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文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雖然在寫小說和散文,可是不大注意到理論。
近來忽然覺得有些話要說,就寫在下面。
我以為文學理論是出在文學作品之後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将來恐怕也是如此。
倘要提高作者的自覺,則從作品中汲取理論,而以之為作品的再生産的衡量,自然是有益處的。
但在這樣衡量之際,須得記住在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品與理論乃如馬之兩骖,或前或後,互相推進。
理論并非高高坐在上面,手執鞭子的禦者。
現在似乎是文學作品貧乏,理論也貧乏。
我發現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人生安穩的一面。
其實,後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又如,他們多是注重人生的鬥争,而忽略和諧的一面。
其實,人是為了要求和諧的一面才鬥争的。
強調人生飛揚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
超人是生在一個時代裡的。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着永恒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時代。
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說是婦人性。
文學史上素樸地歌詠人生的安穩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還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
沒有這底子,飛揚隻能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隻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
鬥争是動人的,因為它是強大的,而同時是酸楚的。
鬥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諧,尋求着新的和諧。
倘使為鬥争而鬥争,便缺少回味,寫了出來也不能成為好的作品。
我發覺許多作品裡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
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兩者不能獨立存在。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歡壯烈。
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
壯烈隻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
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性。
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并不曾将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
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隻能如此極端病态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
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
所以我的小說裡,除了《金鎖記》裡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
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
因為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
他們沒有悲壯,隻有蒼涼。
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我知道人們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來滿足自己都好。
他們對于僅僅是啟示,似乎不耐煩。
但我還是隻能這樣寫。
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
我知道我的作品裡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隻能盡量表現小說裡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們創造出力來。
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
這時代,舊的東西在崩壞,新的在滋長中。
但在時代的高潮來到之前,斬釘截鐵的事物不過是例外。
人們隻是感覺日常的一切都有點兒不對,不對到恐怖的程度。
人是生活于一個時代裡的,可是這時代卻在影子似地沉沒下去,人覺
近來忽然覺得有些話要說,就寫在下面。
我以為文學理論是出在文學作品之後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将來恐怕也是如此。
倘要提高作者的自覺,則從作品中汲取理論,而以之為作品的再生産的衡量,自然是有益處的。
但在這樣衡量之際,須得記住在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品與理論乃如馬之兩骖,或前或後,互相推進。
理論并非高高坐在上面,手執鞭子的禦者。
現在似乎是文學作品貧乏,理論也貧乏。
我發現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而忽視人生安穩的一面。
其實,後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又如,他們多是注重人生的鬥争,而忽略和諧的一面。
其實,人是為了要求和諧的一面才鬥争的。
強調人生飛揚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
超人是生在一個時代裡的。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着永恒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時代。
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說是婦人性。
文學史上素樸地歌詠人生的安穩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還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
沒有這底子,飛揚隻能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隻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
鬥争是動人的,因為它是強大的,而同時是酸楚的。
鬥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諧,尋求着新的和諧。
倘使為鬥争而鬥争,便缺少回味,寫了出來也不能成為好的作品。
我發覺許多作品裡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
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兩者不能獨立存在。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歡壯烈。
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
壯烈隻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
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性。
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傾城之戀》裡,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并不曾将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
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隻能如此極端病态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
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
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
所以我的小說裡,除了《金鎖記》裡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
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
因為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
他們沒有悲壯,隻有蒼涼。
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我知道人們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來滿足自己都好。
他們對于僅僅是啟示,似乎不耐煩。
但我還是隻能這樣寫。
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
我知道我的作品裡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隻能盡量表現小說裡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們創造出力來。
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
這時代,舊的東西在崩壞,新的在滋長中。
但在時代的高潮來到之前,斬釘截鐵的事物不過是例外。
人們隻是感覺日常的一切都有點兒不對,不對到恐怖的程度。
人是生活于一個時代裡的,可是這時代卻在影子似地沉沒下去,人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