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紅學(4)
關燈
小
中
大
後來劉心武好好的小說不寫,也來湊熱鬧,自己創建了個“秦學”。他很久以前寫過《秦可卿之死》,文學家玩票客串一把紅學家,頗讓人耳目一新了一回,但年老之後不知道怎麼想的,決定也跻身紅學了,而且專門研究秦可卿,舉出“秦學”的大旗,我看了頭皮直發緊,原來學派是這麼好建立的?
劉心武也是下過工夫的。翻了些清史,說出的話都比較吓人,什麼秦可卿是康熙廢太子的女兒;而馮紫英曾經發動過政變;賈家娶了秦可卿是兩邊撈政治資本;賈元春讨厭“玉”字,是因為“來時本姓秦,未嫁先名玉”。他就這麼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淵,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給索隐派做了招魂幡。
《紅樓夢》中說可卿死後用的棺材本來是“義忠親王老千歲”的,但他“犯了事”,所以被賈家賤買。這個“義忠親王老千歲”被劉心武考證了一番,靠到了康熙末年奪嗣一事,正好周汝昌也曾經做過這方面的一些考證,所以兩人書信往來,一來二去,談出了感情,不免引為知己,互相吹捧起來。後來劉心武出書特意選登了一些他們的信件,我看之後一個大紅臉,無言以對。
平心而論,劉心武到底是小說家,他的“秦學”實在不成為學問,後來他高興起來又寫了《元春之死》、《妙玉之死》,我隻好替他惋惜,小說竟然也越寫越差了。
而另一位小說家二月河就要低調的多。二月河在沒寫清朝皇帝之前是搞“紅”的,搞了半天無人喝彩,後來還是紅學家馮其墉給他指了條路說,你這不是搞學問的架勢,你應該去寫小說。二月河恍然大悟,這才大紅大紫,他寫《康熙大帝》也夾了私貨,裡頭魏東亭的人物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爺爺曹楝亭。二月河名聲響了,被各地的紅學會叫去撐場面,但他挂名而已,不見鬧什麼動靜,不過日後一提起馮老的知遇之恩來,從來都是感激涕零,沒齒不忘。
現在紅學界撐大旗的是馮其墉,馮老為人四平八穩,他跟周汝昌不合,這大概是紅學界的八卦,但馮老人很厚道,人前人後常提周老名字,他自己年齡也不小了,但說起周老來都是一口一個“老一輩紅學家”,扛大旗的多是這樣寬容的人物。而另一位紅學幹将蔡義江先生學術上沒得說,文章也聰明,就是厲害的跟個小錐子似的,話裡話外那個擠兌周老,我看了也忍不住地笑,你說六十多歲的人,跟個八十多的老頭子較什麼真兒。
李希凡當年批判俞平伯的時候還是毛頭小夥子,現在也往八十上數了,他長的方頭大臉,一眼看過去就是個有福之人,無怪當年被毛主席挑中,也因此搞得全國聞名婦孺皆知。他托了紅學的福,一輩子衣食無憂,近年來的心态十分平和,常做些反思,下筆也很寬恕,雖還是紅學界的領軍人物,但不大管紅學界的煩事。
我曾經見過一張他年輕時跟俞平伯的合影,那是在《紅樓夢學刊》成立酒會上,1980年,他笑嘻嘻地歡言得所憩,俞老舉酒杯沖他照着,面無表情,恩怨盡在不言中。
至于紅學,現在是一片死水,毫無波瀾,不過這樣也好,應了曹雪芹的那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本文在提及建國後紅學曆史時參考了孫玉明先生所著《紅學:1954》,特别感謝。——作者注)
劉心武也是下過工夫的。翻了些清史,說出的話都比較吓人,什麼秦可卿是康熙廢太子的女兒;而馮紫英曾經發動過政變;賈家娶了秦可卿是兩邊撈政治資本;賈元春讨厭“玉”字,是因為“來時本姓秦,未嫁先名玉”。他就這麼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淵,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給索隐派做了招魂幡。
《紅樓夢》中說可卿死後用的棺材本來是“義忠親王老千歲”的,但他“犯了事”,所以被賈家賤買。這個“義忠親王老千歲”被劉心武考證了一番,靠到了康熙末年奪嗣一事,正好周汝昌也曾經做過這方面的一些考證,所以兩人書信往來,一來二去,談出了感情,不免引為知己,互相吹捧起來。後來劉心武出書特意選登了一些他們的信件,我看之後一個大紅臉,無言以對。
平心而論,劉心武到底是小說家,他的“秦學”實在不成為學問,後來他高興起來又寫了《元春之死》、《妙玉之死》,我隻好替他惋惜,小說竟然也越寫越差了。
而另一位小說家二月河就要低調的多。二月河在沒寫清朝皇帝之前是搞“紅”的,搞了半天無人喝彩,後來還是紅學家馮其墉給他指了條路說,你這不是搞學問的架勢,你應該去寫小說。二月河恍然大悟,這才大紅大紫,他寫《康熙大帝》也夾了私貨,裡頭魏東亭的人物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爺爺曹楝亭。二月河名聲響了,被各地的紅學會叫去撐場面,但他挂名而已,不見鬧什麼動靜,不過日後一提起馮老的知遇之恩來,從來都是感激涕零,沒齒不忘。
現在紅學界撐大旗的是馮其墉,馮老為人四平八穩,他跟周汝昌不合,這大概是紅學界的八卦,但馮老人很厚道,人前人後常提周老名字,他自己年齡也不小了,但說起周老來都是一口一個“老一輩紅學家”,扛大旗的多是這樣寬容的人物。而另一位紅學幹将蔡義江先生學術上沒得說,文章也聰明,就是厲害的跟個小錐子似的,話裡話外那個擠兌周老,我看了也忍不住地笑,你說六十多歲的人,跟個八十多的老頭子較什麼真兒。
李希凡當年批判俞平伯的時候還是毛頭小夥子,現在也往八十上數了,他長的方頭大臉,一眼看過去就是個有福之人,無怪當年被毛主席挑中,也因此搞得全國聞名婦孺皆知。他托了紅學的福,一輩子衣食無憂,近年來的心态十分平和,常做些反思,下筆也很寬恕,雖還是紅學界的領軍人物,但不大管紅學界的煩事。
我曾經見過一張他年輕時跟俞平伯的合影,那是在《紅樓夢學刊》成立酒會上,1980年,他笑嘻嘻地歡言得所憩,俞老舉酒杯沖他照着,面無表情,恩怨盡在不言中。
至于紅學,現在是一片死水,毫無波瀾,不過這樣也好,應了曹雪芹的那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本文在提及建國後紅學曆史時參考了孫玉明先生所著《紅學:1954》,特别感謝。——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