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相堂賭頭曹操遣大将 青州添兵韓浩任先鋒
關燈
小
中
大
備追趕上去将徐庶一劍刺死。
其實,元直早已出了将軍府的大門,早已趕不上他了!兩旁文武,要緊擁上前來将夏侯惇攔住,對他說:&ldquo都督且慢!都督且慢!&rdquo 夏侯惇:&ldquo請衆位讓開,待本督上前将他一劍殺死,方出本督心頭之恨!&rdquo 衆人說:&ldquo請都督息怒!請問大都督,你到底走大路,還是走小道?&rdquo 夏侯惇:&ldquo何謂大路?何謂小道?&rdquo 衆人說:&ldquo大都督聽了,你追趕上前将徐元直一劍殺死,曹丞相和外界人都不知道其中詳細情形,這便是小道;現在徐庶幹出了這樣的事,他也逃不了,請大都督立即去禀告曹丞相,由丞相來治他之罪,這便是大路。
請問都督,你願走大路,還走小道?&rdquo 夏侯惇聽完後一想,衆人都在現場,不怕徐庶抵賴,他也插翅難飛,我盡管大路一點,免得人家說我是小路上的貨色。
因此他向衆人問道:&ldquo爾等可願為保?&rdquo 衆人說:&ldquo大都督,這點請你放心,我們早已說過,在場的人都看得清楚,聽得明白,當然願作保人。
&rdquo 夏侯惇:&lsquo既然這樣,本督走大路,請爾等跟随本督相府走一遭。
&rdquo 夏侯惇說罷,他便将抽出的半口寶劍,推進了劍匣,帶着衆文武出将軍府,轎馬紛紛,人頭濟濟,一路往丞相府而來。
一到相府,夏侯惇先匆匆入内,到相堂上親自敲鼓。
裡面曹操聽到鼓聲響,感到驚訝!問手下,是何人在外擊鼓?手下人回禀說,夏侯都督請丞相升堂。
曹操心裡想,夏侯惇剛才奉我之命準備帶兵殺往新野縣,緣何突然要我坐堂?因此曹操重新坐了出來。
這時,文官武将早已在堂上兩旁站立。
夏侯惇同樣站在武将之中。
曹操對兩旁文武看了看之後,開口便問:&ldquo列公,哪位擊鼓,有何軍情?&rdquo 夏侯惇便從武将班中閃出,大步走到曹操虎案之前,對丞相拱手言道:&ldquo叔父丞相聽着,剛才小侄奉命帶兵,準備殺往新野縣剿滅劉、關、張。
回到家中,多蒙文武前來賀喜道喜,小侄擺酒相待。
正在暢飲的時候,突然徐庶到來,胡言亂語,擾亂軍心&hellip&hellip&rdquo如此如此,&ldquo請叔父丞相定奪!&rdquo 夏侯惇氣呼呼地把情況從頭至尾講了一遍,曹孟德聽完之後并不相信,原因是問題太嚴重了!心想,徐庶這個人,我一直想捉住他的錯處來處罰于他。
可是,自從去年到此,至今連一句錯話都捉他不住,現在照你這樣講,徐庶不要說他隻有一個腦袋,即使生了三頭六臂,也不足以割下來治罪。
再說,你夏侯惇,不要以為我曹操與徐庶不睦,你便想趁此機會誣告于他。
這是我曹操一向不贊成的。
特别是我與你是叔侄關系,更不能這樣處理事情!因此,開口問道:&ldquo元讓,你的言語可當真嗎?&rdquo 夏侯惇心裡明白,知道曹操對我的說法還不相信。
他氣得真是心火直冒,便怒氣沖沖地回答他說:&ldquo丞相聽着,小侄如若謊告,願以軍法治罪!&rdquo 意思就是說,要是誣告徐庶,我自己的腦袋願意割下來。
曹孟德看到夏侯惇如此地表示,說明徐庶确實犯了軍法,心裡倒感覺奇怪,想元直怎麼會犯這樣大的錯呢?大概是以為我們都見他害怕,因此他越來越放肆了!那末,徐庶啊!你的膽子也太大了!竟敢說出這樣于軍不利的話來。
今天不治你之罪,也沒有機會了!所以,一面命令夏侯惇退下,一面心裡想,徐庶既然犯下了這麼大的罪,諒必他不敢來此大堂,但是料他也無法逃遁,不在大堂,定在他家。
我可立即命人去他府第将他捉拿。
要是不在家中,定在皇城之中,我隻要傳令将此許都四城關緊閉,看他往哪裡去逃生?但是不管怎樣,曹操先回轉頭去,一手撩須,一雙三角眼對文人班中仔細一看,隻見徐庶早已站立在文人班中。
