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看書
關燈
小
中
大
古老的人種。
他寫澳洲人種在東方與黃種人平分秋色,幾千萬年來邊界開放,華南兩廣是他們的接觸區。
在與黃種人接觸之際或之前,不知道什麼時候,澳洲人種有一部分人變小了,成為海洋洲小黑人,與非洲小黑人不相幹。
庫恩提出血型、指紋的研究作證。
指紋的式樣分三種。
我們小時候隻聽見說有“螺”與“簸箕”的分别,螺是圓的,十隻手指上,螺越多越好,聚得住錢,但是又說“男人簸箕好,會賺錢,把錢鏟回家來。
女人螺好,會積錢”。
“手上沒螺,拿東西不牢。
”老是掉在地下砸破了。
第三種指紋卻沒有聽見過,叫“穹門形”,幾乎全是平行線,近指尖方才微拱,成為一個低塌的穹門。
我們沒聽見說,大概因為少。
全世界各種族,穹門形指紋沒有超過百分之八的。
唯一的例外是非洲小黑人與南非另一種五短身材黃褐皮色的“布史門”人(Bushman),與幾個新近與小黑人通婚的黑人部落,穹門形占百分之十至十六。
在歐洲、西亞、非洲、印度(限印度教徒),簸箕最多,占百分之五十二至七十五;包括非洲小黑人、布史門人,也包括蝦夷。
印度人雖黑,也是白種。
換句話說:白種人與非洲人簸箕最多。
黃種人(包括印第安人)螺較多,最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澳洲土人、海洋洲小黑人螺最多,最低限度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因此從指紋上看來,海洋洲小黑人與澳洲土人是近親,而與非洲小黑人毫無關系;凡是非洲人,都與白種人接近。
莫維斯線以西,黑白種人顯然打成一片,但是内中非洲兩種矮人又自成一系。
印第安人是一兩萬年前冰河時代末期從西伯利亞步行到美洲的,黃種成份居多,“紅種”這名詞已經作廢。
澳洲土人雖然黑,雖然長相像白種人,卻與黑白種人相距最遠,倒是黃種人居中。
這也符合庫恩書上,根據血型多寡排列的一張種族關系表。
——書名《現今的種族》(“TheLivingRaces”)。
個人的血型不是像父親就是像母親。
中國從前判案,當堂滴血測驗父子關系,還真有點道理。
當然如果像母親就冤枉了,但是也可能父母同型,而且遺傳性是父方的影響更強,所以還是出岔子的可能性不太大。
一個種族内,名種血型多寡的比率,以及指紋、耳蠟——黃種人耳蠟松碎,黑白種人耳蠟油膩,澳洲土人則末經調查——這幾種遺傳性,不是适應環境養成的,比較固定,用來判别種族比較可靠。
但是也有人指出,可能移民年代太久,同族也會分道發展,異族接壤通婚,也會同化。
而且血型多寡雖說與适應環境無關,有些血型——例如B型——對于有些流行病抵抗力較強。
如果瘟疫流行,AO血型的人大批死去,這地區B型的比率勢必增加,所以血型多寡還是受環境影響。
根據血型等等推斷種族來源,也不能完全作準,隻能供參考。
海洋洲小黑人與澳洲人種血型指紋相像,也許是長期雜居的結果。
剛恩(S.M.Garn)——著有《人類的種族》(“HumanRaces”)認為兩大洲小黑人可能是一個來源,也可能不是,“但是至少可以說:大概有個共同的原籍在太平洋岸”——指東亞沿海。
胡騰相信澳洲土人是早期白種人攙入小黑人血液,現代人裡面最與蝦夷相近。
蝦夷從前可能橫跨亞洲,蔓延到歐洲俄國西部都有。
俄國農民大概蝦夷的成份很大。
胡騰把小黑人分作“嬰兒型”與“成人型”(也就是老相)兩種。
