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
帝乃按辔徐行。
至營,亞夫持兵楫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帝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軍,成禮而去。
群臣皆驚,帝曰:此真将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将固可襲而擄也。
拜亞夫為中尉。
上郡,今陝西綏德州。
雲中,今大同府。
細柳霸上棘門,皆地名,細柳在西安府城西,霸上在長安縣東,棘門在鹹陽縣東。
) 惜露台,除肉刑,痌癏百姓。
(帝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尚恐羞之,何以台為。
齊太倉令淳于音有罪當刑,其少女缇萦上書曰:妾父坐法當刑,妾思刑者不可複屬,誰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
妾願沒為官婢,以贖父罪。
帝憐之,诏除肉刑。
帝诏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隐。
缇音啼。
) 賜幾杖,卻獻馬,貫朽因陳。
(時吳王濞詐病不朝,帝賜以幾杖,老不朝。
有獻千裡馬者,帝曰:鸾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裡。
師行三十裡,朕乘千裡馬,獨先安之。
不受。
班固曰:文帝清淨恭儉,贍養天下,人給家足,都鄙廪庾皆滿,府庫餘赀财,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較。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漢景帝,賴條侯,刬平七國。
(景帝名啟,文帝太子。
禦史大夫鼌錯,數言吳王濞有反謀,宜削其地;又言楚趙有罪,皆削一郡;膠西以賣爵事,削六縣。
廷臣方議削吳,吳遂反,聞膠西王卬勇好兵,面約之,又發使約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濟南王辟光、楚王戊、趙王遂皆反。
吳王罪狀晁錯,欲誅之,因并楚兵攻梁。
梁城守睢陽,初,文帝戒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将。
至是帝拜亞夫為太尉,将兵擊吳楚,屯荥陽。
時吳攻梁急,帝使告救梁,亞夫不奉诏,而以輕騎絕吳楚兵後,塞其饟道。
吳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漢軍,亞夫堅壁不出,吳楚士卒多饑死叛散,乃引去。
亞夫追擊,大破之。
濞走越,越人殺之,諸王皆伏誅。
膠西,今山東膠州。
菑川,縣名,故城在青州府壽光縣西南。
膠東,今萊州府即墨縣。
濟南,府名。
睢陽,屬開封府。
谥法:布義行剛曰景。
亞夫,周勃次子,封條侯,沛人) 服朝衣,斬東市,鼌錯寃魂。
(初,七國反,以誅鼌錯為名。
錯與吳相袁盎不善,盎因窦嬰入見于帝。
帝方與錯調兵食,問之,盎曰:願屏左右。
帝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
乃屏錯,盎曰:吳楚相遺書,言高帝王子弟,今賊臣鼌錯,擅适諸侯,削奪其地,以故反,欲共誅錯,複故地而罷。
今獨有斬錯,複其故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帝默然,良久曰: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乃使中尉召錯,绐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仆射鄧公為校尉,以言軍事見帝,帝曰:鼌錯死,吳楚罷否?鄧公曰:吳為反數十歲矣,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
夫鼌錯患諸侯強大,故請削之,計劃始行,卒受大戮。
内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竊為陛下不取也。
帝喟然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鼌錯,音朝厝,史記注:錯如字讀。
颍川人,号智囊。
袁盎,字絲,高陵人。
适音摘。
鄧公,名先) 貶中宮,廢太子,存心刻薄。
(皇後薄氏,帝廢之。
太子名榮,粟姬所生;膠東王徹,王夫人所生。
初,長公主嫖欲以女嫁太子,粟姬不許,公主欲予徹,王夫人許之。
由是公主日讒栗姬,而譽徹之美。
帝亦賢之,遂廢太子為臨江王,粟姬恚恨而死。
臨江,府名,屬江西。
嫖,音疋) 置大胾,顧尚席,終害功臣。
(帝召周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帝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因趨出,帝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居無何,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可葬者,為人所告,事連污亞夫。
召詣廷尉,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乎?吏曰:君縱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因不食死。
胾音恣。
) 漢武帝,仗雄才,改元建号。
(武帝名徹,景帝太子。
帝雄才大略,聰明善斷,即位始創年号,為健元元年。
谥法:威強睿德曰武。
) 喜功名,務廣地,黩武窮兵。
(帝好大喜功,開疆拓地。
北卻胡,南平粵,朝夜郎,降羌僰,兵連不已,饋運不休。
故财用奢靡,而海内虛耗。
夜郎,夷國名,姓竹氏,故址在籀州北。
羌,三苗之别裔。
僰,古僰侯國,今馬湖府,屬四川) 興禮樂,舉孝廉,明經策士。
(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正郊祀,作音樂,尚文章。
首策賢良方正之士,即得廣川董仲舒,為一代大儒。
從仲舒言,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又定二千石不舉孝廉罪法。
更诏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其令禮官勸學興禮,以為天下先。
于是公孫弘等請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詣太常受業,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
秀才異等,辄以名聞。
于時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掌故,治禮之官,主故事者,以有文學習禮儀者為之。
漢太常博士弟子試射策中甲科,補郎中;乙科,補掌故。
廣川,今河間府景州。
仲舒為江都膠西二相。
公孫弘,字季,淄州人,封平津侯。
) 任衛霍,奪天山,空了王庭。
(帝嘗過姊平陽公主家,悅讴者衛子夫,送入宮,立為夫人,尋立為皇後。
子夫同母弟衛青,本姓鄭,父季,為縣吏,給事平陽侯曹壽家,與侯妾衛媪通而生青,冒姓衛,為侯家騎奴,旋召為建章監侍中,既而為大中大夫。
會匈奴右賢王侵擾朔方,帝令青将兵擊之。
右賢王飲醉,青夜至圍之,右賢王潰圍北去,得裨王十餘人,衆萬五千人,畜數十百萬。
帝拜青為大将軍。
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為骠騎校尉,斬捕首虜過當,帝以去病為骠騎将軍,使将萬騎擎匈奴。
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餘裡,至祁連山,渾邪王殺休屠王降。
帝又令青與去病各将五萬騎擊匈奴,青出塞千餘裡,度幕至寘顔山。
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餘裡,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
兩軍出塞,斬殺合八九萬,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矣。
青七擊匈奴,爵大司馬大将軍,長平侯。
去病六擊匈奴,爵大司馬骠騎大将軍冠軍侯。
祁連山本名天山,匈奴呼天為祁連,故名。
王庭,單于所都處,無城郭,穹廬前地若庭也。
焉支山在陝西行都司東南,出臙脂,後失之,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奪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藩息。
幕,單于置廬帳地。
寘顔山,即單于築城以居漢降将趙信處,在鞑靼國中。
右北平,今直隸永平府。
狼居胥山,在沙漠北。
瀚海,大海名,在火州柳陳城東沙漠之北,群鳥解羽伏乳于此。
休屠,音朽諸。
衛青,字仲卿,谥曰烈。
去病,谥景桓。
俱平陽人) 求善馬,任貳師,遠征大宛。
(初,帝使張骞通月氐,歸言西域大宛多善馬,因命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
使言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帝拜寵姬李夫人兄廣利為貳師将軍伐宛,至宛圍其城,宛殺其王母寡以降,得善馬數十疋。
封廣利海西侯。
月氐,匈奴号。
大宛,西域國名。
貳師城在大宛國。
氐,音支。
張骞,字子文,城固人,封博望侯。
) 泛樓船,破越南,強弩将軍。
(初,南越相呂嘉殺漢使及其王興,更立建德為王,發兵反。
帝遣伏波将軍路博德出桂陽、樓船将軍楊仆出豫章擊之。
仆入越地,失陷尋惬,破石門。
待博德至,俱進至番禺,南越城守。
會暮,仆攻敗越人,縱火燒城,博德遣使招降。
黎旦,城中皆降,建德嘉已夜亡入海,博德追得之。
以其地為南海珠崖等九郡。
博德後拜強弩将軍。
南越是時兼廣東西貴州之地。
桂陽,今郴州。
豫章,今江西南昌府。
尋惬,史記惬作陝,地名,在始興郡西。
石門,山名,在廣州府城西北。
番禺,縣名,屬廣州府。
九郡: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南海,今廣州。
蒼梧,今梧州府。
郁林,州名,屬梧州府。
合浦,縣名,屬廉州府。
交址、九真、日南,今俱屬安南。
珠崖,今瓊州府厓州。
儋耳,今儋州,屬瓊州府。
) 隻可惜,不封侯,數奇李廣。
(文帝時,李廣為武騎常侍,嘗沖陷折關及格猛獸。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後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廣曰漢之飛将軍。
衛青北伐,廣以前将軍自請居前,青陰受帝誡,以為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不聽。
廣失道後期,青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謂不能複對刀筆吏,遂自刎。
一軍皆哭,百姓皆垂涕。
數奇,言其運數不偶。
李廣,隴西成紀人。
) 孫李陵,陷虜庭,太史宮刑。
(李廣孫陵為侍中,善騎射,愛人下士,帝以為有廣之風,拜騎都尉,使與貳師将軍擊匈奴。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與單于值,擊殺數千人,會陵軍侯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單于遂急攻陵。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
遂降,帝怒,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卻數萬之師,雖古名将不過。
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帝以遷為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
後蘇武歸,陵語武曰:陵雖驽怯,令漢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複何顧乎?已矣,今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數行,因與武訣) 蘇子卿,牧羝羊,上林雁帛。
(天漢元年,帝遣中郎将蘇武與常惠使匈奴,單于使漢降人衛律召武,欲降之。
武不應,律曰:不聽吾計,後雖欲複見我,尚可得乎。
武曰:汝為人臣子,背主降虜,何以汝見為?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絕飲食。
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使牧羝,曰:羝乳乃得歸。
别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徙北海,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至昭帝元始六年,壺衍鞮單于立,國内乖離,謀與漢和親,漢使至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常惠私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使者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驚謝,乃歸武。
李陵置酒賀武曰:足下揚名匈奴,功顯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
武留匈奴凡一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蘇武字子卿,杜陵人,賜爵關内侯) 汲長孺,卧淮陽,戆直難容。
(汲黯始為谒者,以數切谏,遷為東海守。
東海大治,召為主爵都尉。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時帝方招文學,黯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帝怒罷朝,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
後民多鑄錢,楚地尤甚,上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泣曰:臣病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闼,補過拾遺。
帝曰:君簿淮陽耶?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居淮陽十歲而卒。
淮陽,今陳州,屬開封府。
東海,今海州,屬淮安府。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
) 尊異起,李少君,文成五利。
(方士李少君匿其年及生長,善為巧發奇中,言祠竈則緻物,丹砂可化為黃金,壽可益,蓬萊仙者可見。
帝信之,始親祠竈,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帝,帝所幸王夫人卒,少翁以方夜緻鬼如王夫人貌,帝自帷中望焉,乃拜為文成将軍。
方士栾大見帝曰:臣常往來海上,見安期羨門之屬,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
陛下必欲緻之,則貴其使者令為親屬,以客禮待之,則可使通言也。
乃拜大為五利将軍,以衛長公主妻之。
蓬萊山相傳在東海中,四面環以弱水,乃仙人遊息之所。
安期生,秦時賣藥海邊,人言其千歲,李少君遇之,食以棗,大如瓜。
少君,字雲翼) 樂巡遊,暮封禅,耗費殃民。
(初,司馬相如死,遺書勸帝封泰山。
會得寶鼎,乃令諸儒草封禅儀,數年不成,帝自制儀,頗采儒術以文之,以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禅。
乃于元封元年,行自雲陽,曆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裡,還祭黃帝冢而釋兵。
又幸缑氏,禮祭中嶽,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者三,遂東巡海上,祠八神,還至奉高,封泰山。
禮畢,獨上泰山,明日下陰道,禅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
祠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帝還坐明堂,群臣上壽,下诏改元。
凡周行萬八千裡。
二年,方士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于是幸東萊,宿留數日,無所見,乃還祠泰山。
五年冬,南巡江漢,望祀虞舜。
又至泰山增封祀,還郊泰畤。
太初元年,如泰山,禅蒿裡,望祀蓬萊。
