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看到了江湖--笑傲江湖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而是以生動的藝術畫面,濃縮了一部中國政治鬥争史,同時展現出不同人的選擇方向。
分析其政治的影射功能并非本文落腳點。
本文隻試圖從情感出發,在對該小說的解讀中,挖掘一些人性中某些殘酷的或者是美好的東西。
一、江湖遠不遠? “天涯遠不遠?” “不遠。
”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麼會遠?” 這是古龍小說《天涯明月刀》楔子中的話。
那麼江湖呢?江湖遠不遠? 當傅紅雪瘸着腿,在黑暗孤寂中蹒跚時,響起了更夫的鼓聲:“天涯路,未歸人,人在天涯斷魂處,未到天涯已斷魂……”遊蕩于江湖的人,在追問天涯何在,又何嘗不是在問江湖的盡頭何在呢? 天涯與江湖,相伴相随。
行走在江湖,是一場永遠沒有盡頭的戰争。
江湖,由最開始的地理名詞轉化成了一種文化符号。
它是罪惡的巢穴,淫蕩的發源地。
當然,它可能殘留着俠義、溫柔、善良的舊夢,但這畢竟不過就是一個夢罷了。
不然,人們也就不會總呈現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無奈了。
江湖,是中國文字中創造出的人類社會政治的縮影。
《笑傲江湖》中的江湖世界,是其中的代表。
正如金庸先生在《後記》中寫的:“任我行、東方不敗、嶽不群、左冷禅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餘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
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國家中也都有。
”當然,簡單的影射政治自然不是金庸的寫作落腳點。
“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幹普遍現象。
影射性的小說并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隻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
” 罪惡本身并不可憎,相反,表裡如一,從一而終,壞到絕處,往往是一種人格的魅力,如《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
最可惡的人性是虛僞與欺騙。
嶽不群、左冷禅無疑是代表。
嶽不群号稱“君子劍”,也的确有“君子”的資本。
身為名門正派的掌門人,武功高強,溫文爾雅,處理事情得體老到,還有一個具有俠義風骨的妻子輔佐,隐蔽性很強。
左冷禅與之相比,自然遜色不少,他鋒芒畢露,無妻室,除了用武力和金錢,就不知道如何去籠絡人心。
在什麼事情名義上都講所謂道義的江湖,競争失敗是很自然的。
盡管從貪婪和殘暴來說,他不見得比嶽不群強多少。
當然,他同嶽不群的一個共同點是,都認識到“名正言順”的道理。
因此,都在處心積慮地如何通過“名”來達到行動的目的。
五嶽劍派要并派是典型的事件。
“五嶽劍派,同氣連枝”,一句話講出來,集體主義的熱情令旁人感動,而背後隻不過是為了個人的私欲。
至于嫁禍、污蔑欺詐更是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溫床。
兩個人都是為了一統江湖,一個為之派遣卧底,忍氣吞聲近二十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個為了在最後時刻能以武力取勝,不惜出賣女兒的幸福、徒弟的聲譽,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揮刀自宮。
而餘滄海之流,充其量不過是他們的棋子。
這些人不是個人奮鬥的典範,而是,愈是身處高位,愈發貪婪的表現。
當貪婪與僞善勾搭成奸時,道義就成了一張遮羞布。
而要命的是,這張遮羞布,屢試不爽。
或者說,這也是江湖的險惡之處。
表面是道義的邏輯,背後是霸權的邏輯。
要麼,碾碎别人,要麼,被别人碾碎。
隻有這樣,權力才能得到制衡。
方證大師和沖虛道長兩個正面人物同樣是如此。
他們對令狐沖那麼關心,除了看到令狐沖心地善良,任俠使氣之外,還看到的是,他能在名門正派、日月神教紛繁複雜的關系中,找到一種平衡。
這種平衡正是少林和武當繼續維護自己的江湖權威想要的。
任我行則是惡的代表。
