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漠紀聞
關燈
小
中
大
。
蘇與中國登州青州相直,每大風順,隐隐聞雞犬聲。
阿保機長子東丹王贊華封于此,謂之人皇。
王不得立,鞅鞅,嘗賦詩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當鄉人,從此投外國。
”遂自蘇乘筏浮海歸唐明宗。
善畫馬,好經籍,猶以筏載行。
其國初仿唐置官司,國少浮圖氏,有趙崇德者為燕都運,未六十餘,休緻為僧,自為大院,請燕竹林寺慧曰師住持,約供衆僧三年費。
竹林乃四明人,趙與予相識頗久。
古肅慎城,四面約五裡餘,遺堞尚在,在渤海國都外三十裡,亦以石累城腳。
黃頭女真者皆山居,号合蘇館女真。
合蘇館,河西亦有之,有八館在黃河東,今皆屬金人,與金粟城、五花城隔河相近。
三城八館舊屬契丹,今屬夏人。
金人約以兵取關中,以三城八館報之,後背約,再取八館,而三城在河西,屢争不得。
其一城忘其名。
其人戆樸勇騺,不能别死生,金人每出戰,皆被以重劄,令前驅,謂之硬軍。
後役之益苛,廪給既少,遇鹵掠所得複奪之,不勝忿,天會十一年遂叛。
興師讨之,但守遏山下,不敢登其巢穴。
經二年,出鬭而敗,複降,疑即黃頭室韋也。
金國謂之黃頭生女真,髭發皆黃,目精多綠亦黃而白多,因避契丹諱,遂稱黃頭女真。
盲骨子,《契丹事迹》謂之朦骨國,即《唐書》所謂蒙兀部。
大遼道宗朝,有漢人講《論語》至“北辰居所而衆星拱之”,道宗曰:“吾聞北極之下為中國,此豈其地邪?”至“夷狄之有君”,疾讀不敢講,則又曰:“上世獯鬻猃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卒令講之。
道宗末年,阿骨打來朝,以悟室從。
與遼貴人雙陸,貴人投瓊不勝,妄行馬。
阿骨打憤甚,拔小佩刀欲剚之,悟室急以手握鞘,阿骨打止得其柄,杙其胸,不死。
道宗怒,侍臣以其強悍,鹹勸誅之。
道宗曰:“吾方示信以待遠人,不可殺。
”或以王衍縱石勒、張守圭赦安祿山終緻後害為言,亦不聽,卒歸之。
至叛遼,用悟室為謀主。
阿骨打且死,屬其子固碖善待之。
大遼盛時,銀牌天使至女真,每夕必欲薦枕者。
其國舊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适女待之。
後求海東青使者絡繹,恃大國使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高者,女真浸忿,遂叛。
初,女真有戎器而無甲,遼之近親有以衆叛,間入其境上,為女真一酋說而擒之,得甲首五百。
女真賞其酋為阿盧甲移赍。
彼雲第三個官人,亦呼為相公。
既起師,才有千騎,用其五百甲攻破甯江州。
遼衆五萬禦之,不勝,複倍遣之,亦折北,遂益至二十萬。
女真以衆寡不敵,謀降。
大酋粘罕、悟室、婁宿等曰:“我殺遼人已多,降必見剿,不若以死拒之。
”時勝兵至三千,既連敗遼師,器甲益備,與戰,複克。
天祚乃發蕃、漢五十萬親征。
大将餘都姑謀廢之,立其庶長子趙王,謀洩,以前軍十萬降。
遼軍大震。
天祚怒國人叛己,命漢兒遇契丹則殺之。
初,遼制:契丹人殺漢兒者皆不加刑。
至是摅其宿憤,見者必死,國中駭亂,皆莫為用。