天漢三年,東巡幸泰山,修封禅,祀明堂,還祀常山,瘗元玉。
太始三年,東巡琅琊,浮海而還。
是時巡狩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疋,錢金以巨萬計。
司馬公曰:孝武窮奢極欲,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
其異于秦始皇無幾矣。
缑氏,漢縣,故址在河南偃師縣南。
中嶽,嵩山。
八神:一天,二地,三兵,四陰。
五陽,六月,七日,八四時。
相如,字長卿,成都人) 遣方士,求神仙,法行沈命。
(帝發船求蓬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神仙者千數。
至是封泰山無風雨,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将可得。
帝欣然,庶幾遇之。
複東至海上,欲自浮海求蓬萊。
東方朔谏,乃還。
元封二年,如東萊,複遣方士求神怪釆芝藥以千數。
太初元年,自泰山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仙者莫驗,然益遣,冀遇其真。
後帝對群臣,自歎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
時帝專用酷吏,吏尺益輕犯法,盜賊滋起。
帝使光祿大夫範昆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擊之,數歲乃頗得其渠率,然散亡聚黨,無可奈何。
于是作沈命法曰: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後小吏畏誅,有盜不敢發,上下相匿,以文辭避法焉。
沈,沒也,敢避匿盜賊者沒其命。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人。
率音帥。
) 巫蠱興,輪台悔,堯母名門。
(時方士及諸神巫多聚京師,女巫往來宮中,教美人度厄,埋木人祭祀之。
更相告讦,以為咒詛。
帝體不平,江充與太子有隙,因言帝疾祟在巫蠱,帝以充治巫蠱獄,充入宮,雲于太子宮得木人尤多。
太子懼,遂收充斬之,因白皇後,出武庫兵,發長樂宮衛卒。
帝诏丞相劉屈牦收捕反者,與太子戰,太子敗南奔,皇後自殺。
後太子自經死。
桑弘羊言:輪台東有溉田五千頃,可遣屯田卒詣田所墾田築亭。
帝下诏深陳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今又請遣卒田輪台。
輪台西于車師千餘裡,前擊車師,以遼遠乏食,死者尚數千人。
況益西乎?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也。
朕不忍聞。
趙婕妤居鈎弋宮,任身十四月,生皇子弗陵。
帝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鈎弋亦然。
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輪台在車師國西千餘裡。
鈎弋宮婕妤雙手反曲如鈎,武帝親自披之,遂伸,故以名宮。
牦,音離。
婕,音接。
妤,音于,女官名。
婕言接幸于上,妤美稱。
) 漢昭帝,盡聰明,堪憐命夭。
(昭帝名弗陵,武帝少子,武帝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上官桀為左将軍,受遺诏輔政。
桀為丁外人求封侯,光不許,桀怨之,以燕王旦為帝兄不得立怨望,遂與旦通謀,詐令人為旦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跸,擅調益莫府校尉,疑有非常。
侯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中下其事,共執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诏召光入。
帝曰:朕知是書詐也,将軍調校尉未十日,燕王何以知之?且将軍為非,何須校尉。
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
李德裕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
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
漢昭帝是也。
使天假之以年,而又得伊呂之佐,則成康不足侔矣。
惜乎享國不永,壽二十二崩。
出都肄郎羽林,都,大也;肄,習也。
郎與羽林,皆宿衛之士,言光出大閱試肄習郎羽林武備,于道上稱跸也。
畫室,集覽曰:先武帝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賜霍光。
今光止畫室,有所倚也。
正誤曰:謂彩畫之室,非以賜光之圖,又畫于室中也。
陳仁錫曰:疑是漢大臣待罪之所,即古畫地為牢之義,伏青蒲,詣請室,可類推也。
谥法:聖聞周達曰昭。
霍光,字子孟,去病異母弟,谥宣成。
) 昌邑王,無德行,不似人君。
(昭帝無嗣,霍光迎武帝孫昌邑王名賀即位。
賀淫戲無度,谏多不聽,光憂懑,以問大司農田延年,延年曰:将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後,更選而立之?光曰:于古曾有此事否?延年曰:将軍若能行此,即漢之伊尹也。
光乃率群臣奏太後,召王伏前聽诏,尚書令讀奏曰:昌邑王典喪眼斬衰,無悲哀之心,發樂府樂器,擊鼓謌吹作俳倡,與孝昭宮人蒙等淫亂。
太後曰:悖亂如是耶?複讀曰:受玺二十七日,使者旁午,征發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恐危社棧,不可以奉宗廟,當廢。
太後诏曰:可。
光脫其玺紐,扶王下殿,送至昌邑邸。
光謝曰:王行自絕于天,臣甯負王,不敢負社稷。
涕泣而去。
昌邑,縣名,屬萊州府。
延年,字子賓。
) 漢宣帝,尚刑名,兼王雜霸。
(宣帝初名病已,更名詢,武帝曾孫。
霍光等迎立之。
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天下。
太子仁柔好儒,嘗侍宴,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谥法:聖善周聞曰宣。
) 立中宮,求故劍,忠厚存心。
(公卿議立皇後,皆心拟霍光女,帝乃诏求微時故劍。
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
光女名成君。
) 霍禹雲,覆宗祀,禍基骖乘。
(帝初立,霍光子禹及兄孫雲山諸婿外孫根據于朝。
光妻顯複令女醫淳于衍毒皇後許氏,而内己女為後。
及光卒,帝拜子禹為右将軍,封光兄孫山為樂平侯。
後霍氏驕侈縱橫,帝頗聞殺許後事,乃徙光諸婿,收其印绶,諸領羽林及兩宮衛将兵屯,悉易以所親代之。
顯及禹雲山見日侵削,怨望謀廢天子。
事覺,雲山自殺,禹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
皇後霍氏廢處昭台宮。
初,帝谒見高廟,霍光骖乘。
帝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後張安世代光骖乘,上從容肆體,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而宗族誅。
俗傳霍氏之禍,始于骖乘。
安世字子孺,封富平侯。
▼璜按司馬公曰: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勳,不可不祀。
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朱青岩曰:霍光為魏相飲恨,光在不能報,光死即為危言以中之。
顯禹母子輩又不肖,使相之言驗,竟是遺一孤以奉光祀。
溫公謂孝宣寡恩,而不知禍由給事中魏相為丞相也。
其獄辭雲:霍氏怨相,謀矯太後诏斬丞相,然後廢天子。
則霍氏之獄,豈非與魏相為終始者哉?乃謂禍始骖乘,不亦鑿乎。
前人無為此論者,并錄以資論古之識雲。
) 楊恽誅,寬饒刎,太刻威刑。
(平通侯楊恽,以太仆戴長樂告恽怨望,免為庶人。
恽既失位,家居治産業。
其友安定太守孫會宗以書戒之。
恽有材能,少顯朝廷,一朝見廢,内懷不服,報會宗書曰:過大行虧,長為農夫以沒世。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
酒後耳熱,仰天擊缶而呼烏烏。
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誠荒淫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會有日食之變,或告恽驕奢所緻,案得所與會宗書,帝惡而斬之。
司隸校尉蓋寬饒,剛直公清,數犯上意。
時帝方用刑罰,任中書宦官,寬饒奏封事曰:方今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聖。
書奏,帝以寬饒怨謗,下其書執金吾議,以為寬饒意欲求禅,大逆不道,下寛饒吏。
饒引佩刀自刭北阙下,衆莫不憐之。
司馬公曰:以孝宣之明,而趙蓋韓楊之死,其為善政之累大矣。
周官司寇之法,有議賢議能,若廣漢延壽之治民,寬饒恽之剛直,雖有死罪,猶将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不亦甚哉!安定,今鎮原縣,屬平涼府。
寬饒,字次公,魏人。
趙廣漢,字子都,昆吾人) 增戶口,集鳳凰,循良奏效。
(膠東相王成,勞來不倦,流民自占八萬餘口,賜爵關内侯。
穎川太守黃霸,力行教化,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
是時鳳凰集膠東、集北海、集魯、集京師:神爵四年,鳳凰數集郡國,穎川尤多。
又集杜陵、集新蔡。
胡氏曰:宣帝之世,鳳凰何為數來?豈臣下窺見其微意,故争言祥瑞以侈耀之,而帝亦以此自欺也欤?以張敞所論鹖鵲者觀之,亦可見矣。
帝起于闾閻,稔知民瘼,慎刺史守相之任,重良二千石之寄,凡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書勉勵,增秩賜金。
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黃霸,字次公,陽夏人,封建成侯。
) 緻中興,思輔佐,圖像麒麟。
(帝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于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惟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将軍博陸侯,姓霍氏。
其次衛将軍富平侯張安世、前将軍龍雒侯韓增、後将軍營平侯趙充國、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陽侯丙吉、太仆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陽城侯劉德、少府梁邱賀、太子太傅蕭望之、典屬國蘇武,幾十一人,皆以功德知名當世。
明着中興輔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博陸今平陸縣,屬山西平陽府。
麒麟合,在西安府城内未央宮之左,蕭何造以藏秘書,宣帝圖畫功臣于此。
充國字翁孫,上邽人,谥曰壯。
魏相,字弱翁,定陶人。
丙吉,字子陽,又字少卿,魯人。
梁邱賀,字長翁,琅琊人。
望之,字長倩,蘭陵人) 漢元帝,重名儲,優柔不斷。
(元帝名奭,宣帝太子。
宣帝以蕭望之為前将軍,周堪為光祿大夫,受遺诏輔政。
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元帝。
班彪曰: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
貢薛韋匡,疊為丞相,而牽制文菱,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尹起莘曰:元帝繼統之初,雖文景初政未有是也,然反為基禍之主,何哉?優柔不斷,戚宦用權也。
貢薛韋匡,貢禹薛廣德韋元成匡衡。
谥法:行義悅民曰元。
周堪,字少卿。
貢禹,字少翁,琅琊人。
廣德,字長卿,沛人。
元成,字少翁,丞相扶陽侯賢之子,父子俱拜相封侯。
匡衡,字稚圭,東海人,拜相,封樂昌侯) 遣王嫱,嫁胡虜,短見和親。
(齊國王穰女王嫱,字昭君,獻之元帝。
帝後宮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
宮人多賂畫工,昭君自憐容猊,獨不肯與,工人乃醜圖之。
後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帝以昭君行。
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遂不複更。
乃按畫工毛延壽樊青等俱棄市,單于歸,号昭君為甯胡阏氏) 漢成帝,志荒淫,溺情飛燕。
(成帝名骜,元帝太子。
帝為太子時,以好色聞,及即位,溺于酒色,與張放等宴樂禁中,荒淫媟黩。
嘗微行過陽阿公主家,悅歌舞者趙飛燕,召入大幸,廢許後,立飛燕為皇後。
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忽天災,躭禍水,委棄宗祊。
(帝時災異疊見,靡歲不有,而天地變異,有他時所絕無者八事:兩月相承食,震同日地震,殿中隕石,同時四月雪再,桃李秋實,雉集宮殿,三日江竭。
杜欽谷永上言,以為女寵太盛,嫉妬專上,将害繼嗣之咎;王章劉向等上封事,以為王氏外戚專政所緻。
帝皆知而不能用,惟溺于酒色,自飛燕入宮之後,有女弟合德,複召入,姿性尤醲粹,左右見之,皆啧啧嗟賞。
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劉向以王氏愈盛,上封事極谏曰:陛下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于外戚,縱不為身,奈宗廟何!披香,殿名。
宗祊,一書易祊為臣,指劉向為宗臣,棄向言而不用也。
谷永,字子雲。
王章,字仲卿,為京兆尹。
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四世孫。
唐貞觀中,配享文廟;宋祥符中,封彭城伯。
) 憂外戚,勢逼君,上書梅福。
(故南昌尉梅福上書曰: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
陛下不察其形,願察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
故權臣易世則危,勢陵于君,權隆于主,然後防之,亦亡及矣。
不納。
南昌,今江西南昌府。
福上書後,及王莽專政,一朝棄妻子去,人傳以為仙。
後有見福于會稽者,變姓名為吳市門卒。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 請尚方,斬馬劍,折檻朱雲。
(太史安昌侯張禹,雖家居,每有大政,必與定議。
時吏民上書言災異,多切譏王氏,帝至禹第示禹。
禹恐為所怨,對曰:災異深遠難見,新學小生亂道,宜無信用。
帝因此不疑王氏。
故槐裡令朱雲上書求見,曰: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
帝問誰也,對曰:張禹。
帝大怒曰:小臣廷辱師傅,罪死不赦。
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雲呼曰:臣從龍逢比幹遊于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左将軍辛慶忌力救得免。
及後治檻,帝曰:勿易。
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安昌,今懷慶府河内縣。
槐裡故城,在西安府興平縣東南。
張禹,字子文,河南轵人。
朱雲,字遊,平陵人) 漢哀帝,建平初,天星屢隕。
(哀帝名欣,定陶王康子。
成帝無嗣,立為皇太子,即位,改元建平。
元年正月,隕石北地十六;九月,隕石于虞二。
北地,今甯州,屬鞏昌府。
虞,今虞城縣,屬歸德府。
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嬖斷袖,疎正言,漢德頹傾。
(侍中董賢,為人美麗,和柔便辟,得幸于帝,常與帝卧起。
晝寝偏藉帝袖,帝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帝為賢起大第北阙下,窮極技巧,賜東園秘器,珠襦玉柙,無不備具,貴震朝廷。
仆射鄭崇極谏,帝遂數以職事責崇,竟殺之。
欲賜賢爵關内侯,丞相王嘉與禦史大夫賈延切谏,帝诏切責之,竟封賢高安侯,欲發武庫兵送賢及乳母王阿舍。
執金吾母将隆奏言:便昨弄臣,而以天下公器給其私門,非所以示四方。
帝不悅,左遷為沛都都尉。
帝又托傳太後遺诏,益封賢二千戶。
丞相新甫侯王嘉,封還诏書切谏,帝大怒,下嘉獄,殺之。
時賢年二十二,帝以為大司馬衛将軍,百官皆因賢奏事。
權侔人主,朝野側目) 漢平帝,莽專權,三綱絕矣。
(平帝名衍,元帝庶孫,中山王興之子。
哀帝無嗣,召入為太子,即位時年九歲,以王莽為太傅,号安漢公。
