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天龍八部》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了一聲,回頭向虛竹看了一眼,又向段譽看了一眼。
蕭峰道:“我這個二弟虛竹子,乃靈鹫宮主人,三弟是大理段公子。
臣曾向陛下說起過。
”耶律洪基點了點頭,說道:“果然了得。
” 蕭峰道:“我們立時便放陛下回陣,隻是想求陛下賞賜。
” 耶律洪基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天下哪有這樣的便宜事?啊,是了,蕭峰已然回心轉意,求我封他三人為官。
”登時滿面笑容,說道:“你們有何求懇,我自是無有不允。
”他本來語音發顫,這兩句話中卻又有了皇帝的尊嚴。
蕭峰道:“陛下已是我兩個兄弟的俘虜,照咱們契丹人的規矩,陛下須得以彩物自贖才是。
”耶律洪基眉頭微皺,問道:“要什麼?”蕭峰道:“微臣鬥膽代兩個兄弟開口,隻是要陛下金口一諾。
”洪基哈哈一笑,說道:“普天之下,我當真拿不出的物事卻也不多,你盡管獅子大開口便了。
” 蕭峰道:“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步,終陛下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
” 段譽一聽,登時大喜,心想:“遼軍不逾宋遼邊界,便不能插翅來犯我大理了。
”忙道:“正是,你答應了句話,我們立即放你回去。
”轉念一想:“擒到遼帝,二哥出力比我更多,卻不知他有何求?”向虛竹道:“二哥你要契丹皇帝什麼東西贖身?”虛竹搖了搖頭,道:“我也隻要這一句話。
” 耶律洪基臉色甚是陰森,沉聲道:“你們膽敢脅迫于我?我若不允呢?” 蕭峰朗聲道:“那麼臣便和陛下同歸于盡,玉石俱焚。
咱二人當年結義,也曾有過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 耶律洪基一凜,尋思:“這蕭峰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向來說話一是一,二是二,我若不答允,隻怕要真的出手向我冒犯。
死于這莽夫之手,那可大大的不值得。
”當下哈哈一笑,朗聲道:“以我耶律洪基一命,換得宋遼兩國數十年平安。
好兄弟,你可把我的性命瞧得挺重哪!” 蕭峰道:“陛下乃大遼之主。
普天之下,豈有比陛下更貴重的?” 耶律洪基又是一笑,道:“如此說來,當年女真人向我要黃金三十車、白銀三百車、駿馬三千匹,眼界忒也淺了?”蕭峰略一躬身,不再答話。
耶律洪基回過頭來,隻見手下将士最近的也在百步之外,無論如何不能救自己脫險,權衡輕重,世上更無比性命更貴重的事物,當即從箭壺中抽出一枝雕翎狼牙箭,雙手一彎,拍的一聲,折為兩段,投在地下,說道:“答允你了。
” 蕭峰躬身道:“多謝陛下。
” 耶律洪基轉過頭來,舉步欲行,卻見虛竹和段譽四目炯炯的望着自己,并無讓路之意,回頭再向蕭峰瞧去,見他也默不作聲,登時會意,知他三人是怕自己食言,當即拔出寶刀,高舉過頂,大聲說道:“大遼三軍聽令。
” 遼軍中鼓聲擂起,一通鼓罷,立時止歇。
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
”他頓了一頓,又道:“于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
”說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
蕭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陣。
” 虛竹和段譽往兩旁一站,繞到蕭峰身後。
耶律洪基又驚又喜,又是羞慚,雖急欲身離險地,卻不願在蕭峰和遼軍之前示弱,當下強自鎮靜,緩步走回陣去。
遼軍中數十名親兵飛騎馳出,搶來迎接。
耶律洪基初時腳步尚緩,但禁不住越走越快,隻覺雙腿無力,幾欲跌倒,雙手發顫,額頭汗水更是涔涔而下。