據他說,剛果森林裡兩種都有,新幾内亞内地山上也兩種都有,馬來半島大概也都有。
菲律賓、安達門群島隻有“嬰兒型”,稍微高些、黑些,黑眼睛,體毛胡須不多,但是比黑人多毛。
“嬰兒型”大概後起。
非洲與海洋洲都是兩種都有。
他認為兩大洲小黑人同源,發源地應當是一個中間區域——亞洲。
亞洲别的種族比他們高大健壯,又比他們進化,把他們排擠到邊遠地區,分投東西兩端,到他們現在的居留地。
小黑人的祖先并不矮,是最初還不分種族的人,比較接近早期白種人。
多數人種學家相信非洲小黑人的祖先是普通身材、多毛的“非黑人”,也跟胡騰心目中的一切小黑人的祖宗相差不遠。
“非黑人”也“非黃種”,因為黃種人不多毛,而早期白種人比現在還更是“老毛子”。
胡騰分析印第安人的血統,叙述他們在一兩萬年前遠足赴美的時候,黃種人、“澳、蝦”早期白人、現代型白人、與剛變小的小黑人都在東亞“轉來轉去”。
不論小黑人變小是在亞洲哪一部分,從東亞去非洲,從西亞或南亞到東亞,新疆都是必經之地,應當有過小黑人。
“紅柳娃”就是躲在紅柳樹林裡的小黑人,當然沒有後來傳說的那麼小,而且非常原始,不穿衣服,不會衣冠楚楚。
把他們打扮成華麗的玩偶,這是新疆人的幻想加上去的唯一的裝點。
關内就沒有小人的傳說。
筆記裡偶然有狐仙幻化小人的故事,但是那又是一回事。
——原因可能是黃種人裡的漢族始終與小黑人隔離,漢族擴展後,小黑人已經分投深山密林海島藏匿,東亞大陸上與小黑人共處過的,走的走了,留下的沉沒在漢文化裡,失落了種族的回憶。
新疆與俄屬中亞同是西域,直到一千年前還通行印歐系語言,大概是波斯話。
印歐系語言最初傳入歐洲,是三四千年前從俄國南部帶到英倫三島,稱為早期賽爾梯克(Celtic)語言,大概是德國人帶去的。
同時也帶到法國、西班牙,後來羅馬興起,才被拉丁文取代。
歐洲神話裡的小人似乎在愛爾蘭、威爾斯這兩個賽爾梯克國度傳說最盛,德國次之。
顯然這民間傳說是跟着第一波印歐語言西來,在拉丁國家就沒紮下根。
英國本身被腦曼人征服過,多少有點拉丁化,對這些小精靈不太認真。
荷蘭鄰近德國,也有地仙式的矮人的傳說,殖民美洲的時候帶到北美,寫進華盛頓·歐文的《李伯大夢》小說。
格林童話《白雪公主與七矮人》裡面的,也同是與現實生活裡的侏儒一樣大,頭大身小,發育不均,顯然就是胡騰所謂“成人型”小黑人,是原有的一種——“嬰兒型”後起。
神話中的矮人當是傳說初期,還是小黑人的原形,後來逐漸加油加醬,種類繁複,如褐衣小人“勃朗尼”隻有尺來高,都是渾身勻稱。
字典上“勃朗尼”歸入小仙人(fairy)類,都是人形而較小,也大小不一。
小仙人有翅膀會飛。
非洲小黑人能像猴子似的在樹梢飛躍,“會飛”大概是從這上面來的,所以不像天使的翅膀有羽毛,而是蟬翼式,透明,似有若無。
大仙人大都是美貌的成年人,也有男有女,有好有壞,最小的隻有兩三寸高,但是多數有“三尺之童”那樣——小黑人身長四英尺以上。
我覺得這一點最有興趣,因為凡是臆造的小人國,小人總是至多一兩尺高,決不會隻比我們矮那麼一截子。
其實比例稍微改變一點,會有一種超現實的怪異感。
專憑幻想就是想不到。
這一點,西方電影戲劇也從來沒有表達出來,總是用小女孩演小仙人,連灰姑娘的教母也沒扮出成年婦女的模樣,再不然就是普通女演員,穿上有翅膀的小仙人服裝,顯得狼犺笨重。
近代由于影劇的影響,已經漸漸忘了小仙人比人小。
另有一種穿綠的小人叫“艾爾夫”(Elf),大都在山區——海洋洲的小黑人也是大都在多山的地方——愛捉弄人,所以漸漸給說成頑童,本來似乎多數是青壯年,在草叢中出沒,運氣好的人遇見他們,碰他們的高興,有時候會發現一小罐金子。