莽恐帝外家衛氏奪其權,白太後拜帝母衛姬為中山孝王後,賜帝舅寶铉爵關内侯,皆留中山,不得王京師。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私與衛寶通書,教衛後上書求至京師,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等議,以莽好鬼神,可為變怪驚懼之,因令歸政衛氏。
于是夜灑血莽第,門吏發覺,莽執宇送獄,飲藥死,盡滅衛氏支屬,章腰斬。
莽因是獄連引素所惡者,悉誅之。
元帝女弟敬武長公主,素非議莽,亦殺之。
漢忠直臣不附莽者何武鮑宣等,皆坐死,凡數百人。
北海逢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将及人。
即挂冠東都城門歸,将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北海,郡名,今青州府。
谥法:布網治紀曰平。
逢萌,字子慶,昌邑人。
) 酒杯中,置毒藥,矯假金縢。
(帝益壯,以衛後故不悅,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帝有疾,莽作策請命于泰畤,願以身代,藏策金縢,敕諸公莫敢言。
帝尋崩) 擁立着,漢嬰兒,名為孺子。
(太後議立嗣,時元帝世絕,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後。
乃悉征宣帝元孫,選立廣戚侯顯之子嬰為皇太子,号為孺子。
時嬰年二歲,托以為蔔相最吉,故立之。
廣戚,漢縣名,故城在徐州西北沛縣境内。
) 攝皇帝,陳符命,篡了龍廷。
(前輝光謝嚣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有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于是羣臣奏請安漢公踐祚,服天子韨冕,南面朝羣臣。
車服警跸,皆如天子制,謂之攝皇帝,自稱曰子,平決朝事,以皇帝之诏稱制。
居攝元年,太後诏莽朝見稱假皇帝;三年,扈雲言巴郡石牛,臧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到未央殿前,莽奏:臣與太保舜等視得銅符帛圖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臣莽敢不承,用請号令天下,奏事毋言攝,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用應天命。
梓潼人哀章,作銅匮為兩簡,一署曰天帝行玺,一署曰赤帝行玺,劉邦傳予黃帝金策,昏時衣黃衣,持匮至高廟付仆射。
以聞,莽至高廟,拜受金匮神禅,還至未央官前殿,下書曰:皇天上帝,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高皇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敢不欽受。
已禦王冠,即真天子位,建有天下之号曰新。
以十二月朔為始,建國元年。
使王舜請玺,太後罵曰:若自以金匮符命為新皇帝,亦當自更作玺,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玺為?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以此玺俱葬。
舜言莽必欲得玺,太後甯能終不與耶?太後出玺投之地。
莽欲改太後漢家舊号,張永獻符命言:太皇太後當為新室文母。
莽從之,策命孺子為安定公。
讀策畢,莽親執孺子手歔欷曰:吾周公攝位,終得複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将孺子下殿,北面稱臣。
凡與謀篡為符命者,皆得封侯,按金匮封拜其黨與為四輔三公四将,幾十一公。
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王侯官吏,皆授新印绶;漢諸王為公者,悉上玺绶為民。
漢統至是中絕。
前輝光,莽分京師置前輝光後承烈二郡。
梓潼,縣名,屬保甯府。
安定,漢縣名,故城在延安府) 王莽亂,十八年,落頭威鬥。
(王莽居攝二年,初始一年,篡位始建國五年,天鳳六年,地皇四年,共十八年。
初莽以五石銅鑄為威鬥若北鬥,欲以厭勝衆兵,司命負之,出在前,入在旁。
後更始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攻武關,析人鄧晔開關迎建。
莽率羣臣至南郊,陳具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氣盡伏而叩頭。
諸生小民旦夕會哭,哀者除為郎。
時諸縣大姓,各起兵稱漢将。
長安旁兵四會城下,争欲先入城。
莽赦囚徒授兵,殺豨與誓曰: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
使史谌将之,度渭橋,皆散走,衆兵發掘莽妻子父祖冢,燒其棺椁,及九廟明堂辟雍。
火照城中,城中少年燒作室門,火及掖庭承明。
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
莽绀礿服,持虞帝匕首,旋席随鬥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
群臣扶莽至漸台,衆兵上台,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绶,校尉公賓就斬其首,軍人分裂莽身,支解脔分之。
居二日,鄧晔申屠建入長安,傳莽首詣宛,縣于市,百姓共提擲之,或切食其舌。
五石銅,以五色藥石及銅為之,長二尺五寸。
析,今析川縣,屬南陽府。
台在池中,水浸之,故名漸台。
宛,今南陽府。
宣室,未央宮殿前正室也,齋則居之。
承明,殿名。
绀,深青而揚赤色。
礿,通作均,戎事上下同服。
避著錄載:韓玉汝家有王莽銅鬥,狀如勺,今尺長一尺三寸,其柄有銘曰:大官乘輿十涷銅鬥重三斤九兩,新始建國天鳳上戊六年十二月工遵造。
第二十六枓食器。
又南史載:開元武湖,于古冢得一銅鬥,有柄,何承天謂此亡新威鬥。
莽三公亡者賜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必甄邯之墓。
俄啟冢,又得一鬥,有石銘大司徒甄邯墓。
則當時威鬥,有以賜大臣者矣。
) 淮陽王,号更始,委柄庸人。
(舂陵戴侯曾孫劉元在平林,兵中号更始将軍。
時漢兵欲立劉氏,以從人望,南陽豪傑皆欲立劉演。
演,光武之兄也,新市平林将軍憚演威明,貪元懦弱,先共定策立元為皇帝,大赦,改元更始。
元年,元納右大司馬趙萌女為夫人,遂委政于萌,日夜燕飲。
萌專權自恣,羣小膳夫皆濫受官爵,由是關中離心。
後光武即位,诏封更始為淮陽王。
舂陵,城名,在襄陽府棗陽縣南。
平林,漢縣名,故城在湖廣随州東北。
新市,在德安府孝感縣) 漢光武,起南陽,二十八宿。
(光武皇帝名秀,長沙定王發之後。
景帝生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三世徙封于南陽白水鄉,改白水為舂陵。
買少子外生回,回生欽,欽生秀。
至是與宛人李通等定謀起兵,後得二十八将以定天下,世謂之上應二十八宿:角木蛟太傅高密侯鄧禹,胃土雉中山太守全椒侯馬成,亢金龍大司馬廣平侯吳漢,昴日雞河南尹阜成侯王梁,氐土貉左将軍膠東侯賈複,畢月鳥琅琊太守祝阿侯陳俊,房日兔建威大将軍好畤侯耿弇,參水猿骠騎大将軍參蘧侯杜茂,心月狐執金吾雍奴侯寇恂,觜火猴積弩将軍昆陽侯傅俊,尾火虎征南大将軍舞陽侯岑彭,危月燕左曹合肥侯堅镡,箕水豹征西大将軍陽夏侯馮異,鬼金羊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鬥木豸建義大将軍鬲侯朱佑,柳土獐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牛金牛征虜将軍穎陽侯祭遵,星日馬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女土蝠骠騎大将軍栎陽侯景丹,張月鹿大将軍槐裡侯萬修,虛日鼠虎牙大将軍安平侯蓋延,翌火蛇太常靈壽侯邳彤,井木犴衛尉安成侯姚期,轸水蚓骁騎将軍昌成侯劉植,室火豬東郡太守東光侯耿純,壁水貐城門校尉朗陵侯臧宮,奎木狼捕虜将軍陽虛侯馬武,婁金狗骠騎将軍慎侯劉隆。
範蔚宗曰:中興二十八将,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
然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智能之士也。
長沙,府名。
谥法: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鄧禹,字仲華,新野人。
吳漢,字子顔,甫陽人。
賈複,字君文,南陽人。
陳俊,南陽人。
耿弇,字伯昭。
寇恂,字子翼,昌平人。
傅俊,字子衛,襄陽人。
岑彭,字君然,棘陽人。
堅镡,字子伋,襄陽人。
馮異,字公孫,父城人。
王霸,字符伯,穎陽人。
李忠,字仲都。
景丹,字孫卿,栎陽人。
萬修,茂林人。
蓋延,字巨卿,漁陽人。
耿純,字伯山。
臧宮,字君翁。
馬武,字張子,湖陽人。
祭遵,字弟孫,穎陽人。
) 戰昆陽,誅王尋,際會風雲。
(更始拜劉秀為偏将軍,狥昆陽,定陵郾,皆下之。
王莽遣王尋王邑發兵平山東,以長人巨無霸為壘尉,又驅諸猛獸以助威武,漢兵皆走,入昆陽,惶怖欲散歸諸城。
劉秀曰:如欲分散,勢無俱全。
時城中惟八九千人,秀使王鳳王常守昆陽,夜與李轶出城收兵。
尋邑縱兵圍昆陽,秀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俱進,自将步騎千餘為前鋒。
尋邑遣兵合戰,秀敗之,諸将喜曰:劉将軍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
秀複進,尋邑兵卻,諸部乘之。
秀從城西沖其中堅,漢兵乘銳崩之,遂殺尋,莽兵大潰。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赴水溺死者萬數。
邑遁去,盡獲其軍辎重。
于是豪傑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将軍。
用漢年号,以待诏命。
昆陽故城,在葉縣。
定陵在舞陽縣。
滍水在葉縣,今因以名驿,俱屬南陽。
郾城,屬開封府) 痛親兄,被傷殘,獨居涕泣。
(新市平林諸将以劉演兄弟威名益盛,陰勸更始誅之。
演步将劉稷,勇冠三軍,聞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耶?更始收稷誅之,演固争,并殺演。
秀自父城馳詢宛謝,演官屬迎吊秀,秀不與交私語,惟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
又不敢為演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每獨居,辄不禦酒肉,枕席有涕泣處。
伯升,演字。
父城,漢縣名,故城在南陽汝州東南) 漢官儀,幸再覩,三輔巡行。
(更始将都洛陽,以劉秀行司隸校尉,使前修宮。
秀乃置僚屬,作文移,從事司察,一如舊章。
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将過,皆冠帻而服婦人衣,莫不笑之。
及見司隸僚屬,皆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複見漢官威儀。
由是識者皆屬心焉。
漢武以京兆馮翊扶風為三輔,取輔車相依之意。
) 滹沱河,險些兒,乘冰得渡。
蕪蒌亭,麥豆粥,患難君臣。
(更始以劉秀行大司馬事,北狥薊。
會薊反,應王郎。
秀趣駕而出,至蕪蒌亭,時天寒冽,馮異上豆粥,晨夜兼行。
傳聞王郎兵在後,至滹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
秀使王霸視之,恐驚衆,乃詭曰:冰堅可渡。
遂前至河,河冰亦合,乃渡。
未畢數騎而冰解。
至南宮,入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爇火,秀對竈燎衣,馮異複進麥飯,馳赴信都。
後異治關中,人上章言異威權日重,百姓歸心。
帝以章示異,異惶謝,诏報曰:将軍之于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至入朝,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
賜珍寶錢帛,诏曰:倉卒蕪蒌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異謝曰:願君無忘河北之難,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薊,今順天府。
蕪蒌亭,在真定府饒陽縣北,亭亦在焉。
滹沱河,源出太原府,自鹵城縣從真定過霸州、文安入海。
南宮,縣名。
信都,今冀州。
已上俱屬真定府。
巾車鄉,在汝州。
蒌音樓) 擊銅馬,推赤心,關西投死。
(更始立秀為蕭王,王擊銅馬諸賊于枭阝,銅馬食盡夜遁,王追擊降之。
降者不自安,王敕令各歸營勒兵,自乘輕騎,按行部陳。
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心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悉以降人分配諸将,衆遂數十萬。
故關西号帝為銅馬帝。
銅馬,賊之号。
蕭,今徐州蕭縣。
枭阝,縣名,今省,地理志巨鹿有枭阝縣) 斬王郎,燒文牌,反側安心。
(莽時有自稱成帝子子輿者,莽殺之。
邯鄲蔔者王郎,詐稱真子輿,人多信之,立郎為天子于邯鄲。
王将兵拔邯鄲,斬王郎,收郎文牒,得吏民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會諸将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邯鄲,今廣平府,王郎,名昌) 豁達度,重循良,褒封卓茂。
(初,隗嚣起兵應更始,征至長安,逃歸天水,聚衆自稱西州上将軍。
至是使馬援奉書洛陽見帝。
援曰: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歸語嚣曰:才明勇略,非人敵也。
且開心兄誠,無所隐伏,闊達多大節,與高帝同。
宛人卓茂,恬淡樂道,哀平間為密令,吏民親愛之,及莽居攝,免歸。
帝即位,先訪求茂。
茂時七十餘,诏曰: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
今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
司馬公曰:光武即位之初,羣雄競逐,彼摧堅陷敵權略之士,方見重于世,而獨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置諸羣公之首。
其光複舊物,享祚久長,蓋由知所先務也。
天水,今鞏昌府秦州。
密,縣名,今屬開封府。
卓茂,字子康) 嚴子陵,同夜卧,警動星文。
(帝少與嚴光同遊學。
及即位,光變姓名隐遁,帝以物色訪之,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帝疑是光,遣使聘之。
既至,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耶?光乃張目曰:昔唐堯着德,巢父洗耳。
士固有志,何至相逼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耶!歎息而去。
複引光入,論道舊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禦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卧耳。
除為谏議大夫,不屈,乃耕富春山。
後人名釣處為嚴陵濑焉。
光字子陵,本姓莊,後避明帝諱,史記作嚴。
富春山,在嚴州府桐廬縣西三十裡,号錦峯繡嶺,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釣台。
咄音啜。
子陵小字狂奴,新野人,其妻梅福季女。
世傳子陵為餘姚人,謬矣。
有古碣可考) 二十萬,青銅錢,賞旌強項。
(董宣為雒陽令,帝姊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叱奴下車,殺之。
主訴帝,帝怒,召宣欲棰殺之。
宣叩頭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将何以治天下?臣請自殺。
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
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
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曰:天子不與白衣同。
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
文叔,光武字。
雒本作洛,光武以漢火德忌水,改為雒。
漢名奴為蒼頭。
董宣,字少平,陳留人。
湖陽公主名黃) 百束匹,郅恽布,加貶東門。
(帝嘗出獵夜還,上東門侯郅恽拒關不開,帝令從者見面于門間。
郅曰:火明燎遠。
遂不受诏。
帝乃回,從中東門入。
明日,恽上書谏曰: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如社稷宗廟何?書奏,賜恽布百疋,貶中東門侯為參封尉。