待得侍衛馳到身前,滾鞍下馬而将坐騎牽到他身前,耶律洪基已是全身發軟,左腳踏入腳镫,卻翻不上鞍去。
兩名侍衛扶住他後腰,用力一托,耶律洪基這才上馬。
衆遼兵見皇帝無恙歸來,大聲歡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時雁門關上的宋軍、關下的群豪聽到遼帝下令退兵,并說終他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犯界,也是歡聲雷動。
衆人均知契丹人雖然兇殘好殺,但向來極是守信,與大宋之間有何交往,極少背約食言,何況遼帝在兩軍陣前親口頒令,倘若日後反悔,大遼舉國上下都要瞧他不起,他這皇帝之位都怕坐不安穩。
耶律洪基臉色陰郁,心想我這次為蕭峰這厮所脅,許下如此重大諾言,方得脫身以歸,實是丢盡了顔面,大損大遼國威。
可是從遼軍将士歡呼萬歲之聲中聽來,衆軍擁戴之情卻又似乎出自至誠。
他眼光從衆士卒臉上緩緩掠過,隻見一個個容光煥發,欣悅之情見于顔色。
衆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師,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既無萬裡征戰之苦,又無葬身異域之險,自是大喜過望。
契丹人雖然骁勇善戰,但兵兇戰危,誰都難保一定不死,今日得能免去這場戰禍,除了少數在征戰中升官發财的悍将之外,盡皆歡喜。
耶律洪基心中一凜:“原來我這些士卒也不想去攻打南朝,我若揮軍南征,也卻未必便能一戰而克。
”轉念又想:“那些女真蠻子大是可惡,留在契丹背後,實是心腹大患。
我派兵去将這些蠻子掃蕩了再說。
”當即舉起寶刀,高聲說道:“北院大王傳令下去,後隊變前隊,班師南京!” 軍中皮鼓号角響起,傳下禦旨,但聽得歡呼之聲,從近處越傳越遠。
耶律洪基回過頭來,隻見蕭峰仍是一動不動的站在當地。
耶律洪基冷笑一聲,朗聲道:“蕭大王,你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祿,指日可待。
”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箭,内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耶律洪基“啊”的一聲驚叫,縱馬上前幾步,但随即又勒馬停步。
虛竹和段譽隻吓得魂飛魄散,雙雙搶近,齊叫:“大哥,大哥!”卻見兩截斷箭插正了心髒,蕭峰雙目緊閉,已然氣絕。
虛竹忙撕開他胸口的衣衫,欲待施救,但箭中心髒,再難挽救,隻見他胸口肌膚上刺着一個青的狼頭,張口露齒,神情極是猙獰。
虛竹和段譽放聲大哭,拜倒在地。
丐幫中群丐一齊擁上來,團團拜伏。
吳長風捶胸叫道:“喬幫主,你雖是契丹人,卻比我們這些不成器的漢人英雄萬倍!” 中原群豪一個個圍攏,許多人低聲議論:“喬幫主果真是契丹人嗎?那麼他為什麼反而來幫助大宋?看來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傑。
” “他自幼在咱們漢人中間長大,學到了漢人大仁大義。
” “兩國罷兵,他成了排解難紛的大功臣,卻用不着自尋短見啊。
” “他雖于大宋有功,在遼國卻成了叛國助敵的賣國賊。
他這是畏罪自殺。
” “什麼畏不畏的?喬幫主這樣的大英雄,天下還有什麼事要畏懼?” 耶律洪基見蕭峰自盡,心下一片茫然,尋思:“他到底于我大遼是有功還是有過?他苦苦勸我不可伐宋,到底是為了宋人還是為了契丹?他和我結義為兄弟,始終對我忠心耿耿,今日自盡于雁門關前,自然決不是貪圖南朝的功名富貴,那……那卻又為了什麼?”他搖了搖頭,微微苦笑,拉轉馬頭,從遼軍陣中穿了過去。
蹄聲響處,遼軍千乘萬騎又向北行。
衆将士不住回頭,望向地下蕭峰的屍體。
隻聽得鳴聲哇哇,一群鴻雁越過衆軍的頭頂,從雁門關飛了過去。
遼軍漸去漸遠,蹄聲隐隐,又化作了山後的悶雷。
——選自《天龍八部》第五十章《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一、你快樂嗎? “北喬峰,南慕容”,這就是江湖上盛稱的兩位青年才俊。
