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禳解儀式與神聖觀念的模糊性
關燈
小
中
大
不論積極儀式所包含的各種姿勢在性質上多麼不同,在我們看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都是在滿懷信心、歡樂,以至狂熱的狀态下舉行的。
盡管對未來的預期以及偶然的事件都始終帶有某種不确定性,然而當某個季節到來之時,雨水通常都會落下來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也都會按部就班地繁殖出來。
這些經常重複的經驗表明儀式産生了人們所期盼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也成了儀式存在的理由。
于是,人們便充滿信心地舉行儀式,高高興興地期待着他們早有準備并公開宣告了的愉快結果。
不論人們進行了哪些活動,都會融入于這樣的心态之中,因為盡管這些活動由于宗教的嚴肅性而帶有莊重的印記,但是這種莊重并不排斥活潑和歡快的成分。
這些全是歡樂的節日。
然而,也有許多悲傷的儀典,它們要麼是為了迎接一場災難,要麼是為了紀念或痛悼這場災難。
這些儀式的樣子很特别,現在,我們就來嘗試對其進行概括和解釋。
既然這些儀式為我們揭示出了宗教生活的一個新方面,那麼我們就必須專門對之加以研究。
我們提議把這些儀典稱為禳解儀式。
禳解(piaculum)這個詞自有其優點,它不僅包含有贖罪的觀念,而且含義更廣泛。
所有不幸,所有兇兆,所有能夠帶來悲傷和恐懼感的事物,都使禳解成為必要,因此才稱之為禳解。
[1]所以,用這個詞來指稱那些在不安或悲傷的狀态下所舉行的儀式是非常貼切的。
1 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禳解儀式就是哀悼儀式。
不過,我們首先有必要先對構成哀悼的不同儀式加以區分。
有些哀悼儀式隻是由一些禁戒組成的:如不允許說出死者的名字[2];或者禁止駐留在死亡發生的地點[3];死者的親屬,特别是女性親屬,必須杜絕所有與陌生人的交流[4];普通的日常事務都要像在宗教節期中一樣停頓下來[5],等等。
所有這些儀軌都應該屬于消極膜拜的範圍,我們已經對此類儀式做過研究,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所有這些儀式都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事實:即死者是一種神聖存在。
這樣,正因為有傳染作用存在,所以與死者有關,或曾經與死者有關的任何事物都處在宗教狀态之中,都必須避免與凡俗生活裡的各種事物進行接觸。
然而,哀悼并不完全是由必須遵守的禁忌組成的。
它也要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在這些積極的行動中,死者的親戚既是主動起作用的,又是儀式所作用的對象。
這些儀式通常是在人命垂危的時刻開始舉行的。
以下是斯賓塞和吉蘭在瓦拉蒙加人那裡親眼目睹的場面:圖騰儀典剛結束,參加儀典的人以及許多旁觀者正要成群結隊地離開聖地,這時,營地中突然傳出凄厲的叫喊,有一個男人正要死去。
頃刻之間,整個人群以最快的速度跑起來,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開始号啕大哭。
斯賓塞和吉蘭寫道:&ldquo在我們和營地之間,有一條很深的河。
好些人散亂地坐在河邊,把頭埋在兩膝之間,一邊擦着眼淚,一邊嗚咽不止。
過了河,我們便發現,像以往發生這類事情時一樣,那個男人居住的營房已經被拉倒了。
從四面八方來的好些女人拜倒在死人身上,其他的女人則站在或跪在周圍,同時用鋒利的掘薯棒劃破自己的額頭,讓鮮血順着臉流淌下來。