他殘暴兇狠,喜怒無常,也很富有心計,但他還不算虛僞,盡管,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明知《葵花寶典》壞人,還故意給東方不敗看。
但總的來說還算是一個性情中人。
他有權利去尊重值得他尊重的人,所以,他可以跟令狐沖成為忘年交;也可毫無保留地去貶損他瞧不起的人,所以,他可以不顧忌地罵衆人景仰的嶽不群。
當然,這與他有着超強的武力作為後盾也是有關系的,他沒必要進行過多的僞飾。
沒有人能打敗他,除了他自己。
在講義氣但不見得講正義的江湖上,是非善惡難以區分。
否則也就不會出現劉正風與曲洋的知己之情,也就不會有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
也正因為如此,任我行雖然被稱為魔教,但他不需要像嶽不群和左冷禅那樣朝人格分裂的路上走。
如果不是他死掉了,他完全有能力統一江湖。
統一了江湖也很正常,不見得是邪勝了正。
江湖始終是烏煙瘴氣的,它的最大影響一般隻限于參與權力鬥争的人,不會涉及到非武林中的人。
這是小範圍的政治。
當然,将之遷移到現實社會生活中,那麼無疑是災難。
所以,從江湖世界中,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往往能學到很多東西。
這也是武俠的魅力之一,讀者在與自己沒有實際利益沖突下,去認識人性,認識社會。
江湖中的紛争與現實中的紛争是很接近的。
人在江湖,正如人在社會之中。
江湖是文學化的社會,即使你本來在江湖之中,你還可以問江湖遠不遠。
社會呢?卻不一樣,你可以淡出江湖,卻永遠都拒絕不了社會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内聖外王”,外圓内方,這裡就很容易形成虛僞。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另一方面又要圓滑,會為人處事。
有時,外在圓滑世俗的形式表現多了,不自覺地也會損害到心靈内容。
有的憤激之士采取以惡抗惡的手段,就好比魯迅筆下的魏連殳,在抗惡的過程中,把自己最可寶貴的東西在惡中給毀了。
而道家又講如何“以無厚入有問,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強調個人無為,在積貧積弱的中國,這隻能是一個自己安慰自己的幌子,或是統治者愚民的手段。
因為,社會分明也是碾子的世界。
這也是近現代以來,革命此起彼伏的原因之一。
令狐沖的自由自在,在現實社會中,它同樣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隻是一種有錢有閑的隐士理想,不具有普适性。
金庸小說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瑰麗的江湖世界,同時,也會讓敏感的讀者去思考一個問題:江湖遠不遠? 這也不由得我們想起另外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二、那一夜,我看到了江湖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 江湖路是一條不歸路。
不同的人,由于遭遇的不同,選擇的江湖道路會有不同。
在弱肉強食的江湖,能全身而退者,是真正的強者與智者。
而更多的人,是背負着無法逃避的仇怨、聲名、愛欲、嫉恨,在刀光劍影下過活。
有過得灑脫的,有沉重的。
在江湖這個大熔爐中,很少人能真正左右自己。
前者的代表是令狐沖,後者是林平之。
在《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和林平之都屬于年輕人,并且,都有血性,最後都練成了非凡的武功。
然而,命運的過程與結果差别太大了。
令狐沖自幼無父無母,靠師傅師母撫養長大,傳授武功與做人的道理。
在華山這個充滿着靈性的地方,他既有着師長的呵護,同門的愛護,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灑脫不羁的性格,應該說是一個很受命運垂青的少年俠士。
對于江湖的認識,他一方面是靠自己的闖蕩,另一方面自然有着華山派師長的耳提面命。
可以說,他初出江湖時,就已經遊刃有餘了。
他性情率真,縱酒人生,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聰明,有心計,但是不會去害人。
可以令淫賊田伯光與之稱兄道弟,讓小尼姑儀琳傾心,更不用說博得魔教聖姑任盈盈的芳心了。
不管說他如何的逍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很能适應險惡奸詐的江湖生活的。
