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天龍八部》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不惜把對方往悲劇的路上牽引,為的竟然就是讓他能抱着自己看一眼。
慕容複為貴族的後代,雖然沒落,但卻依然有着雍容華貴的氣質。
為了複國的理想,他能舍棄一切,包括愛情。
他心中始終想到的是他父親對他的叮囑:“除了中興大燕,天下更無别般大事,若是為了興複大業,父兄可弑,子弟可殺,至于男女情愛,越加不必放在心上。
”盡管在旁人眼裡,他的這種追求是很愚蠢的。
正如王語嫣說的:“是的,他是燕國慕容氏的舊王孫。
可是已經隔了這幾百年,又何必還念念不忘着祖宗的往事?”他不學中國字,但是也不懂祖宗的鮮卑文。
他就那麼固執地一如既往地,為着心中的一個遙遠的夢與理想去追求。
即使,到最後,他所有願望在現實中都破滅了,自己也瘋了。
在瘋中,他仍然執著地實踐着自己的夢想。
這是一個為自己的理想,近似自虐的形象。
不能簡單說慕容複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
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最後的悲慘結局,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種權力意志的毀滅。
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社會。
從表面症候來講,他與抱着街上走過的一匹老馬痛哭流涕的尼采并無區别,也是一種生命哲學的徹底失敗。
一個為了忠誠,一個為了理想,蕭峰和慕容複都走向了人生的不歸路。
他們都不是漢族人,但是他們的骨子裡卻有着根深蒂固的漢族父權思想。
或者說,他們都是有着深刻的“戀父”情結。
這也是金庸小說男主人公一個普通的特點,一開始都沒有父親。
父親在這裡隻是一種象征,象征着一種别無選擇、理所當然的決定與信念。
正如慕容複把父親的話當成自己存在的根據一樣。
這種尋父可能是去尋找一個具體的父親,也可能是父性遺留下來的某種東西,可能是某種由父性衍生出來的忠君思想等等。
胡斐失去了父親,但他延續了父親的相貌與豪情;郭靖沒有父親,他需要完成的是父輩為國為民的事業,楊康拒絕尋父,于是他毀滅了;令狐沖對嶽不群的依賴與尊重,也是超過了普通師徒的關系。
如此等等。
金庸小說中的父性情結可能與香港文化的無根性有關。
在《天龍八部》中,父親更是一種民族身份認同的象征。
喬峰在中原生活三十多年,僅僅因為得知自己父親是契丹人,立場馬上就轉了過來。
他對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阿朱說:“我父母這血海深仇,豈可不報?我從前不知,竟然不知道,認敵為友,那已是不孝之極,今日如不再去殺了害我父母的正兇,喬某何顔生于天地之間?”這種個人的複仇在江湖世界裡,無可厚非。
但馬上把自己過去所有的朋友都認為敵人,直至最後,以身殉“忠”,這中間就有很深的父權思想在作祟。
他的立足點是要有顔面生于天地之間。
而要有顔面,就是要“孝”和“忠”,至于孝與忠的對象怎樣,暫時是可以不在乎的。
因此,他不在乎父親是一個殺孽深重的兇手與陰謀家,也不在乎忠的對象——耶律洪基對他是利用。
當他用自殺的方式來表示對民族和君主的忠心,耶律洪基隻不過有一陣茫然,接下來,“他搖了搖頭,微微苦笑,拉轉馬頭,從遼軍陣中穿了過去”。
他的努力換來了短暫的和平,然而卻用忠義毀了自己。
當然,他也是很有俠義的,不願生民塗炭,但并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英雄。
可以說,蕭峰和慕容複都是這種不加懷疑的父權觀念的忠實奴隸。
他們沒有了真正的自己,活在一種觀念之中。
蕭峰在阿朱死去之後,命運對他是一種打擊,也未嘗不是一種轉機,因為,他可以從此脫離不可遏制為父複仇的沖動。
然而,他很快又轉向了父性的另一面——忠君。
