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關燈
行兵。

    (諸羌反亂,殘破并涼。

    鄧太後聞虞诩有将帥略,以為武都太守擊羌。

    羌衆數千,遮诩于陳倉崤谷,诩停不進,宣言上書請兵。

    羌聞之,乃分鈔傍縣,诩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裡,令吏士各作兩竈,日增倍之。

    或問曰:孫膑減竈,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裡,今行三百裡,何也?诩曰:羌衆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

    羌見吾竈日增,必謂郡兵來迎。

    孫膑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也。

    既到郡,兵不滿三千,而羌衆萬餘攻圍赤亭。

    诩令軍中強弩勿發,潛發小弩。

    羌以為矢力弱,并兵急攻。

    诩乃使二十強弩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大震,圍解。

    诩悉陳其兵衆,從東郭門出,北郭門入,貿易衣服,回轉數周。

    羌不知其數,更相恐動,诩設伏掩擊,大破之。

    賊由是敗散,一郡遂安。

    武都,今鞏昌府階州。

    陳倉,今鳳翔府寶雞縣。

    崤谷,在河南永甯縣北。

    赤亭,在隴西縣。

    虞诩,字升卿,武平人) 親政事,奉和熹,尊崇乳媪。

    (鄧太後号和熹皇後。

    帝少聰明,及長多不德,不可太後意,太後征河間王子翼為平原王勝後,留京師。

    帝乳母王聖,常與中黃門李閏江京共毀短太後,帝每忿懼。

    及太後崩,宮人誣告太後兄弟謀立平原王,帝怒,太後宗族俱免官,沒入赀産,太後兄鄧骘等皆自殺,天下寃之。

    尹氏曰:帝親政之後,追怒鄧氏,譴責竄戮,至于沒入赀産而怒猶未息,必盡置死地而後已。

    帝可謂少恩矣。

    帝封李閏江京為列侯,而乳母王聖、聖女伯榮出入宮掖,傳通奸賂。

    司徒楊震疏請出阿母令居外舍,聖等皆忿恚。

    後封王聖為野王君,诏遣使者大為王聖起第,震又疏曰:帑藏匮乏而為阿母起第,為費巨億,天下讙嘩。

    帝不聽,衆等遂共構之,夜遣使策收太尉印绶,震飲酖而卒,道路皆為隕涕。

    胡氏曰:安帝三公,無出震右者,兩奏一乳媪而不能動,至是極言,遂取殺身之禍。

    媪,女老稱也。

    和嘉後名鄧綏,媪音襖。

    ▼璜按安帝親政後,追怒太後,則不得雲奉和熹矣。

    奉當作怒) 東南巡,至葉縣,不得回京。

    (延光三年二月,帝東巡,三月回宮。

    四年二月南巡,至葉縣,崩于乘輿。

    閻顯江京等以濟陰王在内,恐公卿立之,乃僞雲帝疾甚,徙禦卧車,馳歸,四日至洛陽。

    葉縣,今屬南陽府) 閻太後,戀垂簾,北鄉侯繼。

    (安帝崩,尊閻後為皇太後。

    太後欲久專政,貪立幼年,與閻顯等定策禁中,迎章帝孫濟北惠王壽子懿即位。

    懿時為北鄉侯。

    北鄉,鄉名,在濟南府長清縣。

    安帝後名閻姬) 襁褓中,未七月,遘疾而薨。

    (▼璜按王季延彈詞序雲:用修間有疎漏。

    漢安之迄漢順,中遺北鄉侯。

    是北鄉襁褓二十字,當為季延增補矣。

    今查史載北鄉侯是時年十歲,在位七月病薨,不在襁褓中也。

    即此一事,下筆便誤惎矣。

    史學之難,而用修之才,為不可及也!) 漢順帝,十九侯,迎來即位。

    (北鄉侯薨,閻顯白太後,秘不發喪,而更征諸王子,閉宮門屯兵自守。

    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等,迎濟陰王保即位,年十一,是為順帝。

    收顯誅之,遷太後于離宮,封孫程、王康、王國、黃龍、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梁、馬固、王道、李元、楊柁、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十九人,皆為列侯,是為十九侯。

    谥法:慈和循服曰順) 抑忠良,尊後黨,地坼山崩。

    (帝立貴人梁氏為皇後,寵尊後黨,以後父商為大将軍。

    商卒,以商子梁冀為大将軍,弟不疑為河南尹。

    時京師地震,洛陽宣德亭地坼長八十五丈。

    李固對策雲:乳母宋娥,封山陽君。

    裂土開國,寔乖舊典;梁氏子弟,宜令權去外戚,政歸國家。

    帝以固為議郎,阿母宦者皆疾之,詐為飛章陷其罪,出為洛令。

    太尉龐參最為忠直,數為左右所毀,以災異免。

    皇甫規對策曰:災異不息,殆以奸臣權重所緻,大将軍冀弟兄,宜增飾謙節。

    夫君者舟也,将軍弟兄操檝者也,如其怠弛,将淪波濤。

    冀忿之,免歸。

    凡忠良之士,有恨于冀者,皆中傷之。

    是時年年地震,金城隴西山崩,涼州地自九月至十一月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民壓死甚衆) 枉卻了,能直言,埋輪風節。

    (帝遣杜喬張綱等八使分行州郡,表賢良,顯忠勤;其貪污有罪者,刺史二千石驿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舉。

    喬等受命之部,綱獨埋其車輪于雒陽都亭,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遂劾奏冀不疑,以外戚蒙恩,專肆貧饕,仇害忠良。

    書奏,京師震竦。

    帝雖知綱言直,不能用。

    張綱,字文紀) 聽中官,養子襲,爵賞何輕。

    (帝德中官立己之功,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

    禦史張綱上書曰:文明二帝,中官常侍,賞賜裁滿數金。

    頃者無功小人,皆有官爵,非所以愛民重器也。

    書奏不省。

    尹氏曰:開府階誠宜蔭子,谒者監何由有兒?此唐李中敏書判語也。

    而不知其源已始于漢。

    夫天刑之人,非有嗣續可傳,而順帝乃聽以養子襲爵。

    愛厚宦官,欲其流澤蕃衍,其如漢祚浸微浸滅何!) 沖一載,質半年,皇親跋扈。

    (沖帝名炳,順帝太子,在位一年崩。

    沖帝無嗣,梁太後立渤海孝王之子缵,是為質帝。

    帝少聰慧,嘗朝會,目梁冀曰:此跋扈将軍也。

    冀深惡之,使左右置毒于煑餅以進。

    帝苦煩甚,召宰輔李固曰:朕食煑餅腹悶,得水尚可活。

    冀曰:恐吐,不可飲水。

    語未絕而崩。

    在位半年。

    渤海,今滄州,屬河間府。

    谥法:幼小在位曰沖,忠正無邪曰質。

    ) 主威移,君壽促,敗在桓靈。

    (時梁氏七侯,三後六貴人,三大将軍,尚公主者三人,卿相尹校五十七人。

    冀專擅威柄,幾二十年。

    以私憾殺人甚多,天子拱手,劉陶有威柄下移之疏。

    值沖質二帝連喪,李固欲立清河王蒜,冀以蒜嚴重,乃迎立蠡吾侯志,是為桓帝。

    帝先為梁冀所制,後與中常侍單超等定計誅冀,即封超五人為列侯,世謂之五侯。

    兄弟婣戚,宰州臨縣,虐徧天下,與盜無異。

    且海内人譽,為宦官所嫉,激成黨锢之禍,流毒更烈。

    桓帝崩無子,立清河王曾孫宏,是為靈帝。

    聽宦官曹節王甫等,殺大将軍窦武、太傅陳蕃,複治鈎黨,锢及五屬,一人逃死,禍及萬家。

    自言張常侍讓是我父,趙常侍忠是我母,以緻黃巾作叛,漢祚敗亡。

    賀善曰:靈帝信宦豎、殺忠賢,不知社稷之将覆。

    人有恒言曰桓靈,靈又甚于桓也。

    五屬,屬族也,謂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内之親。

    蠡吾,今保定府蠡縣。

    順帝後,商女,名梁妠;桓帝後,商女,名梁女瑩;鄧猛,梁冀以為己女,亦立為後。

    是為三後。

    ) 處士議,秀才風,攢成禍黨。

    (自章帝以來,有道之士,多隐居不仕。

    朝廷以處士征聘,多不就,士論高尚其風。

    桓帝初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位,福為尚書;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人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

