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相堂賭頭曹操遣大将 青州添兵韓浩任先鋒

關燈
腦一樣,要想同我來打官司,自以為丞相是你的叔父,欲思靠官托勢來欺壓于我。

    徐庶對夏侯惇看看。

    心裡想,我不單在你府第敢罵,現在我可以當了曹操之面,在相堂之上再重複痛罵你這匹夫一遍。

    徐元直便裝得十分慎重,而又用恭維的口氣對曹操說:&ldquo丞相,徐某的相法是平常得很。

    丞相的相法是蓋世無雙,可稱熟讀相書,善觀氣色。

    &rdquo 曹操一聽,心裡想,我位居丞相,當然對相法也懂得一二,說得我天下第一,這是你在拍我的馬屁。

    但是千穿萬穿,馬屁總歸不穿,好話總是聽得進去的。

    徐庶講到這裡,用手指着武将班中的夏侯惇說:&ldquo丞相你看,夏侯将軍的額尖上黑氣沉沉。

    我看他要遇到火攻,定然被燒得全軍覆沒,一敗塗地,片甲不回,幹幹淨淨!&rdquo 徐元直一面說,一面對夏侯惇看着。

    言下之意,我在這裡罵你這個匹夫,看你能把我怎樣!獨眼龍聽得清楚,心裡想,徐庶我真正佩服你,先把曹丞相的馬屁拍好,然後罵得我象鬼一樣,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時的曹操,被徐庶的馬屁拍得糊裡糊塗。

    又被他這種一本正經的樣子,弄得信以為真。

    又知徐庶一向有神相之稱,因此一想,倒不如把夏侯惇叫到面前來,讓我親自來對他看一看額尖上的氣色,故而開口叫道:&ldquo夏侯!&rdquo 夏侯惇:&ldquo在!&rdquo 曹操:&ldquo元讓!&rdquo 夏侯惇:&ldquo有!&rdquo 曹操:&ldquo夏侯惇!&rdquo 夏侯惇:&ldquo小侄在!&rdquo 曹操連叫幾聲,夏侯惇緊步上前已經到了丞相的虎案之前。

    他想我連連答應,難道你耳朵聾了不成。

    事實上曹孟德要把你喊近一點,仔細地看你一看。

    現在見夏侯已經站立到了自己面前,方始用命令的口氣說道:&ldquo你與我擡起頭來!&rdquo 夏侯惇才明白,原來叔父丞相也要和我一相,他便把頭擡起來對曹操看看,一隻眼睛眨了一眨,意思是:丞相啊,我們到底是叔侄。

    那末,徐庶說我要被燒,你可以說我不會被燒;徐庶說我要全軍覆沒,你是否可以說得我多少剩一些,不一定全部完的。

    這時的曹操在想,既然元直說燒,我也隻好說燒了。

    他說完,我也不能說剩一個,否則我曹操的相面要不及徐庶的。

    有些老先生稱曹操是個&ldquo老洋盤&rdquo,一點也不錯!曹丞相雙手撩着胡須,睜大眼睛對夏侯惇一看,隻見他額角上一團漆黑,看得連連搖頭,口中&ldquo嚯嚯&rdquo之聲,他忙将腦袋旋轉。

    夏侯惇想,什麼!我倒楣到如此地步?甚至連你看都不看一眼。

    事實上,夏侯惇本來是個黑面孔,給徐庶這麼一批,曹操又是生平多疑,因此自以為是。

    其實,完全是人為的。

    曹操想,不要真的去吃了一個敗仗,倒不如讓我另差别人,以免去損兵折将。

    他想到這裡,便對夏侯惇說:&ldquo元讓,老夫看你氣色不佳,速把将令拿來,待老夫另差别将帶兵。

    &rdquo 夏侯惇聽說要調去他的令箭,他回頭對徐庶看看。

    我一個大都督,被你弄掉了!再對曹操一望,心裡想,叔父啊,你不要和徐庶的調子。

    所以說道:&ldquo叔父丞相,切莫去聽徐元直的胡言亂語。

    &rdquo 曹操:&ldquo哦,胡說!此乃老夫熟讀相法。

    &rdquo 被徐庶贊了他幾句,這個老賊竟然象中了毒一樣。

    但是夏侯惇想,一個大将要升為帶領重兵的主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接了令箭沒有半天就被調回去,我今後豈能為将?!這一點面子請你叔父丞相一定要給我的!因此他一下子哪裡肯把令箭交出來。

