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天龍八部》賞析

關燈
情人在一起,都是全心全意的相待,就為對方送了性命,也是在所不惜,至于分手後另有新歡,卻又另作别論了。

    ” 段正淳是一個真正懂得愛,但是在泛愛中迷失了自己的人。

    為此,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自己的夫人為了報複,雲遊四方不說,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不惜委身于天下最醜陋、最污穢、最卑賤的男人——一個素不相識的,充滿着爛泥、血污、膿瘡,跛着腿的乞丐。

    而其他情人們也都有自己的歸宿。

     從嚴格意義來講,段正淳盡管很多情,卻還算不上一個情聖。

    因為,他對于情感的态度很認真,不是以玩弄别人為目的。

    正因為真誠,所以在傷害别人的同時,同樣是在傷害着自己。

    他的灑脫不在于他可以毫無牽挂地随意遺棄愛侶,而在于他的情感可以不斷地複活,永遠保持着對愛本身的執著。

    應該說,他是一個有魅力的人。

     魅力是如何煉成的?段正淳告訴人們,要用心去愛,要投入,要認真。

    不僅是愛情,做人也是一樣。

     夢姑與夢郎之戀。

     如果說高僧與惡人之戀是悲劇的深沉,那麼虛竹與西夏公主之戀則是喜劇的纏綿溫柔。

    虛竹本是一個六根清淨的小和尚,性格也比較内向,長相醜陋,心地還是很善良。

    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能吃葷,不能近女色的和尚,命運卻硬給他安排了大魚大肉,還有絕色高貴的西夏公主。

    兩人在黑暗寒冷的冰窖,上演了一出别具一格的愛情故事。

     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長相和名字,僅僅知道對方的溫度與味道。

    夢姑與夢郎是他們僅可選擇的對方稱呼,因為,幸福來得太突然,猶如在夢境中。

    這種愛情模式可以算得上是“野獸版”的愛情。

    但在金庸的筆下,卻呈現出了愛的另一種唯美色彩。

     身體在愛情中的重要性不比精神的重要性遜色。

    或許有一種愛情,雙方在沒有精神交流的媒介的時候,身體會成為最好的交流方式。

    正如影片《鋼琴别戀》中的男主人公是一個粗魯又充滿着野性的村夫,女主人公是一個美麗的鋼琴師,而且是個啞巴。

    他們的愛情就從身體的接觸開始。

    沒有語言和性情的溝通,隻有肉體的交流,盡管也可以說,這種肉體的交流本身就有精神的因素。

     虛竹與西夏公主的愛情也是從身體的交流開始的。

    正因為他們彼此都不知曉,談不上什麼精神的溝通與認同。

    但通過肉體的交流,他們卻深愛上了對方,永難忘懷。

     對于這種愛情模式,道德上評判不好說。

    隻能說,金庸小說寫出了這種模式,對于他本人來說,是有很大的突破性的。

    金庸在言情創作上是很嚴謹認真的。

    所以,他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愛情發生模式。

    但是,他設計的是兩人一直都無法忘懷對方,最終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

    這也将之與那些隻重一時肉欲沒有精神的“一夜情”區分開了。

     “夢姑”與“夢郎”的稱呼,本身隐含了豐富的意味。

    愛情,對于很多人來說,何嘗不是一場夢境?對未知感情的憧憬,對未知愛人的想象,對現實中情人的魂牽夢萦,都與夢有關。

    夢想與愛情總是緊密地聯糸在一起的。

    段譽喜歡上王語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她與他的夢中情人——無量山石洞的玉像全然一般。

    更不用說那些日夜喊着自己心愛的人名字的癡情男女了。

     每一對熱戀的人或許都是對方的夢姑或夢郎。

    愛情不可言說,正如夢境一般的虛無缥缈,卻都令人不願醒來。

     我們隻能說,夢姑夢郎,是關于愛情的傳說。

     三、死去元知萬事空 愛國詩人陸遊有句名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詩人卧病雨村陋室,知道自己要死去了,但念念不忘的是,祖國的統一大業。

    這是一種對家國博大的愛。

    即使,陸遊複活,這顆赤子之心,應該是不會變的。

    因為,愛是永恒的。

     蕭遠山和慕容博在未死之前,一個心中燃燒着仇恨火焰,一個眼裡看到的隻是功名利祿。

    在他們的心中唯一缺乏的是愛。

    一個處心積慮,将當年參與雁門關之役的中原豪傑一個個地打死,殺了無辜的玄苦大師和喬三槐夫婦。

    并且把玄慈大師弄得身敗名裂,被迫自殺;一個老謀深算,窮盡欺騙污蔑之能事,害得許多人家破人亡,而且讓别人找不到幕後的真正兇手。

    其中就包括蕭遠山一家。

     他們的對決是順理成章的,也是小說的一個高潮。

    但當突然冒出一個無名的老和尚,一掌把慕容博打死時,蕭遠山所有的畢生的目标一下子沒了。

    仇恨是他生命的支柱,而現在崩塌了。

    “他霎時之間,猶如身在雲端,飄飄蕩蕩,在這世間更無立足之地。

    ”“突然之間,數十年來恨之切齒的大仇人,一個個的死在自己的面前,按理說該當十分的快意,但内心卻實是說不出的寂寞悲涼,隻覺得在這世上再也沒什麼事情可幹,活着也是白活。