其實,他逃出了夏侯惇公館,一口氣就趕到了這裡。
元直知道,獨眼龍必然要來曹操面前告狀。
他想大丈夫不吃眼前之虧,我情願來見曹操的。
俗話說:&ldquo閻王好見,小鬼難擋&rdquo。
再說,我徐庶怕到不幹,幹到就不怕,一人做事一人當,所以立在旁邊聽得清,看得明。
現在,見曹操朝他上下一看,徐庶便從旁邊閃出,走到曹丞相面前,一拱到底,叫一聲:&ldquo徐某見丞相!&rdquo 曹孟德出乎意料之外,沒有叫到他,可是徐庶已經主動走了上來。
心想,這個人就是這點大方。
現在說起來,此人做事漂亮!往往有些人犯了法,明知走不了,但是還想躲躲閃閃。
現在徐庶既然到了我面前,我也要問個清楚,絕不可以拿一方的說話完全來作數。
因此,對徐庶把手一招,開口問道:&ldquo元直公,剛才元讓的言語,你可聽得麼?&rdquo意思是你徐庶成了被告人,夏侯惇是個原告者。
但是按理辦事,要是原告人的說話你沒有聽清楚,那可以要他再重複一遍,者其中尚有不符事實的地方,你徐庶可以在我面前進行申辯。
我曹操絕對不會強加于你。
徐庶很快回答說:&ldquo丞相請聽了!徐某在文人班中早已聽得清楚。
&rdquo 曹操想,你既然已經聽清楚,那他也不必再重複了。
但是聽清,并不等于沒有進出。
所以,繼續問道:&ldquo那你也如此講嗎?&rdquo意思問徐庶,夏侯惇的說話是否與你完全相符。
徐元直連連點頭回答說:&ldquo完全相符,一言無錯。
&rdquo 曹操聽徐庶這樣回答,半句都不辯護,倒也爽氣得很。
大概他亦知道罪責難逃。
既然你已聽清楚,又無錯,所以這時候曹操臉一闆,濃眉豎起,三角眼彈出,提高嗓音責問徐庶說:&ldquo既然這樣,那你可知罪麼?&rdquo&ldquo知罪&rdquo兩字,就是要定罪的意思。
隻要你徐庶說&ldquo知罪&rdquo,就是完全承認罪責。
那我便可下令将你斬了。
這時候,相堂上鴉雀無聲。
徐庶看到武将班中的夏侯惇,見他話雖沒有,可是他得意洋洋,眉開眼笑,對徐庶睜大了一隻眼睛。
他想,徐庶啊!剛才被你罵得我狗血噴頭,看你肆無忌憚!事到如今,你還敢逞強嗎?徐庶完全懂得夏侯惇的心理狀态,但徐庶想,你不要高興得太早!現在看來你是原告,我是被告,事情沒有這樣簡單!我有辦法立即變成原告,相反要告你夏侯惇。
就在曹操等着徐庶認罪的時候,元直突然面帶微笑地回答曹操說:&ldquo丞相請息怒,其中尚有緣故。
&rdquo&ldquo緣故&rdquo二字,便是有着前因後果,其中還有說法的意思。
曹操聽他說到&ldquo緣故&rdquo二字,正是氣得發笑。
心裡想,你這個人的講話就是這樣狡猾,既有原因在内,理應一上來就說明,可惡的是一切都承認了,事情快要結束了,卻又翻過來說一聲&ldquo尚有緣故&rdquo,豈不是可發一笑?說他錯吧,不能夠!因為他的态度一向和氣;問他可聽得,他回答聽得明白;你問他可是如此講法,他回答一無錯處。
這是完全符合堂面上的規矩。
可恨的是他把要申辯的理由放到最後來講,這個人的修養功夫真是好極了!但是又沒有理由來禁止和拒絕他的申辯。
因此,曹孟德苦笑地問他說:&ldquo你有何緣故,請快講!&rdquo 徐庶:&ldquo丞相聽了,剛才徐某去夏侯惇将軍府第作客,為他出兵賀喜&hellip&hellip&rdquo 曹操一聽,心裡想你去賀喜這不錯嘛,為什麼又要罵他呢?聽他再講下去。
徐庶:&ldquo後來夏侯将軍命徐某相面&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你相面的本事确實有名氣。
我曾經請你與我一相,可是你不肯。