在這段時間裡,她們自始至終都在号啕大哭。
許多男人也都迅速趕往出事地點,撲到死者的身上,男人們一到,女人們就站起身來了。
幾分鐘之内,我們看見的唯有一堆堆橫七豎八地躺在那裡掙紮着的軀體。
旁邊,還有Thapungarti姻族裡的三個人,他們仍然佩戴着舉行儀典時的飾物,坐在地上,背對着死者放聲大哭。
過了一兩分鐘,這個姻族裡的另外一個人也趕過來了,他一邊大喊大叫,一邊揮舞着石刀。
一到營地,他便突然用石刀刺入自己的大腿深處,割開大腿上的肉,然後晃晃悠悠地倒在人群之中。
過了一會兒,有三四個女親來拖他,并立即把嘴湊到他裂開的傷口上,而他則渾身癱軟,躺在了地上。
&rdquo一直到了深夜,這個男人才死去。
他一斷氣,同樣的場面又出現了,這一次,人們的哭聲更大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真正變得瘋狂起來。
他們到處奔跑,用刀或非常尖利的木棒猛刺自己,女人則拿着打仗用的木棒相互擊打對方的腦袋,而根本沒有人打算躲開這些刀削棒打。
最後,大約過了一個小時,他們手持火炬,組成了一條長龍,穿過平原,來到一棵樹下,用樹枝把屍體蓋上。
[6] 不管這些儀式呈現出了怎樣的暴力場面,它們都是嚴格按照禮儀的規定來執行的。
究竟哪些人可以割破自己,也是慣例規定好了的,這些人與死者之間必須有某種親屬關系。
根據斯賓塞和吉蘭的觀察,在瓦拉蒙加人那裡,割破大腿的人應該是死者的外祖父、娘舅以及他妻子的娘舅和兄弟。
[7]其他人則應該割斷自己的胡須和頭發,然後把陶土塗在自己的頭皮上。
女人們則被規定有更加嚴格的義務。
她們必須割斷自己的頭發,全身塗滿陶土;此外,在整個哀悼期間,她們絕對不能說話,有時這段時期會長達兩年。
在瓦拉蒙加,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這是禁忌的結果,整個營地的婦女都必須保持絕對的沉默。
這樣一來,就産生了女人不說話的習慣,甚至在哀悼時期結束以後,她們也自願放棄了言語交談,更喜歡用手勢進行交流&mdash&mdash在這個方面,她們掌握了令人叫絕的能力。
斯賓塞和吉蘭就知道有那麼一個老妪,在24年裡沒有說過一句話。
[8] 我們剛才所描述的儀典隻不過是一個開端,此後,還要連續舉行一系列儀式,長達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之久。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上述場面還會以不同的形式反複出現。
男人們和女人們成群結隊地坐在地上,他們失聲痛哭、悲恸欲絕,有時候還會互相親吻。
在整個哀悼期内,這種具有儀式特征的親吻經常發生。
這似乎意味着,男人們已經感覺到了彼此接近的需要,他們應該進行最親密無間的交流。
他們彼此簇擁在一起,同甘共苦,俨然是一個整體,而且不時地會發出呻吟聲。
[9]與此同時,婦女們又開始割破自己的腦袋,她們為了加深自己的痛苦,甚至用燒着了的木棒燒灼傷口。
[10] 在澳洲各地,這樣的儀軌司空見慣。
各種葬禮,也就是處理和埋葬屍體的儀式,在不同的部落中都有所不同[11];即便是在同一個部落中,這些儀式也會因死者的年齡、性别和社會地位而有所不同[12]。
不過,真正的哀悼儀典在各個地方都重複着同樣的主題,它們隻是在細節上稍有變化而已。
我們到處都能發現同樣夾雜着呻吟的沉默[13],以及割斷頭發和胡子[14],或用陶土、炭灰甚至糞便塗滿腦袋的同樣義務[15];而且,我們在各處也都能發現毆打自己、刺戳自己、燒灼自己等同樣的瘋狂狀态。
在維多利亞中部,&ldquo當死亡來到部落的時候,女人們都會悲恸欲絕、失聲痛哭,年齡較大的婦女會用指甲戳破自己的太陽穴。
死者的父母對自己的虐待更加可怕,尤其是當他們悼念自己的獨生子的時候。
父親用戰斧砍傷自己的頭,發出痛苦的呻吟,母親則坐在火邊,用燒着了的小木棍燒燙自己的胸部和腹部。
