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積極膜拜(終)
關燈
小
中
大
Ⅲ表現儀式或紀念儀式
我們為前面兩章論及的積極儀式所提供的解釋,指明了這種儀式的意義所在:它首先是道德的和社會的。
信仰者賦予儀式的物質效力,正是那些掩蓋儀式存在之根本原因的诠釋所帶來的結果;這是因為,這些儀式在道德上重新塑造了個體和群體,而且人們堅信儀式擁有着支配各種事物的力量。
然而,即使上述假設可以使我們對事實做出說明,但我們仍然不能認為它已經直接得到了證明;乍看起來,它甚至好像與我們先前分析過的儀式機制的性質産生了隔膜。
不管儀式的要素是供奉行為還是模仿行為,組成儀式的各種姿勢看來都隻是為了純粹的物質目的;它們持有,或似乎持有的目标隻有一個,就是使圖騰物種得到繁殖。
在這些情況下,倘若我們說它們真正的功能應該是為道德目标提供服務,那麼這種說法難道不令人奇怪嗎? 其實,斯賓塞和吉蘭誇大了儀式的物質功能,甚至在那些最無可挑剔的事例中,這些功能也被誇大了。
根據他們兩人的說法,每個氏族舉行因提丘瑪的目的是為了向其他氏族提供足夠的食物,整個膜拜就是不同圖騰群體之間所進行的經濟合作;人人都為别人而工作。
但是,按照斯特萊羅的說法,有關澳洲圖騰制度的這種概念與土著人是毫不搭界的。
他說:&ldquo如果某個圖騰群體的成員竭力去繁殖某種被神聖化了的動物或植物,而且看上去他好像是在為其他圖騰的成員服務,我們就必須提醒自己,不要把這種合作當成是阿蘭達或洛裡查圖騰制度的基本原則。
黑人自己從來沒有告訴過我這就是他們舉行儀典的目的;當然,當我把這種觀念提供給他們,并加以解釋之後,他們對此表示理解,也勉強同意了這種看法。
可是,我還是對按照這種方式找到的答案表示懷疑,而且這種懷疑不是沒有道理的。
&rdquo斯特萊羅指出,對儀式的這種解釋與某些事實有龃龉之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圖騰動物或植物都是可吃的或有用的,有些圖騰一點兒用也沒有,有些甚至相當危險。
所以,從與這些圖騰有關的儀典中根本看不出這種目的。
[1]他總結道:&ldquo如果有人問土著人舉行這些儀式的确切原因是什麼,土著人會一緻回答說:&lsquo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行事的。
這就是我們按照這種方式而非其他方式舉行儀式的原因。
&rsquo&rdquo[2]而如果說之所以要舉行儀式,是因為儀式是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那麼就是承認了儀式權威與傳統權威是相互混同的,而傳統則是首要的社會事務。
人們舉行儀式,是為了将過去的信念保存下來,将群體的正常面貌保持下來,而不是因為儀式可能會産生物質效果。
于是,信仰者自己對儀式的解釋,就表明了儀式得以産生的深刻原因。
有些事例,便直接而又明顯地把儀式這個方面的特征表現了出來。
1 在瓦拉蒙加人那裡,我們可以最清楚地看到這些儀式。
[3] 在這個部落中,所有氏族都被認為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這位祖先在某個确切地點誕生之後,在其世間生活中走遍了部落的每個角落。
在遊曆中,他使土地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創造了山脈和平原、水洞和溪流。
與此同時,他在沿途還播下生命的萌芽,這些萌芽就是從他的身體上散落下來的,它們幾經轉世,終于變成了氏族的真正成員。
而瓦拉蒙加人所舉行的非常類似于阿蘭達人之因提丘瑪的儀典,目的就是去紀念和表現這位祖先的神話曆史。
除了一個例外情況之外[4],儀式中既有供奉,也有模仿儀軌。