慕容複則徹頭徹尾都是為父輩不可實現的遺願所左右。
他們無法享受愛情,沒有快樂,除了父性留下的重負。
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在民族沖突的縫隙中不斷地找尋自己,又不斷地迷失了自己的悲劇人物。
相比慕容複,蕭峰畢竟還有自己最心愛的人,也有去塞外隐居的念頭。
而慕容複連這一點都沒有。
為了當能給他複國機會的西夏驸馬,不惜看着青梅竹馬,深愛着自己的王語嫣自殺。
當宮女問他生平在什麼地方最是快樂逍遙的時候,他“突然間張口結舌,答不上來。
他一生營營役役,不斷為興複燕國而奔走,可以說從未有過什麼快樂之時。
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強,名滿天下,江湖上對之無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滿,但他内心,實在是從來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過”。
快樂是與他無關的。
他的快樂存在于他對自己的理想的一種希望。
“要我覺得真正的快樂,那是将來,不是過去。
”等問到他生平最愛的人叫什麼名字時、“慕容複一怔,沉吟片刻,歎了口氣,說道:‘我沒什麼最愛之人。
’”沒有快樂,沒有愛,除了四處奔波,作為一個人,他還能有什麼呢?或許他還有希望。
因為,我們分明看到他還坐在海邊的石頭上,享受着他的夢想。
蕭峰的剛烈又何嘗有過真正的快樂呢?先是為了報仇失手打死愛侶,一直沉浸于痛苦之中,後來,又在忠義與民族矛盾之間徘徊,最後沒有一個社會群體是他能融入的。
隻有毀滅。
悲劇總是能給人以思索。
從蕭峰和慕容複的悲劇中,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去回答西夏宮女的問題:這一生你最快樂逍遙的地方是哪兒?你最愛的人叫什麼? 二、夢姑與夢郎 俠義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而情則撥動着人内心最敏感脆弱的那根弦。
在武俠小說中,俠與情是相輔相成的,或者說,一部優秀的武俠作品往往也是一部優秀的言情作品。
金庸筆下的情,瑰麗多姿,寫盡人間無數愛恨情思。
綜觀金庸小說的言情模式,盡管有着重複的,但是可以看得出的是,他在每一部小說中,都在努力地尋求着新的情感生長點,尋求愛情模式的突破。
《天龍八部》除了常見的兩情相悅、癡情、怨情、孽情外,又增加了幾種特别的愛情。
高僧與惡人之戀。
一個是武林的得道高僧,德高望重的少林派掌門玄慈大師,一個是江湖四大惡人排名第二,“無惡不作”的葉二娘。
江湖角色的定位迥異,使得二人的戀情在世俗江湖别具一番動人的魅力。
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他們過去相戀的情節,或者,作者故意地隐瞞愛情的發生,而直接呈現出一個普通人無法接受的事實,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二十四年後的重逢,注定地同歸塵土。
葉二娘受盡相思之苦與失子之痛,但為了心愛的人無怨無悔,一向以殘暴兇惡著稱的她,為了保全心愛的人的聲名和生命,甚至跪倒在蕭運山面前苦苦哀求:“他……他……他在武林中這麼大的名聲,這般的身份地位……年紀又那麼大了,你要打要殺,隻對付我,可别……可别為難他。
”而玄慈大師在愛侶與愛子出現之時,并不顧及自己的聲名。
在衆人面前承認過去的事實,并溫言安慰她。
此時,葉二娘大哭:“我不苦!你有苦說不出,那才是真苦。
”在心愛的人面前,一切的苦痛與等待都是可以忽略不計,心中想到的始終是對方,葉二娘在情感上的态度令人感動至深。
玄慈對葉二娘同樣是愛得深切。
當葉二娘不忍看到心愛的人而甘願代他受杖時,玄慈微笑道:“癡人,你又非佛門女尼看不破愛欲,何罪之有?”看似玄慈主動承擔責任,而一句“癡人”包含了多少對以往愛侶的柔情蜜意!過去的二十多年,葉二娘埋藏着自己的思念,而玄慈則日日夜夜都牽挂着葉二娘母子倆。