雒陽城十二門,按十二支,每門侯一人,司啟閉。
上東門者,寅方門;中東門者,卯方門。
參封,縣名。
郅恽,字君章,西平人) 隻可惜,薏苡讒,伏波藁葬。
(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反,帝以新息侯馬援為伏波将軍讨之,斬側貳,立銅柱為界。
後複遣征武陵蠻,卒于軍。
虎贲中郎将梁松構陷之,帝追收新息侯印绶。
初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能輕身勝瘴氣,軍還,載之一車。
及卒後,有上書谮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
帝益怒,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茔,藁葬城西。
前雲陽令朱勃上書訟之,帝意始解。
新息,今河南息縣。
武陵,今常德府。
雲陽故城,在泾陽縣西北。
馬援,字文淵,茂陵人) 談時政,太激切,枉殺韓歆。
(大司徒韓歆,好直言,帝每不能容。
歆于帝前證歲将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免歸。
複遣使宣诏責之,歆自殺。
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衆多不厭,帝乃追賜錢谷,以成禮葬之) 廢郭後,寵麗華,皇儲易位。
(帝微時嘗曰:任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竟得之。
至是以皇後郭氏寵衰,廢之,立陰氏為皇後。
太子疆以母廢,意自不安,郅恽說太子辭位,願備藩國。
至是诏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
東海王陽,皇後之子,宜承大統。
皇太子疆,崇執謙退,願備藩國。
父子之情,重久違之。
其以疆為東海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
郭後名聖通,廢為沛太後。
) 易妻諷,事不諧,調笑朝廷。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後大司空宋弘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宋曰:諺雲,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宋弘,字仲子,長安人,封宣平侯) 信圖谶,谪桓譚,不無遺議。
(帝以赤伏符即位,由是信用谶文,多以決定嫌疑。
給事中桓譚谏曰:凡人忽于見事,而貴于異聞,蓋諸巧慧伎數之人,矯稱谶記以欺人主,其事雖有時合,譬猶蔔數隻偶之類。
陛下宜屏斥之。
疏奏,帝不悅。
會議靈台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谶決之。
譚複極言谶之非經,帝怒曰:桓譚非聖無法。
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解,出為六安丞,道病卒。
谶記之書曰符,漢德尚火。
赤,火色。
伏,藏也。
赤伏符之名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六安,州名,屬廬州府。
桓譚,字君山,宿州人) 保功臣,謝西域,終是賢君。
(帝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
時列侯惟鄧禹李通賈複三侯與公卿參議國事,餘俱以列侯就第,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
先是西域苦匈奴重斂,皆願屬漢,莎車王賢、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獻,請置都護。
帝以中國新定,不許。
後莎車王賢欲兼并西域諸國,諸國懼,車師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願得都護。
帝以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
西域諸國上書,再請都護,帝報曰:今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尹氏曰:西域數請都護不許,則帝不勤遠略之意見矣。
漢業鼎安,宜哉。
莎車,本西域之城名。
初單于别種呼屠萬年據之而自立,後遂以莎車名國。
車師,即姑師,其國有前王後王) 漢明帝,念勳勞,雲台圖畫。
(明帝名莊,原名陽,光武太子。
帝思中興功臣,乃圖二十八将于南宮雲台,又益以勳臣四人:橫野大将軍山桑侯王常,大司空固始侯李通,大司空安豐侯窦融,太傅宣德侯卓茂。
合三十二人。
馬援以椒房之親,獨不與焉。
皇後所居,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暖而芳,故名椒房。
雲台,在河南府洛陽縣東水南堡。
王常,字顔卿,舞陽人。
) 幸橋門,拜更老,偃武修文。
(帝幸辟雍,初行養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
禮畢,引桓榮及弟子升堂,帝自為辨說,諸儒執經問難于前。
冠帶缙紳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時帝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莫不受經;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
單于亦遣子入學。
知天地人三才曰三老,知五行代謝者為五更。
辟雍四門外水圍繞,皆有橋,觀者在水外,故曰圜橋門。
桓榮,字春卿,懷遠人。
) 佛法像,入中原,金仙托夢。
(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日月光,以問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遣博士蔡愔等之天竺求佛法,迎其書及沙門攝摩騰至京師,得佛經四十二章,緘之蘭台石室,以佛像繪之清涼台顯節陵。
于是中國始傳其術,而圖其形像焉。
此佛法入中原之始也。
天竺,西域國名,在大夏東南。
清涼台,在北雁門郡外。
顯節陵,即帝壽陵。
) 取哀牢,懷鄯善,率土歸心。
(哀牢王柳貌,率其民五萬餘戶内附,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
帝遣耿秉窦固伐北匈奴,固使假司馬班超使西域。
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诏,禮敬甚備。
後忽疎懈,超曰:此必有北虜使來。
乃诏侍胡詐之,侍胡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
超會其吏士,因夜以火攻虜營,斬其使,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廣叩頭,願屬漢無二志,遂納子為質。
哀牢,國名,今雲南永昌府。
鄯善,即樓蘭國也,去陽關千六百裡,漢昭帝遣傅介子往剌其王,更名其國為鄯善。
耿秉,字伯初,封羨陽侯。
班超,字仲升) 班虎頭,通西域,三十六國。
(班超起自書生,家貧,為官傭書以養母。
嘗投筆,有萬裡封侯之志。
有相者謂曰:生燕颔虎頭,飛而食肉,萬裡侯相也。
至是立功西域,帝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
複以超使于寘,其王廣德,亦殺匈奴使者以降。
諸國皆遣子入侍。
西域與漢絕者六十五載,至是通者三十六國。
于寘,西域國名。
寘,音田) 耿校尉,困疏勒,拜井泉生。
(奉車都尉窦固,奏複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遂以司馬耿恭為戊己校尉,屯金蒲城。
北單于率二萬騎擊殺車師後王安得,遂攻金蒲。
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引兵據之,北單于擁絕澗水,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
恭整衣服向井再拜,有頃,水泉湧出,乃令吏士揚水以示單于。
單于以為神,引去。
疏勒,西域國名,在莎車東北。
耿恭,字伯宗) 漢章帝,尚寬仁,慈祥長者。
(章帝名炟,明帝太子。
時政尚嚴切,尚書陳寵疏請濟之以寬,帝納其言。
每事務于寬厚,賀氏曰:章帝書诏十六,為愛民恤刑而發者十,真仁慈之主哉。
範晔曰:魏文帝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
章帝厭苛切,事從寬厚,平徭簡賦,而又體之以忠恕,文之以禮樂,謂之長者,不亦宜乎。
谥法:溫克令儀曰章。
) 命曹褒,修漢禮,獎谕儲臣。
(博士曹褒,請定文制,着成漢禮。
太常巢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
司馬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
帝曰:諺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
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
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乃拜褒侍中,授以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
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
褒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谶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凡百五十篇奏之,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不複令有司平奏。
曹褒,字叔通) 馬太後,慎滿盈,停封諸舅。
(馬太後,伏波将軍馬援之女。
帝欲封爵諸舅,太後不許。
時大旱,言事者以為不封爵諸舅之故。
太後诏曰: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黃霧四塞,不聞澍雨之應。
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
帝省诏悲歎,複重請之,太後報曰:嘗觀富貴之家,福祿重疊,其根必傷。
夫至孝之行,安親為上,今數遭變異,而欲先營外家之封,違慈母之惓惓乎。
後三年,帝封馬廖為順陽侯,防為穎陽侯,光為許陽侯,太後聞之曰:吾雖老。
戒之在得。
故日夜惕厲,思自降損。
何意老志不從,萬年之日長恨矣。
廖等辭讓,帝不許,乃受爵辭位,皆以特進就第。
) 除诽謗,納正谏,赦罪崔骃。
(魯國孔僖,涿郡崔骃,同遊太學,相與論武帝始崇聖道,号勝文景,及後恣己,忘其前善。
鄰房生梁郁上書,告骃僖诽謗先帝。
事下有司,僖等以書自訟曰:凡言诽謗者,謂實無此事而虛加誣之也。
至如孝武皇帝之美惡,顯在漢史,是為直說書傳實事,非虛謗也。
今陛下乃欲為十世之武帝遠諱實事,豈不異哉。
書奏,诏勿問,拜僖蘭台令史) 漢和帝,禮賢才,承家柔善。
(和帝諱肇,章帝第四子。
胡緻堂曰:和帝幼沖即位,誅鋤窦憲,戚權不失。
後十六七年間,無大過舉,尊信儒術,友愛兄弟,禮賢納谏,中外乂安。
方諸章帝,實過之矣。
谥法:不剛不柔曰和) 任中官,尊外戚,消長因循。
(時帝年十歲,窦太後臨朝。
後兄窦憲,以大将軍位在三公上,專權僭逼,遂生逆謀。
帝與宦官鄭衆謀誅之。
徐昭文曰:夫害政亂國者,非外戚則宦官也。
窦憲伏誅,鄭衆因而封侯,東漢之亂,實基于此。
外戚宦官,疊為消長。
馴緻桓靈,卒以亡漢,可勝歎哉。
中官外戚,詳見下文) 任窦憲,擊匈奴,燕然勒石。
(都鄉侯暢來吊國憂,太後數召見,窦憲恐分權,遣刺客殺之。
太後怒,憲懼,因求擊北匈奴以贖罪。
戰于稽落山,大破之,出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固銘曰:铄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兵兮建隆碣,熙帝截兮振萬世。
都鄉,縣名,故城在涿州西北。
稽落山,在燕然山南。
燕然山在單于速裡鳥地中) 倚鄭衆,芟大憝,虎殪狠興。
(窦憲自北伐有功之後,擅權自恣,與鄧疊鄧磊及憲婿郭舉之父璜,共為謀逆。
帝以朝廷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鄭衆,謹敏有心機,遂與衆定議誅憲。
诏執金吾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璜舉疊磊誅之,收憲大将軍印绶,迫令自殺。
帝封衆為鄛鄉侯,宦者封侯始此。
胡緻堂曰:和帝年纔十四,乃選用秘臣,勒兵收捕,朝廷肅清,足以遠繼孝昭之烈矣。
所可恨者,鄭衆以有大功,于是開宦官用權之漸,生中常侍亡漢之階。
諺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此之謂與!顧氏曰:和帝幼沖,權在窦氏,獨起宸斷,殲厥大憝,但鄭衆封侯,似乎拒虎進狼耳。
鄛鄉,在南陽) 班孟堅,人物志,縱橫九等。
(班固,字孟堅,着漢書,撰古今人物表曰:譬如堯舜,禹稷卨與之為善,則行;鲧鱹兜欲與為惡,則誅。
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
桀纣,龍逢比幹欲與為善,則誅;于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
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
因茲分聖人仁人智人下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縱橫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雲。
用修曰:固作漢書,紀漢事也。
洪荒以來,非漢家之宇;上古群佐,非劉氏之臣,乃總古今以着人表,既以乖其名,且表名古今,而篇中不列漢人,尤為不惬。
班固,扶風安陵人) 着漢書,未得就,女弟嗣成。
(班彪續司馬遷後傳數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續之。
固以史遷所記,乃以漢氏繼百王之末,非其義也,大漢當可獨立一史,故上起高祖,下終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凡百篇。
逮上之,十志未畢,窦憲誅,以固為窦氏賓客,洛陽令種兢舊銜固,捕系之,遂死獄中。
所著漢書未就,诏固女弟昭踵而成之。
昭字惠姬,為曹壽妻,壽亡,和帝召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之,号大家。
作女誡七章。
班彪,字叔皮) 漢殇帝,襁褓中,權歸鄧後。
(殇帝名隆,和帝長子,有痼疾。
少子隆生才百餘日,鄧太後臨朝。
顧氏曰:殇帝崩在襁褓,鄧後終利幼弱。
襁褓,正義曰:襁,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而負之行;褓,顔師古曰:即今小兒被。
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 坐龍床,八個月,葬入康陵。
(帝即位八月崩,壽未二歲,葬康陵。
綱目按質帝紀:康陵在恭陵上,而前漢平帝已名康陵。
或曰:康與庚字相似,或誤為康。
章懷注雲:在慎陵茔中庚地。
合二說觀之,當作庚陵。
) 漢安帝,邸第時,頗多祥瑞。
(安帝名佑,章帝廢太子清河孝王慶之子。
在邸時即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盤于床第之間。
谥法:賓客和平曰安) 即位後,母臨朝,長統昌言。
(帝年十三即位後,鄧太後臨朝。
十五年時,以寇賊雨水,策免太尉徐防、司空尹勤。
仲長統昌言曰:光武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
雖置三公,事歸台合,三公備員而已。
至于中世,權移外戚,寵被近習,使陰陽失和、水旱為災,反以策讓三公,至于死免,豈不寃哉?統嘗着論曰昌言,其略曰:繼體之時,貴有常家,乃騁其邪欲,荒廢庶政,親愛者盡佞谄之人,寵貴者盡姬妾之家,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怨毒侵叛,土崩瓦解。
至于運徙勢去,猷不覺悟。
豈非富貴生不仁、沈溺緻愚疾耶?治亂周複,天道常然之大數也。
後獻帝朝,荀彧舉為尚書令。
仲長,姓;統,名。
統字公理。
巨野人) 楊伯起,慎四知,卻金暮夜。
(弘農楊震,字伯起,孤貧好學,諸儒為之語曰關四孔子楊伯起。
大将軍鄧骘辟之,累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觔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弘農,今河南陝州。
荊州,府名,屬湖廣。
東萊,今萊州府。
昌邑,縣名,屬萊州。
) 虞武都,破西羌,增竈
帝乃按辔徐行。