聖誕老人有許多艾爾夫幫他制造玩具,分贈全世界兒童,這是近人附會。
艾爾夫似乎不事生産,代表不馴服的小黑人,對人好起來非常好,但是喜歡惡作劇,容易翻臉。
綠衣似是象征性,住在樹林裡的原始人都擅于隐蔽自己,往往對面不見人,所以在傳說中變成穿着保護色的衣服,像俠盜羅賓漢麾下的“綠色人”。
又有一種醜陋的老頭子叫“諾姆”(Gnome),住在地洞裡守礦或看管寶藏,像守庫神一樣,會吓唬人,使可怕的事故發生。
也像一群艾爾夫看守一罐子金子,窖藏的主題屢次出現,使人聯想到太平天國的藏镪、北非維希政府埋藏的金條,都是戰敗國藏匿資金的傳說,引起無數掘寶的故事。
顯然原始人在土地被占領後,轉入地下,也有他們珍視的東西埋在地裡。
至于礦藏所在地,古代部落本來都秘不告人,淪陷後也許仍舊暗中守護,吓退開礦的人,或者暗加阻撓。
也不一定是老頭子出馬,也就是天生老相的小黑人。
現代有個英文名詞:“祖利克的諾姆”,指瑞士銀行家——祖利克這城市是瑞士金融中心——為了吸收資金,特創隐名存戶制度,代守秘密,在國際金融界特别具有神秘色彩,像看守窖藏的地底小老妖。
還有一種隐形的叫“格軟木林”(Gremlin),調皮淘氣,與這些小老頭子同屬妖魔類,都對人類不懷好意。
韋布斯特字典上說:“二次世界大戰,有些飛行員說有格軟木林作祟,使飛機發生故障。
”二十世紀中葉的空軍還相信這些,真是奇談,也可見這傳說源久流長。
格軟木林這名詞有時候也活用,例如本年一月初美國《新聞周刊》上,華盛頓“議會雇員格軟木林們”選出十大邋遢議員,衣着最不整潔,不入時。
稱議會雇員為格軟木林,因為是議員各自雇用的幕僚與職員,沒沒無聞,做幕後工作,永不出頭露面,等于隐形小妖。
汽車也有個新出的牌子叫格軟木林,号稱“成本最低的美國制汽車”,表示坦白,成本低當然廉價。
取這名字是極言其小而神出鬼沒。
原先的格軟木林當是小黑人被淘汰後剩下極少數遺民,偶爾下山偷襲,做破壞工作,事後使人疑神疑鬼。
至今英美兒童還買來玩的有一種小型煙火,叫“仙光”(fairylights),一尺多長的一根木簽握在手裡,另一端不斷地爆出藍色火星。
大概算是小仙人作法的魔杖,但是最初可能是代表點火棒,也是“火攻”的武器。
原始人常常随身攜帶火種。
有些民族已經發現了火的功用,但是不懂得怎樣鑽木取火,例如安達門群島的小黑人。
這一群島嶼剛發現的時候,島上不許别的種族上岸,因此小黑人成份最純,他們就不會取火。
那更要把火種帶來帶去,不讓它熄滅。
又,草地上生一圈菌類,叫“仙環”(fairyring),是一群小仙人手牽手跳圓舞,像“步步生蓮花”一樣生出來的。
蘑菇有時候有毒,這是小黑人絕迹後已經被美化,仍舊留下的一絲戒備的感覺。
這一大套傳說,内容複雜豐富,絕對不是《鏡花緣》或《葛利伐遊記》裡面的穿心國、大人國、小人國可比。
是傳統,時間與無數人千錘百煉出來的。
傳到後來神話隻有孩子們相信,成了童話。
西方童話裡超自然的成份,除了女巫與能言的動物,竟全部是小型人,根據小黑人創造的。
美妙的童話起源于一個種族的淪亡——這具有事實特有的一種酸甜苦辣說不出的滋味。
前面引了許多人種學的書,外行掉書袋,實在可笑。