他可能不去争一些東西,但是,他擁有的東西,别人也奪不走。
入江湖與出江湖對于他來說,正如正與邪的區分一樣,看得很淡,關鍵是過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能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
任我行讓他入教時,小說寫到他的心理變化:“其時令狐沖堅不肯允,乃是自幼受師門教誨,深信正邪不兩立,決計不肯與魔教同流合污。
後來見到左冷禅等正教大宗師的所作所為,其奸詐兇險處,比之魔教亦不遑多讓,這正邪之分便看得淡了。
有時心想,倘若任教主定要我入教,才肯将盈盈許配于我,那麼馬馬虎虎入教,也就是了。
他本性便随遇而安,甚麼事都不認真,入教也罷,不入教也罷,原也算不上什麼大事。
” 或者說,不是因為發現自己從小最尊敬的師傅,是一個最大的陰謀家,不是發現任我行與東方不敗本質上沒有兩樣,不是因為任盈盈的愛,他不見得就真正認識了江湖。
他可能不當掌門,不當盟主,但不見得會選擇退隐。
因為他本來就生活在江湖之中。
該恨的也恨了,該死的也死了,活着的也還不錯。
各派勢力也有了新的均衡。
“盈盈也辭去日月教教主之位,交由向問天接任。
向問天雖是個桀傲不馴的人物,卻無吞并正教諸派的野心,數年來江湖上倒也太平無事。
”經曆了很多事情之後,他知道自己想要的,隻是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了。
金庸先生說令狐沖“是陶潛那樣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隐士”。
但二者在歸隐這一點上是有區别的。
陶淵明的歸隐,一方面是世俗與自己自然的本性相違背,他不能改變本性去适應世俗,正如《歸去來兮辭》中寫的:“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另一方面是對當時政局的失望。
并且,他不斷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即使最後下了決心隐居,心裡依然是不平靜的。
而令狐沖,本性盡管也崇尚自由,但是在江湖現實中,他并不感到生活的吃力。
而且,他歸隐時,面對的不是江湖血雨腥風,而是
分析其政治的影射功能并非本文落腳點。
本文隻試圖從情感出發,在對該小說的解讀中,挖掘一些人性中某些殘酷的或者是美好的東西。
一、江湖遠不遠? “天涯遠不遠?” “不遠。
”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麼會遠?” 這是古龍小說《天涯明月刀》楔子中的話。
那麼江湖呢?江湖遠不遠? 當傅紅雪瘸着腿,在黑暗孤寂中蹒跚時,響起了更夫的鼓聲:“天涯路,未歸人,人在天涯斷魂處,未到天涯已斷魂……”遊蕩于江湖的人,在追問天涯何在,又何嘗不是在問江湖的盡頭何在呢? 天涯與江湖,相伴相随。
行走在江湖,是一場永遠沒有盡頭的戰争。
江湖,由最開始的地理名詞轉化成了一種文化符号。
它是罪惡的巢穴,淫蕩的發源地。
當然,它可能殘留着俠義、溫柔、善良的舊夢,但這畢竟不過就是一個夢罷了。
不然,人們也就不會總呈現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無奈了。
江湖,是中國文字中創造出的人類社會政治的縮影。
《笑傲江湖》中的江湖世界,是其中的代表。
正如金庸先生在《後記》中寫的:“任我行、東方不敗、嶽不群、左冷禅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餘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
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國家中也都有。
”當然,簡單的影射政治自然不是金庸的寫作落腳點。
“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幹普遍現象。
影射性的小說并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隻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
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