    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

    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資,以範滂為功曹;南陽太守成瑨,以岑晊為功曹,二郡謠曰: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泰賈彪為其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于是中外承風,競以臧否相尚。

    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

    時李膺為司隸校尉,有張成善風角,推占當赦,教子殺人,膺案殺之。

    成素以方技交通宦官,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書,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共為部黨,诽讪朝廷。

    于是帝震怒,逮捕黨人,下膺等于黃門北寺獄,辭連杜密陳翔陳寔範滂之徒二百餘人。

    時黨獄所染,皆天下名賢,陳蕃極谏,帝以蕃辟召非人,策免之。

    賈彪入洛陽,說窦武霍谞使訟之,帝意少解,使中常侍王甫就獄訊之。

    滂曰:滂欲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謂王政之所願聞,不悟更以為黨。

    甫改容,為并解桎梏,膺等又多引宦官子弟。

    宦官懼,請帝赦黨人歸田裡,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伯武,房植字。

    仲進,周福字。

    孟博,範滂字。

    公孝,岑晊字。

    元禮,李膺字。

    仲舉,陳蕃字。

    叔茂,王暢字。

    甘陵,今廣平府清河縣。

    汝南,今河南汝甯府。

    郭泰,字林宗。

    賈彪,字偉節,為新息長。

    窦武,字遊平,茂陵人) 八顧廚,八俊及,複有三君。

    (初膺等雖廢锢,天下皆高尚其道,更相标榜,為之稱号。

    以郭泰、範滂、尹勳、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為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也。

    度尚、張邈、王孝、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廚者,言能以财救人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

    張儉、翟超、岑晊、範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也。

    窦武、陳蕃、劉淑為三君,君者,言一世所宗也。

    張儉,字符節,濟甯人。

    ) 誰得似,申屠蟠,超然評論。

    (初範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太學生争慕其風,以為文學将興,處士複用。

    申屠蟠獨歎曰: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主,至為擁篲先驅,卒有坑儒焚書之禍,今之謂矣。

    乃絕迹于梁砀間,因樹為屋,自同傭人。

    後滂等果罹黨禍,惟蟠超然,免于評論。

    梁砀今徐州砀山縣。

    蟠字子龍,陳留人。

    ) 生殺權,憑宦寺,鬬起黃巾。

    (桓帝崩,陳蕃窦武用事,複舉用李膺等。

    及陳窦被殺,宦官疾惡膺等,每下诏書,辄申黨人之禁。

    侯覽怨張儉尤甚,覽鄉人朱并承覽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共為部黨,圖危社稷。

    诏捕儉等。

    曹節因諷有司奏諸鈎黨者,李膺等請下州郡考治,時帝年十四,問節等曰:黨人何用為惡而欲誅之?對曰:欲為不軌。

    帝曰:不軌欲何如?曰:欲圖社稷。

    帝乃可其奏。

    凡黨人死者百餘人,妻子皆徙邊。

    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

    睚眦之忿,濫入黨中,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司徒劉合、少府陳球、尚書劉納、衛尉楊球,惡節等放縱,節誣以交通書疏,謀議不軌,皆下獄死。

    又怨谏議大夫劉陶、前司徒陳耽,皆誣陷死。

    會黃巾賊張角兵起,郎中張鈞上書曰:張角所以作亂,民所以附者,皆由十常侍宗親典據州郡,侵掠百姓,故聚為盜賊。

    宜斬十常侍以謝百姓,大寇自消。

    帝以章示十常侍,皆免冠徒跣頓首,诏皆冠履視事如故。

    帝怒鈞曰:此真狂子也。

    因誣奏鈞學黃巾道,收掠死獄中。

    時宦者封谞徐奉等,密與賊角為内應,約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角弟子唐周告之,诏下冀州逐捕。

    角初以妖術教授弟子,轉相诳誘,徒衆數十萬。

    角置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訛言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角知事露,敕諸方俱起,皆着黃巾為識,角自稱天公将軍,弟寶稱地公将軍,梁稱人公将軍,所在燔劫,天下響應。

    後中郎将盧植讨破張角,角死,豫州刺史士允破黃巾,得張讓賓客與黃巾交通書上之,帝怒責張讓,而不能罪。

    北地太守皇甫嵩讨角,與角弟梁寶戰,皆破斬之。

    帝以檻車诏植還,征王允下獄,減死論,罷嵩,收還印绶。

    以讨張角功,封張讓等十三人為列侯。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人) 何國舅,召外兵,草來千裡。

    (靈帝崩,皇子辨即位,尊何後為皇太後,以後兄進為大将軍。

    中常侍蹇碩與趙忠等謀誅進,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以告進,進收碩誅之。

    校尉袁紹因說進悉誅宦官,進白太後,不許。

    紹又為畫策,召四方猛将,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後,進然之。

    召董卓。

    卓時讨羌賊,實時就道,上書請收張讓等。

    讓知進召外兵圖己,與段珪等率其黨數十人,詐以太後诏誘進入嘉德殿,伏兵斬進。

    紹聞進被害,引兵屯阙下,閉北宮門,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

    讓等遂将帝與陳留王協出谷門,公卿無從者,惟尚書盧植及中部掾闵貢,夜至河上。

    貢責讓等,手斬數人,讓懼,投河死。

    卓迎帝于北芒阪下。

    時京師有千裡草何青青之謠,蓋以千裡草合字為董也。

    朱文公詩曰:青青千裡草,乘時起陸梁。

    北芒,山名,在河南府城北。

    ) 廢弘農,扶獻帝,逼劫鹹秦。

    (卓迎帝,與帝語,語不可了。

    更與陳留王協語,無所遺失,卓以協雖王美人所生,為董太後所養,自以與太後同族,遂有廢立之意。

    及帝還宮,以卓為司空,卓大會百僚曰:皇帝闇弱,不可奉宗廟。

    遂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為帝,是為獻帝。

    卓自領前将軍,加節钺,更封郿侯。

    旋自為相國。

    後山東州郡兵起,卓欲徙都關中以避之,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卓放兵剽擄,更收諸富室誅之,沒入其财物,驅徙餘民數百萬口于長安。

    步騎驅蹙,積屍盈路,悉燒洛陽宮廟官府居家。

    二百裡内,無複雞犬。

    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冢墓,收其珍寶,逼幼車駕西遷長安。

    谥法:聰明睿智曰獻) 袁本初,抗虎威,關東亡命。

    (初董卓謀廢立,謂袁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董侯似可,今欲立之。

    紹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今欲廢嫡立庶,恐衆不從。

    卓按劍叱紹曰:豎子敢然爾,謂我刀不利乎。

    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引佩刀橫揖徑出,逃奔冀州。

    卓購求紹急,周毖曰:紹恐懼出奔,今急購之,勢必為變。

    袁氏門生故吏徧天下,若收聚徒衆,山東非公有也。

    卓即拜紹渤海太守。

    紹在渤海,是時豪傑欲起兵讨卓者,多歸心于紹焉。

    袁紹,字本初) 曹孟德,散家财,起義連盟。

    (卓以曹操為骁騎校尉,操謀誅卓,被覺,操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至随留,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與關東州郡起義讨卓,推袁紹為盟主。

