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二孤三書生
關燈
小
中
大
時候三十六歲,魯肅死時候四十六歲,呂蒙死時候四十二歲,陸遜是六十三歲那年被孫權給氣死的,也是應了“自古的忠良哪個有下場”的話。
陸遜雖然長壽,卻未必能夠算是比前三個人好命。
他的魯肅一樣都是早年喪父,屬于孤兒,然而陸遜還不如魯肅。
魯肅估計是魯家的唯一繼承人,和祖母在一起住,家裡也有錢。
而陸遜雖然也出自江東的望族,但是卻是寄人籬下,跟着從叔祖廬江太守陸康過。
陸康說是比陸遜要高兩輩,但是看來年紀相差不大,因為陸遜比陸康的兒子陸績還要大。
陸績六歲的時候在九江拜會袁術的時候才六歲,拿了席上的幾個橘子,說是準備回家給母親吃,是有名的孝子。
結合後來陸遜投奔孫權的時候才二十一歲,陸遜應比陸績大十歲以上。
陸康因為不給袁術糧食得罪了袁術,并且因為孫策拜會他的時候隻派了個秘書接見,被孫策從廬江任上給趕跑了。
在此之前派陸遜帶一家人避難,由陸遜執掌門戶,看來陸遜還是少年老成的。
就比孫策小一個月的周瑜和魯肅、陸遜一樣是書生出身,世家子弟的調調,比如音樂什麼的都很在行。
因為年少風流,被江東稱為周郎,江東當時有諺語:“曲有誤,周郎顧”的話,是說周瑜在酒過三巡後還能夠聽出樂曲演奏中的失誤,采取的方法不是拍桌子說“錯了”,而是看看演奏者,意會之,足見儒将的倜傥。
後世有“但為周郎顧,時時錯拂”,卻是說的才子佳人的眉目傳情了。
呂蒙雖然先前是拿刀砍人出身,後來卻也讀了不少書,讓原先因為他沒有學問而存着些鄙視的魯肅說出了“非複吳下阿蒙”的話,他自己一句“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回答還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典故。
書生能夠當将軍、當元帥,并且指揮千軍萬馬決勝于疆場确實是中國的特色。
所謂的儒将風流,在中國曆史上不但出現過,而且還是舉足輕重。
肥水之戰大破符堅百萬兵的謝玄,“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吓破膽”的範仲淹,炮轟努爾哈赤于馬下的袁崇煥,剿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帶着棺材出玉門的左宗棠,沒有怎麼摸過槍的毛澤東,同樣師範出身的粟裕等等,在古代的與武舉無緣,在現代的與軍校無緣,卻殺得古時的悍将和現代軍校出身的高才丢盔卸甲,潰不成軍,比他們筆下的文章還有戲劇性,還要精彩。
可惜現在沿襲西方的軍事教育制度隻怕出不了範仲淹、毛澤東之類的儒将了,能夠出的恐怕隻能是先拿刀砍人,上去了以後再讀書深造的呂蒙式的半儒将。
想起來确實令人懷念那個儒将輩出的時代,戰争在這些人手裡不是武夫的拼殺,而是一種藝術,裡面充滿這藝術家的浪漫和哲學家的理性。
體現的真正是“運籌帷幄内,決勝千裡外”,證明的确實是戰争僅僅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繼續的真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可惜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鬥轉星移,時世異也,前有如詩如畫般的古人風流,卻不知道可否能見如古人的來者,古今多少事,能夠都付笑談中麼?
陸遜雖然長壽,卻未必能夠算是比前三個人好命。
他的魯肅一樣都是早年喪父,屬于孤兒,然而陸遜還不如魯肅。
魯肅估計是魯家的唯一繼承人,和祖母在一起住,家裡也有錢。
而陸遜雖然也出自江東的望族,但是卻是寄人籬下,跟着從叔祖廬江太守陸康過。
陸康說是比陸遜要高兩輩,但是看來年紀相差不大,因為陸遜比陸康的兒子陸績還要大。
陸績六歲的時候在九江拜會袁術的時候才六歲,拿了席上的幾個橘子,說是準備回家給母親吃,是有名的孝子。
結合後來陸遜投奔孫權的時候才二十一歲,陸遜應比陸績大十歲以上。
陸康因為不給袁術糧食得罪了袁術,并且因為孫策拜會他的時候隻派了個秘書接見,被孫策從廬江任上給趕跑了。
在此之前派陸遜帶一家人避難,由陸遜執掌門戶,看來陸遜還是少年老成的。
就比孫策小一個月的周瑜和魯肅、陸遜一樣是書生出身,世家子弟的調調,比如音樂什麼的都很在行。
因為年少風流,被江東稱為周郎,江東當時有諺語:“曲有誤,周郎顧”的話,是說周瑜在酒過三巡後還能夠聽出樂曲演奏中的失誤,采取的方法不是拍桌子說“錯了”,而是看看演奏者,意會之,足見儒将的倜傥。
後世有“但為周郎顧,時時錯拂”,卻是說的才子佳人的眉目傳情了。
呂蒙雖然先前是拿刀砍人出身,後來卻也讀了不少書,讓原先因為他沒有學問而存着些鄙視的魯肅說出了“非複吳下阿蒙”的話,他自己一句“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回答還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典故。
書生能夠當将軍、當元帥,并且指揮千軍萬馬決勝于疆場确實是中國的特色。
所謂的儒将風流,在中國曆史上不但出現過,而且還是舉足輕重。
肥水之戰大破符堅百萬兵的謝玄,“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吓破膽”的範仲淹,炮轟努爾哈赤于馬下的袁崇煥,剿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帶着棺材出玉門的左宗棠,沒有怎麼摸過槍的毛澤東,同樣師範出身的粟裕等等,在古代的與武舉無緣,在現代的與軍校無緣,卻殺得古時的悍将和現代軍校出身的高才丢盔卸甲,潰不成軍,比他們筆下的文章還有戲劇性,還要精彩。
可惜現在沿襲西方的軍事教育制度隻怕出不了範仲淹、毛澤東之類的儒将了,能夠出的恐怕隻能是先拿刀砍人,上去了以後再讀書深造的呂蒙式的半儒将。
想起來确實令人懷念那個儒将輩出的時代,戰争在這些人手裡不是武夫的拼殺,而是一種藝術,裡面充滿這藝術家的浪漫和哲學家的理性。
體現的真正是“運籌帷幄内,決勝千裡外”,證明的确實是戰争僅僅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繼續的真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可惜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鬥轉星移,時世異也,前有如詩如畫般的古人風流,卻不知道可否能見如古人的來者,古今多少事,能夠都付笑談中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