儀式不僅追憶了過去,而且還借助名副其實的戲劇表現方式将過去呈現出來,這就是儀式的全部内容。
戲劇表現這個說法是非常精确的,因為在這個儀典中,祭司被人們當成了祖先的化身;作為演員,他扮演的是祖先的角色。
斯賓塞和吉蘭考察過黑蛇族的因提丘瑪,[5]讓我們把它當作例子描述一下吧! 在黑蛇族那裡,初入儀式似乎與過去并沒有什麼關系,至少在我們得到的有關儀式的描述中,我們沒有充足理由認為其中有過去的含義。
在儀式中,有兩位祭司在分别做着奔跑和跳躍的動作[6],他們身上裝飾着代表黑蛇的圖案。
當他們最終筋疲力盡地跌倒在地上時,助手們用手輕輕地撫摸他們背上文着的象征圖案。
他們認為,這樣的動作可以使黑蛇感到高興。
随後,一連串的紀念儀典便開始了。
他們把祖先&ldquo塔拉瓦拉&rdquo(Thalaualla)從開始浮出大地到最終回歸地下的神話曆史全部表演出來。
他們追随着祖先走完了他的全部旅程。
神話中說,這位祖先在他每個駐足之外,都舉行過圖騰儀典;現在,他們用同樣的程序來重複這些儀典,他們認為這套程序與最原始的程序是一樣的。
他們用得最頻繁的動作,就是有節奏地、瘋狂地扭動自己的整個身體;這是因為,祖先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将體内的生命萌芽向外播撒的。
演員們用羽絨把自己的身體罩住,當他們狂亂地扭動時,羽絨就會脫離身體,四處飛散;這就是用以表現這些神奇的萌芽在空中飛揚彌散的手法。
我們還記得,在阿蘭達,舉行儀典的場地為儀規所确定,那就是發現聖岩、聖樹和水的地方,崇拜者必須到那裡舉行膜拜。
然而,瓦拉蒙加部落的情況卻剛好相反,哪兒比較方便,舉行儀典的場地就随意定在哪兒。
所以,這些場地隻是便當的場地。
盡管如此,構成儀式主題的各種事件的原發地點仍然需要用圖案表現出來。
有時候,這些圖案就文在演員們的身體上。
比方說,在後背和肚子上畫一個小紅圓圈,就代表着水洞。
[7]在有些情況下,這些圖形也可以畫在地上。
人們先把地浸濕,再鋪上一層紅色的赭石,然後用一連串的白點勾出幾條曲線,用來代表河流和山脈。
這即是裝飾的肇端。
除了舉行據說是祖先很久以前曾經舉行過的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儀典之外,他們還會把某些很簡單的有關祖先業績的轶事插曲表現出來,不論采用史詩的手法,還是采用喜劇的手法。
例如,在某個特定的時候,當三個演員在場上表演一場重要儀式的時候,另一個演員則藏進了遠處的叢林中。
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小袋羽絨,這代表一隻沙袋鼠。
主要儀典一結束,一位老人就會在地上畫出一條線,這條線一直通向第四個演員藏身的地方。
其他人緊随其後,低垂目光緊盯着這條線,如同按圖索骥。
當他們找到這個人時,裝出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而其中一個人則操起木棒打他。
這段表演表現了大黑蛇一生中的一個偶然事件。
一天,他的兒子外出打獵,捉到了一隻沙袋鼠,一點兒沒給父親留就都吃掉了。
他的父親循蹤而來,令兒子吃了一驚并迫使他把吃到肚子裡的東西吐出來;這就是在結尾處棒打兒子所要表現的内容。
[8] 這裡,我們不能将所有依次表現的神話事件都連帶出來。
上述事例已經足以說明這些儀典的性質了:它們就是戲劇,或者說是戲劇的特殊變體;這些表演能夠作用于,或者至少被認為能夠作用于自然的過程。
當塔拉瓦拉的紀念儀式結束以後,瓦拉蒙加人确信黑蛇肯定會得到大量的增長繁殖。
所以說,這些戲劇即是儀式,甚至從各個方面來說,這些戲劇在效果上都可以與組成阿蘭達部落因提丘瑪的儀式相比拟。
這樣一來,這兩種儀式就可以相互加以澄清。
