的地方。
實生活裡其實很少黑白分明,但也不一定是灰色,大都是椒鹽式。
好的文藝裡,是非黑白不是沒有,而是包含在整個的效果内,不可分的。
讀者的感受中就有判斷。
題材也有是很普通的事,而能道人所未道,看了使人想着:“是這樣的。
”再不然是很少見的事,而使人看過之後會悄然說:“是有這樣的。
”我覺得文藝溝通心靈的作用不外這兩種。
二者都是在人類經驗的邊疆上開發探索,邊疆上有它自己的法律。
現代西方态度嚴肅的文藝,至少在宗旨上力避“三底門答爾”。
近來的新新聞學(newjonrnalism)或新報道文學,提倡主觀,傾向主義熱,也被評為“三底門答爾”。
“三底門答爾”到底是什麼,說了半天也許還是不清楚。
粗枝大葉舉個例子,諾朵夫筆下的《叛艦喋血記》與兩張影片都“三底門答爾”,密契納那篇不“三底門答爾”。
第一張照片照諾朵夫的書,注重白顔這角色,演員挂三牌。
第二張影片把白顔的事迹完全删去,因為到了六○年代,這妥協性的人物已經不吃香。
電影是群衆傳達器,大都需要反映流行的信念。
密契納那篇散文除了太偏向船長,全是史實。
所謂“冷酷的事實”,很難加以“三底門答爾”化。
當然忠實的紀錄體也仍舊可能主觀歪曲,好在這些通俗題材都不止一本書,如曆史人物、名案等等,多看兩本一比就有數。
我也不是特為找來看,不過在這興趣範圍内不免陸續碰上,看來的材料也于我無用,隻可自娛。
實在是浪費時間,但是從小養成手不釋卷的惡習慣,看的“社會小說”書多,因為它保留舊小說的體裁,傳統的形式感到親切,而内容比神怪武俠有興趣,仿佛就是大門外的世界。
到了四○、五○年代,社會小說早已變質而消滅,我每次看到封底的書目總是心往下沉,想着:“書都看完了怎麼辦?” 在國外也有個時期看美國的内幕小說,都是代用品。
應當稱為行業小說,除了“隔行如隔山”,也沒有甚麼内幕。
每一行有一本:飛機場、醫院、旅館業、影業、時裝業、大使館、大選籌備會、牛仔競技場、警探黑社會等。
内中最好的一本不是小說,講廣告業,是一個廣告商傑利·戴拉·範米納(DellaFemina)自己動筆寫的,錄音帶式的漫談,經另人整理删節,還是很多重複。
書題叫《來自給你們珍珠港的好人》,是作者戲拟日制電視機廣告。
行業小說自然相當内行,沾到真人實事,又須要改頭換面,避免被控破壞名譽。
相反地,又有假裝影射名人的,如《國王》(“TheKing”)——借用已故影星克拉克蓋博綽号,寫歌星法蘭克辛納屈——《戀愛機器》——前CBS電視總經理吉姆·奧勃瑞,綽号“笑面響尾蛇”——務必一望而知是某人的故事,而到節骨眼上給“掉包”換上一般通俗小說情節,騙騙讀者,也絕對不會開罪本人。
這都煞費苦心,再加上結構穿插氣氛,但是我覺得遠不及中國的社會小說。
社會小說這名稱,似乎是二○年代才有,是從《儒林外史》到《官場現形記》一脈相傳下來的,内容看上去都是紀實,結構本來也就松散,散漫到一個地步,連主題上的統一性也不要了,也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清末民初的諷刺小說的宣傳教育性,被新文藝繼承了去,章回小說不再震聾發聩,有些如《歇浦潮》還是諷刺,一般連諷刺也沖淡了,止于世故。
對新的一切感到幻滅,對舊道德雖然懷戀,也遙遠黯淡。
三○年代有一本題作《人心大變》,平襟亞著,這句話在社會小說裡是老調。
但是罵歸罵,有點像西方書評人的口頭禅“愛恨關系”,形容有些作者對自己的背景,既愛又恨,因為是他深知的唯一的世界。
不過在這裡“恨”字太重,改“憎”比較妥貼。
《人海潮》最早,看那版本與插圖像是一○年代末或二○初,文筆很差,與三○年代有一部不知道叫《孽海夢》還是甚麼夢的同樣淡漠稚拙,有典型性,作者都不著名,開場仿佛也都是兩個青年結伴到上海觀光。
