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二孤三書生

關燈
在用人上,中國西周的兩位名臣-----姜尚(也就是民間傳說的姜子牙)和儒家推崇備至的周公曾經做過一番讨論。

    受封齊國的姜尚主張的是尊賢尚功,也就是能力第一;受封魯國的周公則主張以親親尚恩為主,也就是親信為第一。

    執行能力第一用人政策的齊國,最終如周公所預言的雖然國力強大,但不是老姜家的了。

    執行親信第一用人政策的魯國也如姜尚所預言的,雖然一直到戰國後期都是老姬家的,但是國力衰弱,國君絕對地窩囊。

     曆史上總有驚人的相似。

    曹操麾下除了曹洪曹仁等一班宗親故舊外,荀彧郭嘉等人全是後來招攬的人才,張遼徐晃等人更是降将,遵從的是姜尚的政策,故此雖然最終滅蜀吞吳,卻是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東吳的肱骨之臣主要是由親朋故舊組成的,遵從的是周公的政策。

    周瑜和孫策是好朋友,魯肅和周瑜是好朋友,呂蒙是孫策好朋友鄧當的小舅子更兼是孫權一手提拔的親信,陸遜是孫策的女婿。

    最為難得的是這四個人都是帥才,支撐了東吳的江山。

    周瑜打了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魯肅制訂了保有東南和聯劉抗曹的策略,呂蒙取得具有戰略地位的荊州,陸遜除了夷陵之戰外更獨擔了後期抗曹的重任。

    靠親朋故舊就能夠有這麼多人才,能撐了那麼多年,倒真是東吳的運氣,可運氣畢竟不如實力,東吳還是難逃魯國的命運。

    不過比蜀國強一些。

    蜀國雖然在開始招聘了一批上崗,算是能力路線,劉備後來實行的是親朋好友路線,最後學而優則仕的諸葛亮奉行了一條大多是他這種出身人實行的“能超越我的莫進來”的後能力路線,搞得最後隻有廖化當先鋒的場面。

    說“比我高的莫進來”是武大郎的做法,其實是對武大的冤枉,真正這樣幹的往往是高個,而不是武大這樣的矮個。

    因為武大之流知道自己的高度實在寒碜,而很多活還是要高個幹的,因此隻要高個子不是歧視武大,武大不但歡迎高個子進來,而且還分外有些敬仰的。

    諸葛亮之流的高個就不同,要知道諸葛亮能夠得到賞識靠的就是個子比正常人高那麼一點點,這是他賴以生存和發家的東西,因此對于比他高的或者和他一樣高的是堅決不能夠放進門的,就是那些有威脅的也堅決是要壓制而打擊之的,他的手下隻能是那些能夠完全為他所控制的,或者能夠以自己的愚蠢來顯示領導的偉大的。

    無恥之徒曹丕就深知這點,故此在《典論》裡有“文人相輕,自古已然”的話,看看他兄弟曹植就是有些笨,後來還一封一封給愛好文學的曹丕上寫得那樣精彩的奏章,曹丕當然不會用他。

    要是曹植假裝從馬上摔下來,摔得不會寫文章了,然後上個污七八糟的表給曹丕,說不定還能夠有點希望。

    魯迅先生說奴才做了主子往往比原先的主子更嚴厲,學而優則仕者何嘗不是對後來的人才更刻薄、壓制得更厲害?要知道,曆史上的文字獄恰恰是有學問的人興起來的,知識分子整起知識分子來遠比大老粗惡毒,真正阻礙科學發展的并不是群氓,恰恰是一些靠腐敗已經死去的科學家身體為生的所謂的現行科學家。

     四個人當中有三個人短命,周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