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樓随筆”的由來
關燈
小
中
大
風清遠
金庸先生以其常看常新等因素曆久不衰的十五部新派武俠小說而名滿天下,更創造了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普及度等多項紀錄。
與此同時,他還是報業大亨(香港大報《明報》的創辦人)、著名的社評家和社會活動家,寫有政論(多見諸于《明報》)、散文随筆等。
其中,後者主要見于創辦《明報》前,在《三劍樓随筆》一書中的文章,此書曾被喻為“新武俠派的曆史見證”。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新派武俠小說(與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大陸流行的舊派武俠小說,既有共性卻又截然不同)崛起香港(出現時間是台先港後,但因均為獨立發展,故鮮有關連),成為港台文壇新興的寵兒。
當時,香港有三個均供職于《大公報》,也都寫武俠小說,人稱“文壇三劍客”的人,分别是金庸(真名查良镛,生于一九二四年,并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已封筆)、梁羽生(原名陳文統,生于一九二六年,于一九八四年封筆)和百劍堂主(按現有資料,其真名為陳凡,生于一九一五年,于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逝世。
其當年所用名号和寫出的《風虎雲龍傳》,在武俠小說史上基本無記載。
至于後來是否還寫武俠小說就不得而知了,隻聽說其後成了政論名家)。
某日,在《大公報》和金庸同編副刊的一位編輯忽發奇想:借“三劍客”的名氣,給他們每人開一個專欄,刊載一些散文随筆之類的稿件,定受讀者歡迎。
主意既出,“三劍客”也即應允,但金庸提議:一人一個專欄“不如三劍俠一起出馬,更可以互相壯膽”。
之後,香港《大公報》在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副刊——〈大公園〉版上刊登了一段預告: “《三劍樓随筆》:自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七劍下天山》;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百劍堂主的《風虎雲龍傳》等武俠小說在本港各報連載後,大受讀者歡迎,成為武俠小說中一個新的流派。
現在我們約得這三位作者給〈大公園〉用另一種筆法撰寫散文随筆,日内刊出,敬請讀者們注意。
——編者” 僅隔一日,金庸就首先為這系列寫了第一篇随筆。
随後在間有跳期的情形下,梁羽生、金庸和百劍堂主(以上排名依其首次作品發表時間)三人以不定循環次序,每日一題不限範圍地分開刊載的形式各書己見,直到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日方無疾而終。
專欄持續三個多月,共得文八十四篇(每篇之後,均有作者手書簽名;篇數中未計入最後一篇由百劍堂主拉雜的結語),每人各寫二十八篇。
以《三劍樓随筆》為名的單行本,在一九五七年五月由由香港的文宗出版社出版。
與副刊有差異的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标題偶有改動;百劍堂主删去自認已失去價值的一篇;若幹讀者來函收為附錄;各篇之末改手書簽名為“百”、“羽”、“庸”字樣等。
現今如想查閱五十年代香港《大公報》,或是找尋出版已經四十多年的單行本的機會都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在香港),特别是我們并非研究者。
其後,還有流通極為有限的台灣風雲時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推出的影印本,和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的版本,但裡面都未加出版說明,也未交代百劍堂主是誰。
依據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的馬幼垣相關論文所述,百劍堂主真實身份的證據是陳凡逝世後幾天,梁羽生在
與此同時,他還是報業大亨(香港大報《明報》的創辦人)、著名的社評家和社會活動家,寫有政論(多見諸于《明報》)、散文随筆等。
其中,後者主要見于創辦《明報》前,在《三劍樓随筆》一書中的文章,此書曾被喻為“新武俠派的曆史見證”。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新派武俠小說(與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大陸流行的舊派武俠小說,既有共性卻又截然不同)崛起香港(出現時間是台先港後,但因均為獨立發展,故鮮有關連),成為港台文壇新興的寵兒。
當時,香港有三個均供職于《大公報》,也都寫武俠小說,人稱“文壇三劍客”的人,分别是金庸(真名查良镛,生于一九二四年,并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已封筆)、梁羽生(原名陳文統,生于一九二六年,于一九八四年封筆)和百劍堂主(按現有資料,其真名為陳凡,生于一九一五年,于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逝世。
其當年所用名号和寫出的《風虎雲龍傳》,在武俠小說史上基本無記載。
至于後來是否還寫武俠小說就不得而知了,隻聽說其後成了政論名家)。
某日,在《大公報》和金庸同編副刊的一位編輯忽發奇想:借“三劍客”的名氣,給他們每人開一個專欄,刊載一些散文随筆之類的稿件,定受讀者歡迎。
主意既出,“三劍客”也即應允,但金庸提議:一人一個專欄“不如三劍俠一起出馬,更可以互相壯膽”。
之後,香港《大公報》在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副刊——〈大公園〉版上刊登了一段預告: “《三劍樓随筆》:自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七劍下天山》;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百劍堂主的《風虎雲龍傳》等武俠小說在本港各報連載後,大受讀者歡迎,成為武俠小說中一個新的流派。
現在我們約得這三位作者給〈大公園〉用另一種筆法撰寫散文随筆,日内刊出,敬請讀者們注意。
——編者” 僅隔一日,金庸就首先為這系列寫了第一篇随筆。
随後在間有跳期的情形下,梁羽生、金庸和百劍堂主(以上排名依其首次作品發表時間)三人以不定循環次序,每日一題不限範圍地分開刊載的形式各書己見,直到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日方無疾而終。
專欄持續三個多月,共得文八十四篇(每篇之後,均有作者手書簽名;篇數中未計入最後一篇由百劍堂主拉雜的結語),每人各寫二十八篇。
以《三劍樓随筆》為名的單行本,在一九五七年五月由由香港的文宗出版社出版。
與副刊有差異的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标題偶有改動;百劍堂主删去自認已失去價值的一篇;若幹讀者來函收為附錄;各篇之末改手書簽名為“百”、“羽”、“庸”字樣等。
現今如想查閱五十年代香港《大公報》,或是找尋出版已經四十多年的單行本的機會都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在香港),特别是我們并非研究者。
其後,還有流通極為有限的台灣風雲時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推出的影印本,和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的版本,但裡面都未加出版說明,也未交代百劍堂主是誰。
依據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的馬幼垣相關論文所述,百劍堂主真實身份的證據是陳凡逝世後幾天,梁羽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