    曹操,字孟德,本姓夏侯,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

    其不複姓者,因當時有以谶進者雲:古官職不言曹,自漢名官盡為曹,至吏亦言屬曹,卒亦言侍曹,非天意乎。

    遂不複姓。

    十八路衆諸侯無能讨賊曹操、袁術、孔紳、韓馥、劉岱、王匡、張邈、喬瑁、袁遺、鮑信、孔融、張超、陶謙、馬騰、公孫瓒、張揚、孫堅、袁紹,是為十八路諸侯,共起兵讨賊。

    卓遷駕長安,諸侯忌嫉離心,俱各解散。

    惟曹操追卓于荥陽,敗還。

    孫堅擊卓,卓走,堅至洛陽,修塞諸陵,引還魯陽) 王司徒,連環計,膏火臍燈。

    (卓以王允為司徒,允外相彌縫,内謀王室,屈意承卓。

    中郎将呂布,脅力過人,卓愛之,誓為父子。

    然卓性剛褊,嘗小失卓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免。

    允素善待布,布見允言狀,允因以誅卓之謀告之,布曰: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布遂許之。

    允使仆射士孫瑞書诏授布,及卓入朝,布令勇士十餘人僞着衛士服,守北掖門,卓入刺之,卓傷臂墜車,大呼呂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賊臣。

    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即出懷中诏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餘皆不問。

    置卓屍通衢,卓體肥,軍士以炷置卓臍中為燈,光明照達,膏流滿地。

    百姓歌舞于道。

    傳奇有玉連環記:王允有義女貂蟬,允以環賜之,以蟬陽許呂布,暗獻董卓,布不平,乘間入鳳儀亭與蟬語,卓見之,奪戟擲布。

    史所不載。

    ) 董卓死,泛傕來,長安再亂。

    (董卓既誅,卓部将李傕郭汜還至陝,遣使求赦,不得,乃相與結盟,率軍西行,與卓故部曲樊稠等舉兵入長安。

    呂布軍内反,引傕衆入城,呂布戰不勝。

    招王允同去,允曰: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允之願也。

    如不獲,則奉身以死,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傕等屯南宮掖門,王允扶帝上宣平門,傕于城門下伏地曰:董卓無故為呂布所殺,臣等為卓報雠,非敢為逆也。

    表請王允出問太師何罪。

    允下見之,傕等收允殺之。

    傕汜稠及張濟自為将軍) 兩猜疑,私戰鬬,劫質公卿。

    (傕與汜稠矜功争權,傕以稠勇而得衆,忌之,請稠會議,于坐殺之。

    由是諸将轉相疑貳,傕汜各治兵相攻。

    傕遂将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帝幸其營,放兵入掠宮人禦物,放火燒宮殿官府居民悉盡。

    帝使公卿和傕汜,汜留太尉楊彪等十人為質,彪曰:群臣共鬬,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可乎?汜将兵夜攻傕門,矢及帝帷,傕複移乘輿幸北塢。

    傕汜相攻連月,張濟自陝西至,欲和傕汜,遷帝權幸弘農。

    帝思舊京,車駕東出至新豐,汜黨謀脅帝西行,楊定董承将兵迎帝,幸楊奉營。

    至華陰,濟與承奉不相平,複與傕汜合。

    帝幸弘農,傕等共追帝,大戰于寅澗,承奉軍敗,百官士卒死者無算。

    承奉詭與傕連和,而密遣使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率衆來共擊傕,奉等複大敗,乃奉帝渡河,幸李樂營。

    禦牛車至安邑,乘輿在棘籬中,門戶無關閉。

    帝又遣太仆韓融與催連和,傕乃放百官,歸宮人,奉暹奉帝東還雒陽。

    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 操救駕,效桓文,移都入許。

    (曹操在許,謀迎天子,衆以為山東未定,韓暹等負功恣雎,未可卒制。

    荀彧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

    今鸾輿旋轸,東京榛蕪,誠因此時奉天子以從人望,大順也。

    操自将兵詣洛陽,既至,引議郎董昭問計。

    昭曰:此中諸将,人殊意異,惟有移車駕幸許耳。

    操曰:此孤本志也,乃奉車駕東遷,始立宗廟社稷于許。

    自是政歸曹氏,天子守位而已。

    許,今開封府許州) 自加官,自進爵,亂世奸雄。

    (帝遷許昌,操自為大将軍,封武平侯,尋自為丞相。

    未幾,複自立為魏公,加九錫,進位諸侯王上,後自爵為王,用天子車服,出入警跸。

    初,曹問汝南許劭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操喜而去。

    武平故城,在開封府鹿邑縣東北。

    九錫:一輿馬,二衣服,三樂則,四朱戶,五納陛,六虎贲,七弓矢,八鈇钺,九秬鬯。

    許劭,字子将,平輿人,好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 挾天子,令諸侯,垂涎漢鼎。

    (初,曹辟毛玠為治中從軍,玠曰:夫兵義者勝,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則霸王之業可成。

    荀彧亦謂操因此時奉天子以從人望。

    操從其策。

    諸葛亮謂先主曰:曹操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誠不可與争鋒。

    捷錄曰:曹操晚年用天子車服,俨然與至尊無二,乃至終身。

    朵頤羊鼎,曾不得染指焉,豈其畏名義而不欲速哉) 弒中宮,殺皇子,側目無君。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求貴人殺之,帝以有姙請,不得。

    皇後伏氏懼,與父完書,令密圖操,事洩,操令郄慮持節策收皇後玺绶,使尚書令華歆勒兵入宮收後。

    後閉戶藏壁中,歆壞戶廢壁,就牽後出。

    時帝在外殿,後披發徒跣行泣過訣,帝顧謂慮曰:天下甯有是耶。

    遂将後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

    司馬公曰: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

    尹氏曰:操殘忍桀逆,遂至弒天下之母而不顧,其兇威虐焰,不在莽卓下。

    伏後名壽。

    後弒,立操女節為後) 擒呂布,破張超,橫行四海。

    (初,泛傕之亂,呂市自武關奔南陽依袁術,又去術而從張揚于河内。

    陳宮說陳留太守張邈與弟廣陵太守超,共迎布為兖州牧以拒操。

    時兖州郡縣皆應布,布遂據濮陽,操還攻之,敗布于定陶,斬布将薛蘭,遂拔定陶。

    布走投劉備于徐州,張邈從之,留弟超守雍邱。

    操圍之,邈為其下所殺,雍邱潰,超自殺。

    後袁術攻備以争徐州,布襲備下邳,取之。

    備困降布,布使備屯小沛,布旋又攻備,備走歸操。

    操益其兵,使東至沛,收散兵以圖布。

    布複遣高順等攻破沛城,備單騎走,荀攸勸操自擊布,進至下邳,布屢戰皆敗,還保城。

    操引沂泗灌城,布困迫。

    布将魏續等縛高順率衆降,布登白門樓。

    圍急,乃下降。

    布見操曰:布将騎,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操命緩布縛,備曰: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卓乎。