如果兩者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連續性的中斷的話,我們在兩者之間作一番比較,則是再正當不過的事情了。
這兩種儀式不僅追求着同樣的目标,而且我們在阿蘭達人那裡,亦可找到瓦拉蒙加儀式中最有特點的部分的萌芽。
事實上,阿蘭達人經常舉行的因提丘瑪,也隐隐約約地帶有些紀念性質。
舉行儀式的地點必須是祖先曾經輝煌過的地方。
在虔誠的朝聖途中,崇拜者走過的道路,是阿爾徹靈迦時代的英雄們所踩過的;崇拜者停下來舉行儀式的地點,是祖先們曾經逗留過并在此魂歸大地的地方,等等。
因此,所有東西都會在參加儀式的人的内心中引起回憶。
不僅如此,他們除了運用手勢動作以外,還經常吟唱與祖先業績有關的聖歌。
[9]假如這些故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表演出來的,假如這種新的形式變成了儀典中的重要部分,那麼瓦拉蒙加人的儀典就出現在眼前了。
甚至還可以說,就單方面而言,阿蘭達人的因提丘瑪已經是一種表現儀式了。
因為祭司既是祖先的後代,又是祖先的化身。
[10]他所做的姿勢是祖先在同樣情況下也會做的。
當然,确切地說,他還沒有像演員那樣去扮演祖先的角色;他的角色還是自己。
盡管如此,在一定意義上,儀式的場面還是被主人公占據着。
要想進一步加強儀式的表現性質,隻要突出一下祭司與祖先的雙重性就足夠了,而這正是瓦拉蒙加部落的情況。
[11]甚至在阿蘭達,也至少在一種因提丘瑪上,有某些與該族祖先沒有神話傳承關系的人來代表祖先,于是,儀式中就出現了确切意義上的戲劇表現&mdash&mdash這便是鸸鹋族的因提丘瑪。
[12]而且,他們舉行因提丘瑪的地點也似乎與本部落的一般規則有出入,其劇場也是人為安排的。
[13] 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它們之間存在着差異,這兩種儀典變體之間仍然存在着親屬關系的迹象,或者說存在着明确的連續關系,可以相互轉化。
不過,下面這種說法卻非常合适:兩者之所以相似,是因為它們具有共同的來源,換言之,它們不過是同一種原始儀
信仰者賦予儀式的物質效力,正是那些掩蓋儀式存在之根本原因的诠釋所帶來的結果;這是因為,這些儀式在道德上重新塑造了個體和群體,而且人們堅信儀式擁有着支配各種事物的力量。
然而,即使上述假設可以使我們對事實做出說明,但我們仍然不能認為它已經直接得到了證明;乍看起來,它甚至好像與我們先前分析過的儀式機制的性質産生了隔膜。
不管儀式的要素是供奉行為還是模仿行為,組成儀式的各種姿勢看來都隻是為了純粹的物質目的;它們持有,或似乎持有的目标隻有一個,就是使圖騰物種得到繁殖。
在這些情況下,倘若我們說它們真正的功能應該是為道德目标提供服務,那麼這種說法難道不令人奇怪嗎? 其實,斯賓塞和吉蘭誇大了儀式的物質功能,甚至在那些最無可挑剔的事例中,這些功能也被誇大了。
根據他們兩人的說法,每個氏族舉行因提丘瑪的目的是為了向其他氏族提供足夠的食物,整個膜拜就是不同圖騰群體之間所進行的經濟合作;人人都為别人而工作。
但是,按照斯特萊羅的說法,有關澳洲圖騰制度的這種概念與土著人是毫不搭界的。
他說:&ldquo如果某個圖騰群體的成員竭力去繁殖某種被神聖化了的動物或植物,而且看上去他好像是在為其他圖騰的成員服務,我們就必須提醒自己,不要把這種合作當成是阿蘭達或洛裡查圖騰制度的基本原則。
黑人自己從來沒有告訴過我這就是他們舉行儀典的目的;當然,當我把這種觀念提供給他們,并加以解釋之後,他們對此表示理解,也勉強同意了這種看法。
可是,我還是對按照這種方式找到的答案表示懷疑,而且這種懷疑不是沒有道理的。
&rdquo斯特萊羅指出,對儀式的這種解釋與某些事實有龃龉之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圖騰動物或植物都是可吃的或有用的,有些圖騰一點兒用也沒有,有些甚至相當危險。