有時候,她會因為燒傷得太厲害而丢掉了性命&rdquo[16]。
根據史米斯的記載,維多利亞南部地區的一個部落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當人們将屍體放入墳墓以後,&ldquo寡婦便開始舉行悲傷的儀式了。
她把額頭上的頭發割掉,變得瘋狂起來,她抓起燒着了的木棒,燒燙自己的胸脯、手臂、小腿和大腿。
在這種痛苦的自虐中,她顯露出非常高興的樣子。
想不讓她這麼做是莽撞的和徒勞的。
當她筋疲力盡、幾乎走不動步的時候,還在用腳猛踹火堆的餘燼,使火星四處飛蹿。
然後,她坐了下來,抓起煙灰使勁地揉在自己的傷口上,并抓破自己的臉&mdash&mdash而這是其身體唯一沒有被燃燒的木棒碰過的地方,直到和着煙灰的血把她可怕的傷口部分蓋住為止。
就在這個時候,她還不停地把臉抓破,并且号啕大哭&rdquo[17]。
霍維特對庫爾奈人哀悼儀式的描述,也與上述儀式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人們用負鼠皮把屍體包起來以後,再用樹皮裹上一層,然後,所有親屬都會集在搭起來的棚屋裡。
&ldquo在那兒,他們對他們的損失感到極度悲恸,比如他們經常說:&lsquo你為什麼要離開我們呢?&rsquo而這種悲慘的氣氛時不時地還會被某個人搞得更加濃重。
比如,死者的妻子就會一邊号啕着,一邊說:&lsquo我的丈夫死了!&rsquo或者是有人說:&lsquo我的孩子死了!&rsquo其他所有人就都會根據與死者的關系,也說一些類似的話,并用銳利的石塊和戰斧割破自己,直到頭上和身上都流出鮮血。
這種凄婉的哀鳴和痛哭徹夜不息。
&rdquo[18] 在這些儀典中,人們不僅僅表達出了悲傷的情感,而且還通常混有一種憤怒。
親屬們感覺到,必須采用某種方式為死者複仇。
考察者發現,他們經常通過相互碰撞的方式,試圖傷害對方。
這樣的攻擊有時候是真的,有時候是裝出來的。
[19]當然,有時甚至會發生組織這種特殊打鬥的情況。
在凱蒂什,死者的頭發要按規定傳給他的女婿。
而這個女婿則必須在親朋好友的助威下向他的一個部落兄弟挑起争端,也就是說,那個人必須像他一樣,是屬于同一個姻族的,因而也可有資格娶死者的女兒。
這樣的挑釁絕對不能被拒絕,雙方必須進行殘酷的搏鬥,直到使彼此的肩膀和大腿受傷為止。
當争鬥結束以後,挑戰者便将他剛剛繼承來的頭發交給他的敵手。
而後者又得向他的一個部落兄弟發出挑釁、挑起争鬥,然後再将這份遺物暫時傳給這個人;就這樣,頭發在一個人又一個人手裡傳遞,在一個群體又一個群體中循環。
[20]與此同時,在親屬們毆打自己、刺戳自己、燒灼自己的瘋狂狀态中,某些同樣的憤怒情感也融入其中了,因為當這種痛苦突發而來時,是不可能不帶某些憤怒的情緒在裡面的。
這些儀軌如此相似于血親複仇,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非常驚詫。
這兩種情況皆出于同一個原則:死亡必定需要流血。
它們的唯一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中犧牲的是親屬;後者中犧牲的是外族人。
我們并不打算專門讨論血親複仇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屬于法律制度的研究範圍;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指出,即便如此,血親複仇與哀悼儀式之間還是有聯系的,它表明了後者的目的所在。
[21] 在某些社會中,哀悼結束時的狂熱氣氛往往會達到或超過其開始時的程度。
在阿蘭達,這種結束儀式被稱為&ldquo烏爾普米爾奇瑪&rdquo(Urpmilchima)。
斯賓塞和吉蘭就曾兩次參加過這種儀式,一個是為男人舉行的,另一個是為女人舉行的。