    操遂缢殺之,史稱其橫行中原,芟刈羣雄,幾平海内。

    下邳,今淮安府邳州。

    雍邱今杞縣,屬開封府) 走袁術,定劉表,叱咤風雲。

    (袁術以揚州牧僭帝号于壽春,後資實空虛,乃歸帝号于兄紹。

    操遣劉備邀擊之,術還走壽春,歎曰:袁術乃至是乎。

    憤慨嘔血死。

    劉表為荊州牧,操擊之,會表卒,操至新野,表子琮舉州降。

    顔氏曰:本初覆亡,公路野死,劉琮獻地,張超身亡。

    叱咤風生,指顧電掃,用軍行師,變化若神。

    壽春,今壽州,屬鳳陽府。

    新野,縣名,屬南陽府) 戰河北,斬尚譚,旋枭蹋頓。

    (袁紹為大将軍,督河北冀青幽并四州。

    紹三子譚熙尚。

    紹卒,衆以譚長,欲立之。

    審配矯遺命立尚。

    曹操攻黎陽,尚譚敗走,保邺。

    操将欲追之,郭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适立也。

    今權力相侔,急之則相保,緩之則相争。

    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引還。

    譚果引兵攻尚,尚敗之,譚奔平原,尚圍之急,譚請救于操,操遂攻邺。

    街還戰,敗走幽州,操走入邺。

    譚複背操,操進攻平原,拔之,譚走南皮,操複攻克之,斬譚。

    熙将焦觸等逐熙,以幽州降操,熙與尚俱奔遼西鳥桓。

    時烏桓略有漢民十餘萬戶,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欲助尚取故地。

    操進擊之,令田疇為向道,上徐無山,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經白檀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未至一百裡,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等逆戰,操登白狼山,縱兵擊敗之,斬蹋頓。

    尚熙奔遼東,公孫康斬之,送首于操。

    冀州,屬真定時。

    青州,屬山東。

    并州,今太原府。

    黎陽,今浚縣,屬大名府。

    邺,今彰德府臨漳縣。

    南皮縣,今河間府。

    遼西,今永平府。

    鳥桓,東胡國名。

    蹋頓,遼西烏桓别種名。

    徐無山,在順天府玉田縣東北。

    白檀,山名,在順天府密雲縣南。

    柳城,漢縣名,故城在永平府城西。

    白狼山,在幽州東北烏桓地中。

    遼東,今奉天府) 争漢中,降張魯,兵不留行。

    (益州司馬張魯,以劉璋闇弱,遂據漢中。

    操擊之,至陽平,魯弟衛率衆拒關堅守。

    操攻陽平諸屯,山峻難登,欲還。

    會前軍夜迷,誤入衛别營,營中大驚,遂退散。

    操進兵攻之,衛等夜遁,魯奔南山,入巴中,操遂定漢中。

    魯尋降,以為鎮南将軍。

    益州,今成都與雲南皆是。

    漢中府,屬陝西。

    陽平,關名,在漢中府褒城縣西南,山在保甯府城南,一名跨鳌山。

    巴,今保甯府。

    ) 任武勇,有能人,夏侯張許。

    (操将軍夏侯惇與族弟淵,勇冠三軍,戰辄屢勝。

    所在攻守,操悉倚任,而淵為尤勇。

    操嘗戒之曰:為将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

    呂布将張遼,布死歸曹,從征袁譚。

    譚破,别将破遼東賊。

    還,操自出迎,引共載,封蕩寇将軍,使鎮合淝。

    以八百人先登陷陣,斬孫權二将,幾獲權,拜征東将車,封晉陽侯。

    谯國許褚,勇力過人,能逆拽牛尾,軍中以其如虎而癡,号曰虎癡。

    曹操曰:此吾樊哙也。

    從征袁紹,拜振威将軍。

    嘗與馬超大戰,谥壯侯) 用文才,多智士,賈董荀程。

    (武威人賈诩,少時閻忠異之,謂有良平之奇。

    先從張繡,勸繡降曹,表為執金吾。

    操領冀州牧,以為大中大夫,軍國大事悉以谘之。

    臨淄侯植有奪适之議,操問于诩,诩不對,曰:屬有所思。

    問何思,答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子遂定。

    丕立,以诩為太尉。

    初,操遣使請河内太守張揚,假塗西至長安,定陶人董昭說揚曰:曹今雖弱,實天下英雄也,宜通其上事并表薦之。

    昭更為操作書與李傕等緻殷勤。

    後操從荀彧策,西迎天子,董承拒之,昭以楊奉兵強而少援,作操書與奉,奉喜,表操為鎮東将軍,潛召操。

    操乃将兵詣洛陽,引昭問計,昭進以都許之策,且曰: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

    操從之。

    自是得肆行無忌。

    操曰:公仕才辨策略,真世之奇士也。

    拜司徒。

    穎川荀淑孫彧,舉孝廉,何颙奇之曰:王佐才也。

    聞操有雄略,與從子攸歸之。

    操與語大悅,曰:吾子房也。

    以為奮武司馬。

    首進奉天子之策,凡滅袁紹、擒呂布、定關中、下荊州,皆其設奇制勝,算無遺策。

    位侍中光祿大夫,參軍事。

    攸深密有智防,操與語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計事,天下尚何憂哉。

    以為軍師,謀谟帷幄,人莫知其言。

    東阿人程昱,先依兖州刺史劉岱,岱為黃巾所殺,昱歸操。

    操令守鄄城,昱曰:鄄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将軍神武,與文若昱等牧而用之,覇王之業可成也。

    操從其言,謀無不合。

    初,操與紹共起兵,紹曰:吾西據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庶可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善禦之,無所不可。

    史稱操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随能任使,皆獲其用。

    武威,今涼州衛。

    董昭,字公仕。

    公達,荀攸字。

    景升,劉表字。

    文若,荀彧字。

    荀淑,字季和,許州人) 好發冢,巧立名,摸金郎将。

    (操特置發邱中郎将,摸金校尉數十員。

    天下冢墓,無問新舊,發掘骸骨,暴露草野。

    兇酷殘忍如此) 僞争劉,教後代,篡竊留心。

    (孫權稱臣于曹,陳說天命。

    操以示外,侍中陳群等勸操正大位,操曰:若天命歸吾,吾為周文王矣。

    陳明卿曰:自比文王,明使其子篡位也。

    又注見後兒孫句下。

    ) 西邊有,漢中王,擁兵蜀郡。

    (劉備據有西蜀,擊操敗之,遂收漢中,後立為漢中王) 東敗與,孫讨虜,赤壁鏖兵。

    (孫權據江東,為讨虜将軍。

    赤壁鏖兵,注見四卷赤壁句下) 想兼并,力難加,徘徊顧望。

    (曹操素懷兼并之志,軍四十萬攻吳,相守月餘。

    操見其舟船器仗,軍伍整肅,歡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撤軍還。

    後操取漢中,張魯降,主簿司馬懿曰:劉備虜璋,蜀人未附。

    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操曰:人苦無足,既得隴,複望蜀耶?引還。

    法正說備曰:操不因此時以斷巴蜀,而留夏侯淵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

    舉衆往讨,必克漢中矣。

    仲謀,孫權字。

    ) 觑山河,不得已,鼎足三分。

    (初,諸葛亮謂孫權曰:将軍與劉豫州破曹,則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成矣。

    顧氏曰:元德仗钺西南,與北之魏東之吳宰割山河,三分鼎峙) 臨死向,銅雀台,分香賣履。

    (操作銅雀台于邺,令寵妾居。

    及病笃,曰:吾婕妤妓人,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餘香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可也。