所以,從與這些圖騰有關的儀典中根本看不出這種目的。
[1]他總結道:&ldquo如果有人問土著人舉行這些儀式的确切原因是什麼,土著人會一緻回答說:&lsquo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行事的。
這就是我們按照這種方式而非其他方式舉行儀式的原因。
&rsquo&rdquo[2]而如果說之所以要舉行儀式,是因為儀式是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那麼就是承認了儀式權威與傳統權威是相互混同的,而傳統則是首要的社會事務。
人們舉行儀式,是為了将過去的信念保存下來,将群體的正常面貌保持下來,而不是因為儀式可能會産生物質效果。
于是,信仰者自己對儀式的解釋,就表明了儀式得以産生的深刻原因。
有些事例,便直接而又明顯地把儀式這個方面的特征表現了出來。
1 在瓦拉蒙加人那裡,我們可以最清楚地看到這些儀式。
[3] 在這個部落中,所有氏族都被認為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這位祖先在某個确切地點誕生之後,在其世間生活中走遍了部落的每個角落。
在遊曆中,他使土地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創造了山脈和平原、水洞和溪流。
與此同時,他在沿途還播下生命的萌芽,這些萌芽就是從他的身體上散落下來的,它們幾經轉世,終于變成了氏族的真正成員。
而瓦拉蒙加人所舉行的非常類似于阿蘭達人之因提丘瑪的儀典,目的就是去紀念和表現這位祖先的神話曆史。
除了一個例外情況之外[4],儀式中既有供奉,也有模仿儀軌。
儀式不僅追憶了過去,而且還借助名副其實的戲劇表現方式将過去呈現出來,這就是儀式的全部内容。
戲劇表現這個說法是非常精确的,因為在這個儀典中,祭司被人們當成了祖先的化身;作為演員,他扮演的是祖先的角色。
斯賓塞和吉蘭考察過黑蛇族的因提丘瑪,[5]讓我們把它當作例子描述一下吧! 在黑蛇族那裡,初入儀式似乎與過去并沒有什麼關系,至少在我們得到的有關儀式的描述中,我們沒有充足理由認為其中有過去的含義。
在儀式中,有兩位祭司在分别做着奔跑和跳躍的動作[6],他們身上裝飾着代表黑蛇的圖案。
當他們最終筋疲力盡地跌倒在地上時,助手們用手輕輕地撫摸他們背上文着的象征圖案。
他們認為,這樣的動作可以使黑蛇感到高興。
随後,一連串的紀念儀典便開始了。
他們把祖先&ldquo塔拉瓦拉&rdquo(Thalaualla)從開始浮出大地到最終回歸地下的神話曆史全部表演出來。
他們追随着祖先走完了他的全部旅程。
神話中說,這位祖先在他每個駐足之外,都舉行過圖騰儀典;現在,他們用同樣的程序來重複這些儀典,他們認為這套程序與最原始的程序是一樣的。
他們用得最頻繁的動作,就是有節奏地、瘋狂地扭動自己的整個身體;這是因為,祖先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将體内的生命萌芽向外播撒的。
演員們用羽絨把自己的身體罩住,當他們狂亂地扭動時,羽絨就會脫離身體,四處飛散;這就是用以表現這些神奇的萌芽在空中飛揚彌散的手法。
我們還記得,在阿蘭達,舉行儀典的場地為儀規所确定,那就是發現聖岩、聖樹和水的地方,崇拜者必須到那裡舉行膜拜。
然而,瓦拉蒙加部落的情況卻剛好相反,哪兒比較方便,舉行儀典的場地就随意定在哪兒。
所以,這些場地隻是便當的場地。
盡管如此,構成儀式主題的各種事件的原發地點仍然需要用圖案表現出來。
有時候,這些圖案就文在演員們的身體上。
比方說,在後背和肚子上畫一個小紅圓圈,就代表着水洞。
[7]在有些情況下,這些圖形也可以畫在地上。
人們先把地浸濕,再鋪上一層紅色的赭石,然後用一連串的白點勾出幾條曲線,用來代表河流和山脈。