女真乘勝入黃龍府五十餘州,浸逼中京。
中京,古白霫城。
天祚懼,遣使立阿骨打為國王。
阿骨打留之,遣人邀請十事,欲冊帝,為兄弟國及尚主。
使數往反,天祚不得已,欲帝之,而他請益堅。
天祚怒曰:“小夷乃欲偶吾女邪?”囚其使不報。
已而中京被圍,逃至上京。
過燕,遂投西夏。
夏人雖舅甥國,畏女真之強,不果納。
初,大觀中,本朝遣林摅使遼,遼人命習儀,摅惡其屑屑,以“蕃狗”诋伴使。
天祚曰:“大宋兄弟之邦,臣吾臣也,今辱吾左右,與辱我同。
”欲緻之死,在廷恐兆釁,皆泣谏,止枚半百而釋之。
時天祚窮,将來歸,以是故恐不加禮,乃走小勃律,複不納,乃夜回,欲之雲中。
未明,遇諜者言婁宿軍且至,天祚大驚。
時從騎尚千餘,有精金鑄佛,長丈有六尺者,他寶貨稱是,皆委之而遁。
值天微雪,車馬皆有轍迹,為敵所及。
先遣近貴谕降,未複。
婁宿下馬,跽于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胄犯皇帝天威,死有餘罪。
”因捧觞而進,遂俘以還。
封海濱王,處之東海上。
其初走河西也,國人立其季父于燕,俄死,以其妻代。
後與郭藥師來降,所謂蕭太後者。
甯江州去冷山百七十裡,地苦寒,多草木,如桃李之類,皆成園。
至八月則倒置地中,封土數尺,覆其枝幹。
季春出之,厚培其根,否則凍死。
每春水始泮,遼王必至其地,鑿冰釣魚,放弋為樂。
女真率來獻方物,若貂鼠之屬,各以所産量輕重而打博,謂之“打女真”。
後多強取,女真始怨。
暨阿骨打起兵,首破此州,馴至亡國。
遼亡,大實林牙亦降。
大實,小名。
林牙,猶翰林學士。
虜俗大概以小名居官上。
後與粘罕雙陸争道,粘罕心欲殺之而口不言。
大實懼,及既歸帳,即棄其妻攜五子宵遁。
诘旦,粘罕怪其曰高而不來,使召之。
其妻曰:“昨夕以酒忤大人,大音柁。
畏罪而竄。
”詢其所之,不以告。
粘罕大怒,以配部落之最賤者,妻不肯屈。
強之,極口嫚罵,遂射殺之。
大實深入沙子,立天祚之子梁王為帝而相之。
女真遣故遼将餘都姑帥兵經略屯田于合董城。
城去上京三千裡。
大實遊騎數千,出入軍前。
餘都姑遣使打話,遂退。
沙子者,蓋不毛之地,皆平沙廣漠,風起揚塵至不能辨色,或平地頃刻高數丈。
絕無水泉,人多渴死。
大實之走,凡三晝夜始得度,故女真不敢窮追。
遼禦馬數十萬牧于碛外,女真以絕遠未之取,皆為大實所得。
今梁王、大實皆亡,餘黨猶居其地。
合董之役,令山西、河北運糧給軍。
予過河陰,縣令以病解,獨簿出迎,以線系槐枝垂綠袍上。
命之坐,懇辭。
叩其故,以實言曰:“縣饋饷失期,令被撻柳條百,慚不敢出。
某亦罹此罰,痛楚特甚,故不可坐。
創未愈,懼為腋氣所侵,故帶槐以辟之。
” 餘都姑之降,金人以為西軍大監軍。
久不遷,常鞅鞅。
其軍合董也,失其金牌。
金人疑其與林牙暗合,遂質其妻子。
餘都姑有叛心。
明年九月,約燕京統軍反。
統軍之兵皆契丹人。
餘都姑謀誅西軍之在雲中者,盡約雲中、河東、河北、燕京郡守之契丹漢兒,令誅女真之在官在軍者。
天德知軍僞許之,遣其妻來告。
時悟室為西監軍,自雲中來燕,微聞其事而未信。
與通事漢兒那也回,行數百裡,那也見二騎馳甚遽,問之曰:“曾見監軍否?”以不識對。
問為誰,曰:“餘都姑下人。