我大概是向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thefarawayandlongago),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有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仿佛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
小時候老師圈讀《綱鑒易知錄》,“綱鑒”隻從周朝寫起,我就很不滿。
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
住在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
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
前文引庫恩等,也需要聲明一點,庫恩在他本國聲譽遠不及國外,在英國視為權威,美國現在多數人種學家都攻擊他的種族研究迹近種族歧視。
胡騰是哈佛教授,已經逝世,那本書是一九四六年改寫再版,年代較早,所以不像庫恩成為衆矢之的。
我覺得時代的眼光的确變得很厲害,賢如《金銀島》作者斯提文生,他有個短篇小說,不記得題目是否叫《瓶》(The·Bottle),套《天方夜譚》神燈故事,背景在夏威夷,寫土著有些地方看着使人起反感。
這是因為現代人在這方面比前人敏感——當然從前中國人也就常鬧辱華,現在是普遍的擴大敏感面——但這是道德與禮俗的問題,不應當影響學術。
庫恩書中一再說今後研究種族有困難,有人認為根本沒有種族這樣東西,隻有遺傳的因子。
大概他最招忌的是說黃種、白種人智力較高,無形中涉及黑人教育問題,是美國目前最具爆炸性的題目之一。
其實庫恩認為黑種、白種人在史前也就一直摻雜,對于有種族觀念的白人是個重大的打擊。
但是反對派認為用骨胳判别種族不可靠,光靠血型也不行,而且血型往往無法查考,因此絕口不談來曆,隻研究社會習俗,以資切磋借鏡,也就是社會人種學。
二次世界大戰末,是聽了社會人種學家的勸告,不廢日皇,結果使日軍不得不“齊解甲”,——見黑斯(H.R.Hays)編《自猿猴到天使》選集引言——可見社會人種學在近代影響之大。
這本書特别提到瑪格麗·米德研究撒摩亞——也是個泡麗尼夏島嶼——的青少年,促進西方二○年代末的性的革命——比最近的一次當然中庸些——此後她研究新幾内亞幾個部落,又發現兩性陽剛陰柔的種種分别大部分都是環境造成的。
這學說直到最近才大行其道,反映在“一性”化的發型衣飾上,以及男人帶孩子料理家務等等,不怕喪失男子氣。
近十年來也許由于西方的一種傍徨的心理,特别影響社會風氣,難怪米德女士成為青年導師、婦運領袖,一度又提倡“擴展家庭”,補救原子家庭的缺點,例如女人被孩子絆住了,防礙婦女就業。
“擴展家庭”比大家庭更大,不拘父系母系,也不一定同住,姑母舅父都有責任照應孩子,兒童也來去自由,鬧别扭可以易子而教。
也是一種“夏威夷”制度,印尼馬來亞與泡麗尼夏諸島都有。
熱帶島嶼生活比較悠閑,現代高壓的個人主義社會裡恐怕行不通。
曆史是周期性的,小家庭制度西方通行已久,所以忘了大家庭的弊病,隻羨慕互助的好處。
美國有些青年夫婦組織的“公社”是朋友合住,以親族為單位的還沒有,也住不長,大概是嬉皮型的人才過得慣。
但是小家庭也不是完全不需要改進,弗洛依德式的家庭就是原子家庭。
“擴展家庭”有許多長輩給孩子們作模範,有選擇的餘地,據說不大會養成各種心理錯綜,至少值得作參考。
西方剛發現夏威夷等群島的時候,單憑島人的生活情調與性的解放,瘋魔了十八世紀歐洲,也是因為狀貌風