至營,亞夫持兵楫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帝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軍,成禮而去。
群臣皆驚,帝曰:此真将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将固可襲而擄也。
拜亞夫為中尉。
上郡,今陝西綏德州。
雲中,今大同府。
細柳霸上棘門,皆地名,細柳在西安府城西,霸上在長安縣東,棘門在鹹陽縣東。
) 惜露台,除肉刑,痌癏百姓。
(帝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尚恐羞之,何以台為。
齊太倉令淳于音有罪當刑,其少女缇萦上書曰:妾父坐法當刑,妾思刑者不可複屬,誰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
妾願沒為官婢,以贖父罪。
帝憐之,诏除肉刑。
帝诏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隐。
缇音啼。
) 賜幾杖,卻獻馬,貫朽因陳。
(時吳王濞詐病不朝,帝賜以幾杖,老不朝。
有獻千裡馬者,帝曰:鸾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裡。
師行三十裡,朕乘千裡馬,獨先安之。
不受。
班固曰:文帝清淨恭儉,贍養天下,人給家足,都鄙廪庾皆滿,府庫餘赀财,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較。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漢景帝,賴條侯,刬平七國。
(景帝名啟,文帝太子。
禦史大夫鼌錯,數言吳王濞有反謀,宜削其地;又言楚趙有罪,皆削一郡;膠西以賣爵事,削六縣。
廷臣方議削吳,吳遂反,聞膠西王卬勇好兵,面約之,又發使約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濟南王辟光、楚王戊、趙王遂皆反。
吳王罪狀晁錯,欲誅之,因并楚兵攻梁。
梁城守睢陽,初,文帝戒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将。
至是帝拜亞夫為太尉,将兵擊吳楚,屯荥陽。
時吳攻梁急,帝使告救梁,亞夫不奉诏,而以輕騎絕吳楚兵後,塞其饟道。
吳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漢軍,亞夫堅壁不出,吳楚士卒多饑死叛散,乃引去。
亞夫追擊,大破之。
濞走越,越人殺之,諸王皆伏誅。
膠西,今山東膠州。
菑川,縣名,故城在青州府壽光縣西南。
膠東,今萊州府即墨縣。
濟南,府名。
睢陽,屬開封府。
谥法:布義行剛曰景。
亞夫,周勃次子,封條侯,沛人) 服朝衣,斬東市,鼌錯寃魂。
(初,七國反,以誅鼌錯為名。
錯與吳相袁盎不善,盎因窦嬰入見于帝。
帝方與錯調兵食,問之,盎曰:願屏左右。
帝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
乃屏錯,盎曰:吳楚相遺書,言高帝王子弟,今賊臣鼌錯,擅适諸侯,削奪其地,以故反,欲共誅錯,複故地而罷。
今獨有斬錯,複其故地,則兵可無血刃而俱罷。
帝默然,良久曰: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乃使中尉召錯,绐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仆射鄧公為校尉,以言軍事見帝,帝曰:鼌錯死,吳楚罷否?鄧公曰:吳為反數十歲矣,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
夫鼌錯患諸侯強大,故請削之,計劃始行,卒受大戮。
内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竊為陛下不取也。
帝喟然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鼌錯,音朝厝,史記注:錯如字讀。
颍川人,号智囊。
袁盎,字絲,高陵人。
适音摘。
鄧公,名先) 貶中宮,廢太子,存心刻薄。
(皇後薄氏,帝廢之。
太子名榮,粟姬所生;膠東王徹,王夫人所生。
初,長公主嫖欲以女嫁太子,粟姬不許,公主欲予徹,王夫人許之。
由是公主日讒栗姬,而譽徹之美。
帝亦賢之,遂廢太子為臨江王,粟姬恚恨而死。
臨江,府名,屬江西。
嫖,音疋) 置大胾,顧尚席,終害功臣。
(帝召周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帝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因趨出,帝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居無何,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可葬者,為人所告,事連污亞夫。
召詣廷尉,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乎?吏曰:君縱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因不食死。
胾音恣。
) 漢武帝,仗雄才,改元建号。
(武帝名徹,景帝太子。
帝雄才大略,聰明善斷,即位始創年号,為健元元年。
谥法:威強睿德曰武。
) 喜功名,務廣地,黩武窮兵。
(帝好大喜功,開疆拓地。
北卻胡,南平粵,朝夜郎,降羌僰,兵連不已,饋運不休。
故财用奢靡,而海内虛耗。
夜郎,夷國名,姓竹氏,故址在籀州北。
羌,三苗之别裔。
僰,古僰侯國,今馬湖府,屬四川) 興禮樂,舉孝廉,明經策士。
(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正郊祀,作音樂,尚文章。
首策賢良方正之士,即得廣川董仲舒,為一代大儒。
從仲舒言,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又定二千石不舉孝廉罪法。
更诏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其令禮官勸學興禮,以為天下先。
于是公孫弘等請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詣太常受業,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
秀才異等,辄以名聞。
于時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掌故,治禮之官,主故事者,以有文學習禮儀者為之。
漢太常博士弟子試射策中甲科,補郎中;乙科,補掌故。
廣川,今河間府景州。
仲舒為江都膠西二相。
公孫弘,字季,淄州人,封平津侯。
) 任衛霍,奪天山,空了王庭。
(帝嘗過姊平陽公主家,悅讴者衛子夫,送入宮,立為夫人,尋立為皇後。
子夫同母弟衛青,本姓鄭,父季,為縣吏,給事平陽侯曹壽家,與侯妾衛媪通而生青,冒姓衛,為侯家騎奴,旋召為建章監侍中,既而為大中大夫。
會匈奴右賢王侵擾朔方,帝令青将兵擊之。
右賢王飲醉,青夜至圍之,右賢王潰圍北去,得裨王十餘人,衆萬五千人,畜數十百萬。
帝拜青為大将軍。
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為骠騎校尉,斬捕首虜過當,帝以去病為骠騎将軍,使将萬騎擎匈奴。
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餘裡,至祁連山,渾邪王殺休屠王降。
帝又令青與去病各将五萬騎擊匈奴,青出塞千餘裡,度幕至寘顔山。
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餘裡,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
兩軍出塞,斬殺合八九萬,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矣。
青七擊匈奴,爵大司馬大将軍,長平侯。
去病六擊匈奴,爵大司馬骠騎大将軍冠軍侯。
祁連山本名天山,匈奴呼天為祁連,故名。
王庭,單于所都處,無城郭,穹廬前地若庭也。
焉支山在陝西行都司東南,出臙脂,後失之,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奪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藩息。
幕,單于置廬帳地。
寘顔山,即單于築城以居漢降将趙信處,在鞑靼國中。
右北平,今直隸永平府。
狼居胥山,在沙漠北。
瀚海,大海名,在火州柳陳城東沙漠之北,群鳥解羽伏乳于此。
休屠,音朽諸。
衛青,字仲卿,谥曰烈。
去病,谥景桓。
俱平陽人) 求善馬,任貳師,遠征大宛。
(初,帝使張骞通月氐,歸言西域大宛多善馬,因命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
使言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帝拜寵姬李夫人兄廣利為貳師将軍伐宛,至宛圍其城,宛殺其王母寡以降,得善馬數十疋。
封廣利海西侯。
月氐,匈奴号。
大宛,西域國名。
貳師城在大宛國。
氐,音支。
張骞,字子文,城固人,封博望侯。
) 泛樓船,破越南,強弩将軍。
(初,南越相呂嘉殺漢使及其王興,更立建德為王,發兵反。
帝遣伏波将軍路博德出桂陽、樓船将軍楊仆出豫章擊之。
仆入越地,失陷尋惬,破石門。
待博德至,俱進至番禺,南越城守。
會暮,仆攻敗越人,縱火燒城,博德遣使招降。
黎旦,城中皆降,建德嘉已夜亡入海,博德追得之。
以其地為南海珠崖等九郡。
博德後拜強弩将軍。
南越是時兼廣東西貴州之地。
桂陽,今郴州。
豫章,今江西南昌府。
尋惬,史記惬作陝,地名,在始興郡西。
石門,山名,在廣州府城西北。
番禺,縣名,屬廣州府。
九郡: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南海,今廣州。
蒼梧,今梧州府。
郁林,州名,屬梧州府。
合浦,縣名,屬廉州府。
交址、九真、日南,今俱屬安南。
珠崖,今瓊州府厓州。
儋耳,今儋州,屬瓊州府。
) 隻可惜,不封侯,數奇李廣。
(文帝時,李廣為武騎常侍,嘗沖陷折關及格猛獸。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後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廣曰漢之飛将軍。
衛青北伐,廣以前将軍自請居前,青陰受帝誡,以為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不聽。
廣失道後期,青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謂不能複對刀筆吏,遂自刎。
一軍皆哭,百姓皆垂涕。
數奇,言其運數不偶。
李廣,隴西成紀人。
) 孫李陵,陷虜庭,太史宮刑。
(李廣孫陵為侍中,善騎射,愛人下士,帝以為有廣之風,拜騎都尉,使與貳師将軍擊匈奴。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與單于值,擊殺數千人,會陵軍侯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單于遂急攻陵。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
遂降,帝怒,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卻數萬之師,雖古名将不過。
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帝以遷為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
後蘇武歸,陵語武曰:陵雖驽怯,令漢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複何顧乎?已矣,今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數行,因與武訣) 蘇子卿,牧羝羊,上林雁帛。
(天漢元年,帝遣中郎将蘇武與常惠使匈奴,單于使漢降人衛律召武,欲降之。
武不應,律曰:不聽吾計,後雖欲複見我,尚可得乎。
武曰:汝為人臣子,背主降虜,何以汝見為?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絕飲食。
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使牧羝,曰:羝乳乃得歸。
别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徙北海,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至昭帝元始六年,壺衍鞮單于立,國内乖離,謀與漢和親,漢使至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常惠私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使者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驚謝,乃歸武。
李陵置酒賀武曰:足下揚名匈奴,功顯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
武留匈奴凡一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蘇武字子卿,杜陵人,賜爵關内侯) 汲長孺,卧淮陽,戆直難容。
(汲黯始為谒者,以數切谏,遷為東海守。
東海大治,召為主爵都尉。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時帝方招文學,黯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帝怒罷朝,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
後民多鑄錢,楚地尤甚,上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泣曰:臣病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闼,補過拾遺。
帝曰:君簿淮陽耶?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居淮陽十歲而卒。
淮陽,今陳州,屬開封府。
東海,今海州,屬淮安府。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
) 尊異起,李少君,文成五利。
(方士李少君匿其年及生長,善為巧發奇中,言祠竈則緻物,丹砂可化為黃金,壽可益,蓬萊仙者可見。
帝信之,始親祠竈,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帝,帝所幸王夫人卒,少翁以方夜緻鬼如王夫人貌,帝自帷中望焉,乃拜為文成将軍。
方士栾大見帝曰:臣常往來海上,見安期羨門之屬,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
陛下必欲緻之,則貴其使者令為親屬,以客禮待之,則可使通言也。
乃拜大為五利将軍,以衛長公主妻之。
蓬萊山相傳在東海中,四面環以弱水,乃仙人遊息之所。
安期生,秦時賣藥海邊,人言其千歲,李少君遇之,食以棗,大如瓜。
少君,字雲翼) 樂巡遊,暮封禅,耗費殃民。
(初,司馬相如死,遺書勸帝封泰山。
會得寶鼎,乃令諸儒草封禅儀,數年不成,帝自制儀,頗采儒術以文之,以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禅。
乃于元封元年,行自雲陽,曆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裡,還祭黃帝冢而釋兵。
又幸缑氏,禮祭中嶽,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者三,遂東巡海上,祠八神,還至奉高,封泰山。
禮畢,獨上泰山,明日下陰道,禅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
祠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帝還坐明堂,群臣上壽,下诏改元。
凡周行萬八千裡。
二年,方士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于是幸東萊,宿留數日,無所見,乃還祠泰山。
五年冬,南巡江漢,望祀虞舜。
又至泰山增封祀,還郊泰畤。
太初元年,如泰山,禅蒿裡,望祀蓬萊。
天漢三年,東巡幸泰山,修封禅,祀明堂,還祀常山,瘗元玉。
太始三年,東巡琅琊,浮海而還。
是時巡狩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疋,錢金以巨萬計。
