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紅學(2)
關燈
小
中
大
考證》出版兩年之後,俞平伯的《紅樓夢辨》問世,這樣考證派紅學兩大巨頭勝利會師,站在一面紅旗底下熱烈握手。
而第三員大将,周汝昌,此刻還是個小朋友,也許正在搖頭晃腦地背《百家姓》,但他的舞台是在三十年後的。
俞平伯的考證方法跟胡适的一緻,隻是跟文本扣得比較緊,他對曹家曆史興趣不深,卻費了很大的篇幅去讨論後四十回跟前八十回在思想性上的差别,一邊讨論一邊生氣,拍着桌子大喊:後四十回絕對不是原著!嗓門兒大的險些把高鹗吓活了。
清代的小說家們地位不高,廟宇之上的人寫小說是解悶兒殺時間,寫完折子請完安,弄個閑情逸緻玩玩也頗風雅;市井之中的人寫小說是指桑罵槐洩私憤,能弄倆小錢兒打個小酒兒不用學孔乙己。
曹雪芹就是這樣,兼着感懷身世,顧影自憐,寫了一輩子沒寫完,高鹗拿過來給磕磕碰碰續完,其實是學雷鋒做好事,照顧瘾大的王爺貝勒,還不留名。
一開始硬說是老曹原著他整理的,結果碰上俞平伯手持照妖鏡,一二三四五給列出了鐵證如山。
不過俞平伯畢竟還是持冷靜的文學分析立場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高鹗的續書,多少人把黛玉從棺材裡拎出來摁着膀子跟寶玉拜了堂,高鹗筆下愣是不給續命靈丹,保證了《紅樓夢》大悲劇的結尾,沒有去媚俗,這點上就不容易。
所以俞平伯也說“續書是失敗的,但是光榮的失敗”,隻是這誇獎聽起來蠻不是味兒。
俞平伯先生是搞學問的,而且性子有些執拗,所以下筆頗黑白分明,砍瓜剁菜一般就把《紅樓夢》給抖落一遍。
他的《紅樓夢辨》可以跟胡适的《紅樓夢考證》放在一起看,一個筆走龍蛇,一個溫文爾雅,姿态雖不一樣,但道理倒是說得都透。
俞平伯還有一個好處是他對《紅樓夢》持冷靜态度,他并不把《紅樓夢》提高到一個高山仰止的境界,對于一個文學評論者來說,這樣的冷靜十分必要,後來的周汝昌對《紅樓夢》就缺少這樣的距離,如今周老每年都給曹雪芹過生日,自己家人生日都記不大住,你說他老人家這是鬧的哪門子。
俞平伯在《紅樓夢辨》裡就很大張旗鼓地說,《紅樓夢》是部優秀的作品,但并非盡善盡美無可非議,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也并不高。
1923年說這話倒沒什麼,頂多出來一幹人等在後頭拍拍磚頭,但1952年再版的時候,俞老還是隻字不改,結果偉大領袖親自出來拍磚頭了。
《紅樓夢辨》1952年再版的時候改名稱叫做《紅樓夢研究》,内容并沒做多少改動。
隻是沒想到1923年跟1952年是完全兩碼事,1923年有人說俞老您這說的不對、那兒說的不妥,俞老高興了可以說,對對對您說的是!不高興了可以抓起塊石頭來磨刀霍霍向了豬羊。
偏偏1952年,偉大領袖毛澤東左顧右盼覺得都開國好幾年了,思想界裡放眼望去怎麼還是胡适放的那些羊,要想搞統一思想,五四以來的胡派思想是隻攔路虎,情急之中,機緣巧合,正張着大嘴惦記,蹦出俞平伯這隻“黏豆包”。
很多人都說當年李希凡和藍翎對俞平伯的批評,直接掀起了後來的文藝界整風運動。
但李希凡和藍翎那時二十幾歲的樣子,能有多大的本事掀起這樣的浪頭,他們隻是被人拿起來做了沖鋒槍,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後頭是誰扣動扳機是不言而喻的了。
50年代初,文藝界在巨手的指引下,開始雜亂無章地批判俞平伯,不明就裡的隻知道批判俞平伯批判《紅樓夢研究》。
後來毛澤東親自寫了信函,大家才明白過來,噢,真正要批判的原來是“胡适派資産階級唯心論”,這才趕緊調整批鬥方向,還好毛主席力挽狂瀾得及時,俞先生身上被踏的腳才千八百隻而已。