兩人都有高超的武藝,有着各自的追求。
然而,兩人的結局都是悲劇性的。
喬峰有着豪邁豁達的氣質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又有強烈的民族氣節。
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的江湖人物,都對他無比尊敬。
而為了救阿朱,大戰聚賢莊,更是動人心魄。
當智光和尚問他對當年武林人士雁門關大戰契丹的态度時,他說:“但喬某縱然無能,卻也是一個有肝膽、有骨氣的的男兒漢,于這大節大義份上,決不緻不辨是非。
我大宋受遼狗欺淩,家國之仇,誰不思報?倘若得知這項消息,自當率同本幫弟兄,星夜趕去阻截。
”“諸位前輩英風俠烈,喬某敬仰得緊,恨不得早生三十年,得以追随先賢,共赴義舉,手刃胡虜。
”然而,他或許做夢都沒想到,他所敬仰的這次義舉,卻是一次誤殺,并且,殺的是自己全家。
他也不會想到,他自己原來就是他所仇恨的胡虜。
從此,他踏上自己的悲劇之旅。
為了報仇,一掌誤殺了自己的愛侶阿朱;為了對自己民族、君主的忠誠,一劍刺死了自己。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劍,内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自己的心口。
” 一掌使得“塞上牛羊空許願”,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從此走上了靈魂無法拯救的痛苦深淵;一劍“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掌一劍,成了蕭峰生命中永遠不可言說的傷痛。
其悲劇起源于多年前的雁門關大戰,而直接的導火索卻是一個女人的嫉妒。
“馬夫人微笑道:‘我還想要什麼?喬峰,我惱恨你不屑細細的看我,以緻釀成這場禍事,你要我告知那帶頭的大哥的名字,那也不難,隻須你将我抱在懷裡,好好的瞧我半天。
”世間之情事,多種多樣。
嫉恨對方
蕭峰道:“我這個二弟虛竹子,乃靈鹫宮主人,三弟是大理段公子。
臣曾向陛下說起過。
”耶律洪基點了點頭,說道:“果然了得。
” 蕭峰道:“我們立時便放陛下回陣,隻是想求陛下賞賜。
” 耶律洪基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天下哪有這樣的便宜事?啊,是了,蕭峰已然回心轉意,求我封他三人為官。
”登時滿面笑容,說道:“你們有何求懇,我自是無有不允。
”他本來語音發顫,這兩句話中卻又有了皇帝的尊嚴。
蕭峰道:“陛下已是我兩個兄弟的俘虜,照咱們契丹人的規矩,陛下須得以彩物自贖才是。
”耶律洪基眉頭微皺,問道:“要什麼?”蕭峰道:“微臣鬥膽代兩個兄弟開口,隻是要陛下金口一諾。
”洪基哈哈一笑,說道:“普天之下,我當真拿不出的物事卻也不多,你盡管獅子大開口便了。
” 蕭峰道:“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步,終陛下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
” 段譽一聽,登時大喜,心想:“遼軍不逾宋遼邊界,便不能插翅來犯我大理了。
”忙道:“正是,你答應了句話,我們立即放你回去。
”轉念一想:“擒到遼帝,二哥出力比我更多,卻不知他有何求?”向虛竹道:“二哥你要契丹皇帝什麼東西贖身?”虛竹搖了搖頭,道:“我也隻要這一句話。
” 耶律洪基臉色甚是陰森,沉聲道:“你們膽敢脅迫于我?我若不允呢?” 蕭峰朗聲道:“那麼臣便和陛下同歸于盡,玉石俱焚。
咱二人當年結義,也曾有過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 耶律洪基一凜,尋思:“這蕭峰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向來說話一是一,二是二,我若不答允,隻怕要真的出手向我冒犯。
