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文章

關燈
得自己是被抛棄了。

    為要證實自己的存在,抓住一點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記憶,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過的記憶,這比了望将來要更明晰、親切。

    于是他對于周圍的現實發生了一種奇異的感覺,疑心這是個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陰暗而明亮的。

    回憶與現實之間時時發現尴尬的不和諧,因而産生了鄭重而輕微的騷動,認真而未有名目的鬥争。

     MichaelAngelo的一個未完工的石像,題名“黎明”的,隻是一個粗糙的人形,面目都不清楚,卻正是大氣磅礴的,象征一個将要到的新時代。

    倘若現在也有那樣的作品,自然是使人神往的,可是沒有,也不能有,因為人們還不能掙脫時代的夢魇。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麼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是比較适宜的。

    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

    我存着這個心,可不知道做得好做不好。

    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因為現在似乎還沒有這樣集中的客觀題材。

    我甚至隻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争,也沒有革命。

    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争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

    戰争與革命,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往往要求才智比要求感情的支持更迫切,而描寫戰争與革命的作品也往往失敗在技術的成份大于藝術的成份。

    和戀愛的放恣相比,戰争是被驅使的,而革命則有時候多少有點強迫自己。

    真的革命與革命的戰争,在情調上我想應當和戀愛是近親,和戀愛一樣是放恣的滲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對于自己是和諧。

     我喜歡素樸,可是我隻能從描寫現代人的機智與裝飾中去襯出人生的素樸的底子。

    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做過于華靡。

    但我以為用《舊約》那樣單純的寫法是做不通的,托爾斯泰晚年就是被這個犧牲了。

    我也并不贊成唯美派。

    但我以為唯美派的缺點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沒有底子。

    溪澗之水的浪花是輕佻的,但倘是海水,則看來雖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飽蓄着洪濤大浪的氣象的。

    美的東西不一定偉大,但偉大的東西總是美的。

    隻是我不把虛僞與真實寫成強烈的對照,卻是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寫出現代人的虛僞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素樸,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連忘返了。

    雖然如此,我還是保持我的作風,隻是自己慚愧寫得不到家,而我也不過是一個文學的習作者。

     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輕松,可是嫌它不夠舒服。

    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夠嚴肅。

    但我隻能做到這樣,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

    我隻求自己能夠寫得真實些。

     還有,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采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沖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欠分明。

    但我以為,文學的主題論或者是可以改進一下。

    寫小說應當是個故事,讓故事自身去說明,比拟定了主題去編故事要好些。

    許多留到現在的偉大作品,原來的主題往往不再被讀者注意,因為事過境遷之後,原來的主題早已不使我們感覺興趣,倒是随時從故事本身發現了新的啟示,使那作品成為永生的。

    就說《戰争與和平》吧,托爾斯泰原來是想歸結到當時流行的一種宗教團體的人生态度的,結果卻是故事自身的展開戰勝了預定的主題。

    這作品修改七次之多,每次修改都使預定的主題受到了懲罰。

    終于剩下來的主題隻占插話的地位,而且是全書中安放得最不舒服的部分,但也沒有新的主題去代替它。

    因此寫成之後,托爾斯泰自己還覺得若有所失。

    和《複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