    操死,為疑冢凡七十二處。

    銅雀台,在彰德府臨漳縣治南,上鑄大銅雀,高一丈五尺,置之樓頂) 假慈悲,将惡擔,推與兒孫。

    (司馬公曰:操身後事,孰大于禅代。

    今操遺令,家人婢妾無不處置,而無一語及禅代事,其意若曰:禅代自是兒孫所為,吾未嘗教為之。

    是寔以天下遺子孫,而身享漢臣之名也。

    捷錄曰:操遺令數百語,不及禅代,意欲身受漢臣之榮,而嫁篡逆之惡于子孫。

    ) 漢獻帝,可憐生,一絲殘喘。

     沒巴鼻,無倚靠,寄命他人。

    (帝白遷許以來,守位而已,左右侍禦,莫非曹氏之人。

    操每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懼,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

    後操使華歆牽伏後出,後徒跣行泣而過,執帝手曰:不能複相活耶?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

    ) 恰回首,魏曹丕,稱王劫禅。

    (操卒,子魏王丕立,自為丞相冀州牧。

    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許藝,言魏當代漢,見于圖緯,魏群臣因表勸丕篡位。

    獻帝乃使禦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玺绶,诏策禅位于丕。

    ) 貶山陽,流落做,小可藩臣。

    (丕廢獻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

    自廢至薨,又十四年。

    太子早卒,孫康立,傳三世又七十五年。

    迄晉永嘉末,始殁于羌氏,國除。

    山陽縣故城,在河南懷慶府修武縣西北三十裡,一名濁鹿) 四百年,漢家邦,龍樓鳳閣。

    (西漢二百一十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 一場空,單剩下,兔迹孤塵。

     漢高祖,怎生般,五年滅楚。

    (高祖年三十八起兵,四十一破秦為王。

    又五年四十六滅楚為帝) 楚重瞳,齊出力,三載亡秦。

    (楚漢共起兵。

    凡三年滅秦) 秦楚滅,漢龍興,二十四帝。

    (前漢自高祖至孺子嬰,凡十三帝。

    後漢自光武至獻帝,凡十二帝) 轉回頭,翻覆手,做了三分。

    (獻帝禅位,昭烈即位,吳魏三分天下) 前人創業非容易後代無賢總是空回首漢陵和楚廟一般潇灑月明中 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

    夜來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

    龍争虎鬬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西江月 明朝整頓調弦手再有新文接舊文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四 第四段說三分兩晉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坵。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争虎鬬。

    詩曰: 虎鬬龍争勢若何,百年豪傑苦無多。

    将軍老在秋江上,手撚銀髭作浩歌。

     一自沙場戰罷歸,劍芒生澀馬空肥。

    風穿伏虎蓮花帳,塵鎖蟠龍帥字旗。

    戰策兵書慵再展,龍韬虎略有誰知。

    昨宵夢到相持處,血迸金鎗污鐵衣。

     詩出大才閑遣興,話談今古要分明。

    夜來說到遊春處,今日還尋載酒人。

    載酒尋花饒意興,談今論古費評論。

    書中有女顔如玉,傅粉塗朱未算真。

    朱粉回頭如一夢,好書一字價千金。

    千金難買閑風月,百歲空争虛利名。

    誰會誰能誰不濟,幾行青史見原因。

    功名總是虛脾漢,成敗誰非錯用心。

    若個長沙悲賈傅,幾人楚澤吊靈均。

    勸君莫為閑愁老,漫把新詞聽一巡。

     早來說秦漢兩朝故事,秦始皇并吞六國以來,止有二十五年,至子嬰亡國。

    漢高祖亡秦滅楚,至東漢獻帝之末,享國四百十一年,天下三分。

    曹丕篡漢稱魏,劉備并取劉璋,孫權自稱吳王,各有長短。

     蜀漢者,劉備即位于西蜀,自稱漢帝[章武在位三年],後谥為昭烈皇帝。

    傳其子後主劉禅[建興延熙景耀炎興在位四十年],通共四十三年,降于魏而漢亡。

     魏者,曹操初封魏王,子丕篡漢,是為魏世祖文帝[黃初在位十七年]。

    傳其子明帝叡[太和青龍景初在位十三年]齊王芳[正始嘉平在位十四年]高貴鄉公髦[正元甘露在位六年]陳留王璜[景元鹹熙在位六年],凡五主,共五十六年,禅于晉而魏亡。

     吳者,孫權據江東為吳大帝[黃武黃龍嘉禾赤鳥大元稱帝二十三年],傳其子會稽王亮[建興五鳳太平在位六年]景帝休[永安在位六年]鳥程侯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皇天冊天玺天紀在位十七年],凡四主,共五十九年,降于晉而吳亡。

    蜀魏吳謂之三國。

    曹魏先滅了蜀漢,又五年,晉王司馬昭專權,其中司馬炎方篡了曹家。

    又過十六年,滅了東吳,天下一統,俱歸于晉。

    晉又分東西兩代。

     西晉者,司馬炎有天下,是為晉武帝[泰始鹹甯泰康在位二十五年]傳之惠帝[永熙元康永康永甯太安光熙永興在位十七年]懷帝[永嘉在位六年]愍帝[建興在位四年]凡四主,共五十三年。

    懷愍先後蒙塵,為劉聰所滅。

     東晉者,琅琊王司馬睿,相傳小吏牛金通其母夏侯妃所生,冒司馬氏之姓。

    渡江南來,是為晉元帝[建武大興永昌在位六年]傳之明帝[大甯在位三年]成帝[鹹和鹹康在位十七年]康帝[建元在位二年]穆帝[永和升平在位十七年]哀帝[隆和興甯在位四年]廢帝[太和在位六年]簡文帝[鹹安在位二年]孝武帝[甯康太元在位二十四年]安帝[隆安元興義熙在位二十年]恭帝[元熙在位二年]凡十一主,通共一百零四年。

    宋劉裕篡奪而亡。

     今将三國并西東二晉一百九十九年君臣事要略,且品題少資清聽。

     三國分,事頭多,不相統制。

     賭神通,憑手段,各用能人。

     觑國勢,據中原,曹丕篡漢。

    (曹丕篡漢,據有中原。

    陳壽三國志,以天下之制與魏,以列國待漢。

    通鑒因之,以魏紀年。

    司馬公曰:漢傳于魏而晉受之,不得不取其年号以紀其國之事。

    昭烈雖雲中山靖王後,然不能紀其世次,不敢以紹漢氏之遺統也。

    ) 論君臣,依正理,漢主為尊。

    (尹氏曰:曹丕篡位,漢祚無主,昭烈帝室之冑,正位于蜀,紹漢承統,名正言順。

    朱子作綱目,以昭烈承獻帝後,蓋取春秋之義,示天下萬世之正論也) 劉先主,擅枭雄,拊髀人物。

    (按名号例曰:凡正統之君,秦漢以下曰帝;無統之君,漢以後稱帝者曰某主。

    陳壽志三國,以正統予魏,志昭烈稱劉先主。

    綱目革其号,大書昭烈皇帝。

    初,昭烈詣孫權,求都督荊州。

    周瑜疏曰:劉僃擅枭雄之資,而有關張熊虎之将,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備嘗流涕對表曰:吾嘗身不離鞍,髀肉皆消。

    今複不騎,髀裡肉生。

    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枭,勇往也,仲馬曰:謂善鬬也。

    史照曰:猶如陸博得枭者勝。

    雄,武備也。

    谥法:明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百遭輸,志不折,新野屯兵。

    (備初依公孫瓒,得為平原相,陶謙表為豫州刺史。

    謙卒,命迎備,遂兼領徐州。

    袁術争徐州,呂布襲之,備降于布。

    布又攻備,敗走歸操,以為豫州牧。

    後與操擊殺布,進左将軍。

    旋起兵徐州讨操,敗奔袁紹。

    複為操敗于汝南,奔劉表,表令屯新野。

    操下荊州,備走夏口。

    蘇子由曰: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間,困于呂布,狼狽于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 伸大義,訪賢才,草廬三顧。