     在這個時候,徐庶在一旁聽得清楚。

    他想還好,因為夏侯惇目空一切,必然大敗,要是不給他去新野縣,敗仗不吃,反過來說倒是便宜了曹操的人馬。

    不行!決不能讓他有便宜可占。

    所說徐庶,在劉備前早已說過在曹操處沒有半句相助于他。

    因此,我一定要說得曹操放夏侯惇去新野縣。

    徐庶對曹操的性格,完全了如指掌,隻要用諷刺、激将的手段,必然能達到預想的目的。

    因此,徐庶裝得站在曹操的角度上,對他說道:&ldquo丞相聽了!&rdquo 旁邊的夏侯惇到這個時候,隻要聽到徐庶開口,他便會不知不覺地提心吊膽,心驚肉跳。

    他想我告狀到現在,一個都督巳經被你告脫了,你再要開口,恐怕我的腦袋都要被你搬下來。

     曹操聽到徐庶在說話,當然要問他:&ldquo元直怎樣?&rdquo 徐庶:&ldquo丞相聽了,我看夏侯都督&hellip&hellip&rdquo 夏侯惇一聽,心裡想剛才要你叫都督的時候,你一直叫我将軍,現在我的都督要割去的時候,你卻偏偏叫我都督,你想他刁也不刁。

     可是,徐元直繼續說下去:&ldquo夏侯都督氣色不佳,他自己不信;丞相的相法好,天下人還不知。

    依徐某看來,請丞相允許他帶兵去新野,待等他全軍覆沒回來,夏侯都督方始明白自己的氣色确實不佳,然而丞相的相法可以名聞天下。

    丞相看來如何?&rdquo 曹操聽完徐庶這一番說話,睜大了一對眼睛,看了他半天沒有一句話。

    曹操想,徐庶啊,你是吃飯的,難道我曹操是吃大糞的嗎?這種有關幾萬人馬性命進出,怎樣可以拿他們來尋開心!怎樣被你說得出。

    再說,我是以當丞相吃飯,不是靠相面來過日子,要是真的是一位相面先生,為了自己可以出名,或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亂弄一通。

    你徐庶真正把我曹操當作三歲的孩童一般。

    因此,丞相隻是對着徐庶&lsquo嘿嘿&hellip&hellip&rdquo發出一陣冷笑,半句話都沒有。

     徐元直知道自己單憑這幾句話,曹操是不會上當的。

    他接下來,用斬釘截鐵的語氣說道:&ldquo丞相,不是我徐某誇口,按夏侯都督臉上這種氣色,他必然大敗而歸,要是他取勝回來,願把我徐某的腦袋取下來。

    &rdquo 就是說,我料定夏侯惇要敗的,他取勝割我的頭。

    旁邊獨眼龍一聽,心裡想,難道我一定要敗嗎?今天出口氣,一定要同你賭這麼一賭。

    所以,這段書又稱&ldquo相堂賭頭&rdquo。

    隻有夏侯惇這個匹夫,連腦袋也要賭上一賭,他便趾高氣昂地同曹操說:&ldquo叔父丞相聽禀,要是小侄兵敗回來,也是願斬無怨!&rdquo 曹操見他們二人各不退讓,都将自己首級來作質,他便嚴肅地問道:&ldquo爾等二人,口說無憑,可願立下軍令狀嗎?&rdquo 空口說白話,不作為證,真的如此,那要寫下證據,才可作數。

    兩人同時回答說:&ldquo徐某願立!&rdquo&ldquo夏侯願立!&rdquo 曹操:&ldquo那末與我立上來!&rdquo 徐庶:&ldquo是!&rdquo 夏侯惇:&ldquo遵命!&rdquo 兩人便在相堂上,立即寫下軍令狀,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徐庶有程昱為保人,夏侯惇有楊修作保,兩個保人同時也簽上了名字。

    兩張軍令狀遞上了虎案,然後各自退了下來。

    曹操把兩張軍令狀拿到手中仔細地看了一看,特别是徐庶這張軍令狀,曹操想,元直啊,元直!你還是中我之計,要知道我不象夏侯惇會被你所激将,這張憑據便是你的腦袋。

    老實說,我與夏侯惇總歸是叔侄,加上你徐庶不願意真心助我,那我可以借機會把你除去。

    你說夏侯惇定要大敗而歸,我就準備他真如此,但是往往在軍事上,有大敗者起先必有小勝,大勝者往往有小敗,我可以在夏侯惇臨行出兵之時,同他言明在先,他兵進新野縣,一遇到敵人就全力以赴,隻要求打一個小勝,立即寫一份紅旗捷報回來,在捷報之上盡量誇大事實,哪怕殺死劉備手下三五百人馬,你在捷報上寫上一萬或五千,斬了一員或二員戰将,你可寫上十員八員,我絕不說他是謊報。