今天我侄兒夏侯惇叫你相,不知你可相否,所以要緊問:&ldquo那你可相否?&rdquo 徐庶:&ldquo徐某相的。
&rdquo 曹操想,我的面子不及&ldquo一隻眼&rdquo,不知怎樣地相法,倒要一聽,因此繼續問下去:&ldquo後來怎樣?&rdquo 徐庶:&ldquo後來我問夏侯将軍,我說要相的話,是直言談相,還是奉承幾句?或是從頭至尾,或是略表幾句?&rdquo 曹操想你這個人花頭實在不少,相面要分這麼許多的,但不知夏侯惇要什麼樣的相法。
為此便問徐庶:&ldquo那末元讓他便怎樣?&rdquo 徐庶:&ldquo夏侯将軍要從頭至尾地直言談相。
&rdquo 曹孟德心裡想,這是必然的。
世界上哪有這種人,出了錢請人相面,不要實言而隻要拍這麼幾句馬屁,不是成了傻瓜了?但不知你徐庶怎樣說法的呢?這倒首先要問個明白:&ldquo那便怎樣?&rdquo 徐庶:&ldquo我就同夏侯将軍說道──&rdquo 曹操:&ldquo你講些什麼?&rdquo 徐庶:&ldquo我說,既要我直言談相,但是言語之中若有冒犯,不能見怪!&rdquo 曹操想,對!稱到直言談相,就是從實而言,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再說從來沒有一個人生得十全十美的。
曹操感到這說話有進出,趕快問下去:&ldquo那末,元讓他便怎樣呢?&rdquo 徐庶:&ldquo夏侯惇将軍回答說,&lsquo大丈夫問災不問福&rsquo。
當時,徐庶就向大家言道,這是夏侯将軍親自命我所相的,請衆位聽了。
丞相不信者,請問兩旁文武便了。
&rdquo 曹操聽完元直的一番說話,感到其中确有緣故。
總的說來,夏侯惇所告徐庶&ldquo于軍不利,擾亂軍心&rdquo的一番話,都是徐庶同他相面時所談的,相面又是夏侯惇請徐庶相的,不是他趕上門去罵他,更重要的是徐元直招呼打在前面,而夏侯惇亦同意&ldquo問災不問福&rdquo,尤其當時文武都在場。
要是真是這樣,不但徐庶無罪,反而是夏侯惇弄假成真,弄巧成拙,謊告徐庶,誣陷他人,這是有罪的。
我隻要問一問兩旁衆人,便可澄清誰是誰非。
曹孟德要緊對左右文武一看,開口便問:&ldquo列公!&rdquo 衆文武:&ldquo丞相!丞相!&rdquo&ldquo丞相啊&hellip&hellip&rdquo 曹操:&ldquo元直的說話,爾等當場可曾聽得?是這樣否?&rdquo 在場文武聽到曹丞相動問,所說在夏侯府第的時候,一時情面難卻,到了相堂之上,大家要講實話了。
認為徐庶确實招呼在前,相面在後。
因此,大部分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ldquo回禀丞相,下官聽得!&rdquo&ldquo某等聽得!&rdquo&ldquo小将聽得!&rdquo&ldquo末将聽得!&rdquo&ldquo聽得啊──&rdquo&hellip&hellip 曹孟德滿以為今朝能殺徐庶,現在聽到兩旁衆文武齊聲說聽得,正是一丈水退了八尺,大失所望。
他回過頭去對武将班中夏侯惇看看,口不開,雙眼對他一彈,意思是你這個家夥假戲真做,真象小兒一樣,一旦說話吃了點虧,立即把臉闆。
既然如此,那何必同人家尋什麼開心,打什麼趣,真是該死! 夏侯惇一聽,什麼?徐庶把我罵得這個樣子,算是同我打趣啊!照這樣說來,我變成誣告于他,相反我是被告,是徐元直在告我的狀了。
夏侯惇方始想到剛才徐庶在我廳堂之上反複對大家說了再說,原來算是打我的招呼。
隻要招呼在前,就不好說他有意擾亂軍心了。
我就隻好被他白罵一頓。
這時候的夏侯惇,真是啼笑皆非,激大了一隻眼睛,對徐庶看看。