司馬公曰:孝武窮奢極欲,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
其異于秦始皇無幾矣。
缑氏,漢縣,故址在河南偃師縣南。
中嶽,嵩山。
八神:一天,二地,三兵,四陰。
五陽,六月,七日,八四時。
相如,字長卿,成都人) 遣方士,求神仙,法行沈命。
(帝發船求蓬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神仙者千數。
至是封泰山無風雨,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将可得。
帝欣然,庶幾遇之。
複東至海上,欲自浮海求蓬萊。
東方朔谏,乃還。
元封二年,如東萊,複遣方士求神怪釆芝藥以千數。
太初元年,自泰山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仙者莫驗,然益遣,冀遇其真。
後帝對群臣,自歎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
時帝專用酷吏,吏尺益輕犯法,盜賊滋起。
帝使光祿大夫範昆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擊之,數歲乃頗得其渠率,然散亡聚黨,無可奈何。
于是作沈命法曰: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後小吏畏誅,有盜不敢發,上下相匿,以文辭避法焉。
沈,沒也,敢避匿盜賊者沒其命。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人。
率音帥。
) 巫蠱興,輪台悔,堯母名門。
(時方士及諸神巫多聚京師,女巫往來宮中,教美人度厄,埋木人祭祀之。
更相告讦,以為咒詛。
帝體不平,江充與太子有隙,因言帝疾祟在巫蠱,帝以充治巫蠱獄,充入宮,雲于太子宮得木人尤多。
太子懼,遂收充斬之,因白皇後,出武庫兵,發長樂宮衛卒。
帝诏丞相劉屈牦收捕反者,與太子戰,太子敗南奔,皇後自殺。
後太子自經死。
桑弘羊言:輪台東有溉田五千頃,可遣屯田卒詣田所墾田築亭。
帝下诏深陳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今又請遣卒田輪台。
輪台西于車師千餘裡,前擊車師,以遼遠乏食,死者尚數千人。
況益西乎?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也。
朕不忍聞。
趙婕妤居鈎弋宮,任身十四月,生皇子弗陵。
帝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鈎弋亦然。
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輪台在車師國西千餘裡。
鈎弋宮婕妤雙手反曲如鈎,武帝親自披之,遂伸,故以名宮。
牦,音離。
婕,音接。
妤,音于,女官名。
婕言接幸于上,妤美稱。
) 漢昭帝,盡聰明,堪憐命夭。
(昭帝名弗陵,武帝少子,武帝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上官桀為左将軍,受遺诏輔政。
桀為丁外人求封侯,光不許,桀怨之,以燕王旦為帝兄不得立怨望,遂與旦通謀,詐令人為旦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跸,擅調益莫府校尉,疑有非常。
侯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中下其事,共執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诏召光入。
帝曰:朕知是書詐也,将軍調校尉未十日,燕王何以知之?且将軍為非,何須校尉。
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
李德裕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
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
漢昭帝是也。
使天假之以年,而又得伊呂之佐,則成康不足侔矣。
惜乎享國不永,壽二十二崩。
出都肄郎羽林,都,大也;肄,習也。
郎與羽林,皆宿衛之士,言光出大閱試肄習郎羽林武備,于道上稱跸也。
畫室,集覽曰:先武帝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賜霍光。
今光止畫室,有所倚也。
正誤曰:謂彩畫之室,非以賜光之圖,又畫于室中也。
陳仁錫曰:疑是漢大臣待罪之所,即古畫地為牢之義,伏青蒲,詣請室,可類推也。
谥法:聖聞周達曰昭。
霍光,字子孟,去病異母弟,谥宣成。
) 昌邑王,無德行,不似人君。
(昭帝無嗣,霍光迎武帝孫昌邑王名賀即位。
賀淫戲無度,谏多不聽,光憂懑,以問大司農田延年,延年曰:将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後,更選而立之?光曰:于古曾有此事否?延年曰:将軍若能行此,即漢之伊尹也。
光乃率群臣奏太後,召王伏前聽诏,尚書令讀奏曰:昌邑王典喪眼斬衰,無悲哀之心,發樂府樂器,擊鼓謌吹作俳倡,與孝昭宮人蒙等淫亂。
太後曰:悖亂如是耶?複讀曰:受玺二十七日,使者旁午,征發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恐危社棧,不可以奉宗廟,當廢。
太後诏曰:可。
光脫其玺紐,扶王下殿,送至昌邑邸。
光謝曰:王行自絕于天,臣甯負王,不敢負社稷。
涕泣而去。
昌邑,縣名,屬萊州府。
延年,字子賓。
) 漢宣帝,尚刑名,兼王雜霸。
(宣帝初名病已,更名詢,武帝曾孫。
霍光等迎立之。
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天下。
太子仁柔好儒,嘗侍宴,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谥法:聖善周聞曰宣。
) 立中宮,求故劍,忠厚存心。
(公卿議立皇後,皆心拟霍光女,帝乃诏求微時故劍。
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
光女名成君。
) 霍禹雲,覆宗祀,禍基骖乘。
(帝初立,霍光子禹及兄孫雲山諸婿外孫根據于朝。
光妻顯複令女醫淳于衍毒皇後許氏,而内己女為後。
及光卒,帝拜子禹為右将軍,封光兄孫山為樂平侯。
後霍氏驕侈縱橫,帝頗聞殺許後事,乃徙光諸婿,收其印绶,諸領羽林及兩宮衛将兵屯,悉易以所親代之。
顯及禹雲山見日侵削,怨望謀廢天子。
事覺,雲山自殺,禹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
皇後霍氏廢處昭台宮。
初,帝谒見高廟,霍光骖乘。
帝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後張安世代光骖乘,上從容肆體,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而宗族誅。
俗傳霍氏之禍,始于骖乘。
安世字子孺,封富平侯。
▼璜按司馬公曰: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勳,不可不祀。
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朱青岩曰:霍光為魏相飲恨,光在不能報,光死即為危言以中之。
顯禹母子輩又不肖,使相之言驗,竟是遺一孤以奉光祀。
溫公謂孝宣寡恩,而不知禍由給事中魏相為丞相也。
其獄辭雲:霍氏怨相,謀矯太後诏斬丞相,然後廢天子。
則霍氏之獄,豈非與魏相為終始者哉?乃謂禍始骖乘,不亦鑿乎。
前人無為此論者,并錄以資論古之識雲。
) 楊恽誅,寬饒刎,太刻威刑。
(平通侯楊恽,以太仆戴長樂告恽怨望,免為庶人。
恽既失位,家居治産業。
其友安定太守孫會宗以書戒之。
恽有材能,少顯朝廷,一朝見廢,内懷不服,報會宗書曰:過大行虧,長為農夫以沒世。
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
酒後耳熱,仰天擊缶而呼烏烏。
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誠荒淫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會有日食之變,或告恽驕奢所緻,案得所與會宗書,帝惡而斬之。
司隸校尉蓋寬饒,剛直公清,數犯上意。
時帝方用刑罰,任中書宦官,寬饒奏封事曰:方今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聖。
書奏,帝以寬饒怨謗,下其書執金吾議,以為寬饒意欲求禅,大逆不道,下寛饒吏。
饒引佩刀自刭北阙下,衆莫不憐之。
司馬公曰:以孝宣之明,而趙蓋韓楊之死,其為善政之累大矣。
周官司寇之法,有議賢議能,若廣漢延壽之治民,寬饒恽之剛直,雖有死罪,猶将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不亦甚哉!安定,今鎮原縣,屬平涼府。
寬饒,字次公,魏人。
趙廣漢,字子都,昆吾人) 增戶口,集鳳凰,循良奏效。
(膠東相王成,勞來不倦,流民自占八萬餘口,賜爵關内侯。
穎川太守黃霸,力行教化,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
是時鳳凰集膠東、集北海、集魯、集京師:神爵四年,鳳凰數集郡國,穎川尤多。
又集杜陵、集新蔡。
胡氏曰:宣帝之世,鳳凰何為數來?豈臣下窺見其微意,故争言祥瑞以侈耀之,而帝亦以此自欺也欤?以張敞所論鹖鵲者觀之,亦可見矣。
帝起于闾閻,稔知民瘼,慎刺史守相之任,重良二千石之寄,凡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書勉勵,增秩賜金。
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黃霸,字次公,陽夏人,封建成侯。
) 緻中興,思輔佐,圖像麒麟。
(帝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于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惟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将軍博陸侯,姓霍氏。
其次衛将軍富平侯張安世、前将軍龍雒侯韓增、後将軍營平侯趙充國、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陽侯丙吉、太仆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陽城侯劉德、少府梁邱賀、太子太傅蕭望之、典屬國蘇武,幾十一人,皆以功德知名當世。
明着中興輔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博陸今平陸縣,屬山西平陽府。
麒麟合,在西安府城内未央宮之左,蕭何造以藏秘書,宣帝圖畫功臣于此。
充國字翁孫,上邽人,谥曰壯。
魏相,字弱翁,定陶人。
丙吉,字子陽,又字少卿,魯人。
梁邱賀,字長翁,琅琊人。
望之,字長倩,蘭陵人) 漢元帝,重名儲,優柔不斷。
(元帝名奭,宣帝太子。
宣帝以蕭望之為前将軍,周堪為光祿大夫,受遺诏輔政。
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元帝。
班彪曰: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
貢薛韋匡,疊為丞相,而牽制文菱,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尹起莘曰:元帝繼統之初,雖文景初政未有是也,然反為基禍之主,何哉?優柔不斷,戚宦用權也。
貢薛韋匡,貢禹薛廣德韋元成匡衡。
谥法:行義悅民曰元。
周堪,字少卿。
貢禹,字少翁,琅琊人。
廣德,字長卿,沛人。
元成,字少翁,丞相扶陽侯賢之子,父子俱拜相封侯。
匡衡,字稚圭,東海人,拜相,封樂昌侯) 遣王嫱,嫁胡虜,短見和親。
(齊國王穰女王嫱,字昭君,獻之元帝。
帝後宮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
宮人多賂畫工,昭君自憐容猊,獨不肯與,工人乃醜圖之。
後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帝以昭君行。
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遂不複更。
乃按畫工毛延壽樊青等俱棄市,單于歸,号昭君為甯胡阏氏) 漢成帝,志荒淫,溺情飛燕。
(成帝名骜,元帝太子。
帝為太子時,以好色聞,及即位,溺于酒色,與張放等宴樂禁中,荒淫媟黩。
嘗微行過陽阿公主家,悅歌舞者趙飛燕,召入大幸,廢許後,立飛燕為皇後。
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忽天災,躭禍水,委棄宗祊。
(帝時災異疊見,靡歲不有,而天地變異,有他時所絕無者八事:兩月相承食,震同日地震,殿中隕石,同時四月雪再,桃李秋實,雉集宮殿,三日江竭。
杜欽谷永上言,以為女寵太盛,嫉妬專上,将害繼嗣之咎;王章劉向等上封事,以為王氏外戚專政所緻。
帝皆知而不能用,惟溺于酒色,自飛燕入宮之後,有女弟合德,複召入,姿性尤醲粹,左右見之,皆啧啧嗟賞。
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劉向以王氏愈盛,上封事極谏曰:陛下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于外戚,縱不為身,奈宗廟何!披香,殿名。
宗祊,一書易祊為臣,指劉向為宗臣,棄向言而不用也。
谷永,字子雲。
王章,字仲卿,為京兆尹。
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四世孫。
唐貞觀中,配享文廟;宋祥符中,封彭城伯。
) 憂外戚,勢逼君,上書梅福。
(故南昌尉梅福上書曰: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
陛下不察其形,願察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
故權臣易世則危,勢陵于君,權隆于主,然後防之,亦亡及矣。
不納。
南昌,今江西南昌府。
福上書後,及王莽專政,一朝棄妻子去,人傳以為仙。
後有見福于會稽者,變姓名為吳市門卒。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 請尚方,斬馬劍,折檻朱雲。
(太史安昌侯張禹,雖家居,每有大政,必與定議。
時吏民上書言災異,多切譏王氏,帝至禹第示禹。
禹恐為所怨,對曰:災異深遠難見,新學小生亂道,宜無信用。
帝因此不疑王氏。
故槐裡令朱雲上書求見,曰: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
帝問誰也,對曰:張禹。
帝大怒曰:小臣廷辱師傅,罪死不赦。
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雲呼曰:臣從龍逢比幹遊于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左将軍辛慶忌力救得免。
及後治檻,帝曰:勿易。
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安昌,今懷慶府河内縣。
槐裡故城,在西安府興平縣東南。
張禹,字子文,河南轵人。
朱雲,字遊,平陵人) 漢哀帝,建平初,天星屢隕。
(哀帝名欣,定陶王康子。
成帝無嗣,立為皇太子,即位,改元建平。
元年正月,隕石北地十六;九月,隕石于虞二。
北地,今甯州,屬鞏昌府。
虞,今虞城縣,屬歸德府。
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嬖斷袖,疎正言,漢德頹傾。
(侍中董賢,為人美麗,和柔便辟,得幸于帝,常與帝卧起。
晝寝偏藉帝袖,帝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帝為賢起大第北阙下,窮極技巧,賜東園秘器,珠襦玉柙,無不備具,貴震朝廷。
仆射鄭崇極谏,帝遂數以職事責崇,竟殺之。
欲賜賢爵關内侯,丞相王嘉與禦史大夫賈延切谏,帝诏切責之,竟封賢高安侯,欲發武庫兵送賢及乳母王阿舍。
執金吾母将隆奏言:便昨弄臣,而以天下公器給其私門,非所以示四方。
帝不悅,左遷為沛都都尉。
帝又托傳太後遺诏,益封賢二千戶。
丞相新甫侯王嘉,封還诏書切谏,帝大怒,下嘉獄,殺之。
時賢年二十二,帝以為大司馬衛将軍,百官皆因賢奏事。
權侔人主,朝野側目) 漢平帝,莽專權,三綱絕矣。
(平帝名衍,元帝庶孫,中山王興之子。
哀帝無嗣,召入為太子,即位時年九歲,以王莽為太傅,号安漢公。
莽恐帝外家衛氏奪其權,白太後拜帝母衛姬為中山孝王後,賜帝舅寶铉爵關内侯,皆留中山,不得王京師。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私與衛寶通書,教衛後上書求至京師,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等議,以莽好鬼神,可為變怪驚懼之,因令歸政衛氏。