後一部寫兩個同學國光、錦人,帶着國光的妹妹來滬,錦人稍有闊少習氣。
見識了些洋場黑幕後,受人之托,回去湖北整頓一個小煤礦。
住的房子是泥土地,錦人想出一個辦法,買了草席鋪在地下作地毯。
有一天晚上聽見隔壁席子纟卒縩作聲,發現帳房偷開鐵箱。
原來是帳房舞弊,所以蝕本。
查出後告退,正值國民軍北上,掃清一切魍魉。
以北伐結束,也是三○年代社會小說的公式。
錦人與國光的妹妹相處日久發生情愫,回鄉途中結婚,隻交代了這麼一句。
妹妹在書中完全不起作用,幾乎從來不提起,也沒同去湖北。
顯然是“國光”的自述,統統照實寫上。
對妹妹的婚姻似乎不大贊成,也不便說什麼。
這部書在任何别的時候大概不會出版,是在這時期,混在社會小說名下,雖然沒有再版,料想沒有蝕本。
寫到内地去,連以一個大都市為背景的這點統一性都沒有。
它的好處也全是否定的:不像一般真人實事的記載一樣,沒有故作幽默口吻,也沒有墓志銘式的鄭重表揚,也沒寓有創業心得、夫婦之道等等。
隻是像随便講給朋友聽,所以我這些年後還記得。
《廣陵潮》我沒看完,那時候也就看不進去,因為刻劃得太窮兇極惡,不知道是否還是前一個時期的影響,又“三底門答爾”,近于稍後的“社會言情小說”,承上啟下,仿佛不能算正宗社會小說。
這些書除了《廣陵潮》都是我父親買的,他續娶前後洗手不看了,我住校回來,已經一本都沒有,所以十二三歲以後就沒再看見過,當然隻有片斷的印象。
後來到書攤上去找,早已絕迹。
張恨水列入“社會言情小說”項下,性質不同點。
他的《春明外史》是社會小說,與畢倚虹的《人間地獄》有些地方相近,自傳部分仿佛是《人間地獄》寫得好些,兩人的戀愛對象雛妓秋波梨雲也很相像。
《人間地獄》就絕版了。
寫留學生的《留東外史》遠不及《海外缤紛錄》,《留東外史》倒還有。
社會言情小說格調較低,因為故事集中,又是長篇,光靠一點事實不夠用,不得不用創作來補足。
一創作就容易“三底門答爾”,傳奇化,幻想力跳不出這圈子去。
但是社會小說的遺風尚在,直到四○年代尾,繼張恨水之後也還有兩三本真實性較多。
那時候這潮流早已過去,完全不為人注意。
一個是上海小報作者的長篇連載,出單行本,我記性實在太糟,人名書題全忘了,隻知道是個胖子,常被同文嘲罵“死大塊頭”——比包天笑晚一二十年,專寫上海中下層階級。
這一篇寫一個舞女嫁給開五金店的流氓,私戀一個家累重的失業青年,作為表兄,介紹他做帳房,終于與流氓脫離預備嫁他,但是他生肺病死了。
這樣平淡而結局意想不到地感動人。
此外北方有一本寫北大一個洗衣女,與一個學生戀愛而嫌他窮。
作者姓王。
又有個大連的現代钗頭鳳故事,着着都近情理,而男主人翁洩氣得誰也造不出來,看來都是全部實錄。
社會小說在全盛時代,各地大小報每一個副刊登幾個連載,不出單行本的算在内,是一股洪流。
是否因為過渡時代變動太劇烈,虛構的小說跟不上事實,大衆對周圍發生的事感到好奇?也難說,題材太沒有選擇性,不一定反映社會的變遷。
小說化的筆記成為最方便自由的形式,人物改名換姓,下筆更少顧忌,不像西方動不動有人控訴诽謗。
寫妓院太多,那是繼承晚清小說的另一條路線,而且也仍舊是大衆憧憬的所在,也許因為一般人太沒有戀愛的機會。
有些作者兼任不止一家小報編輯,晚上八點鐘到報館,叫一碗什錦炒飯,早有電話催請吃花酒,一方面“手民索稿”,寫幾百字發下去——至少這是他們自己筆下樂道的理想生活。
小說内容是作者的見聞或是熟人的事,“拉在籃裡便是菜”,來不及琢磨,倒比較存真,不像美國的内幕小說有那麼許多講究,由俗手加工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