”那也追及悟室曰:“适兩契丹雲“餘都姑下人”,既在西京,何故不識監軍?北人稱雲中為西京。
恐有奸謀。
”遂回馬追獲之,搜其靴中,得餘都姑書曰:“事已洩,宜便下手。
”複馳告悟室,即回燕,統軍來谒,縛而誅之。
又二曰,至雲中。
餘都姑微覺,父子以遊獵為名,遁入夏國。
夏人問:“有兵幾何?”雲:“親兵三二百。
”遂不納。
投達靼,達靼先受悟室之命,其首領詐出迎,具食帳中,潛以兵圍之。
達靼善射,無衣甲,餘都姑出敵不勝,父子皆死。
凡預謀者悉誅,契丹之黠、漢兒之有聲者皆不免。
金國舊俗多指腹為昏姻,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渝。
婿納币皆先期拜門,戚屬偕行,以酒馔往。
少者十餘車,多至十倍。
飲客佳酒則以金銀杯貯之,其次以瓦杯,列于前以百數。
賓退則分饷焉,男女異行而坐,先以烏金銀杯酌飲,貧者以木。
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
蜜褲,以松實、胡桃肉漬蜜和糯粉為之,形或方或圓或為柿蔕花,大略類浙中寶階褲。
人一盤,曰“茶食”。
宴罷,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數人啜之,或以粗者煎乳酪。
婦家無大小皆坐炕上,婿黨羅拜其下,謂之“男下女”。
禮畢,婿牽馬百匹,少者十匹,陳其前。
婦翁選子姓之别馬者視之,“塞痕”則留,好也。
“辣辣”則退。
不好也。
留者不過什二三,或皆不中選,雖婿所乘亦以充數,大氐以留馬少為恥。
女家亦視其數而厚薄之,一馬則報衣一襲。
婿皆親迎。
既成昏,留婦氏
蘇與中國登州青州相直,每大風順,隐隐聞雞犬聲。
阿保機長子東丹王贊華封于此,謂之人皇。
王不得立,鞅鞅,嘗賦詩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當鄉人,從此投外國。
”遂自蘇乘筏浮海歸唐明宗。
善畫馬,好經籍,猶以筏載行。
其國初仿唐置官司,國少浮圖氏,有趙崇德者為燕都運,未六十餘,休緻為僧,自為大院,請燕竹林寺慧曰師住持,約供衆僧三年費。
竹林乃四明人,趙與予相識頗久。
古肅慎城,四面約五裡餘,遺堞尚在,在渤海國都外三十裡,亦以石累城腳。
黃頭女真者皆山居,号合蘇館女真。
合蘇館,河西亦有之,有八館在黃河東,今皆屬金人,與金粟城、五花城隔河相近。
三城八館舊屬契丹,今屬夏人。
金人約以兵取關中,以三城八館報之,後背約,再取八館,而三城在河西,屢争不得。
其一城忘其名。
其人戆樸勇騺,不能别死生,金人每出戰,皆被以重劄,令前驅,謂之硬軍。
後役之益苛,廪給既少,遇鹵掠所得複奪之,不勝忿,天會十一年遂叛。
興師讨之,但守遏山下,不敢登其巢穴。
經二年,出鬭而敗,複降,疑即黃頭室韋也。
金國謂之黃頭生女真,髭發皆黃,目精多綠亦黃而白多,因避契丹諱,遂稱黃頭女真。
盲骨子,《契丹事迹》謂之朦骨國,即《唐書》所謂蒙兀部。
大遼道宗朝,有漢人講《論語》至“北辰居所而衆星拱之”,道宗曰:“吾聞北極之下為中國,此豈其地邪?”至“夷狄之有君”,疾讀不敢講,則又曰:“上世獯鬻猃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卒令講之。