” 罪惡本身并不可憎,相反,表裡如一,從一而終,壞到絕處,往往是一種人格的魅力,如《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
最可惡的人性是虛僞與欺騙。
嶽不群、左冷禅無疑是代表。
嶽不群号稱“君子劍”,也的确有“君子”的資本。
身為名門正派的掌門人,武功高強,溫文爾雅,處理事情得體老到,還有一個具有俠義風骨的妻子輔佐,隐蔽性很強。
左冷禅與之相比,自然遜色不少,他鋒芒畢露,無妻室,除了用武力和金錢,就不知道如何去籠絡人心。
在什麼事情名義上都講所謂道義的江湖,競争失敗是很自然的。
盡管從貪婪和殘暴來說,他不見得比嶽不群強多少。
當然,他同嶽不群的一個共同點是,都認識到“名正言順”的道理。
因此,都在處心積慮地如何通過“名”來達到行動的目的。
五嶽劍派要并派是典型的事件。
“五嶽劍派,同氣連枝”,一句話講出來,集體主義的熱情令旁人感動,而背後隻不過是為了個人的私欲。
至于嫁禍、污蔑欺詐更是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溫床。
兩個人都是為了一統江湖,一個為之派遣卧底,忍氣吞聲近二十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個為了在最後時刻能以武力取勝,不惜出賣女兒的幸福、徒弟的聲譽,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揮刀自宮。
而餘滄海之流,充其量不過是他們的棋子。
這些人不是個人奮鬥的典範,而是,愈是身處高位,愈發貪婪的表現。
當貪婪與僞善勾搭成奸時,道義就成了一張遮羞布。
而要命的是,這張遮羞布,屢試不爽。
或者說,這也是江湖的險惡之處。
表面是道義的邏輯,背後是霸權的邏輯。
要麼,碾碎别人,要麼,被别人碾碎。
隻有這樣,權力才能得到制衡。
方證大師和沖虛道長兩個正面人物同樣是如此。
他們對令狐沖那麼關心,除了看到令狐沖心地善良,任俠使氣之外,還看到的是,他能在名門正派、日月神教紛繁複雜的關系中,找到一種平衡。
這種平衡正是少林和武當繼續維護自己的江湖權威想要的。
任我行則是惡的代表。
他殘暴兇狠,喜怒無常,也很富有心計,但他還不算虛僞,盡管,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明知《葵花寶典》壞人,還故意給東方不敗看。
但總的來說還算是一個性情中人。
他有權利去尊重值得他尊重的人,所以,他可以跟令狐沖成為忘年交;也可毫無保留地去貶損他瞧不起的人,所以,他可以不顧忌地罵衆人景仰的嶽不群。
當然,這與他有着超強的武力作為後盾也是有關系的,他沒必要進行過多的僞飾。
沒有人能打敗他,除了他自己。
在講義氣但不見得講正義的江湖上,是非善惡難以區分。
否則也就不會出現劉正風與曲洋的知己之情,也就不會有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
也正因為如此,任我行雖然被稱為魔教,但他不需要像嶽不群和左冷禅那樣朝人格分裂的路上走。
如果不是他死掉了,他完全有能力統一江湖。
統一了江湖也很正常,不見得是邪勝了正。
江湖始終是烏煙瘴氣的,它的最大影響一般隻限于參與權力鬥争的人,不會涉及到非武林中的人。
這是小範圍的政治。
當然,将之遷移到現實社會生活中,那麼無疑是災難。
所以,從江湖世界中,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往往能學到很多東西。
這也是武俠的魅力之一,讀者在與自己沒有實際利益沖突下,去認識人性,認識社會。
江湖中的紛争與現實中的紛争是很接近的。
人在江湖,正如人在社會之中。
江湖是文學化的社會,即使你本來在江湖之中,你還可以問江湖遠不遠。
社會呢?卻不一樣,你可以淡出江湖,卻永遠都拒絕不了社會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内聖外王”,外圓内方,這裡就很容易形成虛僞。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另一方面又要圓滑,會為人處事。
有時,外在圓滑世俗的形式表現多了,不自覺地也會損害到心靈内容。
有的憤激之士采取以惡抗惡的手段,就好比魯迅筆下的魏連殳,在抗惡的過程中,把自己最可寶貴的東西在惡中給毀了。
而道家又講如何“以無厚入有問,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強調個人無為,在積貧積弱的中國,這隻能是一個自己安慰自己的幌子,或是統治者愚民的手段。
因為,社會分明也是碾子的世界。
這也是近現代以來,革命此起彼伏的原因之一。