他寫澳洲人種在東方與黃種人平分秋色,幾千萬年來邊界開放,華南兩廣是他們的接觸區。
在與黃種人接觸之際或之前,不知道什麼時候,澳洲人種有一部分人變小了,成為海洋洲小黑人,與非洲小黑人不相幹。
庫恩提出血型、指紋的研究作證。
指紋的式樣分三種。
我們小時候隻聽見說有“螺”與“簸箕”的分别,螺是圓的,十隻手指上,螺越多越好,聚得住錢,但是又說“男人簸箕好,會賺錢,把錢鏟回家來。
女人螺好,會積錢”。
“手上沒螺,拿東西不牢。
”老是掉在地下砸破了。
第三種指紋卻沒有聽見過,叫“穹門形”,幾乎全是平行線,近指尖方才微拱,成為一個低塌的穹門。
我們沒聽見說,大概因為少。
全世界各種族,穹門形指紋沒有超過百分之八的。
唯一的例外是非洲小黑人與南非另一種五短身材黃褐皮色的“布史門”人(Bushman),與幾個新近與小黑人通婚的黑人部落,穹門形占百分之十至十六。
在歐洲、西亞、非洲、印度(限印度教徒),簸箕最多,占百分之五十二至七十五;包括非洲小黑人、布史門人,也包括蝦夷。
印度人雖黑,也是白種。
換句話說:白種人與非洲人簸箕最多。
黃種人(包括印第安人)螺較多,最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澳洲土人、海洋洲小黑人螺最多,最低限度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因此從指紋上看來,海洋洲小黑人與澳洲土人是近親,而與非洲小黑人毫無關系;凡是非洲人,都與白種人接近。
莫維斯線以西,黑白種人顯然打成一片,但是内中非洲兩種矮人又自成一系。
印第安人是一兩萬年前冰河時代末期從西伯利亞步行到美洲的,黃種成份居多,“紅種”這名詞已經作廢。
澳洲土人雖然黑,雖然長相像白種人,卻與黑白種人相距最遠,倒是黃種人居中。
這也符合庫恩書上,根據血型多寡排列的一張種族關系表。
——書名《現今的種族》(“TheLivingRaces”)。
個人的血型不是像父親就是像母親。
中國從前判案,當堂滴血測驗父子關系,還真有點道理。
當然如果像母親就冤枉了,但是也可能父母同型,而且遺傳性是父方的影響更強,所以還是出岔子的可能性不太大。
一個種族内,名種血型多寡的比率,以及指紋、耳蠟——黃種人耳蠟松碎,黑白種人耳蠟油膩,澳洲土人則末經調查——這幾種遺傳性,不是适應環境養成的,比較固定,用來判别種族比較可靠。
但是也有人指出,可能移民年代太久,同族也會分道發展,異族接壤通婚,也會同化。
而且血型多寡雖說與适應環境無關,有些血型——例如B型——對于有些流行病抵抗力較強。
如果瘟疫流行,AO血型的人大批死去,這地區B型的比率勢必增加,所以血型多寡還是受環境影響。
根據血型等等推斷種族來源,也不能完全作準,隻能供參考。
海洋洲小黑人與澳洲人種血型指紋相像,也許是長期雜居的結果。
剛恩(S.M.Garn)——著有《人類的種族》(“HumanRaces”)認為兩大洲小黑人可能是一個來源,也可能不是,“但是至少可以說:大概有個共同的原籍在太平洋岸”——指東亞沿海。
胡騰相信澳洲土人是早期白種人攙入小黑人血液,現代人裡面最與蝦夷相近。
蝦夷從前可能橫跨亞洲,蔓延到歐洲俄國西部都有。
俄國農民大概蝦夷的成份很大。
胡騰把小黑人分作“嬰兒型”與“成人型”(也就是老相)兩種。
據他說,剛果森林裡兩種都有,新幾内亞内地山上也兩種都有,馬來半島大概也都有。
