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梅的夢》談起
關燈
小
中
大
“三劍樓随筆”專欄金庸
我國與蘇聯的有些卡通片與木偶片,常常令人覺得教育意義是很強的,意思是很好的,可是總感到想象力不夠豐富,在看的時候,不大有奇趣橫生之感。但這部木偶片《小梅的夢》(注:這是由靳夕于一九三七年寫出,在一九五四年導演拍攝出的,我國第一部木偶與真人合拍的童話片劇,無緣目睹),劇作者的想象力卻很強,常常有令人意料不到的神來之筆。例如小木頭人的腳壞了,就用兩塊三角闆做撐腳的拐杖;它用一塊布做降落傘而跳在水缸裡;用撐杆跳高法跳上相架等等,都是很新奇有趣的想法。童話片如果拍得平平闆闆,盡管意思很好,我想總不能說是上乘之作。這部木偶片中間的一大段我以為是很成功的,尤其是飛入畫中的一段,更是充分發揮了民族風格的想象。
匈牙利著名作家貝拉·巴拉茲(BelaBalazs)寫過一部《電影理論——一種新藝術的性質與成長》的書,這書有英文譯本,其中有許多精辟的獨得之見。他在談到觀衆與電影中事件相結合的時候曾說,從古希臘一直到現代,歐美人總是認為藝術品與觀衆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距離,但中國人卻常常不是這樣。他舉了兩個故事:一個中國畫家畫了一幅山水畫,對畫中景物越來越着迷,最後終于走進畫中而消失了;又有一個中國讀書人看一幅畫,愛上了畫中的一個美麗少女,後來就走入畫中和那少女結了婚,等他走出畫後,畫中少女的手臂裡多了一個嬰兒。
我國這種傳說多得很,所謂“畫裡真真”(注:據說,唐朝進士趙顔有一幅美女圖。他依照畫工的指示,一百天之内日夜不停的叫着那美女的名字“真真”,又采集了一百家灰酒灌她,真真就從畫裡出來跟他成親了),已成為一句成語。不但人可以走進畫裡,畫裡的人物還可以走到現實世界上來,如壁上畫的龍點上眼睛就會破壁飛去,又如畫上的鐘馗能仗劍捉鬼,再如門上畫的神荼、郁壘能驅趕邪魔等等。《小梅的夢》中那個小木頭人兒坐了飛機飛進畫中,确是很美的中國式想法。
相形之下,影片頭上那一部分真人的演戲,反而似乎不如木偶那麼真實自然。例如小梅問賣玩偶的老人道:“老伯伯,我可以買這個麼?”我想小孩子是不會這樣問的,或者是拿住了玩偶不忍釋手,或者說:“媽,我要這個!”我另外還有一個意見,就是覺得影片的結束并不是最理想的。這部影片的主題是“愛護玩具”,那是一個極好的主題。要是童話大王安徒生來寫這個主題,他會怎樣寫呢?我想他大概不會要玩具們排成“愛護玩具”四個大字,也不會要玩具們合唱一曲來教訓小梅。或許,他會描寫玩具們被虐待的痛苦,來強烈地激起小梅的忏悔;或許,他會描寫玩具們在困境中勇敢的掙紮,使小梅感到有必須幫助它們的同情心。當然這隻是我的瞎猜,但安徒生描寫小錫兵的苦惱,描寫玩偶們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感動人啊!我一直以為,任何優美的藝術作品,主要的總是在感動人而不是在說服人!同樣的,在同時放映的《新局長到來之前》那部影片裡,小蘇為了水泥要受雨水淋濕而難過得要哭,這使人強烈地憎恨那個吹牛拍馬的牛科長,而最後張局長指着人教訓一番(從鏡頭的角度和語氣看來,顯然就是在教訓觀衆,使人頗不舒服),反而沒有這個效果。
前幾天看到消息,說“上影”又拍了幾部有趣的木偶片,其中《胖嫂回娘家》、《金耳環與鐵鋤頭》是彩色的,我們很希望能早些看到。一本電影雜志中特别提到一部木偶片《三個鄰居》在拍攝時所遭遇到的困難。困難在于要拍一股濃煙的袅袅上升。要知道,拍木偶片是拍一格停一停的,把木偶的身體撥動一下,再拍一格,而袅袅上升的黑煙,誰也沒法一格一格的控制它。工作人員感到極大的困難,試用了許多辦法,一共拍了四次,結果總是不成。最後他們去請教老技師萬古蟾先生,萬先生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妙法,使這段“冒煙”拍得十分成功。
萬氏四兄弟(籁鳴、古蟾、超塵、滌寰)是中國卡通片的創始人。籁鳴、古蟾兩位是孿生兄弟,相貌一模一樣,以前同在香港長城電影公司主持美術工作。有一次我和大萬先生讨論《絕代佳人》影片的布景,談了幾個鐘頭,到下午又談,他竟完全不接頭,後來才弄清楚原來他是二萬先生。凡是認識他兩兄弟的,大概沒一個不曾有過這種經驗。