道宗末年,阿骨打來朝,以悟室從。
與遼貴人雙陸,貴人投瓊不勝,妄行馬。
阿骨打憤甚,拔小佩刀欲剚之,悟室急以手握鞘,阿骨打止得其柄,杙其胸,不死。
道宗怒,侍臣以其強悍,鹹勸誅之。
道宗曰:“吾方示信以待遠人,不可殺。
”或以王衍縱石勒、張守圭赦安祿山終緻後害為言,亦不聽,卒歸之。
至叛遼,用悟室為謀主。
阿骨打且死,屬其子固碖善待之。
大遼盛時,銀牌天使至女真,每夕必欲薦枕者。
其國舊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适女待之。
後求海東青使者絡繹,恃大國使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高者,女真浸忿,遂叛。
初,女真有戎器而無甲,遼之近親有以衆叛,間入其境上,為女真一酋說而擒之,得甲首五百。
女真賞其酋為阿盧甲移赍。
彼雲第三個官人,亦呼為相公。
既起師,才有千騎,用其五百甲攻破甯江州。
遼衆五萬禦之,不勝,複倍遣之,亦折北,遂益至二十萬。
女真以衆寡不敵,謀降。
大酋粘罕、悟室、婁宿等曰:“我殺遼人已多,降必見剿,不若以死拒之。
”時勝兵至三千,既連敗遼師,器甲益備,與戰,複克。
天祚乃發蕃、漢五十萬親征。
大将餘都姑謀廢之,立其庶長子趙王,謀洩,以前軍十萬降。
遼軍大震。
天祚怒國人叛己,命漢兒遇契丹則殺之。
初,遼制:契丹人殺漢兒者皆不加刑。
至是摅其宿憤,見者必死,國中駭亂,皆莫為用。
女真乘勝入黃龍府五十餘州,浸逼中京。
中京,古白霫城。
天祚懼,遣使立阿骨打為國王。
阿骨打留之,遣人邀請十事,欲冊帝,為兄弟國及尚主。
使數往反,天祚不得已,欲帝之,而他請益堅。
天祚怒曰:“小夷乃欲偶吾女邪?”囚其使不報。
已而中京被圍,逃至上京。
過燕,遂投西夏。
夏人雖舅甥國,畏女真之強,不果納。
初,大觀中,本朝遣林摅使遼,遼人命習儀,摅惡其屑屑,以“蕃狗”诋伴使。
天祚曰:“大宋兄弟之邦,臣吾臣也,今辱吾左右,與辱我同。
”欲緻之死,在廷恐兆釁,皆泣谏,止枚半百而釋之。
時天祚窮,将來歸,以是故恐不加禮,乃走小勃律,複不納,乃夜回,欲之雲中。
未明,遇諜者言婁宿軍且至,天祚大驚。
時從騎尚千餘,有精金鑄佛,長丈有六尺者,他寶貨稱是,皆委之而遁。
值天微雪,車馬皆有轍迹,為敵所及。
先遣近貴谕降,未複。
婁宿下馬,跽于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胄犯皇帝天威,死有餘罪。
”因捧觞而進,遂俘以還。
封海濱王,處之東海上。
其初走河西也,國人立其季父于燕,俄死,以其妻代。
後與郭藥師來降,所謂蕭太後者。
甯江州去冷山百七十裡,地苦寒,多草木,如桃李之類,皆成園。
至八月則倒置地中,封土數尺,覆其枝幹。
季春出之,厚培其根,否則凍死。
每春水始泮,遼王必至其地,鑿冰釣魚,放弋為樂。
女真率來獻方物,若貂鼠之屬,各以所産量輕重而打博,謂之“打女真”。
後多強取,女真始怨。
暨阿骨打起兵,首破此州,馴至亡國。
遼亡,大實林牙亦降。
大實,小名。
林牙,猶翰林學士。
虜俗大概以小名居官上。
後與粘罕雙陸争道,粘罕心欲殺之而口不言。
大實懼,及既歸帳,即棄其妻攜五子宵遁。