    (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自比管仲樂毅。

    備訪賢士于司馬徽,徽告以諸葛孔明龐士元,備欲召之,徐庶曰:此人不可屈緻,宜枉駕顧之。

    三往,亮始見,因曰:漢室傾頹,孤欲信大義于天下,計将安出?亮曰:曹操不可與争鋒,孫權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益州劉璋闇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信義着于四海,若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外結孫權,天下有變,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率益州之衆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後亮上後主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琅琊,在青州府諸城縣。

    襄陽,府名,屬湖廣。

    隆中,在襄陽府城西北二十五裡,下有隆中書院。

    益州,今四川成都府。

    宛,今南陽府。

    洛,即洛陽。

    秦川,長安正南山名,秦嶺水流出秦川;又關中别号為秦川。

    司馬徽,字德操。

    徐庶,字符直。

    諸葛亮,字孔明。

    龐統,字士元) 起卧龍,偕鳳雛,魚水同心。

    (襄陽龎德公,嘗謂孔明為卧龍,士元為鳳雛。

    至是司馬徽語備,備得亮,情好日密,關張不悅,備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龎士元初為耒陽令,魯肅緻書雲:士元非百裡才。

    備與語,大器之,用為治中,親待亞亮,并為軍師中郎将。

    尹氏曰:當漢之末,士之随世就功名者多矣,孰謂一世人龍如孔明者,方且高卧隆中,抱膝長吟,略無意于當世。

    使昭烈不垂三顧之勤,則将槁死岩穴耳。

    及其一起,君臣既合,魚水同歡,其與聘莘野訪渭濱者,如出一轍。

    耒陽,縣名,屬衡州府) 敗長坂,走江陵,人心愈固。

    (初,劉表二子琦琮,表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遂愛琮而惡琦,出琦為江夏太守。

    表卒,琮嗣,未幾曹操軍至新野,琮舉州降,操遂進兵。

    時備屯樊城,琮降而不以告備,久乃覺,則操已在宛矣。

    或勸備攻琮,荊州可得。

    備曰:劉荊州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死何以見劉荊州乎。

    将其衆去,荊州人多歸之。

    或曰:宜遠行保江陵。

    備曰: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操以江陵有軍實,恐為所據,将精騎追及當陽之長坂。

    備棄妻子,與孔明等數十騎走,張飛抵後,據水斷橋,操不敢近。

    趙雲抱備子禅,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長坂,在當陽縣。

    江陵,縣名,屬荊州。

    樊城,在襄陽府城北。

    當陽,縣名,屬安陸府。

    夏口,在武昌府荊江中,正對沔口。

    沔水,在漢陽府城西南三十裡,源出襄水,南入江,與漢水合) 結孫權,鏖赤壁,俊傑雲蒸。

    (初,孫權聞劉表卒,遣魯肅說備撫表衆同心敵操。

    比肅至南郡,而琮已降,肅迎備于長坂,宣權意,且曰:孫讨虜兵精糧多,今為君計,莫若遣心腹自結于東以共濟。

    遂同進住樊口。

    操順江東下,備遣諸葛亮随肅見權說之,肅請召周瑜定計。

    瑜至,權意始決,遂以瑜督三萬人,與備并力迎操,遇于赤壁。

    操引次江北,瑜部将黃蓋曰:曹軍方連船艦,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鬬艦,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幕尾。