清遠附言:本文網上初查,并未發現其他可供參考對照的版本
我國與蘇聯的有些卡通片與木偶片,常常令人覺得教育意義是很強的,意思是很好的,可是總感到想象力不夠豐富,在看的時候,不大有奇趣橫生之感。但這部木偶片《小梅的夢》(注:這是由靳夕于一九三七年寫出,在一九五四年導演拍攝出的,我國第一部木偶與真人合拍的童話片劇,無緣目睹),劇作者的想象力卻很強,常常有令人意料不到的神來之筆。例如小木頭人的腳壞了,就用兩塊三角闆做撐腳的拐杖;它用一塊布做降落傘而跳在水缸裡;用撐杆跳高法跳上相架等等,都是很新奇有趣的想法。童話片如果拍得平平闆闆,盡管意思很好,我想總不能說是上乘之作。這部木偶片中間的一大段我以為是很成功的,尤其是飛入畫中的一段,更是充分發揮了民族風格的想象。
匈牙利著名作家貝拉·巴拉茲(BelaBalazs)寫過一部《電影理論——一種新藝術的性質與成長》的書,這書有英文譯本,其中有許多精辟的獨得之見。他在談到觀衆與電影中事件相結合的時候曾說,從古希臘一直到現代,歐美人總是認為藝術品與觀衆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距離,但中國人卻常常不是這樣。他舉了兩個故事:一個中國畫家畫了一幅山水畫,對畫中景物越來越着迷,最後終于走進畫中而消失了;又有一個中國讀書人看一幅畫,愛上了畫中的一個美麗少女,後來就走入畫中和那少女結了婚,等他走出畫後,畫中少女的手臂裡多了一個嬰兒。
我國這種傳說多得很,所謂“畫裡真真”(注:據說,唐朝進士趙顔有一幅美女圖。他依照畫工的指示,一百天之内日夜不停的叫着那美女的名字“真真”,又采集了一百家灰酒灌她,真真就從畫裡出來跟他成親了),已成為一句成語。不但人可以走進畫裡,畫裡的人物還可以走到現實世界上來,如壁上畫的龍點上眼睛就會破壁飛去,又如畫上的鐘馗能仗劍捉鬼,再如門上畫的神荼、郁壘能驅趕邪魔等等。《小梅的夢》中那個小木頭人兒坐了飛機飛進畫中,确是很美的中國式想法。
相形之下,影片頭上那一部分真人的演戲,反而似乎不如木偶那麼真實自然。例如小梅問賣玩偶的老人道:“老伯伯,我可以買這個麼?”我想小孩子是不會這樣問的,或者是拿住了玩偶不忍釋手,或者說:“媽,我要這個!”我另外還有一個意見,就是覺得影片的結束并不是最理想的。這部影片的主題是“愛護玩具”,那是一個極好的主題。要是童話大王安徒生來寫這個主題,他會怎樣寫呢?我想他大概不會要玩具們排成“愛護玩具”四個大字,也不會要玩具們合唱一曲來教訓小梅。或許,他會描寫玩具們被虐待的痛苦,來強烈地激起小梅的忏悔;或許,他會描寫玩具們在困境中勇敢的掙紮,使小梅感到有必須幫助它們的同情心。當然這隻是我的瞎猜,但安徒生描寫小錫兵的苦惱,描寫玩偶們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感動人啊!我一直以為,任何優美的藝術作品,主要的總是在感動人而不是在說服人!同樣的,在同時放映的《新局長到來之前》那部影片裡,小蘇為了水泥要受雨水淋濕而難過得要哭,這使人強烈地憎恨那個吹牛拍馬的牛科長,而最後張局長指着人教訓一番(從鏡頭的角度和語氣看來,顯然就是在教訓觀衆,使人頗不舒服),反而沒有這個效果。
前幾天看到消息,說“上影”又拍了幾部有趣的木偶片,其中《胖嫂回娘家》、《金耳環與鐵鋤頭》是彩色的,我們很希望能早些看到。一本電影雜志中特别提到一部木偶片《三個鄰居》在拍攝時所遭遇到的困難。困難在于要拍一股濃煙的袅袅上升。要知道,拍木偶片是拍一格停一停的,把木偶的身體撥動一下,再拍一格,而袅袅上升的黑煙,誰也沒法一格一格的控制它。工作人員感到極大的困難,試用了許多辦法,一共拍了四次,結果總是不成。最後他們去請教老技師萬古蟾先生,萬先生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妙法,使這段“冒煙”拍得十分成功。
萬氏四兄弟(籁鳴、古蟾、超塵、滌寰)是中國卡通片的創始人。籁鳴、古蟾兩位是孿生兄弟,相貌一模一樣,以前同在香港長城電影公司主持美術工作。有一次我和大萬先生讨論《絕代佳人》影片的布景,談了幾個鐘頭,到下午又談,他竟完全不接頭,後來才弄清楚原來他是二萬先生。凡是認識他兩兄弟的,大概沒一個不曾有過這種經驗。
清遠附言:本文網上初查,并未發現其他可供參考對照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