以下,就是他們對後一次儀式的描述。
[22] 儀式是從制作某種很特别的裝飾開始的,其中,男人的裝飾叫作&ldquo奇莫裡亞&rdquo(Chimurilia),女人的裝飾叫作&ldquo阿拉莫裡亞&rdquo(Aramurilia)。
他們用一種樹脂把某些動物的小骨頭黏在死去的女人的一绺绺頭發上,這些小骨頭是預先收集準備好的,而死者的頭發則是由其親屬提供的。
然後,他們在這些頭發上加上這個女人平常使用的發帶,以及黑色鳳頭鹦鹉和普通鹦鹉的羽毛。
完成了這些準備,女人們便在營地集合起來。
她們根據自己與死者不同的親屬關系,在自己的身體上塗上不同的顔色。
在相互擁抱數十分鐘以後,她們在不斷的呻吟聲中開始向墳墓進發了。
走過一段路,她們便遇到了一個與死者有血緣關系的兄弟,此人由其部落兄弟陪伴着。
每個人都坐在地上,重新開始唉聲歎氣。
然後,有人把一個裝着奇莫裡亞的皮齊[23]放到兄長面前,他把皮齊壓在自己的胃部,據說這可以減輕他的痛苦。
随後,他們拿出一個奇莫裡亞,死者的母親把奇莫裡亞放在自己的頭上;過了一會兒,她又把它放到皮齊裡去;接下來,每一個男人輪流把皮齊壓在自己的胸前。
最後,兄長把奇莫裡亞戴在兩個大姐的額頭上,接着向墳墓走去。
一路上,母親有好幾次倒在地上,并試圖用很尖的木棒刺自己的頭。
每一次,其他的女人都會把她攙扶起來,做出不讓她過于傷害自己的樣子。
當他們到達墳墓的時候,她就撲倒在土丘上,用手使勁扒土丘,其他的女人則一絲不苟地在她周圍舞動。
部落母親們和姑母們(死者父親的姐妹)也學着她的樣子,她們也撲倒在地上,相互厮打起來,最後她們遍體流血。
過了一會兒,她們就被人拉在一旁。
然後,姐姐們在墳上挖了個洞,把此前已被撕成碎片的奇莫裡亞放進洞中。
部落母親們再次撲倒在地上,相互刺破對方的頭。
就在這個時候,&ldquo站在周圍的女人開始号啕大哭,這哭聲似乎使她們變得更加瘋狂了,鮮血順着她們塗滿陶土的身體淌下來,她們看上去面目猙獰。
最後,隻有老母孤獨地蹲在一旁,她渾身癱軟,在墳墓上發出微弱的呻吟&rdquo[24]。
然後,其他人把她攙扶起來,再把她身上的陶土擦幹淨,至
盡管對未來的預期以及偶然的事件都始終帶有某種不确定性,然而當某個季節到來之時,雨水通常都會落下來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也都會按部就班地繁殖出來。
這些經常重複的經驗表明儀式産生了人們所期盼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也成了儀式存在的理由。
于是,人們便充滿信心地舉行儀式,高高興興地期待着他們早有準備并公開宣告了的愉快結果。
不論人們進行了哪些活動,都會融入于這樣的心态之中,因為盡管這些活動由于宗教的嚴肅性而帶有莊重的印記,但是這種莊重并不排斥活潑和歡快的成分。
這些全是歡樂的節日。
然而,也有許多悲傷的儀典,它們要麼是為了迎接一場災難,要麼是為了紀念或痛悼這場災難。
這些儀式的樣子很特别,現在,我們就來嘗試對其進行概括和解釋。
既然這些儀式為我們揭示出了宗教生活的一個新方面,那麼我們就必須專門對之加以研究。
我們提議把這些儀典稱為禳解儀式。
禳解(piaculum)這個詞自有其優點,它不僅包含有贖罪的觀念,而且含義更廣泛。
所有不幸,所有兇兆,所有能夠帶來悲傷和恐懼感的事物,都使禳解成為必要,因此才稱之為禳解。
[1]所以,用這個詞來指稱那些在不安或悲傷的狀态下所舉行的儀式是非常貼切的。
1 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禳解儀式就是哀悼儀式。
不過,我們首先有必要先對構成哀悼的不同儀式加以區分。
有些哀悼儀式隻是由一些禁戒組成的:如不允許說出死者的名字[2];或者禁止駐留在死亡發生的地點[3];死者的親屬,特别是女性親屬,必須杜絕所有與陌生人的交流[4];普通的日常事務都要像在宗教節期中一樣停頓下來[5],等等。
