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話書摘抄三十則
關燈
小
中
大
歲月中,在“五·七幹校”邊種菜邊背誦但丁的《神曲》第一部的漫長的日子裡,我的内心又漸漸産生了希望,我想得很多。
摘自《中島健藏先生》(1979年7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115頁。
一七 我在“牛棚”裡當過地地道道的機器人,而且不以為恥地、賣力氣地做着機器人。
後來我發現了這是一場大騙局,我的心死了(古話說“哀莫大于心死!”),我走進“牛棚”的時候,就想起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經過我這裡走進痛苦的城,經過我這裡走進永恒的痛苦——這說明過去有一個時期的确有人用“地獄”來懲罰那些不安于現狀的人。
我相信會有新的但丁寫出新的《神曲》來。
摘自《探索》(1980年2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173頁。
一八 《人到中年》是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說,陸大夫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眼科醫生陸文婷。
半年多來我聽見不少的人談論這部小說,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起初還聽說有一份省的文藝刊物要批判它。
以後越來越多的讀者出來講話,越來越多的讀者在小說中看見了自己的面影。
的确到處都有陸大夫。
她(他) 們就在我們的四周。
她(他)們工作、受苦、奮鬥、前進。
或者做出成績,或者憔悴死去……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三十年來我對自己周圍的一切絕非視若無睹。
但是讀了《人到中年》後我一直忘不了這樣一個事實:今天在各條戰線上幹工作、起作用,在艱苦條件下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的人多數是解放後培養出來的一代知識分子,也就是像陸文婷那樣的“臭老九”。
(“臭老九”這個稱号固然已經不用了,但是在某些人的心裡它們還藏得好好的、深深的,準備到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 正是靠了這無數默默地堅持工作的中年人,我們的國家才能夠前進。
…… 讀了小說的人沒有不同情陸大夫的處境:但是我更敬佩她的“勇氣和毅力”,敬佩她那平凡的不自私,她那沒有塵埃的精神世界使我向往,使我感動。
有人說作者不應該把陸大夫的遭遇寫得那樣凄慘,也不應該在“外流”的姜亞芬醫生的身上傾注太多的同情;還有人責備作者“給生活蒙一層陰影”。
有人質問:“難道我們新社會就這樣對待知識分子?”“難道外流的人會有愛國心?”但是更多的人,越來越多的人卻說:“小說講了我們心裡的話。
” 我們已經吃夠了謊言的虧,現在到了多講真話的時候了。
我們的生活裡究竟有沒有陰影,大家都知道,吹牛解決不了問題。
我喜歡這本小說。
我有這麼一個習慣,讀了好的作品,我會感到心靈充實,我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我有一種願望,想使自己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别人有用些。
摘自《人到中年》(1980年9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232頁。
一九 人們還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句話有時靈,有時又不靈。
年輕時候我想讀一部小說,隻尋到殘本,到處借閱,也無辦法。
于是在夢裡得到了全書,高興得不得了,翻開一看,就醒了。
這樣的夢我有過幾次。
摘自《說夢》(1980年11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264頁。
二○ 在世界聞名的幾個都市裡我參觀了博物館、紀念碑,接觸了文化和曆史資料,看到了人民的今天,也了解他們的過去。
任何民族、任何人民都有自己光輝的曆史。
毀棄過去的資料,不認自己的祖宗,這是愚蠢而徒勞的。
你不要,别人要;你扔掉,别人收藏。
我們的友邦日本除了個别作家的資料館外,還有一所相當完備的他們自己的“近代文學館”。
日本朋友也重視我們現代文學的資料。
據一位美籍華人作家說這方面的資料美國收藏最多,居世界第一,歐洲有些學者還要到美國去看材料。
荷蘭萊頓有一所“西歐漢學研究中心圖書館”,成立已五十年,雖然收藏我國現代作品不多,但正在廣泛地搜集。
我說句笑話,倘使我們對這種情況仍然無動于衷,那麼将來我們隻有兩條路可走:或者把一代的文學整個勾銷,不然就厚着臉皮到國外去找尋我們自己需要的資料。
現在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時候。
聽說日本的“近代文學館”是日本的作家們創辦的,并沒有向國家要一個錢。
日本作家辦得到的事,難道我們中國作家就辦不到?我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決心很大,帶個頭總是可以的吧。
創辦和領導的工作由中國作家協會擔任,我們隻要求國家分配一所房子。
我準備交出自己收藏的書刊和資料,還可以捐獻自己的稿費,隻希望在自己離開人世前看見文學館創辦起來,而且發揮作用。
我設想中的“文學館”是一個資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應一切我國現代文學的資料,“五四”以來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們有關的書刊、圖片、手稿、信函、報道……等等,等等。
這隻是我的初步設想,将來“文學館”成立,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