    ”“仇人都死光了,我的仇全報了,我卻到哪裡去?回大遼嗎?去幹什麼?到雁門關外去隐居麼?去幹什麼?帶了峰兒浪迹天涯,四處漂流麼?為了什麼?” 一個以仇恨建立起來的生命,是不堪一擊的。

    因為,仇恨的力量隻負責破壞,卻無建設的能力。

    當破壞的力量徹底釋放出來時,也就意味着生命徹底虛無與完結的到來。

     他們為着各自的目标忙碌了一生,就在死前的一刹那,都沒有時間做一下短暫的停留,沒有機會去好好體味什麼叫生活。

    其實,在他們的潛意識裡何嘗不希望自己能歇息一下呢?蕭遠山看到慕容博死去時的模樣,“隻見他臉色平和,嘴角邊微帶笑容,倒似死去之後,比活着還更快樂”。

    他的心裡“反而隐隐有點羨慕他的福氣,覺得一了百了,人死之後,什麼都一筆勾銷了”。

    隻是複仇與複國的欲望充斥着他們的靈魂,他們已經體味不到生命中還有其他可貴的東西。

     當他們相繼被老僧打死時,他們終于可以安歇了。

    或許,在死去的那一瞬間,他們都懂得了他們到底要的是什麼。

    因而,當彼此神奇般被老僧救活時,無疑,他們開始了重生。

    一個是為過去的殺孽而忏悔以及對世間仇恨的淡薄。

    “弟子生平殺人,無慮百數,倘若被我所殺之人的眷屬皆來向我複仇索命,弟子雖死百次,亦自不足。

    ”一個是對生命重生的感恩以及對複國理想的虛妄的大徹大悟。

    “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

    大燕不複國是空,複國亦空。

    ”佛讓人寬廣,使人仁慈。

     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是人類必須面對的話題。

    隻有死亡來臨時,或許才能懂得生的含義。

    蕭遠山和慕容博經過了人生的頗多坎坷與風雨,經曆了死亡的洗禮,終于明白了一切皆空的道理。

    正如老僧所言:“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心中可還有什麼放不下?”的确,生命是有限的,當肉體成為一扌不黃土,或是一片空氣,那麼,個體還有什麼東西可執着追求的呢?有什麼理由可追求的呢?但為什麼要等人死去了,才有可能看透世事呢?是什麼模糊了世間人們的雙眼呢?如果說愛過方知情濃,那麼不妨說,死過方知生好。

    雖說結果不重要,但是在生命、愛情、死亡這些大的命題前,真意卻往往在回首的時候。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複生。

    如果複生帶來的是愛與永恒,那麼沒有适時的回首,也就沒有成長。

     小說以浪漫的筆法讓蕭遠山和慕容博有了這種回首的機會。

    但沒有給他們的後輩同等的機會。

    盡管蕭峰與慕容複當時親眼看到了父親死而複活的一幕。

    但他們卻并沒有從中汲取什麼。

    畢竟他們年輕,他們還沒有達到佛學的境界。

     一位無名無号的老僧化解了一段血腥的仇恨,拯救了兩個破敗的靈魂。

    卻拯救不了每個人,超度不了每個人。

    因為,生活畢竟在于每個人自己的創造。

     金庸小說總是告訴人們要開心和以愛去對待生活,而不是仇恨與貪欲。

    而最高的境界則是佛的境界,洞察一切的人世悲歡。

    到此時,仇恨、快樂與愛都不重要了,人還原成透明的“空”,無欲無求。

    佛是一種不可言說的生命境界。

     陳世骧先生在給金庸先生的書函中,寫到:“讀《天龍八部》必須不流讀,牢記住楔子一章,就可見‘冤孽與超度’都發揮盡緻。

    書中的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寫到盡緻非把常人常情都寫成離奇不可;書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處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時予以驚奇的揭發與諷刺,要烘出這樣一個可憐芸芸衆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結構松散?這樣的人物情節和世界,背後籠罩着佛法的無邊大超脫,時而透露出來。

    ”又說《天龍八部》“然實一悲天憫人之作也”,作者正是以佛學的關懷去觀照大千世界的生靈。

    “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衆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

    這部小說裡沒有神道精怪,隻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征一些現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雲金翅歐鵬。

    ” 紅塵之中,塵緣自是難斷,悲喜愛恨交錯。

    更多的人是不可能有那份超脫的情懷的。

    芸芸衆生于煩擾之中,将如何選擇?人生猶如一部沒有固定情節與人物的書,但是,金庸小說讓人們不僅看到了一種生命的過程,還看到了一種結尾,令人沉思。

     有愛,才會永恒。

    陸遊死去了,但是他的對家國的愛讓他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蕭遠山和慕容博的複生,不是為了複仇與複國,而是對生命的大悟與感恩。

     死去元知萬事空,那麼活着時,如果是愛與快樂,請保留;如果是仇恨與貪欲,請舍棄。

    這也許是《天龍八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