所有這些儀軌都應該屬于消極膜拜的範圍,我們已經對此類儀式做過研究,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所有這些儀式都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事實:即死者是一種神聖存在。
這樣,正因為有傳染作用存在,所以與死者有關,或曾經與死者有關的任何事物都處在宗教狀态之中,都必須避免與凡俗生活裡的各種事物進行接觸。
然而,哀悼并不完全是由必須遵守的禁忌組成的。
它也要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在這些積極的行動中,死者的親戚既是主動起作用的,又是儀式所作用的對象。
這些儀式通常是在人命垂危的時刻開始舉行的。
以下是斯賓塞和吉蘭在瓦拉蒙加人那裡親眼目睹的場面:圖騰儀典剛結束,參加儀典的人以及許多旁觀者正要成群結隊地離開聖地,這時,營地中突然傳出凄厲的叫喊,有一個男人正要死去。
頃刻之間,整個人群以最快的速度跑起來,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開始号啕大哭。
斯賓塞和吉蘭寫道:&ldquo在我們和營地之間,有一條很深的河。
好些人散亂地坐在河邊,把頭埋在兩膝之間,一邊擦着眼淚,一邊嗚咽不止。
過了河,我們便發現,像以往發生這類事情時一樣,那個男人居住的營房已經被拉倒了。
從四面八方來的好些女人拜倒在死人身上,其他的女人則站在或跪在周圍,同時用鋒利的掘薯棒劃破自己的額頭,讓鮮血順着臉流淌下來。
在這段時間裡,她們自始至終都在号啕大哭。
許多男人也都迅速趕往出事地點,撲到死者的身上,男人們一到,女人們就站起身來了。
幾分鐘之内,我們看見的唯有一堆堆橫七豎八地躺在那裡掙紮着的軀體。
旁邊,還有Thapungarti姻族裡的三個人,他們仍然佩戴着舉行儀典時的飾物,坐在地上,背對着死者放聲大哭。
過了一兩分鐘,這個姻族裡的另外一個人也趕過來了,他一邊大喊大叫,一邊揮舞着石刀。
一到營地,他便突然用石刀刺入自己的大腿深處,割開大腿上的肉,然後晃晃悠悠地倒在人群之中。
過了一會兒,有三四個女親來拖他,并立即把嘴湊到他裂開的傷口上,而他則渾身癱軟,躺在了地上。
&rdquo一直到了深夜,這個男人才死去。
他一斷氣,同樣的場面又出現了,這一次,人們的哭聲更大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真正變得瘋狂起來。
他們到處奔跑,用刀或非常尖利的木棒猛刺自己,女人則拿着打仗用的木棒相互擊打對方的腦袋,而根本沒有人打算躲開這些刀削棒打。
最後,大約過了一個小時,他們手持火炬,組成了一條長龍,穿過平原,來到一棵樹下,用樹枝把屍體蓋上。
[6] 不管這些儀式呈現出了怎樣的暴力場面,它們都是嚴格按照禮儀的規定來執行的。
究竟哪些人可以割破自己,也是慣例規定好了的,這些人與死者之間必須有某種親屬關系。
根據斯賓塞和吉蘭的觀察,在瓦拉蒙加人那裡,割破大腿的人應該是死者的外祖父、娘舅以及他妻子的娘舅和兄弟。
[7]其他人則應該割斷自己的胡須和頭發,然後把陶土塗在自己的頭皮上。
女人們則被規定有更加嚴格的義務。
她們必須割斷自己的頭發,全身塗滿陶土;此外,在整個哀悼期間,她們絕對不能說話,有時這段時期會長達兩年。
在瓦拉蒙加,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這是禁忌的結果,整個營地的婦女都必須保持絕對的沉默。
這樣一來,就産生了女人不說話的習慣,甚至在哀悼時期結束以後,她們也自願放棄了言語交談,更喜歡用手勢進行交流&mdash&mdash在這個方面,她們掌握了令人叫絕的能力。
斯賓塞和吉蘭就知道有那麼一個老妪,在24年裡沒有說過一句話。