兩人的這份愛慕、這份相互的體貼,無須多言。
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情感的隐痛,當人們看到一個慈祥德高望重的玄慈,當人們看到瘋瘋癫癫、喜怒無常的葉二娘,又有誰能想到他們也曾經年輕過,也曾經深深地愛過呢?過去的歲月是他們心底最甜蜜的痛苦。
當玄慈自斷經脈而死的那一刻,當葉二娘的身體紮向大地,伴随着相愛的人而去時,他們看到的或許是自己過去種下的罪孽,但更有可能的是看到了他們彼此的愛情,彼此的青春。
那一個沒有其他人知道的快樂夜晚,正如他們一起死去的今天,都是屬于愛情的。
在這兩個日子裡,他們終于可以無拘無束地在一起了。
一段不被世俗容忍的愛情,往往書寫着最動人心魄的故事。
很多時候,比那些道貌岸然的愛情,來得更深沉。
情聖的戀情。
金庸小說中,能夠算得上是情聖的可能就是段正淳了。
他風流成性。
他喜歡過的女子,即使經過歲月的變遷,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但還都對他念念不忘。
如秦紅棉自名幽谷客,在隐居的生活中,則不時練着段正淳曾傳授她的五羅輕煙掌,來懷念過去的浪漫時光;王夫人在山莊種滿茶花,以此留住遠去的情人的痕迹;雖然身為人婦,初見段譽時,聽到他的大理口音、獲知他姓段,都足以使她思及故人而神思恍惚,忘記身陷險境的女兒,并且在夢中經常喊着段正淳的名字,充滿着愛意與哀怨的甘寶寶;還有面對段正淳的花言巧語,而心甘情願地去相信的癡情女阮星竹,“你就是說了不算數,隻嘴頭上甜甜的騙騙我,叫我心裡歡喜片刻,也是好的。
” 段正淳有着這般令異性着魔般的魅力,除了他出身高貴,潇灑儒雅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每個人都很認真很投入,即使,若幹年重逢,面對着幾個曾經的戀人,他仍然有像少年人般的熱情。
他不虛僞,他都是發自内心真誠的愛。
小說其實也已經給出了答案:“他生平到處留情,對阮星竹的眷戀,其實也不是勝過元配刀白鳳和其餘女子,隻是他不論和哪一個
慕容複為貴族的後代,雖然沒落,但卻依然有着雍容華貴的氣質。
為了複國的理想,他能舍棄一切,包括愛情。
他心中始終想到的是他父親對他的叮囑:“除了中興大燕,天下更無别般大事,若是為了興複大業,父兄可弑,子弟可殺,至于男女情愛,越加不必放在心上。
”盡管在旁人眼裡,他的這種追求是很愚蠢的。
正如王語嫣說的:“是的,他是燕國慕容氏的舊王孫。
可是已經隔了這幾百年,又何必還念念不忘着祖宗的往事?”他不學中國字,但是也不懂祖宗的鮮卑文。
他就那麼固執地一如既往地,為着心中的一個遙遠的夢與理想去追求。
即使,到最後,他所有願望在現實中都破滅了,自己也瘋了。
在瘋中,他仍然執著地實踐着自己的夢想。
這是一個為自己的理想,近似自虐的形象。
不能簡單說慕容複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
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最後的悲慘結局,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種權力意志的毀滅。
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社會。
從表面症候來講,他與抱着街上走過的一匹老馬痛哭流涕的尼采并無區别,也是一種生命哲學的徹底失敗。
一個為了忠誠,一個為了理想,蕭峰和慕容複都走向了人生的不歸路。
他們都不是漢族人,但是他們的骨子裡卻有着根深蒂固的漢族父權思想。
或者說,他們都是有着深刻的“戀父”情結。
這也是金庸小說男主人公一個普通的特點,一開始都沒有父親。
父親在這裡隻是一種象征,象征着一種别無選擇、理所當然的決定與信念。
正如慕容複把父親的話當成自己存在的根據一樣。
這種尋父可能是去尋找一個具體的父親,也可能是父性遺留下來的某種東西,可能是某種由父性衍生出來的忠君思想等等。