對“文學館”的前途我十分樂觀。
我的建議剛剛發表,就得到不少作家的熱烈響應。
同志們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我心情振奮,在這裡發表我的預言:十年以後歐美的漢學家都要到北京來訪問現代文學館,通過那些過去不被重視的文件、資料認識中國人民優美的心靈。
點着火柴燒毀曆史資料的人今天還是有的;以為買進了最新的機器就買進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
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們需要加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認識,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的文學,認識中國人民的心靈美。
我們有一個豐富的礦藏,為什麼不建設起來好好地開采呢? 摘自《現代文學資料館》(1981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294頁。
二一 一九六九年我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的《神曲》,因為我懷疑“牛棚”就是“地獄”。
這是我擺脫奴隸哲學的開端。
沒有向導,一個人在摸索,我咬緊牙關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為了贖罪,卻是想弄清是非。
我一步一步艱難地走着,不怕三頭怪獸,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發女怪,不怕赤熱沙地…… 我經受了幾年的考驗,拾回來“丢開”了的“希望”①,終于走出了“牛棚”。
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
雖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還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
我還能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
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
我是我自己。
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
那動亂的十年,多麼可怕的一場大夢啊! 摘自《十年一夢》(1981年6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328頁。
二二 去奉賢文化系統“五·七幹校”勞動的前夕,我在走廊上舊書堆中找到一本居·堪皮(G.Campi)的彙注本《神曲》的《地獄篇》,好像發現了一件寶貝。
書太厚了,我用一個薄薄的小練習本抄寫了第一曲帶在身邊。
在地裡勞動的時候,在會場受批鬥的時候,我默誦但丁的詩句,我以為自己是在地獄裡受考驗。
但丁的詩給了我很大的勇氣。
讀讀《地獄篇》,想想“造反派”,我覺得日子好過多了。
我一本一本地抄下去,還不曾抄完第九曲就離開了“幹校”,因為蕭珊在家中病危。
…… 摘自《說真話之四》(1982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390頁。
二三 很多人喜歡西湖。
但是對于美麗的風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全國也有不少令人難忘的名勝古迹,我卻偏愛西湖。
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遊西湖,可是十歲前我就知道一些關于西湖的事情。
在幼小的腦子裡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風景連在一起。
嶽王墳就占着最高的地位。
我讀過的第一部小說就是《說嶽全傳》。
我忘不了死者的親友偷偷掃墓的情景。
後來我又在 四川作家覺奴的長篇小說《松崗小史》中讀到主人公在西湖嶽王墓前縱身捉 知了的文字,仿佛身曆其境。
再過了十幾年我第一次站在偉大死者的墓前,我覺得來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連那些石像、鐵像都是我看慣了的。
以後我每次來西湖,都要到這座墳前徘徊一陣。
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①見《神曲·地獄篇》第三曲:“你們進來的人,丢開一切的希望吧。
” 臯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于是小說中“氣死金兀術”的老将軍、舞台上撕毀聖旨的老英雄、各種感人的形象一齊湧上我的心頭。
人物、曆史、風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來了,活在我的心裡,而且一直活下去。
我偏愛西湖,原因就在這裡。
嶽飛、牛臯、于謙、張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墳,不是鬼。
他們是不滅的存在,是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化身。
西湖是和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的,這不僅美麗,而且光輝。
摘自《西湖》(1982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卷第400頁。
二四 十天前我瞻仰了嶽王墳。
看到長跪在鐵欄杆内的秦太師,我又想起了風波亭的冤獄。
從十幾歲讀《說嶽全傳》時起我就有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秦桧怎麼有那樣大的權力?我想了幾十年,年輕的心是不怕鬼神的。