[8] 我們剛才所描述的儀典隻不過是一個開端,此後,還要連續舉行一系列儀式,長達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之久。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上述場面還會以不同的形式反複出現。
男人們和女人們成群結隊地坐在地上,他們失聲痛哭、悲恸欲絕,有時候還會互相親吻。
在整個哀悼期内,這種具有儀式特征的親吻經常發生。
這似乎意味着,男人們已經感覺到了彼此接近的需要,他們應該進行最親密無間的交流。
他們彼此簇擁在一起,同甘共苦,俨然是一個整體,而且不時地會發出呻吟聲。
[9]與此同時,婦女們又開始割破自己的腦袋,她們為了加深自己的痛苦,甚至用燒着了的木棒燒灼傷口。
[10] 在澳洲各地,這樣的儀軌司空見慣。
各種葬禮,也就是處理和埋葬屍體的儀式,在不同的部落中都有所不同[11];即便是在同一個部落中,這些儀式也會因死者的年齡、性别和社會地位而有所不同[12]。
不過,真正的哀悼儀典在各個地方都重複着同樣的主題,它們隻是在細節上稍有變化而已。
我們到處都能發現同樣夾雜着呻吟的沉默[13],以及割斷頭發和胡子[14],或用陶土、炭灰甚至糞便塗滿腦袋的同樣義務[15];而且,我們在各處也都能發現毆打自己、刺戳自己、燒灼自己等同樣的瘋狂狀态。
在維多利亞中部,&ldquo當死亡來到部落的時候,女人們都會悲恸欲絕、失聲痛哭,年齡較大的婦女會用指甲戳破自己的太陽穴。
死者的父母對自己的虐待更加可怕,尤其是當他們悼念自己的獨生子的時候。
父親用戰斧砍傷自己的頭,發出痛苦的呻吟,母親則坐在火邊,用燒着了的小木棍燒燙自己的胸部和腹部。
有時候,她會因為燒傷得太厲害而丢掉了性命&rdquo[16]。
根據史米斯的記載,維多利亞南部地區的一個部落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當人們将屍體放入墳墓以後,&ldquo寡婦便開始舉行悲傷的儀式了。
她把額頭上的頭發割掉,變得瘋狂起來,她抓起燒着了的木棒,燒燙自己的胸脯、手臂、小腿和大腿。
在這種痛苦的自虐中,她顯露出非常高興的樣子。
想不讓她這麼做是莽撞的和徒勞的。
當她筋疲力盡、幾乎走不動步的時候,還在用腳猛踹火堆的餘燼,使火星四處飛蹿。
然後,她坐了下來,抓起煙灰使勁地揉在自己的傷口上,并抓破自己的臉&mdash&mdash而這是其身體唯一沒有被燃燒的木棒碰過的地方,直到和着煙灰的血把她可怕的傷口部分蓋住為止。
就在這個時候,她還不停地把臉抓破,并且号啕大哭&rdquo[17]。
霍維特對庫爾奈人哀悼儀式的描述,也與上述儀式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人們用負鼠皮把屍體包起來以後,再用樹皮裹上一層,然後,所有親屬都會集在搭起來的棚屋裡。
&ldquo在那兒,他們對他們的損失感到極度悲恸,比如他們經常說:&lsquo你為什麼要離開我們呢?&rsquo而這種悲慘的氣氛時不時地還會被某個人搞得更加濃重。
比如,死者的妻子就會一邊号啕着,一邊說:&lsquo我的丈夫死了!&rsquo或者是有人說:&lsquo我的孩子死了!&rsquo其他所有人就都會根據與死者的關系,也說一些類似的話,并用銳利的石塊和戰斧割破自己,直到頭上和身上都流出鮮血。
這種凄婉的哀鳴和痛哭徹夜不息。
&rdquo[18] 在這些儀典中,人們不僅僅表達出了悲傷的情感,而且還通常混有一種憤怒。
親屬們感覺到,必須采用某種方式為死者複仇。
考察者發現,他們經常通過相互碰撞的方式,試圖傷害對方。
這樣的攻擊有時候是真的,有時候是裝出來的。
[19]當然,有時甚至會發生組織這種特殊打鬥的情況。
在凱蒂什,死者的頭發要按規定傳給他的女婿。
而這個女婿則必須在親朋好友的助威下向他的一個部落兄弟挑起争端,也就是說,那個人必須像他一樣,是屬于同一個姻族的,因而也可有資格娶死者的女兒。