菲律賓、安達門群島隻有“嬰兒型”,稍微高些、黑些,黑眼睛,體毛胡須不多,但是比黑人多毛。
“嬰兒型”大概後起。
非洲與海洋洲都是兩種都有。
他認為兩大洲小黑人同源,發源地應當是一個中間區域——亞洲。
亞洲别的種族比他們高大健壯,又比他們進化,把他們排擠到邊遠地區,分投東西兩端,到他們現在的居留地。
小黑人的祖先并不矮,是最初還不分種族的人,比較接近早期白種人。
多數人種學家相信非洲小黑人的祖先是普通身材、多毛的“非黑人”,也跟胡騰心目中的一切小黑人的祖宗相差不遠。
“非黑人”也“非黃種”,因為黃種人不多毛,而早期白種人比現在還更是“老毛子”。
胡騰分析印第安人的血統,叙述他們在一兩萬年前遠足赴美的時候,黃種人、“澳、蝦”早期白人、現代型白人、與剛變小的小黑人都在東亞“轉來轉去”。
不論小黑人變小是在亞洲哪一部分,從東亞去非洲,從西亞或南亞到東亞,新疆都是必經之地,應當有過小黑人。
“紅柳娃”就是躲在紅柳樹林裡的小黑人,當然沒有後來傳說的那麼小,而且非常原始,不穿衣服,不會衣冠楚楚。
把他們打扮成華麗的玩偶,這是新疆人的幻想加上去的唯一的裝點。
關内就沒有小人的傳說。
筆記裡偶然有狐仙幻化小人的故事,但是那又是一回事。
——原因可能是黃種人裡的漢族始終與小黑人隔離,漢族擴展後,小黑人已經分投深山密林海島藏匿,東亞大陸上與小黑人共處過的,走的走了,留下的沉沒在漢文化裡,失落了種族的回憶。
新疆與俄屬中亞同是西域,直到一千年前還通行印歐系語言,大概是波斯話。
印歐系語言最初傳入歐洲,是三四千年前從俄國南部帶到英倫三島,稱為早期賽爾梯克(Celtic)語言,大概是德國人帶去的。
同時也帶到法國、西班牙,後來羅馬興起,才被拉丁文取代。
歐洲神話裡的小人似乎在愛爾蘭、威爾斯這兩個賽爾梯克國度傳說最盛,德國次之。
顯然這民間傳說是跟着第一波印歐語言西來,在拉丁國家就沒紮下根。
英國本身被腦曼人征服過,多少有點拉丁化,對這些小精靈不太認真。
荷蘭鄰近德國,也有地仙式的矮人的傳說,殖民美洲的時候帶到北美,寫進華盛頓·歐文的《李伯大夢》小說。
格林童話《白雪公主與七矮人》裡面的,也同是與現實生活裡的侏儒一樣大,頭大身小,發育不均,顯然就是胡騰所謂“成人型”小黑人,是原有的一種——“嬰兒型”後起。
神話中的矮人當是傳說初期,還是小黑人的原形,後來逐漸加油加醬,種類繁複,如褐衣小人“勃朗尼”隻有尺來高,都是渾身勻稱。
字典上“勃朗尼”歸入小仙人(fairy)類,都是人形而較小,也大小不一。
小仙人有翅膀會飛。
非洲小黑人能像猴子似的在樹梢飛躍,“會飛”大概是從這上面來的,所以不像天使的翅膀有羽毛,而是蟬翼式,透明,似有若無。
大仙人大都是美貌的成年人,也有男有女,有好有壞,最小的隻有兩三寸高,但是多數有“三尺之童”那樣——小黑人身長四英尺以上。
我覺得這一點最有興趣,因為凡是臆造的小人國,小人總是至多一兩尺高,決不會隻比我們矮那麼一截子。
其實比例稍微改變一點,會有一種超現實的怪異感。
專憑幻想就是想不到。
這一點,西方電影戲劇也從來沒有表達出來,總是用小女孩演小仙人,連灰姑娘的教母也沒扮出成年婦女的模樣,再不然就是普通女演員,穿上有翅膀的小仙人服裝,顯得狼犺笨重。
近代由于影劇的影響,已經漸漸忘了小仙人比人小。
另有一種穿綠的小人叫“艾爾夫”(Elf),大都在山區——海洋洲的小黑人也是大都在多山的地方——愛捉弄人,所以漸漸給說成頑童,本來似乎多數是青壯年,在草叢中出沒,運氣好的人遇見他們,碰他們的高興,有時候會發現一小罐金子。