我在思路
摘自《中島健藏先生》(1979年7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115頁。
一七 我在“牛棚”裡當過地地道道的機器人,而且不以為恥地、賣力氣地做着機器人。
後來我發現了這是一場大騙局,我的心死了(古話說“哀莫大于心死!”),我走進“牛棚”的時候,就想起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經過我這裡走進痛苦的城,經過我這裡走進永恒的痛苦——這說明過去有一個時期的确有人用“地獄”來懲罰那些不安于現狀的人。
我相信會有新的但丁寫出新的《神曲》來。
摘自《探索》(1980年2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173頁。
一八 《人到中年》是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說,陸大夫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眼科醫生陸文婷。
半年多來我聽見不少的人談論這部小說,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起初還聽說有一份省的文藝刊物要批判它。
以後越來越多的讀者出來講話,越來越多的讀者在小說中看見了自己的面影。
的确到處都有陸大夫。
她(他) 們就在我們的四周。
她(他)們工作、受苦、奮鬥、前進。
或者做出成績,或者憔悴死去……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我們的現實生活。
三十年來我對自己周圍的一切絕非視若無睹。
但是讀了《人到中年》後我一直忘不了這樣一個事實:今天在各條戰線上幹工作、起作用,在艱苦條件下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的人多數是解放後培養出來的一代知識分子,也就是像陸文婷那樣的“臭老九”。
(“臭老九”這個稱号固然已經不用了,但是在某些人的心裡它們還藏得好好的、深深的,準備到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 正是靠了這無數默默地堅持工作的中年人,我們的國家才能夠前進。
…… 讀了小說的人沒有不同情陸大夫的處境:但是我更敬佩她的“勇氣和毅力”,敬佩她那平凡的不自私,她那沒有塵埃的精神世界使我向往,使我感動。
有人說作者不應該把陸大夫的遭遇寫得那樣凄慘,也不應該在“外流”的姜亞芬醫生的身上傾注太多的同情;還有人責備作者“給生活蒙一層陰影”。
有人質問:“難道我們新社會就這樣對待知識分子?”“難道外流的人會有愛國心?”但是更多的人,越來越多的人卻說:“小說講了我們心裡的話。
” 我們已經吃夠了謊言的虧,現在到了多講真話的時候了。
我們的生活裡究竟有沒有陰影,大家都知道,吹牛解決不了問題。
我喜歡這本小說。
我有這麼一個習慣,讀了好的作品,我會感到心靈充實,我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我有一種願望,想使自己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别人有用些。
摘自《人到中年》(1980年9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232頁。
一九 人們還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句話有時靈,有時又不靈。
年輕時候我想讀一部小說,隻尋到殘本,到處借閱,也無辦法。
于是在夢裡得到了全書,高興得不得了,翻開一看,就醒了。
這樣的夢我有過幾次。
摘自《說夢》(1980年11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264頁。
二○ 在世界聞名的幾個都市裡我參觀了博物館、紀念碑,接觸了文化和曆史資料,看到了人民的今天,也了解他們的過去。
任何民族、任何人民都有自己光輝的曆史。
毀棄過去的資料,不認自己的祖宗,這是愚蠢而徒勞的。
你不要,别人要;你扔掉,别人收藏。
我們的友邦日本除了個别作家的資料館外,還有一所相當完備的他們自己的“近代文學館”。
日本朋友也重視我們現代文學的資料。
據一位美籍華人作家說這方面的資料美國收藏最多,居世界第一,歐洲有些學者還要到美國去看材料。
荷蘭萊頓有一所“西歐漢學研究中心圖書館”,成立已五十年,雖然收藏我國現代作品不多,但正在廣泛地搜集。
我說句笑話,倘使我們對這種情況仍然無動于衷,那麼将來我們隻有兩條路可走:或者把一代的文學整個勾銷,不然就厚着臉皮到國外去找尋我們自己需要的資料。
現在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時候。
聽說日本的“近代文學館”是日本的作家們創辦的,并沒有向國家要一個錢。
日本作家辦得到的事,難道我們中國作家就辦不到?我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決心很大,帶個頭總是可以的吧。
創辦和領導的工作由中國作家協會擔任,我們隻要求國家分配一所房子。
我準備交出自己收藏的書刊和資料,還可以捐獻自己的稿費,隻希望在自己離開人世前看見文學館創辦起來,而且發揮作用。
我設想中的“文學館”是一個資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應一切我國現代文學的資料,“五四”以來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們有關的書刊、圖片、手稿、信函、報道……等等,等等。
這隻是我的初步設想,将來“文學館”成立,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
對“文學館”的前途我十分樂觀。
我的建議剛剛發表,就得到不少作家的熱烈響應。