這樣的挑釁絕對不能被拒絕,雙方必須進行殘酷的搏鬥,直到使彼此的肩膀和大腿受傷為止。
當争鬥結束以後,挑戰者便将他剛剛繼承來的頭發交給他的敵手。
而後者又得向他的一個部落兄弟發出挑釁、挑起争鬥,然後再将這份遺物暫時傳給這個人;就這樣,頭發在一個人又一個人手裡傳遞,在一個群體又一個群體中循環。
[20]與此同時,在親屬們毆打自己、刺戳自己、燒灼自己的瘋狂狀态中,某些同樣的憤怒情感也融入其中了,因為當這種痛苦突發而來時,是不可能不帶某些憤怒的情緒在裡面的。
這些儀軌如此相似于血親複仇,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非常驚詫。
這兩種情況皆出于同一個原則:死亡必定需要流血。
它們的唯一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中犧牲的是親屬;後者中犧牲的是外族人。
我們并不打算專門讨論血親複仇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屬于法律制度的研究範圍;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指出,即便如此,血親複仇與哀悼儀式之間還是有聯系的,它表明了後者的目的所在。
[21] 在某些社會中,哀悼結束時的狂熱氣氛往往會達到或超過其開始時的程度。
在阿蘭達,這種結束儀式被稱為&ldquo烏爾普米爾奇瑪&rdquo(Urpmilchima)。
斯賓塞和吉蘭就曾兩次參加過這種儀式,一個是為男人舉行的,另一個是為女人舉行的。
以下,就是他們對後一次儀式的描述。
[22] 儀式是從制作某種很特别的裝飾開始的,其中,男人的裝飾叫作&ldquo奇莫裡亞&rdquo(Chimurilia),女人的裝飾叫作&ldquo阿拉莫裡亞&rdquo(Aramurilia)。
他們用一種樹脂把某些動物的小骨頭黏在死去的女人的一绺绺頭發上,這些小骨頭是預先收集準備好的,而死者的頭發則是由其親屬提供的。
然後,他們在這些頭發上加上這個女人平常使用的發帶,以及黑色鳳頭鹦鹉和普通鹦鹉的羽毛。
完成了這些準備,女人們便在營地集合起來。
她們根據自己與死者不同的親屬關系,在自己的身體上塗上不同的顔色。
在相互擁抱數十分鐘以後,她們在不斷的呻吟聲中開始向墳墓進發了。
走過一段路,她們便遇到了一個與死者有血緣關系的兄弟,此人由其部落兄弟陪伴着。
每個人都坐在地上,重新開始唉聲歎氣。
然後,有人把一個裝着奇莫裡亞的皮齊[23]放到兄長面前,他把皮齊壓在自己的胃部,據說這可以減輕他的痛苦。
随後,他們拿出一個奇莫裡亞,死者的母親把奇莫裡亞放在自己的頭上;過了一會兒,她又把它放到皮齊裡去;接下來,每一個男人輪流把皮齊壓在自己的胸前。
最後,兄長把奇莫裡亞戴在兩個大姐的額頭上,接着向墳墓走去。
一路上,母親有好幾次倒在地上,并試圖用很尖的木棒刺自己的頭。
每一次,其他的女人都會把她攙扶起來,做出不讓她過于傷害自己的樣子。
當他們到達墳墓的時候,她就撲倒在土丘上,用手使勁扒土丘,其他的女人則一絲不苟地在她周圍舞動。
部落母親們和姑母們(死者父親的姐妹)也學着她的樣子,她們也撲倒在地上,相互厮打起來,最後她們遍體流血。
過了一會兒,她們就被人拉在一旁。
然後,姐姐們在墳上挖了個洞,把此前已被撕成碎片的奇莫裡亞放進洞中。
部落母親們再次撲倒在地上,相互刺破對方的頭。
就在這個時候,&ldquo站在周圍的女人開始号啕大哭,這哭聲似乎使她們變得更加瘋狂了,鮮血順着她們塗滿陶土的身體淌下來,她們看上去面目猙獰。
最後,隻有老母孤獨地蹲在一旁,她渾身癱軟,在墳墓上發出微弱的呻吟&rdquo[24]。
然後,其他人把她攙扶起來,再把她身上的陶土擦幹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