    先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着前,餘船次進,去北軍二裡,同時火發。

    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營,人馬燒溺殆盡。

    瑜等率輕銳斷其後,雷鼓大進,操引軍走。

    備瑜水陸并進,追至南郡,操軍死者大半,備遂狥荊州,江南諸郡皆降。

    初備訪士于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備自新野南奔荊楚,羣士從之如雲。

    赤壁,山名,在武昌府東南九十裡,一說在蒲圻縣西北二十裡,北岸烏林,與赤壁相對。

    南郡即荊州府。

    樊口,在武昌縣西) 并劉璋,馘夏侯,跨連荊益。

    (時劉璋為益州牧,益州司馬張魯以璋闇懦,遂據漢中。

    校尉法正與别駕張松,知璋不足有為,勸璋迎備讨魯。

    璋遣正至荊州迎之,正與龐統陰說備速取益州。

    既至,璋迎于涪,增兵使擊魯。

    備到葭萌,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适操攻權,權呼救,備索兵糧于璋,璋半給之。

    備怒,遂進兵據涪城,璋遣吳懿等拒之,敗降,旋克雒城,進圍成都,璋出降,遷于公安。

    備自領益州牧。

    後操取漢中,張魯降,操還,以将軍夏侯淵守之。

    法正說備取漢中。

    備遂進兵,操遣曹洪同淵拒之。

    備營于定軍山,淵引兵争之,法正曰:可擊矣。

    備使黃忠乘高鼓噪攻之,遂擊斬淵。

    操聞之,自臨漢中,備遣趙雲擊敗之,操引遺。

    遂取漢中。

    備是時已并有荊益之地,跨連荊益,又注見草廬三顧句下。

    涪,漢縣名,今成都府綿州。

    葭萌,今保甯府廣元縣。

    雒城,今漢州,屬成都府。

    公安,縣名,屬荊州府。

    定軍山,在漢中府沔縣東北,山有諸葛岩在焉) 任關張,黃趙馬,五虎馳名。

    (河東人關羽,與備誓同生死。

    曹操擊備,備敗走,操困羽,使張遼說之,羽降,封為漢壽亭侯。

    袁紹攻操,羽于萬軍中斬其大将顔良,立效報操,盡封其賜,拜書告辭,而奔備于袁軍。

    後備取益州,使羽鎮荊州。

    羽攻曹仁于樊城,擒操将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

    拜前将軍,世号虎臣。

    涿郡張飛,少與羽俱事備,結義桃園。

    操追備及于長坂,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

    敵無敢近,故得免。

    備入蜀,使飛攻巴郡,義釋太守嚴顔,諸城望風降附。

    封右将軍,後進車騎将軍。

    魏謀臣程昱等,鹹稱飛為萬人敵。

    南陽人黃忠,初備南定諸郡,忠以長沙降,後從入蜀,每先登陷陣,勇冠三軍。

    擊斬操将軍夏侯淵,以功賜爵關内侯。

    常山人趙雲,先詣公孫瓒,備見而奇之,深加結納。

    雲随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後備為操所追,棄妻子走,雲抱備子禅,保護濟沔。

    及與操争漢中,雲将數十騎前突其陣,且鬬且卻,入營開門,偃旗息鼓,操兵引去,雲以勁弩尾射,魏兵自相蹂踐,死者甚多。

    備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累遷翊軍将軍,封永昌亭侯。

    茂陵人馬超,初與關中諸将反,據潼關,為操所敗,奔漢中歸張魯。

    超知魯不足計事,亦來請降,以功封定西将軍,遷左将軍。

    至是備即漢中王位,并以為五虎将軍。

    河東,今山西蒲州。

    涿郡,今涿州。

    常山,今真定府。

    關羽,字雲長。

    張飛,字翼德。

    黃忠,字漢升。

    趙雲,字子龍。

    馬超,字孟起) 建安絕,章武興,漢中即位。

    (建安,獻帝年号。

    建安二十五年冬十月,曹丕廢帝篡位,蜀中傳言獻帝遇害,漢中王發喪制服。

    次年夏四月,羣臣勸稱尊号,漢中王乃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元年。

    ) 把一隅,承大統,枝葉彰明。

    (按陳壽志:昭烈,涿縣人,中山靖王勝之後。

    勝子正,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祖雄,父弘生昭烈,其世次本末甚明。

    建安既絕,昭烈正位,蜀漢親承六統,夫複何疑?凡帝王家子孫,世謂金枝玉葉。

    陳氏曰:詳慎如溫公,而以昭烈為不能紀其世次,甯以正統屬之篡弒之賊魏,涑水之論亦偏矣) 因愛将,讨孫權,猇亭失利。

    (帝令關羽取襄陽,水渰曹軍。

    自許以南,往往遙應,威震華夏。

    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後用司馬懿之計,遣使約孫權蹑其後。

    權以陸遜代呂蒙将其軍,蒙陰以計入江陵,羽還,将吏無關心,羽走兵散,僅十餘騎。

    權先使潘璋斷其徑路,馬忠獲羽及子平,俱被害。

    帝聞羽沒,自将讨權。

    張飛自阆中率萬餘人會江州,臨發,為帳下張達範疆所殺,以其首奔權。

    帝進兵,自江南緣山截嶺,軍于猇亭,為吳陸遜所敗。

    猇亭,即今荊州府宜都縣也。

    阆中,縣名,今屬保甯府。

    江州,今重慶府巴縣。

    猇音效。

    ) 一把火,被折辱,陸遜書生。

    (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拒帝,諸舊将各矜恃,不聽。

    遜按劍曰:彼曹操所憚,今在境界,乃強對也。

    仆雖書生,然國家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尺寸可稱耳。

    各任其事,軍令不可犯也。

    諸将乃服。

    帝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彜陵界,立數十屯,與吳相拒。

    數月,遣吳班将數千人于平地立營,遜度帝兵疲意沮,乃進擊漢軍,先攻一營,不利。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

    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遂率諸軍同時俱攻,破四十餘營。

    土崩瓦解,舟械軍資略盡,帝夜遁,大慚恚曰:吾乃為陸遜所辱,豈非天耶。

    又象山集曰:陸遜,吳中年少書生耳。

    巫峽,在夔州府巫山縣東,即巫山也,與西陵歸峽并稱三峽,連山七百裡。

    建平,今歸州。

    彜陵,州名,屬荊州府。

    陸遜,字伯言,吳郡人) 白帝城,駐禦營,幽憂病笃。

    (帝敗遁,僅得入白帝城,病笃。

    白帝城在夔州府,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因名) 永安宮,托孤诏,地慘天昏。

    (諸葛亮至永安,帝病笃,命亮輔太子,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嗣子可輔輔之,如不才,君可自取。

    亮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帝又诏敕禅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遂崩于永安宮。

    亮奉喪還成都。

    永安,縣名,公孫述更名白帝城,有永安宮,先主改永安縣) 劉後主,信阿衡,通吳報使。

    (昭烈崩,太子禅即位,考異曰帝禅,綱目仍書後主,與齊高緯陳叔寶同稱,則為無統之主,而非正統之帝也。

    陳壽志昭烈稱先主,綱目已改稱昭烈皇帝,而後主未革其号,蓋當時錄者因史舊文,而朱子偶未及改也。

    禅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遣尚書鄧芝使吳。

    初,吳為昭烈所攻,權降魏,魏封權為吳王。

    至是鄧芝使吳,權不見,芝曰:臣來亦為吳,非但為蜀也。

    權見之,芝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一時之傑,蜀有重險,吳有三江,共為唇齒。

    進可兼并,退可鼎足。

    若委質于魏,魏必求太子入侍,不從則奉辭伐叛,蜀亦乘之。

    吳遂絕魏,專與漢和。

    使張溫報聘,自是信使不絕。

    武鄉,縣名。

    鄧芝,字伯苗,新野人) 乘閑暇,征泸水,孟獲南擒。

    (初,益州郡耆帥雍闿等殺太守附吳,又使郡人孟獲,誘扇諸蠻牂牁越巂皆叛。

    亮以新遭大喪,撫而不讨,務農殖谷,閉門息民。

    三年,始率衆征之,至南中,所在戰捷,由越巂入斬闿等,孟獲素為蠻漢所服,收餘衆拒亮。

    亮募生緻之,既得,使觀營陣,獲曰:向不知虛實,故敗。

    今秪如此,即易勝耳。

    乃縱使更戰,七縱七擒。

    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

    南人不複反矣。

    泸水,在四川行都司城南,其水深廣而多瘴,春夏常熱,其源可燖雞豚。

    武侯渡此,為文以祭陣亡者。

    牂牁,古西夷地。

    越巂,漢郡名,今俱屬西川。

    南中西南夷之中也) 前後次,出師表,木牛流馬。

    (建興五年,亮出屯漢中,以圖中原。

    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中道崩殂。

    今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志慮忠純,宮中之事,悉以咨之。

    将軍向寵,曉暢軍事,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臣本布衣,先帝三顧草廬,奉命于危難之間,迩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夙夜憂懼,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

    此臣報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職分也。

    陛下亦宜咨诹善道,深追先帝遺诏。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速率兵出祁山。

    參軍馬谡,與魏将張合戰于街亭,違亮節度,敗績而還。

    十二月,亮複伐魏,羣臣難之,亮又表曰:先帝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賊。

    固知臣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坐以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渡泸深入。

    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

    今賊适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未解也。

    臣到漢中期年,已喪突将武騎一千餘人,皆數十年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乎。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引兵出散關,圍陳倉,糧盡引還。

    魏将軍王雙追亮,亮擊斬之。

    亮農勸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

    治邸關,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約吳同舉伐魏。

    出軍至祁山,始以木牛運,後出斜谷,以流馬運。

    牛禦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流馬形制如象,皆以機為行止。

    進軍渭南,屯五丈原,魏司馬懿拒守不出,亮分兵屯田,為久駐計。

    祁山,在鞏昌府西和縣北。

    街亭,在隴西縣。

    散關,在鳳翔府寶雞縣南大散嶺下,有關通褒斜大路。

    陳倉,即寶雞縣。

    斜谷,在漢中府褒城縣北,谷中路連南北,故名。

    渭,水名,在寶雞縣治南。

    五丈原,在鳳翔府郿縣西。

    王圻曰: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

    流馬,即今獨推者。

    是武侯造以運饷,便于登陟,民間謂之江州車子) 狠仲達,甘巾帼,隻不交兵。

    (魏遣司馬懿禦亮。

    亮數挑戰,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

    亮乃遺以巾帼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

    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者,故示武于衆耳。

    将在軍,君令有所不受,豈千裡而請戰哉?巾帼,婦人喪冠也。

    懿,字仲達) 葫蘆谷,用奇謀,天燒不着。

    (懿久不出,亮使司馬魏延誘之,引懿入葫蘆谷。

    亮遣将馬岱壘斷谷口,縱火燒之,藥炮齊發,懿及子師昭俱聚哭受死。

    忽大雨如注,火滅,懿出走還保營。

    亮歎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出三國演義,正史不載) 五丈原,長星落,漢火消沉。

    (亮屯五丈原,病笃。

    有大星赤而芒,墜營中。

    三投再還,俄而亮卒。

    王荊公武侯篇:崎岖巴漢間,屢以弱擊強。

    晖晖若長庚,孤出照一方。

    亮既卒,長史楊儀整軍而出,懿追之,儀反旗嗚鼓,若将向懿者,懿不敢逼。

    諸軍還成都。

    谥亮曰忠武。

    年五十四。

    漢以火德王,亮死,則漢必亡矣) 姜車騎,繼祁山,中原九伐。

    (亮初出祁山,天水參軍姜維詣亮降,亮美其膽智,使典軍事。

    亮卒,維以監軍拜車騎将軍,旋為衛将軍,與費祎并錄尚書事。

    祎卒,以維為大将軍。

    初,維負其才武,每欲大舉,祎常裁制,不從,曰: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

    及祎死,維得行其志。

    先亮伐魏,六出祁山,至是維繼亮出師,凡九伐中原,每為魏安西将軍鄧艾所敗。

    祁山,在鞏昌府西和縣北七裡山,上有城。

    姜維,字伯約,天水人) 老谯周,雠國論,還欠公平。

    (時維數出兵,蜀人愁苦,光祿大夫谯周作雠國論諷之,略曰: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并據之勢,可為文王,難為漢祖。