    隻要拿到這份捷報,就可以同徐庶算帳,說明現在夏侯惇連連取勝,說他是全軍覆沒,豈不是誣蔑于他,無稽之談嗎?你在軍令狀上既然早已寫明,夏侯取勝,你願斷頭。

    那末,等到捷報一到,你還有何論?這時的徐庶,必然無言對答。

    我以他筆據為證,将他先斬,即使夏侯惇真正兵敗回來,徐庶早已被我所殺,沒有人再來講話了。

    因此曹孟德用眼睛對徐庶瞟了一瞟,意思是你中了我的圈套了!便對着徐庶露出一絲笑。

     常言道:&ldquo行啥良心,過啥日子。

    &rdquo你曹操生了這種叵測之心,夏侯惇再打勝仗,老天也太無眼睛了!事實上,元直心中早已有數的。

    他想:曹操啊!你不要癡心妄想,我早說過諸葛亮的用兵遠遠勝我徐庶。

    再說,他知道劉備隻有極少的人馬,豈能被你小勝!可以預測到,夏侯惇沒有小勝可取,即使立足的時間,也都不會給你的。

    果然是如此!這裡可以預先講一講,夏侯惇到新野時,可稱到一到就打,一打就燒,一燒就光,一光就逃,敗得這樣快,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這是曹孟德萬萬料不到的事情。

    現在曹丞相便将兩張筆據放好。

    所說他疑心很重,想到徐庶一向作事謹慎,他一無預感,豈肯立下軍令狀?再說,不要夏侯惇真正大敗而歸,我很難說話。

    一想末,有了!倒不如讓我來添兵加将,現在五萬人馬,我再加五萬,變成十萬,目前夏侯惇一将,我再加上兩員大将。

    但是這兩員大将,我一定要看一看他們的氣色,再給他們将令。

    所說,這老賊非常相信這一套。

    因此,他一面拔令在手,一面回頭對武将班中仔細觀察,隻見兩将額尖上都是锃亮,一個姓樂名進,字文謙,一個姓李名典,字曼成。

    樂進善用一口開山巨斧,但他勇而無謀,俗語說來,是個戆大。

    李典是個聰明人,善用一口三尖兩刃刀。

    兩人年齡都在三十餘歲。

    李、樂二将皆是曹操心腹之人。

    現在丞相見他們二人氣色都不錯,認為即使夏侯惇倒楣,你們二人走運,那末雙方可以抵過。

    所說,隻有曹操想得出來,他把差出去的大将象菜市場買東西一樣好壞搭配,現在決定下來,丞相便一聲令下:&ldquo李典、樂進二将聽令!&rdquo 兩将聽到曹操呼喚,立即從旁閃出,走向虎案,一齊把手一拱,應聲道:&ldquo李典在!&rdquo&ldquo樂進有!&rdquo 曹操:&lsquo老夫付爾等将令一支,帶領青州兵五萬,作為副将軍,與夏侯惇共去新野縣,在旁相助于他,須要當心!&rdquo 曹操說罷,雙眼對兩将看看,意思是夏侯惇在倒楣,你二人正在走運,要好好地指點于他,可明白否?早說樂進是個戆大,一下子沒有領會曹操的意思。

    但是,李典已經懂得其意,明白丞相要我們相助夏侯惇一臂之力。

    不管怎樣,曹操的命令不敢違抗。

    二人接令退下。

     這時,徐庶聽得清楚,認為曹操你這個人作事太不漂亮,軍令狀上分明寫清楚隻有夏侯惇一将帶五萬人馬,現在加上五萬,尤其是青州兵,聽說能以一當三,精銳異常。

    再加上李、樂二将,照這樣添兵加将,不僅劉備方面難以抵抗,連我也有危險。

    要是這樣多的兵馬,我不與他賭了,讓我上去收回這張軍令狀。

    他準備走上前去──可是,這時的曹操,恐怕徐庶要讨還筆據,他立即傳令退堂,轉身向内堂走去。

    徐元直跟着别人一起出了相府。

    一面夏侯惇四處調兵,準備選擇黃道吉日,出兵新野。

    曹操一角文書,差人去青州調兵五萬。

     再說,青州守将名叫韓浩,年過三十,一馬一刀,聽說曹操派人來此調兵五萬,為的是命夏侯惇去攻打新野。

    韓浩是個勇而無謀之輩,他非常想揚名天下。

    這種想法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有足夠的本領,沒有這樣的條件莫說不能揚名,很可能送命!但是,世界上往往有這種小本領要出大風頭的人。

    現在他感到是個好機會,準備跟夏侯惇同去新野,在沙場一顯身手,因此點好五萬人馬,别了妻兒老小,跟着差官帶兵來到許昌。

    差官去複命曹操,韓浩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