聖誕老人有許多艾爾夫幫他制造玩具,分贈全世界兒童,這是近人附會。
艾爾夫似乎不事生産,代表不馴服的小黑人,對人好起來非常好,但是喜歡惡作劇,容易翻臉。
綠衣似是象征性,住在樹林裡的原始人都擅于隐蔽自己,往往對面不見人,所以在傳說中變成穿着保護色的衣服,像俠盜羅賓漢麾下的“綠色人”。
又有一種醜陋的老頭子叫“諾姆”(Gnome),住在地洞裡守礦或看管寶藏,像守庫神一樣,會吓唬人,使可怕的事故發生。
也像一群艾爾夫看守一罐子金子,窖藏的主題屢次出現,使人聯想到太平天國的藏镪、北非維希政府埋藏的金條,都是戰敗國藏匿資金的傳說,引起無數掘寶的故事。
顯然原始人在土地被占領後,轉入地下,也有他們珍視的東西埋在地裡。
至于礦藏所在地,古代部落本來都秘不告人,淪陷後也許仍舊暗中守護,吓退開礦的人,或者暗加阻撓。
也不一定是老頭子出馬,也就是天生老相的小黑人。
現代有個英文名詞:“祖利克的諾姆”,指瑞士銀行家——祖利克這城市是瑞士金融中心——為了吸收資金,特創隐名存戶制度,代守秘密,在國際金融界特别具有神秘色彩,像看守窖藏的地底小老妖。
還有一種隐形的叫“格軟木林”(Gremlin),調皮淘氣,與這些小老頭子同屬妖魔類,都對人類不懷好意。
韋布斯特字典上說:“二次世界大戰,有些飛行員說有格軟木林作祟,使飛機發生故障。
”二十世紀中葉的空軍還相信這些,真是奇談,也可見這傳說源久流長。
格軟木林這名詞有時候也活用,例如本年一月初美國《新聞周刊》上,華盛頓“議會雇員格軟木林們”選出十大邋遢議員,衣着最不整潔,不入時。
稱議會雇員為格軟木林,因為是議員各自雇用的幕僚與職員,沒沒無聞,做幕後工作,永不出頭露面,等于隐形小妖。
汽車也有個新出的牌子叫格軟木林,号稱“成本最低的美國制汽車”,表示坦白,成本低當然廉價。
取這名字是極言其小而神出鬼沒。
原先的格軟木林當是小黑人被淘汰後剩下極少數遺民,偶爾下山偷襲,做破壞工作,事後使人疑神疑鬼。
至今英美兒童還買來玩的有一種小型煙火,叫“仙光”(fairylights),一尺多長的一根木簽握在手裡,另一端不斷地爆出藍色火星。
大概算是小仙人作法的魔杖,但是最初可能是代表點火棒,也是“火攻”的武器。
原始人常常随身攜帶火種。
有些民族已經發現了火的功用,但是不懂得怎樣鑽木取火,例如安達門群島的小黑人。
這一群島嶼剛發現的時候,島上不許别的種族上岸,因此小黑人成份最純,他們就不會取火。
那更要把火種帶來帶去,不讓它熄滅。
又,草地上生一圈菌類,叫“仙環”(fairyring),是一群小仙人手牽手跳圓舞,像“步步生蓮花”一樣生出來的。
蘑菇有時候有毒,這是小黑人絕迹後已經被美化,仍舊留下的一絲戒備的感覺。
這一大套傳說,内容複雜豐富,絕對不是《鏡花緣》或《葛利伐遊記》裡面的穿心國、大人國、小人國可比。
是傳統,時間與無數人千錘百煉出來的。
傳到後來神話隻有孩子們相信,成了童話。
西方童話裡超自然的成份,除了女巫與能言的動物,竟全部是小型人,根據小黑人創造的。
美妙的童話起源于一個種族的淪亡——這具有事實特有的一種酸甜苦辣說不出的滋味。
前面引了許多人種學的書,外行掉書袋,實在可笑。
我大概是向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thefarawayandlongago),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有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仿佛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