而第三員大将,周汝昌,此刻還是個小朋友,也許正在搖頭晃腦地背《百家姓》,但他的舞台是在三十年後的。
俞平伯的考證方法跟胡适的一緻,隻是跟文本扣得比較緊,他對曹家曆史興趣不深,卻費了很大的篇幅去讨論後四十回跟前八十回在思想性上的差别,一邊讨論一邊生氣,拍着桌子大喊:後四十回絕對不是原著!嗓門兒大的險些把高鹗吓活了。
清代的小說家們地位不高,廟宇之上的人寫小說是解悶兒殺時間,寫完折子請完安,弄個閑情逸緻玩玩也頗風雅;市井之中的人寫小說是指桑罵槐洩私憤,能弄倆小錢兒打個小酒兒不用學孔乙己。
曹雪芹就是這樣,兼着感懷身世,顧影自憐,寫了一輩子沒寫完,高鹗拿過來給磕磕碰碰續完,其實是學雷鋒做好事,照顧瘾大的王爺貝勒,還不留名。
一開始硬說是老曹原著他整理的,結果碰上俞平伯手持照妖鏡,一二三四五給列出了鐵證如山。
不過俞平伯畢竟還是持冷靜的文學分析立場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高鹗的續書,多少人把黛玉從棺材裡拎出來摁着膀子跟寶玉拜了堂,高鹗筆下愣是不給續命靈丹,保證了《紅樓夢》大悲劇的結尾,沒有去媚俗,這點上就不容易。
所以俞平伯也說“續書是失敗的,但是光榮的失敗”,隻是這誇獎聽起來蠻不是味兒。
俞平伯先生是搞學問的,而且性子有些執拗,所以下筆頗黑白分明,砍瓜剁菜一般就把《紅樓夢》給抖落一遍。
他的《紅樓夢辨》可以跟胡适的《紅樓夢考證》放在一起看,一個筆走龍蛇,一個溫文爾雅,姿态雖不一樣,但道理倒是說得都透。
俞平伯還有一個好處是他對《紅樓夢》持冷靜态度,他并不把《紅樓夢》提高到一個高山仰止的境界,對于一個文學評論者來說,這樣的冷靜十分必要,後來的周汝昌對《紅樓夢》就缺少這樣的距離,如今周老每年都給曹雪芹過生日,自己家人生日都記不大住,你說他老人家這是鬧的哪門子。
俞平伯在《紅樓夢辨》裡就很大張旗鼓地說,《紅樓夢》是部優秀的作品,但并非盡善盡美無可非議,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也并不高。
1923年說這話倒沒什麼,頂多出來一幹人等在後頭拍拍磚頭,但1952年再版的時候,俞老還是隻字不改,結果偉大領袖親自出來拍磚頭了。
《紅樓夢辨》1952年再版的時候改名稱叫做《紅樓夢研究》,内容并沒做多少改動。
隻是沒想到1923年跟1952年是完全兩碼事,1923年有人說俞老您這說的不對、那兒說的不妥,俞老高興了可以說,對對對您說的是!不高興了可以抓起塊石頭來磨刀霍霍向了豬羊。
偏偏1952年,偉大領袖毛澤東左顧右盼覺得都開國好幾年了,思想界裡放眼望去怎麼還是胡适放的那些羊,要想搞統一思想,五四以來的胡派思想是隻攔路虎,情急之中,機緣巧合,正張着大嘴惦記,蹦出俞平伯這隻“黏豆包”。
很多人都說當年李希凡和藍翎對俞平伯的批評,直接掀起了後來的文藝界整風運動。
但李希凡和藍翎那時二十幾歲的樣子,能有多大的本事掀起這樣的浪頭,他們隻是被人拿起來做了沖鋒槍,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後頭是誰扣動扳機是不言而喻的了。
50年代初,文藝界在巨手的指引下,開始雜亂無章地批判俞平伯,不明就裡的隻知道批判俞平伯批判《紅樓夢研究》。
後來毛澤東親自寫了信函,大家才明白過來,噢,真正要批判的原來是“胡适派資産階級唯心論”,這才趕緊調整批鬥方向,還好毛主席力挽狂瀾得及時,俞先生身上被踏的腳才千八百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