    夫民之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

    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

    誠重民勞,而度時審勢也。

    如極武黩征,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

    尹氏曰:姜維屢舉伐魏,進寸退尺,而用兵不已。

    當時谯周輩皆為隐憂。

    然用兵以讨雠賊,固非貪忿之舉,雖敗猶榮也。

    谯周,字允南,廣安人) 寵黃皓,疎忠謀,陰平失守。

     懸崖寇,來鄧艾,無計支撐。

    (宦官黃皓,便佞有寵,遷中常侍,操弄威柄,與右大将軍閻宇親善,欲廢姜維而樹宇。

    維知,言于帝曰:皓奸巧專恣,請殺之。

    帝曰:皓趨走小臣耳,何足介意?敕皓詣維謝。

    維見皓枝附葉連,由是疑懼,因求種麥沓中,不敢歸成都。

    後魏以锺會大舉入寇,姜維表請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之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終不自緻,啟帝寝其事。

    群臣莫知。

    鄧艾自狄道趨沓中以綴維,锺會從斜谷趨漢中,使兵徑趨陽安口,守将傅佥鬬死,會長驅而前,維聞會已入漢中,合衆欲赴關城,聞其已破,乃退守劍閣。

    會進攻劍閣,不克,欲引還,艾言賊已摧折,宜遂乘之,乃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山高谷深,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将士乃攀木援崖,魚貫而進。

    艾已入平地,漢人不知,魏兵卒至,不為城守,或勸帝奔吳,或勸帝入南中,谯周請降,乃率羣臣面縛輿榇詣艾降。

    陽安關口,在成都府簡州。

    劍閣,在保甯府劍州。

    陰平道,在陝西鞏昌府文縣,乃秦蜀門戶。

    鄧艾,字士載) 諸葛瞻,北地王,身殉社稷。

    (瞻,亮子也。

    初鄧艾自陰平入,衛将軍瞻督軍拒艾于綿竹,戰死。

    瞻子尚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使敗國殄民,用生何為。

    亦冒陳死。

    帝出降,帝子北地王谌怒曰: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奈何降乎!帝不聽,谌哭于昭烈廟,先殺妻子,後自殺。

    綿竹,縣名,屬成都府。

    瞻字思遠) 如鬥膽,空割裂,天日終沉。

    (鄧艾入成都,頗矜伐。

    锺會有異志,姜維知之,欲構成擾亂,說會使反,情好歡甚。

    因艾承制專事,乃與監軍衛瓘密白艾反狀,诏以檻車征之。

    瓘即夜至成都,收艾及子忠,艾既就擒,會遂決意謀反。

    會郭太後卒,會悉召諸将,為太後發哀,稱遺诏使起兵廢司馬昭,使所親信代領諸軍。

    所請諸将,悉閉益州諸曹屋中。

    姜維欲使會盡殺北來諸将,已因殺會,複立故漢帝。

    密書與帝曰:頤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會欲從維言誅諸将,猶豫未決,護軍胡烈子淵率父兵鼓噪赴城,所閉諸人皆緣屋出,共斬會及維。

    剖維腹,膽大如鬥。

    艾将士欲追還艾,瓘遣田續襲艾父子斬之) 此間樂,佯不思,先人墳墓。

    (帝禅降魏,舉家遙洛陽。

    惟秘書令卻正及殿中督張通,舍妻子單身從行。

    他日與宴,作蜀技,人皆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晉王昭問曰:頗思蜀否?對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正聞之,謂曰:若王複問,宜泣答曰,先人墳墓遠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

    會昭複問,禅對如正言,昭曰:何乃似卻正語也?禅驚視曰:誠如尊命。

    左右皆笑之。

    岷山,在成都府茂州。

    卻正,字令先。

    ) 安樂公,傳數祀,煞有深心。

    (劉禅曰此間樂,晉武以為大愚,雖諸葛亮不能輔,況姜維乎。

    獨楊升庵以為佯狂自保,得長為安樂公,此乃阿鬥知己。

    魏封禅為安樂公,至晉武帝泰始七年卒) 中原地,魏曹丕,承其父業。

    (魏都洛陽,為中原地。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卒,太子丕自為丞相冀州牧,是年篡漢) 篡炎劉,即帝位,國運初興。

    (漢帝姓劉,以火德王。

    外史載有老者祭古墳,祝曰:炎炎之靈,其棟将頹,田為戰場,奸雄啼人。

    訊其故,化為鸠。

    丕篡漢即皇帝位,是為魏文帝) 改年号,為黃初,建都西洛。

    (丕改獻帝建安二十五年為黃初元年,營洛陽宮室,都于洛) 要吞吳,無計策,幾度勞心。

    (初,丕問賈诩曰:吾欲伐不從命者,以一天下。

    吳蜀何先?诩曰:臣料羣臣無備權之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丕不納,于昭烈章武二年,自将擊吳,進攻濡須,不克引還。

    至建興二年,丕複以舟師擊吳,禦龍舟至廣陵,吳将軍徐盛列舟艦于江,植木衣葦,為疑城假樓,丕望歎曰: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

    會暴風至,龍舟幾覆,乃還。

    三年,複伐吳,丕臨江觀兵。

    吳嚴兵固守。

    丕見波濤洶湧,歎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仍還。

    濡須,水名,在廬州府巢縣南。

    廣陵,今揚州) 貶陳思,燃荳萁,同根煎逼。

    (操死,子陳王植不奔喪,丕縛至,欲罪之。

    植作詩曰:煑荳燃荳茸,荳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植母卞氏出曰:何逼弟太急耶。

    丕貶陳思王為安鄉侯。

    曹植,字子建,操次子。

    十歲能文,才敏七步,世目為繡虎。

    封陳王,谧曰思) 蔑天倫,禽獸行,廣肆淫烝。

    (曹操諸姬,丕淫烝殆盡,無一免者。

    丕偶病,母卞太後往問,見左右皆昔年侍者,不入而罵曰:狗鼠不食汝餘,死固應爾) 違父言,寵司馬,養留禍種。

     狼顧相,同槽夢,怪兆先征。

    (曹操察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

    因謂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丕素與懿善,每相全佑,故免懿。

    及操卒,丕寵任懿,為尚書仆射,鎮許昌。

    後以懿同曹爽受遺诏輔政,卒之勒兵武庫,廢篡相仍,子孫蒙禍。

    迹其猜忍,符于狼顧之相,竟遷魏鼎,兆征同槽之夢焉。

    野客叢談雲:狼喻最多,言其恣食曰狼餐,亂走曰狼竄,專愎曰狼狠,不恤曰狼戾,恣取曰狼貪,威顧曰狼顧,不檢曰狼籍,乖謬曰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