死于這莽夫之手,那可大大的不值得。
”當下哈哈一笑,朗聲道:“以我耶律洪基一命,換得宋遼兩國數十年平安。
好兄弟,你可把我的性命瞧得挺重哪!” 蕭峰道:“陛下乃大遼之主。
普天之下,豈有比陛下更貴重的?” 耶律洪基又是一笑,道:“如此說來,當年女真人向我要黃金三十車、白銀三百車、駿馬三千匹,眼界忒也淺了?”蕭峰略一躬身,不再答話。
耶律洪基回過頭來,隻見手下将士最近的也在百步之外,無論如何不能救自己脫險,權衡輕重,世上更無比性命更貴重的事物,當即從箭壺中抽出一枝雕翎狼牙箭,雙手一彎,拍的一聲,折為兩段,投在地下,說道:“答允你了。
” 蕭峰躬身道:“多謝陛下。
” 耶律洪基轉過頭來,舉步欲行,卻見虛竹和段譽四目炯炯的望着自己,并無讓路之意,回頭再向蕭峰瞧去,見他也默不作聲,登時會意,知他三人是怕自己食言,當即拔出寶刀,高舉過頂,大聲說道:“大遼三軍聽令。
” 遼軍中鼓聲擂起,一通鼓罷,立時止歇。
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
”他頓了一頓,又道:“于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
”說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
蕭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陣。
” 虛竹和段譽往兩旁一站,繞到蕭峰身後。
耶律洪基又驚又喜,又是羞慚,雖急欲身離險地,卻不願在蕭峰和遼軍之前示弱,當下強自鎮靜,緩步走回陣去。
遼軍中數十名親兵飛騎馳出,搶來迎接。
耶律洪基初時腳步尚緩,但禁不住越走越快,隻覺雙腿無力,幾欲跌倒,雙手發顫,額頭汗水更是涔涔而下。
待得侍衛馳到身前,滾鞍下馬而将坐騎牽到他身前,耶律洪基已是全身發軟,左腳踏入腳镫,卻翻不上鞍去。
兩名侍衛扶住他後腰,用力一托,耶律洪基這才上馬。
衆遼兵見皇帝無恙歸來,大聲歡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時雁門關上的宋軍、關下的群豪聽到遼帝下令退兵,并說終他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犯界,也是歡聲雷動。
衆人均知契丹人雖然兇殘好殺,但向來極是守信,與大宋之間有何交往,極少背約食言,何況遼帝在兩軍陣前親口頒令,倘若日後反悔,大遼舉國上下都要瞧他不起,他這皇帝之位都怕坐不安穩。
耶律洪基臉色陰郁,心想我這次為蕭峰這厮所脅,許下如此重大諾言,方得脫身以歸,實是丢盡了顔面,大損大遼國威。
可是從遼軍将士歡呼萬歲之聲中聽來,衆軍擁戴之情卻又似乎出自至誠。
他眼光從衆士卒臉上緩緩掠過,隻見一個個容光煥發,欣悅之情見于顔色。
衆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師,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既無萬裡征戰之苦,又無葬身異域之險,自是大喜過望。
契丹人雖然骁勇善戰,但兵兇戰危,誰都難保一定不死,今日得能免去這場戰禍,除了少數在征戰中升官發财的悍将之外,盡皆歡喜。
耶律洪基心中一凜:“原來我這些士卒也不想去攻打南朝,我若揮軍南征,也卻未必便能一戰而克。
”轉念又想:“那些女真蠻子大是可惡,留在契丹背後,實是心腹大患。
我派兵去将這些蠻子掃蕩了再說。
”當即舉起寶刀,高聲說道:“北院大王傳令下去,後隊變前隊,班師南京!” 軍中皮鼓号角響起,傳下禦旨,但聽得歡呼之聲,從近處越傳越遠。
耶律洪基回過頭來,隻見蕭峰仍是一動不動的站在當地。
耶律洪基冷笑一聲,朗聲道:“蕭大王,你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祿,指日可待。
”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箭,内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耶律洪基“啊”的一聲驚叫,縱馬上前幾步,但随即又勒馬停步。