胡斐失去了父親,但他延續了父親的相貌與豪情;郭靖沒有父親,他需要完成的是父輩為國為民的事業,楊康拒絕尋父,于是他毀滅了;令狐沖對嶽不群的依賴與尊重,也是超過了普通師徒的關系。
如此等等。
金庸小說中的父性情結可能與香港文化的無根性有關。
在《天龍八部》中,父親更是一種民族身份認同的象征。
喬峰在中原生活三十多年,僅僅因為得知自己父親是契丹人,立場馬上就轉了過來。
他對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阿朱說:“我父母這血海深仇,豈可不報?我從前不知,竟然不知道,認敵為友,那已是不孝之極,今日如不再去殺了害我父母的正兇,喬某何顔生于天地之間?”這種個人的複仇在江湖世界裡,無可厚非。
但馬上把自己過去所有的朋友都認為敵人,直至最後,以身殉“忠”,這中間就有很深的父權思想在作祟。
他的立足點是要有顔面生于天地之間。
而要有顔面,就是要“孝”和“忠”,至于孝與忠的對象怎樣,暫時是可以不在乎的。
因此,他不在乎父親是一個殺孽深重的兇手與陰謀家,也不在乎忠的對象——耶律洪基對他是利用。
當他用自殺的方式來表示對民族和君主的忠心,耶律洪基隻不過有一陣茫然,接下來,“他搖了搖頭,微微苦笑,拉轉馬頭,從遼軍陣中穿了過去”。
他的努力換來了短暫的和平,然而卻用忠義毀了自己。
當然,他也是很有俠義的,不願生民塗炭,但并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英雄。
可以說,蕭峰和慕容複都是這種不加懷疑的父權觀念的忠實奴隸。
他們沒有了真正的自己,活在一種觀念之中。
蕭峰在阿朱死去之後,命運對他是一種打擊,也未嘗不是一種轉機,因為,他可以從此脫離不可遏制為父複仇的沖動。
然而,他很快又轉向了父性的另一面——忠君。
慕容複則徹頭徹尾都是為父輩不可實現的遺願所左右。
他們無法享受愛情,沒有快樂,除了父性留下的重負。
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在民族沖突的縫隙中不斷地找尋自己,又不斷地迷失了自己的悲劇人物。
相比慕容複,蕭峰畢竟還有自己最心愛的人,也有去塞外隐居的念頭。
而慕容複連這一點都沒有。
為了當能給他複國機會的西夏驸馬,不惜看着青梅竹馬,深愛着自己的王語嫣自殺。
當宮女問他生平在什麼地方最是快樂逍遙的時候,他“突然間張口結舌,答不上來。
他一生營營役役,不斷為興複燕國而奔走,可以說從未有過什麼快樂之時。
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強,名滿天下,江湖上對之無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滿,但他内心,實在是從來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過”。
快樂是與他無關的。
他的快樂存在于他對自己的理想的一種希望。
“要我覺得真正的快樂,那是将來,不是過去。
”等問到他生平最愛的人叫什麼名字時、“慕容複一怔,沉吟片刻,歎了口氣,說道:‘我沒什麼最愛之人。
’”沒有快樂,沒有愛,除了四處奔波,作為一個人,他還能有什麼呢?或許他還有希望。
因為,我們分明看到他還坐在海邊的石頭上,享受着他的夢想。
蕭峰的剛烈又何嘗有過真正的快樂呢?先是為了報仇失手打死愛侶,一直沉浸于痛苦之中,後來,又在忠義與民族矛盾之間徘徊,最後沒有一個社會群體是他能融入的。
隻有毀滅。
悲劇總是能給人以思索。
從蕭峰和慕容複的悲劇中,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去回答西夏宮女的問題:這一生你最快樂逍遙的地方是哪兒?你最愛的人叫什麼? 二、夢姑與夢郎 俠義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而情則撥動着人内心最敏感脆弱的那根弦。
在武俠小說中,俠與情是相輔相成的,或者說,一部優秀的武俠作品往往也是一部優秀的言情作品。