心裡想,我真認得你這個家夥! 徐元直想,你真象困昏了頭
其實,元直早已出了将軍府的大門,早已趕不上他了!兩旁文武,要緊擁上前來将夏侯惇攔住,對他說:&ldquo都督且慢!都督且慢!&rdquo 夏侯惇:&ldquo請衆位讓開,待本督上前将他一劍殺死,方出本督心頭之恨!&rdquo 衆人說:&ldquo請都督息怒!請問大都督,你到底走大路,還是走小道?&rdquo 夏侯惇:&ldquo何謂大路?何謂小道?&rdquo 衆人說:&ldquo大都督聽了,你追趕上前将徐元直一劍殺死,曹丞相和外界人都不知道其中詳細情形,這便是小道;現在徐庶幹出了這樣的事,他也逃不了,請大都督立即去禀告曹丞相,由丞相來治他之罪,這便是大路。
請問都督,你願走大路,還走小道?&rdquo 夏侯惇聽完後一想,衆人都在現場,不怕徐庶抵賴,他也插翅難飛,我盡管大路一點,免得人家說我是小路上的貨色。
因此他向衆人問道:&ldquo爾等可願為保?&rdquo 衆人說:&ldquo大都督,這點請你放心,我們早已說過,在場的人都看得清楚,聽得明白,當然願作保人。
&rdquo 夏侯惇:&lsquo既然這樣,本督走大路,請爾等跟随本督相府走一遭。
&rdquo 夏侯惇說罷,他便将抽出的半口寶劍,推進了劍匣,帶着衆文武出将軍府,轎馬紛紛,人頭濟濟,一路往丞相府而來。
一到相府,夏侯惇先匆匆入内,到相堂上親自敲鼓。
裡面曹操聽到鼓聲響,感到驚訝!問手下,是何人在外擊鼓?手下人回禀說,夏侯都督請丞相升堂。
曹操心裡想,夏侯惇剛才奉我之命準備帶兵殺往新野縣,緣何突然要我坐堂?因此曹操重新坐了出來。
這時,文官武将早已在堂上兩旁站立。
夏侯惇同樣站在武将之中。
曹操對兩旁文武看了看之後,開口便問:&ldquo列公,哪位擊鼓,有何軍情?&rdquo 夏侯惇便從武将班中閃出,大步走到曹操虎案之前,對丞相拱手言道:&ldquo叔父丞相聽着,剛才小侄奉命帶兵,準備殺往新野縣剿滅劉、關、張。
回到家中,多蒙文武前來賀喜道喜,小侄擺酒相待。
正在暢飲的時候,突然徐庶到來,胡言亂語,擾亂軍心&hellip&hellip&rdquo如此如此,&ldquo請叔父丞相定奪!&rdquo 夏侯惇氣呼呼地把情況從頭至尾講了一遍,曹孟德聽完之後并不相信,原因是問題太嚴重了!心想,徐庶這個人,我一直想捉住他的錯處來處罰于他。
可是,自從去年到此,至今連一句錯話都捉他不住,現在照你這樣講,徐庶不要說他隻有一個腦袋,即使生了三頭六臂,也不足以割下來治罪。
再說,你夏侯惇,不要以為我曹操與徐庶不睦,你便想趁此機會誣告于他。
這是我曹操一向不贊成的。
特别是我與你是叔侄關系,更不能這樣處理事情!因此,開口問道:&ldquo元讓,你的言語可當真嗎?&rdquo 夏侯惇心裡明白,知道曹操對我的說法還不相信。
他氣得真是心火直冒,便怒氣沖沖地回答他說:&ldquo丞相聽着,小侄如若謊告,願以軍法治罪!&rdquo 意思就是說,要是誣告徐庶,我自己的腦袋願意割下來。
曹孟德看到夏侯惇如此地表示,說明徐庶确實犯了軍法,心裡倒感覺奇怪,想元直怎麼會犯這樣大的錯呢?大概是以為我們都見他害怕,因此他越來越放肆了!那末,徐庶啊!你的膽子也太大了!竟敢說出這樣于軍不利的話來。
今天不治你之罪,也沒有機會了!所以,一面命令夏侯惇退下,一面心裡想,徐庶既然犯下了這麼大的罪,諒必他不敢來此大堂,但是料他也無法逃遁,不在大堂,定在他家。
我可立即命人去他府第将他捉拿。
要是不在家中,定在皇城之中,我隻要傳令将此許都四城關緊閉,看他往哪裡去逃生?但是不管怎樣,曹操先回轉頭去,一手撩須,一雙三角眼對文人班中仔細一看,隻見徐庶早已站立在文人班中。
其實,他逃出了夏侯惇公館,一口氣就趕到了這裡。