虛竹和段譽隻吓得魂飛魄散,雙雙搶近,齊叫:“大哥,大哥!”卻見兩截斷箭插正了心髒,蕭峰雙目緊閉,已然氣絕。
虛竹忙撕開他胸口的衣衫,欲待施救,但箭中心髒,再難挽救,隻見他胸口肌膚上刺着一個青的狼頭,張口露齒,神情極是猙獰。
虛竹和段譽放聲大哭,拜倒在地。
丐幫中群丐一齊擁上來,團團拜伏。
吳長風捶胸叫道:“喬幫主,你雖是契丹人,卻比我們這些不成器的漢人英雄萬倍!” 中原群豪一個個圍攏,許多人低聲議論:“喬幫主果真是契丹人嗎?那麼他為什麼反而來幫助大宋?看來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傑。
” “他自幼在咱們漢人中間長大,學到了漢人大仁大義。
” “兩國罷兵,他成了排解難紛的大功臣,卻用不着自尋短見啊。
” “他雖于大宋有功,在遼國卻成了叛國助敵的賣國賊。
他這是畏罪自殺。
” “什麼畏不畏的?喬幫主這樣的大英雄,天下還有什麼事要畏懼?” 耶律洪基見蕭峰自盡,心下一片茫然,尋思:“他到底于我大遼是有功還是有過?他苦苦勸我不可伐宋,到底是為了宋人還是為了契丹?他和我結義為兄弟,始終對我忠心耿耿,今日自盡于雁門關前,自然決不是貪圖南朝的功名富貴,那……那卻又為了什麼?”他搖了搖頭,微微苦笑,拉轉馬頭,從遼軍陣中穿了過去。
蹄聲響處,遼軍千乘萬騎又向北行。
衆将士不住回頭,望向地下蕭峰的屍體。
隻聽得鳴聲哇哇,一群鴻雁越過衆軍的頭頂,從雁門關飛了過去。
遼軍漸去漸遠,蹄聲隐隐,又化作了山後的悶雷。
——選自《天龍八部》第五十章《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一、你快樂嗎? “北喬峰,南慕容”,這就是江湖上盛稱的兩位青年才俊。
兩人都有高超的武藝,有着各自的追求。
然而,兩人的結局都是悲劇性的。
喬峰有着豪邁豁達的氣質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又有強烈的民族氣節。
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的江湖人物,都對他無比尊敬。
而為了救阿朱,大戰聚賢莊,更是動人心魄。
當智光和尚問他對當年武林人士雁門關大戰契丹的态度時,他說:“但喬某縱然無能,卻也是一個有肝膽、有骨氣的的男兒漢,于這大節大義份上,決不緻不辨是非。
我大宋受遼狗欺淩,家國之仇,誰不思報?倘若得知這項消息,自當率同本幫弟兄,星夜趕去阻截。
”“諸位前輩英風俠烈,喬某敬仰得緊,恨不得早生三十年,得以追随先賢,共赴義舉,手刃胡虜。
”然而,他或許做夢都沒想到,他所敬仰的這次義舉,卻是一次誤殺,并且,殺的是自己全家。
他也不會想到,他自己原來就是他所仇恨的胡虜。
從此,他踏上自己的悲劇之旅。
為了報仇,一掌誤殺了自己的愛侶阿朱;為了對自己民族、君主的忠誠,一劍刺死了自己。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劍,内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自己的心口。
” 一掌使得“塞上牛羊空許願”,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從此走上了靈魂無法拯救的痛苦深淵;一劍“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掌一劍,成了蕭峰生命中永遠不可言說的傷痛。
其悲劇起源于多年前的雁門關大戰,而直接的導火索卻是一個女人的嫉妒。
“馬夫人微笑道:‘我還想要什麼?喬峰,我惱恨你不屑細細的看我,以緻釀成這場禍事,你要我告知那帶頭的大哥的名字,那也不難,隻須你将我抱在懷裡,好好的瞧我半天。
”世間之情事,多種多樣。
嫉恨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