于是夜灑血莽第,門吏發覺,莽執宇送獄,飲藥死,盡滅衛氏支屬,章腰斬。
莽因是獄連引素所惡者,悉誅之。
元帝女弟敬武長公主,素非議莽,亦殺之。
漢忠直臣不附莽者何武鮑宣等,皆坐死,凡數百人。
北海逢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将及人。
即挂冠東都城門歸,将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北海,郡名,今青州府。
谥法:布網治紀曰平。
逢萌,字子慶,昌邑人。
) 酒杯中,置毒藥,矯假金縢。
(帝益壯,以衛後故不悅,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帝有疾,莽作策請命于泰畤,願以身代,藏策金縢,敕諸公莫敢言。
帝尋崩) 擁立着,漢嬰兒,名為孺子。
(太後議立嗣,時元帝世絕,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後。
乃悉征宣帝元孫,選立廣戚侯顯之子嬰為皇太子,号為孺子。
時嬰年二歲,托以為蔔相最吉,故立之。
廣戚,漢縣名,故城在徐州西北沛縣境内。
) 攝皇帝,陳符命,篡了龍廷。
(前輝光謝嚣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有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于是羣臣奏請安漢公踐祚,服天子韨冕,南面朝羣臣。
車服警跸,皆如天子制,謂之攝皇帝,自稱曰子,平決朝事,以皇帝之诏稱制。
居攝元年,太後诏莽朝見稱假皇帝;三年,扈雲言巴郡石牛,臧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到未央殿前,莽奏:臣與太保舜等視得銅符帛圖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臣莽敢不承,用請号令天下,奏事毋言攝,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用應天命。
梓潼人哀章,作銅匮為兩簡,一署曰天帝行玺,一署曰赤帝行玺,劉邦傳予黃帝金策,昏時衣黃衣,持匮至高廟付仆射。
以聞,莽至高廟,拜受金匮神禅,還至未央官前殿,下書曰:皇天上帝,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高皇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敢不欽受。
已禦王冠,即真天子位,建有天下之号曰新。
以十二月朔為始,建國元年。
使王舜請玺,太後罵曰:若自以金匮符命為新皇帝,亦當自更作玺,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玺為?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以此玺俱葬。
舜言莽必欲得玺,太後甯能終不與耶?太後出玺投之地。
莽欲改太後漢家舊号,張永獻符命言:太皇太後當為新室文母。
莽從之,策命孺子為安定公。
讀策畢,莽親執孺子手歔欷曰:吾周公攝位,終得複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将孺子下殿,北面稱臣。
凡與謀篡為符命者,皆得封侯,按金匮封拜其黨與為四輔三公四将,幾十一公。
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王侯官吏,皆授新印绶;漢諸王為公者,悉上玺绶為民。
漢統至是中絕。
前輝光,莽分京師置前輝光後承烈二郡。
梓潼,縣名,屬保甯府。
安定,漢縣名,故城在延安府) 王莽亂,十八年,落頭威鬥。
(王莽居攝二年,初始一年,篡位始建國五年,天鳳六年,地皇四年,共十八年。
初莽以五石銅鑄為威鬥若北鬥,欲以厭勝衆兵,司命負之,出在前,入在旁。
後更始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攻武關,析人鄧晔開關迎建。
莽率羣臣至南郊,陳具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氣盡伏而叩頭。
諸生小民旦夕會哭,哀者除為郎。
時諸縣大姓,各起兵稱漢将。
長安旁兵四會城下,争欲先入城。
莽赦囚徒授兵,殺豨與誓曰: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
使史谌将之,度渭橋,皆散走,衆兵發掘莽妻子父祖冢,燒其棺椁,及九廟明堂辟雍。
火照城中,城中少年燒作室門,火及掖庭承明。
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
莽绀礿服,持虞帝匕首,旋席随鬥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
群臣扶莽至漸台,衆兵上台,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绶,校尉公賓就斬其首,軍人分裂莽身,支解脔分之。
居二日,鄧晔申屠建入長安,傳莽首詣宛,縣于市,百姓共提擲之,或切食其舌。
五石銅,以五色藥石及銅為之,長二尺五寸。
析,今析川縣,屬南陽府。
台在池中,水浸之,故名漸台。
宛,今南陽府。
宣室,未央宮殿前正室也,齋則居之。
承明,殿名。
绀,深青而揚赤色。
礿,通作均,戎事上下同服。
避著錄載:韓玉汝家有王莽銅鬥,狀如勺,今尺長一尺三寸,其柄有銘曰:大官乘輿十涷銅鬥重三斤九兩,新始建國天鳳上戊六年十二月工遵造。
第二十六枓食器。
又南史載:開元武湖,于古冢得一銅鬥,有柄,何承天謂此亡新威鬥。
莽三公亡者賜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必甄邯之墓。
俄啟冢,又得一鬥,有石銘大司徒甄邯墓。
則當時威鬥,有以賜大臣者矣。
) 淮陽王,号更始,委柄庸人。
(舂陵戴侯曾孫劉元在平林,兵中号更始将軍。
時漢兵欲立劉氏,以從人望,南陽豪傑皆欲立劉演。
演,光武之兄也,新市平林将軍憚演威明,貪元懦弱,先共定策立元為皇帝,大赦,改元更始。
元年,元納右大司馬趙萌女為夫人,遂委政于萌,日夜燕飲。
萌專權自恣,羣小膳夫皆濫受官爵,由是關中離心。
後光武即位,诏封更始為淮陽王。
舂陵,城名,在襄陽府棗陽縣南。
平林,漢縣名,故城在湖廣随州東北。
新市,在德安府孝感縣) 漢光武,起南陽,二十八宿。
(光武皇帝名秀,長沙定王發之後。
景帝生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三世徙封于南陽白水鄉,改白水為舂陵。
買少子外生回,回生欽,欽生秀。
至是與宛人李通等定謀起兵,後得二十八将以定天下,世謂之上應二十八宿:角木蛟太傅高密侯鄧禹,胃土雉中山太守全椒侯馬成,亢金龍大司馬廣平侯吳漢,昴日雞河南尹阜成侯王梁,氐土貉左将軍膠東侯賈複,畢月鳥琅琊太守祝阿侯陳俊,房日兔建威大将軍好畤侯耿弇,參水猿骠騎大将軍參蘧侯杜茂,心月狐執金吾雍奴侯寇恂,觜火猴積弩将軍昆陽侯傅俊,尾火虎征南大将軍舞陽侯岑彭,危月燕左曹合肥侯堅镡,箕水豹征西大将軍陽夏侯馮異,鬼金羊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鬥木豸建義大将軍鬲侯朱佑,柳土獐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牛金牛征虜将軍穎陽侯祭遵,星日馬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女土蝠骠騎大将軍栎陽侯景丹,張月鹿大将軍槐裡侯萬修,虛日鼠虎牙大将軍安平侯蓋延,翌火蛇太常靈壽侯邳彤,井木犴衛尉安成侯姚期,轸水蚓骁騎将軍昌成侯劉植,室火豬東郡太守東光侯耿純,壁水貐城門校尉朗陵侯臧宮,奎木狼捕虜将軍陽虛侯馬武,婁金狗骠騎将軍慎侯劉隆。
範蔚宗曰:中興二十八将,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
然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智能之士也。
長沙,府名。
谥法: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鄧禹,字仲華,新野人。
吳漢,字子顔,甫陽人。
賈複,字君文,南陽人。
陳俊,南陽人。
耿弇,字伯昭。
寇恂,字子翼,昌平人。
傅俊,字子衛,襄陽人。
岑彭,字君然,棘陽人。
堅镡,字子伋,襄陽人。
馮異,字公孫,父城人。
王霸,字符伯,穎陽人。
李忠,字仲都。
景丹,字孫卿,栎陽人。
萬修,茂林人。
蓋延,字巨卿,漁陽人。
耿純,字伯山。
臧宮,字君翁。
馬武,字張子,湖陽人。
祭遵,字弟孫,穎陽人。
) 戰昆陽,誅王尋,際會風雲。
(更始拜劉秀為偏将軍,狥昆陽,定陵郾,皆下之。
王莽遣王尋王邑發兵平山東,以長人巨無霸為壘尉,又驅諸猛獸以助威武,漢兵皆走,入昆陽,惶怖欲散歸諸城。
劉秀曰:如欲分散,勢無俱全。
時城中惟八九千人,秀使王鳳王常守昆陽,夜與李轶出城收兵。
尋邑縱兵圍昆陽,秀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俱進,自将步騎千餘為前鋒。
尋邑遣兵合戰,秀敗之,諸将喜曰:劉将軍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
秀複進,尋邑兵卻,諸部乘之。
秀從城西沖其中堅,漢兵乘銳崩之,遂殺尋,莽兵大潰。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赴水溺死者萬數。
邑遁去,盡獲其軍辎重。
于是豪傑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将軍。
用漢年号,以待诏命。
昆陽故城,在葉縣。
定陵在舞陽縣。
滍水在葉縣,今因以名驿,俱屬南陽。
郾城,屬開封府) 痛親兄,被傷殘,獨居涕泣。
(新市平林諸将以劉演兄弟威名益盛,陰勸更始誅之。
演步将劉稷,勇冠三軍,聞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耶?更始收稷誅之,演固争,并殺演。
秀自父城馳詢宛謝,演官屬迎吊秀,秀不與交私語,惟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
又不敢為演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每獨居,辄不禦酒肉,枕席有涕泣處。
伯升,演字。
父城,漢縣名,故城在南陽汝州東南) 漢官儀,幸再覩,三輔巡行。
(更始将都洛陽,以劉秀行司隸校尉,使前修宮。
秀乃置僚屬,作文移,從事司察,一如舊章。
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将過,皆冠帻而服婦人衣,莫不笑之。
及見司隸僚屬,皆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複見漢官威儀。
由是識者皆屬心焉。
漢武以京兆馮翊扶風為三輔,取輔車相依之意。
) 滹沱河,險些兒,乘冰得渡。
蕪蒌亭,麥豆粥,患難君臣。
(更始以劉秀行大司馬事,北狥薊。
會薊反,應王郎。
秀趣駕而出,至蕪蒌亭,時天寒冽,馮異上豆粥,晨夜兼行。
傳聞王郎兵在後,至滹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
秀使王霸視之,恐驚衆,乃詭曰:冰堅可渡。
遂前至河,河冰亦合,乃渡。
未畢數騎而冰解。
至南宮,入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爇火,秀對竈燎衣,馮異複進麥飯,馳赴信都。
後異治關中,人上章言異威權日重,百姓歸心。
帝以章示異,異惶謝,诏報曰:将軍之于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至入朝,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
賜珍寶錢帛,诏曰:倉卒蕪蒌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異謝曰:願君無忘河北之難,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薊,今順天府。
蕪蒌亭,在真定府饒陽縣北,亭亦在焉。
滹沱河,源出太原府,自鹵城縣從真定過霸州、文安入海。
南宮,縣名。
信都,今冀州。
已上俱屬真定府。
巾車鄉,在汝州。
蒌音樓) 擊銅馬,推赤心,關西投死。
(更始立秀為蕭王,王擊銅馬諸賊于枭阝,銅馬食盡夜遁,王追擊降之。
降者不自安,王敕令各歸營勒兵,自乘輕騎,按行部陳。
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心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悉以降人分配諸将,衆遂數十萬。
故關西号帝為銅馬帝。
銅馬,賊之号。
蕭,今徐州蕭縣。
枭阝,縣名,今省,地理志巨鹿有枭阝縣) 斬王郎,燒文牌,反側安心。
(莽時有自稱成帝子子輿者,莽殺之。
邯鄲蔔者王郎,詐稱真子輿,人多信之,立郎為天子于邯鄲。
王将兵拔邯鄲,斬王郎,收郎文牒,得吏民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會諸将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邯鄲,今廣平府,王郎,名昌) 豁達度,重循良,褒封卓茂。
(初,隗嚣起兵應更始,征至長安,逃歸天水,聚衆自稱西州上将軍。
至是使馬援奉書洛陽見帝。
援曰: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歸語嚣曰:才明勇略,非人敵也。
且開心兄誠,無所隐伏,闊達多大節,與高帝同。
宛人卓茂,恬淡樂道,哀平間為密令,吏民親愛之,及莽居攝,免歸。
帝即位,先訪求茂。
茂時七十餘,诏曰: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
今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
司馬公曰:光武即位之初,羣雄競逐,彼摧堅陷敵權略之士,方見重于世,而獨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置諸羣公之首。
其光複舊物,享祚久長,蓋由知所先務也。
天水,今鞏昌府秦州。
密,縣名,今屬開封府。
卓茂,字子康) 嚴子陵,同夜卧,警動星文。
(帝少與嚴光同遊學。
及即位,光變姓名隐遁,帝以物色訪之,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帝疑是光,遣使聘之。
既至,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耶?光乃張目曰:昔唐堯着德,巢父洗耳。
士固有志,何至相逼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耶!歎息而去。
複引光入,論道舊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禦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卧耳。
除為谏議大夫,不屈,乃耕富春山。
後人名釣處為嚴陵濑焉。
光字子陵,本姓莊,後避明帝諱,史記作嚴。
富春山,在嚴州府桐廬縣西三十裡,号錦峯繡嶺,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釣台。
咄音啜。
子陵小字狂奴,新野人,其妻梅福季女。
世傳子陵為餘姚人,謬矣。
有古碣可考) 二十萬,青銅錢,賞旌強項。
(董宣為雒陽令,帝姊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叱奴下車,殺之。
主訴帝,帝怒,召宣欲棰殺之。
宣叩頭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将何以治天下?臣請自殺。
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
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
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曰:天子不與白衣同。
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
文叔,光武字。
雒本作洛,光武以漢火德忌水,改為雒。
漢名奴為蒼頭。
董宣,字少平,陳留人。
湖陽公主名黃) 百束匹,郅恽布,加貶東門。
(帝嘗出獵夜還,上東門侯郅恽拒關不開,帝令從者見面于門間。
郅曰:火明燎遠。
遂不受诏。
帝乃回,從中東門入。
明日,恽上書谏曰: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如社稷宗廟何?書奏,賜恽布百疋,貶中東門侯為參封尉。
雒陽城十二門,按十二支,每門侯一人,司啟閉。
上東門者,寅方門;中東門者,卯方門。
參封,縣名。
郅恽,字君章,西平人) 隻可惜,薏苡讒,伏波藁葬。