同志們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我心情振奮,在這裡發表我的預言:十年以後歐美的漢學家都要到北京來訪問現代文學館,通過那些過去不被重視的文件、資料認識中國人民優美的心靈。
點着火柴燒毀曆史資料的人今天還是有的;以為買進了最新的機器就買進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
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們需要加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認識,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的文學,認識中國人民的心靈美。
我們有一個豐富的礦藏,為什麼不建設起來好好地開采呢? 摘自《現代文學資料館》(1981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294頁。
二一 一九六九年我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的《神曲》,因為我懷疑“牛棚”就是“地獄”。
這是我擺脫奴隸哲學的開端。
沒有向導,一個人在摸索,我咬緊牙關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為了贖罪,卻是想弄清是非。
我一步一步艱難地走着,不怕三頭怪獸,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發女怪,不怕赤熱沙地…… 我經受了幾年的考驗,拾回來“丢開”了的“希望”①,終于走出了“牛棚”。
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
雖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還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
我還能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
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
我是我自己。
我回到我自己身上了。
那動亂的十年,多麼可怕的一場大夢啊! 摘自《十年一夢》(1981年6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328頁。
二二 去奉賢文化系統“五·七幹校”勞動的前夕,我在走廊上舊書堆中找到一本居·堪皮(G.Campi)的彙注本《神曲》的《地獄篇》,好像發現了一件寶貝。
書太厚了,我用一個薄薄的小練習本抄寫了第一曲帶在身邊。
在地裡勞動的時候,在會場受批鬥的時候,我默誦但丁的詩句,我以為自己是在地獄裡受考驗。
但丁的詩給了我很大的勇氣。
讀讀《地獄篇》,想想“造反派”,我覺得日子好過多了。
我一本一本地抄下去,還不曾抄完第九曲就離開了“幹校”,因為蕭珊在家中病危。
…… 摘自《說真話之四》(1982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六卷第390頁。
二三 很多人喜歡西湖。
但是對于美麗的風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全國也有不少令人難忘的名勝古迹,我卻偏愛西湖。
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遊西湖,可是十歲前我就知道一些關于西湖的事情。
在幼小的腦子裡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風景連在一起。
嶽王墳就占着最高的地位。
我讀過的第一部小說就是《說嶽全傳》。
我忘不了死者的親友偷偷掃墓的情景。
後來我又在 四川作家覺奴的長篇小說《松崗小史》中讀到主人公在西湖嶽王墓前縱身捉 知了的文字,仿佛身曆其境。
再過了十幾年我第一次站在偉大死者的墓前,我覺得來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連那些石像、鐵像都是我看慣了的。
以後我每次來西湖,都要到這座墳前徘徊一陣。
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①見《神曲·地獄篇》第三曲:“你們進來的人,丢開一切的希望吧。
” 臯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于是小說中“氣死金兀術”的老将軍、舞台上撕毀聖旨的老英雄、各種感人的形象一齊湧上我的心頭。
人物、曆史、風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來了,活在我的心裡,而且一直活下去。
我偏愛西湖,原因就在這裡。
嶽飛、牛臯、于謙、張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墳,不是鬼。
他們是不滅的存在,是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化身。
西湖是和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的,這不僅美麗,而且光輝。
摘自《西湖》(1982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卷第400頁。
二四 十天前我瞻仰了嶽王墳。
看到長跪在鐵欄杆内的秦太師,我又想起了風波亭的冤獄。
從十幾歲讀《說嶽全傳》時起我就有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秦桧怎麼有那樣大的權力?我想了幾十年,年輕的心是不怕鬼神的。
我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