元直知道,獨眼龍必然要來曹操面前告狀。
他想大丈夫不吃眼前之虧,我情願來見曹操的。
俗話說:&ldquo閻王好見,小鬼難擋&rdquo。
再說,我徐庶怕到不幹,幹到就不怕,一人做事一人當,所以立在旁邊聽得清,看得明。
現在,見曹操朝他上下一看,徐庶便從旁邊閃出,走到曹丞相面前,一拱到底,叫一聲:&ldquo徐某見丞相!&rdquo 曹孟德出乎意料之外,沒有叫到他,可是徐庶已經主動走了上來。
心想,這個人就是這點大方。
現在說起來,此人做事漂亮!往往有些人犯了法,明知走不了,但是還想躲躲閃閃。
現在徐庶既然到了我面前,我也要問個清楚,絕不可以拿一方的說話完全來作數。
因此,對徐庶把手一招,開口問道:&ldquo元直公,剛才元讓的言語,你可聽得麼?&rdquo意思是你徐庶成了被告人,夏侯惇是個原告者。
但是按理辦事,要是原告人的說話你沒有聽清楚,那可以要他再重複一遍,者其中尚有不符事實的地方,你徐庶可以在我面前進行申辯。
我曹操絕對不會強加于你。
徐庶很快回答說:&ldquo丞相請聽了!徐某在文人班中早已聽得清楚。
&rdquo 曹操想,你既然已經聽清楚,那他也不必再重複了。
但是聽清,并不等于沒有進出。
所以,繼續問道:&ldquo那你也如此講嗎?&rdquo意思問徐庶,夏侯惇的說話是否與你完全相符。
徐元直連連點頭回答說:&ldquo完全相符,一言無錯。
&rdquo 曹操聽徐庶這樣回答,半句都不辯護,倒也爽氣得很。
大概他亦知道罪責難逃。
既然你已聽清楚,又無錯,所以這時候曹操臉一闆,濃眉豎起,三角眼彈出,提高嗓音責問徐庶說:&ldquo既然這樣,那你可知罪麼?&rdquo&ldquo知罪&rdquo兩字,就是要定罪的意思。
隻要你徐庶說&ldquo知罪&rdquo,就是完全承認罪責。
那我便可下令将你斬了。
這時候,相堂上鴉雀無聲。
徐庶看到武将班中的夏侯惇,見他話雖沒有,可是他得意洋洋,眉開眼笑,對徐庶睜大了一隻眼睛。
他想,徐庶啊!剛才被你罵得我狗血噴頭,看你肆無忌憚!事到如今,你還敢逞強嗎?徐庶完全懂得夏侯惇的心理狀态,但徐庶想,你不要高興得太早!現在看來你是原告,我是被告,事情沒有這樣簡單!我有辦法立即變成原告,相反要告你夏侯惇。
就在曹操等着徐庶認罪的時候,元直突然面帶微笑地回答曹操說:&ldquo丞相請息怒,其中尚有緣故。
&rdquo&ldquo緣故&rdquo二字,便是有着前因後果,其中還有說法的意思。
曹操聽他說到&ldquo緣故&rdquo二字,正是氣得發笑。
心裡想,你這個人的講話就是這樣狡猾,既有原因在内,理應一上來就說明,可惡的是一切都承認了,事情快要結束了,卻又翻過來說一聲&ldquo尚有緣故&rdquo,豈不是可發一笑?說他錯吧,不能夠!因為他的态度一向和氣;問他可聽得,他回答聽得明白;你問他可是如此講法,他回答一無錯處。
這是完全符合堂面上的規矩。
可恨的是他把要申辯的理由放到最後來講,這個人的修養功夫真是好極了!但是又沒有理由來禁止和拒絕他的申辯。
因此,曹孟德苦笑地問他說:&ldquo你有何緣故,請快講!&rdquo 徐庶:&ldquo丞相聽了,剛才徐某去夏侯惇将軍府第作客,為他出兵賀喜&hellip&hellip&rdquo 曹操一聽,心裡想你去賀喜這不錯嘛,為什麼又要罵他呢?聽他再講下去。
徐庶:&ldquo後來夏侯将軍命徐某相面&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你相面的本事确實有名氣。
我曾經請你與我一相,可是你不肯。
今天我侄兒夏侯惇叫你相,不知你可相否,所以要緊問:&ldquo那你可相否?&rdquo 徐庶:&ldquo徐某相的。
