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 一抹晚照紅

關燈
人老往往是在于内心的老,無論是不思進取,抑或得過且過,甚至于膽小怕事,都在于一種置于内心的疲憊感和厭倦感。

    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再使出其斷絕糧道的慣技,擊破馬超軍後沒有窮追猛打,已經顯出老态;在建安二十年曹操沒有乘着平滅張魯的餘威席卷益州,反而說出那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耶?”更是道出了身心俱疲的本質。

    晚年的曹操可能隐隐地将死看作逃避他人生矛盾的最後出路。

    在建安二十三年夏六月曹操就寫了關于自己安葬地的遺令。

    大耳朵也确實是曹操的知己,在第二年在曹操親征漢中的時候沒有再望風而逃,而是據險不戰,在曹操退走後占有了漢中。

    劉備之所以不逃,是看出了曹操的心已經老了。

    垂暮的英雄不再是炙人的太陽,壯志豪情隻剩下一抹晚照。

     後來孫權将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并勸曹操代漢,曹操的反映是說:“是兒欲踞孤于火上邪!”當時能夠阻止曹操稱帝的就剩下他自己,可曹操偏偏邁不過這道坎,甯願當他的漢大丞相。

    怅惘之餘,曹操一定又想起了他說過的那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之子,豚犬耳!”孫權是個人才,可惜不是曹操的兒子,曹操的兒子雖然不是犬豚,但是沒有一個是能夠在亂世當中芟夷群雄的棟梁,都是曹操的不肖子。

    曹植曹子建雖然才高八鬥,文采已經超過了乃父,但是僅僅是個文人,如果生在治世可以光耀曹氏的門楣,但是在強敵四面的此刻,如果曹植成為繼承人,結果很可能比後世的李後主和宋徽宗還慘。

    曹彰是一勇之夫,曹丕則和他的詩文一樣小氣。

    而矮子裡頭選将軍,也隻能是選曹丕,因為曹丕雖然小氣,但是小氣的根源是真正的自私和利己,也不乏殘忍和無恥,在亂世中總算能夠保全曹操的家業。

    說到曹丕的小氣,曹操是大度的,所以有“張繡剚刃于愛子,魏君待之若舊”的典故,但是曹丕一天到晚找張繡的晦氣,直到把他逼死才罷,可見其絕對沒有統一天下所必須的政治風度。

    說到無恥,吳質給曹丕出的每逢曹操出師就大哭的把戲其實肯定瞞不過看夠了大耳朵等行為藝術家表演的曹孟德,隻是曹操從中看出了曹丕具有曹植和曹彰所沒有的無恥,而無恥在政治鬥争中是必須的。

    曹操覺得自己唯一不如大耳朵的地方就是“無恥”二字,所以對于有生而無恥的兒子曹丕可能多少也有些欣慰。

    要知道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個無恥之徒,當項羽要烹他的生身父親的時候,劉邦還要分上一杯羹,理由僅僅是他曾經和項羽結拜,項羽是在烹自己的父親。

    自古有廉恥的人最終是要被無恥的人算計的,不管前者有多英雄。

     這裡還要說明的是楊修的被殺絕非因為“雞肋”,罪名也不是亂軍心,而是在曹操要去世前的幾個月被以“交接諸侯”的名義給殺了的。

    曹操之所以殺楊修,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華可能會給曹丕構成威脅,更重要的是在于此刻楊修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