令狐沖的自由自在,在現實社會中,它同樣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隻是一種有錢有閑的隐士理想,不具有普适性。
金庸小說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瑰麗的江湖世界,同時,也會讓敏感的讀者去思考一個問題:江湖遠不遠? 這也不由得我們想起另外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二、那一夜,我看到了江湖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 江湖路是一條不歸路。
不同的人,由于遭遇的不同,選擇的江湖道路會有不同。
在弱肉強食的江湖,能全身而退者,是真正的強者與智者。
而更多的人,是背負着無法逃避的仇怨、聲名、愛欲、嫉恨,在刀光劍影下過活。
有過得灑脫的,有沉重的。
在江湖這個大熔爐中,很少人能真正左右自己。
前者的代表是令狐沖,後者是林平之。
在《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和林平之都屬于年輕人,并且,都有血性,最後都練成了非凡的武功。
然而,命運的過程與結果差别太大了。
令狐沖自幼無父無母,靠師傅師母撫養長大,傳授武功與做人的道理。
在華山這個充滿着靈性的地方,他既有着師長的呵護,同門的愛護,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灑脫不羁的性格,應該說是一個很受命運垂青的少年俠士。
對于江湖的認識,他一方面是靠自己的闖蕩,另一方面自然有着華山派師長的耳提面命。
可以說,他初出江湖時,就已經遊刃有餘了。
他性情率真,縱酒人生,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聰明,有心計,但是不會去害人。
可以令淫賊田伯光與之稱兄道弟,讓小尼姑儀琳傾心,更不用說博得魔教聖姑任盈盈的芳心了。
不管說他如何的逍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很能适應險惡奸詐的江湖生活的。
他可能不去争一些東西,但是,他擁有的東西,别人也奪不走。
入江湖與出江湖對于他來說,正如正與邪的區分一樣,看得很淡,關鍵是過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能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
任我行讓他入教時,小說寫到他的心理變化:“其時令狐沖堅不肯允,乃是自幼受師門教誨,深信正邪不兩立,決計不肯與魔教同流合污。
後來見到左冷禅等正教大宗師的所作所為,其奸詐兇險處,比之魔教亦不遑多讓,這正邪之分便看得淡了。
有時心想,倘若任教主定要我入教,才肯将盈盈許配于我,那麼馬馬虎虎入教,也就是了。
他本性便随遇而安,甚麼事都不認真,入教也罷,不入教也罷,原也算不上什麼大事。
” 或者說,不是因為發現自己從小最尊敬的師傅,是一個最大的陰謀家,不是發現任我行與東方不敗本質上沒有兩樣,不是因為任盈盈的愛,他不見得就真正認識了江湖。
他可能不當掌門,不當盟主,但不見得會選擇退隐。
因為他本來就生活在江湖之中。
該恨的也恨了,該死的也死了,活着的也還不錯。
各派勢力也有了新的均衡。
“盈盈也辭去日月教教主之位,交由向問天接任。
向問天雖是個桀傲不馴的人物,卻無吞并正教諸派的野心,數年來江湖上倒也太平無事。
”經曆了很多事情之後,他知道自己想要的,隻是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了。
金庸先生說令狐沖“是陶潛那樣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隐士”。
但二者在歸隐這一點上是有區别的。
陶淵明的歸隐,一方面是世俗與自己自然的本性相違背,他不能改變本性去适應世俗,正如《歸去來兮辭》中寫的:“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另一方面是對當時政局的失望。
并且,他不斷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即使最後下了決心隐居,心裡依然是不平靜的。
而令狐沖,本性盡管也崇尚自由,但是在江湖現實中,他并不感到生活的吃力。
而且,他歸隐時,面對的不是江湖血雨腥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