金庸筆下的情,瑰麗多姿,寫盡人間無數愛恨情思。
綜觀金庸小說的言情模式,盡管有着重複的,但是可以看得出的是,他在每一部小說中,都在努力地尋求着新的情感生長點,尋求愛情模式的突破。
《天龍八部》除了常見的兩情相悅、癡情、怨情、孽情外,又增加了幾種特别的愛情。
高僧與惡人之戀。
一個是武林的得道高僧,德高望重的少林派掌門玄慈大師,一個是江湖四大惡人排名第二,“無惡不作”的葉二娘。
江湖角色的定位迥異,使得二人的戀情在世俗江湖别具一番動人的魅力。
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他們過去相戀的情節,或者,作者故意地隐瞞愛情的發生,而直接呈現出一個普通人無法接受的事實,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二十四年後的重逢,注定地同歸塵土。
葉二娘受盡相思之苦與失子之痛,但為了心愛的人無怨無悔,一向以殘暴兇惡著稱的她,為了保全心愛的人的聲名和生命,甚至跪倒在蕭運山面前苦苦哀求:“他……他……他在武林中這麼大的名聲,這般的身份地位……年紀又那麼大了,你要打要殺,隻對付我,可别……可别為難他。
”而玄慈大師在愛侶與愛子出現之時,并不顧及自己的聲名。
在衆人面前承認過去的事實,并溫言安慰她。
此時,葉二娘大哭:“我不苦!你有苦說不出,那才是真苦。
”在心愛的人面前,一切的苦痛與等待都是可以忽略不計,心中想到的始終是對方,葉二娘在情感上的态度令人感動至深。
玄慈對葉二娘同樣是愛得深切。
當葉二娘不忍看到心愛的人而甘願代他受杖時,玄慈微笑道:“癡人,你又非佛門女尼看不破愛欲,何罪之有?”看似玄慈主動承擔責任,而一句“癡人”包含了多少對以往愛侶的柔情蜜意!過去的二十多年,葉二娘埋藏着自己的思念,而玄慈則日日夜夜都牽挂着葉二娘母子倆。
兩人的這份愛慕、這份相互的體貼,無須多言。
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情感的隐痛,當人們看到一個慈祥德高望重的玄慈,當人們看到瘋瘋癫癫、喜怒無常的葉二娘,又有誰能想到他們也曾經年輕過,也曾經深深地愛過呢?過去的歲月是他們心底最甜蜜的痛苦。
當玄慈自斷經脈而死的那一刻,當葉二娘的身體紮向大地,伴随着相愛的人而去時,他們看到的或許是自己過去種下的罪孽,但更有可能的是看到了他們彼此的愛情,彼此的青春。
那一個沒有其他人知道的快樂夜晚,正如他們一起死去的今天,都是屬于愛情的。
在這兩個日子裡,他們終于可以無拘無束地在一起了。
一段不被世俗容忍的愛情,往往書寫着最動人心魄的故事。
很多時候,比那些道貌岸然的愛情,來得更深沉。
情聖的戀情。
金庸小說中,能夠算得上是情聖的可能就是段正淳了。
他風流成性。
他喜歡過的女子,即使經過歲月的變遷,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但還都對他念念不忘。
如秦紅棉自名幽谷客,在隐居的生活中,則不時練着段正淳曾傳授她的五羅輕煙掌,來懷念過去的浪漫時光;王夫人在山莊種滿茶花,以此留住遠去的情人的痕迹;雖然身為人婦,初見段譽時,聽到他的大理口音、獲知他姓段,都足以使她思及故人而神思恍惚,忘記身陷險境的女兒,并且在夢中經常喊着段正淳的名字,充滿着愛意與哀怨的甘寶寶;還有面對段正淳的花言巧語,而心甘情願地去相信的癡情女阮星竹,“你就是說了不算數,隻嘴頭上甜甜的騙騙我,叫我心裡歡喜片刻,也是好的。
” 段正淳有着這般令異性着魔般的魅力,除了他出身高貴,潇灑儒雅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每個人都很認真很投入,即使,若幹年重逢,面對着幾個曾經的戀人,他仍然有像少年人般的熱情。
他不虛僞,他都是發自内心真誠的愛。
小說其實也已經給出了答案:“他生平到處留情,對阮星竹的眷戀,其實也不是勝過元配刀白鳳和其餘女子,隻是他不論和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