這即是裝飾的肇端。
除了舉行據說是祖先很久以前曾經舉行過的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儀典之外,他們還會把某些很簡單的有關祖先業績的轶事插曲表現出來,不論采用史詩的手法,還是采用喜劇的手法。
例如,在某個特定的時候,當三個演員在場上表演一場重要儀式的時候,另一個演員則藏進了遠處的叢林中。
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小袋羽絨,這代表一隻沙袋鼠。
主要儀典一結束,一位老人就會在地上畫出一條線,這條線一直通向第四個演員藏身的地方。
其他人緊随其後,低垂目光緊盯着這條線,如同按圖索骥。
當他們找到這個人時,裝出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而其中一個人則操起木棒打他。
這段表演表現了大黑蛇一生中的一個偶然事件。
一天,他的兒子外出打獵,捉到了一隻沙袋鼠,一點兒沒給父親留就都吃掉了。
他的父親循蹤而來,令兒子吃了一驚并迫使他把吃到肚子裡的東西吐出來;這就是在結尾處棒打兒子所要表現的内容。
[8] 這裡,我們不能将所有依次表現的神話事件都連帶出來。
上述事例已經足以說明這些儀典的性質了:它們就是戲劇,或者說是戲劇的特殊變體;這些表演能夠作用于,或者至少被認為能夠作用于自然的過程。
當塔拉瓦拉的紀念儀式結束以後,瓦拉蒙加人确信黑蛇肯定會得到大量的增長繁殖。
所以說,這些戲劇即是儀式,甚至從各個方面來說,這些戲劇在效果上都可以與組成阿蘭達部落因提丘瑪的儀式相比拟。
這樣一來,這兩種儀式就可以相互加以澄清。
如果兩者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連續性的中斷的話,我們在兩者之間作一番比較,則是再正當不過的事情了。
這兩種儀式不僅追求着同樣的目标,而且我們在阿蘭達人那裡,亦可找到瓦拉蒙加儀式中最有特點的部分的萌芽。
事實上,阿蘭達人經常舉行的因提丘瑪,也隐隐約約地帶有些紀念性質。
舉行儀式的地點必須是祖先曾經輝煌過的地方。
在虔誠的朝聖途中,崇拜者走過的道路,是阿爾徹靈迦時代的英雄們所踩過的;崇拜者停下來舉行儀式的地點,是祖先們曾經逗留過并在此魂歸大地的地方,等等。
因此,所有東西都會在參加儀式的人的内心中引起回憶。
不僅如此,他們除了運用手勢動作以外,還經常吟唱與祖先業績有關的聖歌。
[9]假如這些故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表演出來的,假如這種新的形式變成了儀典中的重要部分,那麼瓦拉蒙加人的儀典就出現在眼前了。
甚至還可以說,就單方面而言,阿蘭達人的因提丘瑪已經是一種表現儀式了。
因為祭司既是祖先的後代,又是祖先的化身。
[10]他所做的姿勢是祖先在同樣情況下也會做的。
當然,确切地說,他還沒有像演員那樣去扮演祖先的角色;他的角色還是自己。
盡管如此,在一定意義上,儀式的場面還是被主人公占據着。
要想進一步加強儀式的表現性質,隻要突出一下祭司與祖先的雙重性就足夠了,而這正是瓦拉蒙加部落的情況。
[11]甚至在阿蘭達,也至少在一種因提丘瑪上,有某些與該族祖先沒有神話傳承關系的人來代表祖先,于是,儀式中就出現了确切意義上的戲劇表現&mdash&mdash這便是鸸鹋族的因提丘瑪。
[12]而且,他們舉行因提丘瑪的地點也似乎與本部落的一般規則有出入,其劇場也是人為安排的。
[13] 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它們之間存在着差異,這兩種儀典變體之間仍然存在着親屬關系的迹象,或者說存在着明确的連續關系,可以相互轉化。
不過,下面這種說法卻非常合适:兩者之所以相似,是因為它們具有共同的來源,換言之,它們不過是同一種原始儀