诘旦,粘罕怪其曰高而不來,使召之。
其妻曰:“昨夕以酒忤大人,大音柁。
畏罪而竄。
”詢其所之,不以告。
粘罕大怒,以配部落之最賤者,妻不肯屈。
強之,極口嫚罵,遂射殺之。
大實深入沙子,立天祚之子梁王為帝而相之。
女真遣故遼将餘都姑帥兵經略屯田于合董城。
城去上京三千裡。
大實遊騎數千,出入軍前。
餘都姑遣使打話,遂退。
沙子者,蓋不毛之地,皆平沙廣漠,風起揚塵至不能辨色,或平地頃刻高數丈。
絕無水泉,人多渴死。
大實之走,凡三晝夜始得度,故女真不敢窮追。
遼禦馬數十萬牧于碛外,女真以絕遠未之取,皆為大實所得。
今梁王、大實皆亡,餘黨猶居其地。
合董之役,令山西、河北運糧給軍。
予過河陰,縣令以病解,獨簿出迎,以線系槐枝垂綠袍上。
命之坐,懇辭。
叩其故,以實言曰:“縣饋饷失期,令被撻柳條百,慚不敢出。
某亦罹此罰,痛楚特甚,故不可坐。
創未愈,懼為腋氣所侵,故帶槐以辟之。
” 餘都姑之降,金人以為西軍大監軍。
久不遷,常鞅鞅。
其軍合董也,失其金牌。
金人疑其與林牙暗合,遂質其妻子。
餘都姑有叛心。
明年九月,約燕京統軍反。
統軍之兵皆契丹人。
餘都姑謀誅西軍之在雲中者,盡約雲中、河東、河北、燕京郡守之契丹漢兒,令誅女真之在官在軍者。
天德知軍僞許之,遣其妻來告。
時悟室為西監軍,自雲中來燕,微聞其事而未信。
與通事漢兒那也回,行數百裡,那也見二騎馳甚遽,問之曰:“曾見監軍否?”以不識對。
問為誰,曰:“餘都姑下人。
”那也追及悟室曰:“适兩契丹雲“餘都姑下人”,既在西京,何故不識監軍?北人稱雲中為西京。
恐有奸謀。
”遂回馬追獲之,搜其靴中,得餘都姑書曰:“事已洩,宜便下手。
”複馳告悟室,即回燕,統軍來谒,縛而誅之。
又二曰,至雲中。
餘都姑微覺,父子以遊獵為名,遁入夏國。
夏人問:“有兵幾何?”雲:“親兵三二百。
”遂不納。
投達靼,達靼先受悟室之命,其首領詐出迎,具食帳中,潛以兵圍之。
達靼善射,無衣甲,餘都姑出敵不勝,父子皆死。
凡預謀者悉誅,契丹之黠、漢兒之有聲者皆不免。
金國舊俗多指腹為昏姻,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渝。
婿納币皆先期拜門,戚屬偕行,以酒馔往。
少者十餘車,多至十倍。
飲客佳酒則以金銀杯貯之,其次以瓦杯,列于前以百數。
賓退則分饷焉,男女異行而坐,先以烏金銀杯酌飲,貧者以木。
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
蜜褲,以松實、胡桃肉漬蜜和糯粉為之,形或方或圓或為柿蔕花,大略類浙中寶階褲。
人一盤,曰“茶食”。
宴罷,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數人啜之,或以粗者煎乳酪。
婦家無大小皆坐炕上,婿黨羅拜其下,謂之“男下女”。
禮畢,婿牽馬百匹,少者十匹,陳其前。
婦翁選子姓之别馬者視之,“塞痕”則留,好也。
“辣辣”則退。
不好也。
留者不過什二三,或皆不中選,雖婿所乘亦以充數,大氐以留馬少為恥。
女家亦視其數而厚薄之,一馬則報衣一襲。
婿皆親迎。
既成昏,留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