&rdquo 曹操想,我的面子不及&ldquo一隻眼&rdquo,不知怎樣地相法,倒要一聽,因此繼續問下去:&ldquo後來怎樣?&rdquo 徐庶:&ldquo後來我問夏侯将軍,我說要相的話,是直言談相,還是奉承幾句?或是從頭至尾,或是略表幾句?&rdquo 曹操想你這個人花頭實在不少,相面要分這麼許多的,但不知夏侯惇要什麼樣的相法。
為此便問徐庶:&ldquo那末元讓他便怎樣?&rdquo 徐庶:&ldquo夏侯将軍要從頭至尾地直言談相。
&rdquo 曹孟德心裡想,這是必然的。
世界上哪有這種人,出了錢請人相面,不要實言而隻要拍這麼幾句馬屁,不是成了傻瓜了?但不知你徐庶怎樣說法的呢?這倒首先要問個明白:&ldquo那便怎樣?&rdquo 徐庶:&ldquo我就同夏侯将軍說道──&rdquo 曹操:&ldquo你講些什麼?&rdquo 徐庶:&ldquo我說,既要我直言談相,但是言語之中若有冒犯,不能見怪!&rdquo 曹操想,對!稱到直言談相,就是從實而言,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再說從來沒有一個人生得十全十美的。
曹操感到這說話有進出,趕快問下去:&ldquo那末,元讓他便怎樣呢?&rdquo 徐庶:&ldquo夏侯惇将軍回答說,&lsquo大丈夫問災不問福&rsquo。
當時,徐庶就向大家言道,這是夏侯将軍親自命我所相的,請衆位聽了。
丞相不信者,請問兩旁文武便了。
&rdquo 曹操聽完元直的一番說話,感到其中确有緣故。
總的說來,夏侯惇所告徐庶&ldquo于軍不利,擾亂軍心&rdquo的一番話,都是徐庶同他相面時所談的,相面又是夏侯惇請徐庶相的,不是他趕上門去罵他,更重要的是徐元直招呼打在前面,而夏侯惇亦同意&ldquo問災不問福&rdquo,尤其當時文武都在場。
要是真是這樣,不但徐庶無罪,反而是夏侯惇弄假成真,弄巧成拙,謊告徐庶,誣陷他人,這是有罪的。
我隻要問一問兩旁衆人,便可澄清誰是誰非。
曹孟德要緊對左右文武一看,開口便問:&ldquo列公!&rdquo 衆文武:&ldquo丞相!丞相!&rdquo&ldquo丞相啊&hellip&hellip&rdquo 曹操:&ldquo元直的說話,爾等當場可曾聽得?是這樣否?&rdquo 在場文武聽到曹丞相動問,所說在夏侯府第的時候,一時情面難卻,到了相堂之上,大家要講實話了。
認為徐庶确實招呼在前,相面在後。
因此,大部分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ldquo回禀丞相,下官聽得!&rdquo&ldquo某等聽得!&rdquo&ldquo小将聽得!&rdquo&ldquo末将聽得!&rdquo&ldquo聽得啊──&rdquo&hellip&hellip 曹孟德滿以為今朝能殺徐庶,現在聽到兩旁衆文武齊聲說聽得,正是一丈水退了八尺,大失所望。
他回過頭去對武将班中夏侯惇看看,口不開,雙眼對他一彈,意思是你這個家夥假戲真做,真象小兒一樣,一旦說話吃了點虧,立即把臉闆。
既然如此,那何必同人家尋什麼開心,打什麼趣,真是該死! 夏侯惇一聽,什麼?徐庶把我罵得這個樣子,算是同我打趣啊!照這樣說來,我變成誣告于他,相反我是被告,是徐元直在告我的狀了。
夏侯惇方始想到剛才徐庶在我廳堂之上反複對大家說了再說,原來算是打我的招呼。
隻要招呼在前,就不好說他有意擾亂軍心了。
我就隻好被他白罵一頓。
這時候的夏侯惇,真是啼笑皆非,激大了一隻眼睛,對徐庶看看。
心裡想,我真認得你這個家夥! 徐元直想,你真象困昏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