(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反,帝以新息侯馬援為伏波将軍讨之,斬側貳,立銅柱為界。
後複遣征武陵蠻,卒于軍。
虎贲中郎将梁松構陷之,帝追收新息侯印绶。
初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能輕身勝瘴氣,軍還,載之一車。
及卒後,有上書谮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
帝益怒,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茔,藁葬城西。
前雲陽令朱勃上書訟之,帝意始解。
新息,今河南息縣。
武陵,今常德府。
雲陽故城,在泾陽縣西北。
馬援,字文淵,茂陵人) 談時政,太激切,枉殺韓歆。
(大司徒韓歆,好直言,帝每不能容。
歆于帝前證歲将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免歸。
複遣使宣诏責之,歆自殺。
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衆多不厭,帝乃追賜錢谷,以成禮葬之) 廢郭後,寵麗華,皇儲易位。
(帝微時嘗曰:任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竟得之。
至是以皇後郭氏寵衰,廢之,立陰氏為皇後。
太子疆以母廢,意自不安,郅恽說太子辭位,願備藩國。
至是诏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
東海王陽,皇後之子,宜承大統。
皇太子疆,崇執謙退,願備藩國。
父子之情,重久違之。
其以疆為東海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
郭後名聖通,廢為沛太後。
) 易妻諷,事不諧,調笑朝廷。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後大司空宋弘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宋曰:諺雲,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宋弘,字仲子,長安人,封宣平侯) 信圖谶,谪桓譚,不無遺議。
(帝以赤伏符即位,由是信用谶文,多以決定嫌疑。
給事中桓譚谏曰:凡人忽于見事,而貴于異聞,蓋諸巧慧伎數之人,矯稱谶記以欺人主,其事雖有時合,譬猶蔔數隻偶之類。
陛下宜屏斥之。
疏奏,帝不悅。
會議靈台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谶決之。
譚複極言谶之非經,帝怒曰:桓譚非聖無法。
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解,出為六安丞,道病卒。
谶記之書曰符,漢德尚火。
赤,火色。
伏,藏也。
赤伏符之名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鬬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六安,州名,屬廬州府。
桓譚,字君山,宿州人) 保功臣,謝西域,終是賢君。
(帝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
時列侯惟鄧禹李通賈複三侯與公卿參議國事,餘俱以列侯就第,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
先是西域苦匈奴重斂,皆願屬漢,莎車王賢、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獻,請置都護。
帝以中國新定,不許。
後莎車王賢欲兼并西域諸國,諸國懼,車師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願得都護。
帝以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
西域諸國上書,再請都護,帝報曰:今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尹氏曰:西域數請都護不許,則帝不勤遠略之意見矣。
漢業鼎安,宜哉。
莎車,本西域之城名。
初單于别種呼屠萬年據之而自立,後遂以莎車名國。
車師,即姑師,其國有前王後王) 漢明帝,念勳勞,雲台圖畫。
(明帝名莊,原名陽,光武太子。
帝思中興功臣,乃圖二十八将于南宮雲台,又益以勳臣四人:橫野大将軍山桑侯王常,大司空固始侯李通,大司空安豐侯窦融,太傅宣德侯卓茂。
合三十二人。
馬援以椒房之親,獨不與焉。
皇後所居,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暖而芳,故名椒房。
雲台,在河南府洛陽縣東水南堡。
王常,字顔卿,舞陽人。
) 幸橋門,拜更老,偃武修文。
(帝幸辟雍,初行養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
禮畢,引桓榮及弟子升堂,帝自為辨說,諸儒執經問難于前。
冠帶缙紳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時帝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莫不受經;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
單于亦遣子入學。
知天地人三才曰三老,知五行代謝者為五更。
辟雍四門外水圍繞,皆有橋,觀者在水外,故曰圜橋門。
桓榮,字春卿,懷遠人。
) 佛法像,入中原,金仙托夢。
(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日月光,以問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遣博士蔡愔等之天竺求佛法,迎其書及沙門攝摩騰至京師,得佛經四十二章,緘之蘭台石室,以佛像繪之清涼台顯節陵。
于是中國始傳其術,而圖其形像焉。
此佛法入中原之始也。
天竺,西域國名,在大夏東南。
清涼台,在北雁門郡外。
顯節陵,即帝壽陵。
) 取哀牢,懷鄯善,率土歸心。
(哀牢王柳貌,率其民五萬餘戶内附,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
帝遣耿秉窦固伐北匈奴,固使假司馬班超使西域。
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诏,禮敬甚備。
後忽疎懈,超曰:此必有北虜使來。
乃诏侍胡詐之,侍胡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裡。
超會其吏士,因夜以火攻虜營,斬其使,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廣叩頭,願屬漢無二志,遂納子為質。
哀牢,國名,今雲南永昌府。
鄯善,即樓蘭國也,去陽關千六百裡,漢昭帝遣傅介子往剌其王,更名其國為鄯善。
耿秉,字伯初,封羨陽侯。
班超,字仲升) 班虎頭,通西域,三十六國。
(班超起自書生,家貧,為官傭書以養母。
嘗投筆,有萬裡封侯之志。
有相者謂曰:生燕颔虎頭,飛而食肉,萬裡侯相也。
至是立功西域,帝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
複以超使于寘,其王廣德,亦殺匈奴使者以降。
諸國皆遣子入侍。
西域與漢絕者六十五載,至是通者三十六國。
于寘,西域國名。
寘,音田) 耿校尉,困疏勒,拜井泉生。
(奉車都尉窦固,奏複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遂以司馬耿恭為戊己校尉,屯金蒲城。
北單于率二萬騎擊殺車師後王安得,遂攻金蒲。
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引兵據之,北單于擁絕澗水,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
恭整衣服向井再拜,有頃,水泉湧出,乃令吏士揚水以示單于。
單于以為神,引去。
疏勒,西域國名,在莎車東北。
耿恭,字伯宗) 漢章帝,尚寬仁,慈祥長者。
(章帝名炟,明帝太子。
時政尚嚴切,尚書陳寵疏請濟之以寬,帝納其言。
每事務于寬厚,賀氏曰:章帝書诏十六,為愛民恤刑而發者十,真仁慈之主哉。
範晔曰:魏文帝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
章帝厭苛切,事從寬厚,平徭簡賦,而又體之以忠恕,文之以禮樂,謂之長者,不亦宜乎。
谥法:溫克令儀曰章。
) 命曹褒,修漢禮,獎谕儲臣。
(博士曹褒,請定文制,着成漢禮。
太常巢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
司馬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
帝曰:諺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
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
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乃拜褒侍中,授以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
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
褒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谶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凡百五十篇奏之,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不複令有司平奏。
曹褒,字叔通) 馬太後,慎滿盈,停封諸舅。
(馬太後,伏波将軍馬援之女。
帝欲封爵諸舅,太後不許。
時大旱,言事者以為不封爵諸舅之故。
太後诏曰: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黃霧四塞,不聞澍雨之應。
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
帝省诏悲歎,複重請之,太後報曰:嘗觀富貴之家,福祿重疊,其根必傷。
夫至孝之行,安親為上,今數遭變異,而欲先營外家之封,違慈母之惓惓乎。
後三年,帝封馬廖為順陽侯,防為穎陽侯,光為許陽侯,太後聞之曰:吾雖老。
戒之在得。
故日夜惕厲,思自降損。
何意老志不從,萬年之日長恨矣。
廖等辭讓,帝不許,乃受爵辭位,皆以特進就第。
) 除诽謗,納正谏,赦罪崔骃。
(魯國孔僖,涿郡崔骃,同遊太學,相與論武帝始崇聖道,号勝文景,及後恣己,忘其前善。
鄰房生梁郁上書,告骃僖诽謗先帝。
事下有司,僖等以書自訟曰:凡言诽謗者,謂實無此事而虛加誣之也。
至如孝武皇帝之美惡,顯在漢史,是為直說書傳實事,非虛謗也。
今陛下乃欲為十世之武帝遠諱實事,豈不異哉。
書奏,诏勿問,拜僖蘭台令史) 漢和帝,禮賢才,承家柔善。
(和帝諱肇,章帝第四子。
胡緻堂曰:和帝幼沖即位,誅鋤窦憲,戚權不失。
後十六七年間,無大過舉,尊信儒術,友愛兄弟,禮賢納谏,中外乂安。
方諸章帝,實過之矣。
谥法:不剛不柔曰和) 任中官,尊外戚,消長因循。
(時帝年十歲,窦太後臨朝。
後兄窦憲,以大将軍位在三公上,專權僭逼,遂生逆謀。
帝與宦官鄭衆謀誅之。
徐昭文曰:夫害政亂國者,非外戚則宦官也。
窦憲伏誅,鄭衆因而封侯,東漢之亂,實基于此。
外戚宦官,疊為消長。
馴緻桓靈,卒以亡漢,可勝歎哉。
中官外戚,詳見下文) 任窦憲,擊匈奴,燕然勒石。
(都鄉侯暢來吊國憂,太後數召見,窦憲恐分權,遣刺客殺之。
太後怒,憲懼,因求擊北匈奴以贖罪。
戰于稽落山,大破之,出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紀漢威德。
固銘曰:铄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兵兮建隆碣,熙帝截兮振萬世。
都鄉,縣名,故城在涿州西北。
稽落山,在燕然山南。
燕然山在單于速裡鳥地中) 倚鄭衆,芟大憝,虎殪狠興。
(窦憲自北伐有功之後,擅權自恣,與鄧疊鄧磊及憲婿郭舉之父璜,共為謀逆。
帝以朝廷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鄭衆,謹敏有心機,遂與衆定議誅憲。
诏執金吾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璜舉疊磊誅之,收憲大将軍印绶,迫令自殺。
帝封衆為鄛鄉侯,宦者封侯始此。
胡緻堂曰:和帝年纔十四,乃選用秘臣,勒兵收捕,朝廷肅清,足以遠繼孝昭之烈矣。
所可恨者,鄭衆以有大功,于是開宦官用權之漸,生中常侍亡漢之階。
諺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此之謂與!顧氏曰:和帝幼沖,權在窦氏,獨起宸斷,殲厥大憝,但鄭衆封侯,似乎拒虎進狼耳。
鄛鄉,在南陽) 班孟堅,人物志,縱橫九等。
(班固,字孟堅,着漢書,撰古今人物表曰:譬如堯舜,禹稷卨與之為善,則行;鲧鱹兜欲與為惡,則誅。
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
桀纣,龍逢比幹欲與為善,則誅;于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
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
因茲分聖人仁人智人下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縱橫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雲。
用修曰:固作漢書,紀漢事也。
洪荒以來,非漢家之宇;上古群佐,非劉氏之臣,乃總古今以着人表,既以乖其名,且表名古今,而篇中不列漢人,尤為不惬。
班固,扶風安陵人) 着漢書,未得就,女弟嗣成。
(班彪續司馬遷後傳數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續之。
固以史遷所記,乃以漢氏繼百王之末,非其義也,大漢當可獨立一史,故上起高祖,下終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凡百篇。
逮上之,十志未畢,窦憲誅,以固為窦氏賓客,洛陽令種兢舊銜固,捕系之,遂死獄中。
所著漢書未就,诏固女弟昭踵而成之。
昭字惠姬,為曹壽妻,壽亡,和帝召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之,号大家。
作女誡七章。
班彪,字叔皮) 漢殇帝,襁褓中,權歸鄧後。
(殇帝名隆,和帝長子,有痼疾。
少子隆生才百餘日,鄧太後臨朝。
顧氏曰:殇帝崩在襁褓,鄧後終利幼弱。
襁褓,正義曰:襁,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而負之行;褓,顔師古曰:即今小兒被。
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 坐龍床,八個月,葬入康陵。
(帝即位八月崩,壽未二歲,葬康陵。
綱目按質帝紀:康陵在恭陵上,而前漢平帝已名康陵。
或曰:康與庚字相似,或誤為康。
章懷注雲:在慎陵茔中庚地。
合二說觀之,當作庚陵。
) 漢安帝,邸第時,頗多祥瑞。
(安帝名佑,章帝廢太子清河孝王慶之子。
在邸時即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盤于床第之間。
谥法:賓客和平曰安) 即位後,母臨朝,長統昌言。
(帝年十三即位後,鄧太後臨朝。
十五年時,以寇賊雨水,策免太尉徐防、司空尹勤。
仲長統昌言曰:光武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
雖置三公,事歸台合,三公備員而已。
至于中世,權移外戚,寵被近習,使陰陽失和、水旱為災,反以策讓三公,至于死免,豈不寃哉?統嘗着論曰昌言,其略曰:繼體之時,貴有常家,乃騁其邪欲,荒廢庶政,親愛者盡佞谄之人,寵貴者盡姬妾之家,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怨毒侵叛,土崩瓦解。
至于運徙勢去,猷不覺悟。
豈非富貴生不仁、沈溺緻愚疾耶?治亂周複,天道常然之大數也。
後獻帝朝,荀彧舉為尚書令。
仲長,姓;統,名。
統字公理。
巨野人) 楊伯起,慎四知,卻金暮夜。
(弘農楊震,字伯起,孤貧好學,諸儒為之語曰關四孔子楊伯起。
大将軍鄧骘辟之,累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觔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弘農,今河南陝州。
荊州,府名,屬湖廣。
東萊,今萊州府。
昌邑,縣名,屬萊州。
) 虞武都,破西羌,增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