小時候老師圈讀《綱鑒易知錄》,“綱鑒”隻從周朝寫起,我就很不滿。
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
住在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
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
前文引庫恩等,也需要聲明一點,庫恩在他本國聲譽遠不及國外,在英國視為權威,美國現在多數人種學家都攻擊他的種族研究迹近種族歧視。
胡騰是哈佛教授,已經逝世,那本書是一九四六年改寫再版,年代較早,所以不像庫恩成為衆矢之的。
我覺得時代的眼光的确變得很厲害,賢如《金銀島》作者斯提文生,他有個短篇小說,不記得題目是否叫《瓶》(The·Bottle),套《天方夜譚》神燈故事,背景在夏威夷,寫土著有些地方看着使人起反感。
這是因為現代人在這方面比前人敏感——當然從前中國人也就常鬧辱華,現在是普遍的擴大敏感面——但這是道德與禮俗的問題,不應當影響學術。
庫恩書中一再說今後研究種族有困難,有人認為根本沒有種族這樣東西,隻有遺傳的因子。
大概他最招忌的是說黃種、白種人智力較高,無形中涉及黑人教育問題,是美國目前最具爆炸性的題目之一。
其實庫恩認為黑種、白種人在史前也就一直摻雜,對于有種族觀念的白人是個重大的打擊。
但是反對派認為用骨胳判别種族不可靠,光靠血型也不行,而且血型往往無法查考,因此絕口不談來曆,隻研究社會習俗,以資切磋借鏡,也就是社會人種學。
二次世界大戰末,是聽了社會人種學家的勸告,不廢日皇,結果使日軍不得不“齊解甲”,——見黑斯(H.R.Hays)編《自猿猴到天使》選集引言——可見社會人種學在近代影響之大。
這本書特别提到瑪格麗·米德研究撒摩亞——也是個泡麗尼夏島嶼——的青少年,促進西方二○年代末的性的革命——比最近的一次當然中庸些——此後她研究新幾内亞幾個部落,又發現兩性陽剛陰柔的種種分别大部分都是環境造成的。
這學說直到最近才大行其道,反映在“一性”化的發型衣飾上,以及男人帶孩子料理家務等等,不怕喪失男子氣。
近十年來也許由于西方的一種傍徨的心理,特别影響社會風氣,難怪米德女士成為青年導師、婦運領袖,一度又提倡“擴展家庭”,補救原子家庭的缺點,例如女人被孩子絆住了,防礙婦女就業。
“擴展家庭”比大家庭更大,不拘父系母系,也不一定同住,姑母舅父都有責任照應孩子,兒童也來去自由,鬧别扭可以易子而教。
也是一種“夏威夷”制度,印尼馬來亞與泡麗尼夏諸島都有。
熱帶島嶼生活比較悠閑,現代高壓的個人主義社會裡恐怕行不通。
曆史是周期性的,小家庭制度西方通行已久,所以忘了大家庭的弊病,隻羨慕互助的好處。
美國有些青年夫婦組織的“公社”是朋友合住,以親族為單位的還沒有,也住不長,大概是嬉皮型的人才過得慣。
但是小家庭也不是完全不需要改進,弗洛依德式的家庭就是原子家庭。
“擴展家庭”有許多長輩給孩子們作模範,有選擇的餘地,據說不大會養成各種心理錯綜,至少值得作參考。
西方剛發現夏威夷等群島的時候,單憑島人的生活情調與性的解放,瘋魔了十八世紀歐洲,也是因為狀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